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四世同堂(节选)
在老人生日的前一天,种着他的三亩地的常二爷进城来看他。德胜门已经被敌人封闭,他是由西直门进来的。背着一口袋新小米,他由家里一口气走到祁家。虽然他比祁老人小着十好几岁,可是,当初不知怎么论的,他们彼此竟以兄弟相称。
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最兴奋的一天。久住在都市里,他们已经忘了大地的真正颜色与功用,及至他们看到常二爷,他们才觉出人与大地的关系,而感到亲切与兴奋。他们愿意听他讲些紧紧与生命相联,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听他讲话,就好象吃腻了鸡鸭鱼肉,而嚼一条刚从架上摘下来的、尖端上还顶着黄花的黄瓜,那么清鲜可喜。
听到常二爷的声音,老人从心里笑了出来,急忙地迎到院里。院中的几盆石榴树上挂着的“小罐儿”已经都红了,老人的眼看到那发光的红色,心中忽然一亮;紧跟着,他看到常二爷的大腮帮,花白胡须的脸。他心中的亮光象探照灯照住了飞机那么得意。
“常老二!你可好哇?”
“好噢!大哥好?”常二爷把粮袋放下,作了个通天扯地的大揖。
小顺儿的妈闻风而至,端来洗脸水与茶壶。天佑太太也振作精神,慢慢地走进来。
大家团团围住,看常二爷喝茶,吃面,听他讲说今年的年成和家中大小的困难,都感到新颖有趣。最使他们兴奋的,是他把四大碗面条,一中碗炸酱和两头大蒜,都吃了个干净。吃完,他要了一大碗面汤,几口把它喝干,而后挺了挺腰,说了声:“原汤化原食!”
大家的高兴,可惜,只是个很短的时间的。常二爷在打过几个长而响亮的饱嗝儿以后,说出点使大家面面相觑的话来:“大哥!我来告诉你一声,城外头近来可很不安静!偷坟盗墓的很多!”
“什么?”祁老人惊异的问。
“偷坟盗墓的!大哥你看哪,城里头这些日子怎么样,我不大知道。城外头,干脆没人管事儿啦!你说闹日本鬼子吧,我没看见一个;你说没闹日本鬼子吧,黑天白日的又一劲儿咕咚大炮。打下点粮食来,不敢挑出去卖;不卖吧,又怎么买些针头线脑的呢?近来就更好了,王爷坟和张老公坟全教人家给扒啦,我自己的那几亩旱也不收、涝也不收的冤孽地和那几间东倒西歪痨病腔子的草房,都不算一回事!我就是不放心你的那块坟地!大哥,你托我给照应着坟,我没拿过你一个小铜板,你也没拿我当作看坟的对待。每年春秋两季,我老把坟头拍得圆圆的,多添几锹土;什么话呢,咱们是朋友。那点地的出产,我打了五斗,不能告诉你四斗九升。心眼放正,老天爷看得见!现在,王爷坟都教人家给扒了,万一……”
大家都感到问题的严重,而都想不出办法来。瑞宣只说出一个“亡”字来,就又闭上嘴。他本来要说“亡了国,连死人也得受刑!”可是,说出来既无补于事,又足以增加老人们的忧虑,何苦呢,所以他闭上了嘴。
天佑太太说了话:“二叔你就多分点心吧,谁教咱们是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呢!”
“就是啊,老二!”祁老人马上也想起话来,“你还得多分分心!”
“那用不着大哥你嘱咐!”常二爷拍着胸膛说:“我能尽心的地方,决不能耍滑!说假话是狗养的!我要交代清楚,到我不能尽心的时候,大哥你可别一口咬定,说我不够朋友!”
常二爷看见祁老人眼中的泪,不敢再说别的,而只好横打鼻梁负起责任:“得啦,大哥!什么也甭再说了,就盼着老天爷不亏负咱们这些老实人吧!”说完,他背着手慢慢往院中走。来到院中,他故意的夸奖那些石榴,好使祁老人把眼泪收回去。祁老人也跟着来到院中,立刻喊瑞丰拿剪子来,给二爷剪下两个石榴,给孩子们带回去。
这时候,天佑太太在屋里低声的叫瑞宣:“老大,你搀我一把儿,我站不起来啦!”
瑞宣赶紧过去搀住了她。“妈!怎么啦?”瑞宣的手碰着了她的,冰凉!扶她卧倒,他呆呆地看着她的瘦小的身躯。他不由得想到:她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死去,而死后还不知哪会儿就被人家掘出来!他是应当在这里守着她呢,还是应当象老三那样去和敌人决斗呢?他决定不了什么。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写祁家人在常二爷拜访时情绪波动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抗战时期沦陷区北平百姓的生存状况。
B.常二爷比祁老人小十多岁,他们彼此竟以兄弟相称,文章以“当初不知怎么论的”相评论,强调这样相称极为反常,不为人们所认可。
C.人物语言个性化,如常二爷“说假话是狗养的”“就盼着老天爷不亏负咱们这些老实人吧”,虽然粗鲁和愚昧,但符合农民身份,真实可信。
D.从人物对话来看,瑞宣是天佑太太的儿子,祁老人的孙子,他是一个有思想的爱国青年,但在犹豫之中,还没有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E.常二爷说到的乡下偷坟盗墓的事,对天佑太太打击最大,她担心自己死后也会被人挖起,突然无疾而恙,站不起来,以至需要儿子搀扶。
(2)第三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即“院中的几盆石榴树上挂着的‘小罐儿’都已经红了”一句,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常二爷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14 12:3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照夜白

