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策划大师的时代
吴晓波
在枯燥的生活中,人们总是心甘情愿地被一些热门话题包围着,有时候哪怕是你卖了一个破绽,那本身就可以构成一个热门话题。对此,作为国内“最著名”的策划大师,吴先生是心领意会得很。
日前,失业在家的吴先生开办了一次“热门话题培训班”,就在这次人数严格限制的培训中,他一下子就救活了十来个“奄奄一息”的社会名流。
第一个来讨教的是一位作曲家:“我作了一首流行歌曲,但就是流行不起来。”
“首先你要有一个可以流行的大新闻。比如说,这首歌曲的歌词是你在西北的某个乡村客栈的土墙上发现的,现在你愿意出价一百万元寻找这位词作者。”
“但那是我自己写的。”
“这不挺好嘛,你可以省下这一百万元。”
“可是,如果真有人硬说这是他写在土墙上的呢?
“难道你不会对当今社会的世风日下表示你的极大愤慨吗?这样,你很快就可以为自己树立起一个正义者的形象。”
热烈的掌声之中,一位大胡子画家哭丧着脸说:“我画了二十年的油画,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知音。”
“在市场经济中,人的价值首先是以货币的形态体现的……,
画家听得一头雾水。吴先生不耐烦起来:“你应该立即把你的画背到上海外滩,并标价一百万美元,少一分钱也不卖。”
“一百万美元?如果有一百美元,我就给你30%的回扣。”
“傻瓜,你难道真的指望进账一百万美元?只是这样一炒,你的名声不就上去了,人一著名,画不就同时著名起来了吗?”
画家听得热泪盈眶,几乎要跪下来了。这时,一位身强力壮者把他挤到了一边:“我们企业的品牌老是打不响,你能给想个法儿吗?”
“企业的品牌就像一个苹果,你说,什么样的苹果最好吃?”循循善诱的吴先生说。
“甜的苹果。”显然,这位企业家的智商很有限。
“错,是大家都来抢的苹果最好吃。如果有一家美国公司出价一亿美元收购你的品牌,而几乎同时又有日本和德国的公司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你猜会出现一番怎样激动人心的景象?”
“但是我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美国企业?”
“你不会自己到美国或德国或日本去注册一家公司吗?在那里注册一家公司,就像到菜市场买一株白莱一样容易。”
“如果真的被收购了……”
“错,你决不可以被收购。你应该经过了百般讨论、研究之后,在董事会上一举否决“外国人”的收购提议。很快,你的品牌就会成为一个国产名牌。”
一阵更热烈的掌声。这时,一个娇滴滴的声音越过所有的嘈杂,打动了吴先生的心:“吴先生,我演的电影已经好久没有轰动了……,
“这已经不是新闻了,你为什么不让自己成为一个癌症患者?”
花容顿时失色。只听吴先生慢条斯理地说:“你应该知道,没有什么比同情心更具有票房价值了。”
“但如果我一直不死呢?”恍然大悟的女演员还有点心有余悸。
“那不正好吗?你每年可以炒它一把,你演的每一部电影都会成为自强不息的典范。”
接下去的是一位可怜的导演:“我有一部片子,卖了一年还没有出手一个拷贝。”
“这很简单。你可以让片中男主角突然失踪了,然后在每个电影院都贴上寻人启事。”
“听说这一招已经有人用过了。”
“那你可以请观众来修改細节。”
“这一招好像……”
吴先生咬了咬牙,看来他并不是唯一的策划大师,“那只有最后的一招了,你可以请广电部封杀这部影片。”
“你还不如建议我自杀算了。”
“当然这只是传闻。当这一消息传遍了国内所有晚报之后,你便出来辟谣,并同第一个发布谣言的记者打一场轰轰烈烈的官司。”
导演若有所悟,但他还是不放心:“这不是坑了那位记者吗?”
“嘿,当今的记者谁不争着想当被告?炒来炒去,大家的知名度全上去了。你可千万不要把这个机会轻易给了别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人们总是心甘情愿被热门话题包围的现象,为下文策划大师吴先生的“热门话题培训班”成功举办埋下了伏笔。
B.小说叙述几位“奄奄一息”的社会名流求助策划大师的故事,主要采用语言、神态细节、心理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C.小说中求助者的身份有作曲家、画家、企业家、演员等,可以看出社会上这些行业存在炒作投机现象流露出作者的批判意味。
D.小说情节并不复杂,构思却很巧妙,通过是先生对求助者的事业特殊“策划”,让人反思在面临职业进步发展时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小题2】请结合吴先生对求助者的“策划”建议,简要分析吴先生的人物形象。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2 10:0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知道你是谁

