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汉朝承秦制,同样是中央集权、郡县制,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做了重大调整,由残酷暴烈的焚书坑儒倏忽而变为温文尔雅的独尊儒术。这一变化看似是对前者的反动,实则不过是前者的升级版而已,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统治方式。
焚书坑儒是不让你读书,而独尊儒术是让你只读一种书。不让读书或许会降低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人们还有常识,还保留着基本的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即便在道路以目的严酷统治下人们仍然能够有自我意识,仍然知道真假对错善恶美丑,所以,当统治的严酷性超越了人们的生存底线和道德底线之后,揭竿而起便没有什么意外了。
只读一种书,与此大为不同,由于没有了参照,理论无法竞争,道德无法比较,书中的理论被奉为唯一的真理,书中的道德是至高无上的标准。而且儒家巧妙地移孝为忠,把以“孝”为基准的伦理推延至以“忠”为鹄的,舍小我,为大我,精忠报国于是就成了最高的道德规范。那么,国在哪儿呢?在专制体制下,国其实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伙人的私有物,并非是天下之公,报效国家实则是报效朝廷,报效皇帝。爱国家也即爱朝廷,爱皇帝。愚忠就是这种新型愚民教育的追求目标。失去自我省察能力的人们以爱皇帝为荣,处处为朝廷着想,而且是真心实意地。坑儒升级为尊儒,奴隶降级为奴才。此时,并不是“屁股决定脑袋”,而是意识形态决定脑袋,每个人的大脑里都被嵌入了统治者的芯片。
与独尊儒术并行的政策是罢黜百家。儒家想要永居统一思想的垄断地位,离不开残酷无情的法家来支撑,“儒表法里”的统治格局就此逐渐形成。检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朝代往往以“文字狱”等形式对那些具有异端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无情的打击,直至肉体消灭。尊儒辅以坑儒,这样,越过主流意识形态,敢于独立思考就成了一件极端危险的事,大智大勇、旁逸横出的公共知识分子难觅踪迹。一边尊儒,一边坑儒,文功武治,相得益彰,统治的技术愈益娴熟。
把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把儒家教义作为考评的唯一标准,升官进爵无需考虑民众的意愿,学而优则仕,背诵经书即可。科举制使平民阶层具有了平等的上升通道,有助于消解阶层固化。但与其说它是一种优化社会结构的政策,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加强意识形态统治的制度更准确些。正是在这种“推拉”效应下,儒家教义弥漫于整个社会,统治技术臻于至境。
儒家垄断了真理,也就终结了真理。既然被奉为真理甚至是信仰,那就不能怀疑它,既然不能怀疑,那就意味着放弃了思考。罢黜百家之后,整个民族创新能力逐渐萎缩,思想文化全面停滞。
(选自彭大鹏的《坑儒与尊儒》,有删节)
【小题1】文中说,“尊儒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统治方式”,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其“新”的一项是
A.焚书坑儒是不让你读书,而独尊儒术是让你只读儒家经典。
B.尊儒使人们没有了参照,理论和道德都是唯一的,人们失去了基本的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
C.精忠报国是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在报国的名义之下,尊儒追求的目标其实是爱朝廷,爱皇帝。
D.汉朝在意识形态统治上采取尊儒举措,其最终目的是加强和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朝在意识形态统治方式上与秦朝有很大不同,但在政权体制方面与秦朝无本质差别。
B.尊儒使民众辨别不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从这个意义上说,尊儒之祸甚于坑儒。
C.儒家想要永居统一思想的垄断地位,就需要法家支撑,用“文字狱”的形式打击有异端思想的知识分子。
D.利用法家手段对异端无情打击,利用科举制对平民有意拉拢,是统治阶级推行儒家思想的两大方式。
【小题3】怎样才能激活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5 03:4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自由派文化主流,在过去一些年对维护西方文化优势发挥了极大作用。比如,过去西方的资本家贪婪吃相难看,巨贾富翁大腹便便,但现在财富浪漫化,新大亨如盖茨、扎克伯格都是关爱慈善的典范,谁想骂都难找着力点。比如资本主义过去只赚钱不环保,但现在西方却以“最环保,最关心人类”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再比如原来同性恋等边缘群体都受轻视,但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精英,这促进了劳动力多样化,精英多样化,对非西方反西方的文化冲击很大。可以说,自由派文化是主导这一波全球化的文化力量。
中国许多“文艺青年”深受这些观念影响。随着中国中产化的大进程,文艺青年越来越普泛化,物质生活的细腻精致和精神生活的超越性一起被想象。而文艺青年在中国语境中的话语权和自信都很强,他们否定中产普通生活,追求诗意浪漫,于是新话语几乎无往而不利。 最近的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特朗普当选,都与西方60年代的这股潮流有关,前者是它已经完全主流化,被社会充分承认,后者却是它受到冲击的标志。特朗普胜选或英国脱欧的震撼就在于这是西方内部传统中产掀起的“颜色革命”。在这套话语中,这些西方传统中产没得到好处,反而经济地位下降,生活受到冲击。而西方在中东等地做大事,反而遭遇大的难民潮,这就是“反噬”。西方那一套文化优势变成经济社会的拖累,内部的社会基础不答应了,就用选票说话。
