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原文略有删改)
【小题1】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4分)
答:
【小题2】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6分)
答:
【小题3】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小偷"和"情敌"这两件事。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形象生动,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B 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
C“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了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D 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E 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汉朝承秦制,同样是中央集权、郡县制,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做了重大调整,由残酷暴烈的焚书坑儒倏忽而变为温文尔雅的独尊儒术。这一变化看似是对前者的反动,实则不过是前者的升级版而已,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统治方式。
焚书坑儒是不让你读书,而独尊儒术是让你只读一种书。不让读书或许会降低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人们还有常识,还保留着基本的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即便在道路以目的严酷统治下人们仍然能够有自我意识,仍然知道真假对错善恶美丑,所以,当统治的严酷性超越了人们的生存底线和道德底线之后,揭竿而起便没有什么意外了。
只读一种书,与此大为不同,由于没有了参照,理论无法竞争,道德无法比较,书中的理论被奉为唯一的真理,书中的道德是至高无上的标准。而且儒家巧妙地移孝为忠,把以“孝”为基准的伦理推延至以“忠”为鹄的,舍小我,为大我,精忠报国于是就成了最高的道德规范。那么,国在哪儿呢?在专制体制下,国其实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伙人的私有物,并非是天下之公,报效国家实则是报效朝廷,报效皇帝。爱国家也即爱朝廷,爱皇帝。愚忠就是这种新型愚民教育的追求目标。失去自我省察能力的人们以爱皇帝为荣,处处为朝廷着想,而且是真心实意地。坑儒升级为尊儒,奴隶降级为奴才。此时,并不是“屁股决定脑袋”,而是意识形态决定脑袋,每个人的大脑里都被嵌入了统治者的芯片。
与独尊儒术并行的政策是罢黜百家。儒家想要永居统一思想的垄断地位,离不开残酷无情的法家来支撑,“儒表法里”的统治格局就此逐渐形成。检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朝代往往以“文字狱”等形式对那些具有异端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无情的打击,直至肉体消灭。尊儒辅以坑儒,这样,越过主流意识形态,敢于独立思考就成了一件极端危险的事,大智大勇、旁逸横出的公共知识分子难觅踪迹。一边尊儒,一边坑儒,文功武治,相得益彰,统治的技术愈益娴熟。
把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把儒家教义作为考评的唯一标准,升官进爵无需考虑民众的意愿,学而优则仕,背诵经书即可。科举制使平民阶层具有了平等的上升通道,有助于消解阶层固化。但与其说它是一种优化社会结构的政策,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加强意识形态统治的制度更准确些。正是在这种“推拉”效应下,儒家教义弥漫于整个社会,统治技术臻于至境。
儒家垄断了真理,也就终结了真理。既然被奉为真理甚至是信仰,那就不能怀疑它,既然不能怀疑,那就意味着放弃了思考。罢黜百家之后,整个民族创新能力逐渐萎缩,思想文化全面停滞。
(选自彭大鹏的《坑儒与尊儒》,有删节)
【小题1】文中说,“尊儒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统治方式”,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其“新”的一项是
A.焚书坑儒是不让你读书,而独尊儒术是让你只读儒家经典。
B.尊儒使人们没有了参照,理论和道德都是唯一的,人们失去了基本的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
C.精忠报国是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在报国的名义之下,尊儒追求的目标其实是爱朝廷,爱皇帝。
D.汉朝在意识形态统治上采取尊儒举措,其最终目的是加强和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朝在意识形态统治方式上与秦朝有很大不同,但在政权体制方面与秦朝无本质差别。
B.尊儒使民众辨别不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从这个意义上说,尊儒之祸甚于坑儒。
C.儒家想要永居统一思想的垄断地位,就需要法家支撑,用“文字狱”的形式打击有异端思想的知识分子。
D.利用法家手段对异端无情打击,利用科举制对平民有意拉拢,是统治阶级推行儒家思想的两大方式。
