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言师
钟春香
宋医生又被请来为医科大学上解剖课。其实,他是不愿意来的,因为在医院里做一个手术比上课来钱快,而且如果手术成功了,也更容易引起医院的关注。但这次是医科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老同学邀请,不好意思拒绝。
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已经等在那里了。学生们呼啦一声围上来,望着他胸前写有“某医院胸科手术专家”的吊牌,露出崇拜的神色。
他抬了抬头,眼角睥睨了一下这群学生娃,嘴边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迫不及待地说:“我们开始吧。”
据老同学讲,今天解剖台上的死者,生前曾在他所在的医院工作过,很崇拜他,立志让女儿成为像他那样的医生。但医院那么多人,面孔如潮水一样涌来涌去,他又怎能记住每一张面孔呢?
他端详死者,像往常做手术一样,程式化地在胸膛处画出一条定位线,对学生们讲:“这是心脏的位置,只要我下刀,就可以取出他的心脏。但在取心脏之前,让我们估计一下死者的年龄和死亡的原因。”
“老师,让我来说!”
一名清秀的女生走上前来,“死者年龄49岁,确切地说,还有两个月零5天才到50岁生日,他身上无伤,面部也较干净,可以肯定是心脏病 突发。”
他看了女生一眼,笑着说:“说得没错,但你对他年龄的估计也太武断了,你怎么知道他还有两个月零5天过50岁生日?记住,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断!”
女生没直接回答他,手颤抖着抚摸死者的脊椎,眉毛凄楚地拧着,面容忧戚地说:“老师您看,他腰部和臀部的脊椎,向外微凸变形,由此可以推断他患有腰椎间盘 突出,原因是他经常弯腰——他有可能是弯腰插稻,也有可能是弯腰打扫卫生……”
他说过不让她做这样的推断,但她还是一意孤行,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她的脸上居然还带了感情!这是一位医者最不能有的!
他想批评她,但又要保持尊严,所以只冷冷一笑,双手抱在胸前,打量着女生。
他是从农村考到医科大然后分到医院工作的。工作之后,他很少回老家。假如自己不是来自贫穷愚昧的农民家庭,而是来自城市某个知识分子家庭,那自己取得头衔和成就将会更容易,也会轻松一些……
当然,这么多年,通过业务钻研和一些手段,有些头衔他也得到了,但付出的艰辛却是别人不能想象的……
女生旁若无人地说着解剖之外的死者的劳作。学生们哄笑。
“够了!”他一声大吼,制止了她。女生哇的一声哭了。
时间突然凝固。
“老师,”过了一会儿,女生擦干眼泪抬起头,朝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想问的是,假如躺在解剖台上的是您父亲,您还能冷静到没有一点儿感情吗?我母亲死于绝症,是我父亲靠种稻卖钱将我辛苦养大,他立志让我成为名医,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但我偏偏不喜欢医生这一行,而我又不想让他伤心,所以就违心地上了医科大……”
“他一直 以为我喜欢医学,在我上大学后,他还兴冲冲地找了一份在医院打扫卫生的工作,开玩笑说等他死了,他会将遗体捐献给医科大,让我解剖……”
“但他不知道的是,早在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就开始自修设计,铁了心要转行!”
“——没想到他死前真就立下医嘱捐献遗体,今天他就躺在这里,等我……我……”  女生泣不成声。
解剖室里空气瞬时凝结,一片寂静。
他真的被感动了,眼里噙满了泪水。
他走上前去,像父亲一样轻轻地抚摸着女生的头,无比愧疚地问道:“那你现在还转行吗?”
女生满脸泪水,不停地摇着头……
“我相信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今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直接找我。”
话音刚落,周围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宋医生是接受副校长同学的邀请,并非心甘情愿给学生上解剖课,因为在医院做一个手术更容易获得金钱和医院的关注。
B.宋医生告诫学生“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断”,而她“还是一意孤行”,并且脸上还带了感情,可知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孩。
C.小说中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对女儿有着无限的爱,他用捐献遗体供女儿解剖这一行为,促使女儿的学医态度有了转变。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望着他胸前的吊牌“露出崇拜的神色”,这就写出了学生对宋医生的态度。
【小题2】小说中的宋医生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通过女大学生的介绍呈现死者与她之间的父女关系,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11:5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于人们的竞争性劳动。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个人的经济事务。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结果。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所谓的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图

