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从词义看,“咬文嚼字”多为贬义词,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已的观点的。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咬文嚼字”来作为自己的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11 11:4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节省能源的路灯
节省能源,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损失。要是有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这就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
那么这个感应器不能是通过声音产生的空气震动控制的,而是要通过车辆和行人对路面的冲击和压强而产生的路面震动控制,这两种震动是不同的,否则就会阴差阳错,说不定是动物的叫声,路以外的喧哗声就让灯亮了,同样达不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倘若车辆、行人发出的声音很小,灯不会亮,那么就形同虚设,毫不起作用。汽车的行驶、行人的走路,自然而然会对地面产生冲击和压强,使路面震动,这就可以利用路面的震动来控制路灯亮还是熄灭。假如有这样的一个装置,我们不妨先把它命名为“震动感应器”。它可以安装在路灯的灯箱内,各个装置用一根金属棒与路面相连,当路面受到冲击和压强产生震动时,对应的路灯就会发光,哪里有车辆或行人,哪里的灯就会亮起来,震动停止,灯在一定时间限定内自动熄灭。当然,为了减少装置的安装数量,可以由这样的一个装置控制多盏路灯,装置与装置之间并联连接在一个电路中,也就是每隔一段路程安装一个,然后通过导线把装星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
我们再来看一看“震动感应器”的工作原理:首先,金属棒就是用来感应路面上有无震动的。当汽车或行人在某一路段上经过,对路面施加压力,产生震动时,金属棒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的刺激,命令由它控制的几盏路灯闭合开关发亮;车辆和行人继续经过下一路段,下个路段的“震动感应器”同样受到震动刺激也使对应的路灯发亮,依此类推。同时,车辆和行人经过以后的路段的“震动感应器”由于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不再使相应路灯继续发光。但要求这种“震动感应器”灵敏度要高,而且还能够判别震动的。比如遇到特殊情况,遇到雷电天气或者工厂产生的高分贝声响使空气剧烈震动,也会经过金属棒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误以为震动是由路面传来的,使路灯发光。
只要在有路灯的公路上安装这种“震动感应器”,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控制供电了,一切工作就交给机器来自动控制。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的情景,熠熠夺目,应接不暇,不也是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吗?在方便交通的同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的节省了能源。
这种“震动感应器”是为节省能源而设计,希望这种装置能够应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巨大的作用。节省能源可以减少开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决条件,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小题1】下列关于“震动感应器”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震动感应器通过金属棒来感应路面有无震动,当路面上有车或行人时,金属棒就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上。
B.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刺激使对应的路灯发亮,当车和行人经过后震动感应器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从而实现节能。
C.震动感应器灵敏度高,能够判别震动的,遇到特殊情况,如雷电天气或工厂高分贝声响的震动也能分辨。
D.震动感应器各装置之间采用并联电路连接,通过导线把各装置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路面受到震动时对应路灯就会发光,照亮道路。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路灯上安装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
B.路灯的感应器控制与声控原理一样,都是靠震动控制的,因此汽车按喇叭时震动感应器就会受到震动,路灯就会亮。
C.公路上安装了震动感应器,实现了自动化,一切工作就给机器自动完成,就不需要人力来控制供电了。
D.夜间的路灯因为已经安装了震动感应器,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熠熠夺目,应接不暇,成为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化城市中安装的震动感应器已经在节约能源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B.节省能源就是不能让能源损失。这样经济才会更好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节省能源减少开支,促进经济增长,保护自然环境。
D.元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办好每件事情,这是人类的共识。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的人命
陶行知
①我在太平洋会议的许多废话中听到了一句警语。劳耳说:“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
