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太用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启动“流浪地球”计划,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视专家表示,《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硬科幻电影,打造了中国式科幻片的基本样貌,不论是危机事件、科学架构还是特效制作,都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准。

除了完成度较高的影片制作,《流浪地球》的主题立意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要素。影评人李星文说,影片讲述了中国人拯救地球的故事,观众的自豪感被激发出来,对影片感觉很亲切,保证了影片不仅在大城市受欢迎,也能很好地下沉到四五线城市的观影群体中。

作为中国科幻电影“起飞”的作品,《流浪地球》仍有不成熟的地方。“影片在人文表达方面有所欠缺,角色行为有时冲动大于理性。”李星文说,但是要肯定《流浪地球》的突破与创新,它标志着科幻片的类型在中国电影界第一次成型,培养了观众的审美情趣,期待日后的科幻片能够在科幻表达和人文表达方面双线并进

材料二

喜剧片和动画片历来是春节的常客,今年春节档仍然是延续了喜剧加动画的格局。动画片《小猪佩奇过大年》《熊出没・原始时代》和喜剧片《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覆盖了各年龄段的观影群体,达到了过年“合家欢”的效果。

春节档的喜剧电影汇聚了多位擅长喜剧制作的导演或演员,上映前备受关注。但是上映后的票房全都高开低走,没有出现以往喜剧电影在春节档一骑绝尘的局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电影和观影群体是互促发展的,好的电影提升观众观影品位,有品位的观众促进电影质量提升。近年来,中国喜剧电影飞速发展,观众对喜剧片的审美品位也越来越高,単纯的叠加笑料难以俘获人心,观众追捧的喜剧电影要有能引起共鸣的主题,还要有原创性的笑料。

(材料一、二演编自《2019春节档电影盘点),《人民网》2019年2月11日)

材料三:


从2019年春节市场数据来看,今年春节档票房高达58.4亿元,票房較去年保持上升势头:观影人次达到1.3亿,较去年的1.44亿人次有所下滑。排片增加的情况下,观影人次却是下滑的,总票房高的同时意味着平均票价的上涨。

(编自《2019年春节票价上涨:你实现“电影票自由”了吗?1,《网易》2019年2月12日)

材料四

事实上,在正月初一,《流浪地球》的单日票房仅列第4位,排在《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之后。但正月初三开始,《流浪地球》成为当日票房冠军,并在此后一直领跑。而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全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也显示,《流浪地球》以85.6分获档期满意度冠军,这再次证明了影片最终要靠口啤取胜。

根据中国电电影资料馆的全国电观众满意度调查结果,2019年春节档观众满意度得分83分,获“满意”评价,这是自2015年开展调查以来春节档中的最高分,同时也是全部27个调查档期的第二名。以《流浪地球》的成功逆袭为代表,2019年春节档既充分验证了“质量为王”这一市场铁律,也为业界追求高质量带来了信心。