这和全球化这些年的变化有关,也和西方国家内部人口和社会状况的变化有关。这让自信满满,觉得自己非常正确的那些“文艺青年”也感到震撼。这个“逆全球化”的后果和发展很值得深思和观察。原来视为西方“软实力”最强大的多种族、少数话语、高调环保、流动自由、财富的浪漫化等苏联东欧瓦解后被奉为圭臬的、60年代以来自由派的所谓“白左”“圣母”观念被逆转,全球化天然是对西方有利的观念受了冲击。老派的勤奋工作、注重实利的中产话语回归。
西方内部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很大:一是回归国家利益和认同传统现实主义观念,二是西方追逐实在经济利益和“再工业化”的期望上升。同时,西方内部利益调整,工业化时代崛起的传统中产要求重回主流。这样西方内部的国内矛盾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都会上升,对新兴国家的影响有利有弊。利是西方的文化优势被冲击,原来靠所谓“价值观”对话语权形成的挑战减弱;弊是经济利益的直接争夺会加剧,世界将回到一种以现实利益为中心的竞合关系。
未来在不确定中展开,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90年代以来的思潮和方向面临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的结果尚不清晰,但肯定和过去不同。
(摘编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自由派文化主流,对维护西方文化的优势发挥了极大作用,主导了这一波全球化进程。
B.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西方60年代的这股潮流有关,是自由派文化完全主流化、被社会充分承认的结果。
C.西方话语让西方传统中产没得到好处,又使社会遭遇“难民潮”等“反噬”,西文那一套文化优势已变成经济社会的拖累。
D.全球化这些年的变化、西方国家内部人口和社会状况的变化让西文文化优势变成社会拖累,这让那些“文艺青年”感到震撼。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以下不是“西方文化优势已成社会拖累”原因的一项是
A.特朗普“意外胜选”、英国“公投脱欧”等事件的出现给人的震撼就在于这是西方内部传统中产掀起的“颜色革命”。
B.西方内部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很大,在回归国家利益、追逐实在经济利益和西方内部利益调整等方面的冲击下,传统中产寻求回归。
C.西方内部及国家间矛盾的上升,带来西方世界对新兴国家文化优势与“价值观”话语权挑战的减弱,同时经济利益的直接争夺会加剧。
D.全球化的变化、西方国家内部人口和社会状况的变化下,“文艺青年”受到震憾,老派的勤奋工作、注重实利的中产话语回归。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来许多边缘群体都受轻视,但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精英,这促进了劳动力多样化,精英多样化。
B.中国许多“文艺青年”深受这些观念影响,他们追求物质生活的细腻精致和精神生活的超越性,他们拥有新话语无往而不利。
C.“逆全球化”背景下,原来视为西方“软实力”最强大的多种族、少数话语、高调环保、流动自由、财富的浪漫化等观念被逆转。
D.“逆全球化”的后果和发展值得深思,全球化天然对西方有利的观念受了冲击,老派的勤奋工作、注重实利的中产话语回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C.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D.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希腊人给人类文明和文化贡献了至少两个堪称伟大的发明: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前者关乎人类心灵智慧,后者关乎人类身体健康,二者的合题便是古希腊文明和文化之核心精神的高度表达: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这一伟大贡献让全人类获得了一种关于人类共同体而不仅仅是人类个体之“认识自我”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究竟是凭借何种力量不仅长存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世界,而且还能成为这个大千世界卓越的“看护者”“改善者”和“第一责任人”?早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语),诞生在中国、南亚(印度)、耶路撒冷和古希腊的先贤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各自不同却又仿佛遥相呼应的解答:人自(然)一体、天人合一、人类智慧、生命灵性、灵肉超越……人类既生存于自然之中,又超越其外。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独特的,也是普遍的。它既体现了古希腊文明和文化对于人自身理解的卓越智慧,又代表了人类追求卓越人生和美德的共同理想和热情。在古希腊人的文化价值理解中,美德是人生的卓越成就的完美实现,因而,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种竞技游戏本身便不只关乎身体力量,更关乎文化理想。马拉松,不只是希腊的一个地名,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最长距离的长跑竞技项目的名称,它是对人类意志和毅力的最高检验。
