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

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用的新篇章。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众的文化创造。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二是在“礼俗互动”的框架中理解民俗传统,关注在国家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中的民众作为。张士闪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提倡将国家进入乡村的历史过程、乡村对于国家的想象与运用等,纳入民俗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由此开启了许多新的话题,如国家礼仪对于民众心理的潜移默化作用,“礼俗社会”中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之间的联合运作机制,礼俗互动逻辑与乡村公共机制的形成,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的并置与连接,等等。

在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中,无论是在“家乡民俗学”研究中对于民俗主体与研究主体的相互贴近的尝试,还是“礼俗互动”研究对于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的拓展,都暗含着对于“民俗”的更加宽泛的理解,以及对于民俗主体——民众的心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努力贴近。为此,上述两种研究模式都注意将国家历史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但其侧重点却有明显不同;“家乡民俗学”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礼俗互动研究则试图提纲挈领地关注民众生活整体,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毕竟,应将地方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生活细节,视为更宽泛的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也需要在地方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来理解。

(选编自《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李海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立足区域本位的民俗研究专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
B.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的民俗学研究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学术价值有限。
C.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这是一种新的民俗研究方式。
D.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表明民俗研究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民俗学研究状况进行的梳理是研究21世纪以来民俗研究发展的前提。
B.著作名称一般是对著作内容的高度概括,名称构成有共同特点可以证明研究内容有共同特点。
C.文中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以点带面,列举了代表性研究者及核心主张。
D.文中在对“家乡民俗学”研究和“礼俗互动”研究分别介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思路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析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研究成果的价值,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
B.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这是21世纪以来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C.如果要对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进行拓展,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
D.“家乡民俗学”和“礼俗互动”两种研究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异是研究策略不同,所以两者具有互补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2 11:17: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与命运搏斗的天才残疾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节选)
海伦·凯勒在出生18 个月后,一场大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但凯勒与逆境展开了搏斗,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她在医生沙利文①小姐指导下,刻苦学习,努力康复,最终学会了战胜失明、耳聋和口哑的技能:她能够十分敏锐地“看”和“听”,学会了与人交谈以及跳狐步舞或华尔兹,甚至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海伦开始走向社会。她走遍了工业贫民区,看到的情景让她开始真正思索社会问题。在走访中,作为一个失去视力和听力的残疾人,她自然对穷人中失明的高发生率特别关注,因为她跟他们有相同的感受,这坚定了她关注社会问题、投身公益事业的信念。沙利文小姐的丈夫约翰·梅西是一位社会问题评论家,海伦经常与他交谈,也开始对社会问题感兴趣。当她1908年读到韦尔斯的著作《代替旧世界的新世界》时,又进一步向社会主义靠近。
这些因素促使她阅读起德文盲文版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来。1909年,她加入了马萨诸塞州的社会主义政党。很多年间,她是一位活跃的党员,撰写言词尖锐的文章维护社会主义,发表演说支持自己的党,支持工会和罢工,反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她也是一位欢迎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社会主义者。
1921年以后,凯勒小姐主要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做募捐筹资的工作,虽然她的社会主义活动减少了,但仍然一直响应社会主义党和共产党的号召,帮助反对压迫或剥削劳工的事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文学兴趣发生变化,凯勒小姐从写作中得到的收入也日益减少。为了增加收入,她开始演轻歌舞剧。在沙利文小姐的帮助下,她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在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生中,还没有人在杂耍方面比她演得更出色。杂耍剧的经纪人哈里力排众议,让她在一场20分钟的剧中担任角色。此剧于1920至1924年在全国巡回演出。她从戏剧的演出中得到极大的享受。她认为,她的演出是对盲人事业的帮助。
