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壶碎
李敬泽
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话说,一位老先生,其名甚响,不过这故事与他名姓无关,姑且称之为某先生。某日,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房间里四面都是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蹬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忽然,哗啷啷一声脆响,正所谓银瓶乍裂水浆迸,某先生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因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下去。
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眼,只见主人微笑:“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
宾主相视一笑。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看书。
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如此而已。
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教授已是正的,啸傲江湖、踏花蹄香,抬望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也是一时无聊,信马由缰往下看,看着看着,教授坐不住了。
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
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老教授正随着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多少年后,老爷子归天,众弟子发一声喊,一拥而上,把老爷子抬成了文化泰斗,回忆文章连篇累牍,老爷子被描得白衣胜雪,活活就是最后一位民国大师。其实,老爷子的大学只在民国上了一年,剩下的全在新中国。退休后一屋子书留给了小儿子,住到美国去,主要爱好就是推个小车在社区里转悠,把邻居扔出来的沙发电视什么的搬回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先是藏于车库,渐渐竟登堂入室。大儿子力陈中美文化之差异,苦求老爹入乡随俗,由着美国人败家去,老爷子只作没听见。
话说那日,小儿子半年多不来电话,夜半三更冷不丁“电”一下,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爹娘问茶壶。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到底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
那是“文革”期间,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一把壶。
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紧紧地攥住了。是!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然后,就到了今天,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货,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竞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注视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却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浮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持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了一笔钱。几十万吧。还算是钱。在空荡荡的书房里看看那堆钱,他忽然想起,那些书其实还远远不抵那把壶。
“骗子!”
他喃喃骂了一句。
……
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葛韬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制壶。
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
心里一动,扭头看葛韬:
这。是顾先生?
是啊。
哦,这就是顾景舟。
顾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竞无话可说了。
(选自《文汇报》)
【小题1】结合小说内容,概括教授在“壶碎”之后的心理变化。(3分)
【小题2】“壶”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3】你如何理解“那把碎了的壶持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这句话?(4分)
【小题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了制壶名家顾景舟,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5】作者对教授持何种态度?这篇小说带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4分)
【小题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E.小说看似写“壶碎”引发教授人生“漫长无底的坍塌”,实则写出了时代变迁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
A.从全文看,小说有两套叙事结构:一是关于一把宜兴紫砂壶的故事,一是围绕“壶”展开的教授命运的故事。
