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二者分别用“依”和“以”,用语准确,不能换位。历史上,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但其本质是依德治国。依德治国要求性善,儒家倡导性善,但这只是一种贯彻自己学说的立论而已。因此,我们不能依德治国。依法治国也不能换成以法治国。如果以法治国,法就可能蜕变为统治工具,统治者自己则置身法外;依法治国,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封建社会有丰富的法律文化和诸多法律,如秦律、汉律、唐律等,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但封建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因为其法律只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

道德与法律是有界限的。道德重在化民、教民,有道德的人会自觉遵法守法。个人主义者或利己主义者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做违法的事,但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思想并不违法。法律要论迹,提供犯罪事实;道德要论心,提倡慎独慎微。我们应当用道德教化民众,用法律厘定罪与非罪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从道德与法律两方面治理好国家和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要求往往高于法律规定。比如,法律没有规定不孝敬父母是犯罪,但子女不赡养父母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孝不只是赡养和义务,而且是敬,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只依法交赡养费而不敬爱,不能算孝。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不能用法律条款反对道德教化,也不能用道德观念绑架法律。就社会功能而言,法律主要是事后处理或惩罚,而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可以说,道德是一种自觉行为,甚至是一种勇气。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些行为都是道义力量使然,而不是法律条款的规定。

在社会主义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可以形成强大合力,释放强大正能量。道德角度说我们提倡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并不违反法律中有关个人权利保障的条款。维护个人合法权利属于法律范畴,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并非法律规定,属于道德范畴,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相反,如果将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立起来,则是有害的,其实质往往是混淆了法律和道德的不同功能。

道德规范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树立正确价值观,出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考虑,在对公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有分析地强调责任优先于权利等道理是正确的。相反,将权利置于责任之上、将自由置于国家安定团结之上、将个人置于集体之上,在实践中会带来许多危害。社会主义法律应当维护个人权利,社会主义道德应当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提倡无私奉献。这就是法律与道德相得益彰的辩证思维。

(摘编自陈先达《法治与德治何以相得益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治”理念与儒家“以德治国”本质迥异。
B.我国封建社会法律文化丰富,虽然其法律只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但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
C.一个人只是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思想并不会违法犯罪,因此他们不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D.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诸如“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行为都是一个人道德自觉的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独辟蹊径,从“依”和“以”用语精准的角度,阐释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个核心概念。
B.第三段通过引用孔子的话论述真正的“孝”应当包含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从而论证了道德要求高于法律规定。
C.第四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释放强大正能量。
D.最后一段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法律应当保护个人权利,道德上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论迹,道德论心,一个人如果突破道德底线做了违法的事,未必用法律来判定其罪行。
B.一个社会,如果用法律条款反对道德教化,用道德观念绑架法律,那就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
C.在社会主义社会,从道德层面提倡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与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有时会有矛盾。
D.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对公众进行教育时,应该强调责任优先于权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31 11:2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0 月 1 日—3 日,2018 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 月 8 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藉由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 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 年 10 月 8 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 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9 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2018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奖
 