【小题3】怎样才能激活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08年初,阿里巴巴平台上整个买家询盘数急剧下滑,欧美对中国采购在下滑。海关是卖了货,出去以后再获得数据;而我们提前半年从询盘上推断出世界贸易将发生变化。”通常而言,买家在采购商品前,会比较多家供应商的产品,反映到阿里巴巴网站统计数据中,就是查询点击的数量乖购买点击的数量会保持一个相对的数值。统计历史上所有买家、卖家的询价和成交的数据,可以形成询盘指数和成交指数。这两个指数是强相关的。询盘指数是前兆性的,前期询盘指数活跃,就会保证后期一定的成交量。所以当马云观察到询盘指数异乎寻常的下降,自然就可以推测未来成交量的萎缩。这种统计和分析,如果缺少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这次事件,马云提前呼吁、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从而赢得了艮好的声誉。
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普及的原动力,来自于企业改善自身经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率的需要。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更加了解他的客户”。索尼公司的创始人出井伸之解释索尼衰落的根本原因时,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新一代基于互联网DNA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利用新模式扣新技术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做出预判,所有传统企业的衰落不是管理能扭转的。”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传统企业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难以贴近消费者,难以了解消费者的真正的需求。第二,互联网公司的强项恰恰是天然的贴近消费者,了解消费者。传统企业必须嫁接互联网企业的DNA,否则必然沦为互联网企业的附庸。
大数据对传统企业必然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第一,文化的颠覆和组织的重构。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一定是过时的,必须全面转向以客户和消费者为中心,重新梳理公司的战略、文化、组织。期间有大量的咨询业务机会。第二,对信息系统的冲击。传统架构的信息系统无法应对海量数据,首先存不了,其次也无法在多种数据间建立联系,也就无从分析,更谈不上快速有效。原来给运营商做商业智能的项目,运行一天出结果,就不错了。但大数据要求是1秒有答案。这种差别是巨大的。所以信息系统面临升级换代的要求。第三,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和信息系统完美对接。管理要标准化、标准要流程化、流程要信息化、信息要智能化。
对大数据的跟踪和研究,不仅仅限于推荐股票,更重要的是建立解释IT行业演进的顶层逻辑,用以解释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技术,洞察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发现真正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并从对这些新兴公司的观察,反过来支持我们对上市公司的判断。我们相信,更宽广的视野、更频繁的交流、更深入的思考,将对投资人更有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里巴巴提前半年时间就能推断出世界贸易的变化情况,而海关要等到货物卖出以后,才能获得贸易变化的数据。
B.询盘指数与成交指数是强相关的,前期询盘指数活跃,就会保证后期有较高的成交量,询盘指数异乎寻常的下降,就可以推测未来成交量的萎缩。
C.来自企业改善自身经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率的需要,是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普及的原动力。
D.传统企业只有嫁接互联网企业的DNA,才能贴近消费者,了解消费者,所以,传统企业必然沦为互联网企业的附庸。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长期以来,困扰企业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更加了解他的客户”,而“了解他的客户”恰恰是互联网企业的强项。
B.大数据背景下,传统架构的信息系统面临升级换代的要求,因为它无法应对海量数据,既存不了,又分析不了。
C.对大数据的跟踪和研究,是为了建立解释IT行业演进的顶层逻辑,用以解释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技术,洞察信息产业发展规律。
D.大数据能给予更宽广的视野、更频繁的交流、更深入的思考,这些对投资人也将更有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凭借大数据技术的支持,马云得以准确预测未来成交量的萎缩,并提前呼吁、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这为他赢得了良好声誉。
