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子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
B.“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华丽”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惋惜与不平。
C.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
D.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
E. 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小题4】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0 02:0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自主卸载手机预装软件,离不开法律规制
吴学安
7月1日起,(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要求,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却载。这意味着。智能手机预装软件不可知载的历史即將终结。经调查,新规实施一个月来。市场上部分手机预装应用软件已经可却载,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智能手机内的预装软件不能由用户自主卸载。
智能手机预装应用软件一一直是强迫销售、捆势销售等“强卖症”的重灾区,由于预装应用软件能赚钱,大部分手机厂商、批发商零售商电信适营商都会在自己销售渠道内的手机上大量安装预置应用软件,少则七八款,多则十几款,这些预装应用软件有的开机自启偷流量,有的不时推送信息和广告,更有恶意软件窃取信息、和费、欺诈、破坏系统安全等,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一项调查显示,95 32%的智能手机中存在预置应用软件,这些软件偷跑流量侵占内存盗取信息,却不能卸載。预装软件相当于让消费者提前购买了服务,用户量巨大就代表预装软件各方有源源不断的收入,按照中国每年化部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计算,预装软件的经济规模应该超过50亿元。
此次,工信部发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对违反规定的,通信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依法进行处罚,并将生产企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记入信誉档案,向社会公布。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应用软件线索,各单位应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向手机预装软件“宣战”,反映出管理部门对消费者权益的关注。一方面,从法律上讲,预装不可卸载软件既侵化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也涉嫌欺诈,过多的不可却载软件,必然会导致内存缩水、运行减迷等问题,即使这些问题能够通过技术升级得以避免,也给消费者带来操作不便的问题。而且部分软件还强制推送广告、获取私人信息等,远远超出了正常经营范畴,理应让使用者实现可却载:另一方面,从知识产权保护来讲,手机软件是科技产品,其知识产权亟待保护。手机厂商的预装软件,有的是自行开发,但绝大多数是直接使用他人劳动成果。相关部门还应占鼓励手机厂商销售裸机,满足消费者自行选择手机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喜好,并充分保护知识产权。
当然,规定预置软件必须可卸截还远远不够。首先要明确手机生产销售者有确保预装软件安全的义务,还要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到相关的使用风险。在法治建设日益完善的社会背景下,对手机预装软件等种无赖行为,消费者应当提出索赔,进而追究手机生产商等主体的责任。但在手机预装软件巨大利益诱惠面前,要想解决根本问题,还是应寄希望予切实到位的监管和严格位法药制裁。
(选自《祛制日报),有刑改)。
【小题1】请简要归纳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手机预装软件,给消费者造成了哪些危害?
【小题3】怎样从生产销售者、监管尽、消费着三个方面彻底解决手机预装软件的问题?请结合文章简要概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接近17万亿元,其中,2016年达到3888亿元,是2012年的1.36倍,年均增长7.9%,占GDP比例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2016年达到4.22%)。2016年教育经费中,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28073亿元,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渠道,是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占比达到15%,财政性教育经费居主导地位。此外,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成为重要补充。2016年,包括事业收入、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捐赠收入和其他在内的全国非财政性教育经费7492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9.3%。

