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隔河柳
忆明珠
小城有河,河边有柳,柳外有人家,人家屋顶上也有我家的一片烟霞。
那时候,我经常独自沿河溜达。清早或傍晚,出我家迎河的后门,沿河这岸,向前,过桥,到河那岸;再向前,再过桥,又转到河这岸。靠近我家的一段河道上,距离不等地排列着四座桥。我的散步,往往以绕遍这四座桥为一个回次。这样就从河两岸串连成一条“弓”字形的线路。两岸绿柳成荫,间有杂树生花。朝朝暮暮,我都在“傍花随柳过前川”,颇有点悠然自得。我对这条河倾注着深深的爱恋。尤其喜欢两岸的柳,婀娜临风,缱绻缠绵,不能不令人想起“一枝一叶总关情”那句话。
柳是水边风景的主体,有了柳,轻摇的小船和半露的红楼,才分外地点缀得宜,连水底琉璃世界若无柳的影荡漾其间,也会变得冷漠荒寂。早些年,我曾写过一篇《后门小景》,文中说到由于我居家临河,一出后门,便可见到“两个黄鹂鸣翠柳”,兴许还会碰上“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地处吴头楚尾,虽然不可能“窗含西岭千秋雪”,但“门泊东吴万里船”,却是司空见惯。曾有一位编辑远道见访,她说除了向我组稿,还要现场考察一下这地方,是否真像我在《后门小景》里所写的那样优美。我只不过借用了杜甫的三句诗,又何曾为我寄寓的这片土地妄赞一词!既然她满腔热情而来,我便不可不顺应她的要求。于是我陪她沿河而行。待走完了一个“弓”字,我问她观感如何,她十分肯定地回答:“漂亮,这地方很漂亮!”我心里却很抱歉,因为其时已近深秋,霜凋碧树,两岸的柳林,在寒风里摇动稀疏的枝条,境况颇为凄清。我希望能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有所补偿,便说:明年春天请你再来吧,来这河边看柳。最好在早春,有句谚语:“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第二年的五九、六九,她没有来。她当然不会来,柳有什么不寻常,何必到这河边看?———又不是洛阳的牡丹花!
但,在我则不然。因为我喜欢这条河,喜欢这河边的柳。特别在五九、六九的季节,大清早,沿河闲步,猛抬头忽见对岸柳林,经过一冬酣眠,像是睁开了睡眼,枝头浮现出一片微微的绿色。不,是绿意,———惺忪的、朦胧的,似乎还徘徊在梦境的边缘,尚未完全醒转来的一片绿意。我每见到这景象,便企图试加描述,总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儿。我终于寻到了一句绝妙好词,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那句谚语:“五九、六九,隔河看柳。”它似乎什么也没说,只是顺手一指:“看!”但这看,有季节———五九、六九;有间隔———河。这在你的眼中才可能发现浮动在柳梢头的那片绿意———惺忪,朦胧,虚无缥缈而生机勃发。中国诗歌中表现草木初萌景象的名句,如“绿柳才黄半未匀”、“草色遥看近却无”等,直写绿、黄和远、近,仍嫌拙笨。民谚八字,超以象外,渺乎言之,而绿、黄、远、近,自寓其中,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而最妙的,应属“隔河”两字。在看柳的人与柳之间,如果仅仅拉开距离,一百步,二百步,那也不见得有什么意味。距离中间须有所隔,隔,产生距离以外的东西。隔山、隔墙、隔乱石堆,都是隔;对于看柳而言,最合适的还是隔着一条河。盈盈的波光如美目流眄,这隔,对于柳,无论当它梢头初绿,或柔丝渐长,或暗可藏鸦,都是不可取代的美丽的映衬。因而也是看柳所不可或缺的一隔。此岸的柳到彼岸看,彼岸的柳到此岸看。可即而不即,宁愿隔河相望,此中微妙,但可心领神会而已!