刘墉

1十五年前,她丈夫去世之后,每次朋友操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说:“还好!我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她的儿子想必也知道,提到如果考不上公立大学,私立的学费不低,也自信满满:“还好!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

2有一天,她果然抱着一个匣子来找我,一边打开盖子,一边说:“不得已,得卖了,您看看值多少?”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手卷,题签上写着:韩斡照夜白。我一怔,沉吟道:“韩干照夜白?韩干是唐代画马的名家。”

3“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

4我没做声,慢慢打开手卷,最后确定:假的!且不说画笔不精,连伪刻的印章都拙陋。只是我不知该怎么说。

5偏偏她还喜孜孜地指着画:“乾隆皇帝也收藏过耶!”

6我犹豫再三,还是心一横说:“抱歉!我得告诉您实话,这是假的!”

7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

8“您确定?”她低着头问。

9“确定!这是伪的,原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10她没再说,站起身,以很快的速度收好那卷画,临走,用硬硬的声音说:“求求您!可别让我儿子知道,他要是问,就说是真的。”

11后来有一次遇上她母子,谈到留学,那大男生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怕!我们有爸爸留下的无价之宝。”

12我立刻心一

13今年二月,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走进明轩,就看见一位男士正贴着橱窗看那幅著名的手卷。画中是骠壮硕骏、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的白马。旁边有南唐李后主书“韩干画照夜白”。

14男士见我靠近,微微让位,抬头,挺面熟,不是……

15“我妈去年过世了,也是心脏病,走得突然。”已经在大学教书的男士有点腼腆:“我特别从芝加哥过来,看这幅画。”

16“你们家……”

17“我爸也留给我们一幅,假的,因为高中美术课本上印了这张画,我早就知道真迹在这儿。所幸我妈不知道,她一直认为是真的。”他笑笑:“也多亏那张假画,我怕我妈拿去卖,知道是假的,一下子崩溃,所以拼命用功,一路拿奖学金。”

18“那张画……”

19“我带来美国了,常看,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真是一匹仰首长嘶的照夜白。”

