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0 月 1 日—3 日,2018 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 月 8 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藉由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 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 年 10 月 8 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 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9 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2018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奖
 
(2018 年 10 月 9 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 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 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方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 畴。但 2008 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 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2018 年 10 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 76 岁,37 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教授 22 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日本早在 2001 年就提出“50 年内拿 30 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 18 年就拿了 18 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 省 2006 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 71.4 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 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 90 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 年科研经费占GDP 的 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 50 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018 年 10 月《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概括了 2018 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2018 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对物理、化学或经济学等领域有独到的研究。
C.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经 76 岁,赤崎勇 50 岁还没什么成就,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态度决定高度。
D.诺德豪斯和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小题3】随着 2018 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0 06:0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年墨香洗砚池

马力

王羲之故居有一片池水,在临沂城内的宅院,这样的清景大概少见。我在襄阳看过习家池,水势不小,不少人投饵抛丝,成了钓鱼池。王羲之屋前的一汪水,不是这样,它是练字时洗砚用的。墨水池和建在绍兴兰亭的墨华池意境相仿。

池边立数峰太湖石。列植的是柳树。临冬,树身枯瘦,园景因之疏旷萧寥。金柳拂水,很轻柔。如果换成郁茂的苍松,风味就不同了。还应该栽些花木,兰亭的右军祠即有和泉石相伴的竹荷。临沂靠北,天冷了,花凋草枯,无从赏看。

傍池筑亭造桥,晋墨斋、砚碑亭给波光一映,从哪里望去都是入眼的,远效兰渚山下的水边春禊也能得其雅韵。羲之论书,有“字贵平正安稳”的话,是求得一种娴雅从容的境界。这片屋轩叫人隐隐地领悟王书清妍劲媚的体势。绕池一走,也算得了一番熏习,仿若听弦赏音,心是静的。

羲之真迹无存。如果不是唐太宗请人钩摹,《兰亭帖》《快雪时晴帖》,我哪里看得到?梁武帝论羲之书法,下了八个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是需要“养气”的。眼前这一池水,升腾着浩然之气吗?我蹲下身,水面静得不皱一丝清漪,正像一幅可供落墨的素笺。这寂寂的古池哟,千年前的洗砚人连影都不留。池中偏要建起一座留香亭,来存那早逝的墨魂。看着在清波中弄影的白鹅,我似触到书圣微温的心;而韩昌黎的一联诗恰可来应眼前之景:“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粼粼的水波在冬日的阳光下闪亮,我宛如溯至中国书法史的上游,体味两晋书家浪漫的性灵和超卓的才情。悠然远想“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这话,是王羲之的名言,我恍如随他“营山水弋钓之娱”,听樵语牧唱,徜徉自肆,何等欣畅!风景是一股清流,潺潺灌注人的心灵。这片园池,在临沂人那里是叫做“大墨汪”的。书史上常以“妍美流便”四字来赞羲之新体,此番笔意是由这“大墨汪”洇润着的呢。

后人宗尚羲之,习其书迹刻本。临池碑廊,尽展墨华,将心中吟咏寄诸正行草隶。格熟功深,众体皆有可观,笔势犹存晋人书品古淡风姿,正仿佛四方书家在池畔酬唱宴集。是艺术情感的浓聚啊!当今之世,学书者莫不尊仰羲之,视其为书史上一座峻直的逸峰。细看碑上腾舞的字痕,如见一片虔心。羲之回首书苑景象,也当朗声而笑了。羲之曾当过右军将军,后负气称病辞官,隐迹蕺山。昔世少了一个官人,历史却多了一位书圣。曾巩在那篇传世的《墨池记》里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固然和他“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的经历相关,又印证着“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的道理;而“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一句,足可为训。羲之清峻的骨格才是书艺的根底。话又落回曾巩的文章,云:“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默望右军故迹,吊古怀人,且领受其笔髓透出的风流气骨,我直如捧赏羲之的真迹影本,寻其笔踪,在波磔的妙迹和飞舞的墨花中,见到书圣的深心。毫芒印于纸上的微细牵丝,是他的一缕心痕,又宛似感性的小溪,静静地汇入书艺的川流。

北面一间大屋,是琅琊书院,清乾隆年间创设,授孔孟程朱之业,非王氏家馆,亦无关羲之痛痒。杜荀鹤:“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在这等清雅处,诗意真是不请自来。前面是一片平地,立碑,刻“晒书台”三字。草草看过,无心详问它的典故,只觉得意味不及墨池笔冢深浓。日后知道,羲之爱书,常将家存的汉简置此晾晒,故名。

