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以自省精神,反击网络霸凌

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沟通,让表达和动员变得更为高效,却可能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南京江宁一男子因为自己两岁的孩子被泰迪犬咬伤,一气之下将狗摔死,没想到爱狗人士对他的全家进行疯狂的“人肉搜索”、骚扰、短信威胁咒骂。他的妻子无法忍受,选择割腕“为狗偿命”。甘肃庆阳一名年轻女子企图跳楼自杀,在生命挣扎的最后4个小时里,楼下围观者不断怂恿女孩自杀,有的大喊“怎么还不跳”“把驴都熊栽倒了”。一些人还录制了小视频在网上传播,有的索性开启直播……最终女孩跳楼轻生,留下的是消防队员救人未成的悲愤,以及朋友图里那些死亡视频下面的廉价点赞。

两个极端事件,显示了互联网时代的暴戾指标爆表。作为社会底线的尊重生命、扶助弱势,却变得异常模糊。“狗权不能大于人权”的基本共识,被互联网“信息茧房”里的网民直接无视,他们将冲天的怒火指向一个孩子被狗伤害的家庭。“娱乐至死”的精神,让一个少女的生命转化成了朋友圈里的点赞和短视频直播中的粉丝飙升。

网络不能够成为人性的阴沟,任那里充满着怨毒、嫉炉、无耻、冷漠和凶残,将他人的生命和人格尊严贬损为增加粉丝、刷出流量的道具。网络社交形成的快速动员能力,打造的便捷情绪宣泄窗口,很容易使人性挣脱文明的束缚,直接返祖到“人与人之间是狼与狼关系”的蛮荒时代。

其实,两起极端事件并不偶然,之前女大学生脚踹所谓“熊孩子”,赢得了一片掌声;小护士妥菲菲自杀被救,换来的是网友们铺天盖地“你怎么还不死”的咒骂和骚扰,导致这个女孩二次自杀;在王凤雅事件中,只需要把故事编派入“重男轻女”的叙事套路,就能换来无效人对这个农村贫穷家庭的全方面攻击……网络霸凌的幽灵正在悄然伤害着社会,绑架沉默的大多数。

让人欣慰的是,目前这两起极端事件,得到了警方的高度重视。甘肃庆阳警方表示,在少女跳楼事件中,一些起哄者及发布视频者已被拘留,警方目前还在继续摸排;南京警方也介入了“为狗偿命”事件。这是通过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

网络时代,不能成为人性的至暗时刻。否则,互联网的大洪水就会吞没整个世界。从目前频发的网络极端霸凌事件来看,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这需要每一个人具有反省精神、自律的决心,遵守法律,敬畏生命,严守道德,保持宽容。

(选自澎湃新闻社论,有删改)