20走出博物馆,我站在门口好几分钟,心想是不是该回去,告诉他,其实他妈妈早知道画是假的。只是又想起答应过他母亲……。

21我的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雪花……

【小题1】请分析第7段划线句人物动作描写表达效果。
【小题2】第12段加点字“揪”有何妙处?请作赏析。
【小题3】对本文理解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丈夫辞世朋友操心母子却无畏,为下文表现母亲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做铺垫。
B.丈夫留下的“名画”虽然是假的,但至少表现他对收藏、对人生与生命的热爱。
C.男士与“我”偶遇过于巧合,违背了生活真实,令人生疑,是本文一大败笔。
D.儿子之所以觉得自家的假画比真画还真,是因为期间凝聚着对父母的追思怀念。
【小题4】纵观全文,标题“照夜白”体现出作者的精巧构思,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这篇小说的内容,谈谈你对“儿子”这个形象有怎样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鞭笋过墙

聂鑫森

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

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

“新篁,又有心事了?”

“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

“没有。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咱们这巷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节约了大把时间。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大夫说再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

“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过分的地方。左宗棠说:‘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我就忽略了,真的很愧疚。”

两个人沉默下来。

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见面点点头,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封,但不会去吃酒宴……

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节新篁说:“别动!”

“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

“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

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

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为人激赏。过大年了,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

他当然不会动笔写春联,觉得自己的手迹贴在街巷,有些委屈。他去文化用品店买了几十付印刷品的红纸对联,一家一家地去送。

曲曲巷里,几乎家家都有院子。一墙相隔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匀一二棵竹子去栽种,他笑着说:“不容易侍弄的,别费那个神了,想看,你只管来看。”邻居并不见怪,开玩笑说:“倘若竹笋过墙来,你应该不会阻拦吧?”他说:“绝不阻拦。不过,院墙的基础下得很深,又是麻石砌的,它怎么过去?”

不是节新篁小气,而是他有异秉,觉得这样的好竹子,有几个懂得其妙处?别亵渎了这清玩之物。

阳光如金箔,在竹叶间飘飞。

节新篁说:“华素,宋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你猜我最喜欢哪一首?”

华素笑了,说:“你住院时,我天天守在病床前,你说了许多自省的话,特别是邻人乞竹而不允、鞭笋过墙而不能的事,你说得最多。我猜这首诗应是:‘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知我者,内人也。鞭笋过墙,情至深而无声,心气相通,根叶相连,为人际和谐的大境界,好得很啊。”

华素故意问:“你准备用手扯着鞭笋过墙?”

“非也。说到鞭笋过墙,古书中早有妙法。我会先请工匠把院墙下的基脚掘开一个大口,铺上沃土;再在竹林边挖出一道不浅不深的土沟,与基脚的大口相连。然后,在土沟里撒入熬得稀烂的猪骨头和碎肉,再掩上土。竹根也就是鞭笋,会顺着土沟穿墙而去邻家。”

“你是想在无声无息中,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对。待邻家有了新竹,我再传授引竹之法,鞭笋又去他的邻家。以此类推,不出几年,家家皆有湘妃竹、罗汉竹、方竹了。”

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候。

院门忽然叩响了铜环。

“节先生、华老师在家吗?”

是隔壁邻居的声音。

他们齐声答道:“在!”

“你们别张罗晚饭了。我们已备好,祝贺节先生康复出院,请你们来吃个便饭。”