季明

欢送宴会,简单而又节俭,这是他的一贯作风。毕竟同事几年,有感情,在大家盛情邀请下,他匆匆喝了两杯酒,就退了场。今天是周末,他还有事要办。

夜色中,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太阳帽和墨镜,悄悄骑上自行车,去看望老人。这种装扮,别人很难认出他,几年来,每个周末的晚上,他都要去老人那里坐一坐,这,成了他的习惯。

老人,是个七十多岁、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他的帮扶对象。他到A城任职不久,在扶贫帮困“结对子”时认识的,当然,他用的身份,是某单位的一名普通党员。更巧合的,老人与他的母亲竟然是同年同月生,只是日期不同;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对母亲的记忆和眷恋,却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于是,半年之后,他不由自主地将老人,认作了干娘。

只要看到老人,他就恍惚觉得自己的母亲,依然在世。事实上,他内心深处也确实把老人,当作亲娘来对待。

老人的家,在城郊,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拐进一条小巷,借着路灯光,他远远发现,老人正站在门前。老人知道,每个周末的晚上,他必来,站在门前等候,这,也成了老人的习惯。

每当这时,他都会莫名感到温馨,依稀记得小时候,自己放学回家,远远看见母亲,就是这样期待地站在门前,张望和等候着他。

听见熟悉的自行车声,老人问:“是二牛吗?”二牛,是他的小名。

他赶紧跳下车,说:“干娘,是我!”

扎好自行车,他搀扶着老人进去,便开始收拾零乱的屋子。老人坐在那里,一双盲眼,一直盯着他响动的方向。半晌,收拾完毕,他泡好一杯茶,恭敬地送到老人手中,然后,在老人对面坐下来。

老人问:“听说华树调走了?”

华树,是A城的执政者,一把手。每次见面,华树,是两人必谈的话题,老人街坊四邻多,没事闲聊时,她把听到的有关华树的议论,大到对A城的发展和建设措施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小到哪条街哪条巷路灯不亮、下水道堵塞……都告诉他。很快,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他淡然一笑,说:“是啊,听说高升了,到市里当副市长去啦!”

老人叹了口气,说:“华树,是个好官,A城的福分哩,老百姓可舍不得他走!”然后又说:“不过,这样的人应该升官,官当大了,会有更多的百姓受益!”

他笑了笑,没吭声,从兜里掏出一千元钱,轻轻放在小桌上,说:“干娘,这是您老人家这个月的零花钱。”

每个月,他都会从工资里拿出一些钱,接济老人。

老人连连摆手,说:“我有养老金,咋能老花你的钱呢!”

今晚是来告别的,他犹豫了一下,才说:“干娘,我也要调走了。”怕老人伤心,赶紧又说:“我一定会抽时间来看望您的。”

但他却发现老人非常平静,一双失明的双眼,慈祥地盯着他,说:“我知道。”

老人站起来,在枕头下摸摸索索,拿出一双千层底布鞋,递给他,说:“知道你也要调走,就给你赶做了双布鞋,别总穿皮鞋,这布鞋啊,它养脚。”

他接过千层底布鞋,翻来覆去地看,白底、黑帮儿、针脚密实,真难想象,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是如何把一双布鞋做得这么完美,心里不由得异常感动。

老人说:“快穿上试试。”

他脱掉皮鞋,穿上布鞋,走了几步,柔软、舒适,非常合脚。

还是小时候,他穿过母亲做的布鞋,时隔几十年,又重新穿上纯手工的布鞋,心里别提有多温暖了。

老人说:“二牛,今天,你就穿着这布鞋走吧。”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走出很远,回头,发现老人依然站在门前送他,刚要说话,老人却冲他说:“孩子,刚下罢雨,布鞋不防水,别湿了脚啊!”

他大声说:“放心吧干娘,我择干路走,不会湿脚的!”

虽然路灯很亮,但道上有些地方积水,他悄悄停下来,换上皮鞋,再小心翼翼地把布鞋揣进怀里,他想,这一辈子,也不会、更不能让这双布鞋被水打湿。

这时,老人忽然喊了一声:“我知道你是谁!”

他猛地愣住了。

老人说:“你呀,就是华树!”

