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人素质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只有达到时代的要求,才可能选择最合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发展经济离不开资源,而促进经济发展的资源大致可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单纯以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大量投入来谋求经济发展,总是以自然资源惊人的浪费和巨大的破坏为代价。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为将来、为子孙后代着想,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培养与造就、开发与利用上——大力发展教育。
社会经济与科研,科研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在不同步发展上,只有教育事业发展了,科研、经济和社会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其次,表现在同步发展上,科研、经济和社会每前进一步,教育事业也应同时前进一步,始终保持领先一步的地位。快速发展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增长;但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教育发展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同时,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分别受到不同发展规律的作用,必然会在同一发展阶段上出现发展速度差。教育发展的成就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不能简单地对应。教育与社会的供求关系和运行规律,决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特点:适度超前。只有这样,才可能摆脱滞后发展、断续发展而持续发展。
贫困是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解除贫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现在世界上的贫困地区的人们受教育程度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最多。知识贫困是物质贫困之源,反过来,物质贫困又是知识贫困之源,而一国一地贫困又是个人贫困之源。消除贫困不应仅仅消除物质贫困,虽然这是消除贫困的重要目的,而应同时消除知识贫困,甚至要超前消除,因为,如果仅仅消除物质贫困,至多也只是暂时的,而不可能是根本的。
终身教育不仅是实现教育自身持续发展和人类持续进步的重要措施,更是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终身教育是以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回归教育和循环教育的形式来实的。终身教育在西方很受重视,在发展过程中并取得了很多可资鉴的经验,供我们学习。
具有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等特点的现代和未来社会,都对就业者受教育的程度要求不断提高。以往那种一次性职前教育、终身受用的劳动用人方式已被打破,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只有通过不断主动学习来改造、发展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才能够适应社会和工作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人人都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层次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不少传统职业产生变化甚至消失,同时又有不少新的职业产生。具有“活到老学到老”传统思想的中国人,是有着深厚的终身教育的文化基础的。
(摘自李玲《论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社会成员素质只有达到时代要求,才可能实现我们社会每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B.不可持续发展常单纯依靠大量投入自然和资本资源,这势必会造成资源浪费、破坏。
C.人才培养周期长,教育发展具有渐进性,所以决定了教育具有“适度超前”的特点。
D.终身教育是一种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促进人类持续发展的教育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举例论证的方式分别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与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B.文章从“不同步发展”“同步发展”两方面阐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科研的关系。
C.文章分析了贫困表现及类型,这是为了说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D.文章采取对比论证的方式,阐述了终身教育对现代和未来社会中就业者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同一发展阶段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会出现发展速度差,只要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就能摆脱滞后,持续发展。
B.我国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在终身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来应对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对传统职业的冲击。
C.面对一次性职前教育消失、社会层次调整等社会情况,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D.中国人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文化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常据不同需求开展终身学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4 04:3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

张维为

中国不是一个放大的东德,也不是一个普通国家,而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

文明型国家是长期历史进程中“百国之和”的产物,有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以人口为例,中国的一个春运就有30多亿人次上路,这大约等于把整个南、北美洲和整个欧洲、非洲、俄罗斯、日本的人口都在一个月里挪动一下。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具有一个洲的规模,区域差异性巨大。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举世罕见。以餐饮为例,欧洲最丰富的菜系是法国菜,但我个人以为中国八大菜系中的任何一个菜系,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可能都超过了法国菜。这种巨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中国政治治理最困难的地方,也是中国崛起最精彩的地方。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四超”特征实际上已经规范了中国的发展路径,规范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也就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不照抄照搬,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站、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推动大胆而又慎重的体制改革和创新。这种实践理性和英国人崇尚的经验主义哲学有共通之处:大卫·休默、埃德蒙·伯克、伯特兰·罗素,如果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今天仍健在的话,他们会理解今天的中国。

实践理性使中国较好地避免了政治浪漫主义和经济浪漫主义,避免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和经济陷阱,特别是避免了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金融危机、伪“民主化”导致的国家解体等重大陷阱,实现了中国今天的全面崛起。

