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失踪

周海亮

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活着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那次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兵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

他失踪了?

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

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惧,不敢面对敌人。他回来过吗?

没有。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

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营长说,是他失踪了。

我猜他战死了。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他既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他战死了,你们有责任的。

当然。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是对你的补偿。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

女人不愿相信他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兵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

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息。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营长说我们都会死去,不管是打败仗还是打胜仗,终究是死。营长看看女人,问,你知道这附近哪有女人?我指的是,那样的女人……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他的丈夫成为俘虏。只有成为俘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每一天,睡梦里的女人,都会被丈夫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

几年以后,战争戛然而止。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营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的士兵。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个裸露的胳膊上,排列着十几个整齐的弹迹。

我来找我丈夫。女人说,你们是否找到了他?

当然没有。营长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被俘。我们拿到所有的战俘名单,包括死去的战俘,可是没有你的丈夫。他应该逃走了。他肯定逃走了。也许他就藏在村子里,藏在你的家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不过这已经不归我管了。再说能活着有什么不好呢?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逃。当初他主动提出要去打仗,他怎么会逃呢?他的胆子大得像狼,他怎么会逃呢?他一直没有在女人面前出现,他怎么会逃呢?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他真的逃了。他逃了,保一条命,就什么都有,就可能什么都有,就真的什么都有。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

清晨时候,出门喂鸡的女人看到一个男人从她面前走过去。男人扫她一眼,目光在她的脸上没有丝毫停留。女人心里猛一哆嗦——男人太像他的丈夫了——相貌像,身材像,表情也像。可是他是她的丈夫吗?女人僵在门口,任一群唧唧喳喳的鸡崽焦急地啄着她的脚背。

女人终喊出一声“天啊!”,扔掉怀里的箩筐。她至少追出五里地,可是没有男人的影子——既没有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也没有不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女人往回走,想,他是她的丈夫吗?他不是她的丈夫吗?丈夫真的死去了吗?丈夫真的没有死去吗?女人回到家,幻想丈夫站在院子里,坐在屋子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女人找了很久,然家里,仍然只有孤零零的她。

女人叹一口气,拾起箩筐。女人想不管如何,丈夫给了她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着,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结果不是唯一,对她来说,便够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一个女人与营长的几次交流为写作内容,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出警觉的营长与细心的女人这两个鲜活的形象。
B.男人是一个胆子大得像狼一样的人,不可能当逃兵,因此,他的结果只有被敌人抓走和被打死在隐蔽的地方这两种可能。
C.丈夫没有回来,女人是有权利向营长问责的,营长虽在面对女人时有些愧疚,但也没有办法,只能给女人一些钱来安慰一下她。
D.第二次见面时,营长说自己希望男人被俘,因为只有这样,男人才有活命的机会,这既是对女人的一种安慰,也是他当时真实的想法。
E.男人虽然没有回来,但也给了女人等待和希望。不论丈夫活着还是死去,女人都会等待下去,在等待中体验孤独的生活。
【小题2】对于自己丈夫的下落,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8 07:0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合一”观

——中国文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钱穆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对人类求生存有重要贡献。
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而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天命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中国古人对“人生”与“天命”认识的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它们两者和合为一。在此基础上,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而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人合一”观,是推进中国古代文化演进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而西方人则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天命”与“人生”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做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
中国文化认为“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中,“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中国古代人抱有一种“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尽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观。如果我们今天效法西方人,强要把“天命”与“人生”分别来看,那就无从去了解中国古代人的思想了。

即如孔子的一生,便依循天命。《论语》中,子曰:“知我者,其天乎!”又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认为违背了天理,必将遭祸。倘孔子一生全可由孔子自己一人作主宰,不关天命,则孔子的天命和他的人生便分为二;离开天命,专论孔子个人生活,则孔子一生的意义与价值也就会减少。换言之,人生的价值依乎天命而彰显,人生离去了天命,便全无意义价值可言。这一观念,也为孔子以后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所阐扬。

