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雅号
刘怀远
小丁从小最忌讳的,是同学们喊他“丁麻子”。小丁眉清目秀面光皮滑,别说麻子,连个痣都没有。原因出在他爸爸那里,他爸爸叫“丁麻子”。而他爸爸也是面白皮光的。椐说这个雅号 源自他爸爸的爸爸,小丁的爷爷是个浅皮麻子。
走在街上,俊朗的小丁很是出众,不认识的就问:“这俊小子是谁家的?”“丁麻子家的。” 问的就咂咂舌:“麻子英俊,儿子更好!”别人来买烧饼喊他爸爸“麻子”时,他爸爸都清脆而 响亮地答应着。小丁同学多是知根知底的邻居,在学校里都童言无忌地喊他“丁小麻子”, 小 丁可不心甘情愿。为摘掉这个世袭的绰号,他骂过娘,打过架,还是无济于事。后来老师出面 制止,才没谁当面喊他丁麻子。不让喊麻子,调皮捣蛋的同学就换了称谓,叫他“石榴皮”叫 了几天,嫌不精准,又改成“外翻石榴皮”。
多烦人啊,多伤害一个孩子的自尊啊。所以,从小到大,小丁对“麻子”二字避之不及。 但他的叫“丁麻子”的父亲有一手好手艺,会做烧饼,做的烧饼外酥里嫩,饼上的芝麻看着生,吃起来却焦香,是得了小丁爷爷真传的。丁麻子烧饼香出街巷,誉遍全城,有时赶来买 烧饼的人多,宁愿等上半小时。后来,丁麻子英年遇祸,年轻的小丁在悲痛之余,也长吁一口气:父亲走了,自己终于摆脱“麻子”二字了。 小丁参加了工作,单位离家远,没人知道他的老底儿,再没谁故意人前背后“麻子麻子”地刺激他。远离“麻子”二字的小丁娶妻生子,生活美满幸福。以为生活就这样一帆风顺下去了, 工作单位却仿佛一夜之间就垮了。小丁回到了家,雄心勃勃地捣腾了几年服装、家电, 都是拿 出去的钱多,收回来的钱少,单位买断给的几个钱就折腾光了。小丁又去找工作,当过两个月 保安,做不到一年的仓库保管,终因各种原因作罢,饱受伤害的小丁灰头土脸地蜗居家中,头 发花白的母亲看他愁眉不展,说:“现在这个社会连瞎眼的雀儿都饿不死,还能饿了你七尺男儿?”小丁说:“呀,做生意没本钱,去应聘没特长,你说我能不饿着吗?”妈妈也叹口气:“实在不行,重新拾起你爸爸的烧饼铺,既不用投什么资,还没有赊欠。” 小丁说:“可我不会做烧饼啊。”妈说:“我没白跟你爸这么多年,我会。”经过母亲多天的培训,小丁的烧饼店开张了。小丁是精心准备的;特级精白面粉,桶装的一级食用油,上好的芝麻,加之严格按照母亲亲授的操作工艺。他做的烧饼也基本做到了外酥 里嫩,芝麻焦香,生意却不好。小丁叹了气,给出的理由是,毕竟不是爷爷和父亲卖烧饼的那 个年代了,现在小吃品种多,连洋早点都漂洋过海地来凑热闹。
这天,小丁边做烧饼,边盘算下一步自己再改行干什么。走来位留着山羊胡子的老者,买了两个烧饼,咬完一口就一愣,等把一个烧饼三口两口吃完,才说:“烧饼做得不错啊!”
小丁说:“那就多吃几个。”老者说:“是家传的手艺? ”小丁摇摇头又点点头,因为他想起了母亲的手艺源自父亲,父亲的手艺源自爷爷,极不情愿地想起麻子的雅号带给他的童年 伤害。老者说,味道很像多年前的麻子烧饼呢。小丁脸红了,说:“我是他儿子。”老者打量下 小丁和他的铺子说:“多好的老味道啊,做梦我都在回味,还以为失传了呢,原来你叫个什么飘 香烧饼,这让我们怎么能找到啊? ”老人这么一嚷嚷,立马起了广告效应,上百个烧饼一下被 抢光,小丁立刻如梦初醒
“丁麻子烧饼”几个大字从容醒目地上了招牌,小丁的生意一下火起来,店前有时也要排 队了。这个年头,除了买经济适用房,哪还有排队的事情呀?买小丁的烧饼就要棑队!没半年,小丁又分别在城东和城西开了两家分店,同时也发现有人悄悄地挂起了“麻子烧饼”的招牌。小丁气坏了,他才是丁麻子唯一血统纯正的传人,怎能容忍别人分享“麻子” 红利?他没见过 爷爷,就请画家按照他父亲的照片画了像,脸上任意而夸张地点上几颗大黑点儿,然后去注册 了“丁庥子”商标,请了律师,经过维权,小丁赢了。小丁还上了电视,面对千家万户,小丁 字字铿锵句句煽情地大声说:“老街旧邻们,您还记得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麻子烧饼吗?还记得四 十年前卖烧拼的丁大麻子吗?相信您一定还留着舌尖上的记忆。我是他老人家唯一的儿子,也 就是丁麻子烧饼唯一的正宗第三代传人。记住丁麻子,记住麻子烧饼,记住我,我就是新时代 的丁麻子!”
现在,谁都知道,已经不亲手做烧饼的烧饼店老板,那个脸白面光的中年人,叫丁麻子。
(本文有删改)
【小题1】埋解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摇摇头,又点点头
(2)如梦初醒
【小题2】文章写小丁的“面光皮滑”“脸白面光”,各有什么用意?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小题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结合原文简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9 03:3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事情是这样的 佚名

