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鲍勃·迪伦与哲学

鲍勃·迪伦[注]不仅在某一方面跟萨特、克尔凯郭尔等存在主义者相通,还有人说,他跟德里达、福柯等也有不谋而合之处。美国哲学家乔迪·罗切雷奥说:“迪伦的抗议歌曲展现了启蒙运动的社会哲学,而他那个阶段之后的作品则引入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洞察与含混。”

启蒙哲学家康德号召人使用理性不断地提升自己,并扩展自由和确保幸福。康德相信人类的反思和社会行动能够克服那些损害自由、平等、和平和幸福的传统与权力。康德知道人类距离这些理想还很远,但人类有能力理解不公正并实现进步。迪伦早期的抗议歌曲指责美国的体制未能达到他们声称的启蒙运动的平等理想。他在《飓风》中写道:“看着他遭受那些显而易见的陷害,我不禁为生活于这片土地而感到羞耻。在这里公正是儿戏。”他意识到进步面临强大的阻力,但他认为道德反思最终会指明正确的道路。

后现代主义不像启蒙运动那样认为普遍的真理和价值观是人类进步的基础。迪伦放弃抗议可以说是一种后现代的转向。他突然开始怀疑平等原则的意义:“我说出‘平等’一词,就像是婚礼誓词,但我那时太老,现在我比那时年轻。”这段副歌的含义是,平等的理想很天真,不能像他曾经以为的那样构成清晰的进步之路。启蒙运动有一个教义是,人类的理性能带来进步和人类的逐渐提高。迪伦对进步表示质疑,他宣称人类头脑的成就如登月实际上埋下了毁灭的种子。人性不但没有不断提高,世界反而被暴力统治着。

后现代主义者的一个问题是,他们的行动跟他们的结论是矛盾的,按照他们的看法,就不存在批评现有社会的立场,但他们一直是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他们抗议启蒙运动的理想,那就等于认为没有这些原则会更好。这仍然包含价值判断。他们批评用理性去追求自由,但他们仍试图把人类从理性中解放出来。后现代主义有没有办法既开展批评又保持一致呢?一个办法是,只描述社会结构以及理性的限度,但不提出改革方法,由此避免在否认进步的可能性的同时展示进步的前景。可以把这种方法叫做描述性的后现代主义。这正是迪伦在《没事儿,妈妈(我不过是在流血)》《瘦子之歌》等他最阴郁的那些歌里描述的图景。他拒绝做道德判断,并且不会说既然没有好坏,我们就应该相互宽容。

德里达和福柯都试图在不主张任何基本的道德和政治真理的情况下进行社会批评,提出应该拒斥当前的理想,就是说我们应该摆脱错误的理想,我们可以做出其他更好的选择。迪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他远离了抗议歌曲,但他的作品仍然在关心自由和正义。他在《政治世界》中感叹“智慧被丢进了监狱”“勇敢成了过往之物”,在《黑眼睛》中感叹“美没被认出来”,说明他相信美仍然是存在的。

(有删改)

