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杂剧之父关汉卿

①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他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不久便辞官。但关汉卿生性洒脱,并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②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③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南宋灭亡后,他到过杭州、扬州等地。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中写下了他亲眼看到的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关汉卿交游十分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青楼女子、官员都有交往。

④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他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比较能够调适自己的心态。他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他写杂剧,撰散曲时,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其作品中的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时刻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⑤关汉卿不仅常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而且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幽默风趣,经常粉墨登场,是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让人表演岀来,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黑暗的现实。在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种杂剧作品中,流传下来的仅有十八种,著名的篇章有《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等。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昴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关汉卿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代表作《窦娥冤》,剧中描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被诬告杀人,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⑥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要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惨遭遇,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如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她们大多岀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⑦有人说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这话没有任何夸张。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不仅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而且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出身于行医世家的关汉卿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其高明的医术不能在此充分施展,他不久就辞官了。
B.关汉卿流连市井,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影响,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然而其作品中多用“白话”“行话”却损伤典雅。
C.生活在元代的关汉卿,恰逢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仕进之路长期堵塞,常常处在进无门,退又不甘的社会状况,因此他意志消沉。
D.关汉卿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他熟知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关汉卿创作的六十部杂剧作品中,著名的篇章有《窦娥冤》《救风尘》《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等,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
B.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斗争精神,表现出慷慨悲歌、乐观奋争的基调。
C.文中引用《不伏老》意在突出表现关汉卿倔强独立,豁达自信性格,不向现实低头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表现出了关汉卿的创作倾向;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传记的文学性。
D.关汉卿的作品中刻画了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正直、善良、聪明、机智而又勇于反抗的普通妇女形象,她们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E.经过七百余年历史的检验,关汉卿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已被大家公认,其作品为我国戏曲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关汉卿被称为“梨园领袖”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5:3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引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左传》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著,全称《春秋左氏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引言相关内容是:公元前549年,晋国执政范宣子向鲁国大夫叔孙豹请教何为“死而不朽”时说:“我先祖从舜、夏、商、周以来,世袭贵族不辍,这就是不朽吧?”叔孙豹回答:“这只不过是世代为官受禄,并非不朽。鲁国贤臣臧文仲去世已久,但他的话还在流传,所谓不朽,当如是!我认为‘人生最高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如果能在其中一点有所建树,流芳百世,虽逝犹生。”

②叔孙豹把这种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界定(即“三立”或“三不朽”),并对世俗观念予以清晰的价值导向,体现出可贵的文化自觉:唐代孔颖达《左传正义》对“三立”阐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三立”把人生价值标准精确定位,使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大我”而获得精神永生,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对后世影响深远。常有人以“三立”或“立三”为名,即取此意。历代英雄豪杰以不同方式唱响人生成功的这“三部曲”,共同谱写出华夏文明史,如周公、管子、孔子、孟子、张良、诸葛亮、唐太宗、范仲淹、王阳明等等。

③成就冠绝明代的王阳明是其中杰出代表,他融道德、事功和治学为一体,光大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军事家,他出奇制胜,屡平叛乱,成为有气-、有担当的保国功臣而功德圆满。作为思想家,他集“心学”之大成,立论认为:“致良知”就是“明明德”,从“格物致知”到“修齐治平”,都是“明明德”的过程。知行合一既是“明德”之本体,又是“明德”之功用。 “明德”是本心的德性,这意味着“明明德”需向内求,发明本心,使自身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他开宗立派,桃李遍天下,其《传习录》《大学问》等书皆为传世经典?他开创一代学术新风,并引领明清到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梁漱溟等都颇为受益。诚如后人在王阳明故居用楹联对他一生的总结:“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如明教乃万人师”他终身力行“三立”,实现人生最高价值,其思想远播日、韩、东南亚和欧美等地,至今为人乐道。

④德、功、言三者关系密不可分,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本前提,而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儒道释虽然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都以立德作为根本。“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本义是遵循自性本心,顺应自然之道,彰显人伦价值。具体而言,“德”涵括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行。周公制礼作乐,确立起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后被孔孟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仁政,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

⑤“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即人生意义在于奉献而非索取,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前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人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三立”虽非易事,却是人人宜做之事。能否做到“三立”,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位高低和能力大小,平凡人也可以做到。“三立”在当代简单地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