面对网络霸凌,政府和群众对此应该如何反击?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8 11:5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一个坚定的叛逆者
①大夫第在浏阳的市中心。浏阳人说,到浏阳,不可不到大夫第。因为大夫第不仅是一座精美绝伦的明清古建筑,更是戊戌变法第一烈士谭嗣同的故居。
②大夫第建于明朝末年,在谭嗣同父亲谭继洵担任湖北巡抚的时候,得以大规模扩建。因谭继洵地位显赫,当地人称之为“大夫第”。现存的建筑仅仅是原来的一小部分,但也有近八百平方米。今天,外面的街道已经是现代化的闹市,而一走进大夫第的大门,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迥然不同的历史时空。在雕梁画栋之中,在从天井射进来的丝丝柔和的阳光之中,还能不能寻觅到谭嗣同矫健的身影呢?
③其实,谭嗣同生前在大夫第居住的时间并不算长。他出生在北京,青少年时代大多陪伴父亲宦游在外。随着父亲任职地方的变化,他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回湖南老家几次,都是短暂的居住。但是,谭嗣同很喜欢这座老宅,他给自己的房间取名为“石菊影庐”。所谓“石菊”,也就是浏阳闻名全国的菊花石,因石头青灰如玉,有雪白的花瓣状似菊花,故名。谭嗣同的著作“旧学四种”之一便取名为《石菊影庐笔识》。他还喜欢使用菊花石制作的砚台,并写过多首砚铭,在友人之间唱和。菊花石的纯洁和坚硬,不正是谭嗣同自己品格的象征吗?
④虽然经过了百年风霜的洗礼,大夫第的精美与讲究依然让人叹为观止。每一扇门窗上面都有细腻的木雕,鱼儿像在水里游动,鸟儿像在空中飞翔。遥想当年的街道上,除去这家豪宅之外,大概一般都是低矮、阴暗、破败的民房。大夫第内的主人,位居一品,当然是冠冕堂皇;大夫第外的世界,民不聊生,饥寒交迫。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不算贪官,一生保守而谨慎,但官位到了那一级,制度自然会给予他这样的房产和其他一切物质利益。作为谭家公子的谭嗣同,为什么不安安稳稳地享有大夫第里的醇酒美人,而毅然选择“叛徒”的身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呢?
⑤有关心灵的奥秘,是难于言说的。谭嗣同曾经跟随父亲在陕西赈济灾民,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
见难民作种种状,悚然忆及去年家乡之灾。幸有人焉以维持之,不然,大乱一作,惨毒当不止此。……又自念幸生丰厚,不被此苦,有何优劣,致尔悬绝?犹曰优游,颜之厚矣!遂复发大心:誓拯同类,极于力所可至。
⑥这里,谭嗣同隐然具有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在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苦难对比中产生严重的“不安”心理,从而开始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我享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吗?我应该承担的责任究竟有那些?这时候,一扇一扇的门次第打开了,光芒射得人睁不开眼睛。这也是一种“觉”和“悟”,与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的顿悟相似。谭嗣同推开了大夫第的窗户,也推开了自己心灵的窗户。有一种等待是上苍专门为自己设定的,人的命运便是欣喜地向它奔跑过去。
⑦漫步在大夫第内,徘徊在石菊影庐前,寝具、书桌和笔墨犹在,而主人早已离去。他与父亲的关系是微妙的,父亲忠于传统,忠于僵硬的专制秩序,却清楚地知道儿子惊世骇俗的才华和冰清玉洁的人格。谭嗣同虽然拒绝了父亲给他安排的平坦的仕途,却依然对父亲拥有那一份天生的血缘之爱。在他决定为失败的变法事业献身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父亲。他模仿父亲的口吻,写了一封痛斥自己“不忠不孝”的信件,借以让朝廷日后在清查家属时,不至于连累父亲。而父亲呢?在儿子遇难以后,谭继洵被从轻处罚,提前退休回到浏阳,回到大夫第。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说明谭继洵的内心是雪亮的:一天,谭嗣同的遗孀李闰因为想念死去的丈夫,禁不住在房中哭泣。谭继洵经过门外,听见哭声便止步劝说道:“媳妇不必悲伤,别看我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但我儿日后在青史上的地位,不知道比我要高多少倍呢!”
⑧阳光透过窗框,投射到青石板铺就的光滑的地面上,宛如顽童涂抹的小方格。多少人的脚步,沉重或者轻盈,在这块地板上走过。许多年前,一个坚定的叛逆者,走过长长的天井,鞋底带着天井里的青苔。
⑨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对第①②③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谭嗣同让故乡人感到自豪,表现了其价值追求在后世得到认同。
B.以浏阳城已成为现代化的闹市,反衬大夫第的寥落和备受冷遇。
C.谭嗣同命名房间和著作“石菊”,暗示其追求纯洁坚硬的品质。
D.由城到宅逐步聚焦,引出下文对大夫第内为何出“叛徒”的迫问。
【小题2】分析第⑤段引用谭嗣同书信的作用。
【小题3】第⑥段巧用修辞,语意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4】请紧扣“微妙”一词,评析谭嗣同和他父亲的关系。
【小题5】根据作品内容推断,最适合作为本文结尾的一句话是
A.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B.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C.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D.他走向了光明和自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杂剧之父关汉卿