(选自《金山》2019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早早去世母亲的记忆和眷恋,再加上这位孤寡老人与母亲同年同月生,令他对老人的关心更深一层,甚至在内心深处把老人当作亲娘来对待。
B.老人与他见面时必谈华树,并且把有关华树的议论以及群众反映的问题都告诉他,因为老人知道他就是A城一把手华树,能圆满解决这些问题。
C.知道他要调走,老人送他一双亲手赶做的千层底布鞋并嘱咐他“别湿了脚啊”,这句话语带双关,是在含蓄地告诫他为官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
D.小说构思精巧缜密,细微之处也有匠心,如“这,成了他的习惯”和“这,也成了老人的习惯”相互照应,折射出他与老人情感相连,息息相通。
【小题2】小说中的“他”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老人知道“他”就是华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一系列智能科技的应用助推了自动驾驶技术日渐成熟,然而,当前无人辅助的自动驾驶汽车要真正上路还有不小的距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说,当前自动驾驶的主流技术路线要求根据路况数据,生成对应不同环境的驾驶模式。理论上,这一自动驾驶模式必须输入无穷多的数据,形成无穷多的驾驶模式供计算机选择,但要实现这一点很困难。

自动驾驶研发存在技术难题。现实中,智能化程度较低的辅助驾驶技术已经应用,但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以机器为主导,应具备全部自动驾驶功能。当前,推进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产业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研发路径。第一种是“一步到位”路线,即从一开始就研发彻彻底底的自动驾驶汽车,另一种则是“步步为营”路线,即在传统的汽车上逐渐新增一些自动驾驶的功能,最终过渡到完全自动驾驶的阶段。专家表示,前者将面临技术不成熟和成本高昂的问题,后者则容易被现实束缚,不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驭势科技首席执行官吴甘沙认为,折中的路线或许有助于破解自动驾驶实现难题,即把“全自动驾驶”的技术应用于高频、刚需、可量产的场合,在提升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的同时,积累更多的复杂场景数据,提高“全自动驾驶”技术的普适性。他认为,自动代客泊车、物流车和快速公交系统这几个场景符合高频、刚需、可量产的要求,有助于推动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和数据积累。

(摘编自李玉楼喻思南《无人车上路要跨过这些坎》,《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2日)

材料二: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2016年底发布报告指出,自动驾驶技术到2035年趋于成熟,比人类驾驶安全约90%,并在2070年可累计挽救110万人的生命。这意味着自动驾驶时代的来临,并由此引发汽车行业的变革和价值链重构。对于自动驾驶这片“蓝海”,各国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案增强研发投入、加大资金支持,规范检测标准等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争相提出在2020年前后实现自动驾驶汽车量产化,以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

作为未来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我国在2017年发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加快研究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法规,为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奠定法律基础”。同年,我国发布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规范了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概念和总体实现目标。

 当前,我国并未有自动驾驶立法,但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17年12月,深圳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了无人驾驶公交的试运行测试;2018年1月, 北京市交通委宣布将在亦庄修建全市首个自动驾驶测试点,随后杭州也宣布将开设一条自动驾驶测试道路。2018年3月,上海首次颁发了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牌照,在此之后,北京、重庆相继为自动驾驶测试车辆颁发了测试牌照。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1日)

材料三:

车企深知用户的乘车需求,在汽车硬件的研发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些都是互联网公司等跨界主体不具备的。鉴于目前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度和公众接受度还不高,市场上的主力产品仍具备了高级辅助驾驶技术,例如自动泊车、交通拥堵辅助、防碰撞辅助和车道保持系统等。消费者对于这种丰富的辅助驾驶技术认可度高,愿意为此多付出一些购车成本,因此,车企在与互联网企业技术融合的同时,还可以逐步增加高级辅助驾驶技术,以抢占市场,提高盈利。

