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理解
苇花如雪  查 干
①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我们称其为:胡鲁斯台淖尔。胡鲁斯台,蒙古语:芦苇。淖尔:湖泊。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 点,不仅有河水精神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一打春,它便急着 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
②芦苇入诗,自古有之。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而芦苇被人曲解,始于 明代大学问家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从此,这两种无辜植物,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这种偏 见,经过岁月沉淀,很多东西早已真相大白,然而,习惯性的用法仍继续延伸。
③自古至今,芦苇浑身是宝,为人类造的福,恐怕一言两语是说不尽的。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入药。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 是农家之爱。它的根,我挖过,并非浅,而是把泥土抓得牢牢的。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只是视觉上的偏差而已。解老夫子一次信口开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 人扼腕。
④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常见植物。比较集中的,就属胡鲁斯台淖尔这一处。春夏季节,浓绿如毡,浩荡一片。尤其那微风中的千层摆动,真是婀娜到了极致。秋冬季节,家乡的芦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仙气十足。一旦风起,无垠的苇波,推波助澜,浩然荡远。尤其令人感喟的是,当芦叶枯萎落尽之时,芦杆依然挺立不倒,撑得芦花昂扬如旗,激活四野。
⑤在芦苇的旺盛期,飞禽、昆虫,以及蛙类,都得益于它的庇护与滋养。尤其在宁静的月明之夜,此起彼伏的蛙声,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美妙的。它使你不由联想,婴儿求乳时的嘤嘤之声。
⑥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家,火炕上所铺的席子就是用芦苇编织成的。我的母亲,就是一位编织能手,她能编织出极美的图案。母亲说,芦苇这种野草,颇通 人性。你怎么想,它就怎么来,顺手又顺心。芦苇割下来之后,立即剖开,就比较容易编织。时日一长,则需要用水泡软。母亲用它编织席子,真是得心应手,速度 也快。一张炕席,用不了两天,便编织完成,还不误做饭、烧水、喂猪之类家务活儿。编织完毕,需要晾干,用旧布块擦拭干净,便可铺炕。新鲜芦苇那浸人心脾的 清香,唯有梦中才可独享。
⑦在冬日彻骨的寒风中,芦苇还能为我们抵挡风雪,胜似暖衣或者棉被。在秋末冬初之时,将割来的芦苇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紧挨一捆地埋入房子外 围挖开的坑道里,再用红柳条将它们绑定,暖围子便成了。再凛冽的风雪,也吹不透它。下雪之后,将雪堆在围子后边,又多了一层屏障。如此,不但家里暖和,连 院子里的牛马羊、猪狗鸡,都可以暖暖地过冬了。
⑧童年的我,就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有一种发小般的亲密感浸于其中。之后,在几十年的漂泊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芦苇,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乡亲,心就发热。这种感觉,使我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思念起故乡和白发苍苍的母亲来。(选自2015年5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中引用《诗经·蒹葭》与解缙的对联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的理由。
【小题4】文中直接写苇花的文字不多,请探究作者以“苇花如雪”为题的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5 03:3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手艺能否留住,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要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发挥其衍生性特性,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的本体,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这种生态保护的方式能有效地解决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
衍生性生产传承的仍然是技艺本体,更注重手艺内涵的凸现和产品功能的拓展。这种衍生性生产守持了三个底线。其一是手工。手工是传统手艺的核心,它确保了手艺基质本真性不至于消退或丧失。现代化生产车间和流水线上的大批量、机械化的生产,因缺少了“手”的参与,无法体现手艺人的心智和情感,其产品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手工传承的是对传统的理解,是对民族集体意志的认同,汇集了传统审美的文化基因。今天的工匠用双手重复古老的技艺,传承的正是民族集体的情感、意志和文化基因。其二是有限的产业化。手艺的衍生产业是有限的产业化,不像机器生产一样无限制地工厂化、流水线化和标准化。因为无限地放大手艺的产业价值无疑会遮蔽手艺的其他价值属性。手艺之所以为手艺,还在于手艺的特殊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体现在它的乡土性、传统性和“生态技术”上。其三是材料的生态化。材料的生态化是传统手艺的关键。传统手工产品大都出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乡土,乡土材料是确保其成为有特色“非遗”的关键。以传统印染技艺为例,许多地方的“蓝染”都是用靛蓝——一种从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叶子加工提取的染料,民间俗称这类植物为蓝草。各地蓝染织物如蓝印花布、蜡染、扎染、绞缬所用染料无不从当地所产蓝草中提取。这是一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态技术”。与现代工业染料相比,这种染料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生态性,是传统最为理想的环保染料,不仅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皮肤还具有保健作用。
生态化保护的另一个方向是创意性发展。所谓创意性发展,是指从传统手艺中,抽取其中的元素和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形成新的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保留传统手艺的吉祥意蕴,把其中的人文内涵与国际时尚元素和具有现代感的设计理念结合起来,是当今手艺创意的核心。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当今高校的设计教育也从民间手艺世界发现了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有“中国柳编之乡”之称的临沂,柳编手艺产业是农民祖辈打柳编框而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迄今已开发出家居用品、装饰用品、文房用品、宠物用品、家具等七个大类、300多个小类、10000多个花色品种。临沂柳编的创意开发,不仅极大地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以此为中心形成的产业,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经济增长点和外贸出口支柱产业。
(节选自《生态文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作者:王祖龙)
【小题1】下列不属于传统手艺生态文化保护措施的一项是(   )
A.从传统手艺赖以形成的环境、材料、传人等多元素入手对其进行本真保护。
B.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C.守住手工、产业化、材料的底线,传承技艺本体,凸现手艺内涵,拓展产品功能。
D.抽取传统手艺的元素和形式,与国际时尚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和开放缺不可,又互相矛盾,生态文化保护的理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
B.围绕着传统手艺的保护,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生态文化保护传统手艺的理念和做法。
C.文章论述衍生性生产时重点论述守持底线,意在强调应该保护传统手艺的核心价值。
D.临沂柳编手艺产业发展的事实,说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化保护应以创意性发展为优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衍生性生产的产品,仍然是采用传统技艺,其生产工艺、原材料、手工方式和核心技艺都没有改变,只是功能和形式发生了改变。
B.手艺深层次的价值是具有乡士性、传统性和“生态技术”的特殊文化价值,是对民族集体意志的认同和传统审美的文化基因的汇集。
C.一些地方使用现代化工业染料代替靛蓝,这种衍生性保护会损伤传统蓝染的本真性,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D.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本质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