B.索尼公司的衰落启示人们,传统企业只有利用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和新技术,才能扭转衰落的命运,而人数据下企业管理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C.第四段用一秒和一天进行对比,是为了证明大数据必然对传统企业的信息系统产生冲击,这种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D.通过研究大数据,可以发现真正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支持对上市公司的判断,从而推荐优质的股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伊秉绶的空间思考
有清以来,书坛名家辈出,高手如林,伊秉绶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古穆的格调构成了清代隶书成就的最高峰,留下了“书如佳酒不宜甜”的书史名言,其艺术底蕴是极其深邃的。
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喜绘画,工四体,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少年即喜爱三代两汉文字,朝夕临摹碑碣,曾拜书法大师刘石庵为师,深得其惠。
于隶书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探索,最后在五十岁左右找到了适合自我个性的书路——方正雄伟的风格。所以其书风中以《张迁》《衡方》《裴岑》诸碑的成分为多。他根据上下左右的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随机应变地将字形处理成或扁平、或竖直、或正方,使其寻找到最佳的造型空间,造成意想不到的自然妙趣。
发掘空间架构的奥妙是伊秉绶成功的基点。他善于发现字之本形可变的因素,然后加以大胆的变形。其隶书风格的基本特点是横平竖直、方正宽博、雄伟庄严,但又奇巧灵秀,具有强烈的表现意识和大胆奇特的艺术想象力。他的书法不只在向同时和后世的书家们彰示着书法艺术的构成潜能,而且会唤起今世书家对书法作为现代艺术的表现意识的觉醒。他对唐以来空间构架与节奏同步的成功进行思考后,大胆舍弃了线条的节律(相对于前人),以单一的空间架构作为主攻的目标,对书法艺术构成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在他的书法里线条显得麻木不仁,非常迟钝,没有点画撇捺的变化,是一种绝对的平正的隶书格调,但这一点又有别于金农对线条的全破坏。他有意削弱线条的节奏——顿挫提按的弹性,而准确地捕捉住中锋美的线条本质,加大了线条的立体感和力量感,真正使人感到“古穆雄强”的书法风范。他似乎不在乎别人的献媚与讨好,而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他像一个忠厚老成但不懦弱的托孤老臣,正襟危坐,不动声色,但一切事态变化都已尽收眼底。正如熊秉明所说:“他写大字雄伟厚重,笔画往往跃出格子,侵入边缘留白,发出一种威临观者,震慑观者的气魄。文字内容和书法形式打锤为一体,是道德令句,是棒喝,仿佛是摩西捧出来的戒律碣,这和过去唐代的醉狂派、宋代的抒情派、明代的宁丑派都是不同的。”
据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伊秉绶的执笔方法是从刘墉处学得,“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睛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我们仔细体会伊秉绶独特的书法风格当与其执笔用笔的方法有相当的关系。他以龙晴之法作书,笔杆常常斜向左前方,用笔取逆涩之势,而且写字速度甚缓,因而书作极富金石意趣,耐人寻味。
伊秉绶的书法精彩过人,让人叹为观止,但是他留下的书论却极少,我们只能从片言寸语中去寻找他的创作轨迹,他将自己一生的艺术经验集结为三十二个字:“方正、奇肆、姿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意拙。”这是极富见地的。
【小题1】下列关于伊秉绶的空间思考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伊秉绶根据上下左右的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寻找到最佳的造型空间,随心所欲地将字形处理成或扁平,或竖直,或正方。
B.伊秉绶善于发现字之本形可变的因素,加以大胆的变形,发掘空间架构的奥妙,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C.伊秉绶对唐代空间构架与节奏同步的成功进行思考后,对书法艺术构成有了独特的理解,舍弃了线条的节律。
D.伊秉绶的书法有意削弱线条的节奏,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平正的隶书格调,但这一点又有别于金农对线条的全破坏。
【小题2】关于伊秉绶的书法,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清以来,伊秉绶算是书坛中的佼佼者,他的书法艺术底蕴是深邃的,以古穆的格调构成了清代隶书成就的最高峰。
B.他的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而且他也是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C.他喜爱三代两汉文字,曾拜书法大师刘石庵为师,经过长时间对隶书的学习与探索,找到了适合自我个性的书路。
D.他的隶书书法不是在向书家们彰示着书法艺术的构成潜能,而是唤起今世书家对书法表现意识的觉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秉明评价伊秉绶写大字雄伟厚重,有一种震慑观者的气魄,文字内容和书法形式打锤为一体,是道德令句,是棒喝。
B.伊秉绶书法非常精彩,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因为他留下的书论极少,使我们不易寻找他的创作轨迹。
C.伊秉绶执笔时,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其执笔之法和书法风格都是从刘墉处学得。