⑥“立德”就是树立德行的榜样。这就要求修养身心,尊道贵德,劝善行善,俯仰无愧。作为员工,忠于职守。作为晚辈,孝敬长辈。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以德育人,以道化人,以爱成人。“立功”就是建立成功的事业。这不局限于宏图大业,只要用心做事、造福他人,在日常生活和平凡岗位都可以建功立业。“立言”就是创立切实的言论。这要把立德立功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升华,给人启迪和激励。我们当立世界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时代先声,多出精品力作,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2019年8月27日《光明日报》2版,作者赵建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它是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所著,“三立”理论引自《春秋》。
B.叔孙豹把他的不朽观用立德、立功、立言加以概括,他认为世代为官受禄、世袭贵族不辍,并非不朽。
C.王阳明认为,“明德”是本心的德性,只要使自身的德行主体建立起来,就会自觉自发地“仁民爱物”。
D.“三立”是传统文化灵魂所在,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互为前提。其中,立功、立言是立德的自然结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内容层层递进,先交代“三立”的由来和代表人物,后论述了“三立”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价值。
B.文章引用唐代孔颖达一段话,是对“三立”理论的创造性解读,这一解读弥补了叔孙豹观点的不足。
C.文章例举王阳明事迹,把他作为终身力行“三立”的典范人物,体现“三立”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影响。
D.文章尾段表明,对于今天的企事业员工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等人来说,“三立”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借范宣子与叔孙豹的问答,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引出“三立”这一理论。
B.历代英雄豪杰如周公、管子、孔子等,都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力行“三立”,唱响人生成功的“三部曲”。
C.儒道释各自要旨表述有异,但以立德作为根本,可知“三立”是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三种根本途径。
D.“三立”在当代简单地来说,即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人人宜做之事,而且平凡人也完全可以做到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社会学”一词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它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使用“社会学”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辫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社会学说。但是,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总是显得模糊不清和捉摸不定。
②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学的分攻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学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二,如果社会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些社会学家根本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他们或者把社会学归结为方法科学,强调社会学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或者把社会学当作“剩余社会科学”。前者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学有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后者则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当作一种变化不定的东西或者是其他学科不研究的内容的大杂烩。
③显然,上述观点都否定了社会学的独立性和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应有地位。因此,绝大多数社会学家都不赞成这两种看法,而肯定社会学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那么,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又各持己见。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秋序和进步等等,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实证主义传统;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④其实,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就是现实的、具体的、作为整体的社会。因此,社会学要研究的不是一般的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由具体的个人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所结成的现实的社会,以及这个现实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学研究付象就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与过程不等于对社会进行包岁万象的研究,而是研究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门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这一定义是符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摘编自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捉摸不定,导致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
B.把社会学当作方法科学或剩余社会科学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
C.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D.以个人的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社会学史上反实证主义传统的主要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在提出社会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社会学研究对象”这一关键阐述对象。
B.第三段首句评价上文内容,又引出下文话题,在论述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四段紧承二、三段中的几个问句,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D.文章在论述“社会学”概念的过程中,采用并列式论述结构,最后得出其科学的定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分析社会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分歧时,对学术界的不同见解并非都否定。
B.认为社会学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绝大多数都不赞成社会学是方法科学。
C.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区别的。
D.准确、科学的社会学定义是符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在很多领域,移动支付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显著的是移动支付方便了居民的消费,无论是出门打车还是市场买菜都可以不带现全。在促进消费的同时,它还可以保障财产安全。
清华大学国家全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教授表示,过去我因的金融服务发展得比较慢,很多人没有信用卡或者没能得到相关的金融或理财服务,移动支付弥补了这部分人的金融需求。发达国家期是由于借记卡和信用卡支付系统比较完善,在移动支付方面的需求比较少。
目前来看,移动支付等无现金支付是一种健康的趋势。“未来,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在无现金支付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会有越未越多的南家和商业环境使用这种支付方式,并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海外华人比较多的地方和一些旅游场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这也是推动我国移动互联技术在全球布局的过程。”朱宁表示。
(摘编自2017年12月11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材料二:
今年,中国移动支付加快了走向海外的步伐,从欧洲最繁忙的希斯罗机场免税店到英国受欢迎的比斯特购物村,再到伦敦复古“潮地”卡姆登市场,支竹宝和微信支付的范围不断扩大,显示当地购物环境对中国消费者的友好程度不断提高,也体现出海外市场非常重视中国消费者实力,中国消费红利正在惠及世界。
支付宝在欧洲的运营已大面积展开,作为支付宝业务运营主体的螞蚁全融服务集团目前已在英国、卢森堡等地设立分公司。蚂蚁金服希望用枝术和数据在10年内为全球20亿用户提供服务,其中60%用户来自境外,通过输出技术和经验,帮助合作伙伴发展,从而推动普惠金融在全球发展。
(摘编自2017年12月15日新华网)
材料三:
近日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什业务规范(议行))的知》,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什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依现形式。虽然非常使授,但是条码支付准入门太低,安全隐患非常大,之前就曾发生过多起用户扫码钱被盗刷的案例。
央行明确指出,条码支付有一定技术风险。由于条码是图形显示,不法分子可以通过截屏、偷拍等手段盗取支付凭证盗用资金;此外,条码容易携带非法链接或程序代码,不法分子可普木马病毒、钓鱼网站链接制成条码,诱导客户扫描,窃取支}敏感信息。
因此,新规明确规定,使用静态条码,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成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摘编自2017年12月29日A5创业网)
材料四: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方移动支付自2011年产生以来,交易规模稳步增长.预i2019年将达到229万亿元。
B.从第三方移动支付同比增长情况看,2011年至2013年处于上升态势,2013年可能是最高点。
C.数字调查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在移动支付市场上腾讯金融和支付宝占据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
D.中国银联等发布“云闪付”可能使移动支付市场从“双寡头”时代发展到“三足鼎立”时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在移动支付方面,发达国家已落后于中国,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在借记卡与信用卡系统方面比较完善,无现金支付几乎设有市场。
B.在无现金支付所呈现出的健康趋势下,我国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将越来越大,使用过程中对互联网技术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C.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但给中国消费者在海外消费带来了便利。也让中国消费红利惠及世界。
D.支付宝在欧洲的运营已大面积展开,蚂蚁金服希望在十年内使境外用户达到60%,说明支付宝已经把战略发展重心转移到欧洲。
E. 条码支付准入门槛太低,安全隐患非常大,如果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就可以避免用户信息被盗。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概括移动支付给国民带来的积极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流派不是独木桥