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用的新篇章。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众的文化创造。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二是在“礼俗互动”的框架中理解民俗传统,关注在国家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中的民众作为。张士闪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提倡将国家进入乡村的历史过程、乡村对于国家的想象与运用等,纳入民俗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由此开启了许多新的话题,如国家礼仪对于民众心理的潜移默化作用,“礼俗社会”中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之间的联合运作机制,礼俗互动逻辑与乡村公共机制的形成,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的并置与连接,等等。

在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中,无论是在“家乡民俗学”研究中对于民俗主体与研究主体的相互贴近的尝试,还是“礼俗互动”研究对于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的拓展,都暗含着对于“民俗”的更加宽泛的理解,以及对于民俗主体——民众的心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努力贴近。为此,上述两种研究模式都注意将国家历史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但其侧重点却有明显不同;“家乡民俗学”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礼俗互动研究则试图提纲挈领地关注民众生活整体,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毕竟,应将地方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生活细节,视为更宽泛的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也需要在地方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来理解。

(选编自《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李海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立足区域本位的民俗研究专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
B.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的民俗学研究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学术价值有限。
C.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这是一种新的民俗研究方式。
D.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表明民俗研究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民俗学研究状况进行的梳理是研究21世纪以来民俗研究发展的前提。
B.著作名称一般是对著作内容的高度概括,名称构成有共同特点可以证明研究内容有共同特点。
C.文中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以点带面,列举了代表性研究者及核心主张。
D.文中在对“家乡民俗学”研究和“礼俗互动”研究分别介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思路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析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研究成果的价值,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
B.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这是21世纪以来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C.如果要对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进行拓展,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
D.“家乡民俗学”和“礼俗互动”两种研究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异是研究策略不同,所以两者具有互补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独角兽,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稀有而高贵。基于此,人们常用独角兽企业来形容发展前景看好的初创企业,它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是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等属性。独角兽企业的界定标准是:创业十年左右、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各类创新资源的加速流动,逐渐形成了能使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的社会土壤,使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机会,整合资源,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当前,独角兽企业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是全球各路资本竞相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节选自《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思考》)
材料二: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33家。其中因上市、被并购和成立超过十年而毕业的独角兽企业共20家,因估值下降而退出独角兽企业榜单的企业有9家。综合来看,2017年新晋独角兽企业高达62家,总估值6284亿美元,成都、宁波、东莞等六城市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这与国家重视创新的政策相符。而2016年全国共有131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和为2137亿美元。
从行业布局和地域分布来看,具有如下图的特点:
164家“独角兽”行业分布