又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季节,我迁离那小城已四年之久,——此地也有河,河边也有柳,也可以让我隔河看去,但,我似乎毫无兴趣了。要知道,小城的那条河,跟我关系非浅。“文革”期间,我作为被“揪”出来的“牛鬼”或“蛇神”之一员,被发落到开河工地上“劳动改造”。这条河的诞生,我出过一把力。以后河边栽上柳,柳很快成了林,我又成了河边上的一个看柳的人。当时怎想到我参与开挖的这条河,竟成全了我“隔河看柳”的缘分?现在我离开了我参与挖的那条河,便失去了那河的一隔,也就失去我想望中的柳了!
(选自《白下晴窗闲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把河、柳、人家、烟霞组合在一起,文笔简洁淡雅,层次清晰,画意盎然,感情深挚,给人美好的感受。
B.文中写编辑来访,一方面借她之口从侧面表现小城景色之美,另一方面引出下文对“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描绘和对其情致的揭示。
C.本文结尾叙写作者在“文革”中的一段特殊经历,补充交代作者曾经生活过的小城带给作者的伤害,这为前面各段的描写和叙述笼罩上了阴影。
D.文章的语言生动有味,比如“它似乎什么也没说,只是顺手一指:‘看!’”使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民谚“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绝妙的意味。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婀娜临风,缱绻缠绵,不能不令人想起“一枝一叶总关情”那句话。
(2)我只不过借用了杜甫的三句诗,又何曾为我寄寓的这片土地妄赞一词!
【小题3】文中揭示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妙处,“河”和“柳”有什么样的关系?结尾写“又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的季节”,我却无心隔河看柳有什么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9 03:0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天眼”FAST的成果“首秀”,又一次让中国科学界站到全世界面前。2017年10月10日,FAST团队携脉冲星发现的成果一亮相,就引来国内外注目,澳大利亚帕克斯射电望远镜的科学主管乔治·霍布斯评价:这是国际天文学界目前最令人激动的事件之一。
由FAST捕获的首批脉冲信号第一次向外界展示,信号分别来自1.6万光年外和4100光年外,它们让中国实现了一个“零的突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天文设备第一次发现脉冲星。而在此之前的50年里,人类已经观测到2700多颗各种类型的脉冲星。所谓脉冲星,是死亡恒星的一种,属于高速自转的中子星,因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而得名。这种脉冲信号,就好比转动的灯塔发出忽明忽暗的光,以至于脉冲星最初被发现时,一度被误以为是外星人寻找宇宙知音的信号。
FAST工程副总工程师李药说,目前已经发现的脉冲星大多在银河系。而FAST可以在距离200万光年的空间有所探索。例如此次,FAST通过“漂移扫描”,对中性氢、脉冲星、银河系结构和分子谱线等多科学目标进行同时扫描的巡天观测,是世界上其他望远镜从未实现过的。
“系统的科学产出已经开始!”李菂说,FAST正在开启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激越”时代。
(摘编自《中国天眼FAST“首秀”前后》,《中国青年报》2017年10月16日)
材料二:
调试两年来,FAST的“牛刀小试”让外界惊艳。它首次发现的毫秒脉冲星,是至今人类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美国阿雷西博等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曾多次搜索,却始终难觅其踪。如果FAST能捕获河外星系脉冲星,将在国际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此,FAST工程的技术团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最早可能在明年进行探测。
未来,FAST将覆盖当今射电天文的主流热点方向和科学目标: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观测脉冲星、探测星际分子,甚至还可以搜寻地球外生命……随着FAST的正式投用,各国科学家将相继共享使用,除了可能给中国天文学带来一个“黄金时代”外,也有望诞生一些重要的原创科学成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程师姜鹏介绍,FAST预期将发现双倍于人类已知数量的脉冲星,尤其是特殊品种的脉冲星,极有可能在广义相对论和引力波探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当然,这一切,取决于FAST能否把性能调到最好,以及是否拥有出色的数据处理能力。现在19个波速接收的数据为38G/秒,每年要接收96P,经过处理,大概要达到10P—15P。这么大的数据量,不及时计算就是数据垃圾。所以,技术攻关显得非常迫切。
(摘编自《“中国天眼”冲击新目标,亟须技术攻关》,《科技日报》2018年9月26日)
