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向海洋

①当站到一幅巨大的地图前,就发觉自己的目光已经改变。过去关注点总是高山与大河,那种蜿蜒与逶迤,给人已经上路、地平线上景色不停变幻的感觉。自从在中国渔政南海总队302船上有一次南海之行后,当我再次面对地图时,眼光就不由自主地投注于那片宽阔的蓝色海疆。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开始晃荡。

②海洋像天空一样展开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她是多么陌生啊!

③当她平静的时候,我们难以忍受她的单调,当她迎风起舞时,我们又无法面对野性的动荡。我们在黄土中的根,扎得实在太深太深了,我们在陆地上的安居,也实在是太久太久了。很久以来,中国人就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度是中央之国,是大地的中央。天空出现在头顶,是为了完成穹庐般罩子的使命;大海呢,那是大地床帷一样的漂亮的镶边。大海在中国人的主流观念中,从来不是出发之地,而是边缘与尽头。直到近代,才有一群群中国人来到海边,向遥远的彼岸瞭望,才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人到了海上,不是为了像收获庄稼一样用网打捞一点鱼虾,而是为了一个遥远的强国富民的梦想。

④对一个生命意识与文化传统都深深扎根于黄土之中的民族来说,海洋或者是遥远的传说,或者就是外敌侵入的风险。所以,明代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他督造的七宝楼船,也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孤独的辉煌。郑和的故事,只有在今天中国人充分意识到海洋重要的时候,才被重新发掘出来,这个另类的英雄才被真正地记忆。更能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历史是,同样是在明代,就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消失于海上之后不久,并非正规国家军队的倭寇,从海疆上不断地侵扰,居然成为明帝国的心腹大患。中国在海洋上遭受屈辱,并不是到近代才有的事实,而是当中央之国尚称强大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明代,郑和的船队至少到达了非洲。但在同一个明代,面对倭寇的骚扰,来自农耕文明的军队只是在陆地上筑起城墙,而不是到广阔的大海上展开抵御外侮的战场。

⑤就在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平息不久,一个叫利玛窦的传教士经过漫长的充满风险的海上航行登陆中国。他在书信中向自己远方的国人报告对这个新到国家的印象:“我们依然很难相信,一个疆域如此广阔的庞大帝国,拥有的军队不计其数,却始终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恐惧之中。”利玛窦还有些费解地指出:“他们害怕那些小国家。”

⑥明代早已成为编年史的一个逝去的段落,但这种文化习性却带着巨大的惯性在持续着。对灾难与风险,更多国人的选择是视而不见,或者遗忘。

⑦面对来自海洋的危险,封建帝王的选择是海禁。这让我想起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秘密集中了大量的舰船在英国海岸。舰船实在太多了,为了不走漏风声,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司令部,决定让英国沿海居民后撤一段距离。但这个决定引得丘吉尔首相愤怒咆哮:英国人的习惯从来就是逼近,而不是离开海岸!不行,任何理由都不能让我们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盟军不得不采取别的措施来保证计划的施行。

⑧而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上,海洋只是海边渔民收获一点鱼虾的水上牧场,至多,也只是在故乡无以为生的人们流浪异国求生的危险丛生的通道。使国人海洋意识苏醒,切肤感受到海洋主权之痛的是一部血腥的近代史,一个帝国幻梦的破灭,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⑨因此,南海总队这次巡航守礁的行为本身,就蕴涵了更为丰富的意义。一个后发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且行动起来,开始维护自己天然的权利的时候,却因为曾经的被殖民,因为后发,因为文化基因中海洋意识的缺乏,使一个国家维护主权的行为,也那么艰难曲折,波诡云谲,那么需要智慧与坚定。好在,我们已经在海上了。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我站在302船的驾驶舱里,看到中国海上,台风过后,终于迎来壮美的日出!