B.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但其主要艺术特色还是注重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
C.小说开头和结尾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切身体会作者情感倾向。
D.尽管教授、某先生、教授的父亲以及制壶大师顾景舟在文中是相互独立的,却共同向我们展示了时代的某些特征和人性中幽暗真实的一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为什么真实的生活不能直接成为艺术呢?这是因为,生活的真实,虽然是艺术形象结构的要素之一,但是生活的结构并不等于艺术的结构。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在根本上有统一的方面,但这种统一是矛盾的统一。市场上一筐筐真虾,并不是艺术,而齐白石的笔下,一枚枚用水墨画出来的虾,明明是假的,却是艺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仗,不是艺术,没有人会买票去欣赏,但在京戏舞台上那种绝对没有死亡的可能,保证不会流血的把舞蹈和杂技结合起来的武打,却是艺术。
把反映生活、创造形象误解为按生活描红,是许多生活经验丰富的人不能进入艺术境界的最基本的原因。闻一多在《冬夜评论》中说“绝对的写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简单地照搬生活的逼真场景,并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的高度,有时反倒给人一种既不真实又不艺术的感觉。艺术不管怎样模仿都不可能像生活本身那样生动而丰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不管多美的大理石雕像也不及彼得堡大街上的少女那么动人。艺术如果纯粹以自己逼肖于生活作为存在的理由,它就可能在写生活的竞赛中被淘汰。
艺术的创造性使它必须突破模仿的局限。要创造就不能满足于逼真,就不能不通过幻想和想象,就不能没有假定,就必须以想象的假定的形态来创造艺术的真实形象,达到既具认识又具娱乐功能的目的。不假定就不自由,不在想象中自由地创造就不能引起销魂荡魄的惊异,没有艺术的魅力。某一酒店主人为吸引顾客,暗叫一个人藏在丛林里模仿夜莺的鸣啭,十分逼真,深得顾客赞美。但当人们发现这鸣声是人的模仿,而毫无模仿者的创造时,就感到这声音讨厌了。没有假定,艺术也就没有娱乐作用了。
一个艺术家画一个苹果,就不单是对一个苹果的认识,而是包含了他对许多苹果的理解。同时,还表现了他对苹果的特殊感情,他自己对生活的特殊态度,对艺术形式的特殊理想。这么多成分的统一只能在假定性的模拟形态中才能实现。这种假定性的模拟形态,对生活的逼真来说,有它假的一面,但在本质上它是真实的。表面上看来生活的逼真经过了加工、改造、渗入、抽出,是被破坏了,但是它不但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真实性,而且有着生活所缺少的真诚的感情。艺术的真实,不是绝对地不掺一点“假”,相反,只有在假定形式中,真实性才能更充分地发挥。
生活不经过一番改造是不能成为艺术形象的。白石老人画虾,不止一次地减少腹下节足的数量,米开朗琪罗放在梅提契的墓上的青年男子的雕像超比例地延长了弯曲的腰身和手臂,二者不但没有导致虚假,反而达到更高的真实。生活的素材不同于工厂、实验室的原料那样有形的物质,对它的改造不能采用直接接触的方法,只能在假定性的想象领域中进行。莱辛在《拉孔奥》的前言中把艺术形象归结为“逼真的幻觉”。艺术的辩证法就是这样奇妙,为了使艺术更像生活,要敢使艺术不像生活。
(摘编于孙绍振《文学创作论》)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艺术的一项是
A.戴望舒创造“丁香一样的”姑娘,抒发内心的愁苦和惆怅,表达了诗人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的彷徨和梦一般的希望。
B.《红楼梦》不仅创造了以“太虚幻境”为代表的超现实的神秘世界,还有一个以“大观园”为代表的真实的假定世界。
C.京剧脸谱中的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表现忠义耿直,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让观众清楚认识性格各异
的角色。
D.建国初期,有个地方戏剧团演《牛郎织女》时,让真牛上台表演,目的是让观众感受解放区真实的
生活。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不能运用写实主义创作方法,否则作者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不能进入艺术的境界。
B.艺术不管怎样模仿生活,也达不到生活真实,而且以逼肖于生活为存在的理由的艺术可能在写生活
的竞赛中被淘汰。
C.艺术必须突破模仿的局限,要求作者通过幻想和想象,以想象的假定的形态来创造艺术的真实形象。
D.发现夜莺的鸣啭是人的模仿后,顾客就不再喜欢,说明没有假定,艺术就没有娱乐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剧舞台上的武打,没有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打仗和流血,虽然掺了一点“假”,但艺术的真实得到充
分的发挥。
B.艺术家画苹果的过程中融入他对许多苹果的理解和真诚的感情,画出来的苹果会对真实的苹果有改
变。
C.米开朗琪罗超比例延长人物的弯曲的腰身和手臂,达到艺术的真实,因此可以对人物进行直接接触
式改造。
D.使艺术不像生活是为了使艺术更像生活,说明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是统一的,而且是矛盾的统
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手  谈
刘 军
复城人都尊敬教书的梁先生。梁先生是独身,很瘦,说话很文,学问很深,为人也热心。
日本人复城屯兵后,梁先生便不再教书。一日,梁文启带着个日本人登门。梁文启是宪补,天天进出日军宪兵队司令部,与胞兄梁先生却形同路人。梁先生冲来人点点头,仍端坐那里,认真地把棋子摆得“啪啦”脆响。
日本人自选座位坐下,咕噜了几句,梁文启便说,大哥,对你的不合作,川崎太君很不满意。梁先生淡淡地扫了一眼梁文启,说,你转告太君,我难以胜任。
梁文启大为不悦,正要如实回禀,却见日本人身体前倾,双目发直,惊异无比地瞪着梁先生手中的棋子,连称“吆西”后,问,你的,我的,手谈的干活?
