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想知道小偷是谁

[英国]卡门·孔黛

“老师!”额枕双手伏在案前的唐拉法埃尔听到有人叫他。他抬起头,赶紧把眼镜戴上,原来自己身旁站着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

“什么事,小伙子?请坐吧!”

“不,谢谢!我不坐了,我不是来拜访您的。瞧,我……”青年红着脸说,“哦,请您看看,您有没有少些什么。不,不会放在口袋里,也许会搁在抽屉里。”

唐拉法埃尔摸着衣袋,正有些不知所措,经他这么一讲才醒悟过来。他慌忙拉开抽屉,不禁叫了起来:“我的钱包不见了!”

“别急,先生。钱包在这里,我正要还给您呢!”

“在您身上?哦,原来是您偷了我的钱?”但他又慌忙改口,“请原谅,我说了些什么呀!该不是您拿走了我的钱包吧?要知道这些钱是我省吃俭用积攒起来,准备送我那患心脏病的孩子上山疗养用的呀。”

小伙子平静了下来,但脸色苍白,沉默了半晌才说:“先生,我是个小偷!怎么?您不相信?是这样的,昨天下午,在一辆拥挤不堪的电车上,我从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身上偷了一个大钱包。里面有3800比塞塔和您儿子的来信,另外还有您的几封信。钱包里还有一张卡片,那是个学生的乘车证。不知道是您吩咐他做什么事而把钱包交给他,还是他自己从抽屉里拿走的。”

唐拉法埃尔沉默着,不知说些什么才好,他拿起卡片,想看看那上面的姓名,但又突然放下,随手交给青年说:“你把卡片撕了吧!”小伙子照着他的吩咐把卡片撕得粉碎。

唐拉法埃尔坐在椅子上,久久地注视着钱包,眼前浮现出班上每一个学生的面容。谁会是小偷呢?谁都知道这钱是老师含辛茹苦积攒起来给儿子治病的。当然,他完全有法子知道谁是小偷,可是,为什么要知道呢?没有这个必要!

他想到了那张撕碎的证件。丢失人一定要来补,这样,小偷岂不自我暴露了吗?怎么办呢?他沉思片刻,朝外面叫道:“玛丽亚,来一下!”

女儿来到父亲跟前。

“这是学生的花名册和新的乘车证,你把名字填在上面。该给他们换新的啦!”

“旧的要收回吧?”

“不必啦。让他们自行处理吧!”

第二天早上8点,唐拉法埃尔已经带着新的乘车证来到教室。学生们都到齐之后,他开始分发证件。“我女儿挨个儿叫名,你们来领取新的乘车证,要妥善保管。旧的自行处理,不收回啦!”大家对这突如其来的决定感到意外,但有的学生却为此而满心欢喜。不到一刻钟,40张乘车证就发完了。

已经10点了,可老师却什么也没做。他既没有叫学生们朗读课文,也没有布置他们练字。他双手平放在讲台上,久久地凝视着学生们。

他脸色苍白,站起身,然后做了个手势要大家安静,尽管这纯属多余。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今天给你们换乘车证吗?那是因为你们之中有人偷了我的钱包!然而这钱包又被别人扒走了。当那个小偷发现这些钱是一个年薪只有4000比塞塔的教书先生为了给儿子治病而节衣缩食积攒起来的时候,他的良知苏醒了。于是,就在昨天下午,他把钱包送了回来。钱包里还有一张乘车证,那上面写着名字,只要看一眼就会知道是谁干的。可我没有这样做。我当场就把它撕毁了!我不愿意知道小偷是谁,尽管他对我无情无义。但是,他应该懂得,我原谅他,是希望他改邪归正,不再重犯。这就是换乘车证的原因。”

他讲着讲着,竟喉哽语塞,泣不成声。女儿不得不把学生们都打发出教室。此刻,他们的眼里也都噙满了泪水。“你也去吧,孩子!让我自己待着;我要独自待会儿!”他摘下眼镜,独自待在教室里。正当他准备站起来时,忽然听见一阵朝他而来的脚步声,紧接着就听到一个抽泣着的声音:“老师,是我偷的钱包!看看我吧,老师!我再也不做坏事了,我以母亲的名义发誓。

