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家宝

侯发山

   春子往火里添了两根柴,火苗比原先灿烂了,映照着父亲的脸,黑红中泛着一层光彩。父亲把烟袋伸进烟包挖了满满一勺,用拇指按了按,然后歪着头,就着盘旋的火焰点燃。
过罢年,我就整整撑了四十年,父亲吧嗒一口烟,很享受地“呲溜”了一口。
春子低着头,怔怔的样子。
我老喽,干不动喽。父亲一直看着春子,眼光里有疼爱,有期待。
春子瞅着升腾的火苗,没有说话。
因老家遭大水,你老爷带着一家老小落脚到这里。感念这里的人好,你老爷就造了一条小船,摆渡,不取分文报酬。你老爷临死立下遗嘱,子孙后代义渡乡亲。
春子的目光溜出门外,望着眼前缓缓流动的小河,心里生起无端的怨恨。
你老奶去世时,你老爷上午忙完丧事,下午就到渡口去了,到你爷爷这一辈,他结婚那天,拜了天地后,直奔渡口,轮到我,那就多了。有一年,我下河教人,上岸后发起高烧,在医院躺了半月。你打工没回来,我就掏钱雇人摆渡了半月,说到这里,父亲的脸上有了神采,连那一道道皱纹都放出光来。
乡亲们的情啥时才能还完?春子忍不住说道。
还不完!咋能还完呢?若是当年他们不收留你老爷,只怕他早就变成孤魂野鬼了,哪会有我?更别说你了。说到这里,父亲指了指墙角的蓑衣和竹蓠,说,还有外面的船,这就是咱的传家宝。从你老爷到我这一辈,先后渡坏22只木船,撑破一百多把竹篙,到你这里,不能断了,还要传给我孙子。
春子又带气又带笑,他在外面打工,每月四五千块的收入,实在不愿回来。
这时,门外传来踢踏踏的脚步声。有人过河!父亲站了起来,要去拿墙角的竹篙。
“大叔,过年了,陪你喝两盅。”随着话音,进来几个村民。一个个手里都不空,提溜着水果、酒和菜肴。春子认得,其中一个是老村长。看到春子,老村长说:“春子啥时回来的?过了年不走了吧?”
不等春子说话,父亲呵呵一笑,豪气地说,不走了,不走了,该接班喽。
春子站起来给老村长打过招呼,回家了。娘还在家忙年呢。
回到家,娘刚蒸出一笼馍。
春子刚要伸手抓个花卷吃,娘拍了一下他的手,说还没敬河神呢,等会儿吃。
听说要敬河神,春子心里又生出隐隐的不快。
娘似乎知道春子的心思,说你爹让你回来就回来吧。
娘,别说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春子看到娘的头上一片雪白,心里动了一下。
过罢年,春子真的就接替父亲摆起了渡。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春子破例收取费用,一人一次两元钱。
龟孙!
父亲火了。你到底要干啥?
我收钱,乡亲们就没有亏欠感了
放屁!是咱大欠乡亲们的! 
其实,对于春子摆渡收费,有不少村民倒还是理解的。老村长知道父亲的心思,还特意赶来安慰他。
私下里,有人曾给春子算过一笔账,一人一次两元,一船按10人,每天大概30个来回......乖乖,春子要发大财了。
父亲再出门时,明显感觉到乡亲们对他没有过去的热乎劲了。
春子也有类似的体会。乡亲们的眼神,少了温度,多了敌意。
有时还当着他的面,指鸡骂狗。
一年后,村里来了建筑队,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桥。
没有人再坐船了,有村民幸突乐祸,见到春子,还假惺惺地关心,说有了桥,春于要失业了。春子淡淡一笑,没有一点失落的样子。
从桥竣工那天起,春子又到外地打工了。那天,父亲忍不住告诉老村长,说那座小桥是春子出资修建的。
老村长的嘴巴半天没合拢,然后哈哈一笑,末了说了一句,狗日的春子。
狗日的春子。父亲自言自语重复一句,然后嘿嘿呵呵地笑了,眼角里,皱纹里,都塞满了骄傲和自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塑造父亲这个形象时,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一个心性质朴、懂得感恩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先写村民提着东西来陪父亲喝酒,后又写乡亲们在春子摆渡收费后眼神的变化和桥架起后的假意关心,意在说明乡亲们虚伪、自私的一面。
C.小说语言质朴,不管是叙事、描写,还是具体到人物语言,都用到了方言土语
,使得小说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全文充溢着乡土风情。
D.小说开头部分以父亲之口讲述家族世代义渡乡亲的历史,一方面使行文简洁自然,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父子因职业传承产生的矛盾冲突。
【小题2】小说以“传家宝”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结尾交代出“春子出资建桥”的事实,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2 04:10: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普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人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