材料三:
去年10月国家天文台对外公布FAST首次发现脉冲星,探测到数十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6颗通过国际认证。近一年过去,如今FAST已经探测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已经有44颗得到认证。此外,今年FAST还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并获得了国际认证。这是FAST继发现脉冲星之后的另一重要成果。
截至目前,调试工作已取得了一些非常可喜的进展。望远镜的系统噪声已经控制在20K左右的水平,同时静态扫描模式下的效率已经达到50%以上,望远镜的灵敏水平已经达到了1800平方米每K的水平,静态扫描工作模式已经达到了望远镜的验收指标。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提高跟踪过程的控制精度,把跟踪过程的灵敏度也实现同样或相近的水平。对于观测范围可达已知宇宙边缘的“天眼”来说,发现脉冲星只是使命之一。未来,它还将在中性氢观测、谱线观测、寻找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等方面进行探索发现。
(摘编自《“中国天眼”FAST两岁了!》,新华网2018年9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之前已有2700多颗各种类型的脉冲星得到国际认证,但是利用FAST发现脉冲星对我们而言尚属首次,中国终于实现了划时代“零的突破”。
B.脉冲星是一种死亡恒星,可以高速自转,它在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的同时也会发出忽明忽暗的光,曾被误认为是外星人在寻找宇宙知音的信息。
C.与美国阿雷西博等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相比,FAST的观测范围更广,这也是它能够成功地发现射电流量非常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的根本原因。
D.能否把FAST性能调试到最好,是否拥有出色的数据处理能力,是决定FAST能否在当今射电天文研究领域冲击新目标、实现新突破的重要因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FAST正开启的“激越时代”,是通过借助“漂移扫描”对中性氢、脉冲星、银河系结构和分子谱线等多个科学目标进行巡天观测的尖端技术实现的。
B.为了捕获河外星系脉冲星,FAST工程技术团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并预计最早可能于2019年进行探测,一旦成功便在国际上具有了开创性意义。
C.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搜寻地球以外的生命,甚至在广义相对论和引力波探测方面取得突破,这些目标是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共同的理想追求。
D.近一年的时间,FAST捕获的脉冲星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有突破,在技术攻关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但从长远来看这两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国青年报》与后两者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①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②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父母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③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④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⑤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⑥父亲回家了。
⑦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⑧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塍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⑩迈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11)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12)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13)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14)他看到了什么?
(15)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16)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17)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18)他看到了什么?
