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找寻小喇嘛的人
申赋渔
1999年的夏天,我因事业不顺而请假去旅行。我从南京去了西安,从西安去了兰州,接着又来到青海的西宁。没有计划,只是一味往远处走。
从西宁的塔尔寺出来,在市里转了一圈,实在没什么可去的地方,就返身去了长途汽车站。正好有一辆车要去青海湖,已经启动了。售票员出来给我打了个手势,发动机就突突地响着,在车站的出口等我。
车上只有最后一排有两个空位,等坐定下来,我不由吃了一惊。整个车上静悄悄的。偶尔有人说话,也是压低了嗓门,像在耳语。当然,即便大声嚷嚷我也听不懂,一车全是藏族人。
坐在我右手边的是一个中年汉子,脸黑得可怕,见我看他,立即定定地望着我。我慌乱地移开目光。在他的脚底下,放着一只包。包的拉链拉了一半,一把长刀的柄露在了外面。我立即把头扭过去。我左边是空位,空位的左边是一个袒露着右臂的中年喇嘛。
喇嘛微微笑着,朝我点点头。到底是出家人,慈眉善目。我悄悄把屁股移到左边那个空位上,靠喇嘛坐下。
喇嘛看我坐过来,很高兴,或许是对一个孤身的内地游客好奇,主动跟我搭话。他的汉语相当生硬。他说他去找他的小徒弟。小徒弟12岁,因为骂了几句,就跑了。他叹口气。他已经找了三天。有人说这孩子跑回家了。他去他家里看看。车子从西宁开到小喇嘛的家,下午出发,要开一夜。下车之后,还要翻两座山。
车子越开越荒凉,像一个小虫子爬行在无尽的山路上。虽然有喇嘛在跟我说话,可是陷身到这气氛诡异的陌生人群之间,我总觉得不安。车子开到倒淌河,司机停车休息。我上过洗手间,又赶紧上车。一个人在车上往外打量。倒淌河的水很浅,河面也不宽,涉水能过。看不到河岸,也许就没有河岸,河水可以随便在草地上流淌。长满青草的河滩无边无际。那个喇嘛蹲在河边,用手捧着水洗脸。他回过头,看到我一个人在车上看他,站起身,朝我挥挥手。
人们陆续回到车上。车子缓缓开出。坐在我旁边的喇嘛从怀里掏出一本本子,递到我手里。他说,这是他登上北京天安门,发给他的证书。我一看,果然是。我说,你去过天安门?真不错。心里有点好笑,去过北京也值得炫耀么。他又跟我说,他去过黄鹤楼。“离你们南京近不近?”我忍不住笑起来:“远得很,那是在武汉。”喇嘛看我笑了,也笑。随后,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我看不懂,也许是他出家的证明。他指着一行藏文说,他叫加措。我有点诧异,这就像我主动给一个陌生人看我的身份证。这是什么意思呢?喇嘛可真是奇怪的人。
天越来越黑,车子像往一个深渊里开。外面除了这辆车的车灯,前后左右,看不到半点光亮。黑暗像是黏稠的,车灯的光亮被吸住了,根本射不远。加措说,你到青海湖做什么?我说,就是玩。他说,玩不大方便。没景点,也没什么人,住的地方都没有。我看看他,我不太相信这么有名的青海湖,竟如他说的一般。然而我没多问。我想,到了就知道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加措推推我。我猛然坐直。加措说:“要到了。你下车之后,沿着右边的一条路,一直往前,走一公里,再往右,走500多米,就看到灯光了。你跟旅社的人说,是加措介绍你来的。”我连声说谢谢。心里却想,呵,帮朋友拉生意吧。
我一下车,立即就被黑暗淹没。加措从汽车的后窗用手电照着我。车子开得很远了,那手电还亮着,最后变成了一个小亮点,才慢慢消失。
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如果没有加措的指点,我根本不知道往哪里走,连路都找不到,只能在荒野当中迷失。
找到旅店,老板是个汉族女子,听我说到加措的名字,双手合十,念了一句佛号,立即为我安排晚饭和床铺。
当我终于在旅店的木床上躺下时,我满心惭愧。在我上车之后,加措其实就看出了我内心的惊惶。他为了我心安,一直做着种种努力。我所有的小心思,对于加措来说,都是透明的。可是他宁可忍受我的猜忌,却要把慈悲布施到最后。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事业不顺”“没有计划”等出游背景的交代,隐隐透露出“我”此行中内心的惶恐与不安,为全文作铺垫。
B.喇嘛与全车人举止的不同,让我更愿意挨着慈眉善目的喇嘛,但是“我”内心的不安并未消除。
C.喇嘛在旅途中不断地和“我”交谈,目的是消除“我”内心的不安,但他的这些行为却让不明就里的“我”感到十分怪异。
D.文章结尾部分有关旅店的描写,再次深化了喇嘛这一形象,可以看出“我”对喇嘛之前的猜忌懊悔不已,也表现出“我”对宗教由不信任变得信任。
【小题2】本文多次描写“我”身处诡异的气氛及荒凉漆黑的环境中,有何作用?
【小题3】本文结尾一段写“我”的内心独白是否多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04:0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戈壁绝尘

