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鞭笋过墙

聂鑫森

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

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

“新篁,又有心事了?”

“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

“没有。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咱们这巷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节约了大把时间。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大夫说再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

“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过分的地方。左宗棠说:‘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我就忽略了,真的很愧疚。”

两个人沉默下来。

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见面点点头,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封,但不会去吃酒宴……

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节新篁说:“别动!”

“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

“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

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

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为人激赏。过大年了,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

他当然不会动笔写春联,觉得自己的手迹贴在街巷,有些委屈。他去文化用品店买了几十付印刷品的红纸对联,一家一家地去送。

曲曲巷里,几乎家家都有院子。一墙相隔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匀一二棵竹子去栽种,他笑着说:“不容易侍弄的,别费那个神了,想看,你只管来看。”邻居并不见怪,开玩笑说:“倘若竹笋过墙来,你应该不会阻拦吧?”他说:“绝不阻拦。不过,院墙的基础下得很深,又是麻石砌的,它怎么过去?”

不是节新篁小气,而是他有异秉,觉得这样的好竹子,有几个懂得其妙处?别亵渎了这清玩之物。

阳光如金箔,在竹叶间飘飞。

节新篁说:“华素,宋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你猜我最喜欢哪一首?”

华素笑了,说:“你住院时,我天天守在病床前,你说了许多自省的话,特别是邻人乞竹而不允、鞭笋过墙而不能的事,你说得最多。我猜这首诗应是:‘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知我者,内人也。鞭笋过墙,情至深而无声,心气相通,根叶相连,为人际和谐的大境界,好得很啊。”

华素故意问:“你准备用手扯着鞭笋过墙?”

“非也。说到鞭笋过墙,古书中早有妙法。我会先请工匠把院墙下的基脚掘开一个大口,铺上沃土;再在竹林边挖出一道不浅不深的土沟,与基脚的大口相连。然后,在土沟里撒入熬得稀烂的猪骨头和碎肉,再掩上土。竹根也就是鞭笋,会顺着土沟穿墙而去邻家。”

“你是想在无声无息中,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对。待邻家有了新竹,我再传授引竹之法,鞭笋又去他的邻家。以此类推,不出几年,家家皆有湘妃竹、罗汉竹、方竹了。”

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候。

院门忽然叩响了铜环。

“节先生、华老师在家吗?”

是隔壁邻居的声音。

他们齐声答道:“在!”

“你们别张罗晚饭了。我们已备好,祝贺节先生康复出院,请你们来吃个便饭。”

节新篁大声说:“谢谢!我们马上过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节新篁以竹为名,爱竹师竹,甚至不可一日无竹,爱竹一直是他与邻里交往的障碍。
B.小说将故事情节浓缩在半天时间,借助对话勾连过去与现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C.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节新篁原本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却又制止老伴扯去罗汉竹旁的矢车菊,暗示他对邻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D.“鞭笋过墙”喻指打破隔膜,与邻里友善相处,以此为题,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
【小题2】小说中的节新篁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1 10:0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5年7月,徐静蕾对媒体公开了自己在美国冷冻卵子的事,引发各方热议。8月,央视新闻报道称我国单身女性不能使用冷冻卵子生育。新闻播报当日,徐静蕾即在微博上发表“有一种生物叫我国单身女性”以示抗议。随后,作家韩寒也在微博上发文“生育必须要和找个男人结婚捆绑吗?”以示声援。

(消息   知乎网)

材料二:

据国家民政局相关数据,截至2018年,中国适婚单身男女人数已接近2.4亿,相当于俄罗斯与英国总人之和。单身人群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群体,一个社会符号。而这一趋势并非中国大陆独有,台湾媒体报道,截至2018年,台湾15岁以上的单身人口为950万,占总人口数的42%;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到2030年,日本的终身未婚男性比例将增至30%,而女性则会增至23%。

(消息   珍爱网)

材料三:

个人认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可能就不太容易为了一些感情之外的事情去勉强和将就。我们辛苦工作得到报酬,可以自己买房子,自己买车子,自己买衣服,不用在乎别人的想法,不用委屈自己。生活里充满了柴米油盐的消耗,除了爱和喜欢,我想不出还有其他理由让我深陷其中。

