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①谈起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许多人顿生艳羡之情,认为那是一种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贵得适意耳”。
②在宋代,文人尽得时代之幸,朝廷实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经过唐末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动乱,皇帝对武将的权力心有余悸,这就为“士大夫治天下”的文官制度的出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比上,不像魏晋文人须依附强权且命在旦夕;比下,更不像明清文人那般动辄文字狱、血光之灾。宋代文人在实现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同时,还能满足个人的现实欲望,满足身体与灵魂的多层次需求,享受丰富醇美的人生乐趣,从而使得肉体和精神都得到空前的释放。
③除了优待文士、以儒立国的政治环境之外,哲学思潮的流变也为文人的价值和生活品质奠定了基础。与魏晋不同,儒、道、佛三教渐趋合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士人精神振奋,热情参政;道家任自然、轻就去和佛家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超然对待荣辱得失,不入“纵欲”与“禁欲”之极端,自如游走在情与理之间,使得他们保持着健全的人格。
④身为文坛盟主的欧阳修,立身朝廷,积极介入朝政革新和风气开化,他“蓄道德而能文章”,人格风范令人钦敬;他也流露出性情中多姿多彩的一面,绝非一个伪道学。大文豪苏轼,才情冠绝一时,心存理想与抱负,有志兴利除弊,在任也多有建树,后因与当政者不合,频遭贬谪。他仕途多舛,却能于逆境中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正因此,他的词“此心安处是吾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才体现他通脱旷达的情怀。
⑤宋代文人士大夫很多都是艺术家,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而且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成就斐然,世所公认。面对纷扰的外部世界,他们还多存隐逸之心,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在创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再现自然美的精华。
⑥宋人的精神生活说到底是注重心性的主体修炼,即不放弃世俗之乐,又能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守护和经营心灵深处那片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使得文人显示出娴雅的气质,而不至沦为俗恶的官僚。
⑦就社会政治而言,宋代理学盛行,又高度集权专制。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约束,精神也受到压抑。不过尽管理学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但宋代的文人较好地处理了社会与个人、政治与人生、情与理等诸多矛盾,因此他们大多能冲破体制的藩篱,在内心生长出真性情的幼苗。虽然常有“人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叹,但内心仍不乏道义的担当、兼济天下的理想。
⑧我们当前正在极力打造“品质生活”,这是政治昌明、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试看今日官场中人,即便是文化圈内人,也少了文化气息,多少人背负沉重的肉身,沦为物质的奴隶,得意轻狂、失意颓丧,少有君子坦荡磊落之气,这真是一个时代的缺憾,是精神与心灵的哀伤。“品质生活”所强调的,除了物质生活丰富之外,更强调提升文化层次,充盈文化精神,培养情趣。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01:28: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沧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E. 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小题3】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次元”即在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小说(Novel)(简称“ACGN”)人群组织成的文化圈中,被用作对“架空世界”的称呼。由于早期的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称之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的二次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ACGN,同时指喜爱ACGN的群体。“二次元文化”指在ACGN为主要载体的平面世界中,由二次元产品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与理念。这里的二次元文化并不限于ACGN,还包括从ACGN向外延伸出的手办、COSPLAY等衍生产物。
(摘自《2017年中国二次元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二:
ACGN文化圈中用“二次元”一词来表达“架空”“假想”“幻想”“虚构”之意,进而延伸用于指代“架空世界”。而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次元”,也就是现实世界。
(摘自百度百科“二次元”词条)
材料三:
二次元用户可以分为近二次元用户及核心二次元用户,前者对动漫基本了解,会观看热门漫画或动画改变的大电影,但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有限;后者深爱动漫作品,经常上相关的二次元网站、贴吧等,查看喜爱的二次元内容,花费的时间和财力较多。

(摘自《艾瑞咨询: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
材料四:
二次元文化总是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基础材料,换置到虚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变形或重构,最后形成客观折射现实的效果。对于很多二次元用户来说,人与人的往来没有阶层的束缚,没有功利的导向,有的只是志趣相投的平等状态,这在无形中拓宽了用户对于二次元文化“真”的理解。
二次元文化常常用羁绊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羁鲜并非完全的束缚,反而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其目的是消除孤寂。
二次元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对未来的拷问。二次元文化依然对现实中的难题保有解决的热情,只是解决方式充满着浪漫的唯美情怀,诸如“跌倒不可怕,只要擦干眼泪”“奋勇前进,终能到底”等乌托邦式的期许。
二次元文化也不放弃自我探究,不管是青春主题的作品,还是黑暗主题的作品,都隐藏着二次元用户的精神梦想,这些梦想往往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而二次元空间却给予这些精神梦想实现的无限可能。在另一个层面上,二次元文化鼓励青年在梦想中注入坚持、勇敢、热血,对正面自我的不断挖掘和无条件的信任,创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青春成长环境。
(摘端自《中国青年报》孙黎《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
材料五:
对于青少年而言,二次元文化是他们的精神避风港,一方面保护着他们远离严酷的现实,放飞理想。让青少年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尝试表达自我、展开自我、重塑自我,既获得自我认同,又获得群体彼此认同,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归属。另一方面,长期沉溺于二维的想象空间中,青少年尤其是心智未完全成熟的低龄青少年往往容易模糊虚拟和现实的差异,造成潜意识里认知的混乱,丧失自我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引发失范行为。
二次元和三次元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在媒介和商业的推动下,二次元文化逐渐尝试着隐藏或是削弱壁垒,延伸到三次元的空间中展示自己,三次元也尝试着平等地与二次元进行对话,甚至将某些二次元的表达方式纳为己用。因此,虽然壁垒没有被完全打破,但两者之间的误会却呈现出递减趋势。双向破壁的尝试也促使青少年跳出“高墙”限定,尝试放弃绝对边缘化立场,开始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二次元文化,积极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
(摘编自马忠红《二次元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现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次元,是二次元世界的简称,它主要是指以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架空世界”,有别于指称现实的“三次元”。
B.二次元世界和三次元世界的最大差异在于,二次元是以二维图画的方式来反映现实世界,而三次元是直接呈现现实世界。
C.“泛二次元用户”和“核心二次元用户”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二次元世界的认知程度、喜爱程度以及在精力和财力方面投入的程度不同。
D.二次元向三次元空间延伸,一方面是可以展示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客观看待自身的文化,进而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更好地发展自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详细介绍了二次元的定义,材料二简单比较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差异,了解二次元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青少年的价值和文化取向。
B.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近年来尽管二次元用户在不断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在逐步趋缓,这说明青少年已经逐步开始客观、理性地看待二次元文化。
C.材料四和材料五在对二次元文化的认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材料四认为其精神内核是积极的,而材料五认为这种文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因素。
D.无论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尽管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壁垒,但只要加强沟通交流,就可以共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E. 尽管青少年长期沉溺于二次元文化可能导致他们行为失范,但是辩证来看,二次元文化还是利大于弊,所以应该鼓励青少年积极践行二次元文化。
【小题3】材料四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的?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皮影戏传承要走学院派路子
李姝昱
皮影戏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不仅剧情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在造型、布景、唱腔、配乐、表演等很多方面也都有门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堪称精妙。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老百姓普遍有欣赏皮影戏的习惯和爱好。路宝刚回忆,当年父辈唱得最多的是《樊梨花》,夏天的夜晚,一家人在院子里拉起电灯,饶有兴味地聊天、说戏,吸引了左邻右舍的观众。几十年来,《樊梨花》成了他的一种特殊情结,寄予了对父辈的深切怀念和对皮影的执着坚守。
然而,尽管业界一直在努力,皮影戏这门古朴的民间艺术在娱乐方式逐渐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网络时代,还是不可避免地面临传承危机。
振兴皮影戏的当务之急、长久之计关键在以下两大方面:首先是人才建设。一直以来,皮影人才培养大多采取随团形式:新人进入剧团后,才开始近距离地接触皮影,从零起步慢慢学习、上手,主要学到的是实践技能,将来可能成为技艺娴熟的匠人,但不太容易在文化层次、综合素养上也实现必要的突破。“皮影戏是民间艺术,但从业人员绝不能只满足于做民间艺术家,而应该把自身定位为艺术家。”路宝刚建议,今后应当走学院派的路子。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戏曲学院、艺术学校,设立专门的皮影专业,对学生进行工艺美术、乐理知识、戏曲理论、表演技巧、文学素养、文化内涵等的系统教育和全面把关。经过几年的科班培养、刻苦学习,学生不但可以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将来改行的可能性也会小很多。如是,有利于人才的优化和聚拢。且随着人才队伍壮大、质量提升,皮影戏就慢慢积累起了创作精品为自己代言的深厚实力,进而从观众中、各行业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踊跃加入。
其次是观念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跳出“皮影”的框框,尽量往影戏方向迈进。“在自然界,有光就有影,不同质地、形状、规格的物体往往有着不同的影子形态,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光影世界。重要的是,用什么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把各种影子集中起来,并用它们来演故事。”路宝刚认为,在单一的皮影形态已无法适应大众的欣赏水平时,明智之举是拓宽视野,探索并发掘影戏的巨大潜力。
“将来可能不叫皮影戏,而叫影戏舞台剧。剧场里除了观众和演员,还有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影子,皮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影子不是局限在银幕上,而是占满了剧场的长、宽、高,并在演员的指挥下恰到好处地‘说话’和‘行动’,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剧中的影与影、影与人、人与人自如地对话和互动,共同演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温暖情怀的好故事。”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影戏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剧情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而且集音乐、美术、说唱、舞台效果于一身。
B.《樊梨花》是路宝刚的父辈最爱的皮影戏,它是父亲的一种特殊情结,表明了父亲对皮影戏的执着坚守。
C.皮影戏的学院化是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戏曲学院、艺术学院,设立专门的皮影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全面把关。