怎么说呢?12月26日,事件经过一天发酵,《惊爆,某超市一黑衣男子在对老人大打出手》牢牢霸占微博热搜榜头条。几张图片看起来是连拍,一男子挥舞手臂,老妇人抱着男人大腿,直到最后一张男子的手打到老人身上,看上去触目惊心。文字解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相当详实。

小明日记

今天玩得可开心啦。妈妈带我去欧美新生活玩,小朋友真多。大人坐在游乐场外玩手机,我们玩打枪游戏。我们玩了很长时间。中午吃面条,很好吃,妈妈说下周还带我吃。

下午和妈妈一起买了很多好吃的,超市的人很乱。有一个奶奶躺在地上,大声喊,还哭得很伤心,妈妈不让我看,但我早就看见了,那个奶奶抓住了那个叔叔的脚,叔叔不想让她抓。叔叔一蹦一蹦的,像跳皮筋,可好玩了。

翅市收银员只言片语

周年庆嘛,人多,忙不过来。我看到的时候,大妈已经倒地,那个黑风衣在掰大妈抱他大腿的手。他们吵得很激烈,那男的一直喊“松手”,而且还说脏话。大妈被他拖着走。听不出来两人为什么起的争执。

我为什么不去拉开他们?公司规定:收银员不能离开岗位。而且我们经理和保安很快就赶到,把两人带走了。期间,很多顾客都在旁边看着,各种拍照。

不说了,不说了,今天顾客至少比昨天多一倍。

值班经理答记者问

记者:两人为什么争执?

经理:周年庆,特价区豆油只剩下一桶。那男的要拎走,大妈说是她因为没找到推车,暂时放那儿的,才引发争执。

记者:据我们了解,这件事发生20分钟左右,你们才派人解决,具体原因是什么?

经理:因为这次促销力度很大,顾客太多了,到处都是人,我接到电话从值班室下楼去叫保安,然后再上来,我是一直跑着的。我们要从最里面那个非买出口进入,这又是一大圈。到现场的时候,周围好几圈人,分开人进去,差不多十分钟,绝对没有15分钟。

记者:事后,你们的调查结果是什么?

