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①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②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父母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③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④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⑤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⑥父亲回家了。
⑦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⑧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塍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⑩迈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11)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12)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13)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14)他看到了什么?
(15)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16)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17)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18)他看到了什么?
(19)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20)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21)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在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22)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23)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8期,有删改)
【小题1】请赏析第⑨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2】小说以“奶奶的玉簪子”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有人认为玉簪子是奶奶故意放在箱子里的,也有人认为玉簪子是奶奶不小心遗落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5 11:0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郢爰,世称印子金。最早记载见于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及沈括《梦溪笔谈》中。它的制法是在一块金板上划出许多规则的小方格,格内有篆文“郢爰”二字,形式似印章,故称为印子金。安徽博物馆收集的郢爰可分三种:一种是金质,黄色,格子稍大,边宽字粗,“郢”字反书,宽长均为1.5厘米,厚0.3厘米,重为市秤六钱三分三厘,背有斜形方格纹。沈括《梦溪笔谈》说“背有五指及掌痕”当是指此。这种郢爰是合肥西门外出土的。第二种是金质,赤黄色,格子稍小,“郢”字也是反书。宽长均为1.4厘米,厚0.38厘米,重为市秤四钱六分七厘。这种郢爰是在庐江出土的。第三种是金质,赤色,格子与第二种大致相同,字体稍细,“郢”字也是反书。宽长均为1.4厘米,厚0.4厘米,重为市秤六钱四分。这种郢爰是在广德出土的。
在币上记以地名是战国时的一种特殊风格。如赵国有“中都”“晋阳”,魏国有“山阳”“安邑”,韩国有“屯留”“郑子”,齐国有“即墨”,燕国有“渔阳”等币。《史记》:“周封楚子居丹阳,文王熊赀始都郢,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名曰郢”。郢是楚都,郢爰一般被认为是在楚国郢都制造,与其它各国以地名命币用意相同。曾经有人把“郢爰”二字释为“刘主”,又因在寿县八公山(刘安墓所在地)出土,故传为淮南王刘安的药金。但是,清吴大徵《权衡度量实验考》说:郢爰是黄金币,出安徽凤台县,古郢都地;顾震福《郢爰陈爰考释》指为楚考烈王迁都寿春时所作;王国维考证郢爰是战国时楚国金币。这些史料更为可靠。
据李石与沈括的记载,郢爰大的有二十多个印(方格),重七两多;小的一个印重五钱。杨宽《战国史》说:是十六格子、重半斤。1953年湖南长沙战国墓中也发现陶制郢爰,是十六格子。1954年春,合肥西门外发现金版一块,上有二十方格和“郢爰”篆文,但被切开分散了。安徽博物馆收集的郢爰皆是切碎小块,多数皆是这批东西。
以前各种记载皆说郢爰出于寿县、凤台两地,这次出土的有合肥、庐江等处。楚国在战国时代,地方五千里,占有今湖南、湖北等地区。郢爰既是楚国行使的金币,无疑问地也会流通到这些地区,不只凤台、寿县两地。郢爰含纯金成分约90%以上。从这里可见战国的冶金术的成就,同时可以了解战国时代楚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发展情况。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郢爰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节选自白冠西《郢爰考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郢爰被称为“印子金”的原因是它的形式和印章非常相似,而且是黄金质地的。一般情况郢爰上面都印有篆文“郢爰”二字。
B.目前出土的郢爰分为三种,除了材质基本一样,颜色却不尽相同,其大小、形状和重量也都各异,相同点是上面的“郢”字都是反书。
C.郢爰被传为是淮南王刘安的药金,并且有人将“郢爰”释为“刘主”,因为郢爰曾经在寿县八公山出土。
D.战国的冶金术的成就和战国时代楚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发展情况,只可根据已经出土的郢爰的含纯金成分来推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考古类的文章,文章运用了精确的数字(包括郢爰出土年份、大小、尺寸等)与详细的史料和出土文物来论证考古成果。
B.文章认为最早研究郢爰的历史考古学家是宋代的李石和沈括的依据应该是查遍了所有相关的历史资料之后确定的,应该没有人比这两人更早。
C.文章通过战国时期在钱币上标记地名是该时期一种特殊的风格和郢爰上面的“郢”指楚国的都城郢都这两点判定郢爰是楚国制造的。
D.文章通过1954年春在合肥西门外发现有二十方格和“郢爰”篆文的金版来佐证李石与沈括关于郢爰大小和形状记载的真实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各家对郢爰的研究论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说法是汉淮南王的药金,另一种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前一种说法信度不高。
B.郢爰应是在郢都制造的一种金币,不过郢都不只是一个地方,可能是几个地方都被命名为“郢”,有人考证郢爰是楚考烈王迁都寿春时所制。
C.因为郢爰是楚国行使的金币,自然也会流通到别的地方,所以在别的地方出土的郢爰完全可以判定是楚国郢都制造的。
D.楚国在战国时期地方五千里,占地面积比较大,凡是属于楚国的地方都可能出土郢爰,关于郢爰的考古还远远没有结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 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 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2016年参加HSK (新汉语水平考试) 等国际汉语考试的全球各类者生达到600万人次。
汉语也愈发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在很多欧美国家,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不少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
51%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过去10年间,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翻了四番,汉语现已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3)15.有删改)
材料二:
“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告诉记者,“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 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进入社区、植入草根,形成了校内校外互动,各职业、各年龄段、各种身份学员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目前,学历教育、学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基本成型。
洲别
汉语教学机构数量
汉语学习人数
机构数(个)
全球占比(%)
人数 (万 )
全球占比(%)
亚洲
5483
81.4
1734
84.8
欧洲
6483
(3)0
103
5.0
美洲
4957
6.9
135
6.6
大洋洲
1235
1.7
49
2.4
非洲
703
1.0
24
1.2
总计
71861
100
2045
100
 
