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汉朝承秦制,同样是中央集权、郡县制,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做了重大调整,由残酷暴烈的焚书坑儒倏忽而变为温文尔雅的独尊儒术。这一变化看似是对前者的反动,实则不过是前者的升级版而已,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统治方式。
焚书坑儒是不让你读书,而独尊儒术是让你只读一种书。不让读书或许会降低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人们还有常识,还保留着基本的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即便在道路以目的严酷统治下人们仍然能够有自我意识,仍然知道真假对错善恶美丑,所以,当统治的严酷性超越了人们的生存底线和道德底线之后,揭竿而起便没有什么意外了。
只读一种书,与此大为不同,由于没有了参照,理论无法竞争,道德无法比较,书中的理论被奉为唯一的真理,书中的道德是至高无上的标准。而且儒家巧妙地移孝为忠,把以“孝”为基准的伦理推延至以“忠”为鹄的,舍小我,为大我,精忠报国于是就成了最高的道德规范。那么,国在哪儿呢?在专制体制下,国其实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伙人的私有物,并非是天下之公,报效国家实则是报效朝廷,报效皇帝。爱国家也即爱朝廷,爱皇帝。愚忠就是这种新型愚民教育的追求目标。失去自我省察能力的人们以爱皇帝为荣,处处为朝廷着想,而且是真心实意地。坑儒升级为尊儒,奴隶降级为奴才。此时,并不是“屁股决定脑袋”,而是意识形态决定脑袋,每个人的大脑里都被嵌入了统治者的芯片。
与独尊儒术并行的政策是罢黜百家。儒家想要永居统一思想的垄断地位,离不开残酷无情的法家来支撑,“儒表法里”的统治格局就此逐渐形成。检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朝代往往以“文字狱”等形式对那些具有异端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无情的打击,直至肉体消灭。尊儒辅以坑儒,这样,越过主流意识形态,敢于独立思考就成了一件极端危险的事,大智大勇、旁逸横出的公共知识分子难觅踪迹。一边尊儒,一边坑儒,文功武治,相得益彰,统治的技术愈益娴熟。
把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把儒家教义作为考评的唯一标准,升官进爵无需考虑民众的意愿,学而优则仕,背诵经书即可。科举制使平民阶层具有了平等的上升通道,有助于消解阶层固化。但与其说它是一种优化社会结构的政策,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加强意识形态统治的制度更准确些。正是在这种“推拉”效应下,儒家教义弥漫于整个社会,统治技术臻于至境。
儒家垄断了真理,也就终结了真理。既然被奉为真理甚至是信仰,那就不能怀疑它,既然不能怀疑,那就意味着放弃了思考。罢黜百家之后,整个民族创新能力逐渐萎缩,思想文化全面停滞。
(选自彭大鹏的《坑儒与尊儒》,有删节)
【小题1】文中说,“尊儒是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统治方式”,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其“新”的一项是
A.焚书坑儒是不让你读书,而独尊儒术是让你只读儒家经典。
B.尊儒使人们没有了参照,理论和道德都是唯一的,人们失去了基本的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
C.精忠报国是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在报国的名义之下,尊儒追求的目标其实是爱朝廷,爱皇帝。
D.汉朝在意识形态统治上采取尊儒举措,其最终目的是加强和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朝在意识形态统治方式上与秦朝有很大不同,但在政权体制方面与秦朝无本质差别。
B.尊儒使民众辨别不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从这个意义上说,尊儒之祸甚于坑儒。
C.儒家想要永居统一思想的垄断地位,就需要法家支撑,用“文字狱”的形式打击有异端思想的知识分子。
D.利用法家手段对异端无情打击,利用科举制对平民有意拉拢,是统治阶级推行儒家思想的两大方式。
【小题3】怎样才能激活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5 03:4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宋代的民间长者及其社会功能
姜立刚
“长者”一词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只有具备年长、位尊、厚德自尊等条件的人才可被称为长者。秦汉间,由于自身具备的道德资源,长者又进一步被赋予了政治功能,许多长者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长者群体具备了浓厚的官方色彩。唐代,长者作为准地方精英群体成为管理地方事务的重要力量,这些地方精英仍然或隶属于官僚体系内部,或有深刻的官方背景。但是,相对于前代,这些地方精英的官方背景逐渐弱化。在宋代,地方精英大量出现,民间长者成为地方精英中的重要代表,并在地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的长者,大体分为庙堂长者和民间长者两类。庙堂长者即在朝廷做官的道德君子,具有浓厚的官方背景。他们在中央任职,大都位高权重。民间长者即地方社会中的权威人物,他们是地方精英中的佼佼者,年龄大、学识广、品行好、声望高,为地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在地方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代民间长者的构成比较复杂。一是读书人。如胡几、詹至等人或“世业儒”,或“博学有声”,同时又具备品行高、待人宽厚的特点。二是有经济实力的人。如徐量、许琳等人较为富有,且乐善好施数十年,于是乡誉日隆而被称为长者。三是“长厚君子”。如李岩非官非宦,因其潜心事农,“躬率礼义”,有儒雅之风,受到当地人的尊慕,被尊为“长厚君子”而成为长者。
可见,在宋朝要成为民间长者,除了年纪较长外,还必须要达到品行好、修养高、有益地方等条件。同时,成为长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在具备前述条件基础上,要经长期的历练。长者称谓正是声望日隆的结果。同时,地方精英和民间长者有很多区别,地方精英不可能都成为长者,地方精英身份只是成为长者的前提。德高望重、地方影响力大才是具备长者资格至关重要的条件。
宋代民间长者的影响力极大,在参与地方事务、进行社会救济、教化地方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
民间长者作为地方权威,必须为他人及地方承担起责任,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长者在地方事务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处理地方纠纷、稳定社会秩序、投身公益事业等方面。宋人刘允恭“赋性方直,气象深厚”,很有社会影响力,因而被当地士大夫推为长者。他利用其地方权威身份,对做了不义之事的后生辈,“必诘之,厉然见于颜面”,维护了社会风气。他还常调解乡里纠纷,对争讼者“为之陈道理曲直,法令可不可”,使争讼者“往往羞缩逊谢以去”,把一些地方诉讼争端消弭在萌芽状态中,甚至起到官方所不能起到的稳定社会的作用。刘允恭积极为地方排忧解难,投身地方公益事业。当地的河流常因涨水而为患乡间,于是他“糜钱千余万”,疏通河道,为地方解除了水患。
