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意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14 04:4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G已不只是一门技术,而是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从技术角度看,5G是在4G基础上继续发展的产物,本质上只是技术的变革。5G最根本的变革在于通信服务对象将发生变化。从lG到4G,通信服务的主体都是我们人类,但自5G时代开始,通信服务的主体将从人逐步迁移到物,而且这个比重会越来越高。工信部苗圩部长提到,将来20%左右的5G设施是用于人和人之间的通信,80%用于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

正是由于这样根本性的变革,5G会催生出无数全新的领域,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动力。从1G到4G,基本只有面向人类消费者市场这一条发展主线,但到了5G时代,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是面向需求侧的消费性主线,即5G加速生活娱乐、车联网、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规模化的消费类应用发展。二是面向供给侧的生产性主线,即5G与工业、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而推动5G发展的源动力来自国家战略、运营商竞争态势、产业链上下游设备商推动、消费者诉求、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这五个方面因素的叠加。

(摘编自吴冬升《5G发展的五大动力和四大挑战》)

材料二:

表1中国运营商2019年建网规划

运营商

5G频段

2019年投资(人民币)

规划城市数量

中国移动

2.6G+4.9G

170亿

50

中国电信

3.5G

90亿

40

中国联通

3.5G

80亿

7+33+N

 

表2中国移动通讯新技术普及加速

技术更迭

GSM(2G)用户段

UMTS(3G)用户数

LTE(4G)用户数

5G用户数

1亿用户

突破时间

6年

(1992-1998)

5年

(2001-2006)

3年

(2010-2013)

2-3年

(2019.4-2022)

 

表3中国汽车行业网联化趋势

数量/时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未联网汽车(万辆)

1900

1850

1800

1750

1300

650

0

联网汽车(万辆)

836

968

1170

1290

1900

2800

3800

 

表4中国5G投资规模预测

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宏基站(万)

10

60

100

100

110

50

60

40

40

20

投资额(亿人民币)

340

1800

2700

2600

2500

2200

1400

900

900

450

 

材料三:

6月26日,2019世界移动大会在上海开幕,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的主题演讲指出,5G作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构建数字社会的新基石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一是加速技术融合、产业融通,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二是推进数据汇聚、资源共享,创造社会发展新机遇,5G将进一步打通跨居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促进社会资源在开放共享模式下的统筹利用、合理分配和高效协同。三是提供数字生活新体验。5G将进一步打破时空边界,促进人与物、物与物的自然交互、互联互通,催生全屋智能、无人驾驶、虚拟办公、远程医疗等智能化应用,深刻改变居家、出行、办公、医疗等工作生活方式,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四是5G技术条件下,场景驱动特征明显,可以针对垂直领域的不同场景、不同服务对象按需提供定制服务。

(摘编自《福建日报》6月27日报道《“加快5G发展共促智联万物”》)

材料四:

8月下旬举办的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特别设置“5G·新阅读”展区,重点展示5G时代“万书互联、人书互动、纸电融合、人人阅读”的未来新阅读应用场景,读者可在此享受“5G+”新阅读体验。此外,无人值守智能书店、社区智慧书房等新型场景式体验产品和服务也将亮相书展。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19年8月14日报道)

【小题1】下列有关5G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1G到4G,通信服务的主体都是人,但即使到了5G时代,服务于人也依然是5G通信的重要内容之一。
B.5G虽不能称为一场革命,但却将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主要表现为5G通信服务的主体将从人逐步迁移到物。
C.5G将打通数据孤岛,打破信息壁垒及时空边界等,进一步促进万物互联.激发经济增长,更好满足人们的需要。
D.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示的未来新阅读应用场景,是在5G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全新阅读方式和体验。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中国三大运营商2019年建网规划的投资额度和规划建设5G的城市数量比来看,中国移动的投资质量最高,接下来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B.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越来越先进,从GSM(2G)发展到LTE(4G),技术普及呈加速态势,但从LTE4(4G)到5G的普及则有放慢速度的趋势。
C.预计到2020年,中国联网汽车将首次超越未联网汽车数量,之后再过10年,汽车将全部联网,这种变化与5G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基本同步。
D.据预测,中国5G建设在2021年到2024年进入一段高投资时期,而从2025年开始快速回落,这意味着在此之后5G的投资价值开始大幅下降。
【小题3】为什么说5G技术“是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我国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古代文献收藏的大国,一向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紫著称于世。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均有数量不等的古籍收藏,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献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之魂,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正是今天及未来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与理论基础之一。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则显得更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自信写入党章,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全新拓展和深化,是对文化战略地位的全新认识和升华。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代中国文化虽然有现代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却离不开中国文化传统这一根本和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与。