(消息   网友微博)

材料四:

2018年是“独立乐活主义”兴起的一年。一个人不再意味着无聊孤独,越来越多的90后在享受独处的时光。独乐主义造就了一批为独乐生活服务的产业,也催生了“单身经济”。

9月27日,中国快递协会主办的2019天猫“双十一”活动在杭州举行。中国邮政、中通、申通、国通、韵达、顺丰等主流快递公司宣布,与天猫、菜鸟一起正式启动2019天猫“双十一”物流备战。数据显示,去年“双十一”天猫购物节中,迷你家电特别受欢迎,仅迷你洗衣机和迷你微波炉这两款产品的增量就同比增长了63%和98%。

单身经济不仅存在于中国,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国家。美国、韩国、日本都是单身人数占比较高的国家。在日本,几乎随处可以找到适合单身消费的商店,同时还有很多为单身人士量身打造的服务。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单身人口的增加,单身经济正在崛起。有网友戏言:单身狗后面,商机无限。

(消息   新浪财经)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单身经济的一项是
A.迷你小家电,一人份火锅底料。B.单身旅游,单身公寓。
C.网络游戏,一人唱K。D.第二份半价,买一送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静蕾冷冻卵子事件虽属“个人问题”,但折射出当代青年人群的一种生育观念。
B.材料三通过网友的微博,用富有代表性的个例侧面反映了当今青年所持的婚恋观。
C.材料四侧重报道我国单身经济产生的原因及他国情况,便于读者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
D.单身群体壮大固然能带来商机,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的情况下也将带来不少社会问题。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单身经济崛起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妻子的生日
孙春平
妻子的生日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那天,我下班回家,阻止她下厨房,张罗着去饭店潇洒一顿。妻子问,琳琳来电话了?我摇摇头,知道她关心的是女儿的祝福。妻子又问,也没发信息?我说等晚上吧,她白天有课。妻子在工厂里当质量检验员,车间里对打电话接手机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连手机都不配,生活得倒也清静自如。那顿日宴有些沉闷,妻子不止一次看表,又不止一次问我,你没把手机关上吧?我便干脆把手机放到她面前,以保证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后来她又让服务员将饭菜打包,说回家去,担心琳琳将电话打进家去没人接。我说,不是有手机嘛,何必?妻子说嫌这儿乱,提起食品盒就走。
那是我们家里格外沉寂也有些郁闷的一个夜晚。妻子坐在电视机前,抓着遥控器不停地调换频道,只是不说话,我有意找些有趣的话题,她也很少搭话。我忍不住,抓起电话就要给女儿打过去,她坚决地制止,说:“你贱啊?”夜深,睡下。我将手机一直开着放在枕边,但那一夜,一切都沉闷着,电话没响,手机也没响,我只听妻子不停地翻身,还有她压抑地叹息,直至我沉入梦乡。
清晨,妻子起来准备早点,脸色不好眼圈黑着。我知道她有心事,便不再提昨日的话题。我们只有这一个女儿,以前在家时,琳琳每临自己的生日前三五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作舆论准备。离家去读大学,到了她生日那天,妻子则从早到晚不知要打去几次电话。怎么到了妈妈生日这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呢?我心里也在抱怨,但我不能再火上浇油。我在公共汽车上给琳琳发短信:“你妈妈一夜未睡好。”哼,但凡还有一点孝心,你自己想想吧!
整整一天,我的短信并没有换回任何反馈。傍晚回家,妻子望我,我把目光避开,她的眼圈就红了。她说从今天起,你和我谁也不要再给她打电话。
这一夜,,妻子睡得很早,连电视也没看。夜深的时候,我听门锁有哗哗的响动,惊得急起身披衣,刚刚按亮电灯,身上一直带着家门钥匙的琳琳已经站在我们床前。女儿一手抱着蛋糕,一手提着装在塑料袋里的烤鸭,肩头披着薄薄的雪花,眼里噙着泪水说,妈,爸,我错了,我祝妈妈生日快乐······
那一刻,妻子已醒来。她揉着眼睛,似乎怀疑这是不是在梦中。旋即她跳下床,一个劲地拍拂着女儿肩上的雪花,嘴里也是一个劲地埋怨:你这个傻丫头,大老远你跑回来干什么?你不会打电话呀?你不知道天冷呀?你明天不上课啦?······
琳琳只在家待了两个多小时,后半夜就坐车返回学校去了,她不想耽误第二天的功课。我送琳琳去车站回来时,妻子又开始埋怨我,说:“就你手贱,发那个短信干吗?孩子来来回回吃苦受累的,还得白搭多少钱呀?”这哪里是钱的事,你心里热乎去吧。
这件事我以为做得挺成功——关乎对子女的教育嘛。因此便说给了许多人。那天,我给远在家乡的老父亲打电话,也说了这件事。没想,父亲沉默了好久,才说,“我和你妈的生日你们忘了多少次,我和你妈埋怨过你们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独具慧眼,善于从凡人琐事中透视社会现象,在小说中围绕生日祝福电话问题呈现了几个生活场景,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B.小说写到了妻子因工作原因而没有配手机,这个交代是必要的,为文中妻子几次询问丈夫是否接到女儿电话做了伏笔。
C.小说在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上有自己的特色,文中妻子的心理由焦急期盼到烦躁失望,到伤心,再到惊喜,情感描写细腻多变。
D.小说两次写到妻子说丈夫“贱”,这样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对女儿关心的渴望更甚于对丈夫关心的需求。
【小题2】小说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采用了陡转式结尾,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结尾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审美上,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他的小篆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体现了法家“好质而恶饰”的主张。
B.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省去了大篆的繁缛而更趋简易,是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C.汉代融合了道家“无为而治”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强调“文” “质”辩证统一的审美观。