⑩那时,我感到不是一艘船在劈波斩浪,而是整个中国,正在走向海洋!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

(有删改)

【小题1】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开始晃荡。
(2)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
【小题2】本文哪些内容说明了历史上中国海洋意识的缺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小题3】在第⑦段中,作者写二战时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你是如何理解文末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至今思想史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领域,它的中心虽然清楚,但是叙述的边界却相当模糊,致使它常常面目不清,也无法像它的邻近学科那样清楚地确立自身的边界,比如它与宗教史、学术史常常关注相同的对象,以至于它们总是要发生“领土争端”,比如它与社会史、文化史常常需要共享一些知识和文献,于是它们又总是要产生“影像重叠”,比如它与政治史、经济史常常要建立一种互相诠释的关系,于是它们又总是要“互为背景”,甚至产生了到底谁笼罩谁、谁涵盖谁的等级秩序问题。这导致了它作为学科的基础和规范难以确立,就好像一个历史上四处游牧的部落在诸国并峙的地界乍一定居,很难立即确立它的领土和法律,也很难约束它的国民越界犯规一样。所以,尽管很早班兹就说到“在突破褊狭政治史罗网,而于人类文明演进方面致力研究之各种史学中,当以思想史之努力为最早”,但是直到晚近,学者始终还是觉得思想史并没有自附庸蔚为大国,吉伯特说,直至十九世纪,“涉及知识生活现象的史学著作仍处于史学主流之外”,甚至到“1939年的时候,思想史尚未成为一个普遍的用语,学术界是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才采用了这个词语的”。
中国接受和使用“思想史”的概念相当早,前面所引提到“思想史”的班兹《社会科学史纲》虽然是1940年才由向达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但是在1935年容肇祖就已经编出了《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1936年陈钟凡就和蔡尚思在讨论编撰《中国思想史》,并明确了“序述各时代思想的体系、派别,及其演进的进程,是为思想史”。稍后,在1939年由蔡氏出版了《中国思想史研究法》,而常乃悳更在本年出版了《中国思想小史》,这本篇幅不大的著作,现在看来颇有长处,眉目清楚,层次分明,而且要言不烦,比起后来的一些入门书要好得多。虽然在当时,以思想史命名的著作,远不如哲学史为名的著作多,也远不如哲学史著作的影响大,但是也还是有一些人感觉出了,对于中国来说,西洋化的“哲学史”似乎不如“思想史”那么贴切,你傅斯年在给顾颉刚的一封信里,就明白地指出“我不赞成适之先生把记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书呼作哲学史,中国本没有所谓哲学,多谢上帝给我们民族这么一个健康的习惯,我们中国所有的哲学尽多到苏格拉底那样子为止,就是柏拉图的也尚不全有,更不论到近代学院中的专技哲学……大凡用新名词称旧物事,物质的东西是可以的,因为相同,人文上的物事是每每不可以的,因为多是似同而异”,无论这话说得是否过激,但是说明“思想史”一名被接受,在中国学术界是很有基础的。其实,当初不少人采用“哲学史”的名称与形式,是为了寻找可以纳入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思想,以证明古代中国也同样拥有“爱智”的传统,那么,使用“思想史”这一名称本身,则意味着在西方话语之外,中国思想的传统与历史也可以有另类写法来叙述,它同样可以与来自西洋的“哲学史”写法并行不悖。
(节选自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
【小题1】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思想史”的概念,但时至今日,这门学科的学术边界仍然不甚明确。