早已有学者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非偶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倒如,梁漱溟先生谈到:“无产阶级精神既有高于我们习俗之处,同时又和我们的固有精神初不相远,中国人很容易学得来。”古代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中国文化偏重人与人之间的情理,这使得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这与资本主义社会重视人与物的关系截然不同,但与马克思主义却有一定的相容性与一致性。今天,我们谈及文化自信,就是希望建立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博弈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这是一种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文化发展方向,其中的源泉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总结与待承的民族。早在汉代,中国的书籍就已经“积如丘山”。历史上大多朝代对全国的书籍都进行过大规模和全面的整理,二十四史中的《经籍志》展示的就是千万学者前赴后继的壮观成果。这些群书目录及书志,使得中国古代的书籍像一支军队般整齐有序又蔚为壮观,对我们今天研究中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存于海内外的大量古籍,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当前,我们对中华典籍的现代保护与整理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让留存于中华古籍中的理念、技术、故事通过现代视角、现代技术的梳理与转化,回客当代问题,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为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助力。

(选自谷敏《中华典籍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学习时报》2018年8月3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成为古代文献收藏大国。
B.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和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
C.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
D.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相容性与一致性,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适合资本主义社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中国是历史文献大国,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重大。
B.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话意在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比较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突出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之为时代精神助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都有古籍收藏。
B.互联网时代,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拒绝外来文化。
C.在汉代时期,中国的书籍“积如丘山”,这说明汉代是我国古代典籍收藏最多的时代。
D.“超越民族国家博奕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是我国的文化发展方向,源泉就是传统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地球,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的唯一蓝色星球。我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但是,随着化学能源的消耗,全球可用淡水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污染重创,人类可饮用水资源日益匮乏,目前全世界超过8.84亿人口无法使用干净的水源。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2亿人因饮用污染水而患病,15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不洁水引发的疾病。

净水与节水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说到净水与节水,就不能不提起和水息息相关的净水器。目前市场上充斥着相当一部分劣质净水器产品,耗水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广大用户最信赖的反渗透净水器,耗水量十分惊人。很大一部分反渗透净水器的水能效非常低,净水与“废水”的比例普遍在1:3,甚至更低,这无疑造成了严重的饮用水资源浪费现象。针对净水器行业的节水政策,国家在2017年出台了净水行业的首个强制标准。

(摘编自中国家电网)

材料二:

反渗透净水机调查数据

(数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中怡康)

2017年11月,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34914—2017《反渗透净水机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国家标准。该标准于2018年11月实施,给消费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新标准明确,净水产水率是指在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在不降低反渗透模块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净水机经过反渗透系统净化后,总净水量占总进水量的比率。水效等级最高的级,净水产水率应当大于或等于60%,等级最低的级,净水产水率大于或等于35%。自2018年11月起,禁止生产净水产水率小于35%的反渗透净水机。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各种瓶装、桶装饮料,除人工配制的汽水或果汁外,主要分为天然水纯净水和矿泉水三大类。三大类饮料的共同点主要是未受污染、不含细菌等微生物或其他任何有害成分,并基本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可作为日常除自来水以外的辅助性饮料。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各自所含的元素成分不同。矿泉水中含有钠、钾、钙、镁、重碳酸盐和硫酸盐等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而且还含有某些符合规定含量的微量元素。纯净水经过净化处理,基本不含上述各种常量元素。由于三类饮料的元素成分不同,对人体的反应和生理作用也有所不同。其中,矿泉水除了能起到饮用水的作用外,还具有营养、保健和防病的作用。

人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汲取所需的矿物质(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饮用水正是人体从自然环境中摄取无机矿物质元素的重要途径。人体得不到足够的矿物质元素的补充,将产生一些“元素缺乏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都与某些矿物质不足有关。

(摘编自《2017年中国饮用水市场规模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四:

德国《饮用水条例》对于饮用水的标准做了明确而且严格的规定。德国所有自来水管中流出的水都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除了水的质量标准,《饮用水条例》还对水质检测有严格的规定。水质检测的频率与用户数量有关。一个小村子可能每年只需一次水质检测,而在像柏林这样的大城市每年则要检测上万次。

早在1974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安全饮用水法》,通过从水源地到水龙头整个过程的保护来确保饮用水安全。该法律由美国环境保护署及各州的环保署一起执行。美国目前大约有16.1万个公共供水系统,可为公有或是私有公司。为保证对自来水检测结果的及时、准确,美国环保署建立了一套对自来水公司水质抽检的程序,规定了一些污染物的抽检频率。调查表明,大部分人相信直接喝自来水对健康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绝大多数美国家庭会在厨房的水龙头下面安装过滤水的装置,进一步提高饮用水的质量。