由此,人们在速度和耐力的背后感受到了意志、尊严、荣耀,所有人都不只看重速度的快慢,更看重坚持和冲刺,最后冲向终点的参与者与最先冲破终点的冠军一样受到尊重和赞扬。耐人寻味的是,今天的马拉松长跑运动似乎早已超出竞技范畴而变成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游戏,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儿、健康者和伤残者、陌生人和熟人都可以自由融入长跑队伍,穿行于城市马路或乡村野径。人们相互鼓励、相互搀扶,一起跑向远方。竞技优胜不再是唯一目的,参与、分享、同乐成为更多参与者和旁观者的“游戏动机”。
事实上,古希腊人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奥林匹克运动会当作一种纯粹的体育竞赛活动。每到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奥林匹克竞技场内外就不单是体育运动员和体育项目的竞技,还有像苏格拉底这样的“智者”和智慧辩难。智者与雅典城邦里的年轻人的智慧辩难虽然一度不被官方认可,苏格拉底本人甚至还因言获罪,但智力游戏与体力游戏早已成为奥林匹克竞技场内外不绝的风景,其背后闪烁的依然是“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的古希腊精神灵光,那无疑是人类早期创建自身文明、弘扬人性教化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之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人的发明,它们是古希腊人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意义重大。
B.哲学关乎人类心灵智慧,奥林匹克运动会关乎人类身体健康,两者各有其局限性,当两者结合起来时便是伟大的。
C.人类凭借“天人合一”“人类智慧”“生命灵性”“灵肉超越”等多种力量长存于生命世界,同时保护和改善着这个大千世界。
D.早在2000多年前,中外的先贤们就对人类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观点不同,却仿佛遥相呼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拉松比赛中,最后冲向终点的参与者所受到的尊重并不比最先冲破终点的冠军少,人们更看重坚持和冲刺。
B.奥林匹克运动会体现了人类对卓越人生和美德的追求,既是对人自身的独特理解,也代表了人类的普遍追求。
C.奥林匹克运动会虽以竞技形式呈现,但它关乎的是文化理想,因为古希腊人以实现人生的卓越成就为美德。
D.现在的马拉松长跑运动,许多不再以竞技优胜为唯一目的,这项竞技项目变成了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游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是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合题,也是古希腊文明和文化之核心精神。
B.在古希腊时期,奥林匹克竞技场内是体育运动员进行的体育竞技,场外则是智者们进行的智慧的竞技。
C.马拉松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最长距离的长跑竞技项目,不仅检验人类的身体力量,更检验人类的意志和毅力。
D.奥林匹克运动会不是纯粹的体育竞赛,它体现了人类早期创建自身文明、弘扬人性教化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

同类题4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以统治者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的不同,但我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修身来看,他是赞同以德治国的;从其强调对那些"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来看,老子也是赞同以法治国的。不过,他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方略是依据于"道"的,是与依道治国方略有机结合的。
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不过,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国"只是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与老子的依道治国所需要的政治基础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
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
【小题1】下列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它原则上不同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一种体现着高超政治智慧的治国方略。
B.“无为而治”也就是“依道治国”,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道”,这里的“道”体现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
C.“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归结为一点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百姓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