书圣大概崇佛,曾舍宅为寺,普照寺。他在绍兴蕺山的庐庑也舍为戒珠寺。语曰:北国普照,南国戒珠,皆羲之故里。庭户成了青莲宇。昔年的寺貌颇壮观,我只游了一角。

临沂旧为琅琊郡治,素以孝义名天下。据传,那位以卧冰求鲤的懿行而入《二十四孝图》的王祥,即为羲之曾祖。出城奔东北走五十多里,入孝友村,能遇王氏后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就是行文思路的中心,作者以洗砚池为中心线索,写池边的风物交待了游踪,又追溯书法史上的诸多典故来体现“千年墨香”。
B.文章首段写了襄阳习家池和绍兴兰亭墨华池,以此来反衬王羲之故居里池水的洗砚用途以及清雅的意境,突出了洗砚池的与众不同。
C.作者用“数纸尚可博白鹅”来应眼前池中白鹅嬉游之景,从中体会到了两晋书家的浪漫性灵和超卓才情,恍如随王羲之得山水之乐。
D.同样写墨池,本文借景抒情;而据转录《墨池记》的语句可推知,曾巩的这篇文章多有议论,阐明王羲之的成功源于其不懈的努力。
【小题2】本文语言古朴典雅,请结合文本,从用词、句式、修辞三个方面简要赏析。
【小题3】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说明具体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头

朱红娜

郝老师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这张照片。在空荡荡的破旧房子里,墙上这张镜框精美的24寸彩色照片显得异常夺目,给整个破旧房子增添了无限的光辉。每天郝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擦拭一遍,让它保持一尘不染。每当看到这张照片,郝老师就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谁说不是呢,全村甚至全镇全县的人们都羡慕郝老师,有几个人除了在电视上谁亲眼见过市长呢?而郝老师是被市长亲自接见并授牌的。

五年前,市长刚刚从副市长成为市长,就把教育当作最重要的工作,发动了一场名为“寻找全市最美教师”的大型活动。在山旮旯里秀村呆了三十几年的郝老师,突然就像埋在某个角落的金子,被人“挖”了出来,金光闪耀,市长看到眼前一亮。

其实当年郝老师不是不想走出大山,是走不出大山。走不出大山不是因为他腿脚不好,是因为他有高中毕业的文凭。秀村唯一的老师退休了,学校成了无人看管的荒野,本该规规矩矩坐在教室上课的学生就像笼子里放出来的公鸡,满山遍野地乱跑。高中毕业的他就被村支书强推硬拽上了讲台,成了郝老师。当同龄人纷纷出门打工的时候,他也曾经想出去,但一张张熟悉稚嫩的小脸像一块块磁铁吸住了他,让他动弹不得。当同龄人的儿子成了他的学生时,郝老师依然孑然一身。村支书做通了村里一位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女孩的工作,让她嫁给郝老师。新婚之夜,郝老师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头上大哭了一场,坐到了天亮。

此后,郝老师就把学校当成了家,把学生当成了儿女。一批批学生毕业后都走出了大山。只有郝老师陪着这越来越少的的学生,最后学校只剩下两个学生。

郝老师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以受表彰的方式走出大山,走进市里,见到市长。当市长亲手将大红匾牌授予郝老师的时候,郝老师的手抖得差点将牌子掉到地下。镁光灯照相机闪得郝老师头晕目眩,但市长亲切的笑容让他感觉很温暖。第二天,市长给他授牌的大幅照片刊登在了报纸的头版头条。他不惜花费他半个月的工资将照片放大装框,端端正正挂在房子最显眼的墙上。

几天后,郝老师接到县教育局的文件:文件标题是《关于任命郝民同志为秀村小学校长职务的通知》。

接下来一个多月,郝老师还被要求在全县乡镇做事迹报告,秀村小学被迫放假,郝老师只好利用周末给学生将课补上。

自从被市长接见了以后,每天,郝老师准时收看新闻,看到电视上的市长神采奕奕,他就好像自己上了电视一样兴高采烈。他见人就讲市长如何如何重视教育,如何如何待人和蔼……他把所有的他能想到形容好人的形容词都用在了市长身上。

好久没在电视上看到市长了。这天,郝老师像往常一样准时等着看新闻,他惊呆了:市长因为违纪被“双规”。郝老师胸口一阵揪痛,竟倒在了电视旁。

醒来后的郝老师仿佛一头暴怒的狮子,一跃把照片扯了下来,高高举起,用力往地上一摔,哐,精美的相框顿时被摔成碎块,郝老师仍不解恨,迅速捡起碎块,连同鲜艳的照片,一把丢进正在燃烧的柴火堆里。火光映照中,郝老师的泪水晶亮晶亮的,滴滴答答。