(注)鲍勃·迪伦:美国著名摇滚、民谣艺术家。20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题1】下列对鲍勃·迪伦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勃·迪伦的作品《飓风》,表明作者意识到进步有很大的阻力,走向正确的道路是需要进行道德反思的。
B.关于“平等”的副歌,表明了他对平等原则的意义开始怀疑,并且认为平等理想天真,不可能推动人类的进步。
C.《没事儿,妈妈》《瘦子之歌》等这些阴郁的歌里描述图景的方式就是只描述社会结构以及理性的限度,但不提出改革方法。
D.虽然他在《政治世界》中感叹“智慧被丢进了监狱”,在《黑眼睛》中感叹“美没被认出来”,但他相信美仍然是存在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鲍勃·迪伦不仅同存在主义者萨特、克尔凯郭尔等有观点相通之处,而且同德里达、福柯等的观点也不谋而合。
B.鲍勃·迪伦的抗议歌曲展现了启蒙运动的社会哲学,放弃抗议则意味着他开始偏离原来的倾向而转向后现代主义。
C.康德知道人类距离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理想还很远,鲍勃·迪伦的抗议歌曲也指责美国的体制未能达到这种理想。
D.只描述社会结构以及理性的限度,但又不提出改革的方法,可以让后现代主义避免在否认进步的可能性的同时展示进步的前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启蒙哲学家康德相信理性的力量,认为损害自由、平等、和平和幸福的传统与权力能被人类的反思和社会行动所克服。
B.虽然鲍勃·迪伦认为人类头脑的成就并不能带来人性的提高,但这种看法并没有让他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失去信心。
C.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自己不存在批评现有社会的立场,但却又一直在直言不讳地批评,可见,他们的行动跟他们的结论是矛盾的。
D.鲍勃·迪伦虽然拒绝做道德判断,拒斥当前的理想,但这并不妨碍他找到更好的选择,并通过作品提出更合理的改革方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02: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大规模生产塑料以来,人类已生产了约83亿吨塑料,约四分之三废旧塑料已被抛弃。仅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就多达800万吨,塑料碎片和微粒数量高达5万亿。随着塑料垃圾的不断增长,其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一项调查显示,大约90%的废弃塑料流入大海,它们一部分来自未收集的垃圾,其余来自被收集起来的垃圾,这些垃圾最终被非法倾倒在靠近海岸或河流的地方。垃圾处理专家奇斯曼指出:“这主要是缺少适当的垃圾收集系统。”他认为,在一些富裕国家,塑料问题始于许多人的漠不关心。一份报告指出:在英国,每天都有70万个塑料瓶被当作垃圾扔掉。
透明的塑料饮料瓶主要由聚对苯二酸酯(PET)制成,全球范围内大约有50%的PET被收集起来用于回收利用,但其中只有7%被制成了新瓶子。PET是塑料材料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在低温下融化,可在不损害其聚合物链的情况下被重新利用。但在世界上所有的废弃塑料中,只有14%被收集起来,而实际用于再加工的则更少,其余都被焚烧或填埋处理,填埋的塑料垃圾将在地下持续存在数个世纪之后才会最终降解。
塑料垃圾为何如此普遍?因为被丢弃的塑料毫无价值。重新生产塑料或购买新的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塑料更划算。因此,许多人认为,解决办法是要给废旧塑料一个价值。例如,要求消费者为塑料瓶支付一笔可退还的小额押金。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施押金制度,将用后即扔的一次性塑料瓶变成可回收品。
减少塑料垃圾,就要为塑料创造一种“循环经济”,将塑料生产和使用从“石油到垃圾到填埋或焚烧”的单行道困境中走出来。在这个“循环经济”系统中.激励生产者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而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例如,一只进入“闭合循环”的PET瓶子在为你消除口渴之后,经过回收工厂的处理重新变成PET原料,然后再被制成一只新的瓶子,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不仅可减少塑料垃圾,也有助于遏制气候变暖。生产1吨再生塑料比用石油生产塑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少1吨至3吨。
这类设想得到了一些政府、慈善机构、科学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支持。如依云矿泉水制造商承诺,要将塑料瓶的回收率提高到100%。公司相关人士表示,问题不在于我们所使用的塑料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塑料的使用和处理方式是否适当。
但塑料瓶的回收利用过程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碍。相对于便宜的油价,回收成本高昂且复杂。还是以PET瓶子为例,许多塑料瓶被包裹在另一种塑料的套层里,让用于进行垃圾分类的红外探测器无法区分。
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塑料垃圾的方案,但是这些高科技的解决方案都是关于PET的,不适合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回收利用能力。人们的另一个担忧是,这些解决方案主要是着眼于改善现有状况,但也许是以忽视未来长期解决方案为代价的,如开发更好的可生物降解的塑料等。一些短视的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给未来的选择带来更高的成本。
事实上,就在我们越来越擅长于将旧瓶子变成新瓶子的时候,越来越多新的塑料瓶子还在继续被生产出来,人们同时在使用新的和旧的塑料瓶。预计到2021年,全球塑料瓶产量将在2015年基础上增长20%。
(取材于2018年7月22日《文汇报》)
材料二
现有的整治塑料垃圾的方案或技术并非十全十美,它们本身也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开发新技术,向塑料污染“宣战”。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让废塑料魔术般地自行消失?事实上,这就是生物降解塑料给予我们的承诺。