①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他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不久便辞官。但关汉卿生性洒脱,并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②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③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南宋灭亡后,他到过杭州、扬州等地。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中写下了他亲眼看到的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关汉卿交游十分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青楼女子、官员都有交往。

④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他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比较能够调适自己的心态。他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他写杂剧,撰散曲时,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其作品中的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时刻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⑤关汉卿不仅常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而且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幽默风趣,经常粉墨登场,是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让人表演岀来,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黑暗的现实。在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种杂剧作品中,流传下来的仅有十八种,著名的篇章有《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等。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昴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关汉卿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代表作《窦娥冤》,剧中描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被诬告杀人,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⑥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要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惨遭遇,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如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她们大多岀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⑦有人说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这话没有任何夸张。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不仅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而且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出身于行医世家的关汉卿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其高明的医术不能在此充分施展,他不久就辞官了。
B.关汉卿流连市井,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影响,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然而其作品中多用“白话”“行话”却损伤典雅。
C.生活在元代的关汉卿,恰逢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仕进之路长期堵塞,常常处在进无门,退又不甘的社会状况,因此他意志消沉。
D.关汉卿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他熟知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关汉卿创作的六十部杂剧作品中,著名的篇章有《窦娥冤》《救风尘》《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等,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
B.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斗争精神,表现出慷慨悲歌、乐观奋争的基调。
C.文中引用《不伏老》意在突出表现关汉卿倔强独立,豁达自信性格,不向现实低头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表现出了关汉卿的创作倾向;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传记的文学性。
D.关汉卿的作品中刻画了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正直、善良、聪明、机智而又勇于反抗的普通妇女形象,她们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E.经过七百余年历史的检验,关汉卿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已被大家公认,其作品为我国戏曲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关汉卿被称为“梨园领袖”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树的印象

向午平

①树,对于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家。因为,在湘西的每一个村寨不管周围的山头是如何的光秃,她的村寨口总会有那么几株高大苍老的树饱经风霜地矗立着。童年的我偶尔走出去,再疲惫地回来时,一看到村寨口的那几株老树,便知道到家了,一种温馨就在小小的心中开始饱满地鼓荡。尽管是走在路上,明明清楚离家还很远,只要望见某个山坳有一丛老树撑起的阴凉,就明白那背后一定躲藏着一大片属于别人的屋檐。屋檐是别人的,但家的感觉是一样,我小小的脚步也就会踏实快捷起来。

②那时候,我弄不明白村寨口的树为什么逃得过像山头上的那些树一样被砍伐的命运,竟然能够穿越许多岁月与苦难。于是,我常常去那几株树下寻找答案。答案,当然是没有的。树下大多有一座小小的房子,里面有碗,有厚厚的灰烬;每遇过年过节,那碗中会出现糖果和肉块,还有香的烟雾悠闲地婀娜。奶奶告诉我,那是土地堂,是保佑我们五谷丰登的神住的地方。再去的时候,我抚摸着那些苍劲的树杆、皲裂的树皮,我总会幻想有神的话语会通过自己的小手传达到我的心底。也许是因为我的浅薄;不管如何的虔诚,神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只言片语。从此,我不再去那大树下的土地堂,但树是家的印象仍是那么固执地镌刻在了我幼小的心底。

③我走不进神的世界,有时候却好像能听到树的声音。第一次听到树的声音,是我家的一株老柳树,我不知道他是我的哪一个爷爷的爷爷栽种的,总感觉到它应当和月亮上那株吴刚所砍的桂花树一样老。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棵老柳树轰然倒塌。第二天,我守在它的边上,不准父亲把树截成圆木,因为它的根须上还沁着水珠。我说,那是老柳树哭泣的眼泪,好多天我都听到它在哭。

④对树进一步的认识,是缘于它作为梁的使命。湘西多树,乡民们便就地取材,建造的多是木房子,而这房子最为重要的就是那一根放在正中间的梁。因为其重要,所以从选材开始就极其严格,诸如作为梁的树必须高大、挺拔、无虫眼等等。我想,人们把有用的人才称为栋梁该是缘于此吧。