B.政治史、经济史有时也可以与思想史共享一些文献资料,同时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更好地解释思想史的一些现象,但思想史并不能等同于政治史和经济史。
C.班兹认为,思想史是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各种史学中最早努力突破政治史的罗网,致力于建立独立的学术边界和学术规范的一门史学。
D.思想史与社会史、文化史常常需要共享一些知识和文献,它们又总是要产生“影像重叠”,于是就产生了到底谁笼罩谁、谁涵盖谁的等级秩序问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思想史的叙述边界非常模糊,致使这个学科至今仍然没有自附庸而蔚为大国,能够清楚地确立其自身的研究边界。
B.常乃悳1939年出版《中国思想小史》,篇幅不大,却颇有长处,眉目清楚,层次分明,而且要言不烦,比起后人写的入门书要好得多。
C.傅斯年对胡适的评论是否公允,作者并未给出自己的判断,而只是用来证明在当时的中国,不少学者是倾向于使用“思想史”这一名称的。
D.吉伯特说,直至十九世纪,“涉及知识生活现象的史学著作仍处于史学主流之外”,但这并不影响思想史从政治史的附庸而“蔚为大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文上的物事每每似同而异,所以决不可以用新名词称旧事物。胡适把记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书呼作哲学史就属于这一类。
B.作者认为,胡适把记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书呼作哲学史,是为了寻找可以纳入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思想,以证明中国文明不逊于西方文明。
C.本西方话语之外,中国思想的传统与历史也可以有另类写法来叙述,是当初不少研究者采用“思想史”这一名称的深层动机,换言之,就是以此与西洋“哲学史”的写法分庭抗礼。
D.傅斯年说“中国本没有所谓哲学,多谢上帝给我们民族这么一个健康的习惯”,表明他对中国没有西方那种“近代学院中的专技哲学”感到庆幸,表明了他对西方哲学的保留态度,而且对胡适把先秦诸子的学术归入哲学的分类方式也不认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5分)
开机关机 叶延滨
每天都有这个动作,电脑打开,看看邮件,上上网,写点儿东西,然后关机。开机关机,好像睁眼闭眼,一天过去了。这是信息时代我的基本生活状态。
开机关机,能关机很重要,像读书,能打开,也能合上。它在书架上,不声不响地陪着你,不响铃,也没有病毒,更不索要你关注转发,大概在今天,能这么绅士地与你相处的,也就是这些书了。
这是我的小世界,一间书房,六个书架上一群沉默的书,还有地上的桌上的书,围住一台每天开机关机的电脑。开机和关机,把这个小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开机的时候,这是一个工作室;关机的时候,这是一间书房。
这台电脑用了三年了,应该算在书房里坚持的时间最久的了,它的前辈,不到三年就退休了。我用电脑廿年,用了三个台式机和七个笔记本,除了电脑太迅速地更新换代,还有我的喜新厌旧。电脑是工具,是工具中的朋友;也是玩具,是朋友中的玩具。
而书不一样,一辈子守望,守望成你的故事,你生命的一部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母亲从省城被“下放”到大凉山“锻炼”。一年后,她没有回来,留在了那里当一名语文老师。第二年,我转学去大凉山陪我的母亲。老掉牙的道奇改装的长途客车在高山峡谷中跑了三天,我在骨头被抖散架之前,来到了母亲的身旁。山坡上的简易宿舍只有七八平方米,里面放着一张床,一个书桌,一把竹椅,两个旧皮箱。书桌上有两个两层板的小书架。书架上除了课本讲义,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少年维特之烦恼》。书很旧,还是竖排版的……在那个小屋里,我开始了一生中最初的阅读经历——把从这所学校图书馆能借到的所有书几乎读了一遍。从《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到儒勒·凡尔纳的系列冒险小说,从福尔摩斯到列夫·托尔斯泰……在那个饥饿年月的大凉山,我却凭借书之舟,在另一世界中成长起来。那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的时光。如果没有书,这小屋无疑是间囚室,而一本又一本在这小屋里陪着我的书,让我在另一世界里穿越。我常常被饥饿驱赶,从书上抬起头来,抬头就看见窗外山坡上的阳光,从青枫林的枝叶间泻下来。那神秘而宁静的美,又催我埋头读书,带着阳光一样的心境,重新走进书页打开的世界。