塑料垃圾之所以成为全球环境污染的一大问题,主要是它们不会自行降解,因而长期存在于地球环境之中。而具备生物降解功能的塑料,可以自己“吃掉”自己。都柏林大学的奥康纳说:“这至少是解决塑料垃圾污染的一个可行方案。”
最有名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聚乳酸,简称PLA。它由玉米淀粉或甘蔗制成,用途广泛,从医用植入物到包装材料,都有它的用武之地。最流行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Mater-Bi”——由意大利新山生物塑料公司生产的一种热塑性塑料。它用糖、植物油甚至是蓟草制成,木屑和其他生物质废弃物也可有望用作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料。
现有的生物降解塑料通常需要通过工业处理来进行分解,例如,在57℃条件下,可降解塑料可以被分解为食物残渣,但回收公司并不喜欢这么做,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进一步污染。此外,搞不清楚什么是生物降解塑料的人有可能将非生物降解塑料垃圾放入食品垃圾回收箱中,致使生产出来的肥料毫无价值。另外,并不是所有用生物质材料制成的塑料都可以生物降解。例如,可口可乐“植物瓶”的原料中约有30%来自于植物,虽然部分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但它在化学结构上与传统的PET完全相同,如不妥善处理的话,流入海洋后会存在很长时间。
有时候,简单地焚烧塑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其缺点是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有害物质。目前,全球约有14%的塑料包装是用焚烧来进行处理的,焚烧时产生的热量可转化成蒸汽被用来驱动涡轮机发电,余热可用来为当地家庭、学校或办公室供暖。
还有比焚烧更胜一筹的技术——高温分解。目前,世界各地分布有大约90个高温分解热解塑料处理厂,将无价值的废旧塑料加热到几百摄氏度高温,通过气化技术将其分解成富含能量的气体,如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可以产生电能或转化为柴油、乙醇等化学燃料。
在荷兰的运河上,机器人像鲸鲨一样把水面上的可乐瓶子吸进它张开的大嘴里。美国巴尔的摩的这类垃圾清理设备在河道中已清理了640万个塑料瓶。在英国、芬兰和西班牙的港口,都有“海上垃圾箱”在做着吞吸水面塑料垃圾的工作。荷兰一位企业家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在美国哈伊尔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太平洋垃圾带中开始一个清理海洋垃圾的大项目,计划于五年内清理掉这片海区一半的塑料垃圾。但也有人认为,海洋垃圾过于分散且支离破碎,清理工作在经济上毫无意义,即使是规模最大的海洋清理项目也只清理了0.5%的海洋塑料垃圾。
另一个可行计划是利用细菌酶的进化来吞食塑料垃圾。它们将被散布到有大量海洋垃圾的海域,将塑料分解成足够小的微粒,剩下的工作就由海洋藻类来完成,但这有可能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并将部分有毒化学物质释放到海水中。
(取材于2018年7月22日《文汇报》)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塑料垃圾没能得到妥善的处理,成为了地球的一场灾难。
B.那些污染海洋的废弃塑料,90%来自未收集和被收集起来的垃圾。
C.使用过的透明塑料饮料瓶可回收利用,重新被制成新的饮料瓶子。
D.生产和购买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省成本,因为塑料垃圾毫无价值。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中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助于塑料生产摆脱从“石油到垃圾到填埋或焚烧”的困境。
B.激励塑料生产者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
C.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以待处理。
D.不仅可以减少塑料垃圾,也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遏制气候变暖。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依云矿泉水制造商100%回收塑料瓶,成为其他公司的榜样。
B.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回收和利用能力就可以解决塑料垃圾问题。
C.开发更好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塑料垃圾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
D.一些短视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会给未来的选择带来更高的成本。
【小题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B.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地原地打转,没有进步。
C.更胜一筹:比较之下,较为优秀、出色的。
D.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没有一种可以让废旧塑料魔术般地自行消失的简单方法。
B.植物和其他生物质的废弃物都是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料。
C.误将生物降解塑料垃圾回收利用会影响再生产品的质量。
D.利用生物质材料制成的塑料也会有不能进行生物降解的。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清理海洋垃圾”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理海洋垃圾的“海上垃圾箱”是一种在水面上做着吞吸水面塑料垃圾工作的机器人。
B.荷兰一位企业家计划在五年之内清理掉美国的一处太平洋垃圾带上一半的塑料垃圾。
C.即使规模最大的海洋清理项目也只清理了0.5%的海洋塑料垃圾,清理工作毫无意义。
D.利用细菌酶的进化来吞食塑料垃圾是清理海洋垃圾的可行计划,但也可能产生新问题。
【小题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整治塑料垃圾的方法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献里的“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其中科学位于技术前头。但是,很多人却把它们看成是同样的东西,在实践中往往还把它们的位置颠倒过来。

