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林的树

雪冰儿

这些是老林的树。这些的确是老林的树。提起眼前这一片树,谁都知道是老林的。可是,老林不在家,有些人就自欺欺人,装作不知道,干了一些掩耳盗铃的勾当。

村子里的小李就是这样的人。这话是老李说的。

有一天,小李缺少根锨把,看来看去,就老林林子里的小树合适。他没跟谁说,拿着斧子,摸着黑,就来到老林家的树跟前。他瞧准事先看好的树,刚要抡斧子,有人就大喝一声:“住手!”

小李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爹老李。小李不高兴了,说:“爹,千啥啊?吓人鼓捣的。我就想找根锨把。你来干啥?”

老李说:“锨把,集上有卖的。这里的树可是老林家的。”

小李压低声音,说:“爹,别吵吵!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我在这砍一棵树呢?再说了,老林去儿子家住了几年了,连个音信也没有。我估摸着啊,没准,这人就没啦!

老李说:“老林没不没,我不管。我就知道这是老林的树,咱不能动。”听老李的声音越来越大,小李有些害怕。所以,他只得拎着斧子跟爹回了家。

第二天。老李在集上买了一个锨把,滑溜溜的。小李试了几次,觉得忒好。他悄悄跟媳妇说:“花几块钱不亏,干活都轻松呢!

不知道是村子里只有一个小李在,还是有太多的老李,虽然老林不在家,他的树却越长越高,而且,一棵也没少。

有一天,来了一辆车,车上坐着两个人,问准了老林的树,就卸车拿家伙要放树。

听了这个消息,村里炸开了锅。跑在最前头的是小李。小李心想:这树我动不得,别人也动不得。

这些人说:“是老林让我们来的,钱,我们都付了一部分了。”村子里的人不相信这话。小李抻头说:“有啥证据?”那人拿不出证据,只得气呼呼地走了。

他们走后,小李问老李:“会不会真的是老林让他们来的?”老李说:“不管是不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老林的主意,就是天王老子来也没用。”村子里别的人就说:“是啊,除了老林,谁也休想动这些树。”

这话小李爱听。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得不到,那叫心理平衡。

说来也奇怪,那些人走了后,再也没有回来。而老林的这些树,还如以前一样,继续长。几年后,树成材了,成了一片绿荫。

老李更老了。没事的时候,他就到树下乘凉。像他一样的老人,也来这里乘凉。老人们都是快入土的人了,不经意就说出了心里的秘密。

老李说:“以前,我儿子打过老林的树的主意,最后被我给拦住了。起初,他还有点想不通呢!现在啊,谁要告诉他这不是老林的树,他就会跟他急!”

老人们就应和着,说:“可不是吗?老林不在,谁要是动了这些树,就跟剜咱们心似的。”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风刮来,竟吹倒了老林家的两棵树。第二天,差不多全村的人都来看情况。老李叹息了很久,感觉心都是疼的。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小李把他搀回了家。很多的老人都一样,也被儿孙搀回了家。

这是老林的树,老林不在,倒了的树怎么处理呢?村干部发愁,村民人人发愁。因为想不到好办法,树只能移到靠边的地方,继续倒着。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林的儿子回来了。他告诉大家,老林死了,他是回来卖树的。

大家认识老林的儿子,而且,老林的儿子拿回来了一封老林的亲笔书信。所以,大伙不得不相信老林真的死了,还留下了卖树的遗嘱。没几天的时间,老林的儿子卖掉了树,带着钱走了。

