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于人们的竞争性劳动。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个人的经济事务。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结果。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所谓的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图

注:“快速发展”时期处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多数国家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材料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到了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面对“滞涨”局面而束手无策的形势下,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A.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地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D.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D.由材料二、三可知,20世纪世界经济思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由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再回复到古典自由主义这一曲折发展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7 06:4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气泡饮料对健康有害吗?
估计多数人都认为气泡水对身体有害,但这种说法真的有理可依吗?
还是先从胃说起吧。碳酸饮料是通过向水中加压充入二氧化碳制成的,因此含有一种弱酸性物质—碳酸。如果你大量摄入这种饮料,就会打嗝或消化不良。但如果适量饮用呢?它仍会伤害你的消化系统吗?
在一组小规模的双盲随机测试中,经常消化不良或便秘的病人在15天的时间内分别饮用白开水和气泡水。之后他们接受了一系列体检。喝气泡水的一组人的两种病情都有所改善,而喝白开水的一组则没有任何变化。
如果你饮用大量气泡水,或许会感觉胃胀。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我们反而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副作用,让它为我们所用。他们让一组女性禁食一晚,然后缓慢饮用白开水或气泡水。结果发现,只要饮用250毫升气泡水,就会释放出900毫升气体。意料之中的是,这些女性的胃部都略微膨胀。但她们并没有感觉不适,而由于气泡水会增加饱腹感,所以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饮食过量。
2006年,研究人员对2500名志愿者饮用的饮料类型展开了详细研究。他们发现,每周饮用3次可乐味碳酸饮料的女性,其髋骨的骨密度较低。其他碳酸饮料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假设:这种影响很可能源自咖啡因和磷酸的作用,但后者尚未被人类充分理解。10年后,人们仍未就碳酸饮料影响骨骼健康的方式达成一致意见。由此可见,喝气泡水似乎不会对骨骼和胃产生不利影响。但牙齿呢?任何的酸性物质都会腐蚀牙釉质吗?可能未必。
欧文斯对比了不同碳酸饮料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关键不仅在于饮料本身的pH值,还在于在唾液和其他可能影响酸度的物质存在的情况下,这种饮料能够保持多高的酸性——也就是所谓的“缓冲能力”。一些碳酸饮料会破坏牙釉质的硬度。杰恩进行了另外一项实验:他将提取出来的牙釉质在不同的软饮料中分别浸泡6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后,发现牙釉质开始腐蚀。
甜味碳酸饮料的腐蚀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 。一项案例研究显示,一名25岁的银行职员的门牙在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后被腐蚀了。他之前曾经连续 4年每天喝0.5升可乐,之后的3年将数量增加到每天1.5升,外加一些果汁。但这也取决于你喝饮料的方式。这位男士每次都会将饮料在嘴里含几秒钟,细细品尝味道后再咽下。瑞典研究人员比较了短时间啜饮、长时间啜饮、大口吞咽和吮吸几种摄入饮料的方式后发现,饮料在口腔里停留时间越长,口腔的酸度就越高。但如果你通过吸管直接将饮料吸入口腔后部,那么产生破坏的概率就低得多。
研究显示,气泡水的酸性只有甜味碳酸饮料的1%。所以,添加味道的气泡水不会像白开水一样无害。 2001年,伯明翰团队检测了7种不同品牌的气泡矿泉水,然后将其泼到离体牙齿上查看反应。他们发现,气泡水的pH值在5到6之间,而白开水的pH值为7,呈中性。换句话说,气泡水的确像很多人猜测的那样呈弱酸性。但这种弱酸性饮料的腐蚀作用却仅为其他一些碳酸饮料的1%。当然,口腔的环境与广口瓶不同,但目前看来,有关气泡水会危害人体健康的证据并不确凿。
所以,对于不想再喝白开水的人而言,虽然气泡水呈弱酸性,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证据显示它会对你的骨骼、胃和牙齿构成伤害。但如果你不想冒险,那就尽量不要让它接触你的牙齿,下次有人问你“白开水还是气泡水”时,或许你还应该要一根吸管。
【小题1】下列关于“碳酸饮料”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如果大量摄入含有弱酸性物质的碳酸饮料,人的消化系统就会受到一定的伤害,出现打嗝或者消化不良的现象。
B.一些女性的髋骨骨密度受到影响,原因是每周饮用的碳酸饮料相对较多,而饮料中的咖啡因和磷酸可能是诱因。
C.甜味碳酸饮料的腐蚀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饮料在口腔里停留的时间越长,口腔的酸度就会越高。
D.不同碳酸饮料对人体会产生不同影响,这既与饮料本身的pH值因素有关,也与这种饮料能够保持多高的酸性有关。
【小题2】下列有关“气泡水对人体影响”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喝气泡水对经常消化不良或便秘病人的病情有所改善,而喝白开水的病人则没有任何变化。
B.气泡水通过吸管被直接吸入口腔后部所产生破坏的概率低得多,是因为这样使水无法在口腔停留进而形成危害。
C.与甜味碳酸饮料相比,气泡水的酸性相对来说更低,由此可见气泡水对身体的影响非常有限,完全可以放心饮用。
D.没有充分证据显示呈弱酸性的气泡水会对人的骨骼、胃构成伤害,但为安全起见,应该尽量避免它接触牙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言而喻,过量饮用气泡水会让人感觉胃胀,但是人们可以适当利用这种副作用来达到避免饮食过量的目的。
B.2006年研究人员对2500名志愿者就不同类型的碳酸饮料对其骨骼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但人们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
C.决定牙齿是否被腐蚀,主要是取决于喝饮料的方式,采用短时间啜饮摄入饮料的方式对人产生破坏的概率低得多。