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确实对西方模式形成了某种挑战,从政治上看,中国模式最终可能会给世界带来一种范式变化,即从“民主与专制”的分析范式转向“良政与劣政”的分析范式。而良政、劣政可以是西方的制度,也可以是非西方的制度。中国模式将激励越来越多的国家大胆探索自己的道路,进行体制创新,追求良政善治。

中国的发展模式有自己的缺陷,还在不断完善中。它充满生命力,西方没有必要害怕中国模式。和经济增长一样,发展模式的竞争可以双赢;可以互相学习,中国已经从西方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还在学习,以后还要继续学习,且在高度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多自己的东面。西方不妨也尝试从中国的成功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这将有助于避免误判中国的未来,也可以丰富我们共同的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棘手的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我曾经在上海和《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的作者福山教授有过一场关于中国模式的辩论,我坦率地告诉他,历史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如果一定要说终结的话,那只能是“历史终结论”的终结,而且这种终结对中国有好处,对西方也有好处,对整个人类都有好处,因为整个人类都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更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国家,而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型国家。
B.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面积相当于一个洲,因而区域差异性巨大,文化丰富性罕见。
C.中国人口多、疆域广、历史久、文化丰,决定了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
D.理解中国模式既可以丰富人们共同的智慧,也可以解决各种棘手的全球性问题。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不是一普通的国家,因而治理国家时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别的国家的发展模式。
B.中国春运挪动人口多、中国菜系丰富多样,是中国文明型国家某些方面的一个缩影。
C.中国没有采取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因而避免了金融危机、国家解体等重大陷阱。
D.各国发展模式多种多样,有自己的长处也有它的缺陷,不能只用“民主与专制”衡量。
【小题3】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给当今世界发展模式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词”作为这种诗体的专称,还是比较后起的。在唐五代时,这种新诗体原被称为曲子词。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诗余、乐府、长短句等别名。这些名称都代表着词体的某种特点。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曲子词这个名称,最清楚地表明了词体的性质,表明了词与曲的关系。曲是指音乐的部分,词是指文辞的部分。在乐曲歌词中,这二者原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不可分离的。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余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这些话都对词曲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所以,我们可以说曲子词是词体最确切的全称。

诗余的名称是晚出的,大约始于南宋。南宋初林淳的词集名《定斋诗余》,廖行之的词集名《省斋诗余》。如果说这些集名是后人所加,那么,至迟宋宁宗庆元间编定的《草堂诗余》,已经表示诗余这个名称的成立。

把词称为诗余,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词是诗的下降,是诗的余绪剩义。这是轻视词的看法。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填词不得名诗余,犹曲自名曲,不得名词余(元明散曲又称为词余)。又诗有近体,不得名古诗余,楚骚不得名经余也。故填词本按实得名,名实恰合,何必名诗余哉!”清汪森《词综序》也说:“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谓诗降为词,以词为诗之余,殆非通论矣。”都是反对把词贬低称为诗余。

另一种认为词是出于唐代的近体诗,是从律诗绝句中变化出来的;唐人是先用五、七言诗入乐,到了唐末五代,才改用长短句。如宋翔凤《乐府余论》解释词之所以“谓之诗余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如太白之《清平调》,即以被之乐府,太白《忆秦娥》《菩萨蛮》,皆绝句之变格,为小令之权舆。旗亭画壁赌唱,皆七言断句。后至十国时,遂竞为长短句,自一字两字至七字,以抑扬高下其声,而乐府之体一变。则词实诗之余,遂名曰诗余”。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词的产生过程和唐代歌诗的实际情况。词的产生和创作本来是为了配合音乐,歌词必须适应乐曲,所以一开始就有长短句的采用,就是齐言和杂言两体同时并用。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知道隋唐之际已有合乐的长短句的词,它的产生可能犹在近体诗正式成立之前。唐代歌词,固然很多是用五、七言诗,但也有很多早用了长短句的。终唐之世,不断传唱五、七言诗,也不断传唱长短句调。唐代诗与词的发达程度实有不同,这不是因为它们产生的时代各有先后。而且文人词虽然是后起,但民间词早已先行。说长短句用作歌词是后于五、七言诗,词是由律诗绝句变化而出,这是不合事实的。