(摘编自《票房口碑双丰收科幻电影迎来新突破》,《重庆日报》2019年2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之际,中国人救地球的故事,影片的主题立意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B.作者认为,《流浪地球》仍有不成熟的地方,如影片在人文表达方面有所欠缺,角色行为冲动有时大于理性。
C.电影的质量和观众的观影品位是互相促进的,随着中国喜剧电影的飞速发展,观众对喜剧片的审美品位也提高了
D.《流浪地球》的成功逆袭充分验证了“质量为王”是电影市场的铁律,同时也给业界追求高质量带来了信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浪地球》打造了中国式科幻片的基本样貌,其中的危机事件,科学架构、特效制作,都达到国际水平。
B.《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的突破与创新,标志着科幻片在中国电影界的首次成型,培养了观众的审美情趣。
C.2019年春节档延续喜剧加动画的格局,电影覆盖了各年龄段的观影群体,达到了过年“合家欢”的效果。
D.从2019年春节档市场数据来看,总票房高达584亿元,而观影人次减少了,票价上涨可能是原因之一。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推进我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1 08:5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是以线条为主体的造型艺术。一般来说,除了渲染和敷色之外,中国画的技巧就是运用线条的技巧。这话看起来有点绝对,其实,单纯的线条——直线、横线、曲线,其丰富性全在于线性的变化里,变化全在于提、按、顿、挫之间,因此,线性的变化,可用徐、疾、轻、重和枯、湿、浓、淡八个字概括。扩而大之,提、按、顿、挫也是点的法则,也是大、小墨块的法则。点是线的起始,线也可看作是点的连缀,而面则是线的放大体、扩张状。所以,这种线条的法则,中国画的术语称作为:笔墨。笔墨两字相连,功能是相依、相存、相映。徐、疾、轻、重为笔法,是笔法造成的线条节奏;枯、湿、浓、淡为墨法,是墨法造成的层次和质量的效果。这些,和中国书法的线条完全相似。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的线条表现的对象是天地万物、自然造化的形象;而中国书法的线条表现的对象是汉字。前者的线条要依附形象才具备欣赏价值;后者则有着完全独立的欣赏价值。两者都能打开心扉,驱动灵感,畅神酣情,悦性抒怀。
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笔法发展的过程。从描到写。甲骨、金文、石鼓是描,隶书有提按,出现了徐、疾、轻、重的变化,由此开了写的先河。正书、行书、草书完善了写的法则,使书法的笔法变化无穷。中国画的发展,也是如此。因为中国画要顾及形象,它要拓展写实的技巧,所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建立自己的写实体系,它停留在描摹自然的阶段。人物画的游丝描、铁线描等,用力匀称,但单纯的线有时是难以写尽画家的心绪变化的,搞不好甚至还会被误解为是女红描花,因此中国画在对线条的处理上,不仅有描画,同时还有勾勒和书写,它们相互之间又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例如用勾勒的方法有时更能体现出游丝描和铁线描的功力。但不管怎么说,描画总是中国画中线条表现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法。六朝的山水画,勾勒填色,也是描的状态;五代两宋的花鸟画,曲尽写真务实之能事,同样不免描的倾向。一有了提、按的笔法将写的情致纳入绘画,绘画就神采飞扬起来了。人物画的莼菜条笔法,山水画的各式皴法,勾花点叶式的写意花卉,为线条的变化带来了极大的生机。
这里所说的描,是指和写有着因果关系的一种绘画状态。描有着自己一整套的技巧,它体现写形的功力,一旦寄写于描,将提按之意融入描法,描的魅力就大大增加,李公麟的白描就极具书写性。
描、勒、写再加上绘、画、图,中国画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视觉艺术表现语言中最关键的要素,那就是线条、色彩和造型,而其中富有写意的表现性的线条,及其一系列处理线条的方法,仍然是中国画表现语言中最本质同时也是最具魅力的部分。
(摘自《对比艺术·线条笔法》,作者刘旦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以线条为主体,运用线性的变化来体现线条的丰富性,所以说,中国画的技巧就是运用线条的技巧。
B.书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描到写的过程,其中,隶书开了写的先河,正书、行书、草书完善了写的法则,使书法的笔法变化无穷。
C.因为李公麟把提按的笔意融入了妙法,所以他笔下的白描极具书写性,作品的魅力也就大大增加了。
D.中国画艺术在表现语言上最本质最具魅力的部分就是富有写意的表现性的线条,及其一系列处理线条的方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点是线的起始,线也可看作是点的连缀,而面则是线的放大体、扩张状,所以,中国画的术语称线条法则为笔墨。
B.中国画和书法都以徐、疾、轻、重为笔法,以枯、湿、浓、淡为墨法,线条完全相似,所以两者虽然表现对象不同,但都能打开心扉,驱动灵感,畅神酣情,悦性抒怀。
C.中国画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建立自己的写实体系而停留在描摹自然的阶段,是因为它要顾及形象和拓展写实的技巧。
D.六朝的山水、五代两宋的花鸟画都把描画作为线条表现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法,但加入了写的笔法,为线条的变化带来了生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以提、按、顿、挫作为点或墨块的法则,术语称为“笔墨”,笔法造成的线条节奏,墨法造成的层次和质量的效果。
B.中国画的线条要依附天地万物、自然造化形象才具备欣赏价值,中国书法线条表现的对象是汉字,有着完全独立的欣赏价值。
C.勾勒的方法更能体现出游丝描和铁线描的功力,所以画家要想写尽心绪变化,在画人物画的时候就不能单纯运用用力匀称的游丝描、铁线描等。
D.中国画以描、勒、写和绘、画、图为艺术表现手法,这也是视觉艺术表现语言中最关键的要素,即线条、色彩和造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来到牛村后,全村八十五户人家,家家都有人承包脱贫。伊南高兴得差点去买挂鞭炮“噼里啪啦”一下。他是牛村的第一书记,任命没半个月,正琢磨着怎么给牛村脱贫呢,精准扶贫来了,正想瞌睡哩给个枕头,能不乐得蹦起来?