注:“快速发展”时期处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多数国家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材料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到了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面对“滞涨”局面而束手无策的形势下,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A.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地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D.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D.由材料二、三可知,20世纪世界经济思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由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再回复到古典自由主义这一曲折发展过程。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①一位科学家从一只吸了恐龙血、嵌于树脂化石中的蚊子中提取出DNA,成功复制出恐龙,这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恐龙,这个灭绝了上千万年的物种能够复活吗?
②近日,一项来自新西兰的研究认为,DNA只需680万年就会完全分解。根据计算,每过521年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就会断裂一半。就算在-5℃的最理想条件下,最多经过680万年,这些化学键就会分解得一个不剩。不过,这项研究并没有盖棺定论。“680万年并不是一个定论,而是根据一定的计算推测而来,并无直接的证据。”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汪迎春看来,影响DNA降解的因素有多种,如温度、所处环境的酸碱性以及生物的活性等。如果将DNA存放在中性的环境中并冻存在液氮里,相信其寿命可能远远超过680万年。当然,该研究所说的680万年是指DNA的完全降解,事实上不完全降解的DNA所提供的遗传信息本身就不完整,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提供完整且遗传信息真实的DNA其保存时间可能要远远低于680万年。虽然现在世界上陆续有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恐龙或恐龙蛋化石,但从恐龙化石中获取完整的DNA是不可能的。即便科学家们撞大运,从发现的恐龙化石中找到了足够的恐龙DNA片段,也很难拼凑出完整的恐龙DNA来。因为人类的基因组测序是先将完整的基因组打碎测序,然后再重组。但化石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且恐龙又包含很多种类,因此,极难保证这些少量残片最终能拼出一种恐龙的完整基因组。
③即使有一套完整的恐龙DNA,也难以复制出恐龙胚胎。因为现有的克隆技术要求首先必须有可操作的活的细胞。而DNA只是一种含有遗传信息的化学分子,即使将导入到一个受体,如一个去核的细胞中,也很难保证其上所包含的数万个基因的正确表达。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能力将纯化的高等生物的DNA包装成有功能的染色体及细胞核。
④就算有了恐龙胚胎,还必须找到合适的胚胎培育受体,那么,我们到哪里去找适合恐龙的培育受体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指出,因为一些大型恐龙生出来的幼仔也是很大的,所以恐龙胚胎的受体很难找到。现代的大型动物,比如大象也没有恐龙那么大,而且恐龙跟大象之间相差很远,所以要易种的话难度很大。当然,并非所有的恐龙都是庞然大物,也有长得像小鸡一样的恐龙种类,可以找到相同体积的现代动物做受体。
⑤如果以上假设都成立,科学家们首先找到了恐龙完整的遗传基因,然后又寻找到了适合的培育受体,成功复活了恐龙,那么我们是不是能把“侏罗纪公园”搬到银幕之外呢?有研究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对此,著名恐龙专家徐星说:“恐龙究竟能不能生存,这很难预测。毕竟恐龙生活年代的地球和今天的非常不同,像大气成分等许多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很难说。我想即使能够生存,最起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此外,对于该不该进行复活古生物的研究,学术界和全社会都一直存在争论。毕竟,我们复制出的是真恐龙还是某个怪物,复制出的恐龙在现在的自然环境中会出现哪些反应,这些问题都没有人能够回答。而事实上,在《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中,导演已经通过许多灾难性的场景来表达这种对人为干预自然进程的担忧了。所以,人们梦想中的“侏罗纪公园”有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梦。
