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这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和文化市场方面的诸多可能。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同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还与人类差别较大。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同时代其他诗人诗歌的对比中呈现出来的。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不,它还缺少一样东西。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平生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徐志摩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能模仿人类基本的、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替代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让人工智能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使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前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加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对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来了,我们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也不必因此惊恐、畏惧,相反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和优长。
B.人工智能由于缺乏人生经历、生命体验,不可能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作品,其创作只是供人们娱乐而已。
C.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推动了艺术创作革新,人工智能已经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D.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很难做到像婴儿一样感知世界,在形式和生命体验上都无法与人类相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以人工智能想要模仿徐志摩写诗为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支撑了文章的论点。
C.文章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强有力地论证了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D.文章最后两段点明中心,阐明了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给人类的反思和挑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文艺领域,即意味着人类将面临巨大挑战,也促使人类正视挑战,抓住机遇,谋求文艺创作新的变化和收获。
B.对于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的人们而言,需要帮助他们了解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增强文化自信。
C.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应发挥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以帮助人类提升创作的品质和水准。
D.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感动人,是因为他的诗歌与他坎坷困顿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这正可以说明“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3:4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上的村庄

何永飞

①在高原,在雨季,一朵朵白云把村庄托举得很高,很高。

②坐落在山坡或山顶的村庄,常常被贴上贫穷、落后、愚昧的标签,但不管这是误解还是同情,都难以贴稳,一阵山风吹过,都将飘落山谷。

③以白云为翅膀,进入密林深处,心灵便变得特别宁静。在林间虽然没有通到骑着黄牛的牧童,没有听到悠悠的竹笛声,但翠绿的树林让人沉醉。不远处,一群白色的绵羊在啃吃青草、啃吃流云,若不是它们时不时发出“咩咩咩”的叫声,真难以辨清它们是羊还是白云。而此时,放牧的老妇或老倌,也许正舒服地坐在软软的蓑衣上,背靠一棵大树,做着一个温暖的梦。

④很多老人从出生的那刻起,就把生命完全交给了这个云上的村庄。他们把一个个节气认真播种,把生活的故事慢慢续写。当他们还没能把太阳和月亮拉在一起,他们的脊梁就弯了,可他们没有遗憾,未完成的心愿还有子孙会接着去实现。他们不担忧未来,只要太阳和月亮有一个能出来,他们就知足了。

⑤那些邪恶的词语,比如偷盗抢劫、图财、害命等,是无法攀到云端的,上去了也会立即摔下来,粉身碎骨。在村子里不属于自己的,谁也不会将其纳为己有,不会给自己的脸上抹黑。声誉,在村人的心目中,比背后或周围的高山还高,宁可一无所有,也不容许玷污自己的形象。村里养着好多可爱的小狗,狗是人们忠诚的伙伴,而不是为了护院看家。家家户户的院子里竖着竹子栅栏,但栅栏只是用来吊挂黄澄澄的南瓜和牵牛花,而不是防盗贼。

⑥村庄跟着云朵移动,云朵把村庄引向充满绚丽色彩的梦境。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头顶辽阔的蓝天,脚踏坚实的土地,他们从不自大,该昂首时就昂首,该匍匐时就匍匐。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会给村庄染上艳丽的色调,带来不同的感受。在村人看来,山花烂漫是美景,树叶凋零也是美景;天气炎热是馈赠,寒风凛冽也是一种馈赠。村人们眼里含着善良,看什么都美;胸中藏有感激,得到什么也是珍贵。村庄不需要附加华丽的伪装,一切保持着本真的面貌。

⑦村里人饭桌上的菜是自家栽种的,一般都是灶膛里的火烧着了,才跑到房子后面的园子里摘菜,芹菜、芦笋、萝卜、土豆……应有尽有。一棵白菜的味道,足以让日子过得水水润润、白白胖胖。从山涧流出的清凌凌的泉水,把身体内的毒素清洗得干干净净,从传说里飘来的白云,把灵魂涤荡得清清爽爽。村里人不是神仙,偶尔也会生病,但没有什么大病和怪病,小病小痛不用到医院治疗,一把草药,或熬成汤服下,或捣成浆敷在伤口上,没多久就恢复如初。