D.无论是甜味碳酸饮料,还是弱酸性的气泡水,对人都会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白开水的pH值呈中性,对人体不会产生伤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久前,已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被贴上了一个恐怖标签——“类SARS”病毒。尽管它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世卫组织发言人明确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不是SARS,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世卫组织在声明中称,自从2012年发现这种新病毒后,很多感染者都表现出了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和呼吸困难,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未知的是这种新型病毒是怎么出现,未来会不会变化,它的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
瑞士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日前,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更易于侵入人体,其复制能力高于曾造成极大恐慌的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目前多个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病毒病应急技术中心主任谭文杰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只是近年来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多病毒中的一个,“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些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在于其宿主细胞内,且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而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由于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2003年肆虐全球的SARS病毒,2009年引起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以及这次高致死率的新型冠状病毒,无一例外都是动物宿主体内的病毒突破物种屏障感染给人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与2003年报告发现的SARS冠状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家族,都能够引起严重疾病,且呈现出高病死率,但SARS冠状病毒更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似乎不太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
然而,自去年9月在沙特首次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以来,世卫组织共收到成员国通报的确诊病例34例,至少18人死亡。“这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局限于中东地区,存在人人传播的可能性,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与地区均存在病毒输入后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谭文杰说。但他也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近期不会在人类中引发大规模感染流行,“目前尚无证据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具备持续和稳定的人际传播能力,且病源已明确,快速实验室诊断方法也已建立,世界卫生组织各成员国已采取了加强监测、检测与宣传等防控措施,病例接触者及普通公众感染的风险较低。”
(摘编自李颖《“类SARS”病毒到底有多厉害》)
【小题1】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冠状病毒又叫“类SARS”病毒,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二者有明显区别。
B.新型冠状病毒复制能力高于SARS病毒,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
C.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甲型H1N1病毒一样,都是近年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多病毒之一。
D.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相比,前者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后者更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病毒感染者都表现出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B.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C.谭文杰指出: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
D.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于其宿主细胞内,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一旦传染给人类,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卫组织在声明中表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出现的、未来会不会变化、它的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还是未知。
B.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不会使宿主患病,但当其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时,人类由于对其缺少免疫力,便会因此而患病。
C.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人人传播的可能,各地均有病毒输入后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但近期不会在人类中引发大规模感染流行。
D.目前尚未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具备持续稳定的人际传播能力,且病源明确,能诊断能防控,病例接触者及普通公众感染的风险较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在那个内乱外侮的国土上,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驰骋沙场,但他相信,总会有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出现,能够荡寇平虏,重振河山。于敏怎么也想不到,半个世纪后,自己会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