数量分布   估值分布
材料三:
“独角兽”的大量涌现源于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它是经济爆发增长的标志。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等资源加速流动,为“独角兽”的大量涌现创造了基础条件。
“独角兽”的成长中,有两个关键特质。一是自成长,制定新的行业规则,遵循新的进化法则,适者生存,依靠生态力量自发前进。比如,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优步”,颠覆原有规则,在打车行业中聪明地构建平台,植入盈利模式。二是要有生态圈。只有冲破藩篱、合作共赢,才能爆发式成长。首先,是“走出去”——与外部企业开展生态型合作。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移动等新技术实现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这些新技术往往是外部新兴行业中的企业所具备的核心优势。其次,是“请进来”——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消弭与消费者的“楚河汉界”,利用顾客行为数据来提升自身管理质量,通过释放顾客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改善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将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准则。
“独角兽”在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创新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雅虎到谷歌再到脸书,“独角兽”企业成为引领产业新业态升级发展的领头羊。从产业变革来看,“独角兽”是引领产业变革的先锋,它颠覆了传统产业模式,成为产业的新核心,并带来产业的全新变革。
“独角兽”还是城市名片和区域经济引擎。“独角兽”的辐射带动作用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杠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独角兽”还成为区域城市名片,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摘编自长城战略研究所《新经济先锋:“独角兽”企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独角兽企业分布的18个领域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成为集中爆发领域。
B.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估值来看,独角兽企业都主要分布在“北上杭深”等大城市。
C.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具有新晋企业多、规模估值增加、城市全面普及等特点。
D.独角兽企业在宁波、成都等城市的出现体现了国家的创新政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国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
B.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成长的特点让它能够遵循新的进化法则,依靠自身生态力量自发前进。
C.独角兽企业给顾客提供参与共创价值的机会,利用顾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服务消费者。
D.独角兽企业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因而成为区域城市名片,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雍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晋的理解,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先秦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处强调“仁民爱物”。要想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要节制人类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长的节律来安排人类行为。《论语》记载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不捕射归巢的鸟,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而是只钓鱼,意思是说要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礼记·月令》则明确要求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伐和田猎。由此可见,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唯有如此,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各地乡村纷纷成立了封山会、禁山会、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了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文堂乡约家法》产生地徽州的文堂村为例,该村山林资源丰富,规定:“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传统乡约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破坏林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于1828年订立“输山碑”规约指出:“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这些材料证明,传统乡民们已经注意到森林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清咸丰元年(1851年),今贵阳市乌当区金花镇下铺村的村民在回龙寺前共同竖立了一块“禁止碑”,规定,“凉亭内不准挖泥;小山坡不准开石,挖泥,割柴叶、茨草;贵州坡不准开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准开山、挖泥、看牛、割柴叶、茨草;官塘不准担水,外面骑马与抬轿,不准进堡过道。以上五条如若不遵,罚银四两六钱是实。”这五条,有四条与保护环境有关,涉及植被、水资源等方面保护。正是由于传统乡规民约的禁规严密、惩治苛刻,在客观上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摘编自中华书局出版的《好规矩共遵守——乡规民约代代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B.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C.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广泛存在,代代相传。
D.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得到了传统乡规民约的保护,在客观上也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儒家言论和乡规民约这两个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地方民间的举措。
B.文章用大量乡规民约的原文,证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落实到了行动之中。
C.文章用《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原文,来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其中的引用既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以直接引用为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B.传统乡约充分认识到了保护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破坏森林植被对水土流失、涵养水分等产生的严重后果。
C.徽州的文堂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乡约规定,所有林木禁止盗砍盗卖,对违犯者将进行严惩。
D.下铺村村民在回龙寺前竖立的“禁止碑”是一部完整的乡规民约,每一条款都涉及环境保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形兼备 缺一不可