D.伊秉绶书作极富金石意趣,耐人寻味,是由于他用龙睛之法作书,用笔取逆涩之势,而且写字速度甚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风流余韵话板桥
公元1765年12月12日,享年七十三岁的郑板桥离开了人世。在当世被板桥骂过的世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也许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而那些专门以造伪为生的所谓“名士”书画家,从此也可以大胆地制造赝品以骗得附庸风雅的富贾大商们的金钱。
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道光以前,伪造板桥作品的现象一度达到高峰。张大镛说:“数十年来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三。直到20世纪40年代,赝作仍然多得吓人。”
不过这些赝品的出现,却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板桥作品的生命力,以及板桥名声的生命力,尽管这些可以损害板桥的名声,模糊人们心目中板桥的形象。但是对于真正喜欢板桥、研究板桥的人来说,这些赝品是藏不住尾巴的,最终会露出作伪的破绽。最有趣的是,板桥生前卖书卖画,并未变富,以至于晚年嫁女时,不能陪出很多的嫁妆,只好画幅兰石图轴,聊以解嘲,而作伪者却凭借赝品由贫变富。曾经有一个叫谭子犹的人,他是乾隆时的一个木匠,曾经学板桥的字画。板桥去世后,他竟然卖赝品而稍稍变富,而且子孙因此而变成小康人家。板桥书画,可谓“活人一术”。
郑板桥是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博物馆里收藏着,影响着有史可查的历史人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散落在广大的民间,在民众的口碑里广泛地流传着。
在我们今天的许多旅游胜地,几乎到处可以看到“难得糊涂”的横幅。这幅书法作品是板桥五十九岁时创作的,当时他正在潍县做七品县令,正赶上潍县连年的灾荒。在赈灾救灾的过程中,他为潍县人民做了不少的好事,却也得罪了不少的官绅。尤其使板桥困惑的是:为什么在灾难面前,政府不提前预防?为什么在赈灾、救灾之后,老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为什么在赈灾过程中,那么多人冒领、滥领救灾物资,又有那么多的人被遗忘?就是在这种既知又不知,知又不能道破的人生困惑之中,板桥写下了这浓缩人生困苦又深含人生哲理的四个大字:“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在板桥的思想里,它的真意是不能糊涂。直到晚年,他还写下了这样的对联:“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人物,他能糊涂吗?现实的苦难,世道的不平,对一个心中流淌着正义热血的正直士人来说,他是不可能糊涂的,这样的人面对人间的种种不平,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有时不得不装糊涂罢了,这是“难得糊涂”的精髓。
可是,对于那些为蝇头小利而偷生的势利小人,要他们在利益面前糊涂一下,放松一把,那也是难以做到的。
板桥当年为大商人写有一副对联:“打松算盘,得大自在。”劝诫商人在金钱面前糊涂一点,但这可能吗?这又是“难得糊涂”的警世之意。
当然,一些乡愿之辈,圆滑之辈,世故之辈,也可以把板桥的“难得糊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那就是清人钱泳在《履园从话》中对“难得糊涂”的庸俗解释:“郑板桥尝书四字于座右铭,曰‘难得糊涂’,此极聪明人语也。余谓糊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又难得糊涂,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糊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一味聪明,变生荆棘,必遭怨尤,反不如糊涂之为妙用也。”这样解释,就把板桥作品中蕴含的“真气”、“真意”、“真趣”一扫而空了,使之了无余韵了。
在现实生活中,板桥敢于冲破种种流俗观念。在学术、艺术思想领域,板桥坚决主张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独立的见解,反对人云亦云,反对囿于古人,在今人之下。因此,板桥告诫他的弟弟要善于读书,只有“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乎?”总而言之,“读书要有特识,依样画葫芦,无有是处。” 节录自《郑板桥》(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郑板桥去世后,那些所谓“名士”书画家便可以大胆地制造赝品来卖给那些富商大贾们,只要一般人难以辨别出真假,富商们就愿意买,因为他们不过是附庸风雅。
B.作者举谭子犹靠卖板桥书画赝品而变富一例,并得出结论:板桥书画,可谓“活人之术”,意在说明板桥对后世人的贡献。
C.“难得糊涂”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郑板桥的书法作品“难得糊涂”蕴含着“真气”、“真意”、“真趣”,可以说是郑板桥精神的一个写照。
D.在郑板桥看来,人生不必过于认真,“难得糊涂”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能活得逍遥自在。
E. 在今天的许多旅游胜地,几乎到处可以看到“难得糊涂”的横幅,可见郑板桥的书画在广大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不仅在于书法本身,更重要的是“难得糊涂”成了很多人的人生信条。
【小题2】本篇传记侧面写了郑板桥哪些事?各有什么作用?