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小题1】从第①段中可以看出,加点词“境界”是指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中,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_______
【小题3】在第⑦段空白处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A广博精深 多元化    B多元化   广博精深
选择项:(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⑦段中,“浴沂舞雩”一词出自高中课文《______________》一文。其中表现了孔子的怎样的人生理想?
【小题5】下列对本文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
B.从第⑨段中可见,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
C.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
D.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于佛老的。
【小题6】第⑧段中,作者说:“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请你结合《前赤壁赋》,谈谈你对苏东坡“漂流”心态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而言,气质所指对象往往是具体的人,而较少与国家联系在一起。那什么是大国气质呢?大国气质就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中国人注重次序与稳定,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这在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第一,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和”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追求和谐、珍视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第二,稳为上,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目标。中国人向来注重次序和稳定。尽管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但是,好治恶乱、好稳恶变的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三,顺势而变是中国治理转型的重要特征。中国人非常重视审时度势、因势而变。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由此促使中国治理不得不顺势而变。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对“中国大国气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大国气质,是建立在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的基础之上的。
B.中国的大国气质因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就有了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C.中国的大国气质有着其他大国无法比拟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明优势。
D.中国的大国气质并非总保持一致,因为它既追求次序和稳定,也追求因势而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外交内政等方面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成因和特点。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与几大文明发展过程的比较,论证了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观点。
C.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以此为例,有助予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特征。
D.文章以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的表现,来说明中国大国气质的内涵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沉淀的历史底蕴深厚,所以中国的大国气质相对表现得更稳定、更具持续性。
B.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继续塑造这种气质不能抛开这些特点。
C.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明没有的。
D.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内涵,有助于应对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年年春深待楝花
曹萍波
传统文化里,连风都是有名字的,据季候分,叫四方风;据花信分,则为花信风。我觉得花信风里边最美的,是楝花风。
楝花就是苦楝花,别名苦苓、金铃子。我单位旧址所在的主办公楼前,便有一大树苦楝,每到暮春时节,花叶披拂,紫烟袅袅,好看极了。
我喜欢苦楝,名字和花本身都美,而且差不多是我小时候最常见的一种树。记得每年春气初暖,其他的树,诸如榆槐杨柳早已由黄转绿,苦楝才禁不住春风细雨的催促,懵懵懂懂地露出头来,之后。它的花期也温吞,往往要等百花盛放之后才开,一开就很惊艳,紫中间白的花,有一种怪怪的脂粉香,且花期还挺长。那时我就觉得,这种“反射弧”格外长的花,很特别。
我对苦楝金黄色的果实,更是记忆深刻。小小的椭圆,又叫“川楝子”,果肉极苦极苦,回想起来也是心惊胆颤。小时候有过许多偷吃野果的经历,诸如“棠棣果子”、“哑米饭”、“楂光”、“垒酒蒡蒡”等等,无不尝过。长大后得知苦楝花叶均有剧毒,只差没有吓出两身冷汗。
毕业多年之后,记得某年,有段时间,工作感情都不如意。我心烦意乱,到了阳朔。正逢漓江涨水,傍晚到西街上散步,雨后天开,蔷薇盛放,苦楝花开得无限繁密,一阵阵温热又浓郁的脂粉香钻进鼻孔。
在这氤氲的香气中,我想起我的一个旧友。当年,她在我们班上各方面条件算是最差的,矮小,不漂亮,家境更是清寒,每每都是靠助学金度日,但她整个人给我的感觉是神清气爽的。同学几年,唯一一次听她抱怨,是她说起她后母又犯傻了,这几年越来越疯癫。那时我才知道,她从小就被亲生母亲抛弃,跟着残疾的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父亲娶了来村里乞讨且神智不清的后母,还生了一个弟弟。在她出生的那个小山村,数十年来她是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无论岁月给过她什么苦,她都顽强地从中走过来了,而且始终都不让自己散发出一点苦味儿。
我当时坐在漓江边,看着那几树苦楝,那样气质悲苦的树,竟然会开那样梦幻的花。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被治愈了。是的,永远不要让自己散发出哪怕一丁点的苦味儿,因为苦味儿一定会驱散那些想要靠近你的人以及你所热爱的东西。
然而如果不是那一次在阳朔看到那么大株的苦楝,我都忘了它还可以长那么大。
在我出生的县城里,苦楝树我见得多。人们不仅观赏它的美,还懂得利用它的花。夏天暑热时,我常被蒸得满身瘙痒难耐,外婆就会取出灶头早已焙干的苦楝花,捣碎成细末,再加点绿豆粉研匀,每天敷四五次,不出几天就好了。
那时,我家所在的巷子口,也长着两棵高过屋顶的苦楝。花开满梢之时,或疏影横枝,或绿荫密蔽,或紫雾缭绕,每站在树下仰望,就能看到紫色的云霞在空中漂浮。在那个最孤独的童年里,当然也不知道它叫苦楝。只是每至春深路过花下,见嫩紫的小花藏在绿叶里,像一群刚破茧的小紫蝶。在鹅羊池边上那条老街,逢风日好时,有人在水畔调萧,吹小河流淌,空气里便满满当当都是陈年的韵味。上了百年的老街青石板,砖头缝缝里都能汩汩地冒出生活热气。
然而一切消逝得措手不及,就在早几年,我再回鹅羊池的时候,发现巷子口那两株苦楝竟然已经不见了,不知道是被移栽了还是被砍伐了,弄得我一度伤感到不行。要知道,它们无声地带给我某种早已潜入内心,却饱含深密的生命诗意。它们是我命途中得到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让我的童年枝繁叶茂。
我渐渐深信不疑,人生真的并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当此生已无法再与那两株苦楝相逢时,如今提笔记之,也未尝不是相遇的另一种方式。
(选自2018年《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描写苦楝花时,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地写出其虽然花期晚,开放迟,但一开放就美到惊艳的特点。
B.第六七段中作者之所以“被治愈”,是因为苦楝花让她悟出生活再苦也不能散发一丁点苦味儿的人生道理。
C.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将儿时的回忆,旧友的往事,毕业后阳朔的经历和在县城的生活情景贯穿起来。
D.作者已经无法年年春深时“待到”自己县城巷子口的苦楝花,所以才通过文字的方式与自己记忆中的苦楝花相遇。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上了百年的老街青石板,砖头缝缝里都能汩汩地冒出生活热气。
(2)它们无声地带给我某种早已潜入内心,却饱含深密的生命诗意。
【小题3】文章第六段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旧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如今,春节已经和国庆假期一样成为全民的“旅游黄金周”,人们过年的方式也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从数据看,“十二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从2011年的26.4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41.2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出游3次。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在“十三五”新阶段,随着外部环境的优化,基础资源的积累,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旅游业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将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中成长为优势产业。

