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椅子
我从伍嘉思《明式家县经服录》中看到过一把黄花梨波浪纹围子玫瑰椅。这把玫瑰椅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波浪纹式的纤细直棂,装入椅背框与扶手下的空间,仿佛流水的曲线,让人看到自然界的无声运动。中国人把流水造在家具里,那样不动声色,又天衣无缝,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它并不是为博物馆打造的陈列品,而是作为一件普通家具,被置放在最日常的生活空间里。
几百年前的一把木椅,让我们在客厅的穿堂风里,感受到江河流淌、山川悠远,甚至可以想到大河之洲,我们文明源头的关关雎鸠。一如我的朋友徐累:在俄罗斯,被圣彼得堡宫殿里的水波形帘幕所撩动,引发了他对19世纪末浪漫主义的伤感回顾。我想这不是过度阐释,在那把木椅里,在榫卯构件的起承转合里,一定藏着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浪漫构想,然后,用典型的中国式表达呈现出来所以中国没有柏拉图、黑格尔,但中国有孔子,有惠能,他们的思想,都像雾像雨又像风,让我们感受和领悟。
一件家具,就是一个微缩的宇宙,或者说,是宇宙的模型。坐在一把木椅上,就是坐在这世界的中央,天地与我并立,而万物与我为一。可品茗、可读书、可闲聊、可打盹、可做梦、可发千古之幽思,唯独不能把世界从自己身上甩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家事国事,风声雨声,都在这里,入耳入梦。尽管那只是一把椅子。
有人会说,明式家具并不实用。家具,首先要考虑为人所用,实用功能永远放在第一。这固然不错,但我想说,在古代中国身体从来都是听命于心的,而生活的品质首先取决于内心的品质。所以,明式家具诸如书案画案、琴桌酒桌,虽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灵魂的道场——中国人的精神修炼,就在日常生活里进行。它们引导我们的精神向上,而不是让我们的屁股沉沦向下。风骨传典,风物流芳,明式家具,就这样,承载着落实于物质的文化观念与精神图腾。
在当下中国,许多人都喜欢在办公室墙上挂一幅书法,上书四个大字:厚德载物。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四个字原本出自《周易》,意思大抵是:只有德行淳厚,才配得到物质的供养。在中国,物从来都是与德相对应、成因果。因此,物,不只是“物”本身,而是生命、是精神。中国人讲“物理”,不同于西方人讲“物理”。西方人的“物理”,纯属客观世界的规律,声光电色的运行之理。中国人的“物理”,是指“万物的道理”,“格物”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就是要以天地万物的道理完善我们的精神。所以《大学》里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知识分子的这一系列必修课,物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头。
很多年前,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在故宫研究院满目花开的小院子里,坐在办公室一把老旧的明式椅上,听郑珉中先生不紧不慢地讲琴之九德,谓: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面目慈祥而陶然。那时,这位故宫古琴专家已年逾九旬,历经荣辱,人却变得格外温暖和透明。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风雨,居住在他的心里,通过他的古琴流泻出来,宠辱不惊。与他面容的苍老相反,他拨动琴弦的手指,暗含着岁月赋予的灵巧与力道;他内心坚守的品德,亦像一件明式家具,越擦越亮,永不蒙尘。
一件家具、一张好琴,都自有它的品德所在,品德不佳之人,想必是摆弄不了。王世襄先生谈明式家具,谈到家具有“十六品”,即: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裱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型、清新。人与之相配,才称得上完美。不配,人就显得尴尬,反正家具不会尴尬
(取材于祝勇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仅仅作日常使用的那把明式黄花梨玫瑰椅也很有文化品位。
B.土豪喜欢挂上一幅“厚德载物”的书法作品,是为了附庸风雅。
C.儒家的知识分子修养讲“格物”,要以物的道理完善人的精神。
D.中国自古就赋予物以生命、精神,都是物与德相对应、成因果。
【小题2】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撩动:拨动,拂动B.沉沦:陷入疾病之中
C.淳厚:淳朴,敦厚D.陶然:闲适欢乐的样子
【小题3】文中写了郑珉中先生讲琴,概括郑先生的形象特点,并阐释作者写郑先生的用意。
【小题4】读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一把直棂式波浪纹明式木椅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②概括“中国式表达”的特点。
【小题5】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小题6】本文中写别的那把椅子具有丰富的内涵。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物品描写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3问,黛玉在贾政房中所见“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这既可见富贵人家对居室文化的高雅追求,也表现了贾府的家道中落。
B.《红岩》中,龙光华牺性后,狱友们发现他贴胸的衣袋里,装着一颗谁也没有见过的红色的五角星。这颗晶亮的红星是他前深藏在心里的愿望,是狱中每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
C.《故乡》中,闰土从“迅哥儿”家拣东西时特别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从中可以看出闰土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神灵,可见残酷的阶级压迫已经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D.《老人与海》中被桑地亚哥“用好多面粉袋子补过的旧帆”,仿佛在宣告老人永远都捕不到鱼的霉运,但他却始终没有停止行动。这张旧帆成为许多遇到困难的读者心目中的精神图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8 12:0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尊重文学的自然品性
凸 凹
文学,就像大地上的植物一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生长品性。也就是说,其萌芽、拱土、拔节、抽穗、开花、授粉、坐胎、结果,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你不能人为地颠倒生长的时序、主观规定它的内在节律和基因组成。
譬如小说,它是靠细节和情节长成的“物种”,作者只能依情势给它锄耪、施肥、浇灌,你只能跟在它后面,按照它的引领,走向季节的远方。托尔斯泰说,你在写小说时,不要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随便打断和歪曲小说的情节,情节是小说世界“唯一的光明”,它足以照亮致远的路径。它给你指引的,是叙事的平衡和自然,是艺术与生活的和谐相处,即合理性。
恩格斯在读了小说《旧和新》后致信作者考茨基,认为他对盐场工人的描写,与他在《斯蒂凡》中对农民生活的描写一样出色,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考茨基对“两种环境里的人物”的刻画,使用了符合情境的、虽“平素”却准确的细节,让人物典型而独特。紧接着,恩格斯感慨道,俄罗斯和挪威有许多优秀的小说家,但他们却很少写出优秀的小说,究其原因,是他们太喜欢用小说表达他们的政治倾向,把自己的“意图伦理”硬塞给读者。表达有倾向,也是可以的,但是倾向应该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别地把它们“指出来”。
