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椅子
我从伍嘉思《明式家县经服录》中看到过一把黄花梨波浪纹围子玫瑰椅。这把玫瑰椅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波浪纹式的纤细直棂,装入椅背框与扶手下的空间,仿佛流水的曲线,让人看到自然界的无声运动。中国人把流水造在家具里,那样不动声色,又天衣无缝,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它并不是为博物馆打造的陈列品,而是作为一件普通家具,被置放在最日常的生活空间里。
几百年前的一把木椅,让我们在客厅的穿堂风里,感受到江河流淌、山川悠远,甚至可以想到大河之洲,我们文明源头的关关雎鸠。一如我的朋友徐累:在俄罗斯,被圣彼得堡宫殿里的水波形帘幕所撩动,引发了他对19世纪末浪漫主义的伤感回顾。我想这不是过度阐释,在那把木椅里,在榫卯构件的起承转合里,一定藏着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浪漫构想,然后,用典型的中国式表达呈现出来所以中国没有柏拉图、黑格尔,但中国有孔子,有惠能,他们的思想,都像雾像雨又像风,让我们感受和领悟。
一件家具,就是一个微缩的宇宙,或者说,是宇宙的模型。坐在一把木椅上,就是坐在这世界的中央,天地与我并立,而万物与我为一。可品茗、可读书、可闲聊、可打盹、可做梦、可发千古之幽思,唯独不能把世界从自己身上甩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家事国事,风声雨声,都在这里,入耳入梦。尽管那只是一把椅子。
有人会说,明式家具并不实用。家具,首先要考虑为人所用,实用功能永远放在第一。这固然不错,但我想说,在古代中国身体从来都是听命于心的,而生活的品质首先取决于内心的品质。所以,明式家具诸如书案画案、琴桌酒桌,虽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灵魂的道场——中国人的精神修炼,就在日常生活里进行。它们引导我们的精神向上,而不是让我们的屁股沉沦向下。风骨传典,风物流芳,明式家具,就这样,承载着落实于物质的文化观念与精神图腾。
在当下中国,许多人都喜欢在办公室墙上挂一幅书法,上书四个大字:厚德载物。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四个字原本出自《周易》,意思大抵是:只有德行淳厚,才配得到物质的供养。在中国,物从来都是与德相对应、成因果。因此,物,不只是“物”本身,而是生命、是精神。中国人讲“物理”,不同于西方人讲“物理”。西方人的“物理”,纯属客观世界的规律,声光电色的运行之理。中国人的“物理”,是指“万物的道理”,“格物”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就是要以天地万物的道理完善我们的精神。所以《大学》里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知识分子的这一系列必修课,物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头。
很多年前,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在故宫研究院满目花开的小院子里,坐在办公室一把老旧的明式椅上,听郑珉中先生不紧不慢地讲琴之九德,谓: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面目慈祥而陶然。那时,这位故宫古琴专家已年逾九旬,历经荣辱,人却变得格外温暖和透明。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风雨,居住在他的心里,通过他的古琴流泻出来,宠辱不惊。与他面容的苍老相反,他拨动琴弦的手指,暗含着岁月赋予的灵巧与力道;他内心坚守的品德,亦像一件明式家具,越擦越亮,永不蒙尘。
一件家具、一张好琴,都自有它的品德所在,品德不佳之人,想必是摆弄不了。王世襄先生谈明式家具,谈到家具有“十六品”,即: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裱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型、清新。人与之相配,才称得上完美。不配,人就显得尴尬,反正家具不会尴尬
(取材于祝勇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仅仅作日常使用的那把明式黄花梨玫瑰椅也很有文化品位。
B.土豪喜欢挂上一幅“厚德载物”的书法作品,是为了附庸风雅。
C.儒家的知识分子修养讲“格物”,要以物的道理完善人的精神。
D.中国自古就赋予物以生命、精神,都是物与德相对应、成因果。
【小题2】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撩动:拨动,拂动B.沉沦:陷入疾病之中
C.淳厚:淳朴,敦厚D.陶然:闲适欢乐的样子
【小题3】文中写了郑珉中先生讲琴,概括郑先生的形象特点,并阐释作者写郑先生的用意。
【小题4】读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一把直棂式波浪纹明式木椅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②概括“中国式表达”的特点。
【小题5】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小题6】本文中写别的那把椅子具有丰富的内涵。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物品描写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3问,黛玉在贾政房中所见“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这既可见富贵人家对居室文化的高雅追求,也表现了贾府的家道中落。
B.《红岩》中,龙光华牺性后,狱友们发现他贴胸的衣袋里,装着一颗谁也没有见过的红色的五角星。这颗晶亮的红星是他前深藏在心里的愿望,是狱中每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
C.《故乡》中,闰土从“迅哥儿”家拣东西时特别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从中可以看出闰土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神灵,可见残酷的阶级压迫已经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D.《老人与海》中被桑地亚哥“用好多面粉袋子补过的旧帆”,仿佛在宣告老人永远都捕不到鱼的霉运,但他却始终没有停止行动。这张旧帆成为许多遇到困难的读者心目中的精神图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8 12:0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鸿门宴上的座次
①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的故事中,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这一描述看似寻常之笔,实则大有深意,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②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它显示着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表现着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因此,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所,有着不同的礼节规范。
③在堂上,其座位是以朝南方向为尊。我们在古书上常见到“南面”、“北面”的说法,这和我们今天用来表示方向的南面、北面不同。古代的“南面”就是坐北朝南,即面朝南坐,其位为尊为上;“北面”就是坐南朝北,即面朝北坐,这相对“南面”就有些低下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师生在课堂上教学,老师面朝南坐,学生则面朝北聆听老师的教诲。二是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所以,对君主称臣则为“北面”。
④在室内,其座位则以朝东方向的为尊。古书上有“东家”、“西宾”的说法,即是就室内而言。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所以,对宾客和老师也尊称为“西席”或“西宾”。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桓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桓荣的尊重,就安排他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我们今天口语里还常称客人为“西客”(并非“稀客”),就是由此而来。客人的座位在西,主人陪客的座位则在东了,所以把主人称为“东家”。
