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使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低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源,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而《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虽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教,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使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B.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很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B.作者并不完全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C.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6:40: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又剩了她一个人。
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三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了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选自《当代小说》2012年10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以及“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B.“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她”对过去那种简单却幸福的生活的怀念。
C.文章插叙了小时候一家三口挤在不足五十平米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和妈妈开家长会时“她”等待只属于妈妈的自行车和老布鞋的情节,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E. 文章通过三处精细的场景描写和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生动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代沟的普遍与可怕的主题。
【小题2】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救赎

薛培政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护林员老长泰便肩扛板斧,带着猎犬“黑豹”,走在了杂草没膝的山道上。

一条盘旋在路边的花蛇,似乎听见了脚步声,昂头吐着信子望了望,“簌簌”地爬向杂草深处;卧在草丛中的野兔,支楞耳朵听了听动静后,也“嗖”的一下跃进灌木丛中;还有那群被惊动的山鸡,“咕咕、咕咕”的叫着飞向远处。

“咦……瞧恁小样儿,俺老汉又不是妖怪……”他边说边苦笑着坐在那块卧牛石上。

老长泰年轻时一身蛮力气,两三人抬不动的物件,他双手搬起走得呼呼生风;当兵练投手榴弹,出手就是百十米,枪打得也不赖,因斗字不识一升,复员回了家。饭量也大得出奇,一顿饭能吃五六个大饼子,为这家里每年开春就断粮,快三十了还打着光棍。

那年腊月,鹅毛大雪下得铺天盖地,当人们都窝在家里猫冬时,野狼血洗了生产队的羊圈,一夜之间,七只山羊命丧狼口,看着未被叼走的几只死羊,全队的人都流泪了。

望着哀哀戚戚的人群,女队长萧桂英铁青着脸发话了:“还有爷们吗?若有就给我站出来!这狼得逞后,肯定还会来叼羊,谁若能把狼打死,我一分钱彩礼不要,就嫁给他!”

犹如石破天惊,大家惊愕的目光投向了女“掌门”。

醒过神来的小伙子们,立马变得跃跃欲试,可再看那血肉模糊的死羊,又个个怂得耷拉下了脑袋。就见站在人群后边的长泰,往前挤了挤瓮声瓮气地问道:“此话当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过你要提死狼来见俺!”桂英怒眉一扬干蹦脆地把话撂给了他。

长泰一言不发回到家后,找了一根碗口粗的枣木,又到村代销点赊了五斤地瓜烧酒。入夜,他便反穿羊皮祆蹲到了羊圈边。

在冰天雪地里连守两夜后,第三天清晨,他穿着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祆,带着满身的血印,拖着死狼敲开了桂英家的门。

这下,傻大黑粗的长泰露脸了。县长为他披红戴花,奖他一辆金鹿牌自行车,公社奖他一支猎枪,大队安排他做了护林员,女队长萧桂英也没食言。

此后,长泰就像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每天身背猎枪,带着猎狗,长年巡逻在黑虎山涧。久了,他对各类鸟兽的习性,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手掌,平时斩获的猎物,就连村里乡亲也没少分享。

可那年过了秋,乡邻们就见他像着魔了似的,两眼呆呆地望着远处,嘴里还不停地叨叨:“鸟兽也是有性命的主儿,也拖儿带女的啊!”

妻子桂英也觉出异常,再三追问下,长泰哭诉着道出实情。

为防野猪糟蹋庄稼,那个阴雨密布的傍晚,他在一片玉米地旁布下了猎套。翌日晨起查看时,不由得惊呆了:两头狍子幼崽在雨中围着那头被套死的野生母狍子,发出撕裂般的哀鸣。他想起了幼时爹下葬时的情景,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悸痛,懊悔地朝自己身上挥了一拳后,泪水就和着雨水流了下来。打那后,他再也没有动过狩猎的念头。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常年风餐露宿在深山密林里的长泰,在日复一日的巡山护林中变老了。村里的护林员已换过几任,老伴儿也跟着子女进了城,他却死活不肯下山,说惦记着那笔心债哩。

记不清从何时起,“野味热”像山里人打摆子一样弥漫开来,山下的镇上,远处的城里,星罗棋布的野味馆散发出诱人的浓香,安详静谧的黑虎山却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乡亲们就发现老长泰变得越来越暴躁了,像跟谁结下仇似的,还在巡山的路上骂起了人:“挨千刀的王八蛋,作孽吧,总有一天会遭报应的!”