D.“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政府不干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即依天道治国;同时还强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强调了客观公正的理念。
B.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它以人为本,想百姓之所想;对待百姓一视同仁,对于不公正现象,主张顺其自然。
C.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守道、无为、好静、无事。为政者自身纯正清净,百姓自然正直,为政者自身无欲,百姓自然朴素。
D.“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愿望,不强制;二是依道对百姓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道治国决定或影响着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因为依道治国涉及的是国家全局性问题,而后两者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
B.依道治国的目的是实现百姓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目的则是要求百姓遵从既定的规矩,从而稳固政权。
C.依道治国的治国方法是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则是以统治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
D.历史实践证明,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可以取得民富国安的大好局面,因此我们当前的政府,也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依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9分)
零压力进化法则
最近,麦克西亚和杜克大学的毕业生利奥诺尔·弗莱明以果蝇为实验对象,对零压力进化法则进行了验证。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在饲养用于科学实验的果蝇。在实验室的环境中,果蝇过着舒适的生活,有稳定的食物供给和恒温的环境。与此同时,与之对应的野生种必须与饥饿、天敌、寒冷和高温做斗争。因此,自然选择效应在野生果蝇中是十分强烈的,以去除让果蝇无法应对众多挑战的突变。相比之下,在实验室受保护的环境中,自然选择效应往往是十分微弱的。
根据零压力进化法则,我们可以做出明确的预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实验室中的果蝇更少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从而保留了不利突变,因此相比野生型会有更大的复杂性。
弗莱明和麦克西亚使用了916个实验室的果蝇品系来验证这个法则。他们用许多不同的标准测定了每个种群的复杂性。最近,他们在《进化和发育》杂志中,报道了实验结果:实验室果蝇的确比野生果蝇具有更大的复杂性。有些种类有不规则的腿,有些果蝇的翅膀上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就连触须也有不同的形状。从自然选择中解放后,果蝇的复杂性明显增加,与零压力进化法则预测的一致。
尽管部分生物学家赞同零压力进化法则,史密森尼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首席古生物学家道格拉斯·欧文却认为,这个法则有一些严重错误。他强调:“其中一条基本假设是错误的。”根据零压力法则,在不存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复杂性会增加。但这一法则正确的前提是,生物体真的能够超越自然选择的影响而生存。欧文强调,在现实条件下,即使这些果蝇被科学家们娇生惯养,自然选择仍然发挥着作用。对于果蝇这样的生物,如果它们生长发育良好,会有上百个基因相互作用,将一个细胞(受精卵)变成很多细胞,形成不同的器官,并这样发育下去。一些突变会影响这个过程,阻止果蝇长成能够繁殖的成体。
一个生命体可能在没有外部选择的条件下生存,也就是说,没有外部环境决定谁赢得或输掉进化的比赛,但这时,它仍然要受到发生在内部的选择作用。欧文认为,麦克西亚和弗莱明的新研究并没有为零压力进化法则提供证据,“因为他们只考虑了成体的变异”。尽管在成熟前就死于发育失调的突变体是科学家所关注的,但是麦克西亚和弗莱明却没有研究这些突变体。
(本文节选自《环球科学》2014年2月刊《进化可不遵循进化论?》)
【小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道格拉斯·欧文反对零压力进化法则的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在娇生惯养的条件下,一些突变仍然会阻止果蝇长成能够繁殖的成体。
B.没有生物体真的能够超越自然选择的影响而生存,自然选择仍然发挥着作用。
C.一个生命体可能在没有外部选择的条件下生存,但它仍然要受到发生在内部的选择作用。
D.麦克西亚和弗莱明已经关注到但没有研究在成熟前就死于发育失调的突变体。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在饲养用于科学实验的果蝇,就是为了“零压力进化法则”的科学实验。
B.有些果蝇身上不规则的腿、不同颜色和图案的翅膀、不同形状的触须都说明果蝇的复杂性明显增加。
C.在实验室受保护的环境中,自然选择效应往往是十分微弱的,根据零压力进化法则,果蝇会进化得更复杂。
D.外部环境决定成体的进化,内部选择影响幼体的发育,两者共同作用,相辅相成。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为“零压力进化法则”下定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