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莫让“下班沉默症”伤害亲情
上班时侃侃而谈妙语连珠,下班后却疲惫不堪,连一句话都不愿多说;酒桌上笑容满面,家庭聚会就面无表情;挣工钱时铆足了劲,家务活却爱理不理……这些症状,被称为“下班沉默症”。一项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
“下班沉默症”说到底是工作对生活的挤压变形,是一种交往行为上的自我封闭,是社会互动缺失的产物。一个颇为流行的解释是:激烈的职场竞争,紧张的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过多地消耗了人们的精力;职场里的工具关系和利益博弈,戴着“面具”的戏剧呈现,让人们不堪重负。回到家中,只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休闲娱乐,却忽视了与家人的语言交流和亲情互动。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乐嘉认为,面对压力和疲惫,不同性格人群的反应不同,“‘下班沉默症’的产生既和生活压力有关,也和性格有很大关联。”
生活就像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旦场域发生改变,角色转换也就在所难免。不论是自娱自乐地玩手机,还是乐此不疲地上网,抑或是想方设法逃避做家务活,“下班沉默症”通常会忽略家庭角色的期望,没有很好地顾及家人的感受,造成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关系紧张。
如果是一个性格内向或偏内向的人,患上了“下班沉默症”又长时间得不到矫治,就会给自身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更为关键的是。“下班沉默症”会让人逐渐变得麻木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家庭生活,往往缺乏活力与乐趣。
诗人泰戈尔曾说:“沉默是一种美德,但在爱的人面前,沉默就是懦弱。”消减“下班沉默症”,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改善职场生存生态,减少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对人的异化;另一方面,职场人士也要更新价值排序,更加重视家庭生活,更加注重亲情互动,让欢声笑语取代沉默寡言。
【小题1】(小题1)下列选项和原文理解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下班沉默症”是工作对生活的挤压变形,是一种交往行为上的自我封闭,通常会忽略对家人感受的顾及。
B.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人们场域的变化会带来角色的转换,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关系紧张。
C.如果是一个性格内向或偏内向的人,患上了“下班沉默症”就会给自身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导致抑郁症。
D.“下班沉默症”者的家庭生活往往缺乏活力与乐趣,所以职场人士应更新价值排序,把家庭生活放在首位,注重亲情互动,让欢声笑语取代沉默寡言。
【小题2】(小题2)(小题2)试分条概括文中“下班沉默症”产生的原因。(3分)
【小题3】(小题3)最后一段中引用诗人泰戈尔的名言有何作用?(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17 02:1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佛家文化一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50- 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是因为它通过不同地域文化的对比,构建起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
B.金庸小说涵盖了中国各地独特的文化风貌,并且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是对中国文化动态、立体的呈现。
C.金庸小说表现了几乎所有中国文化分区独特的风物,更写出了各地的文化区别及由此带来的人物性格的不同。
D.金庸小说建立的从容、厚重的民族国家形象打破了读者长期所处的紧张状态,因而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采用“总一分”的结构,先总说金庸小说的优点,后分别从宏观、微观角度进行阐述。
B.本文大量使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金庸小说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点。
C.本文以狄云和石破天关于如何做人的迷茫为例,证明了金庸后期作品中有较为浓厚的佛家思想意味。
D.本文用《天龙八部》中的灰衣老僧的例子,旨在说明金庸完美地将佛学与武学整合在“大文化”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雕侠侣》作为金庸的转型之作,既能体现中国文化思想的多元性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又能显示作者创作旨趣的变化轨迹。
B.金庸小说展示出的儒家文化,从宋时的博大刚健变为明清的气象衰弱,是因为他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转向否定。
C.想要从金庸小说中体会其展现的“大文化”精髓,读者就必须具备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
D.金庸能辩证的看待中国文化优劣,既批判其中酸腐无用的成分,又不像大多数上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那样刻意“求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离骚》写作年代问题,宋代以前基本是清楚的。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均明确记载: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刘向《新序》更是明确指出:“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也就是说,屈原《离骚》是在怀王十六年被放逐后所作。可以说,这是宋代以前楚辞学界的普遍看法。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继承了太史公和刘向的看法,认为《离骚》的内容是屈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而朱熹《楚辞集注》则提出《离骚》并非屈原“逐”后所作而是“疏”后所作。尽管朱熹提出的实际是个伪命题,因为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孔安国曾经明确指出,在先秦时代,“疏”是“放”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朱熹肇端发疑,明人汪瑗、清人蒋骥等骚学名家相继对此加以发挥,以致其后在《离骚》写作年代问题上的歧见更显纷纭。《离骚》写作年代竟然成了一个大难题,严重影响着楚辞研究的深入。

不过,经过近几十年的激烈争辩,问题越来越清楚,即屈原于怀王十六年放逐后作《离骚》这个观点应该是最符合历史记载的。有些学者曾经借口“文本为重”,提出过一些质疑,如作品中的“江南地名”“叹老心情”等,但早在20世纪,汤炳正等骚学名家均已对这些质疑一一反驳。而且,恰恰是《离骚》的文本有力地证明,《离骚》作于怀王时期。《离骚》中明明白白写道:“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列传》等史料证明,对屈原“数化”,即时而信任,时而猜疑的,是怀王,而非顷襄王。因为顷襄王一直没有重用屈原,根本不存在“数化”的问题。