⑤现在,我们再看“鸿门宴”上的座位次序,举行宴会当是在室内,而不能在堂上。项羽、项伯本是主人,可他们却占据了   A   尊贵之位,而客人刘邦却被安置在   B   座位上。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所以,我们说司马迁对“鸿门宴”上座次的描述绝非寻常之笔,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以上是就堂上和室内而言,如在车骑上则与此不同。车骑上的位次是以左为尊的。成语“虚左以待”,本意即为空出车骑左边的位置,以表示对人的尊敬。不过这里的“左”已泛指席位左边的位置,而不单单指车骑位置了。
⑦另外,我国后代常用左右来代替东西,即由室内座位上的以西为上为尊,引申出以右为上为尊,以左为下为卑。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里的“位在廉颇之右”就是位在廉颇之上,也就是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此外,在官职调动上,还有“左迁”的说法。所谓“左迁”,就是贬官、降职。
⑧我国古代的座次礼节虽然有着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因素,但总的来说是我国古代人民文明、礼貌的体现。
【小题1】下列与第①段“寻常之笔”中“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笔一划
B.点睛之笔
C.口诛笔伐
D.投笔从戎
【小题2】联系上文,准确填写出项羽、项伯和刘邦的座位。
A:坐_______________
B:坐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从堂上、_______、______三方面说明座次的位置。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显示着他们的社会地位,表示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
B.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所以,君主称臣为“北面”。
C.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古代车骑上的座次安排。
D.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所以座次在廉颇之左。
【小题5】简要分析下列句中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座次的讲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史记·陈涉世家》(注:“闾左”:闾巷左侧,在这里指贫民。)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美国纪念孔子背后
焦波
1O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认可他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作出的巨大贡献。
决议说,孔子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现在的中国山东省曲阜。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影响并且仍在发挥影响力。
决议显示出美国主流社会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孔子倡导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
此外,孔子《论语》中所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道德品行的典范,也能促进人类和谐”。
决议还提到,孔子认为,政府应建立在忠诚、尊老和承认家庭重要性的基础上,而政界人士必须成为诚实和道德的模范。这些都提醒着人们,要以至高荣誉和尊重履行自己的职责。
众议员格林认为,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全球许多国家带来了深远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地,都看得到孔子思想的潜移默化。他此前在得州休斯敦的选区竖立了孔子铜像。
“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案,纪念并且赞扬被称为中国最伟大教师的孔子的诞辰,非常合适。”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共和党首席议员罗斯·雷提南及其他一些议员认为,很多美国学者受到亚洲文化与儒家思想影响,使美国的社会与文化更趋于多元,这对科学、法律、医药、工程、艺术等领域都有重大意义,所以美国国会应当通过决议案。纪念中国这位至圣先师。
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讨论中认为,重振孔子学说,能够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种看法在美国也正在得到更多认可。孔子已成为中美文化沟通的桥梁。
美国首家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说,其实美国和西方对孔子学说并不陌生。早在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许多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孔子思想,就已经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受到思想界高度重视。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有识之士认识到中美合作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资深研究员李成认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在世界上影响力增长,是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的重要背景之一。同时,在许多公开表态中,美国总统奥巴马、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和国务卿希拉里都表示尊重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中国对世界各个领域的贡献,表达出希望以平等方式与中国进行对话的姿态。这是此决议通过的另一重要背景。
此外,此次国会通过这一决议和美国华裔地位上升、华人团体逐渐壮大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奥巴马内阁有两名华裔部长,这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国会华裔议员也在增多,国会也日益认识到华人团体的力量。
在中美关系迅速发展的今天,美国国会能够通过这个决议,预示着中美能够在文化价值观念领域找到更多共同点。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此事不仅表明中国“软实力”日益增长,也体现了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对中美关系的有力推动,还显示出了美国政界对中国发展和中国文化的日益尊重。至于实际意义,则包括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有助于改变历来西方宗教和世俗社会对中国人的误解等。
同时,也有人“冷”眼看美国的孔子“热”。“毕竟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本身就很注重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吸收。对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正是美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文化包括很多文化,不仅有英国文化、法国文化,还有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等等。孔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只是其一。”
还有人认为,孔子被美国人所推崇是“迟早的事儿”。放眼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上自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等美国上层智库和下到一些大学研究机构、民间研究机构的共同目标。
(选自《中国文化报》2009年11月6日)
【小题1】新闻评论讲究“一实一虚”,“实”指新闻,“虚”指评论,请分别概括本文中“实”的主要内容和“虚”所体现的主要观点。 (4分)
【小题2】请分条陈述文中提到的关于这一新闻事件产生的背景。(5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一观点带给你的启示。(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手起家”的科学大师

