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林的树

雪冰儿

这些是老林的树。这些的确是老林的树。提起眼前这一片树,谁都知道是老林的。可是,老林不在家,有些人就自欺欺人,装作不知道,干了一些掩耳盗铃的勾当。

村子里的小李就是这样的人。这话是老李说的。

有一天,小李缺少根锨把,看来看去,就老林林子里的小树合适。他没跟谁说,拿着斧子,摸着黑,就来到老林家的树跟前。他瞧准事先看好的树,刚要抡斧子,有人就大喝一声:“住手!”

小李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爹老李。小李不高兴了,说:“爹,千啥啊?吓人鼓捣的。我就想找根锨把。你来干啥?”

老李说:“锨把,集上有卖的。这里的树可是老林家的。”

小李压低声音,说:“爹,别吵吵!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我在这砍一棵树呢?再说了,老林去儿子家住了几年了,连个音信也没有。我估摸着啊,没准,这人就没啦!

老李说:“老林没不没,我不管。我就知道这是老林的树,咱不能动。”听老李的声音越来越大,小李有些害怕。所以,他只得拎着斧子跟爹回了家。

第二天。老李在集上买了一个锨把,滑溜溜的。小李试了几次,觉得忒好。他悄悄跟媳妇说:“花几块钱不亏,干活都轻松呢!

不知道是村子里只有一个小李在,还是有太多的老李,虽然老林不在家,他的树却越长越高,而且,一棵也没少。

有一天,来了一辆车,车上坐着两个人,问准了老林的树,就卸车拿家伙要放树。

听了这个消息,村里炸开了锅。跑在最前头的是小李。小李心想:这树我动不得,别人也动不得。

这些人说:“是老林让我们来的,钱,我们都付了一部分了。”村子里的人不相信这话。小李抻头说:“有啥证据?”那人拿不出证据,只得气呼呼地走了。

他们走后,小李问老李:“会不会真的是老林让他们来的?”老李说:“不管是不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老林的主意,就是天王老子来也没用。”村子里别的人就说:“是啊,除了老林,谁也休想动这些树。”

这话小李爱听。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得不到,那叫心理平衡。

说来也奇怪,那些人走了后,再也没有回来。而老林的这些树,还如以前一样,继续长。几年后,树成材了,成了一片绿荫。

老李更老了。没事的时候,他就到树下乘凉。像他一样的老人,也来这里乘凉。老人们都是快入土的人了,不经意就说出了心里的秘密。

老李说:“以前,我儿子打过老林的树的主意,最后被我给拦住了。起初,他还有点想不通呢!现在啊,谁要告诉他这不是老林的树,他就会跟他急!”

老人们就应和着,说:“可不是吗?老林不在,谁要是动了这些树,就跟剜咱们心似的。”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风刮来,竟吹倒了老林家的两棵树。第二天,差不多全村的人都来看情况。老李叹息了很久,感觉心都是疼的。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小李把他搀回了家。很多的老人都一样,也被儿孙搀回了家。

这是老林的树,老林不在,倒了的树怎么处理呢?村干部发愁,村民人人发愁。因为想不到好办法,树只能移到靠边的地方,继续倒着。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林的儿子回来了。他告诉大家,老林死了,他是回来卖树的。

大家认识老林的儿子,而且,老林的儿子拿回来了一封老林的亲笔书信。所以,大伙不得不相信老林真的死了,还留下了卖树的遗嘱。没几天的时间,老林的儿子卖掉了树,带着钱走了。

