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另一个敕勒川

①伴着窗外的绵绵秋雨,我读起了《北齐书))。

②北齐是一个短暂的、不怎么被称道的王朝,然而,这个时期却诞生了许多英姿荦确、深沉不羁的人物;他们是如此的鲜亮、不凡,我经常想:在过度的汉魏礼乐文明之后,北朝的粗豪雄迈实在是一种幸运的历史拯救。

③我要说的是高欢。这个北齐王朝的缔造者,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当他在草原重镇怀朔的土城下眺望苍凉的北方大漠时,当他因为穷得没有马而无法争取最卑微的军官职务时,他那与生俱来的英雄怀抱,究竟弥漫着怎样的梦想?作为成功者,他曾吞咽下怎样的痛苦、自责和沮丧?又曾承担起多少遭人唾骂的背叛、阴谋和凶残?这一切的一切,在《北齐书》的粗线条描述下都已无从寻觅了。

④幸亏,史书还给我们保留了一丝机会。机会出现在他的英雄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

⑤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秋,高欢最后一次率领大军,攻击西魏在黄河边的重要据点玉壁城。黄军服的东魏大军,在玉壁城下,遭到黑军服的西魏守军的顽强抵抗。战事拖了将近两个月,在东魏首都邺城,人们从地上蚂蚁打架中预测出战事结果:黄蚂蚁被黑蚂蚁围斗,全军覆没。这种不祥的预感也辐射到玉壁城下的高欢指挥部里。战事拖了将近两个月,东魏军队死亡七万人,七万人埋进了同一个巨大的土坑,军营上空笼罩着绝望、悲伤和精疲力竭的气氛。

⑥英雄高欢面临他的末路了。当年,一起从怀朔出来的老弟兄,要么战死,要么衰老.已经不能再奋骑前驱了。天意也越来越明白了。:一颗流星坠落在高欢的军营中,所有的驴都一齐长鸣,悲凉的驴呜使黄河两岸都震动起来。

⑦在十一月的寒风中,高欢回到晋阳(太原),勉力支撑着与重要的军政权贵会面。他让追随他多年的老将军斛律金唱歌。斛律金,这个敕勒老兵,唱的是敕勒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⑧高欢当时的表现,据史书说,是“自和之,哀感流涕"。史书中高欢还多次有过公开哭鼻子的记录,但除了最后一次,我看全都是出于阴谋的需要。只有这最后一次,是在全无政治需要的情况下,自然地、发自肺腑地流出了英雄泪。

⑨这场景仿佛近在眼前。走到生命终端的他,被这首歌带回到他的生长之地,带回到他生命中最朴素、最卑微的起点。从少年时起,他就渴望离开怀朔,离开只有牛羊和战争的草原,到南方去,到麦粟遍野的中原,到繁盛如同天堂的洛阳。而今,一切都已实现,他甚至成了实际上的皇帝。可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目光,投向了塞外,投向他情感和梦想的源泉。他的慷慨奇崛的生命传奇,以《敕勒歌》的悠远长调,清清淡淡地终结了。

⑩敕勒川,就是后代的土默特平原。明代以前,这里是茂盛的草原和河谷森林,许多古代的游牧民族都曾经深受敕勒川的滋育。我曾多次到土默特平原,在很多地方仍然能寻找到北朝城址遗迹。天空湛蓝,大地葱绿,黛色的大青山巍然崛起于北方。然而我知道,这并不是那个令高欢流泪的敕勒川,而只是全面农业化以后的土默特平原了。我所看见的,是河渠纵横,稻田青青,村村相望。这里不再能纵马奔驰了,也不再有白色的毡包和成群的牛羊了。

⑾高欢年轻时从低级军官转为“函使”,长年往返奔走于怀朔一与l洛阳之间。每一次他都要翻越大青山,取道敕勒川,再经平城南行。可能这是他熟悉敕勒川的原因。

⑿我站在托克托县境内的黄河渡口上,向南眺望。黄昏时刻,落日在黄河上拖出一条长长的金色光柱,对岸收割向日葵的马车孤独地隐去。我想,依托这些景观,我是不能在心中复原高欢的敕勒川的。