牛村属于穷乡僻壤,传统的农耕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典型的贫困村。精准扶贫实施一段时后,伊南发现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回事。

帮扶脱贫的人经常来牛大家,每次都送来不少衣服,顺便带点水果,还有米面油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

伊南对牛大说,这样也好,省得你买衣服穿。

牛大鼻子一哼,冷冷地说,衣服都是穿过的,谁知道有没有传染病?说不定是从火葬场捡来的呢?牛二家,帮扶他的人来过一次后,再没来过,倒是每月寄五百块钱过来。

伊南掰着指头算了算,牛二家五口人,每人每月一百块,这也达不到脱贫标准啊。再说,这钱也没保证,不定啥时候就断了。

牛三家,帮扶他家的人可能有点关系,安排牛三家的四口人都进城打工了,牛三和他老婆到某医院做保洁,就是打扫厕所卫生,两个孩子当保安,说白了,看大门。按说,这也不错,可是,这些工作都是临时的,一旦帮扶的人退休了或是调走了,牛三一家是不是有下岗的可能?不好说。

牛四家,帮扶的人没有一官半职,只是一个小科员。这个小科员每星期都要来,到家后,给牛四家扫地,帮助烧火做饭、洗衣服,若不是叫牛四“大叔”,不知道的人真以为他是牛四的儿子呢。弄到后来,牛四反倒不好意思了,对那个小科员说,小伙子,我不当贫困户了,我脱贫了中不中?

还有真脱贫的。牛九,孤寡老人。帮扶他的人是某单位的老一,认牛九作干爹,给牛九过了个生日,牛九就收了几万元的红包。

伊南回城后,从当地的电视新闻里发现,牛村还有三户也脱贫了,一户是牛五家,从家里的摆设上足可以看出来,五十吋液晶电视、真皮沙发、多开门冰箱等新潮家具家电应有尽有;一户是牛六家,被记者采访的小伙子自称是牛六的儿子,亮了亮手腕上的名表,拿出几万元的手机,抽的烟也都是中华烟,还对着镜头乐呵:“脱贫了,脱贫了。”一户是牛七家,从各种表格和数据上,还有主人按的指印上,看出牛七已经奔上小康了。

伊南感到疑惑,当即打电话给牛村村委会牛主任。牛主任吭哧半天才说实话,说都是唬人的。牛五家的家具录过像后就被拉走了,牛六压根就没娶老婆,哪来的儿子?牛七家,那些表格都是胡球填的。

伊南说,牛七都按指印了。牛主任说,牛七说只要不是枪毙他,按指印没啥大不了。看着人家大热天跪在地上填表格,怪可怜的,牛七说,咱权当积德行善了。

……

如此看来,猪八戒啃猪蹄,还得依靠自己才能不被饿死。伊南回到牛村后,通过深入了解,他发现,牛村贫困的症结在于牛村的道路,就是那四座木桥,这几座桥年年都要被洪水冲垮,一旦垮掉,村民就得集资修桥。也正是因为年年集资修桥,使得村民的日子愈加难过,愈加贫困。他还得知,当地流传一个说法,四座桥相当于牛的腿,腿要走路,不能修成死的。