在政府层面,也要继续积极营造创新环境。自动驾驶技木的竞争也包括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制定上的竞争,我国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没有相应的标准和法规。当前,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标准化组织在制定技术标准时,正越来越多地引用专利,以加快标准化进程。相关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国内企业,特别是地方厂商提前做好专利布局,抢占标准制定的先机。或许,自动驾驶技术将是中国汽车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8年11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条件下智能化程度较低的辅助驾驶技术已经得以应用,但以机器为主导的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尚处于研发中。
B.吴甘沙主张既要提升“全自动驾驶”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又要积累更多的复杂场景数据,提高该技术的普适性。
C.我国作为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在2017年发布实施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致力于为新技术的快速应用提供政策支持。
D.与互联网公司等跨界主体相比,车企在汽车硬件的研发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并且更了解用户的乘车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些专家认为在传统的汽车上逐渐新增一些自动驾驶的功能,最终过渡到完全自动驾驶的阶段的研发路径不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B.各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案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争相提出在2020年前后 实现自动驾驶汽车量产化,以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
C.虽然我国尚未对自动驾驶立法,但已经在深圳、北京、杭州、重庆等地开展与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相关的工作。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我国在自动驾驶方面积极立法并取得成效,也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重视。
【小题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请你谈谈我国政府和国内企业怎样做才能抓住自动驾驶技术这一重要机遇。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街头随机问一句,王者荣耀是什么,想必多半人都知道这是一款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即MOBA)。
根据2017年4月腾讯互动娱乐年度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根据腾讯方面的数据,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
厦门海沧延奎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谢美兰在班上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全班41名同学里,有一半孩子在玩这款游戏。一些家长质疑说,大量中小学生沉迷于这款游戏,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该款游戏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
腾讯方面对“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质疑予以否认。市场研究机构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王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14岁以下用户占3.57%;15岁-19岁的占22.2%。
对于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该游戏18岁以下用户数据信息,腾讯方面未予回复,并表示从未发布过此类官方数据。
(摘自《新华社:“王者荣耀”还是“王者农药”:健康游戏不止于防沉迷》)
材料二
“荆轲就是女的!”
谈及历史人物荆轲,在天津市蓟州区上小学三年级的王龙(化名)言之凿凿,言语间都快跟记者急眼了:王龙对荆轲的了解,基于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多为历史人物,如荆轲、诸葛亮、武则天等。在使用这些历史人物的同时,这款游戏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在这款游戏中,英雄分为坦克、战士、法师、刺客、射手、辅助六类。不同的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分类,游戏中可以查看各种英雄角色的介绍。比如,游戏中有名为“李白”的英雄角色,这个角色是这样定义的:李白,青莲剑仙,定位:刺客/战士,擅长:突进/收割。不仅仅是李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定位,还有如诸葛亮、扁鹊变成了法师,虞姬、李元芳变成了射手。
《王者荣耀》中的英雄角色还有各种造型,如刘备的造型是使用枪支的“黑帮”教父,刘禅变成驾驶机器人的形象,黄忠扛起了大炮,高渐离拿起了吉他,马可波罗使用的则是双枪。其中最离谱的,则是将荆轲的角色设定为女性。这也是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的原因。
(《法制网》)