屈原是在楚怀王十六年作的《离骚》,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这个写作时间是在秋天。清人李渔《闲情偶记》有云:“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离骚》通篇未言“冬”。言“春”者仅有两处,曰“溘吾游此春宫”“春与秋其代序”。“春宫”是建筑名词,“春与秋”泛指时间。言“夏”者亦只有两处,而两处的“夏”均指朝代名。但是,《离骚》实实在在地写到了秋天的景物:“纫秋兰以为佩。”“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两处之“秋”,确实是指季节。从情理上讲,屈原不可能在其他季节来讲“纫秋兰”或“餐秋菊”,因此,只能理解为“即景生情”。

《礼记·月令》载云: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仲秋之月,“乃命有司,申严百刑”,等等。这些记载均证明,古代判决罪犯一般都在秋天。“屈原放逐之“放逐”,据《尚书》所载,是所谓“宥五刑”的一种手段,其判决时间当然也在“仲秋”。《离骚》作于被判放逐之际,因此创作时间也自然是在秋天。

(节选自周秉高《<离骚>写作年代新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放逐之后,这是宋代之前人们一致的观点,在当时并不存在争议。
B.朱熹对“逐”“疏”的含义缺乏了解使《离骚》的写作年代误判,直接导致楚辞研究难以深入进行。
C.《离骚》的写作年代在近代众说纷纭,但其作品于怀王十六年屈原被放逐之后是最符合历史记载的。
D.探究《离骚》的写作年代,不能只以文本为依据,一些学者从作品中“江南地名”等出发,就犯了错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题,基本按照历史先后顺序论证了《离骚》写于屈原放逐之后。
B.文中列举汪瑗、蒋骥等对《离骚》写作年代的错误认识,意在告诫人们对名家也应存疑。
C.文中列举的例子、引用的典籍,既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又与论述的对象紧密相关。
D.在论述完《离骚》作于屈原放逐之后,文章进一步论证了《离骚》写于秋天,行文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刘向、王逸虽然生活年代不用,但都认为《离骚》是在楚怀王年间屈原被放逐后所作的。
B.《屈原列传》等文献明确记载屈原时而被信任,时而遭猜疑是在楚怀王时期,这与《离骚》文本相印证。
C.即景生情是古代咏物诗常用的手法,《离骚》虽出现春、夏、秋、冬四字,但真正写到的季节只有秋季。
D.由《礼记–月令》可知古代一般在秋天判决罪犯,而“放逐”属于“宥五刑”之一,因此《离骚》当作于秋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的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这首诗,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忧国忧民”诗词体现的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前的社会普及必然牵动上层文化界,上层文化界可以隔岸观火,也可以偶尔涉足,这就只能使社会普及停留在原生态的阶段;如果上层文化界终于按捺不住,浩荡介入,而且慷慨地把自身的文化优势投注其间,那么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了。昆曲,是世俗艺术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在昆曲之前,北杂剧也达到过很高的文化品味,也出现过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这样的文化大师,但是如果北杂剧的创作队伍与昆曲的创作队伍作一个整体比较就会发现,昆曲创作队伍里高文化等级的人要多得多。
上层文化人排除了自己与昆曲之间的心理障碍,不仅理直气壮地观赏、创作,甚至有的人还亲自扮演,粉墨登场,久而久之,昆曲就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他们的生命与昆曲之间沟通得十分畅达,因此他们也就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清忠谱》所表现的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长生殿》所表现的历史沧桑感和对已逝情爱的幽怨缅怀,尤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从人本立场出发对至情、生死的试炼和感叹,都是上层知识界内心的真诚吐露,我们如果把这几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几根支柱。这几部传奇作品与《红楼梦》等几部小说加在一起,构成了明清两代一切文化良知都很难逃逸在外的精神感应圈。
高层文化人在给昆曲输入精神浓度的同时也给它带来相应的审美格调。众所周知,昆曲从文词的典雅生动、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不少唱词段落在文学价值上完全可以与历代著名诗词并驾齐驱。更难能可贵的是,多数昆曲作品在编剧技法上也十分高超,使得典雅深邃的文词能借助于戏剧性的舟筏通达当时无数世俗观众的接受水平,引起全社会的欣赏和迷醉。在唱腔上,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控制,配器的齐金都达到空前的水平而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表演上角色行当的细密分工,写意舞姿和抒情舞姿的丰富,念白的生动幽默,也成了一门需要多年学习才能把握的复杂技艺。这些自然都与社会性痴迷所造成的激励有关,也与高层文化界对它的精工细磨分不开。高层文化人把他们的全部文化素养和审美积淀都投注在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种种舞台景象。因此不妨说,离开了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是很难办得到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层文化界介入世俗艺术,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
B.上层文化人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使昆曲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
C.昆曲的审美格调不仅体现在唱词,唱腔和表演上,编剧的高超技法也引起了观众的欣赏和迷醉。
D.离开精英文化的聚合,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审美的格调就很难达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提出社会普及的原生态阶段很少有上层文化界的涉人。
B.文章将昆曲和北杂剧进行对比,突出昆曲和上层文化界的紧密联系。
C.《清忠谱》《长生殿》《牡丹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几根支柱
D.文章分析了昆曲对上层文化界的影响,昆曲的价值实现,离不开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昆曲的唱词唱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是众所周知的。
B.昆曲是一种世俗艺术,有一定的社会普及性,因此这一艺术吸纳的主要对象和主要的参与人是世俗观众。
C.社会痴迷性对昆曲所造成的激励和高层文化界对昆曲的精工细磨使昆曲成为了一门复杂的技艺
D.昆曲在唱腔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