读《庄子·齐物论》,便知天之所生谓之物。人生亦为万物之一,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如果人生远离天命,则人生亦同于万物,与万物无大相异,亦无足贵矣。故就人生论之,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这是中国古代论人生之最高宗旨,后代人亦与此不远。

以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再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中国人最喜言“天下”,“天下”二字,包容广大,其涵义即有使全世界人类文化融合为一、各民族和平并存、人文自然相互调适之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天”“人”分离观的发展对人类生存产生的不良影响,随现代科学的演进而愈显严重。
B.中国思想中,“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无“隐”“现”分别,导致中国古代没有宗教信仰。
C.中国古代思想认为人生的要义是阐明天命,因而对天人关系理解的深度决定了人品德性的高度。
D.如果我们今天要了解中国古代人的思想,就不能效法西方人,把“天命”与“人生”分开来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中西方在天人关系上的不同理解作了总体阐述。
B.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言语,主要强调中国古代“天命”对人生的主宰作用。
C.文章举《庄子·齐物论》的例子论证了儒家和道家在天人观上的共性和差异性。
D.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证“天人合一”观的内涵及意义,显示了严密的逻辑性。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三年级往事
路明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妈生病了,先是躺在镇卫生院的病房挂盐水,后来转院去了上海。上海的医生说,发现得早,没什么大问题,但要开刀。
我懵懵懂懂,并不担忧或是哀伤。我妈不管我了,这是一件好事情。以前都是我妈爬起来给我做早餐,她去上海后,我爸每天早上给我一块钱,让我自己去买早点。九十年代初的一块钱可以买很多东西,肉包子三毛钱一个,菜包子和烧麦两毛钱一个,豆浆一毛五分一碗,小笼包八毛一笼,要是加一点,一块五毛钱,就可以买一碗加了雪菜的咖喱牛肉面,牛肉切得很薄,铺满整个碗口,只有十字路口的“北方饺子馆”卖这种据传是上海风味的面。
剩下两顿饭去爷爷家吃。放学后,我不用写作业了,牵了爷爷家的草狗到处瞎逛。爷爷有个邻居是自来水厂的职工,每次看见我都会说,啊呦,今朝又过来骗饭吃。我咯咯乱笑,觉得“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晚饭后,我爸来接我回家,我坐在他自行车后面,上桥时跳下来一路小跑,到了桥顶再跳上车。我爸是高中部老师,他上夜自修的时候,我就自己回家,脖子上挂着钥匙,一路晃荡晃荡。回到家,溜到爸妈房间偷看一会电视。至少要在我爸回来前十分钟关电视,不然我爸一摸,电视机壳是热的,那么我就要挨打了。
周末,我爸去上海陪我妈,我彻底自由了。爬树打鸟,下河摸虾,跟一帮野孩子玩打仗,折根竹子当青龙偃月刀。我爸给我的早点钱通常能省下一半,到游戏机厅打三毛钱一个的铜板,打完了站着看别人打。直到我爷爷找到游戏机厅,揪着我的耳朵回去吃饭。
一天中午,我吃了饭早早到学校。教室里没几个人,我有点百无聊赖。咸菜瓶问我,你怎么来这么早?
咸菜瓶大名严彩萍,吴语“咸”“严”不分,到后来,连老师都叫她咸菜瓶。咸菜瓶拖两根鼻涕,坐在最后一排,长得比我还高一头,成绩长期在倒数几名徘徊。
我懒洋洋地回答,我妈去上海了,家里没人呀。
你妈干嘛去上海?
她生病了……
你妈死了。
我清清楚楚地听见她说出这几个字,我明明白白地看见她的嘴巴一张一合。咸菜瓶歪着头,挑衅地看着我。
我脑子“嗡”的一声,血涌上来。我走到咸菜瓶面前,朝她脸上用力一拳。
她低头擦了一把鼻子,手上沾了鼻血。咸菜瓶的脸上闪过疼痛,愤怒,还有不可思议的表情。
拳头雨点般地落在我身上。我也发了狂,扑过去拳打脚踢。
几个同学跑过来,连拉带拽分开了我们。
我抓起她的铅笔盒,扔到楼下。她冲过来想抢我的书包,我死死地拽着书包带。课桌掀翻了,两个人滚到地上。在场的同学惊呆了,在此之前,没见我打过架。
办公室里,班主任坐在一杯茶后面。有目击者汇报,是我先打的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班主任问,为什么打人?
她骂我。
骂你什么?
我低下头,不说话。
说呀,班主任不耐烦了,他用圆珠笔敲敲桌子,赶紧说。
她骂我妈。
骂你妈什么?
我死死地咬住嘴唇,一言不发。哪怕是小孩子,也会有这种说不清的忌讳吧。
班主任显然对我的强头倔脑很不满意,骂你你就骂回去啊,干嘛动手打人,还把人家打出血了……罚你做一个礼拜的值日,从今天开始。
放学后,同学们都回家了,留下我一个人翻凳子,扫地,倒垃圾。泪水滴到地上,溅起一小团尘埃。
咸菜瓶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她一把抢过我的扫帚,要扫地。
我抢回来,她又要来抢。我擦擦眼睛,对她说,滚。
她愣了一下。我又说了一遍,滚。她的脸涨得通红,想说什么,但终究没说出来。她一跺脚,转身走了。
晚饭后,我爸来接我,他已经听说了我打架的事情。
你干嘛跟她打,我爸叹气,严彩萍是个没妈的孩子。
啊,我惊异地抬起头。
你不知道啊,我爸说,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生病死掉了,她爸后来又讨了个女人,听说经常打她。对了,她骂你什么?
【小题1】作品开头用很多文字(二-四段)叙写妈妈不管“我”是一件好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简要分析作品中严彩萍的生活状态。
【小题3】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严彩萍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作品结尾部分“啊,我惊异地抬起头”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谢冕
