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完成各题。

为教育公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会议指出,为满足群众教育服务需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更好惠及边远贫困地区、增进教育公平,会议确定,推进“互联网+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为职业培训、技能提升搭建普惠开放的新平台。会议还要求,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到2022年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支持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发内容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存在不小差距,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优质教育资源插上翅膀,为边远地区师生共享资源、获取信息、辅助教学、翻转课堂等带去便利。正因如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也再一次表明了加快发展在线教育的决心。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全国54%的区县、46%的地市和22%的省份建有教育城域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已有97.6%的学校接入互联网,已有93.2%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达到344万间,占普通教室比例达到90.6%,其中73.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覆盖全国师生用户超1.1亿人。在硬件方面,接下来的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专网,让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目标。

也要看到,于边远地区农村学校而言,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带来了海量教育资源,师生的困惑可能不再是资源太少,而是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资源。实现在线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是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及信息素养。对教师的培训不能停留在如何使用信息设备和资源,目标应该是让教师更好地适应好在线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实现学科知识、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能力。越是边远地区教师,越需要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边远乡村教师的培训,以防止出现新的信息鸿沟。

当前,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在线教育技术的发展等问题。但推进在线教育发展不能因噎废食,将新技术、新形态拒之校外。在线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创新的新业态,各类主体为在线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模式等,在推动在线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包括在线教育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的创新,应该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充分发挥好市场推动在线教育发展的力量。

另一方面,面对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以使得在线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真正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内容丰富,这是在线教育的特征,也给在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面对这一新的教育形态,面对不同以往的监管任务,有关部门必须转变思维,坚持用互联网思维来完善对在线教育的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9.04)

【小题1】根据文章,对于“在线教育”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教育是借助互联网整合教育资源的一种手段,工作范畴是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B.在线教育的提出,旨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其主要工作方向是边远贫困地区。
C.在线教育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专网,让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
D.国务院召开此次会议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以“发展在线教育”为杠杆,促进“教育公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议之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此次会议,再一次表明了加快发展在线教育的决心。
B.于边远地区农村学校而言,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已经带来了海量教育资源,师生的困惑不应该再是资源太少,而是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资源。
C.对于包括在线教育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的创新,应该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因为他们提供的新技术、新模式等积极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发展。
D.在线教育的特征是参与主体多元,内容丰富,有关部门,必须要坚持用互联网思维来完善监管,提升监管水平,应对挑战,使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要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5 05:4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与人的随想

梁衡

人类社会是连续发展的,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其中搭行一段的来客。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

书藉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它不仅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更使人们得了极大的精神自由。作为物质的人,正常人刚生下来是没有任何疾病的,生机虚然,对世界。以后就灾病漸起,有一种病就少一分活动的自由。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分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哥白尼一生研究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生活困顿,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到去世前一刻,他撲了撲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人世。这时,他在天文世界里巳获得了最大自由,而且还使后人也不断分享他的自由。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人之初性本愿,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登月人的心情。就像一只不停挖洞的土拨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你可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切财害,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气质。

古语言:读书知理。谁掌摄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顿之书的基础上,创立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进入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穷读了在他之前的所有经济学著作,发現了剩余价值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一下子就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一个人只有当他偕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能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像***当年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像马寅初,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批判,而坚持到胜利。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置之度外。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人之所难及。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一班乘客留点东西。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样他才真正完咸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写作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这是一种创造。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验之于作者可知鸢骏。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能得到历史的承认。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票人。这船票自然也轻重不同,含金量不等,像《资本论》或者《红楼梦》,那是怎样一张沉甸甸的票据啊。不读书恿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后出新,是大智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籍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历史和学科成果,使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
B.阅读使人在精神层面获得自由,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和气质。
C.一个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并且跳出现实的局限。
D.写作要成为一种创造,就必须吸取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如以“土拨飘”“登月人”为喻体来论证读书与写作对人生的意义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把不读书的人和读书人对比,说明书籍对于人类的作用。
C.文章中列举了马克思、***、马實初等人的事例,是要证明读书能使人知理。
D.文章虽为随想,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由读书到写作,由传承到创新,阐明了读书与做人的道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使人知理,所以只要多读书,就能达到看世界如庖观牛“以神遇不以目视”的程度。
B.在搭乘历史之舟的读书人中,一些做了逃票人;一些虽有了船票,但这船票也有轻重之别。
C.读书使人不愚,但读再多不实践、不运用也是迂腐,实践后能写出新言论表达新思想,是大智慧。
D.我们活在世上,应该多读书,读懂世界,吸足知识,坚持实践,也要敢于创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类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道术、道德和艺术。在西方文化中,道术主要表现为科学,宣扬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而在中华文明精神价值中,真、善、美则表现为中、和、乐。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和艺术,所体现的是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即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在对人道的探索中,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正、中道、中庸。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无独有偶,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在先秦时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西周时期的史伯就曾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认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为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这里,孔子所强调的也是“和”与“同”的区别。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和平。