⒀那是另一个敕勒川,远离了我和我的时代。

(取材于罗新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关注到了历史背景下个体生命的沉浮,书写了另一种“历史",另一种“心灵史”。
B.第5段中,作者写人们从蚂蚁打架中预测战事结果,是为了说明高欢及部下将士都很迷信。
C.第6段中,’“悲凉的驴鸣使黄河两岸都震动起来”,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军营悲凉的气氛。
D.第12段中,“我是不能在心中复原高欢的敕勒川的"说明千百年来无人能理解高欢。
E.本文作者对有着传奇般经历的、北齐王朝的缔造者高欢充满敬重、缅怀与歌颂。
【小题2】文中第8段高欢“哀感流涕”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理解的“另一个敕勒川”.有哪些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4 07:53: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两年,“95后”“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现今“95后”多为独生子女,大多生长在较优裕的家庭,不需要为生计犯愁,减少了毕业后的生存压力,这些都成了滋长“慢就业”的土壤。

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95后”毕业生对网络更加依赖,也更敢于尝试由互联网催生的新兴职业。报告显示,“95后”毕业生最青睐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35.32%的人渴望当主播、网红,排在其后的Coser占比为20.03%,声优占比为16.15%,其次为网络写手、新媒体运营、网游陪练、化妆师、游戏测评师。由此数据可见,“95后”青睞的新兴职业均为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

(摘编自大众网《“95后”毕业生就业画像:慢就业现象突出,青睐主播、网红》)

材料二:

最受应届生欢迎的公司类型


—世界500强 —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大型本土企业 ……创业公司

(摘编自《2018届校招趋势洞察 领英调研结果揭秘“95后”就业观》)

材料三:

近些年,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而是游历或支教,成为“慢就业”一族。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周围有“馒就业”大学生,62.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对未来还没规划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73.9%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57.8%的受访者期待学校为在校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渠道。

“慢就业”并非一些人所理解的“失业”,而是一些应届毕业生主动选择的“暂时性不就业”。理由各异:有的人游览各地,抓住人生最后的长假放松身心;有的人选择考研,期冀学业上有进一步提升;还有一部分人暂时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就继续等待转机。这样的多元选择,当然也是一种人生。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哪一种人生更高级或更低级,“慢就业”“快就业”不带任何道德色彩,舆论也就不必对“慢就业”持有偏见。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所以,我们不妨给年轻人多留一些时间。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允许“慢就业”体现社会包容性》,《光明日报》2018年8月10日)

材料四: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可能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

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间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业形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雜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锋》)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500强企业在校招中吸引力逐年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B.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对就业公司的选择不尽相同,985/211院校的学生中有半数希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国内普通院校毕业生多数希望进入创业公司。
C.近几年,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创业公司和大型本土企业的吸引力逐年减弱,其中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吸引力最低。
D.36%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学生希望进入大型本土企业,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近年来我国大型本土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95后”“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青睐互联网相关的行业,这与他们这一代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B.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主动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理念非常成熟。
C.—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反而激化了潜存的社会矛盾。
D.承“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光明日报》和新华社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情绪及其治理是当前中国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学者的论述和相关部门的报告中,社会情绪往往被描述为流变的、非理性的,因而需要对其进行监测、引导和规制。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审视如何有效认识和管控社会情绪,不仅是当前相关部门感到棘手的现实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社会情绪的基本出发点。而笔者认为,社会情绪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社会学家罗斯在《社会控制》中强调了社会控制的规范属性,即社会控制是对越轨行为的制裁。在社会控制的传统定义下,人们通常将法律、宗教戒律、习俗、礼仪视为社会控制,并且习惯性地将社会控制与强制权力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控制远不只是人们所熟悉的权力机构实施的控制,诸如社会舆论、群体情感等也都是社会控制的有力方式。前者属于正式的社会控制或者“硬控制”,后者属于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或者“软控制”。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善于利用情绪对他人施加影响,通过情绪控制他人,以使特定行为发生或得以避免。正如杰克·吉布斯对社会控制的突破性定义所言,社会控制是一方相信公开的行为会增加或减少另一方行为改变的概率。一方的情绪也会对另一方的行为产生影响,正是情绪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的核心要义。稚童通过哭泣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父母通过怒目让孩子停止错误的行为、妻子通过赌气让丈夫妥协,类似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在群体行动中,行动者激昂的情绪可以帮助他们吸引社会组织和媒体的注意力,从而对后者施加影响,这同样是情绪作为非正式控制方式的一种体现。当然,不管是消极的情绪还是积极的情绪,都是非正式的社会控制。

