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美丽的姑娘
蓝 月
兵经常会做梦,梦见炮火纷飞,梦见恶狼哀嚎,但是梦得最多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梳着乌黑的发辫,身材玲珑,脸如满月,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兵觉得姑娘是他这辈子看见的最美丽的姑娘。
姑娘不仅美丽,还非常的善良。这位善良的姑娘救了兵的命。
那还是兵当兵时候的事情。
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飞雪漫天,兵在山间急急穿行,为了能在天黑前赶回部队,兵走了一条山里的近道。猛然间,兵的本能感到了危险的气息,是狼的气息。果然,兵看到了两双阴冷凶残的狼眼紧盯着他……兵有枪,但枪膛里只剩一颗子弹,这是最后的保命屏障。
兵被迫改变了方向,一个多小时过去,天已经暗下来,狼开始步步紧逼,缩小包围圈。兵的衣衫已经被冷汗湿透,彻骨的寒冷和饥饿让兵腿脚发软,他知道,狼就等着他倒下。
突然,有闪闪烁烁的微弱灯光从树丛缝隙透过来,有灯光就说明有人!兵心里顿时升起了希望,拼出最后的力气,举枪瞄准,随着一声爆响,一头健硕的灰狼中弹倒地,兵迅速扑向灯光的方向。
一幢石头小屋出现在兵的视线里。
有人吗?开开门,有狼追我!兵拼命捶打木门。门吱嘎开了,伸出一只手,把兵拽进了屋里。接着,门死死地拴上了。
兵一松劲,只觉得眼前一黑,就软倒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暖烘烘的炕上。屋里炉火劈啪作响,兵不敢乱动,眼睛看向炉火的地方,他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姑娘梳着乌黑的发辫,身材玲珑,脸如满月,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令兵一下子想到了家乡的栀子花,洁白、丰盈、清香……这位像栀子花一样的姑娘正在烤着兵身上的衣服,是姑娘救了兵一命。
兵临走时,回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也正望着他。姑娘泪光一闪,问,你还会回来吗?兵说如果我能活着回来,我就来找你。兵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听到背后姑娘喊,你一定活着回来,我等你。
兵没敢应,兵的部队马上就要上前线,上前线,生死未卜,不能耽误了姑娘。
战场上,兵很勇猛,姑娘的那声喊就像护声符一直伴随着他,虽然负伤累累,最终凯旋而归。
兵真想立马飞去姑娘那,可是……兵看着自己的残腿犹豫了,兵在战争中失去一腿。犹豫再三,兵默默流下了眼泪,对不起,你一定会找到比我更好更适合的人。
兵咬咬牙回到了家乡,在父母的操持下,结了婚。兵对自己的女人履行着做丈夫的责任,但是女人却看不到丈夫的快乐。兵的女人在临终前终于知道了丈夫心中隐藏的秘密。女人苦笑着说,我伴了你一生,你却伴了她一生。女人说,你去找她吧,哪怕当面谢一谢当年的救命之恩。
女人的话就像一柄重锤,狠狠敲打着兵的心。
兵再次去了那个小山村,但石头小屋已经不在了。几经周折,找到了当年小山村的村人,村人告知,兵说的那位姑娘不知什么原因终身未嫁,一直守在石头小屋里。直到石头小屋拆除,才去了养老院。
兵顿时傻掉了,懊悔得死的心都有了,姑娘救了自己一命,自己却害了姑娘一生!自己有勇气面对敌人,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这回说什么也不能再怯弱了。
兵找到了养老院,接待他的是一位胖乎乎的老太太,老太太听了兵的叙述,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老太太说,你等下,我去去就来。
兵激动得心都快跳出来了。
不知道等了多久,老太太终于出来了,却一脸歉意,说,不好意思,没有你要找的人。兵说,如果见不到她,我是不会走的。兵的语气坚定,神情坚毅。
一天,两天,第三天的时候,养老院的门卫大叔看着不忍心了,说进屋坐坐吧。兵说,不坐,我一定要等到她。兵一边说一边抻脖踮脚往里望,兵的眼睛一亮,他看见了那位胖乎乎的老太太,老太太匆匆走出来递给了兵一张纸条。
兵颤抖着手打开了纸条,上面写着:其实你已经伴了我一生,如果我也伴随了你一生,那是我的幸运。守住那份青春的美好,不是更好吗?一切是命,请回吧。
兵怔怔地看着,眼睛越来越模糊……
老太太叹了口气,转身往里去。
请等等。兵叫住了老太太,掏出一支笔,在纸条的反面写了一行字,说,请您一定交给她。
老太太看了一眼纸条背面的字,笑了,她说,请跟我进来吧。
兵也笑了,他知道他终于等来了春天。
兵的纸条是这样写的:既然老天安排我们再次相逢,我不会再错失你!
兵更知道,接待他的老太太就是他要找的人。
(取材于《山东文学》2016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兵”经常梦见的内容,为下文作了铺垫,并且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B.小说第4段中,“两双阴冷凶残的狼眼”和“枪膛里只剩一颗子弹”构成了一对矛盾,让气氛紧张了起来。
C.小说中写姑娘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善良,形象鲜明。
D.“兵”离开时,“头也不回地走了”,说明他是一位忠于职守的战士,牢记着自己的任务,完全没有儿女私情。
【小题2】小说中的“兵”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3】请根据小说内容赏析结尾段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8 04: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夜偏知春气暖