村子里的人好像失掉点啥似的,丝毫没有轻松感。老李眼没了魂似的,喜欢来到那块没了树的地方发呆。

这一天,老李的孙子让他看一篇日记。老李看完后哭了。他把孙子的日记拿给别人看。于是,大伙一起念——

有一种守护叫无言,有一种付出叫不求回报。我的爷爷们,我的父辈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亲人们,曾经守护着一棵棵树。他们不需要感谢,也不需要回报。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要告诉他,村子里有过一种树,叫老林的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反复强调“这些是老林的树”,既照应了题目,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也强调了村里人所达成的共识,有点染主题的作用。
B.老李阻止小李砍老林的树,自己花钱到集上去给小李买了一个锨把,这种把疏和堵结合起来的家庭教育方式效果很好,值得提倡。
C.小说中共有三次砍树事件,前两次都未得逞,直到老林的儿子来后才砍伐成功。小说通过三次砍树事件,表现了村民的高尚品质。
D.老林的儿子回来卖掉树后拿着钱走了,村里的人们因为付出后没有回报,有些失落,好像失掉了啥似的这种心理是耐人寻味的。
【小题2】小说中设置小李这个人物有哪些作用?
【小题3】小说最后一句“村子里有过一种树,叫老林的树”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7 06:4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然而,国学知识浩如烟海,国学书籍汗牛充栋,对于初学者及普通大众而言,怎样学国学,怎样把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国学要义》做了有益尝试,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打开国学之门的钥匙,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国学是心性之学,重在德行修养、人格塑造,它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学”而非“小学”。这两种研究方式贯穿了整个学术发展史。以注疏的形式,在经典原有框架基础上,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方式一直以来居解读经典的主流,而通过建构新的观点、新的视角,重在汲古之精华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一直处于弱势。重在“文献学问”的文献整理作品数量较多,重在阐发国学“德性学问”,出思想、出观点的精品论著较少。两种研究方式虽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但从当下普及国学和发挥国学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的角度看,后者亟须加强。《国学要义》就是基于后者的重要创新研究成果。该书由上篇“经典”和下篇“概念”两部分组成。上篇运用解构的方法,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经典的作者、文本、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思想特色的角度,分别对《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编运用建构的方法,形成一个整合系统,从概念的历史起源、社会背景、诸子观点和儒家论述的角度,分别对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十个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和品评。这种研究方法重在对经典义理的阐释,有利于帮助普通大众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国学要义,使国学的精神深入人心,让国学的价值充分发挥。
纵观历史,国学历经千年仍绵延不息,关键在于立足时代、与时俱进。以国学主体儒学为例,在其千年演变过程中,它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阐发注释,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不同发展阶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国学经典就是源头,立足时代就是活水。《国学要义》以国学经典和概念为依托,渗透着历史基因;对国学的解读赋予其时代内涵,浸润着时代精神,体现出许多新特点。本书首先体现的是视角新。经典是国学的物质载体,概念是经典的精华。作者化繁为简,抓住经典和概念这两个国学核心要素,建构国学大厦的四梁八柱,搭建全书框架,展现国学要义,对于大众来说,记住“五本经典”“十个概念”,就基本抓住了国学的核心要义,便于理解和记忆。其次,是思想新。作者结合时代特点对国学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充分展现了国学的时代价值。比如,作者通过中西对比,提出了儒家之“信”的局限性,认为儒家之“信”必须改革创新,提升为心中的道德律,改造为契约的灵魂,演化为法治的守护神。
(摘编自陈庄《普及国学,传承文明——夏海(国学要义>读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国学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识别符号;作为心性之学,国学关注人的德行修养和对人格的塑造。
B.文中“大学”是基于国学经典而注意吸收古人精华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它对社会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C.“小学”是重在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它是国学研究的主流,成果丰富。受此影响,出思想观点的研究就减少了。
D.国学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之所以历千年而不绝,原因在于它能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变化,满足时代需要。
【小题2】下列对《国学要义》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要义》是一把打开国学宝藏大门的钥匙,该书视角新、思想新,从而为初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学习国学的有效方法。
B.《国学要义》上篇选取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篇运用建构的方法,以十个概念作为统领,对国学进行了系统整合。
C.从重要经典和基本概念出发,《国学要义》建构了国学解读框架,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它能帮助普通大众了解国学的主要内容和道理。
D.《国学要义》没有固守对国学内涵的传统理解,而是注意借鉴创新,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对国学内涵进行了补充、拓展和完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和汗牛充栋的国学典籍,怎样学国学,把握其中的思想和智慧,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B.《国学要义》运用解构和建构方法,抓住重要经典和基本概念研究国学启示人们,普及国学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
C.儒学的历史发展表明,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国学,需要在古人的思想与今天的现代化之间找到结合点。
D.国学在发展中不断加入新时代的内容,如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养分,当今国学中西合壁,展现出更强的时代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ロ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小题3】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小题5】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以简驭繁

沈致远

①围棋发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流行,逐渐流传到东亚诸国,成为东方文化之构成部分。