伊南哭笑不得之余,找到牛主任。他故作神秘地说,牛主任,我找风水先生看了,牛村之所以穷,问题出在“牛腿”上。

牛主任不明就里,惊诧地看着伊南。

伊南说,风水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他好说歹说,风水先生才吐露实话,说牛本身就不如騾马走得快,牛腿老是断,那就更慢了。

牛主任眨巴着眼睛,眼睛一下子明亮了许多。

看到牛主任的表情,伊南心里有了底,继续“忽悠”牛主任,说细想想,风水先生说得不无道理,不如把木桥换成钢筋水泥的。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什么都好办。

钱从哪里来?比不得修木桥啊。牛主任说着说着皱起了眉头。伊南说,只要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钱嘛,我想办法。

原先也有一些年轻人提过修桥的事,一直没付诸实施。牛主任说罢,又给伊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就地取材,修成石桥咋样?山上石头多,不少村民闲在家没事……给他们找点活儿,也可以补贴家用嘛。

伊南心里豁然一亮,说石桥好,与古村落协调。牛主任,咱兵分两路,您负责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我回城找有关部门筹措资金。

事情比想象中的要顺利。

短短三个月后,木桥换成了石桥。

记者报道牛村修桥的新闻后,外界人被牛村纯朴的民风、古朴的建筑所吸引,来牛村的人日渐多起来。

后来,牛村就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这下,牛村算是彻底脱了贫,伊南呢,据说也被提拔了。他要离开牛村时,村民还舍不得他走呢。

(选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伊南刚刚上任就迎来了精准扶贫,他非常高兴,这一情节为下文写伊南发现情况并不如愿,下决心带领村民靠自己脱贫做了铺垫。
B.牛村八十五户人家都有人承包脱贫,但后来走了样,电视新闻中对牛村三户脱贫人家的报道,表明在帮扶脱贫行动中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C.为了再次修桥,伊南以“风水”“天机”为说辞,使牛主任“眼睛一下子明亮了许多”,这一细节反映出牛主任对伊南善于处理问题的钦佩之情。
D.小说构思行文颇具匠心,情节起伏有变,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文中人物着墨不多倒也个性鲜明,内容情节简单紧凑,却有引人入胜之效。
【小题2】小说描绘了一幅牛村人物群像图,请简要概述牛村部分村民的形象特征。
【小题3】为什么木桥换成了石桥牛村就脱贫了?请结合小说分析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精准扶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屋顶上的猫

夏阳

春天就要来了。猫在不远处叫了起来。只不过那猫的叫声过于悲恸,类似婴儿般号啕大哭,里面夹杂着满腔委屈和无奈,无休无止,昏天暗地,用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疯狂,让周庄的午夜烦躁不安。

这对于居住在春来客栈的游客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飞机、高铁、大巴,他们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无非是想在这静夜安逸中枕水而眠,酣然入梦。可是,他们的美梦全让这猫叫搅乱了。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两个常住客退房走了,其他游客也是瞪着熊猫眼,纷纷向客栈的老板娘春兰表达自己的愤怒。春兰坐不住了,气呼呼地叫醒丈夫春来,去,你去说说你妈,养什么破猫,这客栈还开不开?末了,忍不住嘀咕了一句,想不到人老了老了,心思却不少。春来知道老婆的意思,无非是指前街的王二伯,和娘两人彼此意思很明显。最匪夷所思的是,王二伯家里也养了一只猫,唉,公的,猫通人性。

春来找到娘时,正是晌午,老人在隔壁自家院子里晒太阳。年关的阳光,饱满壮实,黄澄澄的,笼罩着整个小院。老人窝在椅子上打盹儿,时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猫。猫,灰不溜秋,乖乖地趴在屋顶的黑瓦之上,也在打盹儿,偶尔也睁开一双黄溜溜的圆眼睛,瞅一眼老人。猫的头顶,是天空,白云缱绻。

