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作者在说明联想意义的使用时,谈到了“善用”和“误用”两种情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善用——点铁成金(①___________)
联想的意义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误用——“套板反应”(②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11 11:4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据2018年相关统计,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超4亿,注册作者超过1000万。“零门槛”使网络文学拥有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作者队伍。其中一些作家通过筛选,获得和网站签约资格,再经过激烈竞争,一部分成为职业作家,只有极少数脱颖而出,成为一线作家,而最终能进入文学史的可能更少。如何评判这个金字塔生态系统里塔基的价值呢?有人说,在以类型文学为主体的网络文学界,绝大部分写手都是跟在流行类型后面模仿炮制。然而,这些似乎千篇一律的“套路文”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读者乐此不疲呢?其价值在哪里?

②网络文学读者们有自己一套语汇称呼那些跟随模仿的“套路文”,如“速食”快餐”“粮草”“千草”,背后的心理是,这些“套路文”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套路本有价值,并且是原创价值,就像老北京炸酱面的独特配方。只不过,网络文学套路配方是开放式的,有开创者,没有专利拥有者,是在无数“跟进”创作者的积累中自然形成的。可以说,类型套路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发明,扎扎实实的类型构成网络文学的“核心资产”。

③一般说来,套路是对一种流行类型的模式总结,是一套最易导向成功的成规惯例和写作攻略,那么,那种流行类型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却是不可预测。网络文学发展20年,借助媒介优势,创造出远远多于纸质类型小说的类型,但是,基本没有哪一种类型是作者或网站设计的结果。往往是一本书火了,引爆一个类型。网络文学自建立VIP在线收费制度以来,无数作者想迎合读者口味,但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迎合。原因是,读者也不知道自己还喜欢什么。他们知道的都是已经被戳中的“萌点”,那些已成套路。

④所以,一本引爆潮流的书,就是把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心理(甚至是潜在心理)赋予文学的形状——这本身就是一种发明,如果再能发明一种特殊的设定(如穿越、重生),就能把这种心理放置在一个叙述模式里,放大其尺度,以便全方位地开掘、拓展,有层次有节奏地满足——这就发明了一个类型。在类型文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形成类型套路。

⑤在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中,类型套路的形成总是一项众人参与的群体工程。当一个类型空间被打开后,就会引来很多跟进者。这些跟进者未必只是模仿,很可能同时也在创造。他/她未必是很有文学才能的人,但在一个“新大陆”被勘探之际,想出一个脑洞、戳中一个萌点、开发一个桥段,都可能引起读者关注。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有“集大成”的作家将该类型推向高峰。这样的作家还可能同时出现几个,那就会有几种不同的风格。之后,可能还有升级换代。直到所有功能都被开发尽,招数变老,就会形成“套路”,这时可能出现“反类型文”,这就意味着这种类型被“终结”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套路是某种类型的背影。类型过时了但并没有消失,会成为后来类型的背景设定,所有的类型元素都将进入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被反复重组挪用。

⑥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网络类型文学就是它的创造者们心理愿望模式的文学延伸。网络文学20年的发展,无论从社会功能而言,还是从文学成果而言,都值得肯定。我们今天总结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成果,可以从类型入手,这些类型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学成果。