梁先生不料对方对围棋感兴趣,便说,手谈?可以,这我倒可以奉陪。两人你一手我一手落子如飞。下到一百三十几手,当梁先生犹豫片刻将一枚白棋子点在棋盘外自己一侧时,一直神情紧张的日本人变得轻松起来,面带笑意看着梁先生。梁先生面色无改,说,你赢了。
日本人很高兴,站起,将几枚棋子捏在手里翻来覆去抚摩了好一会儿,说,明天,手谈的干活?
梁先生说,好。
转天,日本人只身如约而至。手谈三盘,梁先生二胜一负。日本人目光板滞,临走,说,明天。行前,日本人又爱不释手地把玩了一会儿棋子。
最后一次,是个阴雨天。日本人严肃得判若两人,落座后,打着手势说,最后的手谈。日本人又指着手中的棋子说,我的赢你,棋子归我。语气是肯定式,而眼神却是询问式。
梁先生有种受了侮辱的感觉。这棋是祖上留下的,不啻于传家之宝。看上眼的便要据为己有,这与强盗何异?转念一想,邻国的土地都可强取,区区棋子又算得了什么?梁先生扫了一眼仍在固执地等待回答的日本人,想了想,说,可以。不过我赢了你,什么归我呢?
日本人略一怔,僵住了。梁先生打量了一番对方,眉头紧蹙片刻,说道:军刀!
梁先生清楚地看到,日本人两眼大瞪,伸手握住刀把唰地抽出刀来。一瞬间,梁先生有点后悔,但很快平静如常。
日本人在细细验过军刀之后,说,好的。
接下来是场长达五个小时杀得昏天黑地的恶战。
梁先生早已腹中空空,屡屡觉得颅重似锤,魂己飞逝,只躯壳在苦苦支撑。几着不慎,累及全局,优势全落对方。
幻觉中,日本人正得意地将棋子一枚枚捡进方盒,捧起,走出屋门。梁先生痛彻肺腑地喝一声:留下棋子!一惊,却看到日本 人脸色灰暗眼睛发红,正坐在对面专心盯着盘面。
梁先生狠掐大腿。不及终盘,何以言输?也许围棋的微妙就在于此。弈至一百五十四手,当梁先生将一枚洁净如玉的白棋子轻轻摁下时,日本人中盘一条大龙顿成僵虫。
屋子暗子。人笼在黑暗里,没一丝活气。梁先生轻手蹑脚点上油灯。忽闪忽闪的灯光将日本人摇活。日本人飘飘忽忽地站起,没打招呼,鬼魂般荡至屋外。三天后,一名叫川崎的日本军官不知缘何死天寓所。
夜深,梁先生取出棋子,一枚枚细细观看,觉得里面似有许多奥秘难以言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梁先生胞弟梁文启无廉耻之心,投靠敌人,为虎作伥,这正是梁先生和他形同路人的根本原因。
B.梁先生不卑不亢沉稳应对侵略者,对弈时虽一度身处逆境,但最终反败为胜,给了日本人狠狠一击。
C.梁先生反败为胜这一情节中巧妙运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要借助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主要人物栩栩如生。
E.这篇小说是关于抗战时期文化人 对侵略者的故事。小说具有现实意义,文笔诗意而又细腻。
【小题2】请用简明的短语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脉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川崎太君喜欢跟梁先生手谈,其实他觊觎的是梁先生的围棋,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夜深,梁先生取出棋子,一枚枚细细观看,觉得里面似有许多奥秘难以言喻。”请结合作品内容以及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围棋奥秘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公益”折射的社会管理之道
何小手
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汇成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往往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
“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客。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
即时性也是“微公益”的特点之一。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一种现象的舆论凝聚,尤其是当弱者命运广受公众关注,都可能即时引发出公益行为。
“微公益”的慈善主体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大企业家,它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乐的参与方式。“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对比“微公益”和传统的机构型公益形态,可以发现,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交集。现实中,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网络渠道;另一方面,近来兴起的“微公益”组织者也意识到,单纯利用网络,缺乏机构的规范管理,活动将难以持续。现今针对“微公益”的部分质疑,亦与专业化不足的现状有关。从这个角度说,传统公益形态与“微公益”并非泾渭分明,“微公益”不会取代前者,只有互相补充,新生力量才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微公益”是源自草根的星星之火,互联网则将这爱心之火引燃燎原。面对公民对慈善的热情参与,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为“微公益”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引导其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微公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一种集公众点滴之爱汇成爱心洪流的自下而上的新型慈善模式。
B.不赞同“达则兼济天下”,强调善举的有无,而不追求捐款的多少。
C.以互联网为情感载体和宣传平台,具有反应即时、传播快速的特点。
D.倡导重在参与的理念,为公众参与慈善活动提供了方便轻松的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观念中的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捐资数额成为衡量境界高低的标准。
B.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微公益”就会及时跟进,使之成为舆论焦点,从而改变社会弱者的命运。
C.“微公益”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慈善的认识,也因其倡导的理念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D.“微公益”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草根的“微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公益”的力量是微弱的。
【小题3】应如何改进“微公益”,才能使它有更长远的发展?请简要回答。(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需,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这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经典收藏,如保留到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遂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拜见时仆人所持长方形匣盒,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收藏专家马未都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作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开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致)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