(2018 年 10 月 9 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 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 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方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 畴。但 2008 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 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2018 年 10 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 76 岁,37 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教授 22 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日本早在 2001 年就提出“50 年内拿 30 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 18 年就拿了 18 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 省 2006 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 71.4 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 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 90 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 年科研经费占GDP 的 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 50 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018 年 10 月《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概括了 2018 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2018 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 76 岁,赤崎勇 50 岁还没什么成就,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D.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小题3】随着 2018 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看到了不屈不挠、生命飞扬的自然景象! 甲感叹之余,围绕着古塔,我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挟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假如没有众多的树根以顽强之力护卫古塔,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坍塌于荒野下。刹那间,我感动不已。
我在琢磨中再次抬起头,仰望古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宛若蛇虬的根茎不断延续。乙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丙鸟、树和塔是如此地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 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小题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屈不挠B.琢磨C.延续D.顶礼膜拜
【小题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综艺节目《中华百家姓》用姓氏作纽带,以亲情和地缘的家族文化为裁体,激活了全体华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共同情感。
B.抗战胜利70 年后的今天,中国首次以阅兵这种特殊形式来纪念,源于抗战胜利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所决定。
C.英国交通部拟于今年出台更为严格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继续加大对开车使用手机的处罚,以期尽快遏制这一驾车恶习。
D.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人、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明究竟是土生土长,还是自外输入的呢?在古代,这肯定不是问题。向来都是“中国”辐射周边,哪有“华夏”是舶来品的道理?19 世纪末,英国学者拉克伯里提出黄帝是从古巴比伦迁来的。此外,还有人认为华夏始祖是从埃及来的、印度来的、中亚来的,不一而足。
1921 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发掘了河南渑池的仰韶遗址,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发掘的序幕。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的彩陶纹饰相似,于是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自西传入的假说,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对中国文明西来说深信不疑。在今天,所谓的“民科”圈子中,“西来说”仍颇有市场,需要再做辨析和澄清。 人类“走出非洲”说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已经从线粒体 DNA和 Y 染色体 DNA 分别证实全球现代人的母系和父系均根植于十多万年前的非洲大陆,我们都是智人的后代。大约两三万年前,智人的一支进入现在的中国境内,我们所说的 56 个民族, 基本都是他们的后代。
中国人的祖先的确是外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与文明也是外来的。什么是“文明”?不少人倾向于用西方学者的三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市)来界定,但是,美洲文明 缺乏铜器,印加文明甚至没有文字,但没有人否定它们是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形态,社会复杂化是它的重要表现。大约在 5800 年前,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已经开始了社会复杂化的先声,阶级分化愈加明显。而在 5300 年前崛起的良渚文化,则被视作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良渚古城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城墙有 40 到 60 米厚。良渚古城、“土筑金字塔”莫角山(上有宫殿基址)以及周边的水坝,堆筑土方量约为 1200 万立方米。据推测,完成这样的工程,至少需要 1000 人连续工作十年。没有相应的社会调动能力,这是难以想象的。良渚文化的墓葬、居址、聚落都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区分,俨然是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鼎、豆、壶、璧、钺、琮等礼器,都见于良渚文化。中国文明的重要特质“礼”,或已出现。良渚文化在距今 4300 年左右消亡,但它的一些文明要素,在夏商周三代文明中时有闪现,它融入了中国文明的肌体。