图表: 国家汉办
(《光明日报》201(1)(4)28 日,有删改)
材料三:
汉语为什么这么热? 其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国渴望更多地借鉴中国经验,而汉语无疑是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其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好汉语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正如一些荷兰家长指出的那样“掌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其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彰显出大国的气质和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使得更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交往与合作,也使得汉语逐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
(《南方网》201(2)3.29 日,有删改)
材料四: 
具体来看,“汉语热”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数据显示,近年来,欧美各国高中生学习中文的比例跟其他外语比起来并不高,中文仍是小语种的一种存在。此外,从学习汉语的阶层来看。多集中在中上阶层,外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仍然缺乏直接接触,对中文的应用也相对较少。“汉语热”其实质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一过程将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汉语国际传播”要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尽量在不失汉语独立品格的前提下做到与差异文化完美结合。其实,“汉语热”也并非新现象,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节点前后,国外都一度出现过学习汉语的热潮,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学习的规模有了显著提升,但地位仍不高,国际官方场合使用汉语的比例仍不高。
(《中新网》201(1)12.3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美很多国家的出身于精英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学习中文的流行趋势,是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受欢迎的原因。
B.美洲地区虽然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全球占比比欧洲低,但汉语学习人数却比欧洲多,占到了其人口总数的6.6%。
C.“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会给国外懂汉语的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D.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肯定会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准确,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的发展趋势。
B.相对而言,材料二既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又采用权威机构的图表数据,专业性最强,而其他三则材料只是概述,略逊一筹。
C.材料四夹叙夹议,没有把报道与评论分开,将客观事实与个人观点混杂在一起,会让读者无法客观了解“汉语热”的现状。
D.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汉语教学成为第二外语事实,反映出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有了提高。
E. “汉语热”不仅体现出外国对汉语的关注,也体现出其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的关注,还折射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日益加强的对外交流合作的影响力。
【小题3】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目前海外汉语学习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杜甫传(节选)

