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国著名未来学家科伦根据他多年进行的一项影响广泛的研究称,今后50年内,人脑可能与电脑直接相接。他说,到2000年科学家将开始进行把芯片和人脑直接相连的开发工作。
剑桥大学材料科学教授科林·汉弗莱认为,设想外科医生能够把刻在微型芯片上的微型记忆电路加入大脑中并非天方夜谭。只要解决芯片与大脑接口问题,这一设想完全可能变为现实。现在已经能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以分子大小的字体刻在一枚针的针尖上,因此,人们利用同样的技术也可用来开发植入大脑的芯片。
这种联系会使人凭借植入人脑中的芯片携带整套《大英百科全书》,使人脑以碳为基础的记忆结构和电脑芯片发生直接联系。这种联系还会大大增强大脑的功能,因为这一水平的芯片对信息存取的能力可以与人脑相媲美。科克伦的研究表明,到2015年,这种联系将成为可能。到那时,电脑将能直接接收人脑的意念,或解除病人痛苦,或让人通过意念来操纵机器。电线将能替代神经,甚至可以把记忆集成电路块装入大脑,从而使大脑具有不可思议的高智商。
人的大脑功能分成两大类,即那些由大脑中某些界线分明的区域执行的功能以及那些执行部位不太明确的功能。也就是说,一类是明晰功能,另一类是模糊功能。这一科幻设想的目的是采用芯片替代那些执行部位明确以及受到某种程度损坏的功能。
【小题1】第三段中“这种联系”一词指的是
A.芯片和人脑之间的直接联系
B.记忆结构和电脑芯片发生的直接联系
C.电脑与人脑之间的联系
D.外科技术与电脑技术之间的联系
【小题2】第三段中“这一水平”指的是
A.增强大脑储存能力的功能
B.大脑的记忆结构和电脑芯片直接沟通
C.用电线替代神经甚至把记忆集成电路块装入大脑
D.具有超大规模储存能力和超小体积
【小题3】人们如果真能将电脑芯片植入大脑,并能成功的与大脑直接连接,那么这一突破将会带给人类的好处是
A.使大脑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和思考力
B.使人能够将意念传给电脑,并通过意念来操纵机器
C.使大脑受到损伤的人得到康复
D.使电脑代替人脑来进行工作
【小题4】这四段文字所表达的重要信息是
A.今后50年内,人脑将可能与电脑直接相接。
B.科学家将进行把芯片和人脑直接相连的开发工作。
C.电脑对信息存取的能力可以与人脑相媲美。
D.目前,制约电脑植入人脑的关键是电脑与人脑的直接连接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08:5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夜读周庄
许阳
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条拥挤的商业街。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所以,陈逸飞无不伤感地说,是他害了周庄。
黑夜,容易使人寻觅到细雨江南的灵气。到了夜晚,游客们走得差不多了,一家家的店铺都打烊了,周庄洗尽了风尘,褪尽了铅华,才恢复了她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夜晚的周庄,才是真正的周庄。
吮吸着湿润的空气,独自一个人走在周庄的街道上。夜色渐浓,月华如水,在古镇的老屋和石板上肆意倾泻。远处的房子,只能看见黯黯的轮廓,近处的老屋,则如一幅明暗色彩比照的水墨画,被磨得滑滑的石板也泛着幽幽的光。四周静静的,只有自己脚踏石板的声音清脆地传向远方。
说是街道,其实宽些的就是小河垂柳依依的堤岸,偶有一两条迟归的小船缓缓驶过,摇碎一片片波光潋影;窄些的是小镇的胡同,两侧房屋几乎伸手可触,“头顶一线天,脚踏青石板”是何等的传神与精辟啊!身处暮色里的周庄,会突然很想回到那不谙世事的孩童时代,一边走一边用手里的树枝划过苍老的墙壁,哼着歌谣,听从远处人家传来的几声犬吠。
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使夜晚的周庄诗意朦胧。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显露而出。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摇荡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豪华恢宏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
吹着细细的晚风,我长时间在双桥边踱步,又在桥上静坐。双桥,这是陈逸飞的双桥。在陈逸飞的笔下,双桥古朴、空灵,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每一条石缝间都镌刻着几个世纪的古风和遗韵。一幅《故乡的回忆》,人们才格外注意到了中国还有周庄这样美丽的地方。要是徐志摩能来这里,会不会又有“再别双桥”的另一番韵味与感慨呢?