D.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南国楚文化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都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小题2】下列对“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篆书是汉代审美趋于开放的产物。汉代美学思想突破了秦代美学思想,讲实用也讲审美,促使了包括篆书在内的汉代艺术的繁荣。
B.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C.汉代篆书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特别是鸟虫篆更将篆书的装饰意味和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D.汉代篆书既有道家“无为”的审美观,也有儒家“文质”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有秦文化的森严法度,也有楚文化的浪漫情怀。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B.汉代篆书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秦代小篆的写法,但与秦代小篆相比,它又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C.汉代篆书流动瑰丽,表达了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D.汉代篆书在汉代繁荣发展,它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78年,中国内地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而在随后大致相近的时间段,时代风云因缘际会,两岸三地的电影也不约而同地开启了各自的创新运动。在 20 世纪 80 年代,大陆崛起“第五代”,台湾兴起“新电影运动”,香港推动“新浪潮电影”,这三个创新电影运动中,香港电影“新浪潮”是最早与商业电影结盟的,而且这个结盟为改造香港的商业电影与提升香港电影品质做出了贡献,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个世纪 80、90年代香港电影的艺术品质。直到 2001 年《英雄》出现,大陆的“第五代”精英们才开始旗帜鲜明地拥抱商业电影,而中国台湾地区迄今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电影工业体系或者商业电影机制。
从历史发展和电影产业的实绩来研判,中国香港地区的电影自然是两岸三地电影产业中商业属性最强的。中国香港的电影商业经验多、类型意识强,但是香港地区电影必须是外向型发展,仅仅依靠六百多万的香港人口是难以支撑大投资电影制作的。而进入数码时代的电影,由于追求视觉奇观的营造,致使单片电影的投资,如有大的市场企图心,必然是天文数字,给回收成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投资的电影必须有大市场的支撑,而中国内地就是离香港地区最近的超大型电影市场。所以,当前香港地区的电影创作面对着一个新的时代,特别是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急速拓展、电影创作日益繁荣的情况下,香港地区的电影产业面临着和内地电影产业如何融合的问题,这也使香港电影的内容生产、类型片创作面临着战略性选择的艰难挑战,是留在香港本土固守香港电影的特色、拍一些小制作的影片,将“ 香港电影 ”传承下去;还是带着香港的电影优势经验融入到中国内地大市场中,拍摄以前自己想做而未获得资金支持的大制作电影,这是每个香港的电影创作者都需要思考和抉择的问题。
香港地区的电影面临的这两种选择,不仅决定着导演们、香港电影人的发展空间和未来高度,同时在内容方面,也对香港类型片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如要融入广阔的内地市场,鉴于“ 一国两制 ”的实际情况,首先会遇到政治层面的问题,就是两地的电影管理体制并不一样。单就审查制度而言,因为香港有自己的分级制度,和内地执行的审查规章,有着不一样的意识形态取向。一些类型片经过香港的分级管理制度,可以在香港上映,但若想进入内地市场,还要接受内地的审查规章的检视。这样,一些香港创作者所擅长的类型片就难以进入内地市场。比如鬼片、僵尸片、赌片等等。
除了政治层面的阻力之外,香港电影类型片进入大陆的第二个挑战就是文化方面的障碍。虽然香港文化与中华文化有深切的联系,但毕竟两地之间生活方式、人生价值有一定的不同,正像当今香港的部分民众对中国内地的了解不够充分的情况一样,内地观众对香港民众的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特别是内在的文化肌理、生活逻辑、价值体系,也存在着隔膜,这也必然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欣赏和接受,而在当今的大众文化时代,任何的隔膜都会影响票房的实现。
(摘编自王海洲《香港地区类型电影的时代挑战与转型重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陆的“第五代”、台湾的“新浪潮电影”、香港的“新电影运动”,各自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在电影创新方面作出的尝试和突破。
B.大陆地区2001年出现的《英雄》,代表着大陆“第五代”精英们开始拥抱商业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内地电影的艺术品质。
C.从历史发展和电影产业实绩来研判,因为中国香港的电影商业经验多、类型意识强,所以香港电影成为两岸三地电影产业中商业属性最强的。
D.六百多万的香港人口难以支撑大投资的电影制作,以及市场企图心大的单片电影投资必然很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香港地区电影必须是外向型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内地是离香港最近的超大型电影市场,所以香港电影想要生存,就必须要与内地电影产业进行融合。
B.鉴于“一国两制”的实际情况,政治层面的问题是香港电影想要融入内地市场首先要面对和考量的。
C.香港电影的分级制度和内地电影的审查规章,在意识形态取向上有所不同。
D.观众对影片的欣赏和接受必然受到文化方面的影响,比如风俗习惯、生活逻辑、价值体系等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香港电影“新浪潮”是最早接触商业电影的,并且推动了香港商业电影的改造。
B.香港电影的特色就是擅长拍一些小制作的影片,在这一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经验。
C.鬼片、僵尸片、赌片等类型片很难成功通过内地电影审查规章的检视,从而进入内地市场。
D.香港和大陆之间生活方式、人生价值有一定的不同,所以两地民众互相也缺乏充分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琴童