在凯勒演出的剧中,幕布徐徐上升,一间客厅映入观众眼帘,法式窗户外面有一个花园。伴随着门德尔松《春之声》的乐曲,沙利文小姐走上舞台,讲了一些有关凯勒小姐的事迹。接着,海伦分开幕布,来到台前,讲了好几分钟。对凯勒小姐在大剧院的初次演出,《时代》评论说:“海伦·凯勒又一次大获全胜。星期一下午在大剧院看戏的观众,是世界上最挑剔、最会讥笑人的观众,但他们都被海伦征服了。”
凯勒小姐已经结识了几十位著名人物。而在随轻歌舞团巡回演出过程中,她又结交了索菲·塔克、查利·卓别林、恩赖科·卡鲁索、贾卡·海费茨和哈波·马克思等名人。
20世纪20年代期间,凯勒小姐、沙利文小姐和她的丈夫以及汤姆森小姐(她1914年加入这个家庭),从马萨诸塞州的伦瑟姆市搬到了纽约的福里斯特希尔斯。凯勒小姐以这个家作为她进行广泛旅行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的基地。直到逝世,她一直是美国盲人基金会的顾问。为了募捐,她在天主教堂、犹太教堂以及市镇礼堂进行演说。她不仅筹集资金,而且谋求改善盲人的居住和工作条件。许多年来,盲人常常得不到教育,住在救济院里。海伦的努力对于改变这些状况,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她一生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功。
凯勒小姐是位不知疲倦的旅行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些年里,她与沙利文小姐、汤姆森小姐周游了世界。每到一处,她都代表盲聋人发表演说。因此,她会见了各地的重要人物。她还抽空写作:1927年发表了《我的宗教》,30年代发表了《中流——我的后来生活》,1932年发表了《黄昏的宁静》,1938年发表了《海伦·凯勒日记》,1955年发表了《老师》,成为一位有名的残疾人女作家。
由于凯勒小姐一直积极地为盲聋人的利益而工作,全世界众多的大学和机构授予她荣誉称号。从格里弗·克利夫兰到肯尼迪,每位总统都接见了她。尽管她的名气越来越大,晚年生活在受人敬畏的浓厚氛围之中,凯勒小姐仍然保持自己一贯的个性特点,坚信她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是正确的。
1968 年6 月1 日,在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家中,凯勒小姐安详地死于睡眠中,享年87 岁。
注:①沙利文小姐担任海伦的翻译并照料她的生活事务,一生相伴。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海伦·凯勒关注社会主义,阅读了大量德文盲文版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成为一位优秀的社会主义活动家。
B.海伦·凯勒关心社会问题,一直帮助反对压迫或剥削劳工的事业,比如,她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筹资做了大量的工作。
C.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海伦·凯勒曾广泛旅行,途中代表盲聋人发表演说,不仅继续为残疾人呼吁奔走,募集资金,同时还不断进行创作。
D.沙利文小姐夫妇都对海伦·凯勒事业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与海伦成为挚友,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照顾她的生活,帮助她工作。
E. 文章撷取海伦·凯勒的种种社会活动,表现了她活跃、积极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她崇高的社会使命感,以及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
【小题2】根据文意,请简析海伦·凯勒对社会问题越来越关心,而且阅读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来的原因。(6分)
答:   
【小题3】海伦·凯勒这位“与命运搏斗的天才残疾人女作家”一生有哪些成就?(6分)
答:   
【小题4】海伦·凯勒身有残疾,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有人说她的成功缘于她自己不懈的努力;也有人说没有沙利文等人的帮助,就没有海伦的成就。你认同哪个观点?请谈谈你的认识。(8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作者通过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方歌在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时内心的悲痛,写得极富感染力。
D.文章结尾为闲笔,虽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但对主旨帮助不大,可删除。
【小题2】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小题3】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情景作为核心范畴,很有中国特色。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事关系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深厚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具体分析文本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便不免将之推向极端。至于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就更加僵化了。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死在“实”上,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寻到了原因。“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定具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冷冷,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⑤在汉语中,实和真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虚则和假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体现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斯异不同”,诗文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摘编自孙绍振《古典诗话情景矛盾中的宾主、有无、虚实、真假》)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个角度讲,文章就是古典诗论中情景关系发展史。
B.文章开篇论述了古典诗论重视情景的原因,这正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D.文章第③段中的“神遇”之“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第⑤段论述了怎样避免由虚而假的问题,因此,第③⑤两段衔接更紧密,第④段应放到最后。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自认为是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对于景情割裂的问题,清人黄生、乔亿提出了“无景之景”“神遇”等概念,但他们没能解释“无景之景”“神遇”感染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解释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心