小小的周庄,算上双桥在内竟然有十四座桥。不必说那被称为“升官发财桥”的富安桥,也不必再说那已更名为外婆桥的梯云桥,无论哪座桥,看到了桥一定会看到树,看到了树也就看到了头顶的明月与星空。
周庄的夜,是美丽的夜,由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与柔柔的月光、红红的灯笼构成。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周庄的夜,是醉人的夜,就像一位银发的老人,在宁静中释放着积淀经年的安详与悠闲;又像一个恬静的少女,在清风里展现着她的婉丽与娇柔。
站在石拱高高的报恩桥上,与周庄拉开一段距离,回望着周庄的座座老屋、点点灯火,思绪在不觉间已经穿越了几多流水的往事,几重渺远的时空。
夜深了,降下阵阵凉意,夜凉如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静静地走过一个个老屋,穿过一座座小桥,还是忍不住地回头。我知道,与临走时说还会再来的三毛一样,自己是扔不下身后的那一片风景的。
好吧,那就回去,做一个小桥当枕、水面为床的甜甜的梦。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将白天的周庄新奇巧妙地比作“失去了往日风韵的商人妇”,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流露出作者对白天的周庄的伤感之情。
B.作者写白天的周庄惜墨如金,语言简洁;而写夜晚的周庄则浓墨重彩,精心选取了夜晚的街道、灯笼、小桥来表现周庄本来的特点。
C.文中写周庄的桥表现了周庄的水乡特色,也写出了周庄因桥的形态各异而美丽的特点。
D.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描写的是周庄的夜景,探讨的却是关于珍惜时光、善待生命这一命题。
【小题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1)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
(2)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
【小题3】周庄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游览,却也因商业“失去了往日的风韵”。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经的阳台
邵宝健
初夏里的一天,倪雪坤早早起床,把园里的花盆互换了位置,一抬头,愣住了:后园那条小河的对岸,什么时侯起,居然耸立了一幢新楼。
洒水壶的水柱倾出盆外。
他看见那幢新楼的第三层的阳台上,站着一个人。
是个女人。
是个年轻的姑娘。
她依傍着栏杆,手撑在栏面上,脚微微踮起。晨风轻拂着她那瀑布似的秀发。
翌晨,倪雪坤在修剪花枝时,又发现了那个姑娘。同样的位置,同样的姿态,同样的若似盼企的神色。
当第三天,他又发现那个姑娘的时侯,他才思考她在那儿干什么。无疑的,她是在欣赏他的花卉,由于角度有问题,妨碍了她的视线,为了寻找最佳角度,她才使自己的俯视变成一种生气勃勃的动态。
他有学问,但不属于知识分子范畴;有力气,但不是体力劳动者。一个普通的矿山公司里的普通的资料员。做什么事情都一丝不苟,一丝不苟到有点拘谨的程度。似乎是那一连串一连串的数字和盈箧满屉的各式资料耗尽了他的热情和活力。邻居熟悉他那踽踽的孤影,他却不熟悉生活的笑。那弯泥墙围住了他种的花卉,也框住了这个年逾四十的单身汉的所有希冀。
一俟天亮,他就忙碌起来:浇水,施肥,捉虫,修枝,整形。那种旁若无人的忙碌,使他的额头冒出汗珠,眼眸熠熠发亮。手指灵巧,步履轻捷,有一种小伙子般的矫健重现在他的身上。
一天天过去了。他每天大清早走进园子,一抬头,总会看见那位姑娘。他的花卉有人在观赏。这是姑娘的一双明眸。这么持久,这么专一,这么虔诚,这使他产生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心的撼动。
一个细雨蒙蒙的黎明,他又看见她候在那里。雨花湿了她的头发和衣裳。她仍在那里踮呀踮呀踮,这种动态在银色的雨丝里添了一分悲凉的色彩,像企盼,更像祈求,使他怦然心动,以至眼角也湿润起来。
倪雪坤本来就富有恻隐之心,只是坎坷的遭遇才使他的外貌习惯于一种冷酷的表情。此刻,他那颧骨很峭、呆板的缺乏温情的脸上,执著的思纹柔和起来。他在想,该用一个什么办法,才能让阳台上的姑娘观赏花卉的时侯,不必那么踮呀踮呀踮呀。苦恼又一次在他的那颗近乎麻木的心上滋生。
苦恼排除了。办法很巧妙,把花盆移置到墙顶上去。倪雪坤为自己能想出这个办法非常得意。
今天,他摆上一盆白兰花;明天换上麻叶海棠,鹅黄的香水月季,花朵成片的夏鹃,开小黄花的潇洒的雀梅,形似蝴蝶的三色堇,秀巧的小叶迎春,都一一被置上墙顶。只要盛开着的,都被他选中。那古老的壁面斑驳的泥墙顶上,天天有美丽的色彩,奇妙的植形,优雅的花姿。这个已经习惯了孤独的单身汉,他的内心深处,仍然不失别人能赏识他的“作品”的渴望。只不过,他把这种渴望掩盖起来,就像缓缓流淌的河面掩盖着河底的潜流一样。有了心的回音。
有一天,他仔细地朝阳台那边端详,发现她在朝他微笑。不过他又发觉,她的手撑在栏杆上,那双脚仍然在朝上踮。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她还够不到可以怡然观赏的高度?这使他又忧郁起来。于是,他在墙顶置花盆的地方添加了几层砖。这样,置花的时侯,他得用两只骨牌凳叠起来,登上去,才够得到砖头的位置。
他天天登上那个高度,风雨无阻;她天天出现在阳台上,从不迟误。有一天,他欣喜地发现,她的脚不再踮起,神情是那么自然,那么欢愉,目光抚慰地向下观赏。
他甚至还分明听到,夜里,会飘来歌声,那种很年轻的姑娘才会唱得出的脆玲玲的歌,是从那个阳台发出的。
一天,正当把一串红置在墙顶的砖上,感觉到脚下的凳子悠晃了一下。他跌落下来,发出一阵沉重的声音。他趴在地上,一只骨牌凳压在他的臀部。他没有哼一声,爬起来,掸掸沾在衣上的尘土,嘴边留着苦笑,赶去上班。只是到了晚上,当他躺在床上,他才低声地哼哼唧唧起来。他的膝盖和手肘上,出现了微肿的紫块。
第二天,倪雪坤身上的疼痛还未消退,又去叠那只凳子。他开始注意置设时的稳度和登攀时的力度。这位业余花匠回家的时侯,步履开始轻快。他的小屋有了变化。
灰尘被擦去了,烟蒂被清除了,地上变得光洁,玻璃窗变得明亮。而他的同事们突然发现他刮光胡子后,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漂亮的年轻的下颏。
天渐渐冷了。
