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双凤的瓦当
胡殷红
①摆在我眼前的是我偶然拾得的一片年代久远的黛青色瓦当。
②这片瓦当躲在江苏太仓双凤镇的一户院落里,它在墙角的瓦砾之中静待我的到来。冬季的落叶轻抚在它的身上,干枯的苔痕给它披上了薄薄的棉衣,唯独露出那张俊俏的“脸”,明朗又清晰。这片瓦当上对称地刻画着可爱的动物图形,两只自然活泼、神态天真像是毛茸茸雏鸡样子的小凤,用各自的一只翅膀,共拥着一个象征财富的圆形钱币。钱币中央画着一朵花,花瓣一层层包裹着,最外面一层,像是熟透了似的向外撇着,使劲搭向圆圈的内侧,饱满丰盈、栩栩如生。这片瓦当前半部颜值颇高,后半部瓦身碎了半片。这片瓦当的图案是线雕,点线变化细致精妙,有着明快写实的技巧。在土质细腻的当面上用这种手法,奏出这样和谐节奏和韵律的匠人,是百年前的翩翩少年,还是威武的汉子抑或垂垂老者?
③我依稀听得两瓦敲击发出的清脆悦耳声。当地的一位老者弯腰拾起一片破碎的普通瓦片敲在我爱不释手的那片瓦当上,当当的声音的确清脆动听。他告诉我说,你拾得的这片瓦当,下垂部分就是你说的“脸”,它叫“滴水”,上瓦端的叫“猫头”,都是起着装饰屋檐和保护椽头的作用,是那个年代民居建筑的装饰配件,它总有百年历史了。
④兴许百年前说着吴侬软语的人们个子都不太高,他们的住所房屋低矮,门户不大,但家家户户的庭院却深深。这些老宅小院每一家都是正门临水,进宅门穿过院子,另有一扇门通往后街。有的院落天井内用普通瓦片搭建一座花墙,月牙形的瓦片勾肩搭背,相互勾连,组成没有规则的花朵图案,看上去玲珑剔透,实际上又当作隔墙,不仅修饰了院子的狭长,还不挡视野。在我看来,最普通的老宅子里的房檐屋下,每一个极小的物件,每一片“瓦头”“滴水”,都是那个年代风姿绰约的少妇,曾经那么美丽精致。尽管如今她皱纹横生,衣衫褴褛,却依旧让人们怀念当年。如若把百年老宅视为一位“原为皇民挡风雨,残痕滴尽凝古风”的男子,我手里的这片瓦当就远远超出仅仅因为美貌而依附在他肩膀上的地位
⑤我想象着,港口边渡轮的喧嚣与江南丝竹伴着一壶老酒,听着潺潺流水和双凤山歌,河道中货船上的叫卖声传来,女人走到靠岸的船边冲着货郎娇羞一笑,讨价还价,买盒香香的胭脂,然后回到青砖黛瓦的屋里淡施胭脂轻画蛾眉;想象着也许会有腼腆的女子羞于与货郎直接交道,足不出户,用根绳子系上个小竹筐,把钱放在里面吊到船上去,把她需要的物品换上来;想象着这种只有水乡临河的人家才有的生活,该多么的惬意。
⑥流连忘返于依水而居的清末古宅,它用斑驳陆离默默地证实着它老天拔地的年龄。眼下家家都有了自来水,河埠边已少有年轻人日常取水、浆洗衣衫,他们大概都去闯荡新世界了,只看到一位安安静静、两鬓斑白的婆婆和三两妇女在那里浣衣。她们把床单放在石头上,用木槌重重地捶上好一阵子,再在河里不断甩动清洗。她们或许是喜欢,又或许是习惯享用家门前生生不息的河水。她们轻声细语地聊天,似乎也逃不脱老街上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篇。
⑦一片“动静相生”的双凤瓦当,让我记起李商隐《重过圣女祠》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的诗句。这份眺望雨打屋檐的感触,在喧嚣的城市里很难体会到了,而这里的青砖黛瓦已然成为我的憧憬。我把这片残存的、渐行渐远的檐端风情保留下来,它是文化的浓缩和积淀。
⑧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在《燃烧的诺顿》里有一段话:“静止,就像一只静止的花瓶,永远在静止中运动。”看着眼前的这片双凤瓦当,它静默不语,但它纹饰的动态效果、鲜活的双凤形象,优美生动,让它的生命形式出现了永久的“恒动”,传递出生命的节奏和律动。
(选自2017年第6期《散文·海外版》,有改动)
【小题1】第②段详细描写瓦当的图案,有何作用?
【小题2】文中画线句的含意是什么?
【小题3】第⑤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何种手法来描绘过去的生活?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加以赏析。
【小题4】双凤瓦当的“动”“静”各指什么?如何理解它的“动静相生”?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8 09:0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一:

为期4天的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高铁分会9月6日在银川开幕。博览会以“务实、创新、联动、共赢”为主题,在工商业、铁路、科技合作上亮点纷呈,推动一批境内外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中阿互利合作领域越来越广。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作为近年来“大国重器”的“代表作”之一,此次为期3天的中国高铁技术成就专题展无疑是2017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最丰硕的成果。1000余平方米的超大展位,“中国铁路成就“及“铁路国际合作展”两个自带光环的“星级展位”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高铁在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最新创新成果及国际交流合作的成绩单。

(选自“湖北日报网”,《技术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最强通行证”》)

材料二:

3月9日,从中车唐山公司获悉,该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列时速350公里长编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已经开始型式试验。这列编号为CR400BF-A-3024的动车组,正在位于北京东郊的铁科院环形试验线上开展试验工作,这是我国16辆长编组“复兴号”首次亮相。目前是世界上同等运行速度下,最长编组的列车。

为适应中国高速铁路运营环境和条件,满足更为复杂多样、长距离、长时间、连续高速运行等需求,完善中国标准动车组平台系列化产品。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下,中车唐山公司在8辆编组“复兴号”基础上,研制了16辆编组CR400BF-A型“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总长度超过415米,列车采用8动8拖配置,总定员1193人,成为新时代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大国重器”。

(选自“澎湃新闻”,《骄傲!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大国重器”!》)

材料三:

2月13日公布的2018春运大数据报告显示,在春运的相关内容中,火车票、火车站、购票时间表、高铁是被浏览最多的内容关键词,而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则是最受关注的三条春运线路。据中铁总的统计显示,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伴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2018年春运动车组预计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1289万人次,占旅客总发送量的54.9%,但平均在途时间缩短至327分钟,平均运程524.5公里,较往年均有大幅度提升。随着中国高铁干线网络逐渐成型,高铁越来越被春运期间的旅客重视,客流逐步增加,一等座和二等座之和占比达到43%,合计接近春运期间火车票的一半;曾经占据绝对优势的普通硬座目前仅有24%,甚至比硬卧还要低。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与过去相比,新时代的春运不仅要满足“走得了”,更要满足“走得好”。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高铁唱主角旅客平均在途时间缩短》

材料四:

除火车外出行方式用户比例

(选自“中国新闻网”,《浏览器抢票大数据分析:90后成主力军,高铁回家成主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务实、创新、联动、共赢”为主题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高铁分会,将促进中阿互利合作。
B.春运期间,乘火车的旅客大多选择高铁,普通硬座失去了曾经的绝对优势地位,占比比硬卧还要低些。
C.高铁是春运的相关内容中被浏览最多的关键词,京沪、京广和沪昆高铁则是最受关注的三条春运线路。
D.人们回家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互联网拼车是除火车之外最受人们欢迎的出行方式,占的比例最高。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
①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当获奖消息传来时,屠呦呦已是一个耄耋高龄的老人。她不是院士,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博士头衔,甚至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②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在大学里,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③1970年,屠呦呦参与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立项主要是由于战争需要。越战期间,美军和越南部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热带战场上均受到疟疾的困扰。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受挫。越南方面求助于我国。在***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之下,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卫生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523”就用以指代此次疟疾防治研究项目。按照部署,“523”项目分临床研究、中医药、化学合成药三组。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④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据此书记载,1971年10月她和同行们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青蒿抗疟的突破;经去粗取精,于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1973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蒿中获得青蒿素结晶。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1975年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确定了青蒿素的确切结构,后又在1978年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1977年,《科学通报》介绍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9年,《化学学报》发表《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一文,更详细地介绍了青蒿素的相关化学反应。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这种新结构的抗疟药解决了喹啉类药物催生的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并在过去30年里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当年,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组长,重点负责中草药抗疟的研究。虽然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她仍坚持工作。无论是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室内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为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成员充当了第一批以身试药的志愿者。虽然都知道这样做极有可能对自己的肝肾功能造成伤害,但是大家依然义无反顾。“我们需要尽可能快地证明这种好不容易发现的治疟药物的临床效果。”屠呦呦回忆起当年行为时说。经过长期研究,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终于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但她的成就一直没有被公众认知。
⑥2011年8月22日,由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等人在科上发表博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屠呦呦和另一位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张亭栋才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2011年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当满头卷发、戴着眼镜的屠呦呦将一座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她陌生的面孔。拉斯克医学奖一直被业内誉为“美国诺贝尔奖”。从奖项设立至今,获得拉斯克奖的300多人中有80余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评审委员会表彰屠呦呦突出贡献时说:“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数亿人因此受益。这一数字未来还会不断增长。”在颁奖典礼上,台下观众对这位81岁的老人报以热烈的掌声。
⑦“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时,屠呦呦通过前来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⑧“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振奋,衷心地祝贺屠呦呦首席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与医学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党和政府关心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结果,是举国体制、针对中医药工作全国一盘棋取得的胜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的贡献。”
(选自《人物周刊》,作者林晓娜,有删改)
相关链接
屠呦呦读大学时选择了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这让她的父亲颇感意外。但她此时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清晰的目标。她对父亲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这样的情怀支撑着她在提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在进行青蒿素动物实验时的那段时间里,屠呦呦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亲自服药试验留下的味道,而这样的以身试药,最后导致她肝中毒。
(选自高毅哲《屠呦呦:呦呦鹿鸣,一鸣惊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屠呦呦青年时代就有清晰的人生目标,考入大学时她选择了绝大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热爱中医的情怀支撑着她在科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
B.屠呦呦参加“523”项目合成组,这次机会使她走近青蒿素研究事业,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一道,挑选记载中的抗疟疾药方并进行效果论证实验。
C.屠呦呦及其同行的工作具有开创意义,从中药青蒿中制取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青蒿素,取得中药抗疟的突破,去粗取精后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
D.屠呦呦是一个具有担当与献身精神的科学家,38岁时就担任中草药抗疟研究组组长,为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她和同行们做首批以身试药的志愿者。
E.屠呦呦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科学家,2011年因饶毅等人的博文她才开始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她才被美国同行首次看到面孔。
(2)材料为什么要分第①段和第⑦段两部分来叙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3)材料引用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张伯礼院长的话有哪些作用?
(4)上述材料的写作意图是表现屠呦呦的杰出成就,还是表现中医药科学的杰出成就?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克隆人与人类,之间还有多少距离?

有寓言说,一个国家有一口泉叫作“狂泉”,人只要喝一口就会变成疯子。这个国家的所有臣民都喝了狂泉之水,唯独国王没喝保持着清醒。结果全国的疯子反倒觉得国王精神有问题,想方设法“治疗”他的“疯病”。最终国王被迫喝下狂泉之水,与民同疯。

在一个简单的细胞中,也有可能上演这种“民逼官反”的乱象。细胞核是整个细胞的最高控制中心,一般来说,细胞要进行活动,都得先向细胞核“申报”,细胞核“批准”以后,会调动相关的基因,让信使——一种叫RNA的分子将遗传信息带出去,以便让相关细胞器执行自己的命令。可以说,在细胞里,细胞核就是国王,而其他结构和成分就是臣民。只有“国王”与“臣民”齐心合力,细胞才能运作得井井有条。要是“臣民”跟“国王”翻脸了会怎么样?20世纪60年代,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对一种叫做爪蟾的蟾蜍的卵细胞来了一个“狸猫换太子”:他首先取走了卵细胞的细胞核,将一个爪蟾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这个卵细胞中,还对这个卵细胞用电流和化学药剂进行处理,相当于在卵细胞的“臣民”中散播谣言:你已经受精了,赶紧变成受精卵然后发育成胚胎吧。 “臣民”并没有意识到“国王”被调包,纷纷“请求”细胞核“下达”让受精卵发育的命令。由于“众怒难犯”, 细胞核不得不让自己转型成一个卵细胞的细胞核来指导卵细胞发育成胚胎。