D.通过演员指挥影子(包括皮影)来实现影与影、影与人、人与人的对话和互动,从而演绎故事的戏剧艺术就是影戏舞台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网络时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导致古朴的皮影戏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危机,皮影演出市场已逐渐消失。
B.振兴皮影戏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建设,“随团”的培养模式使得皮影人才主要学到了实践技能,而难以突破文化层次和综合素养。
C.振兴皮影戏需要提升观念,突破“皮影”这一单一形态,让皮影戏往影戏方向发展,满足大众的欣赏需要。
D.从大自然收集的各种影子,在影戏舞台剧中可以银幕上下地走动,占据整个剧场,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影戏的从业人员如果只满足于做民间艺术家,不精研工艺美术、乐理知识、戏曲理论、表演技巧,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不理解皮影戏的文化内涵,就很难推动皮影戏的长远发展。
B.皮影戏的学院化,不仅有利于皮影人才的优化和聚拢,还将使皮影戏不断积累精品,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皮影戏行业中来。
C.路宝刚认为用什么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集中并利用各种影子,是影戏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D.就皮影戏的传承问题,作者提出了两点做法,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二是改变思路,拓宽视野,将皮影戏转化为影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层林秀峰般隆起于世界文学之地平线,浩瀚网文领先世界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基于互联网跨界优势,一大批中国网络小说走出国门,受到老外追捧,在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印尼、越南……中国网络小说的拥趸众多。
中国网络文学的良好走势首先得力于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日渐形成了有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政府有关部门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学发展的政策举措,使草根崛起、“赤脚奔跑”的网络文学上升为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助推中国网络文学风生水起的另一个因素是市场运作。如果说山野草根的自由写作、技术丛林的传播机制和商业模式的经济杠杆,是网络文学爆发式增长的三大利器,那么,商业模式的市场化运作则是激励创作、拉动传播、创新经营的最大推手,而这一点恰恰是世界其他国家未能做到的。
中国网络文学自上个世纪末开始起步,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道路,从刚开始的“无功利”创作,到新世纪初的市场化探索(如起点网2003年尝试付费阅读),再到近些年来的IP竞价版权模式,日渐形成从上游原创文学作品向下游影视、游戏、动漫、图书、演艺、有声、周边等产业链延伸的“长尾效应”,终于建立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走活了数字化时代的这盘“文学大棋”。尽管还存在网络盗版侵权、唯利是图、忽视社会效益等情况,但网络文学的商业运作激活、带动、繁荣并制约着大众娱乐文化市场。
(选自《中国网络文学为何能世界第一?》,有删改)
材料二:
图一: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图二: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指出网络文学存在着数量大、质量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突出问题,内容同质化、快餐式消费等问题仍是网络文学发展中的顽疾,难以“医治”。另外,少数网文原创网站监管不到位、审核不够严格等问题也助长了某些不良现象。网络作家、天下书盟数媒中心总监董江波表示,目前一些网文发表平台虽然并不放任抄袭行为,但往往对涉嫌抄袭的作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引起公愤,才出来解决问题,措施也并不是很有效,只是道歉、删文章等。
(选自《作者老面孔多、监管缺乏……网络文学发展问题几多?》,有删改)
材料四:
2016年,网络文学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传统文学界和社会各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认可度、接纳度明显增强,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网络文学会不会冲击传统文学等议论逐步隐退。这一年,网络文学界的精品意识也更加明晰了。无论是网络作家、文站,还是网民读者、政府主管部门,均提升了对网络文学的期许标尺,一批“高峰”经典式的网络文学作品也许正在孕育之中。与此同时,网络作家和自由撰稿人的加盟,带来的不仅仅是作家队伍结构比例的变化,它还可能给传统作家、传统文学带来新的文学理念和创作灵感。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研讨会召开,由掌阅科技、阅文集团、咪咕数字传媒等33家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网络文学版权联盟宣布成立,并发布《中国网络文学版权联盟自律公约》。
(选自《2016年网络文学生态状况调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网络小说走出国门,拥有众多外国读者,且受到其喜爱,互联网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B.网络文学的商业运作激活了大众娱乐文化市场,也是网络盗版侵权事件大量产生的根本原因。
C.一些网文发表平台对抄袭作品的行为审核不严格,等网友发现后,采取的解决措施也不得力。
D.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版权的意识有所加强,成立了版权联盟,还发布了自律公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2—2016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人数逐年增加,所占网民比例一直稳步上升。
B.2012—2016年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使用率上升速度最快的是2013—2014年。
C.2014—2016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和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均逐年扩大。
D.2013—2014年,我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虽然增速下降,但增长幅度最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网络文学相较于起始阶段有哪些积极变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 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小题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 :“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小题3】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跟前面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何联系?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