所以把词称之为诗余,不仅包含有贬低词的意思,而且对词体的产生、形成过程也作了曲解。

 (摘编自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被称为诗余,一种解释认为词是诗的余绪剩义,另一种解释则认为词是从近体诗的律诗绝句中演化而来。
B.毛先舒认为词不能称为诗余,是因为从词创作的角度讲,称词为诗余,名实不符,有悖常理。
C.汪森也反对把词称为诗余,他认为从词的源起角度讲,古诗和乐府与近体诗和词,难分先后。
D.宋翔凤主张称词为诗余,他以小令始于绝句为例,从词句字数变化的发展过程证明其观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开篇先历数了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接下来分别论述了这些称谓所代表的词体的特点。
B.文章论述语言精准,如在论及“诗余”这一名称的产生年代时,用到了“大约”“至迟”等词语,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C.文章旁征博引,多次使用了引证法,引用的古文献,都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也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学术功底。
D.文章有破有立,破即驳论,立即立论。在论述词被称为“诗余”时,运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直接驳斥了历史上的错误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斋诗余》与《省斋诗余》两部词集,其集名若非后人所加,则我们所知词被称作诗余的时间会更早。
B.词的产生出于配合音乐的目的,歌词创作要适应乐曲,这使得词句采用长短句,齐言杂言并用成为必然。
C.据现有资料,不排除词的产生年代还可能早于近体诗正式成立,说词是由律诗绝句变化而出,不合事实。
D.唐代诗与词的发达程度,与其产生时代的先后无关,主要是因为前者更受文人青睐,后者只在民间流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态文明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推进的一种文明形态,其要义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哲学基础的生态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范式的转型升级,把握其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三大转型”,推动生态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对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观转型。现代西方哲学是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哲学,它认为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为客体,是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通过发挥主体力量,人类战天斗地发展生产,取得工业文明巨大成就。在这种哲学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对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暴露出这种哲学的局限性。生态哲学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目标,是一种整体论、有机论的世界观。其主要观点是,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一个生命共同体。正因如此,生态哲学主张放弃首要次要之分,拒绝人类中心论。
价值观转型。20世纪80年代,以自然价值论为核心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系逐步形成。该体系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不仅对人类生存发展有意义,而且按照生态规律生存发展。肯定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是生态哲学成为新的哲学范式的最重要特征。美国环境伦理学会创始人罗尔斯顿指出:“传统西方伦理学未曾考虑过人类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价值……在这方面似乎东方很有前途。”2000多年前,孟子曾说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强调不仅要爱亲人爱人类,而且要由爱人推广到爱万物。这是因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均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属于一个值得敬畏、带有神圣性的“天地”。
思维方式转型。工业文明的哲学强调分析性思维,特别是以线性非循环思维指导人类行为;而生态文明思维,注重用生态系统整体性、非线性、循环性的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以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为例。在工业文明发展中,工业生产采用矿产—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模式,这种模式难以持续。生态文明的生态化生产,通过精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采用矿产—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可持续的。从线性思维到循环思维的转型,为人类对矿产资源的科学、有效和最大化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积极推动生态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中国在生态哲学研究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让生态文明实践和生态哲学研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人民日报》余谋昌《适应生态文明的哲学范式转型》)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哲学主张人类与自然没有首要与次要的区别,因此,人类与自然是平等关系。