【小题1】下列关于“复活恐龙有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梦”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复制出恐龙源于电影《侏罗纪公园》的故事情节,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那种吸了恐龙血嵌于树脂化石中的“蚊子”。
B. 恐龙在上千万年前就已灭绝,人类很难获取能够提供完整且遗传信息真实的恐龙DNA。
C. 人类目前还没有掌握利用高等生物的DNA复制出胚胎的克隆技术,即使有一套完整的恐龙DNA,也难以复制出恐龙胚胎。
D. 恐龙多是庞然大物,其幼仔也很大,难以找到相同体积的现代动物做胚胎受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DNA最多680万年就会完全分解是根据一定的计算推测而来的结论,这项研究并未盖棺定论。
B.虽然人类有可能将DNA完全降解的时间大大延长,但总的来说,这对复活恐龙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C.由于恐龙的种类很多,即便人类找到足够的恐龙DNA片段,也根本无法拼凑出完整的恐龙DNA来。
D.今天的地球环境与恐龙生活年代的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恐龙复活很可能也难以生存下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温度等影响DNA降解的各项因素达到最佳,DNA寿命极有可能远远超过680万年。
B.由于我们不可能从恐龙化石中获取完整的DNA,所以发现再多的恐龙化石也无济于事。
C.如果人类能成功复制出恐龙胚胎,在现代动物中寻找胚胎受体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D.由于谁也无法预知复制出的恐龙在现在的自然环境中会出现哪些反应,所以成功复活出恐龙未必是一件幸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个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古代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建构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芹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题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炼、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C.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D.诗歌与音乐、绘画、戏剧乃至建筑都有广泛的联系与密切的关系,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甚至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它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
【小题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C.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明,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D.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绿皮车
南翔
九月底了,天气依然燠热,茶炉工猫腰启开炉门,添了两铲煤,眯细眼觑着火苗蜿蜒升起,随即闭上炉门离开。
这是他的最后一个班次。以前乘绿皮车的人多,每个车厢头上配一个茶炉室,一个茶炉工管两到三个茶炉室。现今乘车的,除了郊区进城的菜农,再就是读书的毛伢子,还有跑通勤的铁路职工——这三种人占去多半。