李抗生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课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得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她花5600元买了两张入场券,她把两个月的工资,就这样送给了钢琴家。听说,钢琴家的手指都很细长,但“百闻不如一见”,她一定要亲眼看到。显然,坐得离钢琴家越近,就看得越清楚,座位共分5个档次,最便宜的是180元,她咬咬牙,买了最贵的一档。

钢琴家弹琴的时候,手指的长短看得不是很清楚,当全场演毕,钢琴家鞠躬致谢时,双手笔直下垂,她举起特意买来的望远镜,终于看清楚了,十指中无论哪一根都又细又长又直。当然,她还看到了献给钢琴家的大捧鲜花;她还看到和听到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她还看到了钢琴家背后的收入,据说,这次出场费是数十万。

尽管,钢琴家弹的不少曲子她听不懂,听不懂的听多了,她的脑袋有点痛,坐在她身边的女儿更是呵欠连天,但这无关紧要。

她已见证了钢琴家确有细长的手指,现在,她要求证:有细长手指的儿童是否更容易成为钢琴家?女儿就有十根令人羡慕的手指,又细又长又直,跟钢琴家一样。她正在上小学。

本市有好多家琴行,琴行里都有授课老师,她找了一家最有名气的莫扎特琴行,里面有最权威的老师。她请老师看看她女儿的手指,老师发出了一声赞叹:“哇!如此修长的手指,在她同龄的人中,我还从未见过,如果家长不让她学钢琴,那简直是种罪过。”