那是个非常年代,边地的蛮荒,四处蔓延的饥饿,还有跌落社会底层的无助,笼罩着母亲和我同住的这间小屋。如果没有书,这小屋无疑是间囚室。然而,母亲带着她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这里骄傲地过着一个乡村教师的生活。我抱着一本本芜杂而未加选择的书,喂着养着精神和身体。
我的读书状态真如那个成语:如饥似渴。少年不知愁滋味,不知世事艰难,身处逆境,捧上一本书,就全然沉浸于其中了。有其他的东西代替书为我解忧、与我为伴吗?没有!这个经历让我一辈子无论在哪里,都有一个底色:读书人。
读书人读书与学历无关,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虽然可以将规定的教材烂熟于心,但那样的书读得再多也与“读书人”之读书不同。一种是禽鸟的野外觅食,或是鹰,或是雀,食肉或食谷,都是天性;另一种是鸡或鸭,流水线配餐或填塞,与快乐无缘
也许这是一种命运,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所以,我以为,在今天以读书抑或不读书去评价和观察一个人,不合时宜。
开机,这个世界多精彩,有那么多机会和秀场,也有那么多牢骚和错愕!关机,这个世界多安静,一屋子的书守着我,宽厚而沉默地守着我的心事,它们能听懂我的心事,因此才对我不离不弃。
开机关机,这就是我的生活,一边是电脑和它的那个自信心十足的信息时代,一边是书和它们的那个书生气十足的精神世界……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3.11.27,有改动)
【小题1】“我用电脑廿年,用了三个台式机和七个笔记本”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在大凉山那间小屋,“我开始了一生中最初的阅读经历”。简要概括这段阅读经历对“我”的重要性。(5分)
【小题3】如何理解第九段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2分)
相依为命
肖欣楠
手机闹铃响起。起床,简单的洗漱之后,开始收拾必带的物什。书案上的书,横七竖八。一个懒惰的人,没有心情照料它们的次序。手在此书与彼书之间翻拣,拿不定主意。一本书就足够一个星期的阅读。每天的工作又是如此的繁忙,仍旧贪心,仿佛是为了给另一本书找一个伴,免却它的孤单。最后拿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杜拉斯的《情人》。这是前几天于旧书店淘来的。手机充电器,这个东西日感重要。手机在开机状态,便保持了我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口罩、手套、风衣、头盔,我玫瑰紫色的手提包。
在我忙碌地打理这一切的时候,她始终在身后,瘦弱、轻忽的影子。我走向书橱,她跟
在后面,我走向书案,她亦步亦随。不时地插上一句:本带了么?我头也不回地应她:带了。我感觉到她在我身后的迟疑,最后还是鼓足了勇气问我:带水果了么?我不说话。她也沉默着。空气中有着小心翼翼的成分。我总是不喜欢说话,在她面前我吝啬着自己的语言。幼时的撒娇、甚至身体的拥抱,成为记忆。我和她隔了时间的距离、思想的距离。我在河的此端,她在彼岸,我认为没有必要泅渡,而她试图接近我,无异于徒劳。
然后我听到她的咳嗽。压抑的沉闷,努力克制,却被逃脱,从声带中冲撞开,在空气中爆破。“带几个吧。”我听到我的声音,在她的咳嗽声落下之后,响起。她转身出去,那脚步明显是轻快而愉悦,有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她拿了四五个苹果,放在保鲜袋中,再打开我的双肩包放进去。她始终不抬头,一如怕羞的孩子。每一次的离别,她都是小心翼翼地呵护。唯恐惊走一些东西。其实,我知道她心里所想:她担心有一丝不好的情绪影响到我,以至于我骑车时分心而有任何意外。她隐忍着我对她的高傲与忽视。我从她手里接过双肩包,放在摩托车的车筐内。推车。车身较长,推动起来有些吃力。她在后面帮忙。此时,我总是有些不耐,不发一言,回头看她,用目光暗示她放手。她坚持着不肯,双手更紧的用力。我可以拒绝任何东西,无法拒绝她给我的爱。