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的是木材资源。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后,又在虚拟的社会里,创造了自己新的辉煌——电子贺卡(E-card)。电子贺卡以其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贺卡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小题1】下列关于传统贺卡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形式庄重,便于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所以汉朝以来,传统贺卡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B.贺卡先后有过“名帖”“谒”“名刺”“门状”“飞帖”“红单”等名字,至今日本仍把贺卡称为“名刺”。
C.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倡,在质地精美的贺卡上书写姓名、祝语的形式在民间迅速普及。
D.电子贺卡具有快速便捷、节约环保、样式时尚的特点,现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贺卡。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贺卡出现初期,由于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所以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
B.随着时代的推移,贺卡的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
C.张世南的《游宦纪闻》记载了中国最早的邮政贺卡的使用情况。
D.为了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进入商业社会后,贺卡逐渐变得程式化,少了一份酸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贺卡由最初的本人亲送,发展到后来的派人呈送,虽郑重气氛稍减,但效率大为提高。
B.贺卡内容讲究的喜庆、吉祥,贺卡形式追求的精致华美,都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C.传统的纸质贺卡,因为消耗木材资源及传递效率的低下,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将被时代淘汰。
D.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电子贺卡的使用将超过传统贺卡成为时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18分)
星斗其人蔡元培
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刻意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元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轻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你的字写得这么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同人颇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出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恬淡,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持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的办学方向,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压力。蔡长时间沉默着,听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来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次表现了“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有人概论他的这种性格为“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
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人们注意到,蔡一生中的辞职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动社会反响的“辞职事件”就有数起。他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是他所信守的价值观,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每次辞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身份向欧洲的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在蔡元培看来,学人参政,应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与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本此观念,它一生两袖清风,生活俭朴,直至晚年仍赁屋居住,以至引来他的学生和朋友“赠屋祝寿”的那段佳话。为了他认定的人生价值,蔡几十年如一日,毫不苟且。
蔡元培的人格修养在其一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构成其复杂文化品性的最为基本的部分。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E.本文通过对蔡元培相关事迹的叙述,表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平易恬淡、心胸豁达、不畏强权、廉洁自律、坚持操守的崇高品格。
A.本文突破了传统传记的写法,从表情、举止、语调、事迹、精神诸多方面生动地刻画出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形象。
B.中国传统圣贤的修养与法兰西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蔡元培,造就了他的学者风度、君子雅量和恬淡平易的性格特点。
C.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借酒发问,当众使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难堪,蔡元培巧用心思,机智作答,化解了尴尬场面。
D.既临事时常常无可无不可,又在关键时敢于担当;既兼有东西方文化之长,又在书法方面只学黄体,这些体现出蔡元培复杂的文化品格。
【小题2】传记是怎样表现蔡元培“仁人君子的雅量”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蔡元培“书生本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4分)
【小题4】有人认为蔡元培是“好好先生”,有人认为蔡元培“守正不阿”,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