②围棋之特征:规则最简单,变化最繁复。可与象棋作一比较,象棋有七种不同棋子,计及对弈双方共十四种,而围棋只有黑子白子两种。象棋七种不同棋子走法规则各异,围棋子“众生平等”,弈棋规则可归结为一句话“被围住的子拿掉”。相比之下,两者规则之简繁立见。象棋之棋局变化固然繁复,较之围棋则小巫见大巫。实际上,围棋是所有棋种中棋局变化最繁复的。1996年IBM的“深蓝”电脑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全世界有几百位顶尖电脑专家研究下围棋的程序,至今仍无法让电脑胜过有段位的围棋选手,遑论冠军。

③电脑对付不了围棋,原因在于运作方式。电脑仗其巨大容量和速度,效法“竭泽而渔”,考虑所有走法以评估棋局。国际象棋的棋盘有8×8=64个格子,布下棋子后还剩32空格,所有走法总数虽然很多,电脑尚能对付。现行围棋盘则共有19×19=361个位置。围棋高手一般在心中评估20步棋后才决定落子,20步棋所有走法总数大致相当于地球所包含原子之总数!“泽”变为“汪洋大海”,难怪电脑对付不了。围棋高手是怎么对付呢?他们“见鱼才撒网”,靠的是知己知彼自主判断,只评估20步棋双方之可能走法以决定最优对策。此法不能保证每局必胜,经验丰富之围棋高手可常胜。舍繁就简,人脑比电脑聪明。电脑为何不向围棋高手学习?电脑缺乏自我意识,无法进行自主判断。

综上所述,围棋之哲理可归结为“以简驭繁”:以简单规则驾驭繁复的变化。棋局如是,万物皆同。以简驭繁可对科学思想提供启迪。

⑤生物学在19世纪前基本上是描述性的。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植物1095种。瑞典植物学家林耐的植物分类学包括成千上万种植物,再加上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学家穷毕生精力也难窥全豹,这是生物学之复杂性。英国出了一位达尔文,他乘“小猎犬号”周游世界,对所到各地的生物物种进行调查,回去后又考察了一些家养动物。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认为现有物种均由少数祖先逐步进化而来,揭示出千万种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论使生物学大为简化,以简驭繁初试身手!一百五十多年来,经过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现代进化论已发展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贡献最大的是摩尔根之基因论,以及沃生、克利克揭示出去氧核糖核酸(DNA)之双螺旋结构,将基因之物质载体落实到分子水平,发现生物之遗传密码均由A、C、G、T四个核苷酸“字母”拼写而成。所有物种千变万化无比复杂之形态性状,竟然可归结为四个“字母”之不同序列,以简驭繁大放异彩!

⑥达尔文等人可能并不了解围棋,他们从以简驭繁获得启迪源于万物皆同。   

⑦科学家违反以简驭繁将付出沉重代价。弦论在“教主”威腾率领下,拥有千员猛将,发表万篇论文,经历两次革命,领万物之理一代风骚。遗憾的是,弦论既无与实验符合的理论结果,也提不出可供实验检验的预测。难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因曼批评弦论说:“你们提不出预测,只会找借口。”现实的空间只有左右、前后、上下3维,而弦论却基于多维空间,最初是25维,后来又改为9维,威腾再加1维为10维;究竟是几维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是多于3维。从3维到多维,这已是舍简就繁。弦论提不出可供实验检验的预测是因为有太多预测,令人无所适从。打个比方:一位名为“弦论”的考生扛着大麻袋去应试,名为“实验”的考官出一考题,他从麻袋中倒出无数纸片,对考官说:“答案全在这里,你自己挑选吧!”这样的人能被录取吗?弦论之症结在于:反以简驭繁之道而行之。

⑧引用爱因斯坦一段话作为结束语:“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的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不愧为大师,爱翁对以简驭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节选自《文汇报》2013.11.5)