①近来国内各类媒体都在探讨“人与自然”这个话题,2月28日《文汇报》上的那篇题为《春天尚未到来之际》的长文,更是让京沪两位学者(田松、葛剑雄)进行了一场跨越空间阻隔的对话。到底“人的尊严是第一位”,还是得“优先考虑自然”?作为现代公民,花些时间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不失为有益无害之举。

②我想到了中国古人的两首诗。一首是唐朝一位并不出名的诗人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③另一首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享有盛誉的《题惠崇春江晚景图》: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④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地回春的喜悦之情。但仔细体会体会,你会发现这两位相距数百年的“人”对“自然”的说话态度是不一样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表现的是月夜失眠的诗人听到绿窗纱外传来的虫声的惊喜之情,诗人和虫子仿佛同时都感受到了“春气暖”。“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诗组合了能显示早春时令特点的若干种植物和动物,然后构画图案,逗引你的想象,从而明白无误地告诉你:春天来了!诗人似乎是一位导师,指点自然,将自己的感受移注到万物身上。在这里,惠崇和尚画中的鸭一下子成了宠儿,替画家和诗人说出了预设的感受。

⑤上面两首诗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两种说话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今天我们对“人与自然”这个话题的两种认识。

⑥唐朝人写诗重情韵,“悲天悯人”远多于“怨天尤人”,他们欣赏自然,是因为自然和他们善感的心灵密合无间。后人常称道杜甫诗歌“尔汝群物,前此未有,倡自少陵”(孙奕),即诗人仁心向整个自然生命推扩,视自然万物为兄弟手足。所以,唐代诗人漫游天下,大多怀着“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纯朴心愿,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发现的美景;而像王维、孟浩然这样的诗人,则义无反顾地把自然当作了自己的归宿,以至现代的人在读他们的诗时,还乞求:“‘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孙见喜《明月清泉自在怀》)。

⑦相反,宋朝诗人强调理性,认为人在自然景物中进行探索思考,可得到“理趣”。他们的领袖黄庭坚公开说过这样的话:“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所设。”自然万物不过是他们用来论理言志的写作材料罢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春江水暖鸭先知”改换成“春江水暖鹅先知”,也一定不会让人感到诧异!所以,宋朝诗人游山玩水时,思考多于感悟,探索多于欣赏。同样置身庐山,唐朝的李白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惊呼尖叫,宋代的苏轼则在考虑造成游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原因。

⑧感受自然与探索自然,这是唐宋两代诗人给我们提供的两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答卷。能够感受自然,我们就能像爱护人类自己一样地去爱护自然,就能自觉遵循自然规律;能够探索自然,我们就能科学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这两者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就如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与“春江水暖鸭先知”同为咏赞春天的优美诗句一样,感受自然与探索自然是人类文明马车上的两个车轮

