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30年代,图灵提出计算机能够思维的观点,主张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所谓“图灵测试”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判断与之对话的隐藏主体是人还是机器,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机器也能思维。“图灵测试”能否判断机器的思维,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如果将思维定义为计算过程,那么计算机当然能够思维。这就是著名的“计算机隐喻”,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这是计算表征主义的核心思想。20世纪中叶,麦卡洛克等为了解释认知过程,提出了心的计算理论,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
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那么计算机就不会思维,因为计算机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这正是塞尔的“中文屋论证”要表达的观点。塞尔曾设想某人在封闭的房间里单纯通过符号操作其所不理解的某种语言——比如中文——而与外面懂中文的人交流时的情形。在中文屋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同构关系,而屋内的操作者不理解中文,说明计算机程序仅通过运算仍不能思维。“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是,思维意味着人对所谈论的东西的理解,而如果一个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的东西,它就不能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根据该论证,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操作的东西,便不能思维。
这里还可以提出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即自语境化。此判据如下:智能机若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应该能像人那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人类是目前自然界唯一能够使用语言特别是抽象语言的生物。并且人无疑是语境化的,即处于一定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系统之中。同时,人也是自语境化的,即能够自己主动地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当进入另一个语境中时,尽管这个新语境可能是陌生的,但我们总是能够运用种种手段融入其中,比如,当我们由母语系统进入另一种陌生的语言系统,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仍然可以通过声音、图画、眼神、手势等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人的自语境化显然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而认知是一个“自主融入语境”进而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以语言为媒介,以自寻优、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自进化的方式存在。如果我们能通过某种技术,使智能机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便是能思维的。
自语境化是未来智能机发展的方向,也是判断其是否能够似人思维的最终判据。目前从技术层面实现这种智能机的自语境化还不可能,但这不妨碍我们从哲学层面对此加以思考。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能够自语境化的物体,包括生物体和非生物体,都将具有思维能力。
(摘编自魏屹东《自语境化:智能机似人思维的关键》)
【小题1】下列关于“自语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语境化是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如果智能机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能像人一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
B.人的自语境化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如果智能机能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是能思维的。
C.能够主动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简单沟通与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D.自语境化是自主融入语境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也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灵测试”是判断计算机能否思维的一种观点。它符合计算表征主义的核心思想,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
B.麦卡洛克等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提出这种心的计算理论是为了解释认知过程。
C.“中文屋论证”是指将人封闭在房间里通过符号操作其不理解的中文与外面懂中文的人进行交流时的情形。
D.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东西,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思维。即“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思维是理解谈论的东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
B.赛尔“中文屋论证”: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它就不能思维。
C.计算机的自语境化只是目前哲学层面的思考,从现在的技术层面看,实现智能机的自语境化道路还很漫长。
D.无论是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如果能够实现自语境化,那么它就具有思维能力。自语境化是智能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2 05:0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形与影
宗白华
明朝画家徐文长曾题夏圭的山水画说:“观夏圭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
舍形而悦影,这往往会叫我们离开真实,追逐幻影,脱离实际,耽爱梦想,但古来不少诗人画家偏偏喜爱“舍形而悦影”。徐文长自己画的“驴背吟诗”(现藏故宫)就是用水墨写出人物与树的影子,甚至用扭曲的线纹画驴的四蹄,不写实,却令人感到驴从容前驰的节奏,仿佛听到蹄声滴答,使这画面更加生动而有音乐感。
中国古代诗人、画家为了表达万物的动态,刻画真实的生命和气韵,就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唐人司空图《诗品》里论诗的“形容”艺术说:“绝伫灵素,少迥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离形得似的方法,正在于舍形而悦影。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这里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灵动。《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是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吗?
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不也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吗?