1945年高中毕业后,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但他发现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适合“心灵手不巧”的他。沉静好思的性格使他更倾心于理科,他喜欢并选修了理论物理,并最终弃工从理,转至理学院物理系。

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极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1962年,在原子核理论中创立了集体运动模型的丹麦诺贝尔物理学类得主A.玻尔亲自邀请他去哥本哈根,于敏婉谢。与同时期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大多数同仁不同,于敏不曾出国留学或进修。于敏那时不曾迈出国门一步,他对此有些许遗憾。“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1960年12月,我国做出部署,由核武器研究院集中攻关,突破原子弹,同时,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对氢弹做理论探索。

1961年1月12日,于敏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有些不解。他内向沉默,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喜欢搞应用研究,自认为不适宜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而且,他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

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他忘不了少年时代的那个关于“盖世英雄”的信念。

“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于敏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式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的身影在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消失于公众的视野。他的夫人孙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二十多年后才恍然,“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1960年到1965年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写了六十多篇论文,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

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

同年10月下旬,于敏为上海研究人员做了“氢弹原理设想”系列学术报告,提出了两级氢弹的原理和构形的设想,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在上海的近百个日夜,于敏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

氢弹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动。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

但在试验现场的于敏,看着蘑菇云翻滚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的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月10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高中毕业后,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最终弃工从理,转至理学院物理系。原因是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适合“心灵手不巧”的他,他更倾心于理科,喜欢并选修了理论物理。
B.A.玻尔亲自邀请于敏去哥本哈根,于敏婉谢,留在国内。原因是于敏对祖国的热爱,他要为祖国做贡献。
C.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于敏带领“轻核理论组”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率领研究人员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
D.于敏积极领导参加了氢弹原理试验工作,提出了两级氢弹的原理和构形的设想,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自己要成为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荡寇平虏,重振河山。半个世纪后,他真的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
B.研究生毕业后的于敏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是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开创性。
C.于敏说:“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话语中有些许遗憾,因为他认为“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
D.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中国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
【小题3】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获得了较高的声望。在这些成绩和声望的背后定有美好的品质做支撑,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就是最好的答案!
1992年,黄大年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
在海漂的18年里,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他在回国后的第6天,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摘编自《吉林日报》2017年3月1日《把一切献给你,我的祖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6月底,黄大年吃着救心丸走进评审验收现场,完成了一个超亿元级别的国家大型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
(孟海鹰《黄大年:放弃国外豪车豪宅回国任教,填补诸多空白》)
②“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1992年,黄大年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四年后,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B.2009年4月,黄大年在刘财的带领下,听从祖国的召唤,放弃了在国外的名誉、地位、资产,偕同家人回国,当了吉林大学全职教授。
C.2010年10月,黄大年成为“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带头人,他带领团队在一些科技领域冲上国际前沿制高点。
D.2016年6月,黄大年在完成一个国家大型项目评审验收工作时,吃着救心丸带病坚持工作,这说明他已达到忘我程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依然回国参与国家科研项目,这说明他具有淡泊名利、无欲则刚的精神品质。
B.在得到刘财院长“千人计划”的正式邀请后,黄大年心潮澎湃,“祖国”“土地”“亲人”等占据了他的脑海,让他归心似箭。
C.黄大年的父亲在弥留之际,通过电话方式告诫儿子“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话语中流露出父亲对黄大年不能尽孝的嗔怪语气。
D.黄大年在英国生活条件优越,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妻子也有自己的事业,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国家需要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小题3】黄大年在英国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士,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回国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⑴海派文化作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七十多年前一场京派与海派的争论,鲁迅先生一锤定音: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从此,海派文化被绑定在商业、消费、休闲的定位上。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海派文化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

