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大规模生产塑料以来,人类已生产了约83亿吨塑料,约四分之三废旧塑料已被抛弃。仅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就多达800万吨,塑料碎片和微粒数量高达5万亿。随着塑料垃圾的不断增长,其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一项调查显示,大约90%的废弃塑料流入大海,它们一部分来自未收集的垃圾,其余来自被收集起来的垃圾,这些垃圾最终被非法倾倒在靠近海岸或河流的地方。垃圾处理专家奇斯曼指出:“这主要是缺少适当的垃圾收集系统。”他认为,在一些富裕国家,塑料问题始于许多人的漠不关心。一份报告指出:在英国,每天都有70万个塑料瓶被当作垃圾扔掉。
透明的塑料饮料瓶主要由聚对苯二酸酯(PET)制成,全球范围内大约有50%的PET被收集起来用于回收利用,但其中只有7%被制成了新瓶子。PET是塑料材料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在低温下融化,可在不损害其聚合物链的情况下被重新利用。但在世界上所有的废弃塑料中,只有14%被收集起来,而实际用于再加工的则更少,其余都被焚烧或填埋处理,填埋的塑料垃圾将在地下持续存在数个世纪之后才会最终降解。
塑料垃圾为何如此普遍?因为被丢弃的塑料毫无价值。重新生产塑料或购买新的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塑料更划算。因此,许多人认为,解决办法是要给废旧塑料一个价值。例如,要求消费者为塑料瓶支付一笔可退还的小额押金。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施押金制度,将用后即扔的一次性塑料瓶变成可回收品。
减少塑料垃圾,就要为塑料创造一种“循环经济”,将塑料生产和使用从“石油到垃圾到填埋或焚烧”的单行道困境中走出来。在这个“循环经济”系统中.激励生产者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而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例如,一只进入“闭合循环”的PET瓶子在为你消除口渴之后,经过回收工厂的处理重新变成PET原料,然后再被制成一只新的瓶子,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不仅可减少塑料垃圾,也有助于遏制气候变暖。生产1吨再生塑料比用石油生产塑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少1吨至3吨。
这类设想得到了一些政府、慈善机构、科学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支持。如依云矿泉水制造商承诺,要将塑料瓶的回收率提高到100%。公司相关人士表示,问题不在于我们所使用的塑料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塑料的使用和处理方式是否适当。
但塑料瓶的回收利用过程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碍。相对于便宜的油价,回收成本高昂且复杂。还是以PET瓶子为例,许多塑料瓶被包裹在另一种塑料的套层里,让用于进行垃圾分类的红外探测器无法区分。
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塑料垃圾的方案,但是这些高科技的解决方案都是关于PET的,不适合发展中国家有限的回收利用能力。人们的另一个担忧是,这些解决方案主要是着眼于改善现有状况,但也许是以忽视未来长期解决方案为代价的,如开发更好的可生物降解的塑料等。一些短视的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给未来的选择带来更高的成本。
事实上,就在我们越来越擅长于将旧瓶子变成新瓶子的时候,越来越多新的塑料瓶子还在继续被生产出来,人们同时在使用新的和旧的塑料瓶。预计到2021年,全球塑料瓶产量将在2015年基础上增长20%。
(取材于2018年7月22日《文汇报》)
材料二
现有的整治塑料垃圾的方案或技术并非十全十美,它们本身也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开发新技术,向塑料污染“宣战”。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让废塑料魔术般地自行消失?事实上,这就是生物降解塑料给予我们的承诺。
塑料垃圾之所以成为全球环境污染的一大问题,主要是它们不会自行降解,因而长期存在于地球环境之中。而具备生物降解功能的塑料,可以自己“吃掉”自己。都柏林大学的奥康纳说:“这至少是解决塑料垃圾污染的一个可行方案。”
最有名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聚乳酸,简称PLA。它由玉米淀粉或甘蔗制成,用途广泛,从医用植入物到包装材料,都有它的用武之地。最流行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Mater-Bi”——由意大利新山生物塑料公司生产的一种热塑性塑料。它用糖、植物油甚至是蓟草制成,木屑和其他生物质废弃物也可有望用作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料。
现有的生物降解塑料通常需要通过工业处理来进行分解,例如,在57℃条件下,可降解塑料可以被分解为食物残渣,但回收公司并不喜欢这么做,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进一步污染。此外,搞不清楚什么是生物降解塑料的人有可能将非生物降解塑料垃圾放入食品垃圾回收箱中,致使生产出来的肥料毫无价值。另外,并不是所有用生物质材料制成的塑料都可以生物降解。例如,可口可乐“植物瓶”的原料中约有30%来自于植物,虽然部分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但它在化学结构上与传统的PET完全相同,如不妥善处理的话,流入海洋后会存在很长时间。