【小题1】下列对第⑤段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结构上承上,“两种说话态度”指的是刘方平与苏轼的诗句。
B.结构上启下,“某种意义”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C.结构上承上启下,“我们”指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每个公民。
D.与末端相照应,“两种认识”指的是“感受自然与探索自然”。
【小题2】第⑦段用唐朝李白与宋朝苏轼写庐山的诗句作用是:________
【小题3】第⑧段中画线短语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春气暖“的感受是诗人刘方平和虫子同时得到的感受。
B.文章认为鸭的“春江水暖”的感受实际上就是诗人苏东坡的感受。
C.文章认为唐人写诗重情韵,是因为他们把自然当作了最后的归宿。
D.文章认为宋人写诗重理趣,因而他们把自然当作伦理言志的材料。
【小题5】关于“人与自然”探讨的话题,此文作者的主张是:既要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_。
【小题6】京沪两位学者关于“人与自然”的对话争论的焦点是“人的尊严是第一位”,还是得“优先考虑自然”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历史文献、历史资科数据库的建设使史料的检索、复制极为快捷和方便,许多未曾阅读过的书籍中的资料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也能够被直接利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这是史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中国史家传统的读书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給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各种类书质量不一,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只有可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四库全书数据库,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已然涵括了过去史家难以想象的资料,而数据库建设仍方兴未艾,从理论上讲,只要解决好操作技术问题,所有资料都可随时提取,速度快,史料多。而且,数据库还可以由学者自行设计检索内容,这使它实质上已经不同于类书。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直接考辨;第三,受数据库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
在史学研究中,具体史料的运用必须依托于对相关历史背景状况的整体理解,决不能依靠史料的堆积而不知鉴择。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科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直接取用具体的史料,出错的几率颇高。
为提高史学研究水平,读书治史的理路不可抛废,但信息检索技术的重要作用对读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网络信息时代,史学研究者在读书上应作出调整和改进。比如,读书包括阅读电子扫描和镜像版之书,学者应努力建设自己的电子图书馆;史学研究中运用数据检索手投发现的重要资料出自陌生的书籍,就要跟进阅览,这样才能让信息化检索起到促进读书、增益研究的作用。
(摘编自乔治忠《治史仍需以读书为根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信息时代,能直接利用数据库中的史料,颠覆了研究者的读书治学方式。
B.面对难以完全阅读的文献资料,为了方便后人治史,史家编纂了类书等工具书。
C.类书使用方便但碎片化,真实性、涵括性不足,决定了它不适合用于史学研究。
D.阅读电子扫描的图书与阅读纸质书籍一样,都属于文章提倡的获取史料的途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针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史学研究带来的影响,提出本文的论题。
B.选文列举数据库的优点和缺陷,意在论述数据库对传统的治学方式冲击很大。
C.选文主体部分围绕论题展开,逐层分析,逻辑严密,体现了作者的深度思考。
D.选文着重论述坚持读书治史的必要性,并对研究者的读书方法提出了具体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具备鉴别和考订的能力,借助数据库的丰富资源是有利于我们研究史学的。
B.对搜集到的史料不整体理解前因后果就加以运用,是缺乏基本学术素养的表现。
C.只有多一些具体史料的阅读,少些信息检索,才能降低史学研究出错的几率。
D.要想提高史学研究的水平,精读系统性的历史文献、资料是其中一个必要条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 题。
潮打空城寂寞回
—朱偰的人生和石头城
朱偰出生在浙江海盐县。幼时,执教于北京大学的父亲朱希祖躬自授读,谆谆教诲,期望良殷,朱偰亦立志自奋。朱自清在北大求学时期,是朱希祖的学生。朱偰才思敏捷,胜朱自清一筹。1932年7月10日,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与朱偰君一同赋诗,朱得句敏于我,诗成,皆出彼手。”1932年,朱偰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年仅二十五岁。
从1950年始,朱偰陆续将父亲的藏书捐献给***艾煊在《帽子和城墙》一文中说:“朱偰的那一顶难受的紧箍帽子,为南京人换回了一座中华门。因此有人建议,南京人是否可用社会集资,在中华门城堡上为朱偰立一塑像。”
④朱偰一生治学态度严谨,他对金陵古迹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促使他研究中外历史和南京明故宫遗址,撰写了一批极有价值的研究性文章,精心绘制了南京古迹图。