B.生态哲学超越现代西方哲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保护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C.现代西方哲学已经暴露出问题,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实践应该摒弃现代西方哲学的指导。
D.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生态哲学研究,生态哲学研究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实践。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态哲学思想体系形成。
B.生态哲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是其中的主体。
C.罗尔斯顿赞同孟子的观点,孟子对自然界价值的认识比罗尔斯顿甚至比西方早2000多年。
D.生态哲学从线性思维到循环思维转型,我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应该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入手,引出把握生态哲学转型,推动生态哲学研究的话题。
B.文章在论证生态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后,强调要积极推进生态哲学研究。
C.文章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有力。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横向展开议论的结构方式,互不交叉,说理全面,条理清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猎 狐
凸凹
山里的狐狸不吃鸡。这次却吃了。因为连着下了七天大雪。
吃了一只,没人理会;吃了两只,还是没人理会……终于有人来找父亲:“这狐狸该治治了,它太贪了。”父亲点点头。山里人好脾气,处事皆有几分宽容;这回就是狐狸的不是了,把人“挤兑”急了。
父亲寻着狐狸的爪印,找到后山的凹处,便把随身带的铁夹子埋下了,又盖上一些浮雪,狐狸肯定会被夹住。
果然有一只狐狸被夹住了。那狐狸通体雪白,与雪融在了一起。父亲愈靠近它,它叫得愈欢。声音震得树梢上的雪簌簌地落下。
父亲快到它身前了,狐狸果断地咬断了夹子上夹着的那条腿。它不愿落到人的手里。父亲心里一热,他被狐狸的壮烈感动了。
狐狸拖着一条残腿,跑得很慢;父亲便去追它。快要追上它了,父亲突然打了一个趔趄,摔倒了。狐狸也停下来,看着父亲从地上爬起来,它趁机喘一喘气。父亲又追它了,它便也放开腿一蹦一蹦地跑。父亲加速它也加速,父亲减速它也减速,人和狐狸总是相距那么一段距离。
父亲有些喘不上气来,便停下脚步;几乎是在同时,狐狸也戛然停下。父亲看着狐狸,狐狸也看着父亲。狐狸的眼睛睁得很大,即便是被白雪映照着,也能看出它眼神里的灼灼光芒。狐狸干脆将那只断腿抬起来,用舌头轻轻舔上边的血迹;血迹很快便被舔干净了,血洇过的皮毛,就依旧雪白。它比人还从容。
父亲被它激怒了,心里躁得很。“非得追上你不可。”父亲说。父亲箭一般蹿出去;狐狸也箭一般蹿出去。两者无声地较量着。树上的栖鸟,也都不敢叫出声,悄悄地飞走了。狐狸跑得太快了,不想撞到一棵松树上,回头看一眼父亲,呜哝了一声,晕过去了。父亲大喜过望,脚下就又鼓了鼓劲,倏地就奔向狐狸倒下的地方。但脚下感到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头也撞到干上,眼前一阵黑,不情愿地躺下了。待他醒过来,见几尺远处那只白狐狸也蠕动着身子。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便有些犹豫。
狐狸站起来,静静地望着他,眼光里竟有几分女人一般的温柔。父亲便有了几分困惑。树梢上的雪抖落下来,飘到他的颈窝中,有一种刺骨的沁凉。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狐狸不慌不忙地朝前走了。
父亲静静地看了两眼,判断出那只狐狸的体力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坚持一会儿,逮住它,便是很自然的事。关键是不要让它喘息。
父亲便悄悄地撵上去。狐狸不再从容,跑得慌忙起来。追逐一阵之后,狐狸果然跑得有些吃力了,回头望的时候,就哆嗦起来。“你别着急,我马上就赶上你。”父亲有几分得意。
到了一面陡坡,狐狸受伤的腿就有些蹬不上劲儿了。可人愈来愈近了,狐狸便发出两声哀嚎。父亲听到狐狸的叫声,知道一切都该结束了。狐狸索性不再奔跑,站在陡坡上,身子转过来,前腿向上举着,看着人走近。父亲吃了一惊。
狐狸的眼光不再那么明亮,也没有刚才那份温柔,罩着雾一般的一层凄迷。它等待着。父亲知道,它在等待着与人最后的一搏。父亲不禁倒退了两步。
父亲与狐狸对峙着。面对着这么一只沦入末境,准备承受迎面而来的一切的狐狸,父亲不知怎么办好。他突然想到了人。在那个时代,人到了这一刻,也会这般地从容等待么?他看了一眼狐狸,狐狸那雪白的绒毛与雪交融在一起,似乎是雪的一部分。他觉得,与狐狸最后的那一搏,其实已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朝山下走去。把狐狸遗留在雪坡之上。
我迎向父亲,“逮住狐狸了?”
“没。”
“怎么会呢?”
“它真美!”
“怎么个美法?”
“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选自《青年博览》2015年21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的标题为“猎狐”。“猎狐”既是全文的核心事件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着这个中心事件写了白狐与猎人“父亲”追击的三个回合,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B.“树梢上的雪抖落下来,飘到他的颈窝中,有一种刺骨的沁凉。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从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白狐的假装出的“温柔”,让父亲感到害怕,他不寒而栗。
C.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白狐,偷吃鸡的白狐贪婪惹人厌,刚烈、从容的智慧之狐更令人敬畏。
D.在最后一个回合中,面对等待着与人最后的一搏、沦入末境的狐狸,对峙中的父亲突然动了恻隐之心,不知怎么办才好,决定放过它。
E. 文章结尾想法设法、用尽全力的父亲出人意料的放弃了猎狐行动,当“我”追问原因时,父亲的回答“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是故弄玄虚。
【小题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找出并分析文中对白狐眼睛的三次细节描写的内涵及其作用。
【小题3】请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猎狐”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神奇之旅