法国近代雕刻家罗丹创作的特点正是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他最爱到哥特式教堂里去观察复杂交错的阴影变化。把这些意象运用到他雕塑的人物形象里,成为他的造型的特殊风格。
我在一九二〇年夏季到达巴黎,罗丹的博物馆开幕不久(罗丹在一九一七年死前将全部作品赠予法国政府设立博物馆),我去徘徊观摩了多次,深深地被他的艺术形象所感动,觉得这些新创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形象是和古希腊的雕刻境界异曲同工。艺术贵乎创造,罗丹是在深切地研究希腊以后,创造了新的形象来表达他自己的时代精神。
记得我在当时写了一篇《看了罗丹雕刻以后》,里面有一段话留下了我当时对罗丹的理解和欣赏:“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不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罗丹真可谓能使物质而精神化的了。”
罗丹创造的形象常常往来在我的心中,帮助我理解艺术。前年无意中购得一本德国女音乐家海伦•萝斯蒂兹写的《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文笔清丽,写出罗丹的生活、思想和性情,栩栩如生,使我吟味不已。书中有不少谈艺的隽语,对我们很有启发,也给予美的感受。去年暑假把它译了出来,公诸同好。
从这本小书里我们可以看到罗丹在巴黎郊外他的梅东别墅里怎样被大自然和艺术包围着,而通过自己的无数的创作表现了他的时代的最内在的精神面貌,也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资产阶级趋向没落时期人们生活里的强烈矛盾、他们的追求和幻灭。这本小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罗丹的创作企图和他的艺术意境。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徐文长为了追求写实的技法而用扭曲的线纹画驴的四蹄,却令人感到驴从容前驰的节奏,即用了“舍形而悦影”的技法。
B.中国古代诗人、画家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这可以在唐人司空图《诗品》里找到理论根据。
C.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和《蒙娜丽莎》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的微笑都用了离形得似的方法。
D.法国近代雕刻家罗丹的雕塑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在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或绘画若用“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就最容易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B.罗丹的创作企图是通过他的作品表现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资产阶级趋向没落时期人们生活里的强烈矛盾、追求和幻灭。
C.虚化的影在艺术中有着极大的妙用,能传神地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精神、气韵和灵动。
D.创造和传承关系微妙,欧洲二十世纪初期新创的一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形象就和古希腊的雕刻境界有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文长提出的“舍形而悦影”的美学理论讲求“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B.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歌颂草的韧性,是首有寄托的诗作,借物言情,虽咏物而不泥滞于物,此即所谓离形得似,不似而似。
C.罗丹的雕塑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从形象里面发展,不讲求外表形式,不计较物质享受而关注精神愉悦。
D.徐悲鸿的《奔马》,并不是注重于细节描摹,重在表现马的内在精神,恰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灵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
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注意到,流行语的流行速度正在加快,有时甚至就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流行开来,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日本去年的“U-can 流行语大奖”颁奖仪式上,出自宫崎县知事东国原英夫之口的“必须做点什么”及高中生高尔夫球选手石川辽的昵称“腼腆王子”获得大奖。关于获奖理由,评委会表示,东国原这句当初用在知事选举的口号“触动了日本全国男女老少的心弦”;在低调羞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的今天,石川选手独有的自然无造作的表情“让日本人产生怀旧之感”。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 留美博士、传播效果研究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培勤说,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虽然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因而,我们平时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些非常粗俗甚至不堪的流行语,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流行语强迫症”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社会庸俗化的表征之一,比如说,每年的春晚小品,为了包装和商业化效果,而刻意制造出一定的“流行语”,但这些流行语总体价值不大,甚至成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流行语是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透过流行语,我们可以领略社会和时代某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体味社会和时代的某种深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流行语是民间生活的润滑剂,哪儿的民间社会充满活力,哪儿的流行语就大量出现,什么时候的社会生活越宽松活跃,什么时候的流行语就越发达,流行语贴切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节选自2008年6月1日《新华日报》,作者贾梦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流行语”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语是一种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和含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概括性词语。
B.流行语无一例外地从某些方面折射社会现实和社会风尚,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期待并产生共鸣。