(摘编自柴葳《五年来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近17万亿》)
材料二:
调查显示,乡村进县城小学生(语数外)成绩高于未进城学生,但低于县城当地学生;乡村进城初中生(语数外)成绩既低于县城当地学生,也低于乡村学生,加之乡村进城初中生对县城学校的适应性是最差的,想离开当前学校的比例最高。有近八成学生家长表示,若城市教育质量和农村教育质量相同,他们会让子女留在农村学校读书。
2016年,全国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93.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农村为91.8%,城乡差距为6.2个百分点,比上年缩小1.4个百分点。全国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2.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村为78.6%,城乡差距为11.7个百分点,比上年缩小1.3个百分点。
2016年,乡村小学体育运动场馆、体育器械、音乐器械、美术器械、教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率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生均计算机数持续增加,乡村小学建立校园网、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分别为46.66%和89.45%,乡村初中分别为65.55%和98.10%,较上年有大幅增长。
调查发现,一些农村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及格标准,且随着年级的提升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制约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阻碍性因素,诸如教师能力准备不足、家校合作不紧密,学校教育与学生经验相疏离等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摘编自邬志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
材料三:
标题
《多元语境下的基础教育学制改革》
作者
杨明全 龚鹏飞
内容摘要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产物。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制改革的议题不断被提出。1951年学制已经不适合于当前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的现状,制定和颁发新的学制成为理论界对学制改革的共识。以建立终身教育体制为前瞻的学制改革,需要厘清学制发展沿岸的历史脉络,借鉴国外学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更需要立足国情的多样化实验。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2年到2016年,五年里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接近17万亿元。
B.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近4万亿元,其中事业收入、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等非财政经费为7492亿元。
C.2016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84%用于中西部地区,体现了国家对中西部教育的大力支持。
D.乡村进县城读书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数外的成绩较差,是因为他们对城镇学校的适应性是最差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2年至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人逐年增加,占GDP比例也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2016年比2012年增加了36%。
B.2012年至201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于一般公共预算,占一般公共预算的15%,是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
C.2016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半用于教师工资福利和学生资助,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体现了对义务教育和师生的重视。
D.杨明全等人撰文指出,六十多年前的学制已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理论界对学制改革达成共识,就是制定和颁布新的学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近几年我国乡村教育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儿树

郭荷香

①女儿出生后,老公照例到娘家报喜。

②在老家,报喜是大有规矩的:孩子出生后,女婿首要的任务是到娘家报喜,喜品不多不少四件。生儿子的话,喜品中就一定不能少了红蛋;生女儿,便将红蛋换成碗口大小的芝麻饼,饼子用红纸包上或者将红纸用水浸湿,挤出红水点在饼子的中央。女婿到后,不用开口,娘家的人也不问,打开喜品一看便知道该如何贺喜。

③老公一点规矩都不懂,胡乱买了几样东西就上我父母家去了。我父亲把喜品瞥了又瞥,既没有看到红蛋,也没有看到喜饼,辨不出到底是得了外孙还是外孙女,便将烟袋锅子在椅子脚上磕得山响

④母亲坐在灶门口,一把又一把地添柴火,说:“我们农村人说‘会生儿的先生女,生女帮着引小的’,你们现在只能生一个,不用引小的,生儿子……”话没有说完,老公连忙告知:“女儿,我们生的是女儿……”

⑤吃过饭,母亲扛着一把锄头上山了。老公走的时候,她还没有回来。老公以为她是不喜欢孙女躲开了,我知道她其实是去栽女儿树了。

老屋右边的山坡上是一片泡桐树林。硕大的叶子如伞如盖,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

⑦在老家,每出生一个女儿,大人都会种上几棵泡桐,为将来女儿出嫁开始筹备嫁妆。这些泡桐在我们当地就类似于绍兴的女儿红,所以我也把这些泡桐称之为“女儿树”。

⑧泡桐树生长速度极快,每过一年都会向上窜上一大截,等到它长到三五米高时,大人就锯掉它的顶,不再让它向上长而是让它长粗。

⑨这时,哪棵树打衣箱,哪棵树做衣柜,哪棵树做桌椅做盆,大人们都一一计算好了。泡桐的树板洁白细腻,又非常轻,打出来的嫁妆刷上红彤彤的油漆,精巧而又喜庆。女儿出嫁那天,抬出去的台数越多,娘家人越风光。

⑩小时候,最热闹最受追捧的莫过于看“新姑娘”了。老家对河是一条官道,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

⑪河的这边,每家每户的门洞里一定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蜂拥而出,穿着缀满补丁的破旧衣衫,光着脚丫顺着送亲队伍行进的方向边跑边喊:“快来呀,看新姑娘啦,看新姑娘啦!”于是,人越聚越多哪个是新娘子,哪个是媒婆,哪些是送亲客,哪些是接亲客……叽叽喳喳,争执不休地有大姑娘、新媳妇、老太婆。一会儿,人们又细数着新娘有“几台几担”的嫁妆,几口箱、几个柜、几床花被……这时,所有的女孩子都开始做从对岸官道走过的梦。