⑵事实上,在海派文化之中,有非常复杂的各种互相对立、互相冲突和互相渗透的元素。上海既曾经是自由派文化的大本营,又是左翼批判文化的故乡;上海有悠久的知识精英启蒙传统,也有同样源远流长的市民消费文化传统;上海是一座世界主义的城市,被人讥讽为“崇洋迷外”,但在近代历史之中,又是爱国主义、抵制洋货运动的发源地;上海拥有近代中国最发达的市场资本主义的历史遗产,又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深厚传统。这一切,都塑造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⑶上海城市文化的本土渊源之一,是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传统便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这一雅俗共赏的江南文化传统承继到近代,使得上海的城市文化,不像京城的士大夫文化那样纯粹的大雅,也不像北方民俗文化那样彻底的大俗。近代的北京是一个二元的世界,大学里的教授与胡同里的骆驼祥子们,绝不可能欣赏同一种文化。但上海不一样,上海的文化人与市民阶层在文化上处于同一个世界,既过着世俗的生活,又力图附庸风雅,风雅与世俗,精英与大众,这些两歧性的文化元素在海派文化这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结合,彼此嵌镶,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性格。

⑷上海城市文化海纳百川,包容万象,很难用一种确切的概念来定位。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开放的城市,上海是一个移民的大熔炉,一个文化的大熔炉。所有的地域文化、宗教传统和高级文明,到了上海以后,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后都失去了其本真性,演变为极具都市风格或东方神韵的“海派”。北京容纳得了异己,各种多元文化、区域文化可以在京城以原生态的方式独立相处,互不相关又彼此竞争。而上海文化的向心力太强,各种亚文化来到上海之后,都被代表着都市文化的上海文化所改造,所同化,多元逐渐趋同,呈现出同质性趋向。上海文化的缺点是没有独一无二的东西,一切都似曾相识,又有点陌生;但另一方面,没有特点本身,又是上海文化的最大特点。

⑸相对于中国的其他城市,上海的城市年龄比较年轻,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诞生并迅猛发展。上海的成功在于抓住时机,敢于求变求新。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上海的“与时俱进”更是显露无遗,所有的观念、所有的建筑与所有的商品,都要同全世界最先进、最时髦的水准接轨。这种精神,成就了上海的摩登、时尚和辉煌,也使得上海城市文化流质易变,缺乏底蕴;灵活有余,定力不足。有见世面、识大体的聪明,而缺乏北方古城那种自信、稳重的气象。

⑹海派文化扎根于日常生活之中,海派是世俗的,也是务实的。上海人像英国人一样,不喜欢高谈阔论,不喜好抽象的理念教条,他们更相信日常生活升华出来的理性,信奉的是拿实实在在的“货色”出来。同时,上海人将平凡的职业视为志业,在繁琐的俗务中做出美感,做出情调,做出诗意。这一点上海人又像法国人,不满足于平庸的日常生活本身,总是在追求世俗背后的浪漫、实用背后的格调。上海人身上流淌着明清士大夫的精神血脉,日常生活不一定奢华,但一定是精致的;情感或许不真诚,但一定是浪漫的。

⑺上海时尚,但不前卫;上海叛逆,又不偏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性格和中道哲学,淘洗了那些偏激的传统,留下了中间的市民文化和小资文化,市民阶级是务实的,小资文化是浪漫的,而这两种城市文化在上海又没有绝对的界限。

⑻这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真实面相,她的优点就是她的缺点,她的现实便是她的过去。然而,已有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不是一个城市不可变易的宿命,未来的上海是什么样的都市,一切有待于上海自身的选择。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选择,也是每一个新老上海人的选择。

【小题1】“骆驼祥子”是___________(作家名)小说中的主人公,第⑶段中“骆驼祥子们”指代什么?
【小题2】第⑷段再一次提到“北京”,其用意是。
【小题3】第⑸段中“与时俱进”一词加上引号有哪两层意味?
【小题4】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否定了鲁迅先生对“海派文化”的定义
B.“海派文化”因同化了各种亚文化,没有任何特点
C.城市年龄轻、发展快对上海城市文化有正负两面影响
D.“海派文化”中务实与浪漫彼此嵌镶,没有绝对的界限
E.本文结尾表达了改变上海城市文化未来走向的愿望
【小题5】联系全文,概述形成“上海城市文化多歧性格”的多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