夜晚,有些花卉要捧进屋子里来。屋子里有炉子、热水瓶、暖杯、电灯,以及棉质的东西;有窗,有门,能抵挡风寒。
假日里,他在电器商店逗留片刻后,买回一台电唱机。他兴冲冲回到自己的家。唱片在旋转着。一支关于春天、夏天、花朵和泉水的歌。优美的委婉旋律在四壁回荡。他笑了。
他仍然一清早,就把一盆鲜花置在墙顶上。这一天,倪雪坤把那盆取名“豆蔻年华”的黄色月季,捧上墙顶,一仰首,却不曾见到她。不知为什么,他痴痴地候在小园,很久很久,还是不见她露面。他上班第一次迟到了十分钟。
第二天,第三天,他仍然不见看花姑娘的倩影。他还是一盆换一盆地等待着她再次露面。唱片蒙上了灰尘。他一支接一支地抽起烟来。他尝到了一种比孤独更要痛苦得多的不能言状的怅惘。她怎么啦?一切都不是那么容易想象的。细想起来,他这一生中没有这样地惦念过谁。
外面的风很凛冽。该拿进屋的花卉,全部搬进了屋,占了整个空间的一半位置。
屋外飘着雪花。
冬夜,圣洁、静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倪雪坤“一抬头,愣住了”和“洒水壶的水柱倾出盆外”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内心的触动——有了改变自己的打算。
B.阳台上的姑娘持久、专一、虔诚地欣赏花卉,表现出她对倪雪坤的爱慕之情,这使倪雪坤“怦然心动,以至眼角也湿润起来”。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多次写到倪雪坤的步履轻捷,还写他刮胡子、买电唱机等,人物这些自身的表现反映了其内心的变化。
D.小说用恶劣的天气来象征邪恶势力,如“天渐渐冷了”“外面的风很凛冽”“冬夜”等描写,暗示人生的美好必然会受到破坏。
E. 倪雪坤代表了一类人,他们囿于生活不被人重视,但邂逅的美好令其重新展示生命的活力,这种美好在他们的生命中格外重要。
【小题2】小说中多次写到“花”,请简要分析“花”这一物象的作用。
【小题3】小说在刻画倪雪坤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入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的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年1月,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师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优越。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生下两个孩子之后,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1948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之后一直到1949年的岁月里,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
(摘编自2010年8月《中国周刊》,作者邓艳玲)
相关链接:
①一次,钱伟长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钱伟长“活到老,学到老”,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6岁学电池学,64岁学计算机。(摘自百度《钱伟长的故事》)
②钱伟长有思想、很独立,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科技体制照搬苏联时,钱伟长勇敢的站出来反对,并不惜用政治生命与之抗争。钱伟长妻子名叫孔祥瑛,是清华中文系的才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建国后,钱伟长又被错划成“右派”,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妻子孔祥瑛在“文革”动乱中同样受苦受难,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一起度过了最落魄不堪的日子。这对世纪恋人共同携手走过了61年的风雨岁月,不离不弃。(摘自《武林军事网》)
【小题1】下列不属于钱伟长的人格魅力的一项是
A.家境贫寒的钱伟长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就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
B.钱伟长想进物理系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有训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有训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六点半就等在门口。
C.钱伟长“活到老,学到老”,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6岁学电池学,64岁学计算机。
D.1931年,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钱伟长和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立下“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的誓言,表明了他们是相互勉励,要努力取得顶尖的成就。
B.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科技体制照搬苏联时,钱伟长勇敢的站出来反对,并不惜用政治生命与之抗争,说明了钱伟长有思想、很独立。
C.钱伟长曾被错划成“右派”,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妻子孔祥瑛不离不弃,与他一起度过了最落魄不堪的日子。这对世纪恋人共同携手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
D.1956年我国第一次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制定,从而一举成名。