这种技术叫做“克隆”。通过克隆技术,一个普通的体细胞也能变得像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各种器官乃至完整生物个体的可能性。

1996年,一只名叫“多利”的克隆羊在英国降生,之后,人们开始纷纷关注起一个新名词——“克隆人”。对于克隆人,与民间的恐惧态度不同,学术界更多的是期待:在不能克隆人类个体的情况下,可以先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理论上,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产生人体绝大多数的组织和器官,一旦克隆技术成熟,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苦苦等待器官配型的岁月也许就将一去不复返了。

生物学家们围绕胚胎干细胞的克隆展开了激烈的竞赛。

然而,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非信手拈来。被转移到卵细胞里面的细胞核属于“赶鸭子上架”,这个细胞核对于自己的新任务、新身份会有诸多的不适应。结果就是绝大多数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以至“胎死腹中”。

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研究者收集成百上千的卵细胞,进行成百上千次核移植,本着枪打多了总会中靶的思想去尝试,总会有那么几个体细胞核能够“在工作中学习进步”,做好自己的新工作,指挥细胞成为健康的胚胎与动物个体。但是人类一个月才排出一颗卵,加之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灵长类动物的细胞核似乎对自己的工作非常“专一”,无论怎么进行“培训”似乎都难以使它们胜任新工作,这让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任务异常艰巨。

最先宣布胜利的是韩国科学家黄禹锡。他在《科学》上宣称成功地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然而几个月后遭人举报。核查之后,人们震惊地发现,黄禹锡团队创造的所谓“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竟是镜花水月。

自此之后,克隆仿佛成了一个被打入冷宫的妃子。

可是,有那么一批人依然坚信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不是死路一条,仍旧在坚持不懈地尝试。他们在极为有限的理论指导下穷举着每一种可能有效的技术参数……很多人放弃了,但是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为后人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而每一点进步都共同铺就坚持到底者的征途。

2007年,黑暗的道路上终于有了第一抹光明,美籍维吾尔族人米塔利波夫的团队成功克隆出了猕猴的胚胎干细胞,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热情被重新点燃。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人类胚胎干细胞被成功克隆。但是大家等啊等,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仿佛就是骡子前面的那根胡萝卜,分明近在眼前了,可就是怎么也吃不到。

令科学家意外的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其实一直就放在他们的桌上。2013年,米塔利波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人类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中使用了咖啡因,结果看到了科学家们翘首期待的奇迹:用咖啡因处理过的克隆人类胚胎不但可以高效地完成重编程,而且由此得到的胚胎还有着史无前例的完美形态。

为什么咖啡因会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相当于把卵细胞原来的“国王”驱逐,扶植了一个外来的“新国王”上位,而咖啡因就相当于一个“顾命大臣”,它可以在政权交接的时候努力“安定民心”,确保“新国王”顺利即位。

至此,克隆人这项在十多年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技术,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克隆人技术在十多年间经历了哪些大起大落。
【小题3】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小题4】文章倒数第五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和认识?请结合科学研究的现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国际货币论坛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指出,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以下主要障碍:一是全球货币政策酝酿变局,金融市场波动性与溢出效应上升;二是人民币金融产品不够丰富,市场体系有待健全;三是合规审查背景下人民币跨境流动通畅度有待提高;四是CIPS业务不及预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展望2018年,报告指出,尽管贸易摩擦升温,美联储继续加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货币政策灵活有效,减税降费、放管服改善企业营商环境,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平稳,金融风险有效缓解,资本项目及金融市场加速开放。这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德国、法国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国际化投下信任票。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中国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A股纳入MSCI,CIPS二期正式运行,这些积极迹象的不断出现,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回归2.0快车道。

(摘编自人民网2018年7月15日《人民币国际化正回归2.0快车道》)

材料二:

近日,建设银行正式对外发布《“一带一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2018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人民币作为新兴国际货币的地位逐步稳定,境内外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扩大人民币使用、深化人民币交易能力的兴趣继续提高;2018年人民币参与度预计将进一步提高,63%的境内企业、4716家境外企业和57%的金融机构计划增加人民币跨境结算活动,40%的境外企业和54%的金融机构计划增加人民币存款。