(摘编自《全球各国饮用水处理情况大调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可饮用水资源一天天地减少,导致每年因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而生病人数超过十亿,并且还有很多儿童因此失去了幼小的生命。
B.反渗透净水器是当前用户最信赖的净水设备,但该类设备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产品质量差,水能效低,导致饮用水资源严重浪费。
C.2017年我国净水行业发布首个国家强制标准,将反渗透净水机水效分为几个等级。它的实施意味着有三成以上的反渗透净水机将被淘汰。
D.净水行业2017国标实施以来,净水产水率达到或超过50%的3级水效的净水机销售情况最好,而1级水效的产品同比负增长,呈现被淘汰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然水,纯净水和矿泉水三大类饮用水的共同点主要是未受污染,不含细菌等微生物或其他任何有害成分,可以饮用。
B.矿泉水中含有钠,钾等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而且还含有某些符合规定含量的微量元素,纯净水基本不含钠,钾等常量元素。
C.天然水,纯净水和矿泉水三大类饮用水,对人体的反应和生理作用有所不同,只有矿泉水具有营养,保健和防病的作用。
D.饮用水正是人体从自然环境中摄取无机矿物质元素的重要途径,人得不到足够的矿物质元素补充会生病,许多疾病都与某些矿物质不足有关。
【小题3】外国对饮用水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北京雨燕,曾是北京独树一帜的城市符号,但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栖息地一再被挤压,数量一再减少。近年来,随着生态理念的大力弘扬、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雨燕又再度翱翔于北京的天际,栖息于市井的檐壁,数量开始回升。
燕子,从来都是与人亲近的自然风物,也凝聚着文化韵味。从“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看出,燕子既是风景的点缀,也是情感的慰藉。北京雨燕的意义,也不只是城市的风景,更体现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体现着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摘编自《一座城与一群燕子的“血脉相融”》)
材料二:
北京一共有多少只雨燕?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雨燕仅存3000只左右。然而,在半个世纪前,这个问题还很难回答,漫天飞舞的雨燕与古老的北京城“血脉相融”,难分彼此。1965年6月,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沿着紫禁城的护城河骑车慢行,一路发现了近400只雨燕。1966年,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赵欣如还在北四条读小学,他清楚地记得,校舍周围生活着数百只雨燕,不时就会错飞进教室。在老北京的记忆中,从天坛到太庙,从故宫到雍和宫,从北京的城楼、箭楼到颐和园的八方亭、东宫门,雨燕成群结队围绕着建筑飞翔,形成鲜活的古都风貌。
(摘编自《北京雨燕为何濒临消失》
材料三:
1870年,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一只雨燕标本,将其拉丁学名命名为ApusApus pekinensis,意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北京雨燕”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一直是北京中轴线上活着的文化,居住在高大的皇城中,用飞翔的视角见证着这座古城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雨燕的口裂宽大,一只雨燕每天能捕食近万只昆虫,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也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庆幸的是,这群机智又顽强的生物,在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下,重新焕发了生机。
(摘编自《伴城而栖的雨燕》)
材料四:
据统计,一对十天左右的幼鸟每天由亲鸟喂给的昆虫有248只,孵出二十天的幼鸟所吃的虫数可达3675只,快出巢时为6927只,一只衔虫育雏的成鸟,在嘴里就发现了281只昆虫,其中有蚊三只,小形蝇类46只,蚜虫22只,虻类4只,蜘蛛1只,蝽象34只,浮尘子171只。所食昆虫除极少数益虫外,均为害虫,足见雨燕在消灭有害昆虫方面,对人类的益处是很大的。
(摘编自科普读物《雨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生态理念的缺失,保护措施的不力,使得北京雨燕栖息地一再被挤压,数量锐减。
B.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雨燕前后数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告诉人们,漫天飞舞的雨燕曾经是古都的鲜活风貌。
C.生活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雨燕的存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有着重要意义,对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也起着重要作用。
D.“北京雨燕”对人类益处很大,其所食昆虫绝大多数为害虫,单是孵出二十天的幼鸟所吃的害虫便已数量可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雨燕是北京的风景,也是北京人的情感慰藉: 体现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也体现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B.在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下,雨燕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一定会超过原有规模,并重新成为北京独树一帜的城市符号。
C.雨燕的口裂宽大,一只育雏的成鸟的嘴里就有281只昆虫,能够满足一只十天左右幼鸟天所需的食物量。
D.人们认识到北京雨燕在消灭害虫方面作用巨大,因此加大保护力度,使雨燕再度翱翔北京天际,重现当年古都风貌。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才能重现北京雨燕与北京城“血脉相融”的胜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