邢庆杰

太阳刚落山,千户营派出所指导员钟方格就接到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的指令,要他组织全所所有干警、辅警在晚上8点前到局里集结。

千户营是本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离县城40多公里,全是窄窄的乡村公路,没有一个小时到不了。自从李所长半个多月前被局里抽调到外地执行任务,所里的工作一直由钟方格负责。他当即把所里的十几个人召集起来,分乘三辆车赶赴县公安局。

今天又是什么任务呢?钟方格脑子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刑警出身的资深警察,他多次被抽调参加紧急行动,因此他知道,只有集合起来,把手机都收上去以后,才会知道行动地点和目标。

一个小时后,钟方格接到了具体的抓捕任务,去端一个涉毒的地下酒吧。

行动起初很顺利,钟方格他们从前后两边同时破门而入,把七八个正在吞云吐雾的人堵在了屋子里。

“蹲下蹲下,抱头抱头!”

在一片嘈杂声中,钟方格看到了一个人,脑袋“嗡”地响了一下,暗叫:真倒霉。

那个人既不抱头,也不蹲下,他安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吸着一支烟。竟然是县公安局新到任的副局长刘东来。

见他不配合,一个民警拿出了手钱。

怎么办?钟方格的大脑急速运转起来。

钟方格原是刑警大队的一名中队长,参加工作以来,屡次立功,本来前途一片光明。6年以前,他打掉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团伙,团伙的头头,竟然是局长的表侄,局长让他想办法给表佳脱罪,但当时已经铁证如山,他不愿昧着良心办假案冤案,最后局长的表侄被判了10年。事后不久他竟被派到偏远的千户营派出所,成了一名普通干警。几年来,他一直被穿小鞋,几次升职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直到去年,那个局长被“双规”,新来的陈局长上任,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才把他提拔为派出所指导员。最近,局里空出一个刑警大队长的位置,听说要搞竞争上岗,钟方格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偏偏这个刘副局长就是分管刑警大队的,今天要是得罪了他,恐怕这次竞争上岗又没戏了。唉!刘局长怎么会有这么个恶习呢?

钟方格的这些思想纠结,只在电光火石之间。他下了抓捕决心的时候,那个民警已经给刘东来戴上了手钟方格大喝了一声,都带走!

刘东来冷漠地扫了他一眼,顺从地和其他“瘾君子”一起被押了出去。

钟方格把抓捕的人员全部押送到局里,关进拘留室就算完成了任务。

他在公安局院子里转了好几圈,纠结了一阵子觉得还是应该把刘东来的事儿给一把手汇报一下。

陈局长上任以来,只要晚上有行动,他肯定在办公室值守,随时听取汇报下达指示。

他敲了门,刚进了陈局长的办公室,就听到有人喊道,钟大指导员回来了刚才好威风呀!

竟然是刘东来!正坐在陈局长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冲他微笑。

他吓了一跳,问,你你是怎么跑出来的?

陈局长笑了笑说,提前没有告诉你,今天晚上刘局是卧底,是配合你们行动的,要不,你怎么会抓得这么准?

钟方格恍然大悟,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不好意思地对刘东来说,刘局,对不起,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个小案子,您会亲自去卧底。

陈局长哈哈大笑了两声说,刘局可不是专门为了去做卧底,主要的,是对你进行了一场特殊考察呀!