同时也要看到,在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要注重量的增长,更需要注重质的提升。当前,散客化趋势日益明显,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游客的需求层次也发生了变化。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传统的景点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大多数游客需求,人们更注重个性化、自由式的旅行方式,更注重旅游服务品质和融入当地生活的体验。

(摘编自光明网《未来五年,中国旅游业会咋样》)

材料二:

“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


(资料:国家旅游局)

材料三:

对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来说,目前正在兴起的智慧旅游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游客消费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对整个旅游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带来前景可观的市场。当前,智慧旅游的需求潜力很大,要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关键还是要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给游客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

如何才能让游客更满意?这就需要掌握一手“大数据”,实时了解游客动态、兴趣爱好,才能使管理、产品更接地气,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发展应该靠“大数据”说话。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下,只有灵活地分析、用好数据,根据市场调整相应的旅游产品结构,才能推动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智慧旅游的核心应该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旅游APP能为旅游用户制定完美的旅游攻略,包含景区景点介绍、类食信息、行程指南、实用玫略、智能地图等全方位的旅游指南信息和功能。要大力发展旅游定制服务;适应自由行、自助化的旅游需求,为自由行游客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提供智慧旅游服务。在旅游途中,旅游APP还可做用户出行的贴身智能导游。还应完善旅游投诉、旅游教援网上处理平台,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有安全感。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依靠“大数据”玩转旅游业,通过智慧旅游推动传统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旅游消费方式转变,引导游客产生新的旅游习惯,创造新的旅游文化。

(摘编自南芳《靠“大数据”玩转旅游业》)

材料四: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民族文化,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自然观光型景区不同,这些文化旅游景区更注重加强人们对目的地文化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情结,是更具内涵式的综合性旅游项目。

随着旅游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游客对旅游品质的要求也在提升,对很多游客来说,旅游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单一景点的观光。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文化旅游所占比例为40%。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刹主任李明德看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二者日益融合形成的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挖掘地方文化,成为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全新途径。从很大程度上,发展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由量到质的改变,以及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动又化与旅游的深度想合与互动友辰,增加旅游产品文化内品,足未来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锋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人文资源皆备,通过发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有利于打造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个性化品牌。