⑧在黄道吉日或传统节日,村里人会祭祀天地、祭祀神灵。在他们心中,所有的事物包括生命,无不是天地和神灵赐子。如果你肤浅地把无知、愚昧这样的词汇贴在他们额头上,那真正无知和愚昧的也许就是你自己。这正是他们懂得感恩、敬畏自然的体现。

⑨关于死亡的话题,我们会觉得沉重。可在白云掌心上的村庄,人们从不回避死亡。他们深深懂得,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来他们就不忌讳死亡,也不是惧死亡,而如何死得完美才是他们看重的。他们从不做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总是清清白白、踏踏实实。当死去时他们要留一个好名声,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乘着一朵白云,升入天界。罪恶会把人引入深渊。只有善良才能让自己超脱,为此,他们一辈辈乐善好施。

⑩村庄的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都挺立着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保护树木”是祖辈的遗训,村里人不管有多大胆量,都不敢把手中的斧头挥向那一棵棵威严的大树。祖先早有预言,谁要伤及,轻则个人受到惩罚,重则全村受到株连。若有谁非要一意孤行,全村人则会对其唾之驱之。

⑪不知从何时开始,也许是外面的诱惑太大,也许是内心那只欲望的小兽挣脱了链子,一些年轻人不顾白云的挽留,纷纷跑到花花绿绿的城市。他们走后很少回来,要么在那里娶妻生子,要么在那里像浮萍一样漂浮,有人杳无音信,甚至有人命丧他乡……白云间有时传来一声声叹息,一个人的魂不管在外面飘荡多久,终将会回到诞生的地方。

⑫一朵朵白云把村庄托举得更高,更高。有人乘着白云升到空中,有人乘着白云降临大地。一切没有消亡,一切都在继续……

(节选自2018年10月9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一朵朵白云把村庄托举得很高,很高”,既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也可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
B.文章语言流畅,句式整散兼用,有长句,有短句,变化自如,如行云流水,富于节奏,音乐感强。
C.全文思路清晰,先写自然环境的宁静优美,再写人们精神的纯洁高尚,再转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D.文章结尾照应开头,将开头的“很高”换为“更高”,一字之改,充满深意,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空间。
【小题2】文章题目“云上的村庄”有哪些含义及作用?请简要赏析。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动商与身体认知

动商要唤起人们对身体的重视,要重估身体的价值,要夯实身体认知论的基石。动商是对内部人自身规律运行的研究;基于身体,认识身体的运动和运动中的身体是动商的出发点;超越单纯的物理性和生理性的身体运动研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动商的目标;对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关照是其人文关怀的表现。身体并非仅是生理器官的组合,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场域,它外与天地人事相通,内具生理、心理、精神多重功能。

认识到身体的内外表现,不难看到身体的“内在”即是“商值”:在狭义上表现为运动的天赋和潜能等,这些运动的天赋与潜能主要依附于身体的物理和生理特性之上,如身体的形态学,身高、体重、臂长、腿长等,如生理学上的人体各项生理机能指数。其外在单一的表现为走、跑、跳、投、悬垂、支撑、攀爬等方面的能力;其综合性的表现为速度、力量、灵敏、柔初、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在广义上,内在商值表现为通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包括生命活动、生产劳动、身体运动的特质和能力。

身体的“外在”即是“动”,“动”在这里有多层意思:

一是表现为身体天赋与潜能的自我运行。人类漫长的进化史,直立行走是一个关键点。从四肢爬行到两足自立,是生物体运动的结果。进化论认为是环境的逼迫——适者生存,如果仅是环境的逼迫而没有身体内在潜质的延展性功能,这一逼迫所导致的结果就不是进化的成功,而是灭绝。只有身体天赋与潜能的适应性功能与环境逼迫的共同作用,人才迈出了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这一关键一步。从进化的这个阶段来看,身体结构、身体思维、身体智能的变化与发展是先于理性先验的,运动技艺是先于智能认知的。