她问怎么收费?老师说,每个课时45分钟,280元,每周双休日上课。45分钟280元?是否有点……但“名师出高徒”,她咬咬牙:“每周我订1个课时。”

女儿在练习室弹琴,家长只允许在室外旁听。她已听了好多次,总是弹那个不成乐曲的曲子,她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她在反复练“琶音”,因为练得少,还未过关。又反问道,你女儿在家练吗?她吞吞吐吐地回答,我家没有钢琴。老师说,这就对了,要不,在我这里增加课时;要不,干脆在我们琴行里买一台钢琴,课后,在家里多练。因为她是我的学生,价格可以优惠些。

回到家中,她和丈夫计算了一下,每周增加1个课时,一年下来,也要增加一两万开支,还不如买一台钢琴算了。按照老师的推荐,她买了一台德国斯坦伯格牌钢琴,要好几万,她咬咬牙,从准备买房的首付款中挪出来,新房就此打水漂。

她家的房间又少又小,钢琴放在最大的一间里,剩下的空间,只放得下一张床,女儿和姥姥就合睡在一起。现在上床睡觉,只能侧着身子,像螃蟹一样从钢琴旁横行过去。

女儿一有时间,她就叫女儿练琴,琴键上方架着乐谱。

姥姥问:“岚岚啊,这么多豆芽爬楼梯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五线谱。”

在家里,岚岚也翻来覆去地弹一个不成乐曲的曲子。

姥姥问:“岚岚,你弹的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琶音。”

姥姥就悄悄地对她说,天天听岚岚弹“爬音”,脑袋有点痛。她告诫道,这千万不能跟岚岚说啊!她弹“爬音”的时候,你悄悄地用棉花塞死耳朵。其实,她和丈夫早就这样做了。

有天半夜里,姥姥起床上厕所,过走道时,不小心被钢琴绊了一跤,睡梦中的岚岚哼了一声,吓得姥姥强忍着,憋了好一阵子气,不敢出声。后来她知道了这件事,她叮嘱姥姥,你被钢琴绊一跤的事,千万别让岚岚知道啊!

姥姥说:“你放心,这个道理,我懂。”

数年后,本市举办少儿钢琴演奏大奖赛,奖金很高,参赛费也很高。乐曲自定,乐谱带不带也自定。她嘱咐女儿,一定要带,这样弹琴时保险一点。她特意坐在最靠前,也就是最靠近选手的观众席上。轮到女儿上场了,她紧张得不得了,中途,她发现女儿翻乐谱翻慢了,竟情不自禁地冲了上去,想帮女儿翻,但这既违规,也无济于事,因为,女儿的琴声还是出现了不应有的停顿。

女儿参赛后不久,又即将进行小学毕业考试,她又有了新的期待,她要看看女儿的各课成绩,尤其是某一课的成绩究竟如何。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课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得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品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为了女儿成才,花两个月的工资买最贵的钢琴演奏会门票,宁愿缺房子首付款也要买最贵的钢琴,说明她是中国式父母的典型代表,一心一意为孩子付出。
B.姥姥的耳朵抗拒岚岚的“爬音”,她吩咐用棉花塞耳朵;姥姥起床上厕所被钢琴绊倒,她还不准她告诉岚岚,这些细节写出了她毫无原则,是非不分。
C.小说先写她看到了钢琴家在演奏会上的风光和钢琴家背后的数十万收入,后写她为了女儿的钢琴之路可谓孤注一掷,旨在凸显当代一些家庭教育的弊端。
D.小说写钢琴老师通过观察她女儿纤长的十指来招生,并推荐她买钢琴去给女儿练习等细节,可以看出钢琴老师的培训是量体裁衣。
【小题2】为了能让女儿成为琴童,她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都在强调数学得100而音乐不及格?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