(摘自百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偰之所以卓尔不群,是因为他幼时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连他父亲的学生朱自清都自认为略逊其一筹,朱偰二十多岁时就担任教授。
B.建国后,无私而爱国的朱偰将父亲的藏书捐献给国家,化私有为公藏,因此,他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C.明代的古城墙被拆毁,石头城遗址被拆得面目全非,鬼脸城成为一堆瓦砾废墟,拆下的条石被敲成小石子来铺路,这令朱偰痛心疾首。
D.中国传统的文人虽身躯柔弱,但精神上充满浩然正气,朱偰和他佩服、爱好、喜欢的古代的仁人志士均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E.《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古城墙对南京方面的批评却成为他被打为右派的祸根。
(2)文中为什么要写朱自清和梁思成?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朱偰先生挺身而出。请结合材料,概括其保护古城墙的具体行动。
(4)作为一位文人,朱偰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失去的家园
王方
(1)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桩旧事。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在青海电视台专题部做编导,每天进出电视台的大门,都会见到看门的王大爷,台里人称“王爷”。王爷多大年纪不知道,留了一把老长的花白胡子,讲一口青海方言,很多话我都听不懂。
(2)有一天下大雪,我要跟摄像出去拍片,但到早了,就钻进门口的传达室取暖。传达室里就我和王爷两个人,我们围着一个火炉,金黄的火苗在炉膛里跳动,炉子上一只被熏得乌黑的大水壶在突突地冒着蒸汽,屋子里有很浓的烟味。
(3)王爷拢着手靠在椅子上打瞌睡,我无所事事,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发呆。忽然,身后的王爷咳嗽了一声,用青海话问我:“尕娃,你兹老家那咋的?”
(4)我漫不经心地说:“南京的。”
(5)王爷突然从椅子上直起身来,浑浊的眼睛里突然闪过了一道光亮,他突然来了精神,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他的老家也是南京的!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因为在我面前的这个老人绝对是一个地道的青海人。
(6)可是他认真地说,我老家是南京的,600年前被朱元璋皇帝从诸子巷发配来的。
(7)我吃了一惊。他说的是一个600年前的家园。
(8)青海自古就是充军发配的荒蛮之地,除了我父母一代是带着一颗红心,听党召唤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支援边疆建设的,其它朝代这里就是流放罪犯的地方,直到现在,提起青海还是关押劳改犯的地方。古诗云:“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怎一个荒凉。
(9)一个家族数百年前被发配到这片荒凉的高原上,他们沿着湟水谷地一直向上,然后在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慢慢把根深深地扎下去。一代又一代人,在时光的洗刷下早已脱胎换骨,吃米的变成吃面的,吴侬软语变成了西北的方言,曾经细腻的皮肤被凛冽的风沙吹得日渐粗糙,直到没有人再能辨别他们本来的面目。
(10)但是他们心里还有一个“老家”,一条在时光中已经斑驳模糊的诸子巷。他们是被流放的,是被逐走的,他们有自己曾经的家园。
(11)几年以后我来到南京,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我根本找不到那条诸子巷的遗迹,它或许早就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了。今天的南京对那个老人已经毫无意义,他的家园在六百年前就失去了,那个家园只在他的心里,现实中这条诸子巷是否存在,已经不再重要了。
(12)有意思的是,我南京最好的朋友,他的家族也是一个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家族,他们是为朱元璋墓明孝陵守陵的四大家族之一,600年里,南京城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的兵灾动荡,数次屠城毁灭,但他的家族始终遵守诺言留在这座城市里,直到今天,从未离开。
(13)六百年过去了,他们曾经守着的明孝陵成了最著名的景区,他们也不再守着那片地方,但他们一直在这座城市,他们世代相守的那个诺言,似乎已经失效,他们的诺言已无所相守。
(14)600年前,那个被放逐的家族满怀创伤踏上前往西北的路途时,他们也许就意识到再也回不来了,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将“老家”变为内心的图腾,铭刻于记忆的深处,在心里珍藏了六百年。
(15)这个根不是现实中的,而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归宿。
(16)如今,我已经在南京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七年,这座城市已经成为我生活和记忆的一部分,它或许会成为我的女儿在内心的家园,不管她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这里都是她的家。
(17)有时候,我会在偶然间想起那个留着花白胡子的老人,想起那个下雪的早晨,想起那膛炉火,在我的记忆里,那膛炉火从未熄灭,因为在那个早晨,我在炉火边听一个远离故乡的人讲述他从未回去过的家园。
(选自2017年9月《新华日报》)
【小题1】开头叙写与“王爷”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赏析第(5)段中的画线的句子。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家园”的含义。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搬 家