有时候,简单地焚烧塑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其缺点是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有害物质。目前,全球约有14%的塑料包装是用焚烧来进行处理的,焚烧时产生的热量可转化成蒸汽被用来驱动涡轮机发电,余热可用来为当地家庭、学校或办公室供暖。
还有比焚烧更胜一筹的技术——高温分解。目前,世界各地分布有大约90个高温分解热解塑料处理厂,将无价值的废旧塑料加热到几百摄氏度高温,通过气化技术将其分解成富含能量的气体,如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可以产生电能或转化为柴油、乙醇等化学燃料。
在荷兰的运河上,机器人像鲸鲨一样把水面上的可乐瓶子吸进它张开的大嘴里。美国巴尔的摩的这类垃圾清理设备在河道中已清理了640万个塑料瓶。在英国、芬兰和西班牙的港口,都有“海上垃圾箱”在做着吞吸水面塑料垃圾的工作。荷兰一位企业家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在美国哈伊尔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太平洋垃圾带中开始一个清理海洋垃圾的大项目,计划于五年内清理掉这片海区一半的塑料垃圾。但也有人认为,海洋垃圾过于分散且支离破碎,清理工作在经济上毫无意义,即使是规模最大的海洋清理项目也只清理了0.5%的海洋塑料垃圾。
另一个可行计划是利用细菌酶的进化来吞食塑料垃圾。它们将被散布到有大量海洋垃圾的海域,将塑料分解成足够小的微粒,剩下的工作就由海洋藻类来完成,但这有可能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并将部分有毒化学物质释放到海水中。
(取材于2018年7月22日《文汇报》)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塑料垃圾没能得到妥善的处理,成为了地球的一场灾难。
B.那些污染海洋的废弃塑料,90%来自未收集和被收集起来的垃圾。
C.使用过的透明塑料饮料瓶可回收利用,重新被制成新的饮料瓶子。
D.生产和购买塑料产品比回收利用省成本,因为塑料垃圾毫无价值。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中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助于塑料生产摆脱从“石油到垃圾到填埋或焚烧”的困境。
B.激励塑料生产者生产可重复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产品。
C.回收业则要学会如何将所有的塑料垃圾都收集起来以待处理。
D.不仅可以减少塑料垃圾,也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遏制气候变暖。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依云矿泉水制造商100%回收塑料瓶,成为其他公司的榜样。
B.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回收和利用能力就可以解决塑料垃圾问题。
C.开发更好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是塑料垃圾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
D.一些短视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会给未来的选择带来更高的成本。
【小题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B.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地原地打转,没有进步。
C.更胜一筹:比较之下,较为优秀、出色的。
D.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没有一种可以让废旧塑料魔术般地自行消失的简单方法。
B.植物和其他生物质的废弃物都是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料。
C.误将生物降解塑料垃圾回收利用会影响再生产品的质量。
D.利用生物质材料制成的塑料也会有不能进行生物降解的。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清理海洋垃圾”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理海洋垃圾的“海上垃圾箱”是一种在水面上做着吞吸水面塑料垃圾工作的机器人。
B.荷兰一位企业家计划在五年之内清理掉美国的一处太平洋垃圾带上一半的塑料垃圾。
C.即使规模最大的海洋清理项目也只清理了0.5%的海洋塑料垃圾,清理工作毫无意义。
D.利用细菌酶的进化来吞食塑料垃圾是清理海洋垃圾的可行计划,但也可能产生新问题。
【小题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整治塑料垃圾的方法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0 10:1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苦梅
苦梅又叫乌梅,个小,肉少,汁酸。如果不是没有吃的,孩子们是不会去吃苦梅的。一个姑娘却偏偏取了这么个名儿,不过也难怪,山区农村生活苦嘛。苦梅一出生,就和饥饿结伴,要不是后来包产到户,苦梅一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苦梅二十岁的时候,成了新媳妇儿,
“新媳妇儿,憨憨人儿,不说话儿,给糖走人儿。”儿歌嘛,小孩子嘴甜,诳糖吃。到了夜深人静,客人们离开,苦梅才发现,进新房的怎么不是先前相亲的那位男人呢?