冯至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会发现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小题3】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苔意
(1)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2)你折过巴陵的桃花,吹过龙门的风沙;你攀过昆仓的雪峰,看过浩瀚的彩虹;你观过凌烟阁顶的落日、水云坊畔的歌舞、论剑峰上的积雪、三生树下的月色……世间万千风物,你看过那么多的波澜壮阔,你知道何谓惊心动魄。
(3)可是,你有没有注意过那咫尺间、低眉处,那抹青苔?
(4)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心如小小的安静的城,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足音不响却回荡悠长。而青苔,就那样静静地兀自生长。
(5)或是叶黯花残抵死未朽的枯梗,或是粗糙青旧缺边的瓦楞;或是久无人迹的荒芜院落,或是满怀情谊的小扣柴扉;或是河洲水湄的长堤,或是荒烟蔓草的沼泽;或是青石铺就的台阶,或是老屋滤水的屋檐……
(6)老屋门前的青石子路被阳光吻得泛白,在乌青色的石子间隙,星星点点,会冒出一撮撮毛茸茸的青苔,透着青翠碧绿的生命力的呼吸。
(7)光着脚板走上去,是半温半凉的触感,如同三月春风半寒半暖,让人清醒又惊喜。好似露珠放在花叶上轻轻颤抖的卑微喜悦,那种透过皮肤肌理、骨骼血脉的沁人心脾,有若果香氤氩在空气里,而你恰好深呼吸,仿佛微风抚面,你正眯着眼睛。
(8)那种温凉不会让你贪恋沉醉,有若君子之交淡若水,不热络亲呢,止乎于礼的疏离。
(9)老屋废弃,时隔经年再回去,恍然发现青若已是连缀成了一大片,凹凸有致地覆盖了细细空密的青石子铺就的小径,毛绒,蓬勃,深浅,班驳,掩不住原物本色之余又添一抹苍青,从星里点点蔓延到整整一大片。
(10)苍苔一片青,那时一种恍惚的绿,像是被时间耽搁了似的,轻雨过后,濡湿得犹如地上淌满的回忆。那种绿,长在“旧”这个词上面,属于痕迹,是固定着的水,滋生着故事的,和光同尘。
(11)“应怜履齿印苍若,小扣柴扉久不开”,思幽忆人,是许久未见的古人前来轻叩柴扉。于主人而言,那种经久寂寥之后,深锁重门为君开的喜悦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于访者而言,算是觅得一处静好时光,暂享安详,于我,它是老屋房檐下一场潮湿的梦,总让我想起浓都的春天的江南水乡港子里,庭院中光着脚丫的无邪时光。
(12)它与旧时光比邻而居,蓦然地给人一种光阴湛湛、流年日深之感,像是未了却的心事,它如同记忆中亘古不变,绵延不绝的风景,在不经意间,就攻城略地般蔓延一地,浑然不觉地进入了你的眼,占了你的心。
(13)青苔,不灵动飘逸,只懒懒地贴于大地,汲取本就不多的阳光和雨露,它不依附纠缠,只缄默地生长蔓延;它低到尘埃里,开不出花来,却不自轻自弃,只寡言少语,它不归于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雅物,但陋室有苔幽意在;它也不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凡品,沾染着些许的人间烟火气,不厌弃绝俗却又自处一隅。仿佛在水一方,悠闲地看山水,淡然地观世情的壁人,温婉之余,骨子里又透着清冷,自由自主,坚定不可折服。
(14)不作茧自缚,困坐愁城,兀自生长,缄默不语,却又通透若琉璃,这,才是苍苔颜色。
(15)问君何意栖碧苔,笑而不答心自闲。
(16)桃花流水官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小题1】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写出了“苔”意的哪些“惊心动魄”之处。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请分析第(15)节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你折过巴陵的桃花,吹过龙门的风沙;你攀过昆仑的雪峰,看过浩瀚的彩虹;你观过凌烟阁顶的落日、水云坊畔的歌舞、论剑峰上的积雪,三生树下的月色……”一句化用了诗句、典故,以排比的形式奠定了文章唯美蕴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青苔的抒情。
B.“好似露珠绽放在花叶上轻轻颤抖的卑微喜悦,那种透过皮肤肌理,骨骼血脉的沁人心脾,有若果香氤氲在空气里,而你恰好深呼吸,仿佛微风抚面,你正眯着眼睛。”采用了比喻和通感的手法,写出了青苔独具特色的美意。
C.第(10)段中“和光同尘”一词中,“和、同”是混合的意思,“和光”指混合各种光彩,“同尘”指与尘世相同。用于此处是暗指苍苔寄寓着我年少无邪的旧故事。
D.文章第(14)节以“通透若琉璃”指出青苔虽外在古拙,却内在澄澈多姿的特点;以“这,才是苍苔颜色”,点明了中心,表达出作者对于青苔精神的认同与赞赏。
E. 文章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综合表达方式,写出了青苔缄默生长蔓延成片的外在特点和坚定自主的内在物性特点。托物言志,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启悟与追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哲学论著要有“烟火气”