【小题3】郑板桥告诫弟弟“读书要有特识”,请简要分析怎样做才能“有特识”?
【小题4】“难得糊涂”在郑板桥思想里是“不能糊涂”,但郑板桥又劝诫商人在金钱面前“糊涂一点”,而清代钱泳把“难得糊涂”理解为一种“处世守身之道”。你怎么理解“难得糊涂”?请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30年代,图灵提出计算机能够思维的观点,主张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所谓“图灵测试”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判断与之对话的隐藏主体是人还是机器,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机器也能思维。“图灵测试”能否判断机器的思维,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如果将思维定义为计算过程,那么计算机当然能够思维。这就是著名的“计算机隐喻”,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这是计算表征主义的核心思想。20世纪中叶,麦卡洛克等为了解释认知过程,提出了心的计算理论,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
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那么计算机就不会思维,因为计算机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这正是塞尔的“中文屋论证”要表达的观点。塞尔曾设想某人在封闭的房间里单纯通过符号操作其所不理解的某种语言——比如中文——而与外面懂中文的人交流时的情形。在中文屋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同构关系,而屋内的操作者不理解中文,说明计算机程序仅通过运算仍不能思维。“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是,思维意味着人对所谈论的东西的理解,而如果一个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的东西,它就不能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根据该论证,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操作的东西,便不能思维。
这里还可以提出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即自语境化。此判据如下:智能机若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应该能像人那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人类是目前自然界唯一能够使用语言特别是抽象语言的生物。并且人无疑是语境化的,即处于一定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系统之中。同时,人也是自语境化的,即能够自己主动地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当进入另一个语境中时,尽管这个新语境可能是陌生的,但我们总是能够运用种种手段融入其中,比如,当我们由母语系统进入另一种陌生的语言系统,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仍然可以通过声音、图画、眼神、手势等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人的自语境化显然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而认知是一个“自主融入语境”进而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以语言为媒介,以自寻优、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自进化的方式存在。如果我们能通过某种技术,使智能机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便是能思维的。
自语境化是未来智能机发展的方向,也是判断其是否能够似人思维的最终判据。目前从技术层面实现这种智能机的自语境化还不可能,但这不妨碍我们从哲学层面对此加以思考。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能够自语境化的物体,包括生物体和非生物体,都将具有思维能力。
(摘编自魏屹东《自语境化:智能机似人思维的关键》)
【小题1】下列关于“自语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语境化是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如果智能机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能像人一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
B.人的自语境化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如果智能机能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是能思维的。
C.能够主动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简单沟通与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D.自语境化是自主融入语境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也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灵测试”是判断计算机能否思维的一种观点。它符合计算表征主义的核心思想,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
B.麦卡洛克等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提出这种心的计算理论是为了解释认知过程。
C.“中文屋论证”是指将人封闭在房间里通过符号操作其不理解的中文与外面懂中文的人进行交流时的情形。
D.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东西,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思维。即“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思维是理解谈论的东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
B.赛尔“中文屋论证”: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它就不能思维。
C.计算机的自语境化只是目前哲学层面的思考,从现在的技术层面看,实现智能机的自语境化道路还很漫长。
D.无论是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如果能够实现自语境化,那么它就具有思维能力。自语境化是智能机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