经理:我们无权调查,这事儿得问公安人员。

记者:那最后问题解决了吗? 经理:解决了,我们超市各送了他们一桶豆油。今天我们吸取教训,不仅在特价区安排工作人员,而且,将特价商品量提高了2到3倍。

我是监控录像管理员

12月24日早7点,经理打来电话,让我在管业前调整13号至17号摄像头監控位置和范围,并要求我们在25日3:20前,务必把13号至17号摄像头于下午2:00--3:00 的录像整理出来,保存备份,发给宣传部。

25日下午2:00的时候,我就盯着监控。看到一个女的疯狂冲到小王身后,双手抱住他手里的豆油,小王抢过,女子摔倒,后立即抱住小王的大腿,大喊大叫,看不出来喊什么。小王使劲儿挣脱,一只手拎着豆油,一只手一会儿掰她的手,一会儿挥舞着保持平衡。他们从15号監控拉拽到17号监控下面。

2019年无旦,微博热搜再现欧美翅市头条《反转—黑衣男“动手”的真相》,文章链接一个12分钟的视频。官方微博着实火了一把,据统计,2个小时点击超过500万,转发超过20万,评论过万。

周年庆加圣诞节“双息”期间,该广场超市营业额远超沃尔玛、恒客隆等,为答谢新老客厚爱,元旦节日期间将“双惠”活动持续到本月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和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明日记”充满童趣,写男子与老妇人的争执流露出对他们举动的好奇,从而能吸引读者探求事件的真相。
B.从收银员只言片语可知其未必不知情,她选择性的回复和对责任的推卸透露出她对此事采取了躲避的态度。
C.从值班经理答记者问可知,超市把这个事件处理得又快又好,已充分考虑了顾客的需求,尽量让顾客满意。
D.小说开头“怎么说呢”看似突兀而多余,但当读完全文就会明白,作者从微博写起能够起到较好的反讽效果。
【小题2】小说标题“事情是这样的”概括性强,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小题3】作者为什么从不同视角对同一事件进行讲述?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修路
寒露后城东村地里的小麦都播种完了,太阳也懒散地不愿露面了,人们大都跟太阳较真儿似的窝在被窝里。村东头的大槐树无精打采地抖动着肩膀,把树叶撒了个不规矩的圆形,撒了在此碰面的刘元和根生满身的枯叶。
“咋样?”刘元拍打着身上的树叶对根生说。
“唉!”根生扒拉着满头的落叶垂头丧气地叹了声。继而又忿忿地说:“挨门逐户地敲打了一个遍,甭说开门,连个应声的也没有。”“你那边怎么样了,联系好了吗?”根生弯着手掏完落在脖子里的碎叶扭头问道。
“都安排好了,但是人家只做清包,托关系说了说,每平方给咱们优惠了二十五元。”刘元说完向上努了努嘴,“嘿嘿”两声,皱似树皮的黝黑脸活动了一下。
“啥?每平方便宜二十五元,好家伙!”根生望着刘元,惊讶地说道。看着刘元的脸,根生确定是真的。“哈哈!能省好几万呢?这真是意料之外的好事呀!等双喜回来看他那边说的咋样了?”根生用力挠着头皮,露着满田焦黄的牙齿望着路的尽头笑着说道。
说话的功夫,路的尽头双喜哼着欢快的流行歌曲,迈着轻快的脚步向大槐树下的他俩儿飘过来。
“这家料场老板真好说话,自费修路每平方收咱们半价!”不等他俩儿问,双喜就洋洋得意地嚷嚷道。“哗啦”又掉下许多落叶。“你们这边进行得顺利吧?”双喜边抖落叶边问。
“就是咱这条街的那几户‘鬼难拿’不好办,光敲门就敲了一早上了。”根生好像做了理亏的事一样闷声地说道。
“哦!知道也是这样。你们说说,咱们这条街就是因为脱离了主街,才受到了歧视,但是咱们得自己长志气,把这条路修起来。”双喜说完,掏出根烟点上,猛吸两口,升腾的烟雾瞬间把他三人围了起来。双喜狠狠地把烟掐灭,蹲到地上言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呀!这样,咱们商量商量,各个击破。只有郭男最不好办。你们说说怎么办?”双喜说完站起来看向他俩。