袁贻辰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中,谢家麟把仅剩的一点点精力都留给了“粒子加速器”。他坚持看英文专著和学术论文,85岁时还向学生推荐《自然》杂志上最新的文章;迈过90岁的门槛,他每周一仍拄着拐杖,去中科院高能所“问问所里最新的科研进展”,用略快的语速畅谈着“高能所的未来”。

一切都和过去60年没什么两样。

只是,如今,在玉泉路那个四四方方的大院里,人们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2月20日上午8时12分,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麟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为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谢家麟星”。

桩桩件件,半个多世纪以来,谢家麟的名字一直和“加速器”“绑”在一起。“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想过放弃。”曾任高能所副所长的张闯说。

不过生前,当聊起自己学术生涯中“最值得自豪”的事情时,谢家麟是这么总结的:“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这个“什么都不怕”的物理学家离开斯坦福大学回国,回来就遇上“最糟糕的情况”。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一无所有”再加“一无所知”。加速器试验用的元器件和装置,基本是“要啥没啥”,试验人员全是新分来的大学生,不少人连加速器是什么都没听说过。

“我们想吃馒头,但什么都没有,能怎么办?”

“从种麦子开始!”谢家麟自问自答,扯着嗓子喊出这句口号。

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留美博士,带着十几个大学生、一篇论文和一张加速器外形图,从画图、打造零件开始做起我国最早的电子直线加速器研制工程。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把试验器材做砸是常有的事儿,但人们始终没见谢家麟生气过。他不训人。只叫齐了人再把器材的原理仔细梳理一遍,最后撂下一句“咱们再接着做”。

8年后,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建成,随即投入“两弹”研制工作。后来,这台加速器还陆续在其它科学领域应用。

那时,常常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谢家麟已患上肝炎。

他戒了烟,但没有停止工作。

有一句话谢家麟始终挂在嘴边:“科研工作就是解决困难问题,没有困难就不叫科研,科研工作的根本精神就是创新,没有路可走,你自己就得想出一条路。”