严风华

在山水秀丽的南方,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戈壁是什么样子。

当我飞临甘肃的上空,从飞机舷窗往下一看,我立即目瞪口呆。

飞机下面全是山,是我从没见过的如此辽阔无边、连绵成片的群山。但山山皆秃,没有林木遮掩,没有河水流淌,仿佛一群肌肉发达的或蹲或卧的虎豹全都被扒光了皮毛,光着身子任由太阳炙烤,而导致皮肤干裂,变得全身灰黄,毫无光泽和血色。

噢,大西北,裸露的大西北,灰黄的大西北。

落到地面,戈壁滩的苍茫赫然入目,我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目瞪口呆了。

四周环顾,没有人影。天和地之间,是一条平直的线。遍地里,每一颗沙粒、石块,每一堆沙土、乱石,每一条干枝、枯草,忽然都活了起来,仿佛就是词典里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一个个都代表着孤寂、干渴、饥饿、迷失、慌乱、恐惧、死亡这样的词义。捡起来读,心会发毛,手脚颤栗。

我知道我来到了曾经的古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最早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命名的。想必当年肯定是一条充满灵性充满浪漫的路吧,常常是驼队不断,马蹄声脆,绸缎拖地,五彩缤纷,轻柔而曼妙。也许我站立的地方,就曾经有驼队小憩过。夜色里,篝火灿烂,奶茶飘香,烤肉诱人,说不定地面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残骨或木炭。

望茫茫旷野,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喧嚣,看不出轻柔而曼妙的景况。一种苍凉的气急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戈壁的地面和上空。当我被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

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一阵的,由远及近。西汉的张骞,第一个穿过了西域的苍凉。

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率随从百人,首次出使西域。张骞的队伍,一字排开,夹杂着马蹄声、驼铃声和人的脚步声,一路浩荡,经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让这不曾出现过人烟的戈壁第一次留下了一串串人的脚印。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几经周折,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用脚步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城的孔道,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的丝绸之路。

张骞无疑成了功臣,名垂青史。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没得毫无踪影。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

很幸运,在这条古道上,在这一片荒漠里,有一些事物竟能经受住风沙的冲刷,留下了足迹。玉门关玉树临风,最为坚贞和强悍,这是我的戈壁之旅最强烈的印象。

玉门关是汉武帝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于公元前121—107年间下令修建的。这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周边无一建筑,唯见茫茫沙砾,空旷无人。尽管日月侵蚀,已经显出破败,但它那种孤傲和霸气,依然镶嵌于城墙中,巍然不动。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益将军歌》:“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其时,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但今天它难免寂寞了。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它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为后人努力地与日渐一日的衰败和冷清抗争。

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自张骞之后,穿越过戈壁滩、大沙漠的人,还有大司马霍去病,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西域行军司马班超,高僧法显、唐玄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然还有许多的无法记入史册的无名小卒。他们当中,有的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守护者,也有一些掠夺者、破坏者。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丝绸之路才有了悲喜交加的历史。

但一切都归为苍凉。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但时间一长,尘埃终要落地。后来者,看着前人留下的废墟,一番唏嘘之后,却找不到他们的脚步了。谁都是戈壁的过客。我长久地站在那儿,感受着那一片苍茫,渐渐又被苍凉淹没。戈璧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贯穿,那只是一片荒漠;丝绸之路要是没有那一群人走过,那条路就必然寂寞;那一群人如果没有留下悲喜,那就没有了苍凉;人要是没有经历苍凉。那就是苍白。