在传统社会中,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间长者会对遇到灾荒的困难乡邻进行救济。绍兴四年婺源大饥,当地长者许琳“尽散家粟,活万余人”。民间长者积极参与地方赈济工作,是对政府赈济的极大补充,且民间长者生活于地方,对地方灾情掌握更清楚,救济更快,更有针对性,因而更为有效。此外,平时长者也会对乡里生活贫困者、身体病弱者进行救助。
在地方上,民间长者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对当地社会的教化卓有成效。一方面,民间长者通过资助兴办学校、修缮寺庙等方式来实施教化。例如,无锡县长者在当地捐资修筑了寺院,还招选名僧为民众开堂讲经。另一方面,长者们通过自身魅力,以其言传身教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教化。如淮南李岩“每岁则治其沟洫,时其耕蓐莫不有法”,当地农民受其表率作用影响,不敢怠慢农事;其“躬率礼义”,连乡之士子也“悉尊慕之”。还有一些民间长者的作为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受到统治者的肯定及表彰,更加扩大了其自身的影响力。如婺源长者许琳因赈灾行为而被朝廷旌表,汉州长者李发数十年的赈灾行为受到孝宗皇帝嘉奖。统治者的肯定与表彰,大大强化了长者言行的道德感召力,从而增强了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光明日报》,2014年5月1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只有具备年长、位尊、厚德自尊等条件的人才可被称为长者。从秦汉始,长者被赋予了政治功能,许多长者参与国家管理,从而使长者群体具备了浓厚的官方色彩。
B.在唐代,长者是管理地方事务的重要力量,但相对于前代,他们的官方背景逐渐弱化。
C.地方精英在宋代大量出现,作为地方精英中的重要代表,宋代民间长者在地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宋代庙堂长者在中央任职,全都位高权重。民间长者则由地方权威人物组成,是地方精英中的佼佼者,在地方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民间长者由读书人、有经济实力的人和“长厚君子”三类人员构成,他们不仅年纪较长,而且品行好、修养高,为地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
B.在宋代,要成为民间长者,首先必须成为地方精英,但地方精英不可能都成为长者,德高望重、经济实力雄厚、地方影响力大才是具备长者资格至关重要的条件。
C.作为地方权威,宋代民间长者在处理地方纠纷、稳定社会秩序、投身公益事业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D.民间长者刘允恭善于调解乡里纠纷,把一些地方诉讼争端消弭在萌芽状态中,起到官府所不能起到的稳定社会的作用。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间长者会对遇到灾荒的困难乡邻进行救济,对政府赈济形成极大补充。如在发生大饥荒的时候,绍兴长者许琳尽散家粟,救活一万多人。
B.民间长者及其社会的教化是通过自身魅力、言传身教来实现的。淮南李岩潜心事农,“躬率礼义”,当地农民受其表率作用影响,不敢怠慢农事,连乡之士子也“悉尊慕之”。
C.朝廷对许琳、李发赈灾行为的肯定和表彰,大大强化了他们言行的道德感召力,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D.当大水为患乡间的时候,刘允恭“糜钱千余万”,疏通河道,为地方解除了水患。这是宋代民间长者在进行社会救济方面发挥作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厚德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道德人格,保证人生价值的实现。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如正义、诚实、信任、宽厚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提高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人们领悟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追求的乐趣。“厚德载物”思想能够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使人克制人欲、减轻自私自利之心,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类、爱万物。道德高尚、胸怀博大的人才能得到最快的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厚德载物”的人文特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厚德载物”作为一种博大的精神素养,它是播种和谐的种子。“厚德”强调个人内在道德修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中,如果我们注重自我修养,在人际互动中约束个人行为,减少人际摩擦,化解人际中的紧张与冲突,自然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当今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对于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但这并不排除道德领域中的宽容、宽厚。儒家“厚德载物”思想,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良好品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12年2月29日)
【小题1】关于“厚德载物”,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厚德载物”作为最高道德境界,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B.“厚德载物”,就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不仅德泽万物,而且首先要德泽一切人。
C.“厚德载物”,是说人是顺天而动的,应效法大地,用“大德”、“高德”宽容待人。
D.“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既要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小题2】(小题2)关于“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内容,要求现代人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等。
B.“厚德载物”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有利于现代道德人格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C.“厚德载物”能培养现代人的仁爱之心,促使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使他们道德高尚、胸怀博大,得到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D.“厚德载物”有利于引导现代人加强自我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必定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因为人的道德品行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高度。
B.“厚德载物”中的“物”,应该包括“人”和“物”两方面的内容,而且应该首先包括社会的“人”。