茶炉工去推售货车,两年前,他开始兼做小营。兼做小营主要是拿提成,但总共也不过三四千元。他需要钱,以前需要,现在更需要。老婆有与生俱来的乙肝,前几年又发现再障性贫血。吃药需要钱,吃营养品也需要钱。
推过几个车厢,只卖了一袋瓜子,一袋苹果。慢车毕竟和快车的买卖没得比,拖的基本都是“贫下中农”。但慢有慢的好处,世上万事万物,哪有都让快的占尽理的!
依然回到七号车的茶炉室。
一股鱼腥气扑面而来,过来打水的是一个鱼贩子,精瘦,端的一只军用水壶,绿漆早已剥落,草绿色的挂带也泛出了白碱。
几乎天天照面的。茶炉工问:“又没打票吧? ”
这些菜贩子、鱼贩子,总是从铁路职工的通勤口进站,塞几把菜给列车员,免了三五块钱的车票。鱼贩子额头正中的一颗灰痣猛地一弹,笑着转移话题,“城里的人喔,没得半日,一担鱼就卖得净光! ”
茶炉工问:“得闲半日,你还不是在帮菜嫂! ”
鱼贩子嘴角漾开了一朵老菊花,说:“菜嫂的水蕹也好卖,上午就卖完了。下午卖红萝卜、大蒜和生姜。”
茶炉工道:“得闲把事情办了,两个老恋人,一径像搞地下工作,犯了法呀! ”
鱼贩子叹了叹气道:“还不都是因为崽女。”
接了满满一壶水,鱼贩子往座位走去。
茶炉工推着车又到了七号车厢头,此时到了一个站,只见鱼贩子擎着扁担,拨弄头顶的摇头扇,让它对着菜嫂。
鱼贩子又坐下,在她对面,用一只纸杯与水壶盖子来回兑水,兑凉了,就一盖子一盖子地端给菜嫂解渴,满目的温馨。
车又动了,菜嫂忽然指着对面斜躺着的一个女生道:“她脸色不好看,吃坏了肚子吧? ”女生去了厕所。
茶炉工问边上戴大圆眼镜的男生:“她跟你一个班吧? 学习好啵? ”
大圆眼镜点点头道:“以前蛮好,还是副班长,后来不好了,比不上我呢! ” 一脸的洋洋自得。
大圆眼镜捂着嘴偷偷说:“她还欠了上个学期的补习费一百块钱,没交钱的,今天老师点了名。”
女生过来刚好听到了,恶狠狠地剜了他一眼,忽然操起一只塑料水杯就砸了过去。
菜嫂帮女孩捡回了水杯,搁放在茶几上,从衣兜里掏出一把梳子道:“每日头戴星光去读书,硬是跟我们种地卖菜的一样辛苦! 你看看,头发都打了几多弯弯结! ”
茶炉工再去看菜嫂,但见鬓发已经现出白丝,却是梳得根根熨帖。眼角荡漾而出一缕鱼尾纹,那是几十年风吹雨淋的收藏。鼻梁挺拔,额头平坦,一双眼睛尤显得精神,甚至有几分孩童的顽皮。
鱼贩子一身的邋里邋遢,那是更需要菜嫂的一双手,日日拂拭、时时打理的。
这不,女孩子从开始的不情愿,到端坐着,任凭菜嫂眼快手捷地修理。她不时从咣当咣当行驶的列车窗户上,反照自己的面貌,原本乱糟糟的形同刺猬进攻的头发,顿时变得蔼然有礼。
列车播报前方到达红岭站,女生嗖的一下就起身,将水杯插在书包一侧,很快就双肩挎好坐看等待。
菜嫂在背后帮她整理的时候,悄悄塞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书包一侧。
茶炉工觑得真切,心里迅速盘算着菜嫂一天的收入。人啊就是这样,有时候会斤斤计较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有时候又会掏心窝子待人处事,全看是不是触动了心肺旮旯里的那一角柔软。
他过去抹一把茶几,也无声地贴了一张五十的钞票在她书包里。
女生浑然不知,菜嫂把她送到车门口,她一径低着头,下了车。
或许是快到站了,菜嫂和鱼贩子对视的眼神,掠过一丝无奈。两人有几句低语,那是明日出门的约定还是相互珍重的叮咛?
菜嫂和鱼贩子先下去了。
一落站台,他俩便挽起扁担绳,挑着一对空菜箩筐,对望了一眼,各奔东西。
前方是本次列车终点站,到终点之后,停十五分钟便是返程。
回去之后,就此告别了这趟绿皮车,茶炉工退休了,说不清是期待还是落寞,总之是喉咙里堵了很多话无人诉说的意思。据说,绿皮车因为连年的亏损,路局也想停运。如果停运,那么职工通勤、学生上学,还有菜嫂和鱼贩子的日常劳作买卖,将是另一番景观,怎样的景观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一段,从茶炉工日常工作写起,用词文雅、通俗,不仅描写了茶炉工的具体工作,也给全文奠定了一种热烈的基调。
B.菜嫂看女生读书辛苦,看到她乱糟糟的头发就帮她打理,女生从不情愿到端坐着,任凭菜嫂梳理,说明女生天性爱美,只是没有时间打扮自己。
C.小说的语言极具方言特色,如茶炉工问鱼贩子“又没打票吧”的“打”字,是方言口语,比“买”字更灵动,也更贴合茶炉工的身份。
D.小说借助一个茶炉工的视角,描述他在最后一个班次的绿皮车上值班的所见所感,让我们得以了解由这辆绿皮车所包裹着的各色人物的百态人生。
E. 绿皮车是慢生活的象征,当代生活的迅速发展注定慢的事物要被抛弃,这在物理层面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人们反而失去了热情和真诚。
【小题2】小说刻画了茶炉工、菜嫂和鱼贩子这一群体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
【小题3】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鱼贩子嘴角漾开了一朵老菊花”一句用语的精妙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雨天和海明威相遇