⑫我姐姐就是做梦的大姑娘之一。姐姐有一对好看的酒窝和一双乌黑的大辫子,常常在样板戏的舞台上跃动。她还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戴上顶针用兰花指的指尖捏着瓷碟边敲边舞边唱:“手拿碟儿敲起来……”

⑬每到过年时,团年饭后,姐姐总是组织我和妹妹拿出各自最好最新的衣服换上,然后跑到属于自己的泡桐树下去“摇泡桐”:“泡桐树,我的娘,你长粗,我长(zhǎng)长(cháng)……”我们使出浑身力气一边摇着树干,一边唱着母亲教我们的歌谣。姐姐的树已经粗得快抱不下了,更是摇不动了,她每次都让我们三个妹妹一起帮她抱住使劲摇。那时,我看见姐姐大辫子在风中飞舞,烈烈生风;会笑的眼睛里有光,如泡桐上晶莹的露珠。

⑭我不知道绍兴的女儿红在地下窖藏那么多年,长大的女儿们是不是真的在出嫁时都喝了它。反正我家的这些泡桐后来几乎都没有派上用场。

⑮姐姐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只留下属于她的那片落了又绿绿了又落的泡桐在风雨中。

⑯我和妹妹们后来也都远走他乡,不可能抬着泡桐嫁妆满世界漂泊。

⑰我们的女儿树依旧在老屋角的风中飒飒作响。

⑱如今,母亲又固执地在我们的泡桐园栽上了几棵小小的女儿树。我的女儿长大以后还能否记得在那偏远的乡村还有几棵属于她的女儿树呢?

(《散文百家》2018年第三期,有删改)

【小题1】概括加点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
(1)瞥了又瞥:_____________
(2)磕得山响: 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有何作用?
【小题4】试简要分析“女儿树”的多重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应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中华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长于倾听的民族。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
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有恭敬、顺从的意思。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不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呢?
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必要的: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就因为这距离的存在,招惹得那惯用眼睛的西方人只好借助亲吻和拥抱来弥合彼此身体之间的隔阂。中国人既不喜欢亲吻,亦不喜欢拥抱,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身体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要知道,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可见,亲吻和拥抱所象征的不能说不是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拒绝亲吻和拥抱却也并非就是在刻意传达着某种冷漠。
我们的误解源于我们的无知,倘若我们能深深领会听觉的真谛,还有我们那根深蒂固的倾听习性,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听取对方讲话时,我们确实是不愿盯着对方的眼睛或面孔的。毕竟,听觉的谦逊与专注造就了我们高度敏感的心性,而视觉在本质上又是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的,因此,注定我们不好意思将这种目光直对他人的眼睛或面孔。我们与生俱来的腼腆以及含蓄,实际上恰是同我们的这种视听习惯息息相关。所谓的羞感,也只能在这种倾听的过程中得以生成。我们倾听着,我们羞涩着,这羞涩更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说实话,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是来自于它对耳朵的倚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西方以用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为尊重对方的表示,而我们中华民族则讲求洗耳恭听。
B.国人长于倾听的习惯本无可非议,如果拿他人的礼仪来挑剔我们的礼仪,会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
C.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含有恭敬、顺从的意思,西方的谈话礼仪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可见其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D.虽然亲吻和拥抱能够象征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感受彼此身体的友爱和温暖的关键是彼此身体之间的无隔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视觉在本质上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所以要想深刻领会对方言语的真谛,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
B.腼腆以及含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视听习惯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C.在双方面对面交流时,取消距离的听觉似乎比视觉优势更明显,声音可以触动听者的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
D.在话语交流过程当中,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眼睛,因为专注的眼神可能会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听贾宝玉说话时,不会一直目不斜视地盯着他的眼睛,因为低头旁顾的娇羞更能表达出旷世的深情。
B.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描绘的正是一种倾听离别话语时的缱绻和羞涩。
C.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来自对耳朵的倚重,倾听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它使我们的羞感得以形成。
D.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国人崇尚“宁静致远”,信奉“沉默是金”,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兴趣。
B.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沈从文堪称“奇迹”,他只上过小学,竟最终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虽然他离开文坛,也曾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A.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小书的同时还读着生活的大书。
B.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军旅生活,结集为《边城》和《湘行散记》
D.本传记分阶段介绍了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
E.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小题3】(小题3)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认为“守望”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