车启动起来,混浊的声音中,我听到她说:手机放包里了么?翻翻手提包,居然没有,丢在了床上。她看我的表情知道结果,返身回房间。手里握着那红色的小东西出来,递给我。她的手上有褐色的斑了,皮肤日渐松弛,失去水分。这双手曾经纤细温暖,也许现在温暖依旧。只是我很久没有触碰到她。现实中,我对她的身体失去了渴望。而内心中,每一次的受伤,我都会流着泪喊:抱抱我。虚幻中我和她紧密相拥,柔弱成婴儿,牢牢抓住她的疼爱。我把手机放在手提袋中,顺手拿出钱包,抽出红色的纸币给她。她迅速地缩回手,连声地说不要。我不说话,把钱塞在她上衣的口袋中,捂住不动。手停留在她的身体上,我能感知她身体的温度和气息的起伏。尽管隔了衣物,我和她的血脉在那一刻相连。
她不再坚持。是的,某一刻我的固执会让她退却,这样的固执,她太熟悉。我走到车前,   坐上去,再回头看她,她对我微笑,那是努力让我放心的微笑,让我羞愧、内疚、不安。除却给她足够的生活费之外,我无法给她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生存,把我推到一个距离她较为遥远的地方。我在另一个地方,为了我和她的口粮奔波、忙碌。有自己的世界,浅薄的爱恨、稍纵即逝的欢笑,这些都距离她遥遥。她以一个守望者的身份,守护着我和她盛放身体的房子,等待我五天一次的短暂相聚。我把满屋子的寂寞与空白留给了她。偌大的房间,里面盛满了三个人生活的记忆与片断。我把她一个人丢在那。她,一个人吃饭、睡觉、看电视、锁门、外出,回来时,迎接她的仍是满房间的空白。叹息、说话,都是一个人。来不及过多地想象我离开她之后,她如何的生活。时针催促我要奔向另一个生活的场景。我挂挡,加油门,驶出她的视线。远远地,把她抛在那个原点。看着她小小的孤单的身影再一次被无尽的孤独吞没。
在疾驶中,我的眼泪滑落下来。妈妈,这两个字,途经我的口时,被风吹向身后。
(选自《中华散文》2006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每题2分,共4分)
⑴理解句子“她以一个守望者的身份,守护着我和她盛放身体的房子,等待我五天一次的短暂相聚”中“守望”一词的含义。
答:
⑵分析句子“在疾驶中,我的眼泪滑落下来。妈妈,这两个字,途经我的口时,被风吹向身后”的含义。    
答:
【小题2】请以“母亲”为陈述对象,概括母亲的言行,并分析其形象。(4分)
答:
【小题3】这篇文章形象具体、感情真实,试从语言、表达技巧或行文构思等任意角度做一简单赏析。(4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是以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小题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
C.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D.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小题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
B.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
C.“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
D.“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B.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C.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D.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巴图王爷
刘国星
草原牧民说,巴图王爷的宝马能追上白毛风。巴图王爷听后说,那就叫它千里追风驹吧!草原牧民还说,巴国王爷的宝雕弓能射尽天上的大雁,只不过王爷心肠软罢了。
一骑挟尘而至,皇帝有旨,要巴图王爷三日内进宫见驾。