(摘编自《网络文学在类型写作中不断进化》,2019年4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绝大部分写手都是跟在流行类型后面模仿炮制,因此很难成为一流作家。
B.网络文学套路文有原创价值,没有专利拥有者,能满足网络文学读者们的基本需求。
C.一般说来,套路是对一种流行类型的模式总结,而流行类型如何而来却不可预测。
D.无论从社会功能而言,还是从文学成果而言,网络文学20年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突出了网络文学套路配方的特点。
B.文章指出了网络文学创造出远远多于纸质类型小说的类型是得益于媒介优势。
C.文章第五段通过阐释跟进者和集大成者的作用,论证了类型套路的形成是项群体工程。
D.文章通过对网络类型文学的探究,重点论述了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成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文学这个金字塔生态系统里,作为塔基的读者们只能处于下层,贡献价值。
B.因为读者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无数作者想迎合读者口味,却不知道怎么迎合。
C.如果把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心理放置在特殊设定的叙述模式里就能发明一个类型。
D.套路一旦形成就可能出现“反类型文”,同时意味着原类型套路的终结和消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鼓: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
杜开立
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它结构简单,造型多样,在民间早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在我国古代,鼓在祭祀、宴乐、仪仗、政法、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鼓的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伴随着历史而不断演进,体现着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源自对雷声的模拟,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有人认为,原始先民们有感于天地造化,震惊于雷鸣力撼山河的自然成力,受打雷时轰然之声的启迪,有意识地加以模仿而发明了鼓。《礼记·月令》云:“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在古人看来,雷如号令般指挥天地万物,因此具有神秘色彩。在《山海经》中提到,“雷泽有雷神,龙首而人颊,鼓其腹则雷”,体现了人们对雷的想象。从这些古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古代,人们受生产力的局限,分外注重天时,崇拜天地、自然。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注意到雷声与天地四时的关系,并将其想象为一种神兽因“鼓腹”而发声。通过敲鼓,模仿自然雷声,人闻鼓声而血气振作,象征万物闻雷声而生机勃发,从而期冀大地因此而欣欣向荣。
在我国古代,鼓有许多种类,有的以形制为名,有的以材料为名,还有的以节日或用途为名,不一而足。文献中常见的鼓名有大鼓、建鼓、鼗(táo)鼓、钢石鼓等。大鼓的特征是体积大,凸腹,常置于鼓架上,多用于宫廷仪仗,以增强庄严气氛。建鼓体积中等,有木柱从中间贯穿,多用于祭祀礼乐中,常被置于乐队的四角,既能参与演奏又可作为装饰。鼗鼓,体积较小,有手柄,持于手中摇动使鼓边两耳槌自击鼓面发声。,常用在祭祀礼乐开始部分的引奏或结尾部分的演奏,以增强肃穆的气氛。明清时期, 鼗鼓广泛为民间所用,常作为小贩叫卖或召集号令之用,铜石鼓一般体积较大,鼓面、鼓身和鼓底座为一体铸成或凿就,或作观赏用。据推测,最早的可能由作为炊具使用的铜釜演变而来,常用于迎送宾客、婚丧事,以及各种祭祀仪式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鼓在古代祭祀和战争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远古时代,鼓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就己经有表示鼓、击鼓和鼓声的字。在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专职的司鼓人员,周代有“鼓人”,汉代有“鼓吏”、“鼓史”,隋唐有“鼓吹”,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也设有“钟鼓司”等机构。
在民间生活中,有晨钟暮鼓之说。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多设有钟鼓楼,安放钟鼓,用来构成城市“中轴线”的始终。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古人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使让民众知晓。
在古代,鼓也常用于军事指挥。在冷兵器时代,鼓与旗、金统称为“三官”,是战争中用于军事指挥的工具,用以报时、示警和振奋士气。《荀子·议兵》道:“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见,在冷兵器时代,鼓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之大。
鼓经过三四千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一种鼓文化,深植于民间习俗和文化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元素。直至现在,我国许多地区还保存独特的鼓文化。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杜开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鼓的发明于对雷声的模拟。人们普遍认为原始社会的先民们震惊于雷鸣自然威力,有意识地加以模仿而发明了鼓。
B.鼓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的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与历史的演进息息相关。
C.鼓的用途各有不同,大鼓因为能增强庄严气氛,因此多用于宫廷仪仗。而建鼓因为能被置于乐队的四角,既能参与演奏又可作为装饰,所以多用于祭祀礼乐之中。
D.《礼记·月令》记载仲春时节的雷声使得日夜平分,万物复苏,《山海经》中关于“雷神”描述,都体现了古人的丰富想象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作者整体介绍了中国鼓,并对创造中国鼓的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了赞美。
B.文章中对鼓进行分类时,主要介绍了大鼓、建鼓、鼗(táo)鼓、铜石鼓,作用各不相同。
C.文章引用《荀子·议兵》和《左传・庄公十年》中的话,是为了证明鼓与旗、金的不同,
D.文章主要从鼓的起源、分类、作用等三个方面对中国鼓进行阐述,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鼓在古代非常重视的祭祀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就已经有表示鼓、击鼓和鼓声的字。
B.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多设有钟鼓楼,把钟鼓分别安放在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和终点上
C.在古代,鼓还可以用来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时辰,因此在民间生活中,有晨钟暮鼓之说。
D.在冷兵器时代,鼓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用于军事指挥来报时、示警和振奋士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二者分别用“依”和“以”,用语准确,不能换位。历史上,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但其本质是依德治国。依德治国要求性善,儒家倡导性善,但这只是一种贯彻自己学说的立论而已。因此,我们不能依德治国。依法治国也不能换成以法治国。如果以法治国,法就可能蜕变为统治工具,统治者自己则置身法外;依法治国,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封建社会有丰富的法律文化和诸多法律,如秦律、汉律、唐律等,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但封建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因为其法律只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

