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只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
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的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一年,我赶回家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子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不忙,他说。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子。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柄子,边告诉我说:“他呀,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干,让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在路边等,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的。”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
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打工?
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工资。
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
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摘编自《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
B.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精湛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C.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不愿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D.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木匠“他”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
【小题3】对于这篇小说,有人认为木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还有人认为木匠与我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3 04:1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各种信息的传递主要靠人力、畜力及烽燧。烽燧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谓,入韩代被称作烽堠、亭燧,唐、宋称作烽台、烽火台,明代称作烟墩、墩台。它是最古老的通信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国家文物部门已将古代烽燧、戍堡、驿站等划归长城资源,因此可以说西域烽燧是长城的延伸,与长城呼应形成自东向西的防御线,丝绸之路在烽燧的庇佑下得以畅通。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地带,烽燧遗址遍布全境。据调查,新疆长城资源共有362处,其中烽燧和戍堡占302 座。这些烽燧直接反映和印证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象征,也是领土的直接历史物证,同时也反映出古代西域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西域烽燧呈纵横分布,由东向西,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重要关口,有的建在地势险要的高山之巅,居高临下;有的建在河口平滩之中,与四周烽燧遥相呼应。因为烽燧所在之处人烟稀少,人为破坏较少,大部分烽燧至今雄姿依旧。今天见到的丝绸之路上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是始建于西汉宣帝年间的克孜尔尕哈烽燧。它是汉、唐丝绸之路上标志性的军事通讯建筑设施,是汉、唐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军政系统和丝绸之路繁荣的见证。
西域烽燧的构造与中原地区的略有差异。中原地区的烽燧一般由砖石垒砌或黄土夯筑而成,而西域烽燧则用土坯筑成,外观一般呈圆锥体或方椎体,高4-10米不等。西域烽燧能留存至今,除了与人为破坏较少、当地干燥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修建者在土坯层内常常间夹有芨芨草、红柳和胡杨棍等植物,它不是简单的混入泥土,而是呈规则状,每隔二三十厘米泥土,就铺有一层。泥土也不是一般的泥土,而是由黄土、沙砾掺短苇筋制成。这样砌成的烽燧墙体坚固、耐用,大大增强了抗风蚀的能力,与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泥土”技术如出一辙,突显了古人的建筑才能和智慧。如位于乌什县西40公里处的别迭里烽燧,残高7米多,至今保存完好。
众所周知,烽燧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递敌情。烽火报警的记载,最早始见于《墨子·号令》:“昼则举烽,夜则举火。”意即白天放烟,夜间举火。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烽烟又别称“狼烟”。“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乌没狼烟”(杜牧《边上闻笳》),“此处游人堪下泪,更闻终日望狼烟”(顾非熊《出塞即事》)。有人做了测试,倘苦每座烽燧望烽起火所需时间为10分钟,玉门关至楼兰故城烽烟传递约需6小时,而策马在崎岖的古道上行进每小时平均速度为20公里,所需时间约20个小时,烽燧报警要比后者快捷三倍多多,足见烽燧通信之优势。汉代烽燧绵延不绝,从长安西至疏勒,路程约2000公里,烽燧烟火传递速度大约需要30个小时,这与现代邮政发寄、接收时间几乎相等。
随着历史的推移与变迁,烽燧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独有的军事通讯手段,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阮秋荣《漫话西域烽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人力、畜力及烽燧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其中烽燧还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B.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数量众多的烽燧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的西域烽燧大多分布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保护着丝绸之路。
C.西域烽燧的修建者已经掌握了“钢筋混凝土”技术,他们运用这种技术砌成的烽燧墙体坚固、耐用,抗风蚀能力极强。
D.燃烧狼粪升起的烟能够直而不弯,起到更好的报警效果,因而古人常以狼粪代替新草,正因为此,风烟又被称为“狼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域都行使了管辖权,西域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横分布的西域烽燧就是直接的物证。
B.克孜尔尕哈烽燧是至今能见到的丝绸之路上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它标志着汉、唐国力的强盛,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C.乌什县城西40公里处的别迭里烽燧至今能够基本保存完好,和人为破坏较少、当地干燥的自然环境以及修建者所运用的技术有关。
D.时至今日,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烽燧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它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曾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依然不能被忘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烽燧是我国最古老的、独有的通讯工具和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它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
B.在古代,一个地方如果修建了数量众多的烽燧,那么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往往非常重要,如西域。
C.“昼则举烽,夜则举火”,这句见于《墨子·号令》中的记载,说明了烽火报警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D.和利用其他通讯方式传递敌情相比,烽燧如果没有速度上的优势,那么古人就没有修建烽燧的必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一2012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及贡献率
排放物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煤炭燃烧
2179
86.7
炼钢
168.5
6.7
炼油
68
2.7
机动车
99.8
4
合计
2513.3
100.0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它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为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
图二:煤炭消费与雾霾统计