几天后,郝老师接到县教育局的文件:文件标题是《关于免去郝民秀村小学校长职务的通知》。

这一夜,郝老师再次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头上大哭一场,又坐到了天亮。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2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人物形象和主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表现了对违纪违规官员的批判,以及当今社会上对教育的漠视。还说明像郝老师这样一个没有身份地位和靠山的人是很难有机会谋求高职的。
B.郝老师非常敬业。他把学校当成了家,把学生当成了儿女。他甚至牺牲周末时间把被市长接见,去全县乡镇做事迹报告落下的课给学生补上。
C.郝老师善良、有爱心,他有高中文凭,当看到别人外出打工时,他也想过离开,“但一张张熟悉稚嫩的小脸像一块块磁铁吸住了他”,让他一留就是三十几年。
D.郝老师很可怜,有文凭却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娶了个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妻子,就连他最信任最热爱的市长最后也被“双规”了。
【小题2】郝老师为什么再次跑到后面的山头大哭一场?反映了什么主旨?
【小题3】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技巧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代写冯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東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润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代写冯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曰,“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得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不少篇幅交代代写行当的摊位位置、具体工具、代写内容等,一是因为部分年轻读者对代写不熟悉,而是为了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
B.“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他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出了新中国面貌的日新月异。
C.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了大头菜在当地十分普遍,是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质朴,表达生动、活泼。
D.小说交代淮安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家乡亲友的情节,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给发生在代写冯身上的故事打上了时代烙印。
【小题2】请简要概括代写冯的人物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中“大头菜”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朱熹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与佛、老不同,就在于正统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其精粗隐显体用浑然,莫非大中至正之矩,而无偏倚过不及之差”。其中既蕴含着“合乎义理之宜”的高明的思辨与实践智慧,也蕴含着极为深沉的德性。佛、老则多流于义理的玄谈,却无处着实。

朱熹在与廖子晦的一封书信里,又进一步指出了造成儒、释两家这一差别的认识论根源:儒家重渐进之学,其“穷神知化”“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极度自由境界乃是缘于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而“豁然贯通”的结果,主要体现为一种下学而上达的道德修养功夫;佛家禅学重顿悟,追求的是“忽然有感如来喻”的认知境界,虽然也强调“豁然贯通”,但并不曾如此实下功夫,其实质是上达而下学。所以,儒家在人伦日用中“道中庸”“致中和”,“克己复礼”,践履人之良知良能,于细微点滴处体贴天理、分别道心人心,以炼养心性。佛禅虽然也注重这方面的修养,但并不曾落到实处,自然难以探及心性本原,从而无法与“真实知见,端的践履,彻上彻下,一以贯之”的儒家学说比拟。

在朱熹看来,这一差异的实质则体现在儒家礼学的实践特性与实践活动上。他指出:佛家但知克己,“不曾复得礼也”,“下梢必堕于空寂”,而“圣人之教,所以以复礼为主”,因此“不失其则”。但事实上,佛学对朱子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朱熹在哲学思维方式、哲学体系的逻辑建构以及本体论、心性论等哲学范畴的认识方面都对佛禅有较大程度的吸收借鉴。但这种吸收与借鉴又通常是在批判中完成的。

同样,朱熹对老庄道家及道教在心性论、修养论等方面的批评也多落脚于此。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说是将佛、道基本视为了一体。不过,他亦认为佛、道之间对于礼乐之“道”有着认识上的高低之分。《中庸》为儒家礼学中至为重要的文献,中庸之“道”同时也就构成了礼学义理体系的核心范畴。朱熹常以这一儒家礼学范畴所蕴涵的本体论、心性论、方法论与佛、老之“道”的相关内涵作参证比较,并以礼学的实践性作为儒学的理论武器来批评佛、老之“道”的虚无性。朱熹不仅将佛、道视同一体加以批判,同时也以儒家之“道”的“费隐”特性为判断依据对两者作了一番比较,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虽“不肯去做”,但言道“句句有着落”,相比佛家“理会不得”礼乐之道要更为高明;然而老庄却属“智者过之”,亦犹佛禅之“不及”,相对于儒学而言,同样都不周延和不完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统儒家既蕴含着高明的思辨与实践智慧,也蕴含着极为深沉的德性,而佛、老则多流于义理的玄谈,没有实用价值。
B.儒家重渐进之学,强调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佛家禅学重顿悟,追求的是“忽然有感如来喻”的认知境界。
C.儒家在人伦日用中践履人之良知良能,炼养心性,佛禅虽然也注重这方面的修养,但并不曾落到实处。
D.儒家学说“真实知见,端的践履,彻上彻下,一以贯之”,佛禅“上达而下学”难以探及心性本原,从而无法与儒家学说比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极度自由境界乃是真积力久的修养习炼而“豁然贯通”的结果,是一种下学而上达的道德修养功夫的具体体现。
B.朱熹虽然对佛学进行批判,但事实上佛学对朱子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对佛学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有所吸收和借鉴。
C.朱熹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相比佛家的礼乐之道要更为高明的判断依据是儒家之“道”的“费隐”特性。
D.朱熹常以“中庸之道”与佛、老之“道”作参证比较,并以礼学的实践性作为儒学的理论武器来批评佛、老之“道”的虚无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统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体用浑然、大中至正、不偏不倚”与 佛、老明显不同。
B.朱熹对老庄道家及道教的批评也多落脚于朱子哲学体系的逻辑建构以及本体论、心性论等哲学范畴的认识。
C.朱熹认为对于礼乐之“道”佛道两家相对于儒家来讲同样都不周延和不完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过”,佛家是“不及”。
D.朱熹以礼学对佛、道哲学体系展开的批判,不仅表明了他抵排佛老以推尊儒学的基本态度,也体现出了礼学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