科学,更明确地说,自然科学,指的是通过观察、实验、仿真和分析去研究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并探求其原理的学科总类,目的是认知世界;技术,则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手段、形式、方法及过程的集成,它在现有事物基础上产生新事物,或者改变现有事物的性能和功用,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两者之间,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而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

科学的进步一直是由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所推动,而不是出于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之前不曾预测过或者从来都未有计划去实现的偶发事件,而且短期内往往看不出有什么用处。这样的例子俯首可拾。数学中的数论有3000多年历史,但它在成为现代信息保密手段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个最无用处的。

显而易见,我们对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不应该采取同样的做法;特别是,不应该简单地把发展技术的思路和措施直接搬过来为发展科学铺路,也不应该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但是,今天学术部门中常见的却是决策者们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以为通过集中筹划、巨额资助、快捷升职等手段便可以刺激基础科学迅速发展并立即开花结果。这样一来,许多基础科学研究都被贴上“无用”的标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在这里回顾一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管理经验是有益的,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主席HelmutSchwarz最近刊文指出:“科学研究中大多数颠覆性的发现都不是事前就计划好的。相反,它们都像淘气的小妖精那样突然出现在墙角,因为它们都是科学家们满腔热忱地探讨未知事物所导致的发现和发明。因此,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是一个学术机构成功的关键。”

值得指出的是,中文里的常用词“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写,但它往往导致一种错误的理解,即把科学与技术看成是同一回事,让许多人对它们作同等的分析演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一直是一个被不恰当地解释和处置的问题。无数的事件和事实表明,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还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进步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各种技术,但它们并没有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例如,熟知的火药发明并没有建立起现代化学,指南针的应用并没有建立物理学的电磁理论,数学中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并没有建立起现代数论,等等。