托尔斯泰是文学家,恩格斯是哲学家,但他们都同时指出了小说的成功从根本上是要靠“情节”(细节)的支撑。我的出发点,不是要倚重经典作家的权威性来阐释自己的小说观,而且这样的观点也是老生常谈,是基本常识,我是以此来验证:细节和情节,是小说这个“物种”的本质特征,是客观存在,因此小说家的写作,也要有唯物主义的观点,要尊重文学的自然品性,而不能自视高明,随心所欲。
文学既然有着属于自己的自然品性,就要求作者要谦卑而耐心地观察这个全过程,在凝聚了足够的感情、积聚了足够的经验、获取了足够的体验、受到了足够的刺激之后,即外部的作用已化为内在的能量,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才可以动笔。一如托尔斯泰所说,心头自然而然地想创作,但是,只有到了欲望无法祛除,像是喉咙里发痒,非咳嗽不可的时候,方可放手去干。同时,认识事物、感受事物的阶段性、局限性,也规定了我们的写作者不能、也不可能当下就进入事物的内里,做出“准确的”意义判断。痛饮清泉时,人无暇大喊大叫;吞咽食物时,人顾不上说稻优黍鄙。也就是说,文学的反应,相对于生活本身来说,有“滞后”的品性,正如汪曾祺所说,耐得住品味的小说,写的都是“回忆”。总之,写作者永远不能跑到生活的前面,任性地对生活指手画脚。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奥义在于中道智慧的昌明,而中道智慧的核心则是以中为用。有误解认为中庸是折中主义,实际上,孔子说得很明白,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能够准确把握好与坏、善与恶的两个层面,以隐恶扬善的大方针,让人民群众知道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够不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一方。
②《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明确指出了中庸之道的实际意义。其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论述,则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气象万千的思想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就是敬畏并顺应了天道才能够得到大自然的恩惠。中庸之道的纲领自然生出“中正仁和”的生存之道。
③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智慧。从伏羲女娲时代取类比象画八卦、定农时到神农尝百草、黄帝制甲子、仓颉造字、十二生肖等,都生动地把人与动物精神上的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甚至黄帝蚩尤的战争都有大量动物参与其中,上古时代有很多被敬为神明的神兽和人类伴生。生物多样性的情怀在历代仁君治世都有令人感动的事迹。大舜孝感动天,大象为其耕田,小鸟为其耘土;尧舜禅让,有凤来仪,百兽舞于名堂;帮助大禹治水的有应龙、朱虎、熊罴等神兽。商汤为保护动物而示范网开一面的仁慈胸怀,周公为保护黎民百姓不受猛兽侵害而驱逐之并不是斩尽杀绝之,都是王道仁心的生动体现。孟子“君子远庖厨”的教育理念等等,都对带动百姓爱惜物命、与动物和谐相处起到了模范作用。    
④在《易经·系辞》中,孔子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包容一切、安养生民、爱惜物命的精神,其核心的精神是包容。包容的精神不是放纵不理,放任自流,而是在有广大悉备的人文主义情怀之下,本着中庸之道的兼收并蓄的精神,本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兼顾自然、生态、生物平等的生存权利,从根本上使地球和谐美满、生态稳定、生物多样。
⑤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过分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本质上是对天道的亵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来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是大自然包罗万象、广大悉备的恩惠,而非人为的干预。敬畏自然,顺应天道,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中国历史上,即使发展商业也必须以天道人欲之间的平衡为根本,其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质上是理性大于物欲的合理性人性设置。
⑥综上所述,伟大的中华文明的中道智慧,体现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和敬畏自然、爱惜物命的情怀。而这些无疑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治久安的保证。
(摘编自卢福成《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因为中国人懂得敬畏自然,顺应天道,中道智慧昌明。
B.中道即中庸之道,它让人们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折中使用,不会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一方。
C.西方文明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与中华文明相悖,本质上是对天道的亵渎。
D.人类社会若能遵循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就能从根本上保障和谐美满、长治久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庸之道的含义、实际意义以及中国人的生存之道等方面,论述了中道智慧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
B.文章第三段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论证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就是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
C.作者运用例证法,两次举孔子之例,阐释了中庸之道的含义及中华文明的精神,使说理更具说服力。
D.西方亵渎天道的理念,从反面说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而非人为的干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中庸之道做思想基础,不敬畏并顺应天道,就不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
B.从仓颉造字到士农工商四民的设置,可看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等理念。
C.包容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也是能使地球和谐美满、生态稳定、生物多样的重要因素。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非人为的干涉,可见人类社会当以天道人欲之间的平衡为根本,敬畏自然,顺应天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C.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地理所及的范围内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算人生