②人的生命!你在中国是耗废得太多了。垃圾堆里的破布烂棉花有老太婆们去追求,路边饿得半死的孩子没有人过问。花十来个铜板坐上人力车要人家拚命跑,跑得吐血倒地,望也怕望,便换了一部车儿走了。太太生孩子,得雇一个奶妈。自己的孩子白而胖,奶妈的孩子瘦且死。童养媳偷了一块糖吃要被婆婆逼得上吊。做徒弟好比是做奴隶,连夜壶也要给师傅倒,倒得不干净,一烟袋打得脑袋开花。煤矿里是五个人当中要残废一个。日本人来了,一杀是几百。大水一冲是几万。一年之中死的人要装满二十多个南京城。(说得正确些,是每年死的人数等于首都人口之二十多倍。)当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每个字出世是有三个人进棺材。
③“中国没有废掉的东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
④您却不可作片面的观察。一个孩子出天花,他的妈妈抱他在怀里七天七夜,毕竟因为卓绝的坚忍与慈爱,她是救了他的小命。在这无废物而有废命的社会里,这伟大的母爱是同时存在着。如果有一线的希望,她是愿意为她的小孩的生命而奋斗,甚而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是甘心情愿的。
⑤这伟大的慈爱与冷酷的无情如何可以并立共存?这矛盾的社会有什么解释?他是我养的,我便爱他如同爱我,或者爱他甚于爱我自己。若不是我养的,虽死他几千万,与我何干?这个态度解释了这奇怪的矛盾。
⑥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
1932年发表
(选自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陶行知文集》)
【小题1】(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小题2】(小题2)说说本文第②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效果?(6分)
【小题3】(小题3)(1)文章第④段阐述“伟大的母爱”有什么作用?(2)本文作者认为何时“中国才站得起来”?(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丑与喜剧
喜剧与丑有着不解之缘。在喜剧发展史上,丑始终被作为喜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贯穿于喜剧进程中。这是基于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正像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的:“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相比较而存在,孤立的、纯粹的丑无疑并不具备审美价值,而当它以无害的感性形式进入喜剧世界,即被赋予积极的审美价值。这是因为喜剧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的艺术,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的,其中包括恶的丑和善的丑。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都会产生滑稽感,赢得笑声,激起喜剧愉悦。
喜剧的“主角”是丑,这在传统喜剧创作中是显而易见的,《秋江》中的老艄公,开的是“螃蟹脸”,笑纹如网;《十五贯》中娄阿鼠的鼻子上涂成白色小鼠,两片膏药皮挂在太阳穴上。丑而有趣,丑而滑稽。
喜剧主角的丑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内在外在都丑的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丑类,例如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等等。喜剧并不表现他们如何作恶、如何残害百姓,而是将其置于可笑的历史“小丑”的位置上,展示其可笑的“自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艺术家在勾勒其丑态时是嘲笑、鞭挞、讥刺他们。这些丑类不唯因了艺术刻划而成为审美的对象,而且其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愚蠢的妄想破灭,也从另一面证实了美对丑的摧毁、美对丑的胜利。人类得以“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一类是外在、表面丑,而内在美。丑的表象使其本质的美更加楚楚动人。《巴黎圣母院》中面目难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真诚地同情受难的姑娘。《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眉、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既丑又滑稽,但他刚正不阿,勇斗权贵。喜剧在勾勒善和美时,着重发掘其特殊的方式和常人常理的矛盾,以丑衬美,揭示他们可爱可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观众由此引发的笑带着亲切感、契合感。另一类丑准确地说,是“乖讹”——不相称、不协调。在此,人物和场景并无杂乱、破败或其他碍目的丑、难看,人物在道德上也无好坏评定,然而就是“不对劲”: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情节和观众期望相反,喜剧进程在奇特中完成,巨大的反差产生趣味,从而激起观赏者的笑声。 
喜剧的丑是笑的魔方,由对丑的漫画式勾勒,完成对社会历史的规律的揭示,而观众获得富有启示性的审美愉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喜剧发展史上,丑之所以成为贯穿喜剧进程的重要因素,源于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
B.喜剧是笑的艺术,而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或是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或是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
C.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喜剧总是以丑衬美,揭示人物可爱可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
D.对于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这些丑角,喜剧只是展示其可笑的“自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而不表现他们如何作恶、如何残害百姓。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表明他对美丑辩证关系的认识是科学的。
B.《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长相丑陋,但心灵美好,在外在丑的映衬下,他的内在美更加突出感人。