(19)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20)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21)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在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22)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23)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8期,有删改)
【小题1】请赏析第⑨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2】小说以“奶奶的玉簪子”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有人认为玉簪子是奶奶故意放在箱子里的,也有人认为玉簪子是奶奶不小心遗落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位
朱瑾洁
今天,刘副教授很高兴,高兴的由头是今年学校实行重大改革,副教授可以招考博士研究生。已副教授多年的他可以带博士研究生,这是刘副教授多年的夙愿,也是他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
然而,刘副教授高兴之余多少还有点儿苦恼,苦恼的根源就是虽然能带博士生了,可毕竟自己早年是工农兵大学生,在英语上是一片空白,所以文凭上仍留有博士生的空白。这也是他多年的遗憾。
今年能带博士生了,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况且,如果早考上博士生,刘副教授的称谓老早就去掉“副”了。所以,刘副教授在高兴之余,心中立马就草拟好了今年的两点打算:一是向学校学部委申请招考博士研究生;二是报考本系博士研究生。
因为有了招考博士生的打算,刘副教授就给他的硕士生王威打了电话,关切地问他毕业后的打算,最后还提醒王威别忘了报考他的博士生。刘副教授对他的这个学生很欣赏。
挂了电话没有半小时,王威就来到刘副教授家,刘副教授见爱徒前来,高兴地说:“王威,打算好了报考我的博士生?”王威有点胆怯地看了老师一眼,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不打算考了。”刘副教授睁大眼睛急问道:“为啥?”因为他太了解他这个学生了,没有特殊情况,他不会拒绝他这个老师的意见的。王威说:“前几天,我回了趟家,自留田里的小麦旱得很厉害,地面上的麦叶都枯死了。”刘副教授说:“这我知道,电视不整天放嘛。可这和你报考牛头不对马嘴啊。”王威说:“能对上。麦子枯旱死,家里就拿不出供我上学的钱了,从小学到现在,我已上了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我都是伸手要钱,家里攒的钱都供我上学了,可俺娘的慢性心脏病已经拖了多年……”王威说着说着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看着爱徒十分忧伤地在抽泣,刘副教授心里也不是滋味,就关心地对王威说:“老师理解,也能体谅你的难处,不过,你还是考虑考虑,毕竟考上博士生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台阶,没有这个,你想向更高层次发展谈何容易。”沉思了一会,王威抬头看了看刘副教授说:“老师,我想报考咱校的聘师考试,成为您的同事,为您分担一些教务。”见王威意志有点儿坚决,刘副教授有些生气了,就说:“你不要急于下决定,还是考虑考虑吧。”王威说:“行,老师,过几天我给您回话。”
很多天过去了,离规定报考博士生期限还有最后一天,刘副教授没有等到王威任何只言片语的回话。不能再等了,再等自己的报考时间也耽误了。到了离报考截止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刘副教授来到学校的报名点,毅然决然地在报考博士生考试的花名册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刘副教授写完自己的名字后,还有点挂心学生王威,便把花名册从头至尾滤了一遍,没有王威的名字,不放心,又从尾到头细看了一下,还是没有,教授知道,到这个时间段说什么也晚了,内心深处很替王威惋惜。
过了三个月,学校聘请教师的考试开考了。在刘副教授监考的教室里,王威认真地答着试卷。刘副教授几次从王威身旁走过,用眼睛的余光扫描试卷,发现王威答的试题没有错的。三天后,王威如愿成为母校的一名正式教师,成为老师刘副教授的新同事。
又过了一个月,博士生考试如期进行,在新教师王威监考的教室里,刘副教授认真地答着试卷。虽然王威怕影响老师的发挥而不敢走到老师的身旁,可从老师淡然自若的答题神情看,老师一定答得不错。果然,一个月后,刘副教授如愿通过笔试进入了面试。
又过了一个月,刘副教授顺利通过面试,成为他系招考的唯一一位博士生。不过,刘副教授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出了点小麻烦。因为现阶段他这个系能带博士生的只有刘副教授,而刘副教授是他这个系考上的唯一博士生,这就出现了自己教自己的尴尬。不过,再难的事也难不倒具有教授级别的校领导们。通过调阅王威的硕士论文和有关科研成果,校领导们一致认为王威的科研成果已居世界前沿水准,一致同意推荐王威作为学校破格提拔副教授的唯一人选,并特事特办,以学校党委的名义向学校学部委推荐。不到一天,王威破格提拔为学校副教授的批文就下来了。