⑤参加工作多年以后,因为一个童年的伙伴对阴沉木的痴迷,几天前我回到故乡,因为许多乡亲都外出打工,整个村寨袒露出毫无生气的呆板与沉静。寨口的大树也已倒塌不在,我一下子感到了对家的陌生。

⑥在伙伴掏挖阴沉木的溪边,除了一堆调皮的孩子,还有几位白发丛生的老人。我走近那一株需要两人才能合抱的阴沉木,伸出手去抚摸它已经黑得发亮的树皮,不曾想那树皮却如泥般地脱落了。我一下子回到了童年,童年的我在溪中游泳的时候常常看到这些黑泥,但怎么也想不到这些黑色的淤泥竟然会是树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⑦再去细看,那阴沉木周围的泥上,还印有许多翊翊如生的树叶的形状。形状依然,叶脉仍旧,但那里面流淌过的鲜活的汁液已经凝固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的岁月里了。我分明听见这些叶片在远古的风中活泼泼地舞动,然后合起来拧成一波又一波雄浑的林涛,阐述着大自然让人震耳发聩的语言。那是树的大海,那是林的大洋,在那无比博大的海洋里,一切的存在都会显得渺小、显得无助。剥去阴沉木表层的泥皮,树的坚硬便显露出来,那冰冷的坚硬有铁的质感,这也许就是它经过了时间数不清的淘洗后仍然能够存在的原因。失去了生命,但那与生俱来的挺拔和倔强的信念不经意间就穿透着时间与空间的悠远在现实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树,就是化成了柔弱的泥,它也会催生种子培育新一轮生命。要不就再次通过岁月厚实的沉淀,生成煤的热量,通过燃烧焕发出火的光焰。

⑧老人说,这溪里之所以埋着许多阴沉木,是因为这里很多年前就生长了大片古老的森林。随后,他又指了指周围的山,你们看,那些小树在很多年以后也许会成为这溪底的阴沉木。

⑨远望之间,这才发现原本荒芜的山坡上长满了生机盎然的小树,有了这远景的衬托,再去看作为近景的村寨竟有些生动起来。

⑩我突然明白,树是村寨的灵性,更是大自然的灵魂。有了这灵性与灵魂,才会生出诸多的美来。

(节选自2009年第8期《青年文学》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中,作者写“土地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仔细阅读第⑦段中的划线句,说说它在文章中的含意。
【小题3】第①③段画线部分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在文章中树被作者赋予了灵性和生命。
B.文章中树给作者的印象就是自己的家。
C.作者对于树的好感始于树可以做栋梁。
D.本文中的树象征人类不朽的精神灵魂。
E.第⑧段老人说的话颇富历史沧桑之感。
F.文章结尾深化了主题,读来意味深长。
【小题5】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分析第⑦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阴沉木树叶的?
【小题6】细读本文与下面史铁生《合欢树》中的文字,比较两者写树手法的不同并简述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循序渐进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中一种可贵的思想。其发端于《老子》,《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段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我们做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荀子集诸家之说加以改造,乃化为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发展到南宋,经朱熹的创造性总结,遂成“循序而渐进”的至理名言。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 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追逐金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无孔不入。结果,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谋求一己私利,竟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近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循序渐进”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只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锲而不舍,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B.循序渐进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C.现实生活中,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它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品质是统一的。
D.世间万物皆有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循序渐进历经发生、发展、改造、总结,发展到南宋,朱熹化为己说,成为至理名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及推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孔子、老子、荀子以及朱熹的主张来具体阐述“循序渐进”这个观点,说理透彻。
B.文章第二段把“为而不争”与孔子的“君子无所争”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C.文章第三段列举了近年来一些违背中华传统美德的现象,发人深省,使文章具有时代针砭性。
D.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思想,能反映“为而不争”思想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提及“为而不争”, 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所说的不争,都以“为”为前提,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
B.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求我们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不能虎头蛇尾。
C.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为历代中国学人所关注,以范仲淹、顾炎武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以“凝聚人心,扶正风气”为己任,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晚近学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并将其融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 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小题2】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