牟丕志

①人生是一种自我经营过程。要经营就要讲核算,人生是离不开加减乘除的。

②人生需要用加法。人生在世,总是要追求一些东西,追求什么是人的自由,所谓人各有志,只要不违法,手段正当不损害别人,符合道德伦理,追求任何东西都是合理的。比如,有的人勤奋工作,奋力拼搏为的是升职,有的人风里来雨里去,吃尽苦头,为的是增加手中的财富;有的人“头悬梁、锥刺股、发奋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有的人刻苦研究艺术,为的是增加自己的文化品位;有的人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为的是增加才能,等等。人生的加法,使人生更富有、更丰富多彩。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存在的,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生增加自己的内涵并不全都意味着自私自利,而是对社会大有好处。传统观念中不赞成人们追名逐利,这是一种偏见,其实追名逐利是对人生具有正面意义,是人生的动力主要源泉,所谓名无非是公众的认可,而利无非是物质利益,所谓“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要想得到它们,需要不断努力才行。一个进步的社会应該鼓励个人用自己的双手,增加人生的价值,增加人生的内涵,使人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更加富有和充实。加法人生的原则是提倡公平竞争,不论在物质财富上还是在精神财富上胜出者,都应给予鼓励。加法人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

③人生需要用减法。人生是对立统一体。哲人说人生如车,其载重量有限,超负荷运行促使人生走向其反面。人的生命有限,而欲望无限。如此看来,学会辨证看待人生,看待得失是十分必要的,有时,我们也应用减法,减去人生过重的负担,否则,负担太重,人生不堪重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________在《柳河东集》中写了一篇文章《蝜蝂传》发人深思。蝜蝂是一种很会背东西的小虫子,爬行时遇到东西,它总要捡起来,抬起头来使劲地背上它,背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疲劳到了极点,还是不停地往背上加东西。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人生既要有所取又要有所弃。人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之父,他在第二届总统任期期满时,全国“劝进”之声四起,但他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坚持卸任,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减法。这种人生哲学值得我们玩味。

④人生需要用乘法。人生的成功与否,与个人努力有关,更与机遇有关。哲人说,人生的道路尽管很漫长,但要紧处就那么几步。对于人生而言,奋斗固然重要,但能否抓住机遇也是十分关键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一次努力能抵得上平时几次、几十次、几百次的努力,一年的奋争能抵得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几十年的奋争。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关键时刻把握住人生就实现了人生的乘法。比尔·盖茨在人生关键时刻选择了微软,这一选择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假如他当初不选择这一行,他完全可能变成一个普通的人。鲁迅当初是学医的,假如他不改行从事文学创作,他完全可能成为一名普通医生,也就没有作为文学巨匠的鲁迅了。人在关键时刻,需要勇气、认真和耐心,道路选准了,奋斗才会有应有的回报,人生的亮色随之而来。

⑤人生需要用除法。有人曾写下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程度=目标实现值÷目标期望值。也就是说,在目标实现值固定的前提下,目标期望值越高,幸福程度越低,而期望值越低,幸福程度越高。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足者常乐也包含这种意思。依我看人生不能寄期望值过高,树立理想是必要的,但树立的理想过于远大,超出了自己的自身能力和条件,那是十分有害的,这样容易造成人生的目标期望值和实现值反差太大,使人产生失败感,自卑感、失落感,步入自寻烦恼:和自己叫劲的怪圈。有一年,我的邻居家的孩子以较高的分数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出人意料的是此学生大哭一场,此后一直闷闷不乐,原来他的奋斗目标是清华或北大,此目标没实现,从而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看来,人生的除法法则确实在发挥作用,人生的期望值太高,很容易对人产生伤害。与树立人生远大目标而言,人生树“近小”目标也是有其现实意义和科学因素的。这就是人生除法对我们的启示。

【小题1】请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③段横线上应填写的作者姓名是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对“追名逐利”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小题4】认真阅读第③段中关于华盛顿的事例,给这段话再补加一个事实论据。(不多于50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最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 三则材料虽然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小题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