村子里的人好像失掉点啥似的,丝毫没有轻松感。老李眼没了魂似的,喜欢来到那块没了树的地方发呆。

这一天,老李的孙子让他看一篇日记。老李看完后哭了。他把孙子的日记拿给别人看。于是,大伙一起念——

有一种守护叫无言,有一种付出叫不求回报。我的爷爷们,我的父辈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亲人们,曾经守护着一棵棵树。他们不需要感谢,也不需要回报。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要告诉他,村子里有过一种树,叫老林的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反复强调“这些是老林的树”,既照应了题目,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也强调了村里人所达成的共识,有点染主题的作用。
B.老李阻止小李砍老林的树,自己花钱到集上去给小李买了一个锨把,这种把疏和堵结合起来的家庭教育方式效果很好,值得提倡。
C.小说中共有三次砍树事件,前两次都未得逞,直到老林的儿子来后才砍伐成功。小说通过三次砍树事件,表现了村民的高尚品质。
D.老林的儿子回来卖掉树后拿着钱走了,村里的人们因为付出后没有回报,有些失落,好像失掉了啥似的这种心理是耐人寻味的。
【小题2】小说中设置小李这个人物有哪些作用?
【小题3】小说最后一句“村子里有过一种树,叫老林的树”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7 06:4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 8%,较2015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 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 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OO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 56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 - 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自《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B.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小题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一显示,2015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小题3】请你就如何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同类题2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就恋这一把把黄土
——路遥二十年祭
我由晋西越过黄河,经由吴堡、绥德、清涧、延川,翻过无数道山梁,穿过数不清的沟壑,目看心记着一个又一个“圪崂”,一条连着一条的“沟”,一处又一处冒着人烟气息的“川道”,最后站在了延安大学倚靠的文汇山上。
老实说,在我的双脚尚未站到这山脚,在我的眼睛还没看见这一道道山梁、一丛丛小树之前,我的心早已飞到了这个叫“文汇山”的地方。它是那样让我魂牵梦绕!那样让我心旌摇动!那样让我寝食难安!在记忆中,差不多只有浙江绍兴、云南昆明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地方,曾对我产生过如此‘魔力’。而究其原因,则不过那里曾经有鲁迅在,曾经有一个西南联大。但在我心目中,“文汇山”似乎又有不同,它气象阔大得多,几乎囊括了文学、历史、政治乃至地理、风俗、民情,而又超越这一切。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才恰当。我对谷溪说,那里长眠着的那个人,他的文字描写着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遍的人生,但却直逼人的心灵,那是叫人读过脊梁变硬心肠变软的文字,在这一点上,二十世纪的中国,除鲁迅外,没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也许只有我自己明白,死死活活要来一次,并且终于来了,正是受这“叫人读过脊梁变硬心肠变软”的文字的蛊惑。
在我印象中,黄土高原,是与干旱、苦难、贫穷,与深沉、坚毅、厚重密切相关的概念。山是裸露的,土是黄的,河是干的,甚至连人们的语言也是质直坚硬的。我神往于那被远古的雨水冲刷出来的沟沟坎坎,山崖上仿佛历史遗迹的一排排窑洞,河川里的一片片玉米田,山梁上哨兵似的苹果树;我更欣赏那些在梁峁上耕作的山民们坚毅的表情,深沉的步履,欣赏他们坚硬的语言传递出来的厚重品格。
感谢路遥,是他的文字让我对黄土地有了这份质感,对那里的人们多了一层体贴和了解,也使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性多了一点感悟。
不到大城市去治病,就让我在延安,万一不行了,就一个人躲在某一个山圪崂里悄悄地死去。他又说,如果确诊为癌症,就独自跑向陕北榆林,买一块白布,钻在没人去的沙窝窝,然后把白布往身上一盖,就离别人世。
病重后,他对生命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悟,对人生产生了莫大的眷恋。但他更明白,人只有到了混不下去、活不下去的时候,才会更加依恋生我养我的故乡,疼我爱我的亲人。其实,这样的表白,并非只在他病入膏肓之后,早在写作《人生》的时候,当高加林经历了戏剧性的人生变故,感到世界无所可依的时候,他就借题发挥道:“亲爱的父老乡亲!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
他因此希望留在延安,死在陕北,葬在黄土山。他渴望依偎在亲人的怀抱,躺倒在黄土地的故乡。他曾对谷溪说:“你和高其国一定会弄一口棺材,把我埋在黄土山上。”
故乡,黄土,亲情,友情,在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许只有这几个词最重要。
在阅读路遥所产生的共鸣里,我也曾多次企图凝炼出几个关键词。但是,虽然能分明感觉到,却无法做到。他的文字所传递的是一种完整的道德力量,一种脊梁似的正直和硬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我理解,这种价值观至少包含了如下一些概念:赤诚、忍苦、向上、热烈、正义、悲悯。我一度断言,这是中华民族初民时期留下的光荣品格。这种建立在苦难、贫穷基础之上的宝贵品质,将消失在富裕、安逸之中。“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在平地上堆起理想的大山”,“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这是怎样赤诚的心灵才能说得出的话!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说出了这样几句话,塑造了高加林、孙少平、马建强、刘巧珍那样几个人物,可以死而无憾!可以视为不朽!
文汇山是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稍稍出人意料的是,植被比我想象的茂盛。靠近延安大学的这一部分,有三架梁峁,恰好给大学一个坚强的依靠。土是典型的陕北黄砂土,干爽、坚硬,踩在上面,让人感觉踏实;树是典型的暖温带落叶小乔木和灌木,我所能认得的大概只有几种栎树、山杨、白桦、山杏、小叶杨、山桃等;山本来无名,据说是在安葬路遥时,生前好友们给取的名字。
透过树丛,看见了那一块碑,一座塑像,一个圆圆的坟墓。
墓用坚硬的石块砌成,比他活着时住过的土窑更加坚固。墓前方是他半身汉白玉雕像,安放在一块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墓的后方是一面宽大的石壁墙,上面镶嵌着孺子牛浮雕,和他的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墓的两侧,是他几位生前好友捐建的石凳石桌,有《路遥文集》责编陈泽顺先生捐的,上刻“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有《平凡的世界》责编李金玉女士捐的,镌刻着“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墓前两颗白皮松还没长大,但已分明显出一点倔强的生机。
这里多么安静啊!安静得听不见一点动静!
可是,我又分明感觉到他脉搏的跳动,围坐在旁边的高朋文友的欢声笑语!
他是喜欢野花的。山杏、杜梨,还有我不曾见过的山丹丹、兰花花、马茹茹,黄土高原上那些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他都爱。据说每当四月,当山梁、沟壑、窑洞硷畔,一丛丛粉红的山杏烂漫时,他总抑制不住激动,兴匆匆地跑过去。他大概特别喜欢那种欢腾一般的热烈,那种突破干旱与贫瘠的盎然生机。
墓碑下,已有先来的人放上了几束野花,使这宁静得有些寂寥的环境,放出一些暖色。我让结伴而来的几个孩子一起去灌木下采摘野花,我们要编一个比别人大得多的花环,放在他的墓碑下。
路遥,我们来了!路遥,就让这山花代表我们深深的敬意吧!
【小题1】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2】题目说路遥“就恋这一把把黄土”,路遥的这种爱恋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泉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业务应用。
(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就是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表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者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观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变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儆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有删改)
材料三