雾霾:不同于自然条件导致的雾现象,主要是人为排放到空气中的尘埃、烟粒或盐粒等气溶胶的集合体。
(数据于国家统计局《中国气候公报》)
材料二:
刚入12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此次我国的雾霾天气,波及省市城市之多让我们大吃一惊,因为雾霾天气的影响,部分省份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学生学习受到影响,雾霾也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严重危及公民的人身健康,侵袭着我们的身体。
事实上,雾霾的形成与我们每一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比如,企业排烟、工地扬尘、汽车尾气、家庭烹饪等等,都对雾变霾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为了蓝天白云,为了新鲜空气,无论政府还是企业抑或公众,都应带着责任积极参与进来。
(摘编自2015年12月5日《长江时评》)
材料三
目前,今冬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正在影响我国,多个城市已达严重污染,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陕西省,就有31个城市维持红色预警,21个城市维持橙色预警,8个城市维持黄色预警。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东、河南等6省市合力“抗霾”。
专家提示,此次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部分时段能见度低,对人体健康和交通等将产生较大影响,需防范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低能见度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另外,今年10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偏差,导致京津冀地区平均霾日数较去年同期偏多,需做好抗霾持久战的准备。
(摘编自2016年12月18日《中国天气网》)
材料四:
为督促地方政府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环保部督查组持续在一线开展督查。督查组发现个别企业存在恶意生产行为,部分企业未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还有部分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像这样只顾一己私利不管他人死活,只想我行我素不愿尽责出力的,可以说大有人在。
身处青山绿水,呼吸新鲜空气,是广大群众的迫切心愿。顺应人民的期待,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抓出力度,对辖区内的企业要加大排查,加强监督,一旦发现企业违规排污,该罚款的罚款,该整改的整改,该关停的关停,总之,决不能用环境污染换取数字政绩,决不能拿群众健康拉动GDP增长。
同时,治理雾霾要有长远的治理规划,面对雾霾天气,一些地方还是“头痛医头”,缺乏治理空气污染的长期规划。
(摘编自2017年1月10日《东方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它污染物相结合。
B.雾霾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对人的健康和交通运输产生了严重影响。
C.雾霾天气的形成与一部分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有很大的关系。
D.雾霾是一种人为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空气劣质化现象,而雾是一种自然条件导致的现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煤炭燃烧是PM2.5值升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好煤炭使用是改变雾霾天气产生的一个措施。
B.由煤炭消费和雾霾天数的数据图可知,煤炭用量逐年递增,而每年雾霾天数也呈不断上升的状态。
C.雾霾天气的产生与企业生产、民众生活习惯、交通出行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恶性循环。
D.雾霾使民众对空气质量的诉求极为强烈,这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各级政府也制定了长期规划。
E. 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社会的焦虑,对城市管理者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小题3】怎样才能更好地治理雾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太用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启动“流浪地球”计划,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视专家表示,《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硬科幻电影,打造了中国式科幻片的基本样貌,不论是危机事件、科学架构还是特效制作,都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准。

除了完成度较高的影片制作,《流浪地球》的主题立意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要素。影评人李星文说,影片讲述了中国人拯救地球的故事,观众的自豪感被激发出来,对影片感觉很亲切,保证了影片不仅在大城市受欢迎,也能很好地下沉到四五线城市的观影群体中。