“双喜,你说的是呀!只有他不好办。前天在地里碰见时和他说了,咱们是按户均摊钱。可他说只拿一半。”刘元紧接着也立起身说道。
“啥?只拿一半,真是没叫错名字,郭男不是郭男,是难拿,是‘神鬼难拿’!咱是按户摊钱,虽说他空着一处宅基地,但那土地证上是他的名字,加上他现在的家,就应该拿两份钱。”根生说完,霍地站了起来,把刚站起来的刘元撞了个趔趄。
“干啥呢你?”刘元弯腰拍打着身上的泥土,瞪着愠怒的眼乜向根生吼道:“发脾气是办法吗?要是好办我们还用在这商量吗?应该想办法!”
“是呀!干什么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你们说,咱把这路修了,出行该有多方便呀!咱把这路修了,就可以彻底摆脱下雨时有水有泥难以下脚的‘水泥路’了!咱把这路修了,证明了咱人心是齐的,还有人敢欺负咱们吗?”双喜说完狭长的脸像一团揉皱了的纸紧锁起来。接着像是自言自语道:“这么好的事,他怎么就意识不到呢?”
“要不咱们三个把他的钱分摊出来吧,怎么也得修路呀!”根生皱着苦瓜脸强笑道。
“唉!分摊也行的。关键是我那天找郭男说了这个想法,本来还愿意出一半,可半天功夫人家就变了。很蛮横地说你们愿意修就修,但是不能从我家门前过,否则就闹事。你们听这话气人不气人?”刘元面无表情地说道。
双喜发愁了,不是因为作为发起人发愁,是碰上了固执的人而发愁。
这时人们都起来了。刚过完农忙,家里的男人都还没外出务工呢,在被窝里嘀咕了一早,都意识到了修路的重要性,并三三两两的向大槐树下忽快忽慢聚拢过来了。也打断了沉思中的双喜,随即脸上像春风吹化了似的,浮起点儿笑意;转而又暗淡了下去,脸上没了光彩。
因为没有看到“鬼难拿”——郭男。
不行就把他从中间隔开吧,双喜心里想到。
“双喜伯伯——”清脆的声音像百灵鸟传到双喜耳朵里,不由得打了个激灵。
“呀!姑娘不是刚大学毕业在北京参加工作吗?啥时候回来的?”双喜见是郭男的女儿,惊讶地问道。
“昨晚回来的,前几天电话里听说要自费修咱这条街,我爸的‘心路’堵着呢,所以请了一天假回来把我爸的‘心路’先修修。”
双喜长出了一口气。
(选自《海燕》2018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自费修路,村民不愿意,刘元、双喜等人并没放弃,积极应对,获得了多方支持,表达了积极行动就能战胜困难的主题。
B.第一段中“太阳也懒散地不愿露面”“村东头的大槐树无精打采地抖动着肩膀”等环境描写,暗示着修路这件事遭遇到了一些困难。
C.小说的语言描写较有特色。人物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有助于情节的发展。“咋样”“干啥呢你”等词语,还为小说增添了生活气息。
D.小说在塑造“郭男”这个形象时,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借助他人之口,表现了“郭男”自私固执、蛮横不讲理等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中的“双喜”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修路”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通过北斗、晷影、星象等方法测算冬至,并以冬至为岁始岁终的标志。这种岁时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属于四时观念下的阳历系统。由于朝代更迭,天文测算技术不断改进,历法也不断更新,新的岁时观念应运而生。