按照学校今年重大改革的规定,王威成了他老师刘副教授的博导。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而且吸人眼球,通过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去思考错位的对象、错位的原因等,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B.本文详写了王威与刘副教授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王威贫寒的出身,还可以看出他具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等美德。
C.本文擅长心理描写,如刘福教授“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他愧疚和不安的是自己是工农兵大学生,不懂英语,实力不够。
D.因没有博士文凭而得不到晋升的刘副教授,只好把可以带博士研究生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这反映了只重文凭制度的不合理。
【小题2】前四个自然段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整体上看,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构思巧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①谈起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许多人顿生艳羡之情,认为那是一种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贵得适意耳”。
②在宋代,文人尽得时代之幸,朝廷实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经过唐末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动乱,皇帝对武将的权力心有余悸,这就为“士大夫治天下”的文官制度的出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比上,不像魏晋文人须依附强权且命在旦夕;比下,更不像明清文人那般动辄文字狱、血光之灾。宋代文人在实现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同时,还能满足个人的现实欲望,满足身体与灵魂的多层次需求,享受丰富醇美的人生乐趣,从而使得肉体和精神都得到空前的释放。
③除了优待文士、以儒立国的政治环境之外,哲学思潮的流变也为文人的价值和生活品质奠定了基础。与魏晋不同,儒、道、佛三教渐趋合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士人精神振奋,热情参政;道家任自然、轻就去和佛家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超然对待荣辱得失,不入“纵欲”与“禁欲”之极端,自如游走在情与理之间,使得他们保持着健全的人格。
④身为文坛盟主的欧阳修,立身朝廷,积极介入朝政革新和风气开化,他“蓄道德而能文章”,人格风范令人钦敬;他也流露出性情中多姿多彩的一面,绝非一个伪道学。大文豪苏轼,才情冠绝一时,心存理想与抱负,有志兴利除弊,在任也多有建树,后因与当政者不合,频遭贬谪。他仕途多舛,却能于逆境中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正因此,他的词“此心安处是吾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才体现他通脱旷达的情怀。
⑤宋代文人士大夫很多都是艺术家,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而且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成就斐然,世所公认。面对纷扰的外部世界,他们还多存隐逸之心,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在创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再现自然美的精华。
⑥宋人的精神生活说到底是注重心性的主体修炼,即不放弃世俗之乐,又能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守护和经营心灵深处那片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使得文人显示出娴雅的气质,而不至沦为俗恶的官僚。
⑦就社会政治而言,宋代理学盛行,又高度集权专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约束,精神也受到压抑。不过尽管理学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但宋代的文人较好地处理了社会与个人、政治与人生、情与理等诸多矛盾,因此他们大多能冲破体制的藩篱,在内心生长出真性情的幼苗。虽然常有“人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叹,但内心仍不乏道义的担当、兼济天下的理想。