巴图王爷知道,朝廷终究还是打他宝马良弓的主意了。适有谋士进言,欲进兵中原,劫地掠物。巴图王爷严词拒绝:“吾等演练兵马,不过是强身健体、保求平安罢了。焉能让天下生灵涂炭!”部众再不敢言。
“备马!”巴图王爷大喝一声,披挂齐整,背上宝雕弓,跨上千里追风驹,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射向草原的边缘。
第三日早朝,巴图王爷浑身水洗似的,准时现身朝堂。皇帝走下龙椅,扶住巴图王爷说:“卿来京城,朕心甚慰!分别日久,思卿心切也。哈哈哈哈。”
巴图王爷三天三夜,人不离马,马不离鞍,早已筋疲力尽,但仍跪倒在地,山呼谢恩,久久也不起身。
午门外,千里追风驹已力竭倒地,吐血而亡。
早朝议罢,皇帝和众大臣领巴图王爷来到演兵场。
秋高气爽,雁阵行行。
皇帝指指天空中的雁阵,对巴图王爷说:“卿善射,何不与侍卫满达赛射以助兴?”
巴图王爷点头称“喳!”,内心踌躇:若胜了,正好灭灭皇帝的威风;若败了,那我蒙古人岂不威风扫地?
众大臣都以为是比赛助兴而已,谁知皇帝又说:“比赛赌什么?”满达斜着眼睛,躬身向前说:“陛下,小人愿以项上人头和王爷一决高下!”皇帝春风满面,眼望巴图。
巴图王爷拱拱手:“悉听尊便!”
巴图王爷和满达签了生死状。
空气一下凝固了,偌大个演兵场只听见人的呼吸声和大雁翅膀的扑梭扑梭声。
巴图王爷取过宝雕弓,拈弓搭箭,“嗖——”一声,箭扶风声,直飞雁阵。谁知,满达也“嗖——”一声发出一箭,竟后来居上,射掉王爷的箭,仍不坠,余劲儿射落一只大雁。
众齐呼好,兵丁来报,巴图王爷射空。满达胜。
第二阵满达先射。满达斜眼看看王爷,“嗖——”一声发出一箭。巴图王爷也拉开宝马雕弓,一箭飞去,也射落满达的箭,余劲儿射落一只大雁。
众皆呼好,兵丁来报,满达射空。王爷胜。
满达脸色涨红,脖子绽出条条青筋,斜着牛眼怒视王爷。
皇帝口谕,不可同时发箭,一人射完另一人再射!
空气再一次凝固了。
满达仰望天空,一行大雁正飞过头顶。满达嘬唇尖啸,一股真气直冲雁阵,群雁受惊炸群,四散飞逃。满达觑个空,射出一箭,两只大雁应声而落。
场内喝彩声震耳欲聋。皇帝也从龙椅中起身,举起双手拍巴掌。
场内复归平静,巴图王爷静静地望着天空的雁阵,虎目聚一缕冷冷的光芒。
雁阵飞过头顶,巴图王爷没出箭,也没尖啸。雁阵飞过去,眼看就要消失在目光尽时,王爷搭上箭,拉圆宝雕弓,电光石火,一箭飞出。众人目光里,只见雁阵“人”字形里那一撇突然消失了,一只只大雁像断线的风筝,歪歪斜斜栽下来……原来王爷只浅浅地射伤了大雁的左翅膀,大雁的命还在,却不能飞了。王爷闭着眼睛,心里轻轻地喊一声:“罪孽啊!”
众人皆惊,兵丁来报,满达射落两只,王爷射落九只。王爷胜。
满达胜一局,王爷胜两局。
皇帝冲兵丁挥挥手,兵丁拖着瘫软的满达,“唰”地抽出刀。
巴图王爷“扑通”跪倒在地,说:“陛下,臣愿用宝雕弓换满达一命。”
皇帝脸上有了笑容,说:“准奏!”
第三天,巴图王爷在返回草原的路上,信马缓行。
忽见满达飞骑赶来,满达心怀失败之辱,满面怒容,也不言语,就在奔驰的马上一箭向王爷的心窝射去,箭尖啸着像一条吐信的毒蛇……王爷面不改色,仰卧鞍桥,一张嘴接住来箭,甩手猛掷向满达,满达的盔缨应声落地。满达惊愕万分,滚鞍下马,叩谢王爷不杀之恩。
巴图王爷含笑而去。
巴图王爷回到草原,建起一座庙宇,起名“苍生”,晨晚叩拜。里面供奉的是一匹马,是千里追风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用善跑的千里追风驹奔跑三天三夜吐血而亡来侧面表现巴图王爷所在的草原距离朝廷之远,并暗示皇帝让他三日内进京见驾是在为难他。
B.对于皇帝要巴图王爷进宫见驾的事情,王爷和谋士的想法不同:王爷是权衡利弊,为了草原牧民要到朝廷去;一些谋士则想要借此造反,推翻朝廷。
C.“皇帝脸上有了笑容”中的“笑容”含义深刻,体现了皇帝得到宝雕弓的喜悦之情,但更多地体现了皇帝对大臣的关爱。
D.小说很注重伏笔的使用,比如前文有“跨上千里追风驹”,后文有“在返回草原的路上,信马缓行”:前文有牧民对王爷箭法的称赞,后文有王爷只射伤大雁翅膀而不伤其性命的描写。
E.巴图王爷在与满达的第三局射箭比赛中,他拉弓射箭,只是射伤九只大雁的翅膀,让它们落下来,并没有伤及它们的性命,这突出表现了巴图王爷爱护生灵。
【小题2】文章第一段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满达的形象特征。
【小题4】小说为何以巴图王爷建庙宇来供奉千里追风驹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