中国文明自主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发展进程中没有与外界进行交流。远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中国文明便与西亚、中亚有着间接的接触。小麦、黄牛、绵羊、山羊、马、战车、 青铜冶炼技术等逐步传入中国,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我们并不能因此说,这些外来因素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中国文明的创造者生于斯、长于斯,与今天的中国人血脉相连。中国文明的产生也不是建立在冶金术、小麦、战车等基础之上的,它们主要是“龙山时代”之后传入的,中国文明在此之前便已确立基本框架。它们传入之后,也并没有改变中国文明的性质。金属冶炼技术是当时的高端技术,它是否外来尚存争议。但无可置疑的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实用工具比例很小。原先用陶器制造的鼎、豆、壶等礼器,换成了青铜质地,但它们“礼”的内涵没变,中国文明并没有因此丧失了自身的特质。
(摘编自 2017 年 11 月 29 日《中华读书报》陈民镇《为何说中国文明不是西来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瑞典人安特生主持的考古发掘和相关假说彻底动摇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立场, 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B.良渚文化是在继承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被视为“我 5000 年文化的实证”。
C.一些外来文明因素并未影响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主要是他们传入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中国文明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
D.金属冶金技术是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之一,看它是否中国原生并不重要,因为它与中国文明并没有什么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中国文明原生性的问题,主要从考古角度例举了相关的考古证据,加以分析论证。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什么是文明”的界定,通过辨析,为中国文明原生性的论述打下了基础。
C.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并交代了相关背景,预示了文章立论中带有驳论的特点
D.文章很好的运用了辩证思维,既深入论证了中华文明原生性,也肯定了外来文化的促进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生活在大约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并非中华民族的祖先,而是已经灭绝了的远古生物。
B.文章在论证中两次提到“礼”,可见,作者认为“礼”是社会复杂化的结果,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C.尽管全球现代人的祖先都来自非洲,但与中国文明一样,其他各地的文明也都是自主发生的,而不是外来的。
D.良渚文化尽管已经消亡,但它在后世文明中时有闪现,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延续的特点,证明了文明的原生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樊的烦恼
袁良才
老樊决定到乡下老友周健家去住上几天,散散心,消消火。
周健是个能人,经营着一家渔家乐,吃住都方便,再说老樊和他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还沾亲带故,没啥好拘束的。
老樊刚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他立马感受到“人一走,茶就凉”简直是千古以来至理名言,他眼下正被这六个字折磨得心烦意乱,恨得牙根痒痒。
那天老樊在家里实在憋得慌,就出去转转,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
老樊首先看见的是传达室老汪。老汪是老樊的扶贫对象,当时的樊局长就把老汪弄到单位当了保安,一下子就脱了贫,老汪一直对他心存感激,视之为恩人。
今天怎么啦?老樊感觉老汪脸上的笑容没有过去灿烂了,跟自己打招呼没有过去恭敬了。老樊心里很生气,没想到你老汪也是个势利小人!当然老樊是有涵养的,他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对老汪干笑两声,道声谢谢,轻车熟路地上到二楼。
办公室主任小魏恰好在,见了老局长,立马让座,敬茶,陪老樊有一句没一句地寒暄。老樊不时点头,微笑,间或应答,实际上老樊心里相当不爽:办公室不可能不准备太平猴魁,可小魏只给自己泡黄山毛峰!老樊越想越气,终于忍不住了,皮笑肉不笑地起身告辞。
老樊出门时与郑局长差点撞个满怀,老樊脱口而出:“大郑啊!”有礼节性解释道:“我路过单位,过来翻翻报纸,老习惯,一时难改。”
郑局长热情地说:“您没事就到局里多转转,我还有不少事要求教您呢!今天不巧,我正要带魏主任他们下乡调研,改天再陪您聊。”
老樊只觉脸上一阵火烧火燎,这不明摆着下“逐客令”吗?这个白眼狼,你接任局长也有我向组织上推荐之功嘛。罢罢罢,老樊昏头昏脑地从单位大楼逃也似地出来,决计永远不再踏这里一步了。
老伴被老樊闹腾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人也瘦了一圈。她担心老樊这样下去……她简直不敢想下去。
听说老头子想去乡下老家散散心,老伴自然求之不得,担心他身体,要陪他去。老樊眼一瞪,没好气地说,我够烦了,你也来烦我?我一个人去就行!
但老樊只在发小周健家住了一夜就打算回去了,他感觉发小老两口貌似热情如旧,但实质上也变了。老樊是从一个小细节——一盘菜里琢磨出来的。
老樊最爱吃“香辣酸菜鱼”,菜是老白菜腌菜或雪里蕻腌菜均可,鱼非乌鱼片不可,这叫黄金搭档,绝配,细嫩爽滑,口感最好!以前每次去老周家,周健都给老樊做这道他的最爱。这回做是做了,食材却以次充好,换上了胖头鱼片。老樊顿觉胃口全无,食之无味,象征性地吃了几口菜,喝了二两酒,饭都没吃,就说饱了。
第二天,老樊起得很早,眼圈是黑的,眼袋更明显了。老樊打算吃过早饭就走,这里他也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
老周两口子还没起床,大门关着。老樊本想开了门出去,到村里随便转转,乡下早晨的空气真好!但他怕遇见熟悉的乡亲,遂断了这念头。只坐在客厅沙发上发呆。
突然,窜出一条小宠物狗,通身雪白像个滚动的小雪球,冲到老樊跟前汪汪直叫。老樊感到奇怪!这是周健家养的宠物狗,听老周说,是什么“博美”,英国名犬,老周两口子叫它“小不点”。按说这狗跟自己也不是不熟啊,原来每次来它都摇头摆尾,打拱作揖,要么翻筋斗,今天怎么也翻脸不认人,对自己又扑又吼的?
“让你,这个畜生,也狗眼看人低!” 老樊正想着,那狗竟扑咬起老樊的裤脚来。老樊终于忍无可忍了,一脚踹去,“小不点”退缩回去,呜呜哀鸣。
“樊局长,‘小不点’这是叫您给它开门,它好出去方便呢!这狗,贼爱干净。”老周爱人打开大门,一团雪球闪电般滚了出去。
“啊?”老樊吃惊地长大了嘴巴。接着,老樊像想起了什么,叹口气道:“嫂子,我已经不当局长了,退休喽!”
老周边穿外衣边走下楼来,朗声说:“退不退休,跟我没关系!冬天乌鱼爱沉到深水里,甚至煨泥巴,难捕。我今天再去试试,争取让老朋友吃上正宗的‘香辣酸菜鱼’!”
老樊的脸一下子红了。
红了脸的老樊心情却好起来,哈哈笑着说:“人好,水也甜哩!我这就打电话,叫你弟妹也下来,我们多住几天!”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3月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局长老樊退休之后经历一系列自认为“人走茶凉”、“人情冷暖”的故事,于结尾处彰显了普通百姓的真诚良善。
B.老樊从拒绝老伴陪自己下乡到结尾主动提出让老伴到乡下小住几天,既表明他被周健夫妇的热情、真诚所打动,又表明他对退休后生活境遇的变化已经释怀。
C.小说中老樊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它们既是对老樊退休前生活境遇的有力补充,也是解读老樊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
D.老樊“实在憋得慌”,“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原因在于不适应突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变化。
【小题2】巧妙的设置往往能使简单的情节尺水兴波。本文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找出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老樊,也有人认为是周健,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