⑴流派的学习和继承,一直是京剧界深为关注的话题。在好长一段时期里,呼唤创造新流派的声音很强烈,不时见诸报刊和有关的学术研讨,成为引导流派传承的“主旋律”。然而近30年过去了,新的流派没有产生,反倒是现有流派的抢救、保护问题显得突出和紧迫起来。在纪念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诞辰90周年的研讨会上,对于流派传承的看法,有人强调原汁原味保留,也有人主张要尝试走自己的路,只是没有人再提创造新的流派

⑵这就颇值得思索。表面看,对新流派的呼声转低,是基于新流派的难产,久唤不至而不免无奈和失落,细究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对前一阶段思路的某种务实和纠偏。呼唤新流派并没有错,进一步丰富京剧表演艺术的风格特色,是京剧界内外的共同愿望。问题在于新流派的形成和创立,离不开多方面的因素,不仅需要演员的艺术根基和努力,还受着剧种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生存环境的制约,这不是单纯的提倡和引导所能奏效的。

⑶同时,在对传统流派的传承导向中,单一地强调另创新派,以此作为衡量传承水平的唯一标准和终极目标,也有失片面。比如,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学余派最好是杨宝森”,依据自然是杨宝森先生在学习余派的基础上创出了杨派。杨派极大地丰富了京剧老生演唱艺术,其贡献和影响怎么称誉也不过分,但若就以此论定学余“最好”,可以设想一下,余派传人都按此“最好”去下功夫,余派本身谁来传呢?还传得下来吗?依此逻辑推而广之,京剧多姿多彩的名家流派包括杨派、张派在内,岂不都将失传,从舞台上消失吗?这恐怕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

⑷事实上,深入了解京剧流派传承的历史,高水平传承的方式是存在多样性的。由于传人自身条件和感知解读的差异,不论主观愿望如何,都不可能做到和流派创始人完全一样,都是有距离的传承,同时学习到一定阶段,距离还会因传人各自审美和追求的不同进一步拉开,从而形成不同的走向和形态。按此区分,大致可以概括为近、中、远三种传承方式:一种是近距离传承。传人的自身条件与创始人或流派演唱要求极为接近,也有志于对本派艺术深钻细研,传其衣钵,悟性很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体现流派的“原生态”。余派传人孟小冬是其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演唱包括录音、唱片,作为老师余叔岩先生仅存“十八张半”唱片的补充教材,对于余派艺术后学临“”堪称功莫大焉。第二种是中距离型。传人具备相当的流派传承条件,通过学习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但在艺事发展过程中不囿于一派,兼学别家,融会运用,并有新的追求和创造,显示出个性特色,但还不足以称“派”(现在也有的在一定范围被冠以某派)。许多为观众所熟知的在世和去世的京剧名家属于此类型。第三种是远距离传承。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与原来所宗流派在表现形式、技巧特色上逐步拉开距离,形成崭新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得到行内外的普遍承认,最终独树一帜。