男人一脸的木讷,呆呆地站着,半天才嗫嚅出来,以前相亲的,是他表哥;自已丑,所以找表哥代替。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况,男人家拿了钱,给家里砌了砖房,让哥娶上了嫂子。拿妈的话说就是——长得帅,能吃么?
男人没有啥手艺,除了干地里的活,干不了其它。可是粮食价格低,除去农药、化肥、种子,赚不到啥钱。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孩子也读小学了,家里仍然一贫如洗。
苦梅对老公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辈子也致不了富。
男人却安于现状,不缺吃不缺穿,还要求啥呢?可是经不住苦梅天天纠缠,最后男人让步了,苦梅和她的表姐进城,一个去给人帮厨,一个当超市营业员。
苦梅在超市,极认真。别人忙里偷闲玩手机,她没有。别人喜欢小喇叭广播,讲奇闻怪事,苦梅不知道。苦梅就像个机器人,陀螺似地转,特别热心给人介绍商品,帮老人购物。
苦梅的勤奋和本分,换来了一个领班的岗位。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当上了领班,工资竟然是营业员的倍数,而且轻松多了。所以,苦梅工作更加认真。
苦梅出事,是在一个周末。
那天,她在商场巡视,检查工作,发现有一位叫巧芋的营业员偷吃话梅。如果偷吃几个,谁也不会发现,商品有一定的损耗率。但是规定是死的,营业员绝不能吃和拿商场的商品。一旦发现,轻则扣工资,补损失;重则开除,或送派出所。
苦梅没有当场揭露巧芋,女人家谁不爱面子呢?
把巧芋叫到办公室,给她倒上水,才说了自己看到的事。没想到,巧芋一百二十个不承认。她说:提奸捉双,拿贼拿赃。你既然看到了我偷吃话梅,为啥不当场拿住?现在,你是污蔑我!我和你没完。
苦梅没想到好心没有好报,气得粗气红脸:这次就算了,如果我再拿住了你,你走人!
苦梅只能这样说了。她知道,这些营业员,差不多全是乡下来的,拿着低薪,还要养家糊口,难呢。只要巧芋改了,这事就算了。
苦梅和表姐合住的出租屋,表姐回来一般要一点左右。那晚,苦梅值晚班,回家时快十一点了,还在夜摊上吃了碗米粉。就在苦梅开门的时候,突然蹿出一位蒙面男人,把她踹倒在地,给她几拳,几脚,嘴上说:臭婆娘,懂事点,不要管得太宽。这次放过你,要是你再多嘴,把你脸划了!苦梅虽然来自农村,有一把力气,可是相对于男人,那是蚍蜉撼树。
蒙面人走了,半天苦梅才起来,回到屋内,见腿上身上的瘀痕,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用想,这事肯定是巧芋干的,听说,她一人在城里,常和些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所以,巧芋特别好打扮,身上也不差钱,上班极不认真。
表姐回来的时候,见苦梅这副样子,问了半天,苦梅才嘟咙出来。
苦梅并不怕巧芋,是怕巧芋勾搭上的野男人。为了安全,苦梅辞职了,经理挽留她,她坚决回家。孩子见她回来,高兴地溜到她怀里,就不离开。老公见她回来,嘿嘿直乐。
伤不重,养了一周,就复了原。
苦梅是个闲不住的人,经过三年的打工生活,她明白一个道理:要得富,开店铺。
苦梅开了村里第一家超市,当然不能和城里的比,不过两间屋大,主卖副食和生活必用品。不用请人,自己和老公亲自干。货自己去进,晚上做台帐。
乡里人虽然计较价钱,但绝不会偷东西。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她在城里打工还多一倍。
苦梅家渐渐富了,有了彩电,有了冰箱,还给老公买了摩托,进货也方便。至于田和地,只种谷子、蔬菜,剩的种树。
她家没有种其它树,只种苦梅。人们不太理解,苦梅也不解释。乡下人都知道,苦梅味酸、涩、平,敛肺、润肠、生津、解酒,良药呢。村里人常来讨用,苦梅一概白送,尤其那些爱喝醉酒的男人们,她们嘴上还要占便宜:苦梅,吃你呢!