①从根本上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②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诗的特点在抒情。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而是为了感动。读者总是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希望这种欣赏的结果,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还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③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段“工序”。
④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欣赏诗歌,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的意思并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⑤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⑥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这里所谓的“猜”,其实就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⑦我们读诗时会感觉到,诗的语言是断断续续的,跳动性很大,欣赏时需要对这种不连贯进行“加工”——即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像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第③段中以“泡”字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根据文中与“泡”字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
【小题2】诗歌欣赏活动为什么以想像活动为主要方式?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答。
【小题3】作者认为诗的语言“跳动性很大”,要创造性地欣赏。请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参照第⑦段的例证,说明作者的观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设计的日常
朱 锷
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丛书”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提到的,在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正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真正意义所在。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引自(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原研哉建立了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
B.本文开门见山,从“设计是什么”讲起,借助轻松愉悦的讲述方式和丰富生动的实例,和读者一同探讨了设计是什么的问题。
C.设计师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和职业培训,而是建立在长期生活中偶然得到的灵感。
D.在与原研哉的作品对比中可见中国设计尚处在较为低级的起步状态,与日本的设计文化和理念相去甚远。
E. 艺术,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通过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方面涉及设计,可以说生活离不开设计,而设计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小题2】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世界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主要设计理念。
【小题3】这篇文章语言准确、平实,结构严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是原研哉的名言。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根据这句话也可以推断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艺术家、数学家等),应该能够丰富文学(艺术、数学等)这一概念”,请举例说明这样推断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父

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了北方城市里的教堂、钟楼和修女,营造了浓浓的宗教氛围,属于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
B.“我”生活在这座北方城市里,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更具有真实感。
C.神父待人谦恭、和善,虽然觊觎外公的大衣,但事后又幡然悔悟,所以得到了外公的原谅。
D.两个舅舅一直对教父言听计从,外公“遇难”后,舅舅们不知所措,这是神父阴谋得逞的原因。
【小题2】小说中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结尾外公突然出人意料地活着回来,这样设计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