⑸近、中、远三种类型的传承,由于学得极像和开宗立派者终归是少数,因此高水平传承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以“中距离”居多,而这恰恰是多年以来缺少研究的部分。可纳入此列的京剧名家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如旦行的杨荣环,艺兼梅、尚两家,技艺精湛而全面,一直致力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所演的流派代表剧目都进行了精心锤炼,根据自身的体会和顺应时代的要求做了加工处理,力求名剧新演,一些常演剧目深受行内外的好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前人的艺术实现了高水平的个性化传承的艺术家,因前些年或片面强调门派正宗、或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生前还曾遇到归属两难的尴尬处境,是十分可惜和令人感慨的。如果对他们成功的艺术创造和多样化的传承经验,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深入的解析研究,将有助于创造一个既讲继承、又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给新人带来有益的启示。

⑹流派要流起来,还要流得宽广壮阔,才能长久保持创造力和生命活力。这是流派也是京剧艺术都需要的传承。

【小题1】对第⑴段画线句及相关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京剧界对此意见不一,所以“没有人再提”。
B.“不再提”是为了纠正“呼唤创造新流派”的错误。
C.因为再提“创造新流派”就无人来传承名家流派。
D.因创造新流派受多方因素制约,仅靠提倡是不够的。
【小题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⑵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又而更B.因但又C.且而也D.如但并
【小题3】第⑷段中加点的词“临‘书’”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⑸段中与第⑷段“近距离传承”、“远距离传承”对应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⑸段列举杨荣环事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小题6】结合文意,概括作者提出“流派不是独木桥”这一说法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留在窑洞
安宁
(1)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
(2)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免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尽管庭院遗世独立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哼哼啷啷的母猪,飞来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生机勃勃了。
(3) 每年寒署假,少年都会来山里陪爷爷奶奶度过。见我们来,少年有些羞涩,打了招呼,便转身不知去向。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那杏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打药,所以许多掰开来,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小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而更多的杏,因为来不及采摘,或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挑拣出来,积攒多了,拿去山下卖掉。
(4) 在我们跟老人聊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茏的大山发呆。我猜想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官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極信,或者网上年轻人追逐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心。天空蓝得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舒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到这片世外桃源中,安静幸福地发一会儿呆。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所以我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注视线。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就不再多言。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看面前千百年来都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
(5) 男孩的爷爷是村里的小学老师,在这山村里教了一辈子书,老了,依然哪儿也不想去,还是守着这一片日渐茂密起来的大山,日复一日地安静过着。日常生活在这里,犹如深蓝天空下的云朵,有亘古不变的白,和永恒不逝的美。一切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生中的起伏,犹如一滴水,落入广袤的大地,什么也没有留下,便消失不见。可恰恰是这样单调的咏叹调一样的重复,才保持着人生中可贵的静寂。外界再怎样喧哗骚动,甚至男孩的父亲在镇上挣了多少钱,有着怎样与他们不同的热闹生活,都与他们这一代老去的人无关。他们只想守着这一片树木繁茂的大山,守着这几十年住过的旧窑洞,就像一枚秋天的山杏,即使是腐烂坠落,也要投入大地的怀抱。
(6) 遥想冬天大雪封路的窑洞生活,他们肯定会在秋末就早早地准备好越冬的充足的柴火和各种食物,然后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靠炕火取暖,足不出户地度过漫长的“蛰居”生活,自然也很少会有人来打扰他们。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他们有的是天地间唯我三人的豪迈感还是万物萧瑟的凄凉感? 他们感到的是孤独还是富足?
(7) 像这样的人家,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准格尔旗大大小小的村庄里,似乎正在慢慢地变少,但又体现出不一般的顽强,他们就像一棵裸质朴、蓬勃的杏树,生生不息地停驻在这片因煤炭闻名的大地上。他们在蜂拥进城市的人群中,选择像父辈们一样,后退,留守在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远离城市喧哗的田园中,安静地守候。
(8) 听着车外不时传来的汽车急促的不耐烦的喇叭声,在车灯到处闪烁的疲惫、烦躁且拥堵不堪的入城路上,我又想,那样的窑洞,如果老人们不在,大概是留不住那位少年的吧。一那它能留得住未来老去的少年的父亲、老去的少年吗? 那它还能留得住美味极了的有小虫子的杏果吗?
(选自《散文》2017 年第2 期《留在村庄里的人们》,有改动)
【小题1】概括窑洞的生活环境特点。
【小题2】第4段画线部分,作者没有让少年“自述”,而是从“我”的视角“猜想”少年相关情况、心理状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简析“杏”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赏析最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