中国在古代曾经有过诸多先进技术发明和改进,但却没有让自己成为一个创立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国家,这一事实长期以来让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感到迷茫困惑。不言而喻,只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解决,中国才有希望能够很快地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选自陈关荣《“科学与技术”,不完全是“科技”》,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献里“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词组,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对两者不加区分,混为一谈。
B.科学以认知世界为目的,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推动科学的进步。
C.技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为目的,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D.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科学与技术作同等的分析演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分析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点,把论证推向了对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论述。
B.文章通过数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科学发现不仅是偶发事件,有时短期内还看不出有什么用处。
C.文章引用Helmutschwarz的话批评了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的做法。
D.文章在论述中提到了我国对科学与技术认识的现状及历史上存在的问题,有其现实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许多基础科学研究被贴上“无用”的标签是因为学术部门中决策者们没有分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
B.只要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就能有颠覆性的科学发现。
C.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并不能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
D.只有真正地理解和解决了科学与技术的问题,中国才有机会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在这里,孔子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
孝道于全社会的大力推行,培育、酿造了古代中国灿烂的“养老文明”孝道以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孝道主张老年人不仅物质上需要帮助,而且精神上要得到慰藉,从而引导家庭养老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统一;孝道不断地将养老、敬老的观念赋予家庭养老,使得家庭养老从家庭行为转变为社会规范,短期行为变成世代相继,家庭养老于是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并且必须做好的问题。孝道由此推动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古代中国的“养老文明”彰显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以及这一路径的先进性。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因素,使得传统孝道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其为累赘,甚至虐待、遣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前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孝道既应该汲取传统文代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选自党建网,有删改)
【小题1】关于“传统孝道”,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孝老敬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于全社会的大力推行,培育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B.孝道不断地将养老、敬老的观念赋予家庭养老,使得家庭养老从社会行为转变为家庭规范,短期行为变成世代相继,推动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C.孝道将养老作为家庭最主要的职责,使老年人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得到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从而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统一。
D.“善事父母”首先指“能养之孝”,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 之孝”,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建社会要求臣子尽“忠”,百姓行“孝”,当今社会中,“父母官”变成“人民公仆”,“子民”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忠孝”已不再是道德评价标准。
B.在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的我国古代社会,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依靠经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C.一百多年来,孝道文化的基础在历史与政治冲击下已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几代人的思想上出现了误区与断层。
D.孔子认为,对父母应由衷地敬爱,否则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然而现实社会,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却时常发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的“养老文明”彰显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现代孝道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致使传统孝道日渐失去约束力,“啃老”和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频繁出现。
C.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利地位都超越长辈时,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D.社会变化引发传统孝道转化的必要性,传统孝道只有进行转化,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创新应该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没有对传统的继承,所谓“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20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很多艺术家开始关注敦煌,认识到了像敦煌艺术这样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当今仍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画家张大千曾在敦煌长期临摹壁画。经过敦煌艺术的熏陶,他在人物画方面有了新的风格。对色彩的领悟,使他在山水画、花鸟画上采用极为大胆的泼墨泼彩法,尤其在晚年的作品中,张大千已经把敦煌壁画中那种恢宏的气度和绚烂的色彩自由地运用于山水画、花鸟画中。
潘挈兹曾长期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工作。他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便是直接以他在敦煌石窟临摹的切身感受而画出的。董希文也曾在敦煌学习、临摹壁画,他的油画中往往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如《哈萨克牧羊女》、油画巨制《开国大典》等,都体现了敦煌艺术对画家的深刻影响。此外,曾在敦煌工作过并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扬了敦煌艺术的优势,创作出富有影响力作品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如常沙娜在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时,充分利用敦煌壁画中的元素来创作,形成了富有民族精神的工艺装饰。
敦煌石窟中的音乐舞蹈也是极富生命力的,尤其是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敦煌舞蹈给艺术家们极大的启发,促成了一系列敦煌风格的音乐舞蹈艺术。最早从敦煌艺术中获得灵感而进行舞蹈创作的,首推舞蹈家戴爱莲,她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成功地推出了飞天舞。戴爱莲1945年曾住在张大千家中,得以朝夕观摩张大千所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
敦煌石窟艺术中包含壁画、塑像、石窟建筑等艺术门类,在壁画中又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菩萨像、供养人服饰、装饰图案等多样化的内容;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等艺术素材;也有壁画色彩、技法、构图、布局等艺术手法。它们都是进行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这些文化元素已被广泛运用到城市象征、品牌标志、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纪录片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创作当中,无数中外艺术创作者从敦煌艺术中获得了灵感。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如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使我们获得了对敦煌文化遗产的全新体验效果。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现敦煌文化成为新世纪以来的重要探索,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在敦煌文化创意开发的各个方面,例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千年莫高》是一部高质量纪录片;《梦幻佛宫》是实景还原文物的大型球幕电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8K画面分辨率的球幕电影节目。此外,已有不少艺术家利用敦煌故事、敦煌元素创作出一些富有特色的动漫作品。
(选自2017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敦煌艺术:古为今用谱华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敦煌艺术等由古代无名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的极强的生命力,开始关注敦煌。
B.敦煌艺术在今天仍然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张大千、潘挈兹、董希文等都曾临摹过敦煌壁画。
C.敦煌石窟艺术门类很多,主要有壁画、塑像、石窟建筑等,但是壁画中又有音乐、舞蹈、飞天、佛像等内容。
D.敦煌石窟艺术中的艺术门类、内容、艺术素材、艺术手法等诸多元素都是现代文化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大千在人物画方面形成的新风格,在山水画、花鸟画上泼墨泼彩法大胆的采用,源于敦煌艺术的熏陶和对敦煌艺术色彩的领悟。
B.董希文的油画往往体现出东方式的平面感,其代表作《哈萨克牧羊女》及油画巨制《开国大典》均从不同侧面体现出敦煌艺术的影响。
C.敦煌艺术的影响力不止于绘画方面,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的设计者常沙娜利用敦煌壁画中的元素创作,使其作品富有民族精神。
D.舞蹈家戴爱莲住在张大千家里时,朝夕观摩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揣摩敦煌飞天的意蕴,从中获得了灵感,成功推出了飞天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作离不开对深厚传统的依赖与传承,20世纪以来,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的兴起,为此后多方面的艺术创新提供了滋养。
B.张大千、潘挈兹、董希文、常沙娜等艺术家因长期在敦煌临摹壁画或在敦煌学习过、工作过,他们的作品无一不受到敦煌艺术的深刻影响。
C.敦煌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已都被广泛运用到了现代文化艺术创作中的城市象征、品牌标志、工艺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出版、影视、纪录片等的创作中。
D.敦煌艺术对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和灵感,现代科技也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纪录片、球幕电影、动漫作品等形式对敦煌艺术予以展示发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是义与利的关系。其实,义也是利,不过是受惠范围稍大的利。弟弟帮哥哥与邻居打架,在邻居看来是争利,在哥哥看来是可歌可泣的仗义。民族冲突时的举国奋争,对民族之外是争利,在民族之内是慷慨悲歌的举义。义与利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只是取决于不同的观察视角。