【小题1】第②段加点词“小巫见大巫”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结合相关语段,简述第④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3】概括第⑤段的段意。
【小题4】下列语句重新组后插入文中第⑥段的空格处。最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①规律肯定比现象简单,否则要它何用
②复杂现象遵守简单规律
③道理很简单
④科学家从千变万化之现象背后深入下去
⑤这就是以简驭繁
⑥发现其共同适用的规律
A.②,⑥。⑤。④,③: ①?
B.③:①?④,②,⑥。⑤。
C.③:④,⑥。①?②,⑤。
D.④,⑥。②,⑤。③: ①?
【小题5】下列对“以简驭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明的棋手善于以简驭繁取得胜利。
B.最简单的规则蕴涵了最繁复的变化。
C.科学家的研究显示了以简驭繁的结果。
D.科学的进步往往体现了以简驭繁。
【小题6】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既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也有类比论证、引用论证,请结合文章任选两种论证方法加以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成己:成就自我
①自先秦开始儒家便逐渐形成了为己之学。孔子对为己与为人作了区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形态,“今”则代表了当时的现实。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的完善或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将注重之点指向成就自我。为己指向自我的充实与提高,为人则是将自我降为他人的附庸,我仅仅迎合与认同外在标准,而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为己的最终的目标则是成己。克己是对自我的抑制,是成己的手段,这意味着道德修养    对自我的否定,    一个自我造就的过程。
②成己以立志为前提。“志”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意念,与价值目标相通;立志即意味着价值目标的自我确立。通过立志而确立价值目标,自我才能真正由迎合于外,转向挺立自我,而为己、□□、□□的过程亦可由此获得内在的依归。
③志与己的如上关系,决定了若无必为圣人之志向,则往往难以有为己的切实功夫。立志(价值目标的确立)既构成了为己功夫具体落实的基本保证,又为以自我认同(成己)提供了根据。自我在世,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共在,也往往易导致个体的消失,如果个体在与人共存中完全随波逐流,一味迎合与“己”相对的人,那么,他常常便会丧失内在的自我。与之相对,立志意味着唤醒自我,超越世俗。通过立志以超越世俗,体现了内在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的外在形式,即是所谓豪杰。豪杰的人格的独立性,使他不管处于何种境地,依然保持真诚的德性和内在的操守。
④卓然不变的豪杰之士往往带有某种狂者气象,故又称狂者。狂者以真为尚,自信本心。没有任何矫饰,亦不为外在的毁誉所左右,他不仅拒绝沉沦世俗,而且敢于向世俗挑战:“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这种狂者(大丈夫)作为独立的人格形象,已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当然,狂者或豪杰并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人格境界,志所指向的终极目标是圣而非狂。不过,狂者气象虽然非成己过程的终点,但却可以成为走向内圣之境的中介。自我面对世俗社会,狂者的特点在于身处此境,仍然以崇高的志向自洁其身,不为世俗所同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狂者不断的迈向了圣人之境,对狂者之镜的如上提升,同时亦蕴含着对个体自主品格的注重:卓然自立构成了成圣的内在环节。
⑤超越世俗,自主自立的前提是确认自我,离开此自我,成已的过程必然是无根的。圣人的境界并不是出于外在强加,也非形成于忘己逐物的过程,它更多地与内在潜能的展开过程相联系。
⑥豪杰气概和狂者胸怀着重从个体存在与世俗世界的关系上挺立自我。各人皆有成圣的根据,但其才质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人要随才成就。”才质不同,成圣的方式、途径亦往往各异。
⑦与成己方式的多样性相一致的,是人格模式的多样性。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格模式很难整齐划一。走向共同的自圣之境与成就多样的个体人格,并不矛盾。
⑧自我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人格境界,它总是具体化于现实的生命存在。自我身处社会之中,总是面临各种道德责任和义务,但不能因此而无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尽道德义务不应导向否定个体的生命存在。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巧妙地解决了理性本质与生命存在的紧张关系。
【小题1】填入第①段横线上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A.并不仅是更是
B.不是而是
C.是也是
D.或许是或许是
【小题2】联系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内填入的两个词是□□、□□(顺序不要写反)
【小题3】第④段加点词“这一过程”是指
【小题4】根据③—⑥段内容,分析豪杰如何成为圣人。
【小题5】如“成己,要尊重个体”是对本文部分内容的概括,与此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B.没有公共道德,群体将不存在;没有个人道德,群体存在将无价值。(罗素)
C.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程颐)
D.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王阳明)
【小题6】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⑤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小题1】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小题2】②段写作者回忆从前的一段经历,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③段作者为何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小题4】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