早在夏、商、周三代,中国人就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导致对快乐的追求。

中、和、乐被奉为重要价值范畴,至春秋、战国乃至在后来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它们一直是各家各派共同尊奉的基本价值,分别体现了中国人的真理观、道德观和艺术观,故三者足以构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我们说西方精神价值为真、善、美,中华精神价值为中、和、乐,是就各自的核心价值而言的,并不是说中华精神价值中没有真、善、美,西方精神价值中不存在中、和、乐,也不是说它们就是中西精神价值的全部。各种具有民族色彩的“潜在的人类共同价值”,是可以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的。世界上各个族群、各个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强大,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才能更加平稳,更加踏实,因而中西价值系统的互鉴与融通势在必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精神文化的道术、道德和艺术三方面在东西方文化中各有不同的表现。
B.人类精神文化中的“道术”在中华文明中的具体体现便是“中”,即“道术中”。
C.中华文明精神价值中,“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二者中的“和”的意思不同。
D.中西方的核心精神价值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壁垒分明,互不相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比较了东西方文化中人类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然后把视角转向中华文明。
B.文章以史伯的例子论证了“‘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这一观点。
C.文章依次从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D.文章属总分总结构,开头比较中西方核心精神价值,结尾谈正确认识二者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均属中华中道观,但佛家中道不在其中,它属于外来文化。
B.西周史伯的论述突出“和”“同”之间的关联,孔子则强调了“和”“同”之间的区别。
C.只要中西文明相互学习、中西价值系统能够互鉴与融通,世界一体化进程就能变得平稳、踏实。
D.真、善、美和中、和、乐只是中西精神价值的局部,因此彼此都不能夜郎自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智库的基本功能在于决策咨询。因此,与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智库的价值倾向性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智库如果希望它的政策研究具有较高的质量,不能不重视其研究的科学性与价值中立性。没有客观的学术研究,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将难以得到保障。但是,现代社会选择理论指出,不存在可加总的社会总效用。在社会经济政策操作中,不可能做到所谓的“社会利益最大化”,所能存在的只是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那种没有价值取向的所谓“科学的”政策咨询是一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
智库的政策咨询能够影响政策,在于政策制定者认可、接受、采纳它。不得不承认,能够获得认可、接受、采纳的政策咨询建议,不仅要求较高的学术质量,而且还必须与政策制定者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使政策制定者能够接受这种价值肯定或价值否定。智库产生政策影响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价值一致性或价值相容性。
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价值取向一致性,目前在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中基本上是不成问题的。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与政府主要领导的思想保持基本一致,可以说是其发挥智库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使之失去了智库的基本功能,转化为政策决定者的笔杆子、政策阐释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咨询者。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地位相对超脱的大学智库也就因之显得特别珍贵:它可以站在相对中立甚至相反的立场上提出政策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政府研究机构或准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短板。从这一点上说,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大学智库对于提供不同政策选择方案,对于提高政策咨询的质量,作用非常重要。
当然,这一切取决于大学智库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大学智库的相对独立性并不会因其大学智库的身份而自动获得。如果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大学智库也可能丧失其相对独立性。如果这样,那么大学智库的副作用甚至会超过政府的研究机构。因为,大学智库的伪独立性将给政策制定者以更多的“科学”幻觉和错觉,使其建议更容易被接受。
除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宽松和社会宽容气氛,大学智库在制度安排上,必须充分保障其研究的中立性及价值取向的独立性。
(选自《大学智库:价值中立性与独立的价值倾向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库的价值倾向性比其他研究机构更为明显,原因是智库的基本功能在于决策咨询。
B.因为希望政策咨询能够影响政策,所以智库重视其研究的科学性与价值中立性。
C.在现代社会,那种没有价值取向的所谓“科学的”政策咨询是一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
D.智库产生政策影响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价值一致性或价值相容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价值取向一致性,目前在政府所属的研究机构中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智库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B.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决定者的笔杆子、政策阐释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咨询者。
C.因为可以站在相对中立甚至相反的立场上提出政策建议,所以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地位相对超脱的大学智库也就因之显得特别珍贵。
D.中国大学智库对于提供不同政策选择方案,对于提高政策咨询的质量,作用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政府研究机构或准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短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集团之间存在利益博弈,那种没有价值取向的所谓“科学的”政策咨询是一种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
B.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失去智库的基本功能,因而地位独立的大学智库特别重要。
C.就目前而言,中国大学智库的相对独立性的获得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其本身难以自动获得。
D.丧失相对独立性的大学智库的副作用甚至会超过政府的研究机构,因为其伪独立性将给政策制定者以更多的“科学”幻觉和错觉,使其建议更容易被接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和尼采是处于不同历史时代的哲学家,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相似的是,二人都对各自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并作出自己的价值重估,着重强调人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哲学是批判宗法制礼教文化对人性的束缚,强调对人的精神自由的追求。他认为“人为”和“自为”两种因素束缚着人,使人不得自由,他对儒家的“圣人”说,仁义礼智及当时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尼采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基督教教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同时,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机器生产带来物质繁荣,人异化成机器的奴隶。欧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尼采的哲学是建立在希腊悲剧精神的重建以及反基督教文化之上的。他认为基督教是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最大阻碍,因此他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认为一切价值需重新评判,每个人都必须自己作人生的决定和命运的抉择。