老师伸出双手迎住了他,激动万分地重复道:“我的孩子,我的好孩子!”由于没有戴眼镜,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影子后面是四月里一片迷人的春光。

(润泽译)

[注]①比塞塔:西班牙、安道尔等国在2002年欧元流通前使用的法定货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小偷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偷钱包后,在不知道唐拉法埃尔先生姓名,不了解这位老师性格的情况下,他仍到校澄清了相关问题。
B.唐拉法埃尔先生主动提出要更换学生们的乘车证,主要目的不在于想找到小偷是谁,而是想借此机会劝导这位迷途学生改邪归正。
C.分发完新乘车证后,唐拉法埃尔先生在学生面前讲了一番话,表露了自己的良苦用心,整番话用语平实,真情款款,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D.末段中,那位主动认错的孩子身后的“迷人的春光”,一则烘托出唐拉法埃尔先生喜悦激动的情绪,另外还象征着这位孩子的光明前途。
【小题2】小伙子平静前,从两人对话中可看出唐拉法埃尔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标题用“感化”更好。你认同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6 08:47: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无知的乐趣
〔英〕罗伯特·林德
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在乡下散步,而不对他的无知的领域象海洋那样宽阔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男女活着然后死去,一辈子也不知道山毛榉和榆树之间有什么区别,不知道乌鸫和画眉的啼鸣有什么不同。我们整整一生都有鸟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然而我们的观察力是如此微弱,以致我们中间许多人弄不清楚苍头燕雀是否会唱歌,说不出布谷鸟是什么颜色。
然而,这种无知在一般人看来并不完全是可悲的。因为从这种无知中,人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只要人们足够无知。
博物学家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靠他的无知,无知给他留下这类新天地让他去征服。他可能在书本上已经达到了知识的顶峰本身,但他仍然感到是半无知的。他希望亲眼看见雌布谷鸟在地上下蛋然后用嘴把蛋叼到窝里去。即使他十分有幸地发现了,那么也仍然有一大堆有争论的问题等待他去解答。无疑,科学家们迄今没有理由为他们错过的无知而哭泣。要是他们似乎什么都懂,那么这仅仅是因为你我几乎什么都不懂。在他们发掘出的每一个事实下面总是有一笔无知的财富在等待着他们。
我曾经有一次听到一位聪明的太太问,新月是否总是在相同的星期几出现。她补充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因为,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天上的哪个地方能够看见新月,那么它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愉快。然而,我想,即使对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动时间表的人们,新月也总是出乎意料地来到的。
一位当代的英国小说家曾经有一次被外国人问到:在英国,最重要的庄稼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黑麦。”象这样的完全的无知,在我看来似乎带有豪言壮语的味道。我们每一个人好象只是调查了一个小圈子里面的事实并把这些事实变成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外的知识被大多数人看作是华而不实的东西。然而无知还是经常刺激我们,让我们有所反应。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无知的巨大乐趣,归根结蒂,是提问题的乐趣。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的人,已经在开始僵化。人们羡慕象乔伊特(英国古典学者)那样爱一问到底的人,他在六十岁之后还坐下来学习生理学。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到达他这个年龄以前很久就已经失去了无知感。我们甚至对我们象松鼠那样积攒的一点知识感到自负,并把不断增长的年龄本身看作是无所不知的源泉。我们忘记了苏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而是因为他在七十岁的时候认识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评述了哪几种人的无知?作者对他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阐述。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感受到“无知的乐趣”应具备怎样的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朵丫子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这些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平板电脑。”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套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好像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①,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注①加缪:全名叫阿尔贝·加缪,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认为,一家三口应该有一套大一点的房子,在物质享用上追求一种公平,这恰恰和姑妈的生活清贫形成鲜明对比,可见两个人追求的差异。
B.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但也是线索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主旨。
C.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文化,他对传统的纸质书是排斥、抵触的。
D.文中多次提到电视,是为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以及最后的解决。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姑妈留下的书橱和书籍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小题4】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候要等到跟他们定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的账。如果有人拖欠他几双——比如说——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心安理得地确信自己还是他的主顾,所以走进他的店铺,把自己的脚伸到那蓝色铁架眼镜底下,那就未免有点儿太不应该了。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高尔斯华绥《品质》)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杨绛《老王》)
【小题1】甲文中画线句中的“理想”是什么?
【小题2】指出甲文和乙文都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并分别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垃圾中诞生的艺术家