材料三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5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摘自人民网:《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材料四
7月3日、4日,人民网针对腾讯旗下“王者荣耀”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与此同时,7月4日,《王者荣耀》游戏制作人在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刊出的访谈中表示,其实,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诟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7月4日,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消息指出,腾讯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首先上线的是限制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玩一小时,后续还将实现晚上9点后禁止登录;绑定硬件设备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将逐步、持续推进。
(摘自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使用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B.材料二中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从某种层面上折射出了这款游戏的危害之大。
C.材料三的内容说明人民网对《王者荣耀》的态度是否定的,因为它导致了许多极端事件的发生。
D.材料四中指出腾讯公司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者荣耀》已经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
B.《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都是历史人物,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C.游戏的研发者只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D.《王者荣耀》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
【小题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已是普遍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悲剧。针对上述材料,你认为从哪些方向防范才能将网络游戏的危害降到最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神
陈毓
十几年的光阴随水流去,江河归位,空气中又能闻见成熟庄稼的芬芳气息,孩子的笑闹声随炊烟在村庄上空明亮升起……
禹觉得郁积在胸口的一股气慢慢散开,让他的身子放佛要飘起来,又仿佛终于能够放下似的觉得轻松。从山巅向下望,阳光照耀着河流,照耀着村庄,照耀着田里劳作的男女。那些人,他们现在在路上遇见他,都要远远站住,静静垂下双臂,把头偏向一边,微微地向他笑,低低地唤他一声“禹爷”,然后目送他走远。那景象让禹有点幸福、有点疲惫,还有点莫名的感伤。人民的拥戴声和欢呼声让他心惊,他只能微笑,可笑着笑着笑容就失了温度,僵在脸上冷冷的,使人难受了。
他越来越不爱出门,无聊地躺在石榻上,看着墙上裂缝中一株雨季里长出后又枯死的灰白的草发呆。呆着,不觉想到了来世,今生似乎没甚可想了,那来世呢?若是真有来世,还作一个治水的贤人么?禹独自呵呵地笑了。
来世?自己倒愿意变作一棵树,禹想。不做激流中的石头,不做可以轻松飞过湍急流水的飞鸟,就做一棵苍苍的枝深叶茂的树,长在人迹不能至的山之凹,自在之外,顺便给远行的飞鸟停停脚,让劳顿的兽在它的枝干上蹭蹭痒……
呵呵,禹感觉快乐、感觉宽慰,再次笑了。他听见耳边讽讽的、簌簌的、淅淅的声响,恰似风吹树叶的声息,树枝沐在雪中雨中的声息,多么好啊。禹仿佛真的感觉到鼻息之间那树叶清苦的潮润气息,闻见当风到来雨到来雪到来时,树散发的各个不同的美好气息。
被这种念头拧着心,禹不觉并拢了双脚,伸直身子,双手合十,用力向上提升身体,同时向右旋转。禹慢慢旋转,慢慢把重心转到一只脚上,并且越来越快地旋转,快到自己感觉都要飞起来了。他真的是飞起来了吗?禹听见身体中噼噼啪啪的声响,仿佛体内正在开花,在一声紧似一声的噼啪声中,他感到上半身越来越轻,而他的双脚似乎合二为一了,那么牢靠、那么扎实地和大地亲密相融。他真切地感到脚下泥土松软的温热气了。
惊喜和幸福涨满内心,让禹有点昏晕,他顺其自然地昏晕了半刻钟。随后他慢慢从那种昏晕里醒过来。低头打量自己的身体,他看见自己的下半身已然是一截苍苍树木了,他将信将疑地沿着树身向上看,他看见自己的头上正顶着一棵高大茂盛的树冠,巨大的幸福感冲击着禹的头,使他沉沉睡去。醒来的第一个念头,禹就是热切的等待妻子。他一心一意地等妻子到来,他一定要说服她也变成一棵树。想当年三过家门不入,的确使她颇受了些冷落和委屈,现在,如果妻子也愿意变成一棵树,那他从此将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地终日与她厮守一起,还有什么遗憾呢。再说,单是变树时的美妙感觉,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她试一试。
要是她不肯听他的呢?那就一把抱住她,哄她、教她一一收拢双脚,双手合十。帮她旋转。飞升。看,变成树了吧。变树的感觉如此美妙,体会到了,她也不会埋怨的吧。
可是,妻子怎么还不到来呢?禹打算像一棵树那样伸展身体,向着远处张望张望。却只听见脚底下“啪”的一声,犹如瓦钵摔碎在地的声响。禹惶然低头,却看见自己依然端坐的神龛上,在终日缭绕,从不肯有片刻歇息的香烛烟雾里。禹仿佛做梦似的长久地发了一回呆。
被常年的烟火熏灸,禹感觉自己的眼睛是那样肿胀,他的肩背僵硬如同死了一般,治水时落下的腿病使他的双腹沉重,没有一丝想要动弹一下的欲望。
收回视线,端正目光,从深沉的恍德中清醒,禹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营造了尘世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侧面写了禹的治水泽被后世,神的地位实至名归,也为下文要做了铺垫。