一个高尚者大爱无疆,爱及人类之外的动物、植物,乃至整个银河星系。但从另一角度看,如此大爱其实也是放大了的自利,无非是把天下万物视为人类家园,打理家园是确保主人的安乐。如果有人爱到了这种地步:主张人类都死光,以此阻止海王星地质结构恶化,那他肯定会被视为神经病,思想比邪教还邪教,其所谓的高尚其实一文不值,且不可思议。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其实很世俗,充满人间烟火味,不过是一种福利分配方案,一种让更多人活下去或活得好的方案。一个人有饭吃了,也让父母吃一口,也让儿女吃一口,就算得上一位符合最低纲领的道德义士。

作为历史上宏伟的道德工程之一,基督教曾提交了最为普惠性的福利分配方案。“爱你的邻居”,《旧约》这样训谕。基督教创始人耶和华在《以赛亚书》里把“穷人”视若宠儿,一心想让陌生人受到欢迎,让饥民吃饱肚子。耶和华要求信奉者“寻求公平,解放受欺压者,给孤儿申冤,为寡妇辨屈”,这种视天下受苦人为自家骨肉的情怀,以及相应的慈善制度,既是一种伦理,差不多也是一种政纲。这与儒家常宣传的圣王一体,与亚里士多德将伦理与政治视为一体,都甚为接近;与某些宗教更醉心于永恒(道教)智慧(佛教)等等,则有较大的差别。

中国不乏西哲之同道。《尚书》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管子》称“王者以民为天”。《左传》称“夫民,神之主也”。而《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也明显含有关切民众的天道观。稍有区别的是,中国先贤们不谈“怪力乱神”,不习惯人格化传奇化、神话化的赎救故事,因此最终没有走向神学。中国先贤虽然也有“不愧屋漏”或“举头神明”(见《诗经》等)之类的玄语,但对头顶上的天意、天命、天道一直语焉不详,或搁置不论。西方的“天赋人权”具有神学背景,是宗教化的;中国的“奉民若天”则是玄学话语,具有半宗教的性质。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于道德核心,“上帝”也好,“天道”也好,与“人民”均为一体两面,不过是道德的神学符号或玄学符号,是精神工程的形象标志,一种方便流传和教化的代指。

(摘編自韩少功《重说道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实质上是义与利的关系,利是从义中产生的。
B.为了方便流传和教化,东西方分别创造“天道”“上帝”作为精神的标志。
C.道德是一种福利分配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一个人有饭吃,也让全家有饭吃。
D.中国先贤对天意、天命、天道一直语焉不详,或搁置不论,因此不喜欢神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义与利的关系入手,阐述了道德的世俗性,对道德进行重新解读。
B.文章辩证分析,深入浅出,既有浅显通俗的事例,也有权威著作的言论。
C.文章在论证中,东西方言论并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文立论的普适性。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中国和西方对于道德的认识的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尚者的大爱可以理解为放大了的自利,但这种高尚不加节制也会走向反面。
B.分别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儒家和基督教有相似之处,同属中国文化的儒道释有所差别。
C.中国哲学不尚神学,无法像西方宗教那样提供最为普惠性的福利分配方案。
D.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是否为民族英雄的争论,其实是视角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