陈达先

我是读者,也是作者;喜欢读,也写写。作为读者,我喜欢理深词丰、耐读能懂的东西;作为作者,又会专注自我,陷入生僻冷怪以为高的误区。作者与读者心不相通,是作者尤其是哲学论著作者的大忌。

当然,并不是任何读者都能读懂任何哲学书;也不能要求作者写的哲学著作和文章,任何人都能懂。术业有专攻,文化水平有高低之分,有专业非专业之分。但作为学者,应该考虑如何使自己写的东西能够让人读懂。这里有个文风问题。

哲学文章难写,通俗化的哲学文章更难写。哲学大众化、通俗化喊了多年,至今仍然没有出现一本像当年艾思奇《大众哲学》那样有影响的哲学通俗化著作。哲学大众化并非专注所谓文采、卖弄文词能做到的。章学诚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炳烺烺,如织工绣女之矜夸色彩已也。”哲学文章要让人懂,必须自己把道理吃透,先沉下心来下一番研究功夫。理不透,文不可能通。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没有弄懂的东西让别人听懂,甭说大众化,连小众化都难。

我们并不要求哲学都是大众哲学,哲学应该也必须研究一些高难度的哲学问题,但无论多高深,总要成书成文,要讲究文风,不能是天书。康德著作那样艰深晦涩,但康德也并不自夸,相反在他的私人通信中,常以不能通俗为憾。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词深人天,致远方寸。”这很有道理。理只能用文字来论述,而论述就是讲理。不讲理,是空论。有理有论,才成为理论。哲学是哲理,不讲理,不是哲学。如果没有适合的表达方式,逻辑混乱,词不达意,再正确的哲学理论也难流传。真理需要用生动的文字来表达,才能深入人心,即入人方寸之间。

我经常对我的博士生说,希望你们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格写国人爱读的文章,写外国人也能懂的文章。我们写不出庄子式的寓言哲学,也写不出老子的韵诗哲学,时代不同,风格也不可能相同,但我们可以学学他们把哲学道理讲得那么深,那么有趣,一卷在手,欲罢不能。这才是功夫。《孟子》也很有嚼头,其中论辩、说理,都很有说服力,文章也很有风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科学精神,但同样也需要战斗精神。有科学精神,才有理可讲;有战斗精神,才有勇气坚持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著作和文章,如果从头至尾没有“烟火气”,没有一点点热气,只有概念到概念,满篇都是建构、解读之类的东西,说内心话,我不佩服。

(摘自2013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由自己的阅读爱好和创作误区写起,引出哲学论著写作要注意文风的问题。
B.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不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而是道理有没有吃透弄通的问题。
C.作者认为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汲取营养,来让自己的论述深刻有趣。
D.马克思哲学论著不应板着脸孔高高在上,堆砌概念故弄玄虚,而应追求通俗易懂。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思维严谨,说理严密辩证,表达准确,体现了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值得学习借鉴。
B.作者引用章学诚、刘勰的言论,运用了艾思奇、康德和老子庄子等哲学大家的例子,内容充实,增加了文章说服力。
C.本文践行了作者哲学论著要有“烟火气”的主张,说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非常亲切,平易近人。
D.本文思路清晰,先提出哲学论著写作要注意文风问题,然后破立结合,重点批判哲学论著写作中艰深晦涩表达混乱的缺点,最后明确“要有烟火气”的观点。
【小题3】哲学论著作者如何让自己的论著有“烟火气”?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