⑧我们当前正在极力打造“品质生活”,这是政治昌明、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试看今日官场中人,即便是文化圈内人,也少了文化气息,多少人背负沉重的肉身,沦为物质的奴隶,得意轻狂、失意颓丧,少有君子坦荡磊落之气,这真是一个时代的缺憾,是精神与心灵的哀伤。“品质生活”所强调的,除了物质生活丰富之外,更强调提升文化层次,充盈文化精神,培养情趣。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盖寺的品茗盛会
吕啸天
竟陵城西湖之滨有一座千年古刹龙盖寺,住持智积大师擅制葱油饼,寺中僧人每日必食,竟陵葱油饼由此成为当地的美食。智积大师更擅长的是煮茶品茗,每有高僧来访,智积大师就会取来珍藏的茶中珍品,用化开的积雪之水烹煮,端坐于禅房之中品茗论禅。竟陵城中的达官贵人对此很是神往,把能与智积大师围炉品茗视为人生一大幸事。
竟陵城北天井山北峰有一棵珍稀的山茶树,长在悬崖上,要采摘非常艰险。曾有当地茶农腰绑绳索前去采茶,但是脚下的万丈悬崖让其不得不放弃。也有茶农甚至专门驯养了一只猴子,临到采茶时节,来到山上,猴子面对那万丈悬崖也吓得落荒而逃。
清明前的一天,智积大师给大弟子广教留下音讯后,径自朝天井山北峰而去。
“师傅冒着巨大的艰险前去采茶,这该如何是好?”广教大惊失色,召集众弟子商议对策。但是面对师傅做出的如此决策,众人也无计可施,只有暗暗祈求佛祖保佑。
半个月后,衣衫褴褛的智积大师回到了寺里,大笑宣布:“采到了山茶。”那高兴万分的样子就像得到了世间的珍宝。智积大师说完给大家展示了放在陶罐里的一点儿茶叶:叶片厚实鲜艳,通体金黄,外形细嫩而卷曲,芽肥壮匀齐,香郁的茶香扑鼻而来。
“师傅,你何苦冒着生命危险去采摘这点儿茶叶?”广教忍着热泪,半是责怪半是不解地问道。
智积大师又是一笑,道:“在老衲眼中,禅事与茶事都是天下第一大事。能采到如此珍稀的茶叶,真是令人高兴。”至于他是如何千方百计在悬崖采到茶叶的,他闭口不谈,众人也不敢细问。
竟陵城南富豪钱万有,也喜品茗。得知智积大师冒着生命危险采到珍稀山茶的消息,派管家前来,愿出百两银子来购买这点儿茶叶。智积大师一口回绝,笑道:“在老衲眼中,再多的银子也换不来品茗的乐趣,别拿银子败了品茗的兴致。”
百两银子买不到一点儿茶叶,让珍稀山茶叶名声大振。竟陵城中人在猜测智积大师将会如何处置这些珍稀山茶叶的时候,智积大师在寺中贴出了一张告示:中秋节当天将在寺里举行品茗盛会。
中秋节当晚,皓月当空,众人云集在龙盖寺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中央,智积大师沐浴更衣、净手焚香之后走上广场中央的品茗台上,令人从藏在地窖里的一个黑色陶罐中取出三块泉水结成的冰块放在铜炉里,化开之后再用文火煮开,然后再从陶罐之中取出珍稀山茶叶放进紫砂壶中,冰泉化茗,奇香四溢,聚集在广场中的人们不由连声称赞:好茶!好茶!
“老衲采下珍稀山茶叶,不敢独享,邀请众人前来闻香品茗。”智积大师朗声道,“老衲穷尽二十余年的时光研究茶道,品茗的精髓就在一个‘品’字。今日举行品茗盛会,一杯为量,老衲只沏茶一杯,能说出茶中智事、乐事、趣事、妙事者,最有资格品用。”
智积大师话音刚落,人群中走出一位富态的中年男子,迫不及待地说:“在下正是竟陵城南富豪钱万有,商贾之余最喜品茗。曾经为求茶中极品白毛猴,花费过三百两银子。不知这算不算趣事妙事?”
智积大师尚未答话,人群中走出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人,只见他朗声道:“在下左正南,湖州人氏。本来生在富裕之家,最喜品茗。只因生不逢时,家中遭遇灭顶之灾,左某沦为乞丐,纵是如此,还以品茗为乐。竟陵城每有茶事,左某必赶去观摩。年前得知竟陵城南富豪钱府花重金购买了名茶白毛猴,左某不顾身份赶去只想讨一杯香茗。”
人群中有人就问钱万有:“如此名贵之茶,钱老板一定不舍得吧?”钱万有闻言脸红耳赤,无言以对。当日他得知有一乞丐上门乞讨,不求一饭,只为一杯香茗,很是生气,叫仆人连骂带赶把左正南轰走。
“行乞亦不忘茶事,左施主奇志可嘉。”智积大师哈哈一笑,令人弹琴,再请左正南来台前品茗。
左正南端起茶杯先闻香,再慢慢品味。一杯香茗勾起了他无尽的往事,不由得泪流满面。许久他擦干眼泪,感慨道:“月下品茗,人生百年。杯茗万里路,壶中乾坤大。品茗可怡情养性,可寄高风雅韵,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杯香茗尽藏清、寂、廉、俭、美、乐、静的要义。”
龙盖寺的品茗盛会成了竟陵城谈论了许久的话题。
又过一个月,这天的早上,智积大师正在做早课,左正南匆匆赶来,告诉他在西郊一座小桥旁边发现了一名被遗弃的婴儿。智积大师就把婴儿带回寺中精心抚养,并教他品茗之道。
许多年后,这个婴儿成了名满天下的品茗宗师。
婴儿名叫陆羽。
(选自《珠江时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在曲折的情节中,推进故事一步步地发展,从而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文中对左正南的品茶细致描写,极写品茶之用心。因用心,故而才会道出品茗的真谛,说尽茶之要义。
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煮茶品茗的动人故事。
D.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如:用茶农和猴子的畏惧和智积大师最终采到山茶,钱万有与左正南追求茶道的不同方式等对比。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智积大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3】文中结尾处提到,多年后,弃婴成了名满天下的品茗宗师陆羽。有人认为多余,有人认为必须有,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