C.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构成了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他们的精神境界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D.在当今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是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强化人们竞争意识的重要因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从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如果说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哲学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么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由于是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则更多体现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其理论的现实性特征相当明显。
中国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极短,最多只有不足80年的时间,并且其内容主要局限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初步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这就使得近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极不发达,中国哲学以西化的形式进入了现代形态的发展阶段,造成了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中国哲学之间的某种断裂:中国现代哲学不再“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是以“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并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直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困境,而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反映。“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紧迫性不允许中国哲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其近代形态。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在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的根本性变革、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彻底性批判,使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一种自由的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和以前的中国哲学家更能深入地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问题。对于同一哲学问题,中国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同的回答,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哲学思潮,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以各种哲学思潮相争论的形式展开的。无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还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思潮相互争论、交流和发展。可以说,众多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就是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促使了中国现代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反复思考这一时代的问题。不仅如此,能否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还是中国人接受或支持某一哲学思潮的主要理由。在“科玄”论战中,科学之所以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并不是因为“科学”派从理论上驳倒了“玄学”派,而是人们普遍相信科学比玄学更有助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衰成败。
(选自《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作者都兰军,有删改)
【小题1】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它的背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革和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
B.它的目的是为了从哲学上回答“中国向何处”的时代问题。
C.它的产生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
D.它的作用是使得中国近现代历史呈现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宗明义,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性问题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B.第二段运用对比,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特点加以细致比较,用意在于突出西方哲学发展比中国哲学发展更具合理性。
C.第三段指出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形成某种断裂,并非全然由于西方哲学的影响,而更多是因为中国现实社会的危机。
D.第四段意在说明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就是众多现代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
【小题3】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出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存在的不足。(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来自太空的灭亡
〔美〕菲尔·普莱特
看起来宇宙生活相当平静,不是吗?白天,太阳有规律地发光;夜里,群星闪烁,令人安心。这是梦幻。整个宇宙都充满着危险、险恶的事物,它们相互冲撞争夺地位,都是为了将我们扫出地球表面。幸运的是,它们成功的可能性都不大——有多少你认识的人是被质子分解致死的?——但是,如果你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它们中的一个必定会消灭我们。那么,是哪一个呢?