萨娜·珍妮

社区一角的垃圾堆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旁边的棚子就是我的办公室--从今年夏天起,我开始为爱荷华州伽菲德湾垃圾公司工作。棚子外面的那一堆是我从垃圾中挑出来的"精品"--拉去垃圾场填埋太可惜了,如松了一格的木梯子、旧铁锹、生锈的金属配件、旧板条箱等等。我也曾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西部航空公司当部门经理。但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令我失去了一切。

刚来的时候,我就注意到这里的山雀可多了,我喜欢听它们唧唧喳喳的叫声,后来我还弄来鸟食喂它们。往往刚投食,各种小鸟便欢聚一堂,甚至还有松鼠。而我就把棚子当成掩体,躲起来悄悄观察它们。观鸟成了我在垃圾堆里上班最愉快的事。

那天,看着山雀在一边啄食,我突然有了灵感。垃圾堆里面有多少好东西可以拿来利用啊!我搜出一把旧梯子,将它安置在棚子旁边;一只方形盒子钉在梯子顶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我又翻出一个塑料板,从中间扳弯了做成三角形屋顶;再放一些松树枝条在梯步上做装饰,好啦,一个高高的鸟食盒!现在,来测试一下小鸟们喜不喜欢。我在新作品里装满鸟食,溜进棚子。几分钟后,小家伙们就争先恐后地扑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收垃圾的车来了,司机走出来,不向垃圾捣碎机那边去,反而向我的鸟食盒这边来。他难道要投诉我“贪污”这些垃圾?“这些都是你做的呀?”他好奇地东摸摸西看看,“非常古朴,很像在艺术画廊看到的作品。”“谢谢,”我回答道,“很高兴你喜欢它们。”我敢打赌,我的脸肯定红了。“你该多做一些。”他临走前对我说。

因为受到了鼓励,于是我又把旧靴子和一些松树枝绑在生了锈的铁锹上,挂在墙上。在它的旁边,我挂上一只旧轮胎,中间拴一条铁链,又一只鸟食盒诞生了。

整个上午,周围的居民来了一拨又一拨,不断对我的作品评头论足。“好看!有创意!真了不起!”可我觉得,这有些奇怪,我只是把人们丢弃的垃圾重新整理了一下,他们就对着自己的垃圾欣赏备至。“人呀,真滑稽。”我对着自己,也对着小鸟嘀咕道。

那天下午,一辆高级轿车开了过来。一位打扮入时的高雅妇人从车上走出。“你能不能把那个卖给我,给你400美元?”她指着我那个由旧轮胎、铁链、鸟食盒组成的“艺术品”说。我惊讶得哑口无言。“啊,夫人,”呆住了一会儿,我才试着说,“是这样,这不是我卖东西的地方。实际上,这是社区的垃圾处理站,你知道的。”

她挺奇怪地看着我。“是的,这些原材料原本是垃圾,”她说,“可你把它们变成了艺术品,很不错的艺术品!这样吧,如果你改变了主意,就给我来电话。”她递给我一张名片,开车走了,留下我站在原地,看着那个轮胎发呆。