苍凉是戈璧的神。

(节选自《2011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戈壁的“苍凉”贯穿全文,写出了作者在戈壁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文脉清晰,形散而神不散。
B.“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比喻戈壁的沙石草枝等,形象写出作者初到戈壁时恐惧绝望的心情。
C.文章运用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戈壁之景,作者对戈壁的深沉感慨借此表达得淋漓尽致。
D.文章结尾寥寥数字将戈壁最突出的特征凝练写出,收束有力,词简意丰,含义隽永,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小题2】文章使用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修建玉门关等大量史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题目“戈壁绝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湖底的河流

彭家河

隐藏进水里的水,如何寻找?就如在浩渺星空寻找一粒星子。

我在千里之外想起故乡,自己仿佛正淌过清澈的河水,水下光滑的卵石在胖乎乎的脚丫下吱吱乱叫,不时踩上一块青苔,一条冰凉的蛇便划过脚背……

那时的西河,河面在三条山脉断裂处的谷底,河床很宽,水面只是河床中间的一绺,水面下是大大小小的光滑卵石,水边是一直斜伸向山坡的宽敞而光秃的沙地,再向外就是长满芦苇和杂草的土坡。从这座山到对面那座山,必须经过宽宽的河床。

我上小学时,学校要扩建成砖瓦房,修砖瓦房需要河沙,沙在西河边到处都是,当年也没有公路,于是学校便组织学生全部下河去背沙。不光有学生,还有老师、家长。沙分干湿,色泽较深的是水分重的湿沙,这些沙装在背篼里就不会从篾缝里漏出去。灰白的是干透的响沙,走一路,细沙会形成一股沙流不断往下漏,估计背不到学校就漏完了。铲沙的大人早知道这些,往往先往背篼里铲一铲湿沙垫底,再铲干沙。有些调皮的孩子偷偷铲几铲干沙背上就走,干沙边走边漏,背篼越来越轻。

那时,一学期只学语文数学两本书,也没有课外作业。放学后,我们就在教室背后的山坡或者路边玩耍。到了周末和寒暑假,我们还要到村外的山坡上放牛。放牛场在山嘴上,在那里可以看到山下的河沟。放牛场对面的山腰修通了公路,一辆辆汽车从河边来来回回拉沙,说山那边在修大坝,要把西河拦起来。小孩子对大坝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躺在石头上看那些绿壳红壳的汽车在公路上慢慢爬。傍晚把牛赶回家后,那些汽车也不停歇,开着灯继续拉沙,灯光雪亮。

在我小学毕业那年,听说大坝已经修好,要下闸蓄水。陆陆续续有河边的住户往山上搬迁,村上开会有了一些陌生姓氏的男人,班上也有一些陌生口音的孩子。此时,站在学校后的石头上,可以看到远处山下,西河的一小片水光亮了起来,不久有船从河两岸来来回回。我想象当初没有蓄水的时候,从这边的山腰到那边的山腰,要走过多少弯弯曲曲的山路,现在船只要直直一划,就到达了。船经过的路线,正是当年我们在山下仰视的鸟儿们飞行的路线。小时候想,只有神仙可以自由飞行,现在看来,从水底向上看水面,船上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另一个世界呢?

我时常想起蓄水前的小河,现在它们到哪里去了呢?那些水还会不会在之前的乱石中流淌?湖面升起来,河流遁隐在水下,哪些是河水哪些是湖水?水藏在水中,才是一种不显山露水的大智慧。

西河上的大坝蓄水后,把曾经半山腰下的一切掩藏在水下,我想,在我们这一辈之后,谁也不知道水下之前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如果谁再说起之前的村庄,会不会觉得恍如隔世?或许,正因为人生短暂,岁月无痕,我们才如此看重人间的古往今来,才会对脚下大地上的万物充满悲悯。