庄子身处动荡变迁之时,战乱频繁,死亡时刻威胁人类。人生是苦难的,生命如白驹过隙,短暂易逝,世人对死亡充满畏惧。庄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求得内心平静的方法,即站在道的角度看待生死,超越生与死的界限,视生死为大道的自然造化,顺其自然,将自身与道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社会充满凶险,生命朝不保夕,如何才能在“方今之时,仅免于刑”的社会中保身呢?庄子告诉我们“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有才能的人劳苦奔忙,结果往往“中于机辟,死于网罟”,所以只有像庖丁的解牛刀一样巧妙地避免与社会发生碰撞,才能够活得自由。

尼采同庄子一样,承认生活是痛苦的,人生道路充满荆棘,坎坷曲折,“我的生活是一副可怕的重担!”但他仍然愿意挺身而出,直面困苦,这也就是他所提出的“强力意志”,其根本特性是“有为",即不断自我否定和创新。与庄子的清静无为相反,“强力意志”倡导的是一种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尼采对蕴含于人体之内的创造精神,也就是欢乐的酒神精神具有高度评价。酒神精神要求站在自己的生命之上,不去在乎生命的毁灭,越是濒临毁灭时,越是感受到因痛苦而刺激起来的兴奋,当面对世界和人生改造时,积极投入其中,悲切中怀着奋斗不懈的志意。“从生存获得最大成果和最大享受的秘密是:生活在险境中!在威苏维火山旁建筑你们的城市!把你们的船只驶向未经探测的海洋!在同旗鼓相当的对手以及同你们自己的战争中生活!”在这一点上,酒神精神比庄子安于命化于时、顺乎自然的处世态度积极,可取。

(摘编自田林《庄子和尼采的生死观比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和尼采都批判了各自的文化传统,认为它们妨碍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B.当欧洲陷入空前的信仰、价值危机时,尼采认为人难以作出自己的决定与抉择。
C.在世人对死亡充满畏惧的时代,庄子认为应达观看待生死,以避免与社会碰撞。
D.尼采倡导奋发有为的态度,主张在悲切中怀有奋斗不懈的志意,反对清净无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以突出庄子与尼采在面对苦难之时态度的不同。
C.文章结尾引用尼采的话,将“酒神精神"形象化,突出他处世态度的积极,可取。
D.由庄子与尼采二人观点的相同之处谈到不同之处,文章层层深入,论证深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如果不能摆脱“人为”和“自为"的束缚,人们就得不到精神的自由。
B.因为人异化成为机器的奴隶,尼采便倡导重建希腊悲剧精神,反对基督教文化。
C.“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庄子告诉我们,只有无为,才能在充满凶险的社会保身。
D.文章启示我们,在追求精神自由时,对待人生苦难,可以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请说普通话

尚春江

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爸,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他知道,那是他大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大当兵回家探亲。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

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红芋地里出红芋呢。

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

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

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

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拉了寡汉。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大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就说,爸,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

(选自《华文小小说》2015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普通话”与茹志鹃《百合花》小说中的“百合花”都具有象征意义,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B.文章通过记叙山水在城市生活出门转悠因不会讲普通话而迷路的事,告诫青年人陪伴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具有时代意义。
C.本文以倒叙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以插叙补充山水年青时的遭遇,丰富小说内容,多种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D.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听到儿子要送自己回老家时“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写出了山水对家乡生活的向往。
【小题2】你认为山水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哦,香雪》中那开进台儿沟的火车是新生事物,本文中的“普通话”也是一个新生事物,请概括香雪、山水以及榔头叔对新生事物的态度,并结合文本内容给现在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一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