不久,周围的居民便陆续拿来一些东西,问我可不可以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派上用场。他们在这些鸟食盒旁边摄影留念,还把他们的朋友从大老远的地方请来,专程参观我的作品。谁能料到一堆废物会变成旅游景点?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垃圾艺术”迅速成为了新锐艺术的代名词,以无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美,那些我从未谋面的着名艺术家也在殿堂之上呼吁全民收集垃圾,打造自己的“艺术作品”。但这一切都与我无关。我依旧当我的垃圾清理工,挑拣垃圾,在灵感来时敲敲打打做新的鸟食盒。

一位叫约翰的中年男人来了,他住在这附近,他径直走进我的棚子。“我来只是想告诉你,你的工作干得很漂亮,作品也非常吸引人。”他说,“我想过来看看又有什么新作品问世了。有你在,明明是最不乐意干的倒垃圾的活儿却让我们觉得很愉快。”“谢谢,”我说,“很高兴您喜欢它们,这里对我来说也成了个特别的地方。”

阳光正照在一个旧电视机的屏幕上,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把它变成一个鸟食盒,小鸟们将和戴安娜·克瑞一起歌唱。废物堆上,我迎来了新的一天,仿佛上帝在向我展示,一切皆有可能。

(节选自《外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垃圾中诞生的艺术家”为题,“垃圾”与“艺术家”这两个有较大差异的词汇组合在一起,悬念十足,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当垃圾车司机赞赏“我”做的鸟食盒像画廊里的作品时,“我”高兴并且红了脸,“高兴”是一种礼貌性的回应,“脸红”流露出羞怯和不自信。
C.当周围居民围观“我”的作品并对其大加赞赏时,“我”感到有些奇怪,并认为他们的举动“真滑稽”,这表明在“我”看来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价值。
D.结尾处的“阳光正照在一个旧电视机的屏幕上,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灵感”,“阳光”对“我”的心态有烘托作用,说明“我”积极地发现生活中的美。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开头说“经济危机令我失去了一切”,结尾说“一切皆有可能”,这两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

美图维亚·博尔顿

从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人,名叫法尔博斯。尽他非常富有,但他也很痛苦。

他用尽一切办法,想抚平自己的痛苦。他去看医生,但他们全都说他气壮如牛。他去玩音乐,玩各种运动,尽情跳舞,去旅游,甚至尝试冥想,但这一切似乎全都没用,他仍然很无聊,很郁闷。

无奈之下,他向一位智者求教。

“你的问题,”智者说,“是因为你从未做过慈善。你完全是为自己而活——所以你会痛苦。如果你要快乐,那就去帮助他人吧。”

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他可以做慈善,然后就可以摆脱忧郁。他带着新希望离开了智者。

但是,他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那些看起来贫穷的人给他的感觉是他们并不是真的贫穷。他相信,一定有很多人真的需要钱,但他们并没有表露出来。他不可能就这么把钱给每一个人,如果把钱给了那些不该给的人,那根本就不是做慈善。

于是,他有了一个主意:他把钱给那些已经绝望了的人。他认为,这种人才真的贫穷。

他开始到那些可以找到不幸的人的地方:医院、孤儿院、监狱、酒吧和贫民区。但他根本无法成功。他见了有困难的人、有疾病的人、有债务的人、有对手的人,他见了无家可归的人、身无分文的人、失业的人、无助的人,但却没有觅到绝望了的人。

他感到越来越绝望了。

有一天,当他在一条小巷中行走的时候,他听到了从垃圾场方向传过来的呻吟。他立即朝那个方向走过去。

垃圾堆上坐着一名男子,他表衫褴楼,浑身疖子,不停地呻吟,仿佛这就是他的工作。

“你怎么了?”法尔博斯急切地问道。

“哎呀,不要问了。”男子回答,他双手抱着头,来回摇晃,“我失去了一切!哦!我的钱,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朋友,家人,所有的一切!现在我又长了这么多疖子!哎呀!”

“告诉我,”富翁激动地问,“你还有希望吗?”

“希望?”他回答.“你说的希望是指什么?”

“你知道的,”富翁说,“希望事情会变好。”

“当然!”穷人睁大眼睛看着他回答,“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就有希望。进坟场就没希望了!你在寻找无望?到坟场去吧。”

此时,法尔博斯真的是地绝望了。难道他注定要痛苦一生吗?他就没有办法把钱捐出去吗?