B.大禹走神了,“无聊地躺在石榻上”没有事业可做,被供成神的日子,失去了生活的感觉,赋闲在神位上,没有了治水的劳作,于是,在出神中,他回想了自己的种种,剖析了自己的生活与生命,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C.禹想象着自己变成一棵树,表达了他不再想四处颠簸,想让生命在宁静中收获喜悦,以及要补偿自己的妻子,两个人厮守在一起,收获俗世幸福的愿望。
D.最后一段,“禹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反映了他虽然对尘世生活的向往,对尘世的实在、温馨、幸福的畅想,但是他最后还是喜欢做在神龛上受人们顶礼膜拜的神。
【小题2】结合全文,如何理解“那景象让禹有点幸福、有点疲惫,还有点莫名的感伤。”这句话意思?。
【小题3】本文以“出神”为标题,颇有深意,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内涵和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象,作为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应物,在一些诗人的笔下被描绘成静态的,因而缺乏生命的动态。而在有的诗人笔下,通过情感的驱动,化物体的静态为动态,使其具备一种流动的美感。徐志摩的诗大多属于后者,他着意追求意象的动态化,使本来相对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而具有流走的动感,进而使诗歌也具有动态之美。
徐志摩善于用化静为动、以静写动和寓动于静的方法去构建动态美的画面,而这画面往往因在静中注入了动的血液,而使诗歌愈加清新、活泼、充满生气。
化静为动是徐志摩创造诗歌动态美的重要手法。《她是睡着了》描写的是少女的睡态。少女的睡态,本是安谧、宁静的,但诗人抓住少女“可爱的漩涡”这一静态特征,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静态中写出轻盈的动态,使读者在少女如“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的睡态中,感觉到她在“朝阳里”将是如何像“水仙”那样鲜艳芳菲。《山中》一诗,写静夜里诗人在院中思念山中的恋人。在那月华如水的静夜里,诗人却想要“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去“吹醒群松春醉,在山中浮动”。面对情人静谧的窗口,诗人不忍打扰熟睡的姑娘,只愿化为一片碧叶,掉在她窗前,“轻柔如同叹息”。诗人在苦心经营了一个极其幽静的环境后,又将笔峰轻轻一转,抓住“一针碧叶”掉下发出“如同叹息”般的声响这一动态,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流动美。在徐志摩笔下,“秋雨在一流清冷和秋水”里从“憔悴的秋柳”的“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见“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的情语(《私语》),“树上的叶子”会与作者的心在无言的交谈中同病相怜,天上的星星也会在夜半时分爬上树尖与他的魂灵对话(《变与不变》)。
徐志摩还善于以静写动,即以客观环境极度的静谧来反衬自己心灵空间的大波澜。如在《再别康桥》中,极静的气氛中荡漾着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全部浓缩到诗中那富有个性特色的意象之中。诗的开头就很别致,轻轻的来,轻轻的走,轻轻的招手,一切都是“轻轻的”;结尾部分,理该放歌而又不愿放歌,这一宕荡叙尽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情。“笙箫”与“悄悄”、“夏虫”与“沉默”本来是几乎不能够调和在一起的,但诗人偏偏要把这对立的事物串在一起,“悄悄”也就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如通人情似的也不鸣叫。这静寂的气氛愈加烘托了诗人异常强烈而深沉的依依别情。
寓动于静是徐志摩创造诗歌动态美的第三个手法。诗人往往会通过对静的描写,使人产生联想。而这种联想就能使诗歌产生动态美。在《难得》一诗中,虽然诗中的两位朋友在清寂的夜里“只静静的坐对着炉火,只静静地默数远巷的更”,“一双寂寞的灵魂”“无言的相对”,此时此刻,万籁俱寂,一切仿佛都已睡去,然而从那默默地为口唇干裂的朋友递去的那一杯白水中,从添上了几块煤后的一炉红焰中,读者会联想到,在两位朋友如此“无言的相对”后面,蕴藏着何等的默契,包含着何等的深情。而正是这样的联想,使诗歌不再单调死板。
(节选自刘景兰《徐志摩诗歌语言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某些诗人的笔下,作为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应物的意象被描绘成静态的,因而缺乏生命的动态。
B.在《她是睡着了》一诗中,徐志摩抓住少女“可爱的漩涡”这一特征,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静态中写出了动态之美。
C.在《变与不变》一诗中,“树上的叶子”会与作者交谈,天上的星星也会在夜半时分爬上树尖与作者的魂灵对话。
D.在诗歌中,徐志摩善于用客观环境的极度静谧来反衬自己心灵空间的大波澜,这是他常用的以静写动的手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志摩往往是无意识地追求意象的动态化,这使本来相对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具有了流走的动感。
B.在《山中》一诗中,诗人不仅变成了月色,还化作了清风,想要“吹醒群松春醉,在山中浮动”。
C.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笙箫”与“悄悄”、“夏虫”与“沉默”是完全不能够调和的。
D.在诗歌中,徐志摩往往喜欢通过对静的描写来使人产生联想,而这种联想则会使诗歌产生了态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诗歌意象的动态化,这一特点也影响了之后许多诗人的创作。
B.徐志摩善于用化静为动、以静写动和寓动于静的方法去追求意象的动态化,使诗歌也产生动态之美。
C.在《再别康桥》中,极静的气氛反衬出徐志摩心灵空间的波澜,将对母校眷恋之情,全部浓缩到了诗中那富有个性特色的意象之中。
D.徐志摩在运用寓动于静时,并没有直接描写动,而是通过对静的描写使人产生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