春来对娘说话的意思很简洁,赶紧把这罪魁祸首的猫撵走,否则游客会跑光了。一家人的吃喝,都指望这客栈嘞。临走,他也和老婆一样,小声嘀咕道,还是多为儿孙的脸皮想想吧。

猫毫不理会这人世间的曲直,到了晚上,依然是午夜,依然号啕不止。开始是在屋顶,看见老人拿竹竿来赶,嗖地一声蹿入夜色茫茫中,毫无踪迹。待老人刚进屋,它又在河边的老树上,远离着人群灯火,于夜幕下继续它长夜难挨的哀呜。老人追赶了几次,便垂头丧气地坐在床上,一个劲地叹气,前世的老冤家,你把你那猫放出来会死啊?叹完气,关了灯,黑暗里一个人蒙着被子,呜呜地哭。不远处,猫在屋顶上叫得更欢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更为滲人。周庄午夜的神经,在这猫的叫声里被无限膨胀,膨胀到让人的脑袋快要爆炸了。这次,不仅春来客栈顶不住了,就连住在周边几家客栈的游客也是义愤填膺。

天还未亮透,老人还在床上唾觉,春兰就旋风一般闯了进来,一边用竹竿撵着猫打,一边嘴里骂骂咧咧:你叫,我让你叫!猫躲在衣柜上,泪汪汪地看着老人。老人拦住春兰,郑重地说,我保证,它今晚不再叫了。春兰将竹竿摔在地上,一边走出屋一边回头往地上吐唾沫,呸,不要脸的东西!

又是晌午,老人和猫,一个在院子的椅子上,一个在屋顶,又是在晒太阳,偶尔,彼此对望一眼。老人默默地坐了好一阵,然后站起身,对猫招了招手。喵呜——猫亲昵地应了一声,奔入老人的怀里。

老人抱着猫进了里屋,坐在床上,拥入怀中嗯嗯嗯地哄着,像哄孩子睡觉一样。突然,老人一把扯过被子,捂在猫的头上,死死地勒住猫的颈脖不放。猫四条小腿拼命地乱蹬,蹬着蹬着,越来越慢。老人一迟疑,把手撒开,坐在床边大喘气。猫自个从被子里挣扎着爬了出来,一下子蹿上屋顶,缩在屋顶的瓦垄里,委屈地看着老人。老人忍不住泪水涟涟,一边哭一边埋怨不争气的猫:没事你瞎叫什么?没事你瞎叫什么?

傍晚时,老人抱着猫出门了,她站在双桥上,对着河道尽头的一栋房子,忿忿地看了一眼,然后沿着河的另一头,夹杂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之中,走进了镇人民医院。

医院里一位年轻的大夫听说老人要给猫找一种哑药,惊得不知所措。他不得不给老人解释,说这里是看人的医院,不看猫。看猫得去宠物医院。

宠物医院?宠物医院在哪里?

周庄没有,得去昆山,或者上海,您还是先去昆山找找吧,应该有的。

按照大夫的提醒,老人抱着猫,坐上了开往昆山的大巴。大巴启动的刹那间,老人扬起头,默默地看着车窗外的周庄。

世界在周庄的上空黑了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营造了一种感伤的、令人不安的氛围,这为后文对老人烦躁心理的描写作了铺垫。
B.小说中的游客在矛盾冲突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把一只猫和一位老人推向了生存的绝境。
C.小说中猫通人性一语双关,既实指生活中猫通晓人性,也反衬出春来和妻子不能理解老人内心。
D.小说中王二伯并没有直接出现,但作者通过春来老婆的暗指和春来娘的抱怨将其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
【小题2】小说中有两处关于晌午情境的描写,有怎样的效果?
【小题3】小说以猫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了“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B.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为何物。
C.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的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
D.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认为诗画的审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B.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
C.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
D.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后来经过唐宋文人与画师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文人画。
B.“形神说”影响深远,“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文人画的创作传统。
C.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源”、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和王渔洋之的“神韵说”,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
D.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档网综《中国有嘻哈》自播出后,便引发广泛讨论,无论是导师还是选手都大受关注。节目版权的问题一直颇受争议,早前就有网友质疑该节目无论是赛制、LOGO、舞台,甚至话筒都和原版节目相差无几。7月26日,韩国Mnet电视台证实《中国有嘻哈》没有购买《show me the money》版权,对节目高度相似的行为感到非常遗憾。无独有偶,上周湖南卫视刚刚开播的真人秀节目《中餐厅》,也因涉嫌抄袭踩到了雷点,部分网友甚至去豆瓣打一星以示抗议。近年来我国诞生的“原创”新综艺仿佛总能和韩国某热门综艺扯上关系。禁韩令下,版权不清白的新综艺越来越多。它们自诞生就不受欢迎,引起中韩网友、媒体阵阵讨伐。韩国方面也曾公开点名“抄袭”:东方卫视抄袭MBC综艺节目《无限挑战》,推出了《极限挑战》;湖南卫视抄袭SBS电视台《英才发掘团》制作了《神奇的孩子》,抄袭tvN电视台《三时三餐》制作了《向往的生活》。江苏卫视抄袭KBS第2频道《歌曲之争-胜负》和SBS电视台《神的声音》,制作了《更好的声音》和《一唱到底》等。