与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相比,情绪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显得冲动、没有计划性、不需要复杂的技巧,但看似感性的情绪表达其实有其实践理性、遵循着模糊的实践感,比如情绪的持续时间、强烈程度与社会空间、社会时间、互动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上下垂直距离、文化距离等)密切相关。不难想象,陌生人之间的情绪表达与熟人之间的情绪表达、个体之间的情绪表达与组织之间的情绪表达、私人领域的情绪表达与公共领域的情绪表达等存在差异,但无论差异有多大,其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情绪获得控制力以影响对方的行为。

显然,将情绪视为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有助于我们对诸多社会现象的产生机制以及社会行动的内在逻辑获得新的理解。例如,为什么作为一种情绪的气在冲突中极为常见,为什么诉苦成为社会动员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什么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为什么舆情民意能够影响司法审判。

将社会情绪视作一种社会控制方式,不仅为我们理解社会情绪提供了新视角,而且为相关部门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维。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社会情绪未必就是攻击性的、破坏性的;作为一种获得关注和控制力的方式,它可以是建设性的。对社会情绪的硬管控很可能会激化社会情绪,升级对控制力的竞争,对公共领域的理性对话、多元治理产生负作用。相反,若是将社会情绪视为社会治理的一种可能资源,有助于丰富社会治理的工具箱、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编自邢朝国《社会情绪:一种社会治理资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情绪是流变的、非理性的,它有消极和积极之分,能对个体或群体产生影响。
B.罗斯认为,社会控制是制裁越轨的方式,其表现形式为法律、宗教戒律、习俗等。
C.在社会互动中,情绪能对特定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D.在社会公共空间里,社会情绪是建设性的,有助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论证社会情绪是一种社会控制方式,再分析社会情绪表达上的特点,最后指出将社会情绪视作社会控制方式的意义。
B.文章运用引证法,引述了罗斯和吉布斯对社会控制的看法,以此来论证社会情绪也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方式。
C.文章以稚童哭泣、妻子赌气、群体行动中行动者激昂的情绪等为例,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具体展现了情绪的社会控制功能。
D.文章末段将对社会情绪进行硬管控,与将社会情绪作为社会治理资源使用的两种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有力突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学界往往将社会情绪视为管控对象,按照这种观念进行社会治理,可能激化社会情绪。
B.生活中,下属向领导与领导向下属表达不满情绪的方式有所不同,表明情绪表达遵循一定的实践理性。
C.进行社会治理时,将社会情绪视作一种社会控制方式,会有助于促进公共领域的理性对话。
D.对社会情绪的硬管控极有可能带来较大弊端,可见对社会治理而言,“软控制”要优于“硬控制”。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雅俗之伪:二人转的生态学

①我国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优秀的民间文艺滋养着主流文化。新世纪以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使衍生于农耕文明的民间文艺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前所未有的重视。民间文艺的传承传播呈现出从官媒、精英到民众、社区的反哺状态。就二人转传承传播的现状而言,像赵本山这样有着极高社会身份和社会影响力的二人转的传承者,正是在和央视、尤其是“春晚”的推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明星效应和聪明才智,将二人转这一原本主要在东北乡野生存的民间艺术进行了有效的挪移,重新赋予了二人转以新的生机。

②根据展演形态和空间的变化,二人转的类型也不同。广场二人转满足了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不同群体的闲暇需求,它与黑土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水乳交融,成为后来诸多形态二人转之母。剧场二人转的盛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时代变化,它多了对新社会、新时代的歌颂和对旧社会、旧时代的批判。当下的剧场二人转的演者,会根据自己对二人转的理解和对受众欲望的解读,在经济利益和名誉追求最大化的驱使下,使自己的表演在雅俗警戒线上下游移。现代传媒的传播手段使二人转节目变成一种音像制品出现在市场,并拥有了自己的消费者,媒介二人转因其传播的便捷,将广场二人转和剧场二人转最大程度地散布到生活世界的各个角落。

③民间艺术是伴随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传承和演变的,凝聚着人们对自然、社会的基本认知,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与习惯。在任何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民间文艺那里,雅俗是一体的,雅俗的区分,主要的体现在这些民间文艺展演的现场,是由特定的时间、空间、演者、观者、展演内容与形式等互相影响、制约并合力决定的。