①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那时我正在青海参加一个笔会,向主办方请了假便奔向火车站。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是多余的,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好像小官庄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

②认识李城时,我刚开始写小说,妻子去世不久,而我也刚刚退休,为了排遣悲伤和寂寞,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最朴素确切的名字,比如,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叫做王彩虹,她们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至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做李城。

③所以,当见到一个瘦精精的他时,我忍不住吃了一惊,而后又笑起来。我说,你叫李城?! 你确定你叫李城?

④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他正在我的小屋里,和一个工人要将一摞书抬出去,清晨通透而明亮的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这个画面很多年后我都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

⑤他们是搬家公司的, 爱心搬家公司。

⑥这之后,又让他帮我做过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移动一下柜子,比如换一个灯泡,甚至是一颗螺丝松了,我都会给他打电话。李城很乐意,有时晚上来,有时第二天清早。自行车的铃铛在楼下先摁出两声,便噌噌跑上来。每次我会塞给他一些酬劳,他拒绝,只有我说“不收下次就不找你了”,他才会无奈收下,并总以老家的粮食蔬菜作为感谢。有一个傍晚,我去厨房倒水,转身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金黄色的点,打开灯,原来是一朵菜花。那是李城一个礼拜前送来的,我没有吃完,蔫了,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 我蹲在墙角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命的顽强绽放使我泪水潸然。

⑦李城很喜欢在干完活后倚在门框上问我小说的事。

⑧你写过多少个李城?

⑨李城多大年纪了?

⑩怎么给他取李城这个名字?

11可以不把他写死吗?

12这篇还有多少字结尾?

13这些问题是不必回答的, 很多时候他只是自言自语,之后总是告诉我小说里的李城跟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或者说,这也许就是他的未来呢。

14后来,搬家公司倒闭,他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对于这个工作,他很满意,住工棚,可以省下住铁皮屋的租金。

15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如果不知道年龄,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

16李城说他这些天都在最高的地方干活,风吹得人摇摇晃晃。

17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城干活的场景,还有他的工友们,像蜘蛛侠似的攀援在高楼的四壁,他们吊着安全带,戴着安全帽,用混凝土一点点地将楼房喂大。楼长高了,结实了,漂亮了,他们也离开了,城里的人蜂拥而至,他们不会想起这座楼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只会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

18当我用“摇摇晃晃”这个词语描述李城时,我也曾想过, 李城某一天会不会像一片树叶那样摇摇晃晃飘落下来。不过,我的想法并非完全准确,但相似的是,李城的确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了。我没有在现场,所以不能准确描述那一时刻。李城形容自己就像小鸟那样飞了起来,他并没有感到害怕,只是十分想念老家年迈的父母,还有他的傻姐姐。

19那些他曾经搬运过的脚手架,救了他一命。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干体力活了,只能休息。李城躺在工棚的钢丝床上,似乎很平静,把我带给他的小说读了又读, 甚至还给我打过几次电话,问我正在写的小说里的李城是什么样儿的呢。

20两个月后,李城有了新工作,在一家化工厂做门卫,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恐怕连这样的“门卫”都干不了了。没到年底,他回到了小官庄。

21按照李城说的路线——下车后沿着一条石子路向西,过一个小桥,再沿着大堤向前走一段路,便是小官庄了。那片他描述过很多次的梨园,应该就在大堤下,还有桃园,柿子园,还有落满松针的松树。然而,这些,我都没看到,大堤上没有树,草皮之下的沙土已经裸露出来,一辆拖拉机正在挖土。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地里的庄稼毫无生机。不少树木被砍伐掉了,树桩还是新的,村庄裸露出来,显得胆怯而瘦弱。

22我顿时明白李城向我描述的小官庄, 应该是它曾经的样子,是李城记忆里的模样。

23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

24我无法将眼前这个人和那个骑自行车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仿佛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还记得那个人总是春风拂面,一脸笑容,他的声音清脆而干净,他喜欢帮我搬书,总是从高高的人字梯上噌地跳下来;他还和我争论小说里的人物,不能接受我将他们写成懦夫;还有,他的乐观让我从丧妻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

25那天的阳光很好,一直照到李城床边。屋外特别安静,阳光一点点地移动,爬向我们的身体,仿佛从没感受过的轻柔与温暖。它一点点地攀登上来,向李城的身上移过去,阳光普照着,从不会对谁吝啬。

26我记不请自己后来是怎么离开这间屋子,离开小官庄的,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李城说,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我点头,身体向他倾斜,以便能听清他断断续续的声音。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

(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

【小题1】文中三次写到李城的“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每一次的用意。
【小题2】结尾为什么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