听说老长泰曾赤手打死过野狼,不断有人找上门来。那天,俩外乡人驾车找上门来,送上两箱好酒和厚厚的一沓现钞后,求他帮助猎杀一头野狼,并说事成后再加倍付款。哪知老长泰像受了侮辱似的,晃了晃手中的板斧,怒目圆睁地吼道:带上这些破玩意,给我滚蛋!”那些年,巡山的老长泰不停地与盗猎者周旋,一次次拆除对方布下的猎套、陷阱和细网,仍不时发现被网粘或绳套的鸟兽尸体。

心力交瘁的他,三番五次跑乡里、到县上找领导:“再不禁猎,黑虎山上的带毛的东西就被猎光了!”

“断人财路遭人恨呐……”老长泰说那次巡山,见一只黄羊被套住了,正要上前解绑,两支火药枪从身后对准了他:“再他妈挡道,就送你老东西上天!”幸亏猎犬“黑豹”猛扑上去,盗猎者才吓逃了。

后来,成为自然保护区的黑虎山,组建了专业护林队,年近八旬的老长泰也被省政府评为护林模范。

老长泰似乎没拿这荣誉当回事,每天依然在莽莽林区中巡逻。当县里派专车进山接他到省城接受表彰的时候,却见他住的窝棚落了锁,只有眼前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8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与结尾“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形成呼应,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
B.小说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老长泰打狼,他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和满身的血印是实写,打狼的情节虚写。
C.老长泰当兵出身,本性淳朴善良,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死羊及人们哀戚的表情,他甘愿冒着危险去打狼,为民除害。
D.老长泰这个人物形象鲜明,文中使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他的朴质憨厚与嫉恶如仇。
【小题2】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有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本,请探究标题“救赎”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将北京大学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力劝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就破格请他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喜谈怪论的国学家黄侃,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特别是“性博士”张竞生,被封建卫道士辱骂为“四大文妖”之一,在半封闭半蒙昧的中国,张竞生的言论绝对算得上惊世骇俗,也被蔡元培延揽来北大讲“美的人生观”。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所做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那时有一个勇敢的女生王兰向蔡先生请求入学,蔡元培就让她到北大当了旁听生。这件事当时轰动了全北大、全北京。此后招生时,就允许女生和男生一样地应考了。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兼收女生了。

北大学术上的争论颇多,蔡元培均能很好地处理各方关系,连最顽固的、拖着一条长辫的教授辜鸿铭也对蔡校长深为钦佩。1917年,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一书,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概念。由于恰逢五四时期,人们“反对满清”的情怀甚重,因此这本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矛头直指蔡元培。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蔡的索隐是牵强附会的“大笨伯猜笨谜”的方法。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曾到处寻找录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就在他求而不得、心灰意冷、近乎绝望的时候,蔡元培却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在蔡元培的影响与治理下,北大容纳了各派的学说和思想,空气新鲜得很。特别是教师们对于学术争论的态度,都颇具大师风范。如有一次钱玄同在讲课,对面教室里黄侃也在讲课。黄侃大骂钱玄同的观点如何如何荒谬,不合古训;而钱玄同则毫不在乎这些,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蔡元培的两袖清风,不为自己置一物,是有口皆碑的。1935年9月7日,蒋梦麟等联名给蔡元培祝寿,提出要为一生清廉,直至晚年仍全家租赁房屋,连藏书的地方都没有的老校长造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屋”。后来这个计划虽然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而未能付诸实现,但反映了北大师生对蔡元培的深深敬爱之情。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蔡元培一生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刘继兴《兼容并包 雅量似海:一代人师蔡元培》)