作为中国科幻电影“起飞”的作品,《流浪地球》仍有不成熟的地方。“影片在人文表达方面有所欠缺,角色行为有时冲动大于理性。”李星文说,但是要肯定《流浪地球》的突破与创新,它标志着科幻片的类型在中国电影界第一次成型,培养了观众的审美情趣,期待日后的科幻片能够在科幻表达和人文表达方面双线并进

材料二

喜剧片和动画片历来是春节的常客,今年春节档仍然是延续了喜剧加动画的格局。动画片《小猪佩奇过大年》《熊出没・原始时代》和喜剧片《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覆盖了各年龄段的观影群体,达到了过年“合家欢”的效果。

春节档的喜剧电影汇聚了多位擅长喜剧制作的导演或演员,上映前备受关注。但是上映后的票房全都高开低走,没有出现以往喜剧电影在春节档一骑绝尘的局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电影和观影群体是互促发展的,好的电影提升观众观影品位,有品位的观众促进电影质量提升。近年来,中国喜剧电影飞速发展,观众对喜剧片的审美品位也越来越高,単纯的叠加笑料难以俘获人心,观众追捧的喜剧电影要有能引起共鸣的主题,还要有原创性的笑料。

(材料一、二演编自《2019春节档电影盘点),《人民网》2019年2月11日)

材料三:


从2019年春节市场数据来看,今年春节档票房高达58.4亿元,票房較去年保持上升势头:观影人次达到1.3亿,较去年的1.44亿人次有所下滑。排片增加的情况下,观影人次却是下滑的,总票房高的同时意味着平均票价的上涨。

(编自《2019年春节票价上涨:你实现“电影票自由”了吗?1,《网易》2019年2月12日)

材料四

事实上,在正月初一,《流浪地球》的单日票房仅列第4位,排在《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之后。但正月初三开始,《流浪地球》成为当日票房冠军,并在此后一直领跑。而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全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也显示,《流浪地球》以85.6分获档期满意度冠军,这再次证明了影片最终要靠口啤取胜。

根据中国电电影资料馆的全国电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2019年春节档观众满意度得分83分,获“满意”评价,这是自2015年开展调查以来春节档中的最高分,同时也是全部27个调查档期的第二名。以《流浪地球》的成功逆袭为代表,2019年春节档既充分验证了“质量为王”这一市场铁律,也为业界追求高质量带来了信心。

(摘编自《票房口碑双丰收科幻电影迎来新突破》,《重庆日报》2019年2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之际,中国人救地球的故事,影片的主题立意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B.作者认为,《流浪地球》仍有不成熟的地方,如影片在人文表达方面有所欠缺,角色行为冲动有时大于理性。
C.电影的质量和观众的观影品位是互相促进的,随着中国喜剧电影的飞速发展,观众对喜剧片的审美品位也提高了
D.《流浪地球》的成功逆袭充分验证了“质量为王”是电影市场的铁律,同时也给业界追求高质量带来了信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浪地球》打造了中国式科幻片的基本样貌,其中的危机事件,科学架构、特效制作,都达到国际水平。
B.《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的突破与创新,标志着科幻片在中国电影界的首次成型,培养了观众的审美情趣。
C.2019年春节档延续喜剧加动画的格局,电影覆盖了各年龄段的观影群体,达到了过年“合家欢”的效果。
D.从2019年春节档市场数据来看,总票房高达584亿元,而观影人次减少了,票价上涨可能是原因之一。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推进我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慈善捐赠是一种对陌生他者的伦理关怀,其基本理念中有分工协作和契约精神两个原则。

慈善捐赠的发展由一对一的直接捐助形式逐步走向捐助者与受助者的分离,即建构 起以三方关系为特征的慈善主体关系,如:捐赠人、慈善组织和受益人三方,志愿者、志愿服务机构和受益人三方,捐赠人、募捐人和受益人三方。这种分离意味着:一方面,分工带来了专业的服务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协作使捐助者与受助者在心理、人格、 尊严等方面更趋平等。目前来看,分工协作的原则显然还没有真正得到慈善事业有关部 门的尊重和维护。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着诸多乱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契约精神”的缺失。由 于缺失契约精神,有关部门可以任意变更捐赠领域或受捐对象,慈善组织可以随意背弃 诚信谋取私利,捐赠方可以随时违背捐赠承诺等。正是这些违背契约精神的行为,给慈 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摘编自《慈善法充分彰显现代慈善新理念》,2016 年 3 月 25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2017 年 11 月 2 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公布了《2016 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据悉, 这份报告通过对 2016 年国内(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公开捐赠数据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 共收集到较为完整、符合数据分析要求的捐赠数据 70.23 万条。分析显示,上年我国全 年接收国内款物捐赠共计近 1392.94 亿元,相比上年增加近 284.37 亿元,相当于人均捐 赠 100.74 元。