C.流行语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活力以及大众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一直扮演的主体角色,与其他文化形式共存。
D.流行语是体现社会庸俗化和浅表化等泡沫化现象的晴雨表,它消解着一个社会应该具有的主流价值观。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流行语之流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以前传播范围很小,而现在可以借助先进的媒体在极短时间内广泛地传播开来。
B.流行语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它备受大众追捧是因为它能触动人们的心弦并让人产生怀旧之感。
C.对一个社会来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历来区分得很清楚,而现在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就能够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领域。
D.如果出于包装和商业化效果的需要而刻意制造出流行语,那么不仅总体价值不大,甚至还会沦为廉价的时尚点缀品。
【小题3】(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流行语的成因比较复杂,社会热点、网络语言和高业化因素都会导致流行语的出现,它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B.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是因为这些流行语契合不同民族和国家人民各自的心理期待。
C.当今时代,由于以网络为标志传媒的发达,流行语广为盛行,因而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趋势越来越明显。
D.社会生活的宽松活跃,社会心理的开放多样,对于体现民间社会活力和时代变迁的流行语的风行具有推动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容之大
回顾近30年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真有隔世之感。从那个人人自畏、噤若寒蝉、色调单一的年代到如今这个艺术家们四体畅达、神采飞扬、几近为所欲为,其间的距离有如天壤。
人们说,当代中国是一个没有艺术大师的时代,虽然大师的桂冠四处飞扬。面对河南安阳的殷墟刻辞甲骨,面对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人像,面对甘肃敦煌的石窟壁画……甚至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木刻与漫画、还有齐白石的红花墨叶、黄宾虹的郁勃山川、徐悲鸿的行空天马与傅抱石的散锋皴法等等,当代造型艺术家难免汗颜。但是,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又是空前的,这就是其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材料、程序诸方面的多元进发态势。虽然有过反复和挫折,当代造型艺术家还是真正地拥有了表现一切的权力,也有了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可能,主流与非主流艺术不仅和平共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共享互生、相携而进的。造型艺术各门类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目标,也各有各的造化与成就。传统的与现代的、激进的与沉稳的、写实的与写意的、磅礴的与精微的、狂放的与收敛的,或者是兼工带写的、中西融合的、标新立异的……中国造型艺术的深刻性虽然差强人意,其丰富性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样的自由欢快,这样的摇曳多姿,这样的色彩纷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造型艺术创作存在着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而大题小做、无病呻吟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何在读书的时候进一步提高境界,如何在写生的时候进一步开掘生活,如何在创作的时候进一步推敲斟酌,如何在艺术之内多花一点功夫、在艺术之外少用一点力气,是值得当代造型艺术家重视的。
在任何一个民族中,艺术家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或者说他们都是一群难以管束的孩子。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艺术家特立独行的故事,也不乏统治者铲除异端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十几年的历史教训就是在思想领域、也包括艺术领域的天地越来越小,道路越走越窄。“文革”十年,更是取消了大家思想的权利,取消了艺术家创作的权利,给中华民族造成了灭顶之灾。正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艺术创作自身的需要,近30年来,经过“拨乱反正”,冲破了“阶级斗争工具论”、“为政治服务论”、“主题先行论”等等艺术思想领域的诸多樊篱。经过解构重组,当代艺术界重新获得了思想的自由与表达的自由,重新获得了创作的自由与展示的自由,重新获得了出售作品的自由与自享其成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的获得并非政治运动所致或行政命令的强制所为,而是在艺术领域通过讨论获得的。这些年,关于艺术形式与形式主义、“85新潮”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引进、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等等涉及艺术思想、艺术创作、艺术管理与艺术家修养方面的纷争有的已经平息,有的还在进行,有的还会有反复,但是,没有一个艺术家因言获罪,没有一个理论家因噎废食,中国当代造型艺术界因此获益匪浅。当然,我们在珍惜蓝天辽阔、清风徐来的同时,也应当看到,面对难以理出头绪的艺术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特别是面对众多艺术学子的饥渴茫然的眼神,人们看到了批评的失语与批评家的缺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
《尚书·君陈》有言:“有容,德乃大。”先哲林则徐曾书一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容之大,容得下天,容得下地,自然、也应该容得下那些个日夜不宁于创造的艺术灵魂。正如这30年的艺术成就是千舟竞发、波澜不息所成,未来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也应当是思想激荡、多元不一、各尽天才的态势。
【小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空前发展”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B.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家幸运地拥有能够表现一切的权力,且主流与非主流艺术在一定条件下共享互生、相携而进成为可能。