一是通过运动改造来挖掘与开发身体商值——提高个体的生理机能、增强个体的运动机能、促进个体的行动机能,强化个体的心理机能的环境适应性等。运动可以挖掘与开发身体的天赋与潜质,这已是不证自明的命题了。运动所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是对天赋与潜质的深度挖掘与开发,从而达到超越自我。以此为出发点的超越自我,不仅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提升,也是对人的社会属性的改造。这里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为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运动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改造,使得人类有了创造性的设计并展示这一成就的奥林匹克运动。在奥林匹克运动上,人们尽情地展示着身体的真、身体的善、身体的美;展示着人类的团结与竞争,展示着人类的和平与友谊。

一是通过认识与开发商值来认知客观规律,正如对智商和情商的认识与开发一样。在认知的世界中,人具有主客一体性,他既是这个客观世界中的一员,又是认识这个客观世界的主体。对自身的内视,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展示。我们知道,不断地审视自身,以及将这种审视推延到外物,是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方法。动商不断发现身体具备的天赋和潜质,然后对这些天赋与潜质进行审视——探讨这些天赋与潜质的功能与价值,最后是设计出开发这些天赋与潜质的内容与方法,这一过程蕴含了人的一般的认知规律——发现、分析、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动商是对身体天赋与潜质的认识与研究,是对身体天赋与潜质科学开发的认识与研究,因此它是人类认知身体的必然内容与途径。

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与活动,都脱离不了身体的支持。忽视身体本身的存在主体,最终只能陷入虚无的神秘主义。承认身体的地位与价值,由此而发展的身体文化、身体教育与身体艺术等,方才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途径。以历史为鉴,但凡确立基于身体的“彪焊”“强壮”“尚武”“健康”等认识的封建朝代,都建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反观以戕害身体的“禁欲”“缠足”“束腰”“削肩”等认识的朝代,只能快速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

(摘编自2017年第四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覃兴耀)