从捐赠主体看,企业捐赠仍为第一大捐赠,捐赠总额首次突破 900 亿元,其中 民营企业贡献超过五成。据不完全统计,上年我国捐赠过亿的慈善家共 35 人(夫妻和家 族按单一主体计入榜单),比 2015 年增加 13 人,捐赠总额达到近 80 亿元;普通民众10 万元以下个人捐赠总额跃升至 2016 年的 90 亿元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慈善捐赠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捐赠渠道看,2016 年我国网络募捐得到了较快发展。移动端成为主流,手机捐赠占总额的七成以上。2016 年,民政部指定了首批 13 家慈善组织在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其中,腾讯公益平台、蚂蚁金服公益平台、淘宝公益平台三家平台全年共筹得捐赠款近 13 亿元,比 201 5 年增加近 38%。从网络捐赠关注的领域来看,备受关注的依次 是医疗救助类、教育助学类、减灾救灾类和环境保护类。

分析认为,自 2016 年 9 月 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后,多项具体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多个行业重大问题得到回应,对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我国慈善事业目前仍存在慈善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培育扶持政策配套不足、事中事后监管力量薄弱等主要问题。慈善组织将要面临的诸如继续完善内部治 理结构、坚持慈善信息公开、不断提升自身公信力等新问题、新挑战,也需要在有关部门监督下予以解决和应对。

(摘编自新华网)