【小题1】下列对蔡元培执掌北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重人本和师资,破格聘请陈独秀、梁漱溟任教,体现了蔡元培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激进派、保守派,甚至“性博士”都被延揽在北大登坛讲课。
C.开放女禁,允许女生旁听,进而女生也可应考,由此开男女同校之先风,其影响深远。
D.开展学术争鸣,黄侃在课堂上大骂钱玄同观点不合古训,钱不以为意,一派大师风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担任过北大校长,所以更为人敬仰。
B.蔡元培上任伊始即发表演说,号召学生潜心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由此造就北大的辉煌。
C.蔡元培治校方针自成一格,既循世界各大学通例,又具独创性,北大由是得以荟萃各路精英。
D.蔡元培知行合一,践行兼容并包主义,为胡适借来《四松堂集》一书,充分体现其雅量高致。
E.学界楷模蔡元培病逝,不同党派分别举行相关悼唁活动,体现了他当时在知识界的巨大影响。
【小题3】请概括说明蔡元培“两袖清风”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挽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在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在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在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 选自《上海文学》2003年11期,有删改 )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
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
D.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
【小题2】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详写“我”做的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其拳理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医学,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故能以术载道、以术传道。
高国忠教授的《太极拳文化与健身》一书阐释了太极拳文化及其产生与发展,辨析考证了太极拳文化与《道德经》《周易》《黄帝内经》等中国传统哲学、医学经典的渊源关系,归纳总结了太极拳的健身理念和健身价值,研究探讨了太极拳健身医理、健身要领以及具体拳式的健身功效,尤其在防治冶老年性疾病、改善亚健康状态、调整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作用。
该书作者不仅关注了太极拳的健身医理、要领和功效,还深入挖掘其哲学意涵。太极拳技击诠释了老子“道法自然”专气致柔”“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其阴阳、虛实、动静、刚柔之理,源于易学“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思想;其“中正安舒”的要领,符合《周易》阐释学“中道当位”之理;其放松入静,物我两忘,乃有庄子“隐机”“坐忘”之意。太极拳在发展中还融合吸收了程朱理学的天理太极论、道家内丹炼气养生论等思想。在健身养生方面,太极拳内外兼修、呼吸吐纳等运动形式,源于《黄帝内经》的健身养生思想,人们沉浸于太极拳意念引导动作、呼吸配合动作、动静开合、吐纳导引,能够促进经络气血的畅通与身心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太极拳运动能够使人的运动、呼吸、循环、消化等各系统得到充分锻炼,促进微循环,养护神经,尤其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内啡肽”等激素的分泌,能够有效地排解焦虑、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健脑益智,愉悦精神。
太极拳文化包括太极拳套路、拳理、技击与健身理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和重要的文化与社会价值。该书认为,太极拳文化崇尚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对西方启蒙哲学主客二分思维的超越,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击理念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内化于行可以化解许多人际之间的刚性冲突,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太极拳的武术性质有助于培养人们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中正安舒、后发制人”的拳理,契合了中华民族儒雅自律、外柔内刚、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品格与民族精神。
太极拳运动深受现代人欢迎,目前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有3亿之众。弘扬太极拳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健康,树立和谐、绿色、环保的社会理念,濡养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该书的出版,对于太极拳乃至体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大众健身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王余丁《拳虽小技,大道存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着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内在联系。
B.太极拳的招式拳理背后有着深远的哲学意涵,其技击中的以柔克刚、避实就虚源于古代的老庄哲学。
C.太极拳运动通过促进“内啡肽”等激素分泌来调节内分泌系统,帮助人们排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D.目前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已高达三亿之众,太极拳已成为最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论述了太极拳技击拳理等背后的丰富哲学意涵,也分析了太极拳能够健身养生的机理。
B.第四段论述了太极拳文化对化解人际冲突,培育个人品性,涵养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C.文章肯定了太极拳的健身功效,但更多的笔墨则用于探讨太极拳背后的文化价值,见解深刻。
D.文章采用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分总式结构,给予《太极拳文化与健身》一书以很高的评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术载道、以术传道,中国武术太极拳可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如能长期习练太极拳,不仅可强身健体、祛除病痛,也能够健脑益智、愉悦精神、濡养性情。
C.太极拳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优于西方启蒙哲学主客二分思维,有益于生态文明。
D.推广弘扬太极拳运动文化,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