在我们可能遭遇来自太空的灭亡的所有方式中,最有可能的是被小行星彻底消灭。为什么?因为我们位于宇宙射击场,每天有100吨的物质射向我们。不过,每隔数百年才会出现一个大吨位的,当这种大东西出现时,麻烦也就发生了。如果你能问问恐龙,我想它们一定会让你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也认真对待了。由一群科学家组成的B612基金会就致力于确保人类的命运不会以在未来的博物馆内陈列我们的骨骼而告终。他们建议:不用核武器,而用航天器撞击危险的岩石,迅速移动它的位置,然后利用另一个航天器进行微调,并利用它的重力把这块石头拖进安全轨道。这听起来像是科学幻想,但是,模型演示显示,这是我们拯救地球最好的办法。
对我们来说,太阳还挺重要。没有太阳,我们会冻死。可是,太阳也到中年了:年届45亿岁的太阳已经差不多耗尽燃料,若干亿年之后膨胀为红巨星,可以吞下水星,熔掉金星,把我们烤成美味脆饼。甚至早在此之前——在不到一亿年——它就会热到足以升高我们的平均气温,导致温室效应失控,煮沸我们的海洋。幸运的是,那是从今往后漫长时间内的事。我会让我的曾曾曾曾曾N代曾孙去担心这件事。
黑洞是误解。它们并未以行星和恒星的形式在星系中漫游,寻找可口的小吃,而是像数百亿其他恒星那样环绕银河系运行。不过,其中一个有可能会漫游到过于接近我们的地方。如果它做到了,就会破坏行星轨道,导致地球落进太阳或被甩进外太空。黑洞不可能完全吞噬我们,但是考虑其他选择,也许相对有好处。不过,请注意,任何大质量物质都会惹麻烦,其中包括平时常见的恒星,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鉴于发生这样的事可能需要数万亿年或更长时间,我们不必过于担心游手好闲的黑洞。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一定会走到尽头,其中包括我们的宇宙本身。它已经130亿岁了,不过,在一万亿年以后会发生什么呢?——物质本身也会土崩瓦解:长期以来被认为完全稳定的质子也许在约1039年后碎裂。因此在那么遥远的未来,宇宙也许只不过是极其稀薄的电子和低能量光子雾,围绕永恒的虚无起伏。
虽然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是如此遥远未来的事情,以致目前宇宙的年龄看上去就像蚊子翅膀的一击。我们当然还有更需要迫切关注的事情。
若问我的建议,就是走出去,抬起头,享受阳光、月亮和恒星。就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它们也许会永远存在……永远是很长很长的时间。
【小题1】根据文意,不属于作者预测的“来自太空的灭亡”的一项是()
A.大吨位的行星撞击地球。
B.温室效应失控。
C.黑洞破坏行星轨道。
D.宇宙本身土崩瓦解。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模型演示显示,用航天器撞击危险的来袭大吨位行星,是解除行星袭击地球类灾难的最好办法。
B.由于B612基金会的科学家们秉着认真的态度,对行星撞击地球的现象进行了精心实验,认真研究,因此,人类的命运不会以在未来的博物馆内陈列我们的骨骼而告终。
C.我们平时常见的大质量的恒星接近地球,黑洞漫游到过于接近我们的地方,这两种事件对地球带来的麻烦有许多共同之处。
D.在我们可能遭遇来自太空的灭亡的所有方式中,最有可能的是被小行星彻底消灭,最不可能的是人类被质子分解致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是“来自太空的灭亡”发生的最为重要的条件,也是人类面对“地球末日”,能够笑傲苍穹、享受人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B.太阳变为红巨星后,会升高我们地球的平均气温,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失控,煮沸我们的海洋。
C.文中“我们当然还有更需要迫切关注的事情”,指的是不可预知的对人类构成更大威胁的来自太空的其他类型的灾难。
D.人们对黑洞的误解是,黑洞像恒星那样环绕银河系运行,不会接近地球,毁灭人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青山绿水,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失去了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失去了依托。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如在先秦古籍《山海经》(包含神话、地理、物产等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华丽的自然世界所震惊。日本民俗学家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间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关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这种宇宙观念及现实需求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营造风水环境,试图通过栽树遮蔽、引水通渠等具体操作办法,去争取风水宝地,有些村落及宗族之间甚至因为争风水、护风水产生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无疑,人们对风水的迷信,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当然,风水实践在客观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清代湖南宁远境内有舜帝陵,正是由于当地民众囿于风水观念,当地丰富的铜矿资源才没有遭到过度开采和破坏;东北长白山,因“龙兴圣地”被列入皇家禁地,从而保护了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客观上形塑了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营造了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棵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抑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
(摘编自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源于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不仅在《博物志》《述异记》等历代文献中得以记载,而且在世代民众生活中实践传承。
B.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宇宙观念的风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了实际作用。
C.日本伊藤清司曾将《山海经》中的空问划分为相互独立又互为依存且代表人类生活空间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D.人类敬畏自然,对传统人文景观的生态美学,对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提出论点,“守住青山绿水”,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利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才有了依托。
B.文章第四、五段论述民众对生活空间的叙述、表达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C.文章综合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逐层分析,深入阐述了民问文化中的生态观。
D.文章将生态问题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其中提及因风水而产生的社会冲突,是为了论证迷信风水产生的消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内容广博,描写了辽阔的神州大地,丰饶的物产,以及诡谲华Ⅲ的自然世界,反映了先民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
B.作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交汇点,乡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在生活中的实践传承。
C.如果没有风水实践,清代湖南宁远的铜矿和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恐怕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D.古树、老井、小河等标志性的乡土环境成为离开故土的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这说明乡村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