E. 1948年,钱伟长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钱伟长读清华大学时弃文从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他为达目的做了哪些工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2月2日,《2017—2018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调查报告》发布。
报告指出,我国共享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行业规模达到5.72万亿元。目前,共享经济主要分为出租使用权、置换所有权、知识技能共享三种经营模式。其中,出行共享由于存在高频需求特点,用户黏性高,最受消费者青睐。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企业融资总额达千亿元,共享汽车获投总金额居于首位,或将成为下一行业风口。
相比于表现突出的共享出行、空间共享领域,共享充电宝的前景引发担忧。报告指出,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类似共享单车,且损耗率与硬件成本更低,但存在质量安全及信息安全隐患,面临充电技术变革风险,共享充电宝用户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
报告指出,与外国相比,国内共享经济目前领先企业数量、企业估值均不及国外,但国内共享经济企业数量增速更快,发展势头强劲,部分领域企业成功突围开启全球化征程。鉴于国内市场广阔,未来发展前景可能较国外更好。
(摘编自南方网)
材料二 
2012—2018年中国互联网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及预测

2014—2020年中国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及预测

注:e:estimated的缩写,估算。
(摘编自《2017—2018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调查报告》)
材料三 
Uber、Airbnb,特别是共享单车的风靡,带来了“共享经济”这个新名词。市场上的共享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共享经济的经济新模式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带来了个体经济的强势回归,也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共享经济给了供求双方更自由的选择,也自下而上推动着制度变革,提升了经济运行的效率。人们说,共享经济来了。
在共享经济市场上,有一种新生事物也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商业资本的关注。它便是诞生于广东省中山市的ZHO共享纸巾。
现在,中国的共享经济新业态正是一派“阳光普照”。在国家政策层面,“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政府所鼓励的,各种形式的共享经济,都搭上了这趟便车,要么一路绿灯,要么经过一番博弈,最终也大多胜出。而在大众层面,一般对高科技发展都高看一眼,对挑战银行、出租车等“旧势力”的技术创新,都是一片欢呼。而我们也不难得出,ZHO共享纸巾能够迅速风靡全国,得到消费者和资本市场的青睐,也离不开上述两个宏观背景。
(摘编自中国网)
材料四 
“共享经济”的概念首次由马科斯·费尔逊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个人汽车共享和租赁时提出,而“共享经济”在经济社会中具体的表现模式,则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才得以出现。此种新经济模式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以消费者之间的分享、交换、借贷、租赁等共享经济行为作为基本特征,成为当今创新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共享经济这一新型经济运行模式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直接的改变,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共享经济模式,其本质仍然是供给和需求双方通过市场交易促成双方效益的实现。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供需双方的交易模式、交易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智能信息终端,市场交易场所虚拟化为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社会中闲置的资源得以实现信息化、碎片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平台使得这些资源高效、灵活地组织起来,满足供需双方的需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市场经济中基于市场供需关系力量的“交换经济”逐步转向基于分享和一般生产生活资料的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是市场经济深化和广化的新阶段,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模式的产生存在必然性。
(摘编自《“共享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类似共享单车,损耗率和硬件成本低,但因为共享充电宝质量安全等无法保证,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B.出行共享需求量大、用户黏性高,在2017年我国共享汽车获投总金额居于第一位,使共享汽车可能成为风险较大的行业。
C.从2012年开始,我国互联网共享经济市场行业规模每年都呈递增趋势,并且发展迅猛,预计2018年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