【小题1】根据材料,下列关于中国慈善捐助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慈善捐赠中无论分工还是协作,都意味着一种对陌生他者即捐赠受益人的伦理关怀。
B. 2016 年我国慈善捐赠最关注三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所受到的关注占据了最大份额。
C. 企业捐赠是 2016 年我国慈善捐赠的最大,其中民营企业捐赠总额超过 450亿元。
D. 2016 年全国有三家公益平台共筹捐款 13 亿元,预示着今后将全力推行高效网络捐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说明了慈善捐赠理念中的两个原则及其现状,材料二和材料三借助统计数据说明了2016 年度中国慈善捐赠的成绩与特点。
B. 《2016 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当年我国的慈善款物捐赠比2015 年大幅增加,相当于人均100.74 元,这个数据具备相应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C.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明确指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之后,我国慈善事业仍存在许多问题,这提醒我们不断思考和完善慈善事业。
D. 与图一的内容相比,2016 年网络捐赠重点关注的领域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的捐赠主体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认识不同。
A.分析显示,我国慈善捐赠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民众正成为个人捐赠的重要力量,表现出这类捐赠者有着对陌生他者的伦理关怀。
【小题3】材料中说慈善捐赠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那么,文中提到的“有关部门”应该怎样解 决相关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熊十力:乱世为儒
朵渔
熊十力出生于湖北黄冈,是一个乡村穷教师的儿子。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病亡。此后游学乡间,读王船山、顾亭林之书,忽有革命之志,遂投奔武昌新军。1917到1918年间,参与孙中山幕府。他目睹鼎革以还,世风日下,慨叹“由这样一群无心肝的人革命,到底革到什么地方去呢?”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弃政向学。
1920年熊十力拜在南京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门下学佛。熊十力在内学院里是年岁较大的学员,学习极为用功,也是最穷的一个,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人送绰号“空空道人”。
熊氏在内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唯识学和因明学基础,接受了哲学思维的严格训练。1922年熊十力受聘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但自一开始,熊便一步步背弃师说,逐渐离开佛教唯识学,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好在蔡元培向来提倡兼容并包,亦就相安下去。然而,熊十力的讲课效果似乎不太妙;而不能得英才教之,更让他觉得气馁。后来,他干脆向学校提出在家授徒,虽不能得天下英才,能有“二三子”聚而教之,也是惬意,“而不相干之学子,亦不愿其与于斯课”。学校竟也同意了他的要求。
熊十力师风陡峻,责人以善,不惜詈骂,情急处甚至会饱以老拳。一次,梁漱溟为学问之事与熊十力发生了争论。争完了,熊十力趁梁漱溟转身的机会,跑上去朝梁就是三拳头,口里还骂他是“笨蛋”。梁漱溟了解熊的个性,没加理会就走了。熊氏也深知自己修养不足,缺少一份儒者的典雅,但“检讨”归“检讨”,他决计不去改正。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熊十力辗转返回黄冈,后来进入四川,颠沛流离,生活尤为拮据。但他自甘寂寞,乐以忘忧,仍勉力著述讲学。他依然坚持每日清晨四点即起床,读书写作,中午亦只闭目坐上片刻。写起来只需一纸一笔,最穷困时,用秃笔写,以碗为砚,一盛墨汁,一盛朱红。因长期流离失所,身边并无藏书,他恐怕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
1946年春,蒋介石正欲乘船还都南京,途经武汉,得知熊十力在汉口,便差人去请,熊一听顿时光火:“要我去看他,他是什么东西!”蒋又赠资百万以助其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并不领情。1946年6月7日,熊致函徐复观,讲明:当局若真想为国家培育元气,最好让自己自安其素,为所欲为,不必专款资助,只要不横加干涉,便是一种支持。他并举章太炎之例,说“章太炎一代高名,及受资讲学,而士林唾弃”。
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极其反感:“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也尤为厌恶,熊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947年春北大复校,熊闻讯便重返北大。他原以为可以重拾当年初到北大时那种平静的治学生涯,然而内战使北平依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48年2月,浙江大学请熊十力前去讲学,熊氏携弟子牟宗三一起前往,并将筑居之所命名为“漆园”,并自号“漆园老人”,自比“漆园吏”庄子,取庄周避世之意。
1949年5月16日,他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武汉,极为兴奋,大书三个字:解放了!50年代初,熊十力留在大陆,生活是安定的,然而此时熊十力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的学说逐渐被边缘化了,著作也几乎到了被人遗忘的地步。他在暮年哀叹道:“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绝无向学之青年,亦鲜有客至。”1956年他完成了《原儒》一书的下卷,以“六经注我”的精神,重新阐释了儒学经典和儒学史。1968年5月23日上午,一代大儒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路程。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节)
【相关链接】
圣贤讲仁,讲性命无道,讲良知,都不是一假定,而是一真实生命的呈现……熊先生是一个真人。他真之所以为真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不用说得太玄远,太严肃,而只从他日常生活上说。(牟宗三《熊十力先生追念会讲话》)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牟宗三所说“熊先生是一个真人”的一项是(   )
A.熊十力在南京内学院求学时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有人送给他“空空道人”的绰号。
B.熊十力性格峻急,脾气暴躁,缺少儒者的典雅,与他人争论学术问题,一言不合竟至于老拳相加,粗话詈骂。
C.熊十力对蒋介石差人邀请自己见面十分恼火,蒋介石欲赠资百万他也断然拒绝,他说他不需要要专款资助,只要不受干涉,自安其素。
D.熊十力定居浙江时将住所命名为“漆园”,自号“漆园老人”,把自己比作曾做过“漆园吏”的先哲庄子。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荡的时代极大地影响了熊十力的人生选择和政治立场,无论是早期弃政向学,还是后来的避世研道、留在大陆,都与相应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B.熊十力不喜追逐风气,不善迎合他人,对受资讲学的章太炎之流极为厌恶、反感,称其为学术上的“逐臭”之徒。
C.熊十力治学勤勉、严谨,学术上既能够分辨前人著述的优缺点,择取精华,又有“六经注我”的精神,能够打通各家学说,形成并坚守自己的独特见解。
D.熊十力十分用功,有真学问,但对学生极其严厉,讲课效果也欠佳。带着“不能得英才教之”的遗憾,他干脆在家授徒,聚集数人传讲学问,也乐在其中。
【小题3】熊十力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这在熊十力本人身上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