突然,有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他可以采纳这个人的建议!他可以到坟场,把钱放在那里。

他知道这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做法,而且也不是真正地做慈善。但至少这是给予!而且,钱肯定不会落入不对的人手中。

于是.当天晚上半夜,他带着一麻包钱和一耙铁锹,悄悄地潜入当地一处墓地,随使挑了一座坟墓,挖了一个洞,把钱扔进去,用泥土覆盖好,然后跟进来时那样悄悄地离开。

他一回到家,立即就感觉好受多了,仿佛一块压在他,心头上的石头被取下来了。他终于开心了!

一眨眼,两年过去了,法尔博斯几乎忘记了坟场这件事。但是,造化弄人,此时,他的命运轮盘朝着厄运方响旋转了——他生意大不如前。5年后,他已近乎破产.迫切需要一笔现金。

竟然,他想起了那笔埋了的钱。

这是他最后的希望了。当晚,他带着同一把铁锹和同一个麻包,再次悄悄地潜入同一处墓地,找到了他埋钱的那座坟墓,好了,再过几分钟他就可以…….

“举起手来!”他身后一声厉喊,“举起手,别放下!警察!”

法尔博斯的膝盖开始颤抖,他几乎被吓得摔倒。“现在慢慢转身。”又一声厉喊。

他转过身子,看到一位警察,用一支巨大的枪对着他。“抢劫死人,哦?你真低贱!”警察说,然后给法尔博斯戴上手铐。

他想解释,但他颤抖得很厉害,已经无法自控,只能说出“不是……但是……我只是……”。几分钟后,他就被送去坐牢了。

一个星期之后,唯一能够让他感到安慰的,是数年前那位坐在垃圾上的男人所说的那句话:“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就有希望……”

那位警官出庭作证。

“法官大人,我是在犯罪现场抓住他的。他当时用一把铁锹在挖,在坟场中挖,想盗窃死人的财物?他甚至还带来了那个麻包,用来装金银等财物。”

“你有什么要为自己辩护的吗.法尔博斯先生?”法官转向他问道。

“法官大人,事情不是这样的。你知道吗,几年前,我把一些钱埋在那里了,因为我那时在寻找没有希望的人。也就是说,我得做慈善,因为有位智者叫我那样做,所以我就去寻找这种人……”法尔博斯看看法官,想知道自己所说的是否有用。

“好,接着说。”法官说。

法尔博斯接着说:“嗯,我在垃圾场遇到了一位男子,他浑身长满疖子,是他让我去坟场的。于是我就去了,并把钱埋在了那里,而现在我需要把它们取回来。”

“你相信这话吗?!”警察惊讶地叫起来。“请原谅,法官大人,这是我听到的最疯狂最混乱的谎言!”

“是的,我相信他的话,”法官强调说,“这个人说的是真话,把他释放了,他是无辜的。”

“什么,法官大人?”警察说,椎本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说把他释放了。立即释放。”

法尔博斯先生回到大街上之后,迷惑不解的他努力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在他沉浸于意想不到的自由的喜悦之中时,好像有什么在他脑后不停地唠叨。那个法官,他以前见过他吗?他记得,自己应该是在哪个地方见过这副脸面……

(选自《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法尔博斯富有却很痛苦,他用尽一切办法想摆脱痛苦,为后文他不停地寻找方法埋下伏笔。
B.智者是想让法尔博斯明白:人只为自己而活着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这样没有意义的生活正是法尔博斯痛苦的根源。
C.法尔博斯始终没有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直到把钱埋进坟场,他才感觉好受多了,他终于开心了。
D.作者写了法尔博斯想方设法做慈善及后来被误当小偷却又被法官释放的奇特经历,并借此表达好人终得好报的主题。
【小题2】小说的情节设置巧妙,运用了多种手法,请找出两种,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就有希望”,这句话既是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