高东生

①潮湿、无风、昼夜温差大的时候,容易起雾。早晨推窗一看,白茫茫一片,一般人大概会觉得此时不宜进行户外活动,而我却想马上跑到野外去,到草丛、灌木丛里去看看,我知道,那里有一个精彩的世界等着我。
②几年的微距拍摄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大雾天,草丛和灌木丛中的小蛛网上,会均匀而整齐地缀满精致的露珠。不放轻脚步,不俯下身子,你会错过这份难得的精彩。
③露珠并不稀奇,可是,大雾里用露珠串起的项链,却美丽而神奇。每当我向别人说起这些,只要有条件,我便会打开电脑,指给人看,因为我的描述常常让人误以为我夸大其词。
④实际上,我的描述远远没有我看到的精彩,面对美丽到极致的事物,我总会感到语言的无力。像一朵鲜花的颜色,一座蜂房的精巧,一片叶子的纹理,晚霞铺满海面的瑰丽和壮阔,风吹松林的轻柔,草原上无边无际的野花盛开的美景……你说,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形容它们?

⑤那片蛛网,只有我的巴掌大小,一只黑绿花纹的小蜘蛛安处中间,它一定是等了很长时间,等阳光晒干自己身上的水汽,等莽撞的小昆虫自投罗网。它一定有极大的耐心,不然它稍微一动,满网的露珠就会七零八落。

⑥还有一只小蜘蛛,没有结网,不知是蛛网被什么破坏了,还是它本身就不是守株待兔的类型,我看到它的时候,它静静地趴在一棵干枯的狗尾巴草上,浑身缀满了钻石一样的露珠——显得这只普通的小蜘蛛富丽华贵,与众不同。

⑦放眼望去,岂止是蜘蛛和蛛网,几乎每一片叶子、每一棵草的草穗上都布满了细密的钻石一样的露水,奢华到让你难以想象。小树杈上的那根肯定不是蛛丝,因为我看到隐约的弯曲:由那根线串成的“项链”,精巧到不可思议。还有草叶的尖端、小果的下面,都有一颗“钻石”在闪闪发光、摇摇欲坠,一定有上帝之手轻轻地变出了这场魔术,太阳一出来,便如舞台上的灯光一亮,它们就慢慢消失了,不知隐身到了何处。

⑧其实,这种奇迹在自然界到处都是,只是我们太热衷于名山大川和宏伟壮丽的大场面,而忘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同样鬼斧神工的微观世界。每年的节假日、黄金周,只要是稍微有点儿名气的景点,都会人满为患。我不知道那些挤挤挨挨、熙熙攘攘的人都在看什么,看过之后留在心中的又是什么。

⑨你何不避开喧嚣的人群车流,找一个清静幽雅的地方,俯下身子,细看,再细看,精彩就上演了:小土堆会渐渐高大起来,像泰山一样巍峨,小草也如奇松怪柏般姿态不凡;土堆旁边的苔藓,毛茸茸的,养眼的碧绿,好美丽的“呼伦贝尔”啊,几只红蚂蚁爬过,简直就是一队壮硕的骏马;旁边的小水洼,把周围的野草和灌木倒映其中,再看,还有天光云影共徘徊;那里还有一片狐尾藻,一棵棵直立在水中,好似一片伟岸的水中森林……

我拍摄露珠的地点虽在野外,却临近一个建筑工地。不少人见我趴在草丛中,有些好奇我在干什么,我说拍露珠呢,他们说露珠有什么好拍的,就离开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刚刚经历了一场神奇之旅。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第⑧段加粗的部分说“我不知道那些挤挤挨挨、熙熙攘攘的人都在看什么,看过之后留在心中的又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4】请结合文本,探究“神奇之旅”给人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