道德与法律是有界限的。道德重在化民、教民,有道德的人会自觉遵法守法。个人主义者或利己主义者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做违法的事,但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思想并不违法。法律要论迹,提供犯罪事实;道德要论心,提倡慎独慎微。我们应当用道德教化民众,用法律厘定罪与非罪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从道德与法律两方面治理好国家和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要求往往高于法律规定。比如,法律没有规定不孝敬父母是犯罪,但子女不赡养父母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孝不只是赡养和义务,而且是敬,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只依法交赡养费而不敬爱,不能算孝。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不能用法律条款反对道德教化,也不能用道德观念绑架法律。就社会功能而言,法律主要是事后处理或惩罚,而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可以说,道德是一种自觉行为,甚至是一种勇气。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些行为都是道义力量使然,而不是法律条款的规定。

在社会主义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可以形成强大合力,释放强大正能量。道德角度说我们提倡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并不违反法律中有关个人权利保障的条款。维护个人合法权利属于法律范畴,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并非法律规定,属于道德范畴,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相反,如果将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立起来,则是有害的,其实质往往是混淆了法律和道德的不同功能。

道德规范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树立正确价值观,出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考虑,在对公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有分析地强调责任优先于权利等道理是正确的。相反,将权利置于责任之上、将自由置于国家安定团结之上、将个人置于集体之上,在实践中会带来许多危害。社会主义法律应当维护个人权利,社会主义道德应当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提倡无私奉献。这就是法律与道德相得益彰的辩证思维。

(摘编自陈先达《法治与德治何以相得益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治”理念与儒家“以德治国”本质迥异。
B.我国封建社会法律文化丰富,虽然其法律只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但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
C.一个人只是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思想并不会违法犯罪,因此他们不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D.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诸如“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行为都是一个人道德自觉的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独辟蹊径,从“依”和“以”用语精准的角度,阐释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个核心概念。
B.第三段通过引用孔子的话论述真正的“孝”应当包含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从而论证了道德要求高于法律规定。
C.第四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释放强大正能量。
D.最后一段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法律应当保护个人权利,道德上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论迹,道德论心,一个人如果突破道德底线做了违法的事,未必用法律来判定其罪行。
B.一个社会,如果用法律条款反对道德教化,用道德观念绑架法律,那就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
C.在社会主义社会,从道德层面提倡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与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有时会有矛盾。
D.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对公众进行教育时,应该强调责任优先于权利。

同类题4

(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
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
(所选文段有删改)
【小题1】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历程
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
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