“文革”后,中央决定下马高能加速器工程,谢家麟又一次做了“先种麦子”的决定。他们确定了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

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想法是“极为大胆”的。很多人回忆,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过程。就是一段漫长的“废寝忘食”的日子。

谢家麟因为肝病,落下了严重失眠的后遗症。为了工作,这个60多岁的老人开始偷偷地吃安眠药。严重的时候,他一晚上连吃三次药才能入睡。

一年后,他找到中科院领导,请求辞去工程经理的职务。那是在1986年,工程就剩下最后一环——安装。

“他原本可以等到完工的,可谢先生说,自己精力不够了,应该退位让贤,交给年轻人去做。”张闯很敬佩,“谢先生真是一点不计较名利。”

在高能所这么多年,谢家麟似乎从来没学会“人情世故”。有时,看到他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做了大量工作,学术秘书把“谢家麟”的名字也放在作者之列。谢先生会生气:“对学术界‘搭便车’的陋习,我是十分反对的。”他坚决要求把自己名字划去。

他的办公室里,偌大的办公桌被厚厚的、装订好的外文期刊堆满。90多岁的年纪他仍坚持看邮件和论文,“还得学习,要不然跟所里完全脱节了”。

没人知道老人如此高龄仍坚持学习的动力何在。直到后来,谢先生经不住再三邀请,决定写下自己的经历,“鼓励年轻人前进”。

人们那时才第一次了解,多年前,在日本人占领北京时,燕京大学物理系学生谢家麟每次回家,都不得不在日本兵的岗哨前停步。眼看过往的老百姓遭到殴打、搜身,谢家麟一字一句地写下,“那时除了觉得屈辱,更有了强国图存的念头”。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创新是人的本性。”谢家麟认为,“我们要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创新科技人才,能够产生新思想,并能克服困难,把思想变为现实,这样才能攀登世界的顶峰。”(《谢家麟——没有终点的旅程》)