《豳风·七月》中以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在《诗经》中十分普遍,其中“岁暮”为秋天,就是这种岁时观念的体现。“岁暮”最早见于《诗经》,谈到了“岁暮”的有三篇。《唐风·蟋蟀》中的“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小雅·采薇》中的“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在月份上都指向九、十月,这时离冬至改岁的时间相去不远,《小雅·小明》中的“曷云其还?岁聿云莫”也是相同的季节指向。因此,冬至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岁时节点,在此之后即是新年,在此之前的九月和十月意味着在时间上临近改岁。

“岁暮”为秋的岁时观念并没有随着周王朝的覆灭而消失,秦朝以后,这种岁时观念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岁暮”最初的季节指向为秋季,而指向冬季则是与历法以及人们的岁时观念转变相关。

汉初沿用秦代的颛顼历,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人们发现观测到的月朔与历法推算的情况不符,一直沿用的颛顼历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时人们的需要。因此,汉武帝下令废除颛顼历,使用太初历。太初历最大的特点是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然一再被修订,但正月岁首却没有改变。新的岁时观念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旧的岁时观念在被逐渐遗忘,阳历系统以冬至为改岁节点的观念逐渐被阴阳合历观念下的正月所替代,而冬至日这一天也演变为一个专门的节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冬至为年岁节点依然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但其重要性已经不再突显。曹植《冬至献袜履颂》:“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亚岁”为“冬至”的别称,《宋书》很好地诠释了“冬至”被称为“亚岁”的内在原因:“魏晋则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官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旦。”从这些典籍的表述可以看出,在魏晋人的观念中,冬至的重要性已经居于次位,而另一套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的岁时系统才是居于正统的主流。

六朝以来,冬至依然是岁暮类诗文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杜甫《阁夜》中“岁暮阴阳催短景”意味着白昼逐渐缩短,但还未达到一年中的极致,言下之意即年岁将近,日子也越来越逼近冬至。而孟郊的《秋怀十五首》其八,更是将“岁暮”放在了秋天:“岁暮景气干,秋风兵甲声。”但是,越来越多“岁暮”题材的诗文将季节放在了冬季,而原先秋天的“岁暮”观念被逐渐遗忘。

(摘编自印志远《〈豳风·七月〉岁时观念钩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冬至作为岁始和岁终标志的岁时系统属于阳历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
B.《诗经》有三篇谈到了“岁暮”,而这里的“岁暮”实际上是深秋时节而非冬季。
C.从汉代开始,历法不断地修订更新,冬至为年岁节点的岁时观念已经被人们遗忘。
D.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太初历与颛顼历最大的不同是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人们岁时观念的转变过程。
B.文章开头概述古人测算冬至的方法,以及以冬至为岁始岁终标志的岁时观念。
C.第二段引用《诗经》的例子,论证先秦时“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岁时节点。
D.曹植在文中称“冬至”为“亚岁”,说明魏晋人不再以“冬至”为改岁标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冬至之后即是新年,这与太初历中“正月岁首”的岁时观念是不同的。
B.阴阳合历中正月岁首的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冬至成为一个专门的节日。
C.唐代“岁暮”为秋的观念在诗人中仍居主流地位,杜甫和孟郊的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D.岁时观念的转变,不仅影响了古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在文人的创作中也有明显体现。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②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 □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③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
【小题1】文章阐述了鲁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________。
【小题2】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方框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虽 更  但
B.既 也 而
C.若 也 就
D.尚 更 则
【小题3】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中“这样的态度”,指它前面说的“前者”和“后者”这两种态度。
B.第②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C.第③自然段中运用举例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D.本文不仅引用鲁迅关于读书的言论,且运用鲁迅读书实践的事例来阐述问题。
【小题4】鲁迅先生认为陶渊明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请举出陶渊明的一篇作品(篇名或诗句),来简要分析陶渊明作品的某一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