节新篁大声说:“谢谢!我们马上过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节新篁以竹为名,爱竹师竹,甚至不可一日无竹,爱竹一直是他与邻里交往的障碍。
B.小说将故事情节浓缩在半天时间,借助对话勾连过去与现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C.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节新篁原本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却又制止老伴扯去罗汉竹旁的矢车菊,暗示他对邻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D.“鞭笋过墙”喻指打破隔膜,与邻里友善相处,以此为题,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
【小题2】小说中的节新篁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行善的最高境界
有一天,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
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说:“我在为一只蚂蚁引路。”
丹尼尔听了,忍俊不禁地说道:“一只蚂蚁需要你引什么路?”
小男孩认真地回答说:“这只蚂蚁和同伴走散了,正惊慌失措地四处寻找它的同伴,我要把它引到它们的队伍中去,这样它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
丹尼尔这才仔细地看到,原来小男孩在用草茎将一只走散的蚂蚁慢慢地引到蚁群中去。在小男孩的努力下,那只走散了的蚂蚁终于回到了蚂蚁群中。见到同伴,走散的蚂蚁立刻欢快地和大家碰着触角,显得十分亲热和兴奋。
丹尼尔对小男孩这种心地善良的做法很是欣赏,他说道:“谢谢你,为那只走散了的蚂蚁找到了同伴,也找到了生存下去的机会。”
小男孩抬起头来望着丹尼尔,眨着一双聪慧的眼睛,露出甜美的笑容。看着这纤尘不染的笑容,丹尼尔心里荡起层层涟漪……
离开后,丹尼尔一路上不住地自言自语道:“    ”。
丹尼尔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大老板。他乐善好施,常常慷慨解囊,扶危济困,被人称为“大善人”。
一天,丹尼尔收到一封名叫雅各布的小青年给他写的信。信中说,他今年刚考入麻省理工大学,由于父母早逝,生活十分困难,上大学的费用到现在还没有着落,希望丹尼尔先生能资助他一下。
丹尼尔看了这封信后,想起了那个为蚂蚁引路的男孩,他想,为迷失方向的蚂蚁引路,使它不再迷惘、惊慌,真的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这个道理。于是丹尼尔并没有像以前资助其他人那样直接将钱寄给那个青年,而是在回信中写道:“你进入大学后,可以到我公司开在麻省理工大学校外的那家连锁超市分店打工,我将提前预支你一年的工钱。我会把你的相关情况向那家超市说明,届时你去办理相关手续就行了。”
几年后,已是一家软件开发公司老板的雅各布在公司成立仪式上说:“当初,我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学生,我向丹尼尔先生求助,是他将我引上了一条自食其力的路子。倘若当初他只是给我一些钱,只能解决一时之急,甚至给我养成懒惰、不劳而获的思想。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初丹尼尔先生的高瞻远瞩,也就没有我今天的创业成果。”
在出席得克萨斯州举办的大型慈善活动中,丹尼尔对来宾们说了这么一句话:“爱的根本宗旨,是要为他人找到一条光明、灿烂的路子,并且给人以人格尊严。这是一种道德底线,更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升华。”
爱的出发点在于引路。引路,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心地坦荡的大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03期)
【小题1】根据文意,补写文中丹尼尔自言自语的一句话。
【小题2】小说开头的小男孩“为蚂蚁引路”事件,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最后第二段写丹尼尔在出席慈善活动上的讲话,有人建议这一段删去小说更有味道,你认为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小题4】分析丹尼尔前后“行善”的不同做法,然后说说你对小说题目“行善的最高境界”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想知道小偷是谁

英国卡门·孔黛

“老师!”额枕双手伏在案前的唐拉法埃尔听到有人叫他。他抬起头,赶紧把眼镜戴上,原来自己身旁站着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

“什么事,小伙子?请坐吧!”

“不,谢谢!我不坐了,我不是来拜访您的。瞧,我……”青年红着脸说,“哦,请您看看,您有没有少些什么。不,不会放在口袋里,也许会搁在抽屉里。”

唐拉法埃尔摸着衣袋,正有些不知所措,经他这么一讲才醒悟过来。他慌忙拉开抽屉,不禁叫了起来:“我的钱包不见了!”

“别急,先生。钱包在这里,我正要还给您呢!”