C.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蕴涵的自由欢快、摇曳多姿、色彩纷呈的丰富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D.当代中国艺术家在开掘生活和推敲斟酌等方面令老一代艺术家汗颜。
【小题2】(小题2)下列选项,没有体现社会对当代造型艺术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获得了思想的自由与表达的自由,不是所谓的“难以管束的孩子”。
B.中国当代造型艺术家冲破了“阶级斗争工具论”、“为政治服务论”等艺术思想领域的诸多樊篱。
C.造型艺术创作自由的获得并非政治运动所致或行政命令的强制所为,而是在艺术领域通讨论获得的。
D.近30年来,中国当代造型艺术家没有因言获罪,理论家没有因噎废食,因而中国当代造型艺术界获益匪浅。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人人自畏、噤若寒蝉的“文革十年”到新时期艺术家心情畅达、创作自由,其差别有如天壤,主要是因为当代艺术批评的失语与批评家的缺席。
B.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艺术家特立独行的故事,也不乏统治者铲除异端的故事,这些与艺术家创作中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有很大关系。
C.令人遗憾的是,面对难以理出头绪的艺术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面对众多艺术学子的饥渴茫然的眼神,当代艺术批评却没有相应呼应。
D.有容之大,就是容得下天,容得下地,自然、也应该容得下那些个日夜不宁于创造的艺术灵魂。因此,对待艺术要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中国现代的社会变迁,重要的还是由社会和技术的要素所引起的。社会的要素是指人和人的关系,技术的要素是指人和自然关系中人的一方面。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这个说法大体上指出了中国是在逐渐脱离原有位育于农业处境的生活方式,进入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在西洋所发生的那一种方式。中国传统处境的特性之一是“匮乏经济”,正和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相对照。匮乏和丰裕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经济不但是生活程度低,而且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是指不住地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匮乏经济中所维持的精神是“知足”,丰裕经济中所维持的精神是“无厌求得”。
物质生活的享受总是人生的一种引诱。那么,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中这种引诱会引起什么结果?在村子里,每一方田上都有着靠它生活的人。若是有一个人要扩张他的农田,势非把别人赶走不成。一人的物质享受必然是其他人生活的痛苦。人不向自然去争取享受,而在有限的供给中求一己的富裕,结果不免与人相争食。在中国历史上固然不缺乏刘邦、朱元璋之类的人物,但是每个人若都像项王一般,存着“取而代之”的心思,这个社会显然是难于安定了。没有机会的匮乏经济是担当不起这一种英雄气概的。刘邦、朱元璋究竟是亿万人中的幸运儿,不足为训;历史上读不到的是屈死篱下的好汉。这史实,这教训,这领悟,凝成一种态度,知足安分;一代又一代,知足安分地得到了生存和平安,谁能否认这是处世要诀?
从这个角度去看传统的儒家思想,我们这位“万世师表”所企图的是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有着各种身份(君臣父子之类),每个人在某种身份中应当怎样想,怎样做。社会结构本是人造的,人造的东西都可以是一种艺术。社会也可以是一种艺术。
我并不知道在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否快乐,是知足的态度却使他并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孔子对于生产技术是不发生兴趣的,他是一个在农业社会里不懂农事的人。唯一对技术有兴趣的墨家,在中国思想上所占的地位远不如儒家,这也可以说明在一个劳力充斥的农业处境中去讲节省劳力的技术,是件劳而无功的事。不进步的技术限制了技术的进步,结果是技术的停顿。技术停顿和匮乏经济互为因果,一直维系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
技术是人利用自然的方法。匮乏经济讲求修己以顺天,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应付有限的资源;在丰裕经济中则相反,是修天以顺己,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前者已造成人类的贫穷,后者已造成人类的不安全。然而,在一个已经工业化的西洋的旁边,绝没有保持匮乏经济在东方的可能。适应于匮乏经济的一套生活方式,维持这套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是不能再帮助我们生存在这个新的处境里了。
(选自费孝通《乡土重建》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现代的社会变迁,主要还是由社会的和技术的要素引起的;社会的要素是指人和人的关系,技术的要素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
B.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是指中国已经完全脱离原有位育于农业处境的生活方式,进入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在西洋所发生的那一种方式。
C.中国社会变迁的实质就是从传统处境的“匮乏经济”转向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与两者匹配的价值观分别是“无厌求得”和“知足”。
D.中国社会的变迁使得原先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生活方式以及维持这套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都不能再帮助我们生存在这个新的处境里了。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企图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人被规定在某种身份中如何想如何做,这种结构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B.在一个劳力充斥的农业处境中讲节省劳力的技术,是件劳而无功的举动,墨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中国思想上的地位远不如儒家。
C.匮乏经济和丰裕经济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就是指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是指不住地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
D.匮乏经济因为资源有限,只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来应对有限的资源;而丰裕经济则能控制自然来应付自己的欲望。两者都能对人类构成威胁。
【小题3】概括“知足安分”这种价值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