苦梅的脸上,全是笑。嘴上说:吃我?酸死人!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长得帅,能吃么?”是苦梅的母亲在苦梅婚前对她的告诫,这说明她母亲早就知道苦梅的丈夫长得丑,但她为了儿子,只能委屈女儿。
B.男人诚实,只会干地里的活,没有其它手艺,又安于现状,这一形象与妻子苦梅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示出对男人没有本事的讽刺。
C.巧芋不守本分,在城里经常和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她在超市偷吃话梅被苦梅提醒后,指使野男人去殴打苦梅,警告苦梅少管闲事。
D.本文使用第三人称展开文章的叙述,故事娓娓道来,对情节的描述客观真实,好像读者就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更易引起共鸣。
E. 文章结尾,苦梅说“吃我?酸死人!”使用夸张的手法,意在强调自己种的乌梅未到成熟季节,果实的酸度比较高,又酸又涩,非常难吃。
【小题2】文中主人公苦梅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
B.“五四”文学运动实现了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五四”新文学作家除了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年龄稍大,其余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D.“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创作宗旨、作家群体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特征。
B.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
C.文章举李大钊《青春》一文为例,证明了青年人是建设“五四”文化的关键。
D.文章主体段落内部的论证思路清晰严整,先提出论点,再列举事实加以佐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文学以“青春、欢乐、光明”的心态为宗旨,其本质就是在与“老年、自虐、黑暗”的封建落后文学做斗争。
B.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新青年》杂志赞美青年人,主张“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这体现了“五四”新文化是一种青春型文化。
D.“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应和,给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影响是深远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神奇的基因疗法:人类健康长寿的希望

随着人类遗传学的发展,研究人员认识到,人类最基本的遗传单位是染色体上的基因,基因是“制造”和“操纵”人类机体的蓝图,它指挥着细胞合成人类生命的基础——蛋白质。但是,当基因发生变化时,其编码的蛋白质不能履行自己正常的功能,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疾病。

经过多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寻找到了多种纠正缺陷基因的方法,其中最普遍的方法是将正常的基因插入基因组非特定的位置以取代有缺陷(也称为失效或致病)的基因。在这种方法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利用被称作传病媒介的载体将正常或治疗基因递送到病人的目标细胞中。目前,最常见的传痛媒介是已被人为改变携带了人体正常DNA的病毒。病毒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式将白已的基因递送到人体细胞中,致使人体发病。研究人员试图除去病毒基因组中导致人体患病的基因,并加入治疗基因,然后利用病毒递送基因的特殊能力医治人类疾病。

当病毒性传病媒介在抵达目标细胞(如肝或肺细胞)后,它便将携带的治疗人类基因的遗传物质“卸下”留在目标细胞中。在治疗基因给出的遗传指令下,细胞开始产生具有相应功能的蛋白质,从而恢复目标细胞的正常功能。通常,用于基因疗法传病媒介的病毒类型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AAV)和疱疹单式病毒。不同的病毒在人体中攻击的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在作为传病媒介时,携带的治疗基因和目标细胞也不尽相同。

当然,除利用传病媒介递送治疗基因治疗疾病的方法外,还有其他几种非病毒递送基因的方法供研究人员选择。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向目标细胞“注入”治疗性DNA,然而这种方法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原因是它只适用于少数人体组织,却需要大量的DNA。现在,研究人员在实验将一条人造染色体或者称第47条染色体注入目标细胞中,这条人造染色体将与人体细胞中的23对(46条)染色体并存,不影响它们的工作或引起它们发生突变,同时也不会受人体免疫系统攻击。研究人员希望能将人造染色体作为一个大的传病媒介,携带大量的遗传密码。这种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将如此之大的分子递送到目标细胞的核内十分困难。

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美国首例基因疗法临床试验开始于1990年,至今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1999年,18岁的杰斯·格尔辛格接受试验性基因疗法治疗鸟氨酸转羧酶缺乏症时,在治疗的第4天由于多器官停止工作而去世。据认为,用作传病媒介的腺痛毒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强烈反应是导致杰斯死亡的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有不少因素影响了基因疗法治疗遗传疾病的效果,其中包括基因疗法自然生命短、人体免疫系统反应强烈、病毒传病媒介存在的问题和多基因疾病。具体来说,治疗性DNA不易“融入”基因组以及许多细胞的快速分裂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基因疗法无法取得长久的治疗效果,病人不得不多次接受治疗;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者”的强烈反应影响了基因疗法的有效性,同时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导致病人重复接受基因疗法的难度加大;病毒传病媒介会给病人带来潜在的危害,如毒性、免疫及炎症反应。此外,人们担心传病媒介在进入人体后也许会重新恢复致病的活力;对单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来说,基因疗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实际上,人体许多疾病是由多基因变异引起的,因此单基因疗法难以奏效。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节)

【小题1】以下对“基因”这一概念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是人类最基本的遗传单位。
B.基因是“制造”和“操纵”生物机体的蓝图。
C.基因指挥着细胞合成人类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D.当基因发生变化且不能履行自己正常的功能时,人类就会出现疾病。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最常见的传病媒介是已被人为改变携带了人体正常DNA的病毒。病毒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套独特的方式将自己的基因递送到人体细胞中,致使人体发病。
B.不同的病毒在人体中攻击的目标各不相同,但它们在作为传病媒介时,携带的治疗基因和目标细胞却是相同的。
C.研究人员希望能将人造染色体作为一个大的传病媒介,使之携带大量的遗传密码,尽管将如此之大的分子递送到目标细胞的核内十分困难。
D.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小题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人类遗传学的发展,研究人员一定会通过艰苦的努力。探求更多更好的纠正缺陷基因的方法。