C.所谓“乖讹”具体指的是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情节和观众期望相反等。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秋江》中的老艄公、《十五贯》中娄阿鼠、《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等例子,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丑类,喜剧通过他们妄想的最终破灭,表明美对丑的摧毁、美对丑的胜利。
B.喜剧丑角滑稽可笑的行为,常常引人发笑,而观众的笑声中带着亲切感、契合感。
C.《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眉、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作品在刻画他的形象时,进行了漫画式的勾勒,进行了夸大、变形。
D.喜剧主角的丑虽然各具特点,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就是丑而有趣,丑而滑稽,使观众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创作源于生活。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对此作了不少论述,其中的代表性观点即“物感”说。如《左传》曰“诗人感而有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已将诗人的创作归结于诗人之“感”。班固在评论乐府民歌时,提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观点,将外在之“事”特别突显了出来。《文赋》与《文心雕龙·物色》则强调了四时物色对人情的感发作用,指出物感是文学创作的起源。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更为完整地将自然物色与社会人事结合在了一起,完善了“物”的内涵。
与前人对“物”之感发作用的一般性阐述不同,苏轼对“观物”与“感物”的理解要更为深入,更具层次性,不再仅仅停留在短暂性的感发阶段,而是将其纳入到了创作过程中更为长期的观察阶段。苏轼在《书黄荃画雀》一文中写道,黄荃画飞鸟,“颈足皆展”,而有人认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后经观察证明真的是画错了。黄荃在画飞鸟时,并未掌握鸟飞行时的基本形态,因此犯了根本性的错误,苏轼认为这是“观物不审”的结果。所谓“审”,即仔细、周密;“观物要审”即观察事物时,一定要周密,要实事求是,不可想当然。苏轼曾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正是对“观物不审”的批判。
在艺术观察过程中,苏轼认为,不仅仅着眼于对事物表层形态的寻求,更强调要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学者观物之极,而游于物之表,则何求而不得?”“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
苏轼认为,观察事物时,应从其表象的体视入手,进而深入其本质。事物之变乃是常态,要把握这些变化是非常困难的,但若能深入其中,抓住它们内在的“自然之理”,那么各种变化之态也就不在话下了。在寻求这一“自然之理”的过程中,苏轼十分强调“断之于中”,即看重自己的所思所感,自己的决断,而非迷信前人之说。因此,不论是观察事物之态,还是体悟事物之理,实证性是其根本性的原则。惟其“目见耳闻”,并“断之于中”,才能做到真正的“观物”之“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苏轼的“观物要审”说,是与宋代文人发达的“理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有宋一代,学者云集,学者思维渗透入文艺领域,体现出重学识、重逻辑、重实证的艺术倾向。
作为蜀学的代表,苏轼的哲学造诣十分深厚,其文艺观点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自身学者思维与时代风气的影响,体现出浓厚的实证论倾向。他所提出的“观物要审”、“尽其自然之理”,都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生发而来的。然而苏轼并未仅仅停留在实证论的维度上,作为一个天才式的艺术家,他对文艺创作的领悟远超时人,在艺术观察阶段中,他主张艺术家不应局限于用耳目感官去感知对象,用理智去判断对象,更应发挥心灵的作用,寻求更高层次的观察,由此提出了“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和“神与万物交”的观点。
(节选自童庆炳《苏轼文论解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苏轼“观物要审”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艺创作中,古人提出的“物感”说是以观物为基础的。“观物”不仅仅指对自然物色的观察,还包括对社会人事的观察。
B.苏轼用黄荃画鸟一事说明,在文艺创作中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就要对事物进行周密、仔细地观察,做到“目见耳闻”。
C.苏轼认为,在艺术观察过程中,要重视自己的所思所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而不要相信前人之说。
D.艺术观察不能仅限于感官感知事物,还要寻求更高层次的观察,运用理智判断分析,进而发挥心灵的作用。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思的一项是
A.班固、钟嵘等对文艺创作源于生活的表述仅停留在短时性的感发阶段,还只能算是对感发作用的一般性阐述。
B.与前人相比,苏轼对观物、感物的理解更深入、更具层次性,并将之纳入了时间更长的观察阶段。
C.苏轼认为,要把握事物之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只要掌握了事物之理,那么这一困难也就容易解决了。
D.在宋代文人“理性”思维的影响下,苏轼提出了具有实证倾向的文艺观察理论。这体现了他远超时人的文艺创作领悟力。
【小题3】我国古人认为“文艺创作于生活”,苏轼对此提出了哪些看法,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我们处的这个时代,视觉表达有很多可能性,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图像时代。同时又很遗憾,________我们已经不可能像古人那样长时间地凝视山水,________用心灵接近山水了,这个时代的视觉感受力正在出现问题。