高维生

①一整天,雨停一阵子,又下一阵子。没有风,雨就不能乱跑了。窗子可以敞开,一个人坐在窗口,听秋天的雨,用语言是无法描述的。也许秋雨陡增了一层忧郁,这一天,情绪湿淋淋的,有一种失落感。

②每到星期天,我都会整理书房,把读过的书重新摆放到书橱中——写字台上堆满了书,我读书的地方都被侵占了。十年前,我在书店买了一套《海明威文集》。我们一起相处多年,每天都能见面。其中《不固定的圣节》我读过两遍,书中的文字与人的情绪相通,每一次的阅读,感受都不一样。今天不知为什么,我又想重读这本书,在远去的巴黎,寻找海明威的身影。

③在圣米歇尔广场的边上,有一家咖啡馆,海明威经常去。这一天,是巴黎的深秋,枯叶被风雨卷走,海明威不想回到自己冰冷的屋子里。他走在街道上,看到了潮湿的、发黑的路面,小店铺关了门,魏尔伦去世的那家旅馆也静静地立在雨中。海明威顶着风雨,走到了自己熟悉的那家咖啡馆。

④海明威推开门,像回到家里一样,把旧雨衣晾在衣架上,并把自己的毡帽随意地放在椅子旁的架子上。咖啡馆非常干净,充满了暖意,侍者端上热咖啡,海明威拿出笔记簿和一支铅笔,在这里写他的小说。海明威用铅笔写作,在写作中间不时地停止——磨秃的笔芯中断了文字前进的脚步,要重新削尖铅笔。海明威不是用小刀削铅笔,而是用卷笔刀,削出长长的螺旋形的木片,落在盘子里。我对铅笔有特殊的情感,这可能和童年时的经历有关。现在我每天也使用铅笔,读书时看到重要的段落,在下面划一道波浪线,重读或查找资料时,不用费很大的力气。这个习惯已有多年了,我倚在床上看书,铅笔夹在耳朵上,像木工师傅做活。读书和做工一样要用心,必需付出真情实感。我选择铅笔,要求极严格。削铅笔的时候,就像在修理农具,情感与器具融入一起。在后来的日子里,一起同甘共苦,去经历沧桑的风雨,读一段段感人的文字。

书中的巴黎,和现在的季节差不多,却永远地凝固不动。而我坐在书房中,不是咖啡馆,窗外的雨暂时停了。楼下有一片空地,夏天种满了青菜,这时黄花败落,秧蔓枯瘦,叶子变黄,失去了饱满的汁液。不大不小的雨把秋虫的叫声清除得一干二净,我看到秋雨收割残夏的情景。

⑥海明威还坐在咖啡馆,喝了一口咖啡,写下一些文字。透过史密斯家的后门,向外面眺望,穿越湖边的树林,剪去纠缠的景象,莉芝在想念吉姆·吉尔姆。他沉在密歇根州北部——那里发生的动人的故事中。海明威在小说中写到酒,他感到自己有一点口渴,向侍者要了一杯詹姆斯朗姆酒。这时,有一个姑娘带着一身雨意走进了温暖的咖啡馆,选了临窗的位子坐下。海明威注意到了她,把她比作一枚“刚刚铸就的硬币”。海明威有些乱意,很想把她写进作品中。海明威说:“我见到了你,美人儿,不管你是在等谁,也不管我今后会不会再见到你,你现在是属于我的,我想。你是属于我的,整个巴黎也是属于我的,而我属于这本笔记簿和这支铅笔。”我曾经说过,海明威不是来消遣的,而是以作家独特的目光观察、了解复杂的巴黎社会,记下清苦而难忘的日子。海明威的叙述朴实,现代人少有他的冷静,他的情感像隐藏在海水之下的冰山。他的作品让人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友谊。

⑦许多过去的事情,即使字里行间落满了岁月的灰尘,但只要轻轻地抚去,那些人和事便会清晰地浮现。我们似乎回到久远的巴黎,闻到了咖啡的香味,又一次看到了端着高脚杯、喝酒凭窗远眺的艺术家。

⑧我早就观察到,海明威的目光停留在姑娘的身上太久。我不愿搅乱海明威的情感,从书中移开,向窗外眺望。又是一阵落雨声。雨挤满了天空,涌进来的空气,潮潮的,呼吸起来很舒服。

⑨楼前的甬路安静,没有行人路过。雨天突出了季节的变化,这样的情调就有了回忆。许多时候,人是在回忆中活着的。

⑩海明威端着高脚杯,慢慢地喝着白葡萄酒,叫了一份有淡淡金属味楚的牡蛎,我合上书,把遥远年代的巴黎和海明威埋在书的深处。我收回思绪,离开了旧巴黎的咖啡馆,让海明威安静地独坐。我变换了一下坐姿,让身体舒适一些,头依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让秋雨之声欢快地涌过来。我中断了阅读,静静地听雨,度过一个漫长而美好的下午。

【小题1】海明威是_________国家)作家,他因创作《老人与海》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题2】简析第②段中加点的“相处”一词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3】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湿淋淋”一词表达了作者因秋雨而沉重忧郁的心情。
B.第⑤段的划线句是说本文对巴黎景色的描写都是在文字中读出的。
C.从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看,海明威是一个精神消极颓废的作家。
D.作者的思绪在现实与书本中转换,每次转换也是行文思路的转换。
E.第④段中作者说他对铅笔有独特情感,是因为海明威用铅笔写作。
F.文章中,窗外的 “雨”和书中的“雨”相互渲染,读来意味深长。
【小题4】第⑤段中的“收割”一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如何?请加以评析。
【小题5】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听雨,前后听雨的感受是否一样?为什么?
【小题6】联系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对下面《老人与海》中的片段进行分析,结合具体语句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在猛力朝鱼尾巴上面的肉里咬进去的当儿,它那双使人惊奇的眼睛和咬得咯嘣咯嘣的牙齿。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脊背也正在露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