②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启程回国,船到檀香山时因为所学专业与军事有关,遭到扣留。下船后他气愤地给白宫打了一个电话,以示抗议。l955年,谢家麟终于回到他渴望已久的故乡。 (百度百科《精英名人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谢家麟在晚年依然坚持看英文专著和学术论文,关注所里最新的科研进展,其退而不休的状态表明了他心系事业、志在千里。
B.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谢家麟星”,是因为他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填补了中国在加速器物理学领域的空白。
C.“从种麦子开始!”文中引用谢家麟的这句口号,形象地表达了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研制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决心与勇气。
D.为了保护年轻人的积极性,谢家麟对他们把试验器材做砸从不生气,他常不顾身体有病,把器材的原理梳理一遍,鼓励他们接着做。
E.文章结尾通过谢家麟对日本人占领北京时所见所感的回忆与叙述,揭示了他一辈子无怨无悔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内在动力。
【小题2】“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是谢家麟对自己的总结。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家事迹的传记,它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4】作为一位“白手起家”的科学家,谢家麟的成功给了人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人的时空
夏立君
①人皆为一定时空环境里的人。大诗人必定与其生存时空形成深度复杂关联,并且其文化遗泽会突破生存时空的限制,延伸至后来的漫长时空。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空。而且,在迥然不同的生存时空里,他们的文化创造能力皆发挥至极致,他们亦皆化为言说不尽的文化“幽灵”。既言幽灵,即意味着他们肉身已灭却精神长存。他们永远保持到达现实时空的能力,能随时随地参与后世的文化创造。
②大约没有哪位诗人,产生过比屈原更为深重的委屈感。屈原的时空,苍茫无际又高度紧张。屈原生当思想文化气氛相当自由开阔的先秦,“邦无定土,士无定主”,在个人出处上,士人有相当自由的选择权,可是屈原一定要在楚国受委屈,委屈至死。《离骚》《怀沙》等屈赋楚辞,似能将我们带离那片时空,进入一个芳菲迷离、匪夷所思的世界。而这一切竟是因为他承受着超常现实重压——君昏国危,楚国赤子一再被疏被逐。
③越是绝望,越是把唯一希望投向君王。屈原忠君若用情。屈赋中的屈原反复开始他的上天入地“求女”征程,却无不以失败告终。屈子持续地既把自己、亦把君王想象成“美人”。面向君王的这一“婢妾心态”的产生,有深刻的政治及心理原因。只要存在绝对权力,臣民对君王生婢妾心态就毫不奇怪。亦可以说,婢妾心态是屈原赤子人格的极端表达。若能朝秦暮楚,人间必无此屈原。这是解读屈赋瑰丽非凡的美学特征、理解屈原异乎寻常感情与人格的基础。屈原带着南方文化的深邃热烈,猛然楔入中华文明腹地,他以生命向故国山河献祭。屈原完全无力左右其生存时空,却创造了第一个足够雄伟的文学时空,奇迹般地开启了独立诗人先河,并抬升了中国文学的高度。
④心血来潮可称为李白的典型人格。“蝴蝶忽然满荒草……”李白之前,谁曾见过这等诗句?这个饱含异质并瞬时怒放的天才,需要一个心血来潮的人间,还该有位心血来潮的皇帝,这皇帝不加思索就给他一顶高级官帽。李白对超凡诗才不以为然,却顽固地以为自己政治才能不可一世。大唐还真有心血来潮之时,玄宗一下就把诗人从蓬蒿间弄进朝廷。诗人政治上的弱智立即暴露。皇上以极优雅方式打发掉不堪重用的才子:赐金放还。——宫廷不适合你这等生灵,大唐江山甚为广袤,有你李白蹽蹄子的地方。大唐皇帝与其他朝代紧张兮兮的皇帝就是不同。皇权两千年,哪位失宠文人曾被这样优雅地“处理”过?这就是大唐。没有大唐宏大时空,必无李白。
⑤好像是为保持诗人赤子之心的纯粹,李白政治上始终不开窍。“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李白《古风》(四十四)》)大梦不醒的李白,一心再回朝廷,可就是回不去。不能不说李白的“婢妾心态”。皇权时代, 正如每个女子是潜在弃妇一样,每位臣子亦为潜在弃臣。所以,须眉皆有可能变身为宫廷的幽怨婢妾。宫中及出宫后的李白,写有大量幽怨隐秘的闺怨诗、思妇诗,那是抛向皇宫皇帝的一个个隔山隔水的媚眼。所以,大唐诗人的名录里,有一个咆哮放旷的诗人李白,还有一个婢妾心态甚重的诗人李白。
⑥读出屈子、李白婢妾心态,并无贬低他们之意。相反,在婢妾心态与伟丈夫之间,我看到了一个多色谱的恢宏的精神世界,看到了人性的挣扎苦斗。做伟丈夫大英雄,活得硬气豪气,士人谁无此念?可是,当另一种绝对强大足以役使所有人的力量悬置于顶,你的灵魂将发生不可思议的异变。救国希望、功名之源全在君王那里。所以越是渴求热烈的臣子,往往越易生婢妾心态。屈原李白等有婢妾心态,却最终突破“婢妾环境”,成就伟大人格,创造伟大诗篇,无愧为伟丈夫。
⑦屈原忠于楚国以致歌哭无端气断声吞,他以命献祭;李白至真至纯以致大喊大叫飞扬跋扈,他把心脏挂到了胸膛外面。在特定历史时空里,诗人们为了完成自己皆进行了尽情而又执著的“表演”,个性与人格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需要强调的是,他们有婢妾心态却绝非奴才,他们期待功名却绝非应声虫。二人生存环境迥异,赤子之心却相似。只有具备真诚的心灵,关联广大的人格,才能创造出打上自己印记的文化时空。
(本文有删改)
【小题1】通读全文,制作屈原、李白人物名片。
姓名
屈原
姓名
李白
所处时代特征

所处时代特征
皇帝重视诗才
主要性格
忠诚
主要性格

个人追求目标

个人追求目标
功成身退
表达理想的方式或途径

表达理想的方式或途径

 
【小题2】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①屈原带着南方文化的深邃热烈,猛然楔入中华文明腹地,他以生命向故国山河献祭。
②宫廷不适合你这等生灵,大唐江山甚为广袤,有你李白蹽蹄子的地方。
【小题3】阅读相关段落,概括屈原和李白“婢妾心态”的相同点。
【小题4】通读全文,分析文末作者提出的“赤子之心”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