B.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特别是临床试验的失败,定然会令研究人员放弃这种试验。
C.因为人体许多疾病是由多基因变异引起的,单基因疗法难以奏效,所以研究人员在以后的研究中会与医学研究人员共同探求这一课题。
D.因为直接向目标细胞“注入”治疗性DNA的方法应用范围十分有限,所以研究人员会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兴趣。
B.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沈从文堪称“奇迹”,他只上过小学,竟最终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虽然他离开文坛,也曾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A.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小书的同时还读着生活的大书。
B.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军旅生活,结集为《边城》和《湘行散记》
D.本传记分阶段介绍了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
E.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小题3】(小题3)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认为“守望”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
主持人:经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毕淑敏: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理医生了吗?
毕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再有一个,我那时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帮助,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帮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满意了呢?   
毕淑敏:我确认咨询者的内心经过成长,他们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我们就结束咨询。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吗?
毕淑敏:我变得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想不通的,觉得怎么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至少要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它,而您做心理咨询师只接触几百人,这个影响力会不会觉得小了一点?
毕淑敏: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过程,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学的创作)
主持人: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那样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真的陷入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了。我那时候其实面临一个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把我的那种感悟和启示,用文字来表达,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也许一句两句话可能会触动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这次心理学学习,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常辛苦地去设计他,对于人物,有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不自信。现在是,现实中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是把他描绘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人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有同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我写作时其实没有去想文学是否具有治疗的作用,我只是想,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您不管是做作家还是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些人的生命,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时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
毕淑敏: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密切的接触,这个过程是神圣和庄严的,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我也会有很多错误,很多不足,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抱有非常高的敬畏和热情。
(选文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毕淑敏与人合开心理诊所的原因,一是想把理论用于实践,二是意识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B.两年时间,毕淑敏做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了几百人,而假如她写一本书却能让更多人读到它,但她觉得这段经历同样弥足珍贵。
C.毕淑敏认为文学如果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可能在某些方面能促使读者改变对世界或自我的认识,这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D.毕淑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师之后,退出了这个行业,原因是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很多,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和做作家的痛苦选择。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接触到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后,她对人的内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性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B.毕淑敏原来觉得按照她的逻辑,有些事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但是和几百人面对面地交流后,她变得更加尊重人了。
C.毕淑敏确认向她咨询的人经过内心的成长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就结束咨询。
D.生活中有些人感动了毕淑敏,她用文字把感动她的人表达出来,和更多人分享。她认为,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
E.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之后,她的写作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比如原来写人非常艰难,现在写人比较轻松,她写作时更加自信了。
【小题3】(小题3)毕淑敏被作家王蒙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称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