(摘自人民日报《从<中国有嘻哈>到<中餐厅>, 为何综艺总陷抄袭》)

材料二:

2015年综艺节目在四大地方卫视编排占比

材料三:

2017年春节前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面如字》《朗读者》等节目的播出赢得了受众的一片叫好,新一代文化类节目——“文化+综艺”的模式被观众盛赞为“一股清流”。

“清流”自有源泉。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自有其深厚的内容供养。而梳理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路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受到观众好评的电视综艺节目表达形式的创新,特别是真人秀元素的吸纳,才是赢得观众的喜欢的良方。

电视节目的功能说到底是大众娱乐,“寓教于乐”仍然需要适度的娱乐表达。而这一次“文化+综艺”类节目获得盛赞,恰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受众对当前充斥屏幕的综艺娱乐节目成为纯粹游戏甚至恶搞的“愚乐”节目的厌倦。同时,经过近几年电视综艺版权的引进热,新一代“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模式创新,也为中国电视综艺赢得了文化自信,希望这一股文化的清流能够让中国的电视综艺最终走出“愚乐”之流。

(摘自吴生华《从模仿引进到模式创新——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路径浅析》)

材料四:

“当我们一再说创新的时候,所谓创新,更多意义上不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多的还是在原有节目元素基础之上的重新组合、与时俱进。创新,更多还是模仿基础上的新,继承基础上的新,对各种节目元素和文化要素的新的融合”。电视综艺节目在收视和口碑上的双向成功,与其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电视综艺节目不仅要对受众进行细分,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要从受众角度思考,尊重受众,带着真诚策划节目,而且要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界各领域的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摘自李红霞《浅谈央视开讲啦>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启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几家地方卫视推出的几档新综艺,如《中餐厅》《向往的生活》等,虽然名曰“原创”,却因版权不清白而受到质疑。
B.从2015年四大地方卫视编排占比看,综艺节目无论是播出比重还是收视率都高居榜首,严重挤压了电视剧、新闻时事和其他节目的收视空间。
C.以《中国诗词大会》《见面如字》《朗读者》为代表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了表达形式,吸纳了真人秀元素,被观众盛赞为“一股清流”。
D.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能让电视综艺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还能赢得良好的口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不仅《中国有嘻哈》版权受到争议,陷入抄袭嫌疑,还有多家电视台的所谓新综艺与韩国的某些热门综艺也撇不清关系,导致中韩两国关系紧张。
B.从材料二的节目编排看,尽管四家电视台的新闻时事节目播出比重不大,但收视率都高于播出的比重,这与综艺节目的播出与收看的占比情况恰恰相反。
C.电视节目的功能是大众娱乐,但“寓教于乐”也应引起重视。创新的“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成功,可以看出观众对纯粹游戏甚至恶搞的“愚乐”节目已经厌倦。
D.提高综艺节目的收视率的关键是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这需要从受众角度思考,带着真诚策划节目,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种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E.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综艺节目从模仿引进到模式创新的全过程。“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模式创新,标志着中国电视综艺已正式走上了“寓教于乐”创新道路。
【小题3】中国综艺节目应该怎样做才能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