李建荣

我赞同神话是中国文学起源之观点,也认为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起源的观点是对的;由于“六经”中也包含了文字记载的神话,故也认为“文学的源头是‘六经’”的观点并没有排斥神话。

公共性的文学起源的命题,对于一个具体人而言就是,“我的文学的起源是什么?”每个人都要寻找神话与自我生命的关联:比如我自己的童年是在民间口传文学的熏陶里度过的,在童年的想象里,家乡的天空是嫦娥、后羿、王母娘娘、七仙女们的家园。这是作为人的“我”最初的对于天空的幻想,这个天空是美女和奇人的所在,是灵魂的寄宿地,这种感觉是民间神话教育的结果。神话使人一生都感觉到家园不但在大地上,也在天上。

神话是神的故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树;神话是一切故事的母本,神话作品能够起到让灵魂飞翔的作用。中国逐日的夸父、古希腊盗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里的丹柯、安徒生《海的女儿》,都是神话或者在神话基础上形成的童话,这些故事带着人们重新回到童年,回归童心,恢复艺术思维,激发艺术创造力。

说神话是文学的起源不只是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起源。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的,而是动态的、活生态的、原生态的,凡是活生态的口传文学都是源远流长的,它既能在源头像文学的发动机一样源源不断地产生原动力,又能在某一个特定的流程中对文字性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有了文字之后部分口传文学有了记载,发展成为“白话文学”,形成了口传与书传互动的良性循环的文学生态。我们说口传文学就是文学的起源,严密一点说就是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的起源。

我以为文学“六经”起源说与神话口传起源说,反映了起源阶段文学的形与神兼备的两个方面的特质。如果说神话说反映了文学内在的形象思维结构与言语形态方面的精粹,更重视文学的精神之源头,那么“六经”说更重视文学外在形式方面的题材和文学样式的丰富性。这两方面缺其一都不能担当起源阶段文学的原生态的动力功能。

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民间文艺与文人文艺联动发展的运动机制,其“核动力”就是文学起源时代的神话、哲学、文艺的三合一有机体发出的。这个有机体是神人共创的,神学、哲学、人学、文学共生的。

文学起源时代之文学艺术的“三合一”有机体具有原始性、原生态特征,其产生的“天人交感”与“物我同一”,具体到写作上,表现出明显的养生性特征,在题材上形成了对天、人、物全面表现的文学体系,并且总是追求图文结合的表现。这使得中国文学的基础丰厚,神秘性、审美性和实用性高度融合,生活化、自然化特点明显,使得我们很难从内容上将文学与非文学作品一刀分开。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中国文学的起源有多种观点,或说起源于神话,或说起源于口头文学,或说起源于“六经”,作者都认同。
B.“我的文学的起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公共性的文学起源命题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人都要寻找神话与自身的关联。
C.民间神话能够激发人们对天空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美好的幻想,想象着天空是美女、奇人和灵魂的寄宿地。
D.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神话或者在神话基础上形成的童话,都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长久不息的生命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口传文学是文学的起源,准确地说就是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的起源,而作者的文学起源是民间口传文学。
B.文学“六经”起源说与神话口传起源说不是矛盾的,而是反映出起源阶段文学的形与神两个方面的统一。
C.文学起源时代的神话、哲学、文艺的有机体,是口传文学、书面文学、民间文艺与文人文艺联动发展的“核动力”。
D.神话、哲学、文艺三者合一的有机体的原始性、原生态特征,让我们难以从内容上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截然分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只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文学的起源,因此,文学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而是动态的、活生态的、原生态的。
B.神话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重要的,它带着人们回到童年,回归童心,恢复艺术思维。
C.在文字产生前,神话表现为口头文学;文字产生后,部分口传文学有了记载,发展成为“白话文学”,不过,口头文学仍然存在。
D.具有明显的养生性特征,在题材上形成了对天、人、物全面表现的体系,追求图文结合,这些是文学起源时代之文学艺术在写作上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