如今,西河在我的家乡音讯全无,它已深深埋藏在十三亿立方的水域之下,这片水域叫升钟湖。山民们转身成为渔民,吃惯红苕苞谷的肠胃已经适应鱼虾河鲜,耕田犁地的手艺被捕鱼撒网取代。深山老林变成水乡泽国,一水之隔,天地已经焕然一新。我的童年,已经淹没在湖水之下,岸边只是人到中年的回乡人。

寻找湖面下曾经宽阔的西河,打捞记忆深处的陈年旧事,慢慢明白,世间所有的人事,也如西河,一直在静静地沿着自己的河道暗自流淌,哪怕我们没有看见。

(选自2018年2月2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小时候的生活片段,表现出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B.文章运用时空转换的叙述方式,开篇从现实入笔,通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流露出作者对西河消失的失落与眷恋之情。
C.“有些调皮的孩子偷偷铲几铲干沙背上就走”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顽皮与淘气,表现了作者对他们这种行为的不满之情。
D.作者在文章中对童年趣事进行了描述,又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写出家乡的变化,用质朴的文字抒写着对家乡的深情。
【小题2】联系文本,谈谈你对“隐藏进水里的水,如何寻找?”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面对已经掩藏在湖底的故乡,作者生发出哪些人生感悟?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项最新研究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大约5亿年前,海底有一条无脊椎生物经历了两次成功的DNA复制——这是一次“程序错误”,但是这一个“错误”却意外地触发了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最终出现。
好消息是这一次古老的基因“突变”极大地改善了细胞通讯系统,因此我们的身体细胞整合信息的能力比现有最先进的智能手机还要好。不过也有坏消息,那就是这种信息通讯偶尔会出现崩溃,导致这一现象的基因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寒武纪时期,这一缺陷会导致糖尿病、癌症和神经错乱。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作者之一,英国邓迪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卡罗尔·麦肯托什教授表示:“借由有性生殖的生命体一般拥有两份基因,分别遗传自父方和母方。而在5亿年前所发生的事情便是:这一过程在一只无脊椎动物的身上出现了错误,它继承了两次原本应当又继承一次的基因组。而在后来的几代中,这一错误反复发生,基因数量再次翻掊。”  
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组对人体细胞内数百种不同的蛋白质进行研究,考察它们对生长因素和胰岛素的反应情况,胰岛素是荷尔蒙的一种。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性蛋白质被称作14—3—3。在这项最近的研究工作中,科学家们对这些蛋白质进行制图、分类并展开生物化学分析。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回溯到了最初的基因复制时期,回溯到了寒武纪。
世界上最初携带这一基因组的生物究竟是什么,目前仍然无从知晓,不过麦肯托什教授表示现代生活在海中的文昌鱼似乎和这种早期无脊椎生物在它发生那两次严重的基因复制错误之前的状态相当相似。因此,麦肯托什教授认为文昌鱼可以被视作是今天所有脊椎动物的“非常古老的姐妹”。
这种被一路继承下来的蛋白质似乎已经经过演化,它会形成一个“小组”,相比单个蛋白质的情况,这种蛋白质组能生成更多的生长因子。麦肯托什教授表示:“因此在人体细胞内部的这一系统的行为就像是一套信号多路分发系统,就像是我们的手机能得以同时处理多条信息的功能类似。” 
尽管像这样的“团队合作”有时也并非一直是有益的。但是研究人员们指出如果某项关键性的功能是由单一个蛋白质实现的,就像是在文昌鱼体内那样,那么这一蛋白质的丢失或突变将会是致命的。而如果蛋白质进行“团队工作”,即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出现丢失或变异,这个个体也将得以存活下来,尽管可能会有一些身体功能上的障碍。这种缺陷或许可以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癌症这些让人类深受其苦的病症。
麦肯托什教授和她的同事们目前正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种能引起黑色素瘤和神经错乱的蛋白质大类上。由于这项研究可能牵涉和远古时期基因突变事件之间的联系,这项研究在帮助对抗疾病的同时还将有望揭开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演化之谜。
(摘编自2012年7月28日《人民网》)
【小题1】(小题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小组通过研究认为,文昌鱼携带了无脊椎生物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组,从而对以后人类和其他生物最终出现创造了条件。
B.5亿年前的海底无脊椎生物拥有遗传自父方和母方的两份基因,它们一般情况下只继承一次父方和母方的基因组。
C.现代生活在海洋中的文昌鱼可以被麦肯托什教授视为今天所有脊椎动物的“非常古老的姐妹”,是因为它与早期无脊椎生物发生那两次严重的基因复制错误之前的状态非常相似。
D.如果文昌鱼体内具有某项关键性功能的单一蛋白质发生丢失或基因突变,那么这种变化将会产生致命性的危险。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认为,发生在寒武纪海底的一条无脊椎生物身上的两次DNA复制是一次程序错误,但是正是这次错误不断的发生,最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B.无脊椎生物经历的这次基因突变使得身体细胞整合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改善,但是也让一些疾病的出现成为了可能。
C.这次基因突变改变了有性繁殖生命体只继承一次基因的情况,而且以后反复发生的错误使得基因的数量越来越多。