“在您身上?哦,原来是您偷了我的钱?”但他又慌忙改口,“请原谅,我说了些什么呀!该不是您拿走了我的钱包吧?要知道这些钱是我省吃俭用积攒起来,准备送我那患心脏病的孩子上山疗养用的呀。”

小伙子平静了下来,但脸色苍白,沉默了半晌才说:“先生,我是个小偷!怎么?您不相信?是这样的,昨天下午,在一辆拥挤不堪的电车上,我从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身上偷了一个大钱包。里面有3800比塞塔和您儿子的来信,另外还有您的几封信。钱包里还有一张卡片,那是个学生的乘车证。不知道是您吩咐他做什么事而把钱包交给他,还是他自己从抽屉里拿走的。”

唐拉法埃尔沉默着,不知说些什么才好,他拿起卡片,想看看那上面的姓名,但又突然放下,随手交给青年说:“你把卡片撕了吧!”小伙子照着他的吩咐把卡片撕得粉碎。

唐拉法埃尔坐在椅子上,久久地注视着钱包,眼前浮现出班上每一个学生的面容。谁会是小偷呢?谁都知道这钱是老师含辛茹苦积攒起来给儿子治病的。当然,他完全有法子知道谁是小偷,可是,为什么要知道呢?没有这个必要!

他想到了那张撕碎的证件。丢失人一定要来补,这样,小偷岂不自我暴露了吗?怎么办呢?他沉思片刻,朝外面叫道:“玛丽亚,来一下!”

女儿来到父亲跟前。

“这是学生的花名册和新的乘车证,你把名字填在上面。该给他们换新的啦!”

“旧的要收回吧?”

“不必啦。让他们自行处理吧!”

第二天早上8点,唐拉法埃尔已经带着新的乘车证来到教室。学生们都到齐之后,他开始分发证件。“我女儿挨个儿叫名,你们来领取新的乘车证,要妥善保管。旧的自行处理,不收回啦!”大家对这突如其来的决定感到意外,但有的学生却为此而满心欢喜。不到一刻钟,40张乘车证就发完了。

已经10点了,可老师却什么也没做。他既没有叫学生们朗读课文,也没有布置他们练字。他双手平放在讲台上,久久地凝视着学生们。

他脸色苍白,站起身,然后做了个手势要大家安静,尽管这纯属多余。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今天给你们换乘车证吗?那是因为你们之中有人偷了我的钱包!然而这钱包又被别人扒走了。当那个小偷发现这些钱是一个年薪只有4000比塞塔的教书先生为了给儿子治病而节衣缩食积攒起来的时候,他的良知苏醒了。于是,就在昨天下午,他把钱包送了回来。钱包里还有一张乘车证,那上面写着名字,只要看一眼就会知道是谁干的。可我没有这样做。我当场就把它撕毁了!我不愿意知道小偷是谁,尽管他对我无情无义。但是,他应该懂得,我原谅他,是希望他改邪归正,不再重犯。这就是换乘车证的原因。”

他讲着讲着,竟喉哽语塞,泣不成声。女儿不得不把学生们都打发出教室。此刻,他们的眼里也都噙满了泪水。“你也去吧,孩子!让我自己待着;我要独自待会儿!”他摘下眼镜,独自待在教室里。正当他准备站起来时,忽然听见一阵朝他而来的脚步声,紧接着就听到一个抽泣着的声音:“老师,是我偷的钱包!看看我吧,老师!我再也不做坏事了,我以母亲的名义发誓。

老师伸出双手迎住了他,激动万分地重复道:“我的孩子,我的好孩子!”由于没有戴眼镜,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影子后面是四月里一片迷人的春光。

(润泽译)

注①比塞塔:西班牙、安道尔等国在2002年欧元流通前使用的法定货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小偷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偷钱包后,在不知道唐拉法埃尔先生姓名,不了解这位老师性格的情况下,他仍到校澄清了相关问题。
B.唐拉法埃尔先生主动提出要更换学生们的乘车证,主要目的不在于想找到小偷是谁,而是想借此机会劝导这位迷途学生改邪归正。
C.分发完新乘车证后,唐拉法埃尔先生在学生面前讲了一番话,表露了自己的良苦用心,整番话用语平实,真情款款,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D.末段中,那位主动认错的孩子身后的“迷人的春光”,一则烘托出唐拉法埃尔先生喜悦激动的情绪,另外还象征着这位孩子的光明前途。
【小题2】小伙子平静前,从两人对话中可看出唐拉法埃尔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标题用“感化”更好。你认同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