④在今天的中国,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多种文明混融并存的状态下,任何一种艺术如果只能满足小部分人一时的兴趣和欲望,都将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虽然难于将之与公民意识、公民社会等联系起来,但在政治、文化、市场、传媒、明星艺术家的相互合作下,二人转在剧场内外、舞台上下、荧屏里外的红火,正是因为它在相当意义上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语境和心境下的欲求。

⑤在央视春晚二人转的红火大潮中,一直持续不断与之相伴的是指其低俗、庸俗、媚俗的批评之声,这既与批评者对民间文艺的陌生有关,也与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央视与明星赵本山之间的博弈有关,还与媒体过度热心的应景炒作、快餐写作、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和当政者对变化中的文化艺术市场管理经验不足等密切相关。

⑥要提供多样并满足当下有着不同思想意识的不同群体需求的文艺产品,需要决策部门和生产者深入调查了解这些群体的生活状态、心态与需求。在电视、网络等传媒能裹挟政治和市场前行的当下社会,包括央视在内的主流媒体过分包装并依赖了赵本山。

⑦无论怎么看,二人转的传承传播都如一片森林,其中有参天大树,有高高矮矮的灌木,还有花花草草。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大树可能枯萎或自燃,灌木可能生长。传承者有自己的识别,有自己的选择,有其自发的平衡机制,这是官媒精英不应该视而不见的。政府职能部门倡导正面积极的意识形态、健康的娱乐方式是必要的,但不要试图控制一切。民众娱乐需求是多层次的,尤其是在这个信息传媒发达的媒介社会。媒介社会不是一个“熟人社会”,它凸显的是个体、异质、多元与新颖、新鲜、刺激。    因此,不应一刀切地给二人转定性,让所有的二人转都成为“绿色”。只有实现多元发展,赵本山是否继续在春晚演出,才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选自《读书》2012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解释第①段中加点词“反哺”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联系全文,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⑴绝大多数观者都说不会和家人一起去看二人转
⑵雅俗的杠杆自然向俗倾斜也就不足为怪了
⑶这样,观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陌生的
⑷在当下剧场二人转的现场
⑸公共空间的演出反而成了私密的
A.④①②③⑤B.⑤④③②①C.④①③⑤②D.⑤①②④③
【小题5】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的二人转已成为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媒介文化的一部分。
B.批评二人转低俗与媒体的炒作及人们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等相关。
C.当前的主流媒体和公共演出空间对赵本山的包装和依赖过分了。
D.文章认为,必须使二人转成为正面的积极健康的民众娱乐方式。
【小题6】根据本文第⑦段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关于“海派清口”不同评论的看法。
近年走红的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是从上海滩的单口滑稽、北京的单口相声等曲艺表演样式中汲取精华发展而成的。对此,有人认为,他的表演能够及时地捕捉当下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形式和轻松诙谐的表达,诠释了海派文化的魅力,融化着世俗精神、平民意识,体现着市民文化的乡土美。也有人批评他在舞台上,油头粉面,喜欢高谈阔论却一再显出功底浅薄,低俗的嬉笑怒骂,只落得一地鸡毛,是一个失根的“白相人”(玩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河坎坎上的思南

周舒艺

我嘞家,在阿个山咔咔头,

我嘞家,在阿个河坎坎上……

到达这座小城的时候,天色已是傍晚,朦胧中看不清县城的样子。耳边突然传来一阵歌声,听不大懂词,一问才知道是用当地方言唱的歌曲《我嘞家》。像是跟大自然絮语,又像是跟远方的亲人对话,歌声如流水般轻淌,透着大山深处的纯朴与空灵。

晚饭后出来散步,只见夜色中,一条大江浩浩荡荡地奔流着,虽不见真容,静默无声,但隐隐让人感觉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江水的两岸,闪烁着万家灯火。放眼望去,那些灯火由低处向高处递进,仿佛是沿着台阶而上,让人不禁生出几分好奇: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呢?