D.麦肯托什的团队通过对生长因素和胰岛素进行制图研究和生物化学分析,让他们找到了基因突变的最初时间——寒武纪。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多次基因复制的蛋白质能生成更多的生长因子,可以一套信号多路分发,同时处理很多信息,这和手机同时处理多条信息的功能非常相近。
B.被继承下来的似乎经过演化而形成的蛋白质小组可以有效防止某项关键性功能蛋白质的丢失,保持生物功能持续和生命体存活。
C.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出现,可能是因为蛋白质进行“团队工作”时,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出现丢失或变异,出现一些功能障碍而造成的。
D.可能牵涉远古时期基因突变事件的黑色素瘤的研究,在帮助对抗疾病的同时还揭开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演化之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康德认为,认识含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要素。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康德的这一划分,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
儒家的“格物致知”,通俗地说,就是用既有的思维尺度、框架去衡量、测度对象。只是这种把握绝非理性主义,它更具有“豁然贯通”的悟性特色。“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如若过多地理性思考,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往往反致迷惑。老子的“玄览”,概括了道家的根本思维方式。“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超验即要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保持内心的清静和安宁。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常无欲,以观其妙”。
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又吸收了儒家特别是道家的要素,凝聚了中国乃至东方悟性思维的精华。在佛家看来,“开悟”是修行之目的,而“菩提”为所悟之智,“涅”为所悟之理,佛及阿罗汉则为所开悟者。佛教义理对“悟”或“了悟”有甚为精密、详尽的研究和解说。依所悟之程度,将悟分为“小悟”和“大悟”;依所悟之迟速,将悟分为“渐悟”和“顿悟”;依所悟之途径,将悟分为“解悟”和“证悟”(由理解真理而知者为解悟,由实践修行而体得真理者为证悟);依所悟之主体,将悟分为“悟自”和“悟他”,更为重要的是,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了悟的方法,堪称无数佛教大师和佛教徒通过世代刻苦修行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的悟性体验的结晶。这种悟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质尤其在中国禅宗中得到典型的充分的呈示。
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悟性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总体上说,以儒道释特别是中国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方式,完全超出了康德所划定的“感性、知性、悟性”的认识框架,超出了康德将理性视为认识的最高形式的观点,从而也超出了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范畴本身。因此,感性、理性、悟性应是人类认识所固有的要素,它们都不可缺少。
(摘编自侯才《论悟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格物致知”和道家的“玄览”是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它反对理性主义,倡导超验性观察思考。
B.悟性思维方式在禅宗和佛教中有很多体现,为了开悟,需要“菩提”的智慧,方能悟到“涅”的真理。
C.中国禅宗的悟性理论超出了康德的认识框架,进而也超出了西方康德所代表的“哲学”含义本身。
D.康德建构的人类认识模式基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立场,而容纳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中国禅宗的“悟性”思维,表明了中国禅宗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
B.文章以西方主流思维方式“理性主义”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中国传统哲学“悟性主义”的价值。
C.文章从中西哲学视角审视东方悟性主义和西方理性主义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
D.对于认识模式,文章先交代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接着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最后完善了认识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用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理解中国传统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就是不可思议的、神秘主义的、直觉的存在。
B.只有读懂精密详尽的佛教义理,从而在刻苦修行的实践中取得丰富的悟性体验,才能觉悟真理实相。
C.鉴于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各自特点,由此可知未来文化就不应是“西方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D.悟性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对悟性思维的梳理和挖掘,也是对原有人类认识结构的补充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