报告指出,在离岸市场上,建设银行积极推进人民币产品创新,不断提高在主要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做市报价能力,人民币综合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17年末,建设银行英国、瑞士、智利人民币清算行运营稳定,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其中英国人民币清算行清算量累计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人民币清算。

展望未来,建设银行将继续积极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新趋势和新机遇,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稳健发展。

(摘编自2018年5月28日《金融时报》)

材料三: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新的思路。短期应该以稳定汇率为主。“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持续贬值,引起大量资本外流,这延缓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因此,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应暂缓推进。同时,中行要加强短期热钱的进出管制,防止短时间内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进大出,引起境内居民恐慌性挤兑外币,给人民币汇率下跌造成更大的压力。

中期需有序推进金融改革。目前世界上主要国际货币均是开放资本兑换项目与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中国在经济形势逐步企稳后,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具体路径应该是:先推进汇率完全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长期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根本在于该国经济、金融的硬实力。因此,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步发展,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期,在这个阶段,国内各项经济、金融改革必须以合理的经济增长为核心,遵循一定的次序,不可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急功近利。

(摘编自2018年7月31日《新一代经济学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2018国际货币论坛发布的报告可知,展望未来不难感知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令人乐观,但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客观上存在一些障碍。
B.建设银行发布的报告指出,2017年人民币在离岸市场上综合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建行将要加强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稳健发展。
C.人民币国际化中期目标是有序推进金融改革,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可先推进汇率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D.“811汇改”后人民币持续贬值、大量资本外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延缓,因此我国当务之急是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因为举措得当,2018年我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从一个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B.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等积极迹象的不断出现,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回归2.0快车道。
C.建设银行英国、瑞士、智利人民币清算行运营稳定,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表明境内外企业与金融机构扩大了人民币的使用、深化了人民币交易能力。
D.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追求是深入夯实经济基础,因为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硬实力,决定人民币国际地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与基础。
【小题3】关于人民币国际化,2018年国际货币论坛与中国建设银行的报告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各自的出发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3月,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引发全球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人们惊奇地发现,人工智能已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其学习能力和智能化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人工智能诞生至今已有60多年,正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推动下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如今,在社会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深刻改变产业形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将改变世界。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官网,2017年7月)

材料二: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划,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了战略性部署,确立了“三步走”目标,力争到203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意味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这是自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后,连续三年被写入报告。

(摘编自《新技术正改变未来》2019年3月)

材料三:

图1 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分布(单位:家)

图2 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TOP20城市(单位:家)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未来》2018年10月)

材料四:

近些年陆续上映的《机器人总动员》《星球大战》《终结者》《变形金刚》《黑客帝国》《复仇者联盟》《人工智能》等科幻大片,其打造的场景极富未来感,点燃了观众的想象力和科幻激情,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发展的未来并为之热血沸腾,但技术异化与机器人反叛也令我们对人类命运充满了担忧与恐慌。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互动为标志,引领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同过去相比,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变得更小、性能更强大、成本也更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崭露锋芒。人工智能带来的指数级增长的、数字的和重组的力量,会比工业革命以来的任何推动力都要强大。

中国的人工智能创业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步,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关怀人类共享共赢的整体命运。世界的未来掌握在青年人手中,青年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如果说人工智能的过去和现在不仅改变了青年,而且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密切相关;那么,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作出正确预判,则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我们对人工智能与青年发展的认识与研究。

(摘编自《人工智能:人类命运的天使抑或魔鬼》2019年1月)

【小题1】下列不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项是
A.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
B.科幻大片打造出富有未来感的场景。
C.车辆实现多样化行驶环境下的自动驾驶。
D.银行自动柜员机识别客户身份提供服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连续三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预示着人工智能在我国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广泛应用。
B.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分布图显示,部分国家之间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差别悬殊,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众多。
C.从材料三图二数据来看,北京是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代表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D.中国的人工智能创业基本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步且发展迅猛,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小题3】假如你是兴华中学人工智能社团的社长,请根据上述材料,代表社团向市长写一篇关于促进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书。要求:只写正文部分;写明建议理由;提三条建议;1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