(资料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C.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井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原来的定点预报,只用某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一个地区的天气情况,相对于其他”点“而言,它总是不准确的。
B.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C.网格化预报智能水平越来越高,意味着它的网格可无限缩小,即在空间上愈发精细,而它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就更具体并且更有针对性。
D.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在时间上表现为更新和发布是更高频次的,目前已经能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并分钟级滚动更新。
E. 相对于智能网格预报产品,预报员的优势是有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因为气象系统很复杂,对其研判需要思维的参与。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日前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国学的不同内涵及其继承发展
范美霞何志钧
①当下的国学热可谓方兴未艾,各类国学培训班、国学论坛随处可见,幼儿读《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也是常见现象。然而,究竟何为国学,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等问题,还需要在学理层面上加以厘清。
②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近现代所说的国学与古代国学的内涵不同,其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在中国影响日盛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即使是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国学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即“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所谓“作为材料的国学”,就是把国学看作是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因此研究国学的要务在于辨明其中之真伪、厘清其中之体系、解析其中之因果关系。胡适、傅斯年、毛子水等人大致持此观点。“作为主义的国学”是站在通经致用的角度看待国学的,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二是复兴中国传统思想,以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20世纪初叶的邓实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的诸多学者大致持此观点。“作为文化的国学”则把国学等同于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但凡中国之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皆可归入其中。不难看出,此种国学的外延最为宽广。民国时期《国故》月刊社的发起者张煊等人大致持此观点。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一些人对国学概念的理解也大致相当于此。
③针对不同内涵的国学,其继承和发展的手段显然也不一样。对“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在20世纪初叶国学与新学的争论中,胡适有一篇总结性文章——《新思潮的意义》,对继承和发展国学的路径与目标作了阐述,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也就是引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创造新文明服务。20世纪我国众多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其实都是沿着这种思路发展出来的。应该说,胡适的这一思路对于今天“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仍具有参考意义。
④由于“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因此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尤需谨慎。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确有许多非常睿智的内容,诸如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这些思想也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然而,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中国传统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主流思想是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有相悖之处。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说,针对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如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深挖其历史根源,达到认识历史以批判当下时弊的目的,可能更有意义。
⑤“作为文化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则主要针对普通民众。从这个层面来说,继承和发展国学的首要任务当然在于普及国学基本知识。读一读《三字经》、《论语》,背一背唐诗宋词,画一画国画,唱一唱传统戏剧,看一看博物馆中各式文物,这些都是普及国学知识的途径,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国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在时代眼光的关照下批判地进行。应当明确,普及国学的目的并不在于重建一个旧式的思想价值体系、一个旧式的社会,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更为和谐、文明的新社会。
【小题1】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作为一个词语,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个时候的国学专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
B.“作为材料的国学”,是指我们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胡适、傅斯年、毛子水等人文章中的国学大致是此意思。
C.“作为主义的国学”,是指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复兴中国传统思想,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
D.“作为文化的国学”,是指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都可以归入其中。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现代所说的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比如邓实说的国学与张煊说的国学。
B.“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继承和发展的路径与目标,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作了精辟阐述。
C.在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许多可以作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的非常睿智的内容。
D.对“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特别需要谨慎,否则就容易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因为这种类型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
【小题3】(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媒体报道,日前,位于陕西西安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我国首个获此称号的民间博物馆。