【小题1】下列对原文概念的阅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动商研究者认为,动商的出发点,是认识身体运动与运动中的身体的规律;其研究的目标,超越单纯的物理性与生理性的身体运动探究,从而促进人的智商、情商等商值的全面发展。
B.商值即身体的“内在”,亦即依附于身体的物理与生理特性之上的运动的天赋与潜能,表现为奔跑、跳跃、投掷、悬垂、支撑、攀爬等生命运动、生产劳动与身体运动的特质与能力。
C.进化论者认为“适者生存”,是人类发展的法则,而动商研究表明,只有环境的改变或逼迫与身体内在天赋或潜能的延展性功能的共同作用,才会导致进化的成功,而不是物种灭绝。
D.动商研究者表明,运动中超越自我的追求过程,创造了辉煌的奥林匹克精神,人们可尽情地展示身体的真、身体的善、身体的美,并对团结与竞争、和平与友谊等自然属性进行改造。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商对于不断发现的身体的天赋和潜质,进行认真深入的审视,并探讨其价值,开发其内容与方法,这一过程通常与人的一般的认知规律,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致的。
B.动商研究表明,身体结构、思维、智能的变化与发展先于纯粹的脑思维,运动经验先于理性经验,运动技艺先于智能认知,这似乎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千百年来鸡与蛋孰先孰后的难题。
C.动商之所以成为人类认知身体的运动与运动中的身体的必然内容与途径,是因为动商认识与研究的是身体天赋与潜质,是对身体天赋与潜质的科学开发。它与智商情商相互渗透影响。
D.动商研究认为,人类发展的正确途径:只有承认了身体本身的客观存在,承认了身体存在的地位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身体文化、身体教育与身体艺术,才与一般认知规律相吻合。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逻辑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迈出由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是这重要一步,推断出这种进化的关键,在于生物体运动的结果,进而推断出身体的天赋与潜能的自我运行。
B.从运动可挖掘和开发身体的天赋与潜质这一不证自明的命题,推断出运动可挖掘开发身体的商值,进一步推断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C.从人的主客一体性,推出人由“自身内视”推延到外物,从而促使人类不断发展,进而推断“动商”通过认知与开发商值来认知客观规律。
D.从要么彪悍、尚武、强壮,要么禁欲、缠足、束腰,对于身体的两种认识以及导致的两种结果,推断出承认身体地位与价值重要性的结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晶亮的眸子中全是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出去,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显得那么亲切。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什么话。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敬佩。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泪眼坐在台下仰望。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以十年为一个叙事单元,叙事清晰,详略有序,叙述人物生活的变迁,借此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品主题。
B.小说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多用巧合安排人物的相见,主要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塑造英雄的形象。
C.“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女主人公在听到英雄事迹汇报时,记住了英雄的右手和容貌,一辈子都没有忘记。
D.小说结尾写到“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眼泪坐在台下仰望”,既照应了第一部分中的“她的眼里噙满泪水”,也突出了对英雄的无比崇敬。
E. 小说中写到女儿看到英雄的手时哭了,又写到女主人公当年的不害怕,对比出了当下连孩子也缺乏英雄崇拜的意识,这凸显了作品的写作意图。
【小题2】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她”在小说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农作物的杀手——霜冻
霜冻指的是空气温度突然下降,使植物体温降低到0℃以下而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农业气象灾害。霜冻与气象学中的霜在概念上是不一样的,霜冻与作物受害联系在一起,而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时,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也叫白霜,是一种天气现象。发生霜冻时如果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就可能不会出现白霜。而出现白霜时,作物也不一定会发生霜冻。
霜冻在秋、冬、春三季都会出现。入秋后的气温随冷空气频繁入侵明显降低,尤其是在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辐射散热增多,地面和植株表面温度迅速下降。当植株体温降至0℃以下时,植株体内细胞会脱水结冰,植株就会遭受霜冻危害。我们通常把秋季第一次发生的霜冻称为初霜冻,因为初霜冻总是在悄无声息中就使作物受害,所以有农作物“秋季杀手”的称号。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叫终霜冻,初、终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都较大。
我国地域广阔,初霜冻的出现日期也大不相同。新疆北部、内蒙古及东北北部地区9月中旬出现初霜冻,东北大部、华北北部、西部及西北地区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出现初霜冻,11月上旬初霜线南移至秦淮一带,11月下旬到达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12月上旬到达南岭,华南中北部初霜冻则在12月下旬到转年1月中旬间出现。
根据霜冻发生的季节不同,霜冻可分为春霜冻和秋霜冻两种:春霜冻又称晚霜冻,也就是春播作物苗期、果树花期、越冬作物返青后发生的霜冻。随着温度的升高,晚霜冻发生的频率逐渐降低,强度也减弱,但是发生得越晚,对作物的危害也就越大。秋霜冻又称早霜冻,是秋收作物尚未成熟,露地蔬菜还未收获时发生的霜冻。随着季节的推移,秋霜冻发生的频率逐渐提高,强度也加大。
霜冻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由北方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霜冻,常见于长江以北的早春和晚秋以及华南和西南的冬季,北方称之为“风霜”,气象学上叫作“平流霜冻”。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强烈辐射散热而出现低温,由此形成的霜冻称为“晴霜”或“静霜”,气象学上叫作“辐射霜冻”。先因北方强冷空气入侵,气温急降,风停后夜间晴朗,辐射散热强烈,气温再度下降,造成霜冻,这种霜冻称为“混合霜冻”或“平流辐射霜冻”,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霜冻。发生这种霜冻时,往往降温剧烈,空气干冷,很容易使农作物和园林植物枯萎死亡。所以,应特别注意这类霜冻,以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霜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霜冻作为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指的是植物因气温突然下降而体温降低到0℃以下,从而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
B.霜冻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时在物体上凝成的白色冰晶,因此霜冻也被称为“白霜”。
C.一年四季中只有夏季不会出现霜冻,初霜冻一般指一年中秋季第一次发生的霜冻,往往被称为农作物的“秋季杀手”。
D.霜冻按成因一般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混合霜冻三种类型,而混合霜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霜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议论。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扛起了梅派旗帜,豁达面对时代选择。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优雅欠身致意,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小题3】梅葆玖取得艺术成就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