(摘编自鲁元珍《文化旅游如何补短板》)

【小题1】下列对相关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春节旅游成为人们过年的重要选择。
B.“十二五”期间,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十三五”期间,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C.随着个性化、自由式的旅行方式的到来,传统的景点观光旅游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多数游客需求。
D.材料二告诉我们,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只能从旅游人数、总收入、投资规模等方面加以考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由量到质的改变,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B.当前国内旅游人数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重视他们的需求比重视入境游客的需求更能提升我国的旅游服务水平。
C.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民族文化使得我国成为最具有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国家。
D.只要掌握一手“大数据”,实时了解游客动态、兴趣爱好,使管理、产品更接地气,就能让游客满意。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可能发展方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古各个王朝的核心区域(中国)很小,但与当时王朝之外的文化,有着或密切或疏远的交换关系。即使在过去认为相对封闭的上古时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与周边的文化、种族、宗教、物品上的交融也相当密切。上古三代,各王朝血统都未必像古史传说中“黄帝之苗裔”那么单纯,比如商代,它真的是一个“汉族”或“华夏族”吗?傅斯年就不那么认为,他说,殷人就是“夷人”,殷商建立的王朝,是东夷与西夏冲突交融,甚至是“夷人胜夏”的结果。他还提醒人们,向来被认为是后来中国文化源头的齐鲁,其实也是夷人的中心。还有人更说,殷商的文化渊源“与日后的通古斯族群文化,有相当的关系”。

在我看来,那种整齐同一、秩序井然、边界清楚的“周文化”,恐怕更多地是后世的追怀和想象,就像把周礼归之于周公制作一样。其实,大体能够称为周文化核心的,主要是两个传统的交织,即“礼乐传统”与“巫史传统”。现在看来,春秋战国之前,人们对于所谓“文化”或“传统”,其实处在一种并不“自觉”而只是“自在”的状态,看上去“混沌”的和谐,其实包孕着种种“七窍”的差异。正因如此,“礼崩乐坏”的时代,恰恰成为“文化启蒙”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便导致“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的分化现象,孔子、墨子和老子等学者,儒、墨、道等等潮流,加上各种各样冲突的知识、信仰和风俗,正是在这个多元而分裂的时代产生的,如同余英时先生所说,“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正是中国思想的“轴心时代”,也恰恰提供了后世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无尽资源。

因此,秦汉一统王朝继承下来并且扩而大之的“中国”,原本是一个杂糅了各种种族、思想、文化和地域,彼此混融交错的空间。不过,汉族“中国”的民族认同、国家意识和文化取向,却在秦汉大一统时代,将这些杂糅的元素第一次凝固重铸起来,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的思想兼容,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的思想整合,开始形成“中国的”文化世界,而“中国的”文化认同,也逐渐在来自“匈奴”、“西域”、“西南夷”等等的压力下,开始浮现。

应该承认,由于秦代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想象与传说中“九州”为中心区域的“中国”开始出现,以“华夏”为核心的汉民族开始形成,以天下中央的意识、阴阳五行的观念、王霸道(儒法)杂之的政治、汉字书写的习惯、宗族伦理的秩序等等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开始成型。那个时代的“中国”,既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说的“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也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汉兴海内为一”一句对中国的自我描述,说明古代中国对于“中国”的认知,到了司马迁那个时代,西面是关中、巴蜀、天水,南面到番禺、儋耳,北面是龙门碣石、辽东、燕涿,东面是海岱、江浙,这已经大体划出“疆域”,它表明“中国”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葛兆光《叠加与凝固——重思中国文化史的重心与主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原指中国古代王朝的核心区域,范围不大,与周边文化有某种联系。
B.“礼乐传统”与“巫史传统”是秩序井然、边界清晰的“周文化”的核心。
C.秦汉一统王朝的“中国”与先秦时期的“中国”,在内容、含义上已有不同。
D.汉民族的形成,既与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九州”的想象有关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的概念变迁为主要脉络,阐述了汉民族文化初步形成的过程。
B.作者引用傅斯年的观点是为了证明商代并没有真正的“汉族”或“华夏族”。
C.对于“中国”的内涵,作者引用各种史料加以辨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D.作者认为“中国”主要是制度、思想、文化层面的内容,与地理疆域关系不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比大一统时代为后代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文化资源。
B.“中国”文化世界的形成与相应的“中国的”文化认同几乎是同步出现的。
C.“中国文化”的形成是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结果,也是王朝政权统一的结果。
D.《史记·货殖列传》中“汉兴海内为一”既着眼于地理疆域,也着眼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