答案终于在第二天的清晨揭晓。碧绿的江水宛如一条丝带在蜿蜒,三座雄伟的大桥横跨过江面;岸边的山上,高矮不一的楼房依山而立,缝隙间可见层层梯田;远方,山的最高处,白色的云雾漫天笼罩着。这条大江,就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乌江;这座小城,就是思南。

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满是欣喜。第一次踏上黔地的我,就有幸见识了贵州的母亲河乌江;来到思南,让我走进了这个乌江边的家园。

这片家园,因乌江而起,因乌江而兴。有人说,思南是乌江驮来的城市。今天的思南人更自豪地将思南比作“乌江明珠”。的确,没有乌江就没有思南。作为长江支流之一的乌江,自古以来就是川黔航运要道,承担着来来往往的油与盐的运输。而地处乌江中下游交汇处的思南,位于千里乌江的黄金水段,在乌江的航运中起着重要作用。思南曾是油脂起运的起点。贵州盛产可榨油的桐子,多家油号便汇聚在思南,既收购油脂原料榨油,又进行成品油外运。思南还是川盐入黔的中转站。古代贵州不产盐,一直食用川盐,川盐被运到思南后,先由城内的盐号购入,再向各地零售。

位于塘头古镇的两江口古纤道,正是当年乌江航运兴盛的印记。这处辽阔的U形水域是龙底江与乌江的交汇处,因此名为两江口。江水澎湃,环抱青山,凡到此处者无不被其气势所震撼。岸边青山崖壁上,有一条古纤道,纤夫们就是在这条狭窄而陡峭的羊肠小道上,拉纤前行。年复一年,不论寒暑,不管时代如何更替,在这条小道上,六七个光着脊梁的汉子排成一行,最前面领头者喊着拉纤号子,其他人附和着,“喂也——,安嗨!”“喂也——,安嗨!”一声声反复着,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浑厚,苍凉。乌江滩多峡长,逆水行舟、长滩拉纤时唱的《上滩拉纤号》,叙述着纤夫们心中的悲凉,“天上落雨地下爬,黄氏蚂蚁在搬家,过路大人莫踩我,为儿为女才搬家。”

但凡江边有些历史的城,无一不是有着灵秀的山水、厚重的历史、古老的传说。但是,我相信,每一座江边的家园,一定还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容貌。思南同样如此——它古老而传统,原始而朴素,奇特而神秘,活泼而热情,体现着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别样特质。

这里有神奇的喀斯特石林。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有剑状、塔状、柱状,像老虎,像大象,像雄鹰,虽然它们的形成有科学的解释,可我情愿相信,它们是来自大地深处的精灵。这里有朴素的古寨。那大山里的人家就地取材,用石料铺成巷道、砌成石墙。走进郝家湾古寨,看到满寨的吊脚楼、柚子树,以及笑容可掬的老人,让人以为来到了世外桃源。这里有传统的花烛工艺。安化老街上的这家老店历史悠久,店里的花烛富贵华美、流光溢彩,有庆贺婴儿满月的满月烛、金榜题名的报喜烛、男婚女嫁的龙凤烛、过寿的寿烛……这些卷成了花朵形状的彩色石蜡,曾照亮了多少过往的时光。这里有热闹的土家花灯戏。土家的男女老少人人爱唱、会唱花灯戏,他们在堂屋里唱,院坝台子上唱,劳动休息时也唱……花灯的“灯”已成为历史,但灯带来的光明却一直照在人们的心头,举手投足中满是欢乐的情愫。

乌江边的家园,河坎坎上的思南,如今处处已是幸福的模样。听,那远处传来的歌声:

月弯弯,水湾湾,

小小船儿下河滩。

阿哥阿妹船上坐,

不怕风雨和险滩……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敢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南这座小城的夜录十分优美,夜色中虽然看不清乌江真容,但是能隐约让人感受到有一种磅礴气势,两岸灯火闪烁,让人好奇。
B.作者在清思时看到的思南城坐落在乌江两岸,江水如丝带蜿蜒,楼房依山而立,缝隙间可见层层梯田,美景如画,作者此时欣喜不已。
C.思南被比作“乌江明珠”,是因为它在乌江航运中有重要作用,曾是川盐入黔中转站,有多家油号汇聚于此,还有各种各样的特质。
D.文中画横线句子介绍土家花灯戏,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突出了“花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侧面体现了人们唱戏时的欢乐情怀。
【小题2】文章首尾引用了歌声,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文章中关于古纤道的内容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