钟方格的汗都要下来了,今晚的行动,竟然包着对自己的考察好悬呀……

陈局长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方格同志我知道你以前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我想了解一下,你经历了那一次不公理之后,还有没有保留那一颗初心。

刘东来过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方格老弟谢谢你,你给我们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钟方格心情骤然舒朗起来,他大着胆子问领导那这次竞争上岗,什么时候开始?

陈局长和刘东来相视一笑,几乎同时说,已经结束了,钟方格同志,祝贺你!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5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巧设悬念,县公安局调派指导员钟方格组织人员到局里集结,他是何许人,为何要派他,这些疑问既激发读者兴趣,又引出下文的相关情节。
B.小说叙述钟方格打掉拦路抢劫团伙的经历;以及后来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又从侧面反映了现实发人深思。
C.小说善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在抓捕过程中钟方格看见副局长后,作者仅用“暗叫:真倒霉”五个字,就将钟方格当时复杂的心理表现出来
D.在情节安排方面,作者采用了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使小说打破了时空界限,过去和现在有机结合,这是小说叙事方式上的一个颇具匠心的特点。
【小题2】小说中钟方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有并行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世行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而几乎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若以2010年GDP计算,将湾区视为国家,那么东京湾、纽约湾、旧金山湾在全球国家的经济排名分别为第9位、第14位和第23位。如果说东京湾是以工业制造取胜,3.68万平方公里盘踞4383万人口制造了1.8万亿美元GDP;那么纽约湾就是玩转金融游戏,2340万人在2.15万平方公里上创造的GDP高达1.4万亿美元;旧金山湾则是科技创新见长,仅1.7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760万人却产生0.8万亿美元GDP,湾区经济的能量可见一斑。

(摘编自《搜狐·财经》,2018年12月1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交通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体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18日)

材料三:

观察世界三大“大湾区”,带动其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纽约湾区,政府早前推动了应用科学招商引资,后来又搞了“数字纽约”,提供高科技公司最完善的信息服务。东京湾区也有财团推动的传统,大财团会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和大学合作搞科研。

很多国内的企业家去旧金山的硅谷考察后发现,那里有一种氛围,是仅仅照抄人家自由散漫的工作环境抄不来的,就像那里可以包容乔布斯这样脑袋和正常人不一样的人。高校学生的氛围也不是急功近利赶紧找个体面的工作,总有一批人会热衷于“创造”出些什么,并为之着迷,可以不关心薪酬,可以熬过类似于“在车库里最初创业”的日日夜夜。

美国或是日本,对于侵犯知识产权,是有相当恐怖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日本本来也没有,是到了上世纪末引入了惩罚性赔偿)的,甚至可以把抄袭侵权者赔得倾家荡产。为什么境内山寨多,根本原因就是违法成本低,抄袭比创新的性价比高。那么有惩罚性赔偿制度,就能把违法成本大幅提上去,也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进而才能让那些搞专利研发的有动力、敢投入,而且还能一环扣一环地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来华投资兴业。

(摘编自《第一财经》,2019年2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几乎都集中在沿海湾区,据统计,全球相当多的经济总量的地都与沿海湾区密切相关。
B.粤港澳大湾区拥有“9+2”的城市群,各个城市之间合作不断,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C.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优势互补,随着发展,各城市的合作将在多层次、全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D.去旧金山的硅谷考察后,很多国内的企业家发现,能够包容乔布斯这样的人的、自由散漫的工作环境我们是照抄不来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京湾以工业制造取胜,纽约湾能玩转金融游戏,旧金山湾以科技创新见长,同是沿海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后来居上。
B.地处沿海的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正在加速形成便利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C.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拥有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航空枢纽地位以及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
D.施行惩罚性赔偿制度,让创新比抄袭性价比高,才能让搞专利研发的有动力、敢投入,才能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来华投资。
【小题3】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条件并根据材料三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