D.共享经济是供需双方通过交易促成双方效益实现的新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的交易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互联网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的增长率从2014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共享经济的市场发展势头虽猛但利润减少。
B.中国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的增长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2016年下降明显,这说明用车方面的共享经济变化巨大。
C.2014—2020年中国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2020年有6亿多人,这说明有部分人已放弃购车打算。
D.广东中山市的ZHO共享纸巾是当前共享经济市场上的新生事物,消费者和商业资本的关注使ZHO共享纸巾迅速风靡全国。
【小题3】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共享经济在我国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①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书--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直到今天,我国书籍还很少在国际上出现过如此盛况。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②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国面对的往往是强势文化的灌输和覆盖。中国现代文化和当代学者在国际上也常受轻视。今天,是根本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③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④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因此,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所谓“礼”,就是讲社会关系中的人如何存在,而非强调抽象的人。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更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⑤作为欧美对外政策基础的“帝国理论”,曾经带来三个世纪的战争灾难,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几年前出版《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描述了一个不同于帝国理论的、拥有普世正当性的中国的世界秩序模式。中国古代的“天下”,不同于西方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博弈模式,而是一个“至大无外”的思考单位,从“天下—国—家”这样由大至小的方向,思考如何实现各个层次的和谐。

⑥“天下体系”不承认存在着无法被理解的“绝对他者”,而相信每个他都是这个至大无外的“天下”的组成部分,因此就排除了不可通约的、绝对的“文明的冲突”,而这种认识正是今日世界所急需的。从此,“天下体系”作为不同于长期拥有文化霸权的“帝国理论”的另一种可替代的概念和思考方式,逐渐引起世界思想界重视。当然,其中也不乏质疑和不同意见,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学者从中国文化引发出来的新思想,已经引起世界性的重视和讨论。

⑦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而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双向自由选择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化面向世界,与他种文化进行对话沟通,已有悠久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壁德、布莱希特等人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⑧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⑨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摘编自《人民网》2013年8月6日,有删减)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语堂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被翻译成英文和10多种不同的文字,在美国重印40多次。
B.在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国面对的往往是强势文化的灌输和覆盖,中国文化和学者在国际上常受轻视。
C.“天下体系”否认无法被理解的“绝对他者”的存在,认为每个他都是“天下”的组成部分。
D.从中国文化的立场出发,我国学者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事例,说明世界需要多元思想。
B.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培育出“中国新思想”,是中国文化改变与西方文化对话地位的根本之道。
C.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说明作为欧美对外政策基础的“帝国理论”,已经走到尽头。
D.中国文化只有通过西方文化精英的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才真正对西方文化产生较大影响。
【小题3】请简要概括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