时至今日,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超过4600家,其中民间博物馆超过1000家,博物馆数量和规模都有长足的发展。但也要看到,目前我们的博物馆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每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而在我国,平均每30万人才能拥有一座博物馆。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对博物馆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除了加大力度建设公立博物馆外,进一步扶持民间博物馆也应是题中之义。民间博物馆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不足的一种重要补充和积极分担,不能把民间博物馆排除在整个博物馆乃至公共文化事业之外。

相对于公立博物馆,民间博物馆从展品收集到场地租赁,从运营资金到人力投入基本上都要靠自筹,压力不小。这客观上导致相当一部分民间博物馆资金不充足,功能不完善,运行状况不佳。一些前期办得不错的民间博物馆甚至因为资金不足,逐渐走向衰落。有的民间博物馆则变成买卖藏品的交易场所,还有的甚至展示赝品欺骗和误导观众…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越做越好,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令人精神一振。这说明只要运营得当,民间博物馆也会大有出路。

(摘编自李思辉《把民间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事业布局》)

材料二:

据统计,全国博物馆总数超过4000家,仅2016年一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就达8.5亿人次,增长8.9%。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超乎想象,而博物馆也在以各种方式走进生活。

故宫讲坛、国博讲堂、首博讲座、上博专题讲座……如今,开讲座几乎已经是博物馆的标配。这些系列讲座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邀请中外专家学者,主题涉及文化、历史各方面:《研究奇缘:我们沿着秦始皇的足迹发现了什么》《北京四合院建筑的人文追求》《卢浮宫与法国文化软实力》……讲座粉丝分布于各个年龄段,有的一家老小全体出动,还有的已经把博物馆当成周末学习的固定去处。

此外,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也愈发密切,有的开设博物馆综合实践课,馆校联合开发校本课程;有的将展品搬进学校,让学生在流动博物馆里聆听历史之音;有的设置儿童版展厅,用更生动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国有博物馆要为中小学生讲解服务10万小时以上/年,每家博物馆开展中小学生讲解服务或教育活动4次以上/年,制作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100个以上。

(摘编自《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走进博物馆渐成日常》)

材料三:

5月13日,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在厦门市鼓浪屿救世医院及护士学校旧址开馆,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在地方设立主题分馆,让无法前往故宫的观众也能感受故宫藏品的魅力。

而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众多博物馆在网络和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开起了“分号”。在APP上同步观看最新展览的展品、在微信公众号中阅读历史小故事,轻点鼠标近距离接触文物……收藏老物件的博物馆有了新故事。

5月18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独家授权,百度百科打造的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首次以200亿像素的“超高清级别”将兵马俑呈现给观众。通过电脑或手机进入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后,观众可以像用放大镜一样,360度“触摸”兵马俑的每个细节,甚至可以观察到同一列的兵马俑,身上的铠甲也各有不同等有趣的细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唐西市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称号,有助于提振全社会办好民间博物馆的信心。
B.尽管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和规模均发展很快,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C.由材料二可知,公众对博物馆怀有极大的热情,甚至不少人把博物馆当成周末学习的固定去处。
D.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是故宫博物院首次设立以地方为主题的分馆,以方便观众了解故宫藏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究其本质,民间博物馆是对公共资源不足的补充与分担,属于公共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也应予以扶持。
B.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民间博物馆运营不良,逐渐衰落,大唐西市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扭转了这一局面。
C.《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国有博物馆服务中小学做出了明确规定,此举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D.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让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并使用放大镜全方位、近距离观察兵马俑的细节。
E.由材料可知,民间博物馆在场地、资源、人力等方面都面临困难,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任只能由国有博物馆承担。
【小题3】博物馆“走进生活”的方式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三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