②去年,有很多年轻人对浙江美术馆新春的展览提意见,他们觉得国画看不懂,他们要求有导游。上海世博会千奇百怪的影像,大家都没有说看不懂,怎么自己老祖宗的梅兰竹菊和山水就看不懂了呢?我指的正是这种感受力的失落。

③问题不在于图像太少,而在于图像太多。每天数以亿万计的图像出现在我们身边,这些图像把我们变成了消费和生命的碎片。这些新的媒体,或者称之为电子数字图像技术,不断地制造奇观,打开了视野,但同时也改变了人和生活本身的关系。

④另一方面,在今天的大众媒体里,仿像现象无所不在。所谓仿像,是指那种没有原创的图像。今天这种图像太多了,原作者是谁不知道。没有原创的复制成了身边的汪洋大海,我们看到了太多复制的奇观,但真正的事物在哪里?

⑤面对这样的现象,绘画是一剂良药,能够重新激活、唤醒感受力。画一个东西,一定要面对这个东西来画,这种人和世界同在的共构的方式,是绘画的本质。绘画会拯救我们因图像时代而带来的感受力衰落的问题,让我们永远和原朴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

⑥摄影太快了,镜头对准一咔嚓,什么都有了,不像绘画,要一笔一笔地画。在无数次抹掉重来中格物致知,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尝试接近。用图像的方式去切问,看是不是能够接近事物的真理,是不是能够把事物的遮蔽完全解开,使看不见的让人看见。这是绘画的本质,这是艺术的本质。

⑦中国人讲象,现象的象,大象无形的象,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象是什么?象既不是那个客观对象,也不纯然是我们内心的东西,象是对象和心灵的中介。我们通过象去把握对象,通过象去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所以中国人是以象为中介来本质地、整体地把握事物。

⑧中国人画画的时候胸有成竹,胸有成竹并不是他胸中有现成的竹子,是说他胸中有一片成熟的竹园。画竹子的时候他与竹子同在,画竹子的时候他变成了竹子,如此这般的生长。这是中国人讲的绘画,对今天体会视觉现象,把握图像的内在十分有帮助。今天我们以为已经掌握了很多先进的方法,无所不能,但创造力不是这么简单的,象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把握到的。象的踪迹在哪里?它不纯然在我们心里,也不纯然在对象上,它在我们和对象无数次直面的过程当中,它在生命的缓慢进程当中,它在身体痛切的所有感觉当中。

⑨今天苹果公司的Logo成了全球生活最活跃的图像。苹果的Logo后面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生命存在:英国科学家图灵是同性恋者,在他那个时代同性恋是有罪的,被逼着治疗,他不堪忍受折磨,吃了泡过氰化钾的苹果而自杀。这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图像,后来被图灵的粉丝乔布斯做成了遍布世界的品牌标志。今天用苹果的时候谁还会想到这个悲伤的、用生命来抵抗的故事呢?这个标志本身就是这个时代图像浅表化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

⑩今天要激活感受力和创造力,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够的了。这时候要有一种挑战的精神、自由的意志,一方面要坚持源自日常、源自底层的民间视野,强调社会底层的田野考察;另一方面还要能够理解中国人传统中内在的东西。比方说中国人画山水,既保留和自然的亲和,又不受纯然可见的局限,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与超越的姿态,所以中国的山水画不会被照相机代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你今天用照相机拍拍看?谁也拍不了一条江,但黄公望可以把一条江在一个6米长的横轴上画出来。以他当时的身高,他能够看到的江面有多宽呢?但是我们的老祖宗站到了天上,站到了神的位置去看山水,山水在他的底下不断地生发出来。这里头有一个对自然的独立和超越的姿态,中国人正是从这里不断地重返开端,这是中国人的山水画倾向。

【小题1】第①段空格中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由于……所以B.因此……于是
C.因为……并且D.既然……而且
【小题2】第①段画线词语“视觉感受力”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分析第⑨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小题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仿像是“图像时代”随处可见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它使受众感受到了大众媒体创造的奇观,也使受众从另一角度认识事物。
B.作者认为,在“图像时代”,绘画必须承担起它艺术形式之外的功能,创建人与世界的连接,拯救视觉感受力的衰落。
C.“图像时代”感受力的激活主要依赖于坚持源自日常、源自底层的民间视野,因此,艺术家应强调社会底层的田野考察。
D.中国的山水画之所以不会被照相机取代,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人始终保持着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的审美姿态。
【小题5】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用实例阐释第⑦段中“象”的概念。(文中已有的例子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