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秦汉时期的反腐败

秦朝对官吏的约束是很严的,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包括《为吏之道》等,突出规定了对官吏经管物资财产的法律监督,以杜绝贪污。若挪用公款,则以盗窃论罪。若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还规定:“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废令也。”即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或法律要求做而不做的,均属违法犯罪行为,该受惩罚。这成了后代历朝的反腐立法的榜样。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军事机构的首长是太尉,监察机构的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为“风霜之吏”。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史,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的监察,因而又称监御史、监察史。常驻地方的监御史地位也相当高,他们常与郡守、郡尉一起,并称“守、尉、监”。

为了防止任用官吏上的徇私舞弊行为,秦朝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推荐和任命者须连坐,也即“保任连坐”罪。该做法,历代封建王朝均有沿用。

汉代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考绩制度,希望通过强化官吏的考核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刺史六条问事》正式把“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

汉朝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汉武帝把全国分成13个监察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很好地发挥了监察御史的作用,强化了监察工作。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令手下人制成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其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推广运用。

下列关于秦朝时反腐败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对官吏的约束很严格,专门制定了反腐败的法律法规,尤其重视对官员腐败行为的处罚。
B.秦朝将掌管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的地位与掌管行政的丞相、掌管军事的太尉并列,显示了对监察工作的高度重视。
C.秦朝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监察体系。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的御史又称监御史或监察史,地位仅次于郡守、郡尉。
D.秦朝的“保任连坐”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官员犯罪,其保举者或任用者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罪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7 09:0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屠夫老六
黄小邪
老六原是不想做屠夫的,他想当个教书先生。哪知书没念两年,病入膏肓的老爹就将六个儿子相继唤到病榻前。老爹不想让传了几辈的手艺就这样丢了。可不等老爷子讲完,其他五个弟兄就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老六孝顺,爹由来最疼他,这事自然就落到他头上。
老六第一次拿起屠刀,是在村长娘大寿前一天。那天一早,男人们就将一头大肥猪捉住捆在案子上,老六灌了一盅烧酒算是壮胆,他学着爹生前的样子,一步一挪走向案前,闭闭眼,用力将尖刀往猪脖子捅去。登时,鲜血殷红直冲而出,伴随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嚎,那头肥猪开始疯狂地狂扭动身子,血溅了老六一身,他猛地一颤,后退几步,将屠刀扔出几米远,转身就要跑,几个汉子见势,架起老六的胳膊,把他往猪面前送,又强行将屠刀塞入老六手中。老六极力挣脱开几个汉子,扔下刀,疯了般奔往墙角掩面大哭。
老六第一次操屠刀,以那样惊心动魄的失败而告终。
那天夜里老六梦见死去的爹。他说:“爹,我觉得我不适合做屠夫。那猪看得我心慌。”爹说:“你这傻孩子,猪本是凡间一碗菜!你不杀,自有他人杀。”
说来奇怪,自爹托梦后,老六渐渐不再犯怵。一次次给猪开膛破肚,心、肝、肺拿在手里也不觉得恶心,清洗大、小肠,剁骨剔肉,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老六很快适应了这门手艺,这手艺养活了老六和他娘。
人总笑老六:看你生得慈眉善目,如何做起这屠宰行当?老六笑而不答。后来,渐渐就没人再问起这些。老六人缘极好,平日乡邻见面都得尊称一声“老六哥”。
没几年,老六娘过世,老六娶妻生子,老六妻随娘信佛,从不杀生。
又有人笑老六妻:你不杀生,咋跟你婆婆一个样,偏挑了个屠夫呢?她只笑笑。老六每次抡起屠刀前,妻总是默默点上三炷香。老六呢,嘴里不忘念叨:“猪呀猪,我爹说你是凡间一碗菜。莫怪莫怪!”猪好像也通了人性,到了老六手里,吼几声便由他宰割。
“你不愿意我杀猪?”老六问妻。
“不愿意咋整?你有你的难处!”妻答。
老六自家后院拴着一大一小两只羊,那母羊是早些年娘舅家送来给娘补身子的。那年娘一场大病,半年滴米不进,得亏这羊奶续命。如今虽说娘已不在人世,但羊还在后院拴着。老六谨记娘的话,这羊对他们家有恩,不能杀。
可眼下小儿染上恶疾,大夫开的药方得用鲜羊肝做药引。老六愁了,这正赶上饥荒哪里去弄鲜羊肝。看着日渐消瘦的小儿,老六心里不是滋味,他想起后院拴的两只羊。“这大的对我娘有恩不能杀,小的总能杀吧?”老六自言自语别上刀。
刚要抓起羊角,小儿立在身后。“爹,你咋啥都杀呢,你答应过奶奶不杀羊。”老六叹气,扔下刀。老六在院外踱来踱去,眼看已天黑,小儿愣是抱着那两只羊不放。
小儿眼窝深陷,老六心疼极了。他和妻商量一番后,趁小儿睡着打着手电折回后院,哪知小儿听见动静猛地坐起身。
“爹,是不是我的病好了你就不杀羊?”
见老六点头,他又说:“爹,那小羊仔腿受了伤,一天没吃东西了,你明天能找大夫给它治治吗。”
老六喉头一阵发痒,不知如何回答,只知眼下小儿身体要紧。这一宿小子愣是没合眼,抱着老六说什么也不让他往羊圈去。老六暗自思忖,等天一亮就把那羊仔给杀了,小儿的病不能再拖。
第二天小儿比老六起得更早,红扑扑的小脸蛋突然有了光泽。“爹,我感觉我的病好了!”小儿倚在羊圈边护着。
老六伸手往小儿额头探去,滚烫:“瞎说!”
“爹,咱不杀羊好吗?”小儿“噗通”一声跪在老六跟前。老六的心猛地一颤。
老六不言语,吧嗒吧嗒坐在地上抽旱烟。
那天深夜,老六默默跪在爹的灵位前,自言自语一宿没合眼。
后来,老六竟改行,当起了兽医。小儿的像,就挂在他兽医所后墙上,是小儿六岁的样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六为了不违背父亲的遗愿,继承父业做了屠夫,娘死后他谨记娘的话,不杀对家里有恩的羊,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孝顺。
B.作品生动具体地将老六杀猪与杀羊的过程呈现给读者,两次宰杀体现了老六作为“屠夫“的特征,一实一虚,相互映衬。
C.屠夫和兽医原本是性质截然相反的职业,在小说主人公的身上却完成了这种转换,背后原因令人动
容,耐人寻味。
D.小说以”小儿的像,就挂在他兽医所后墙上……”结尾,既照应上文,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小题2】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篇小说中就存在多处矛盾冲突,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中的老六小儿虽着墨不多,却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材料一:
提到当代的人文学术出版,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耳熟能详,但对这套《经典与解释》丛书却较少了解。然而在不知不觉中,这套由著名学者刘小枫、甘阳教授策划并主编的丛书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种图书。如此规模,“汉译名著”之外,恐怕绝无仅有。而其“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的学术主张也愈益获得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主办的“从古典重新开始—《经典与解释》丛书15年350余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大家对《经典与解释》丛书在汉语学界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针对当今时代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其中,赵汀阳、杨立华两位教授关于“今天,我们如何对待经典”的讨论在与会者中引起广泛兴趣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二:
继续生长,经典才能不死
赵汀阳
经过了这一百多年,中国已是一个跨文化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典是中国的,西方的经典也是中国的,这已是一个事实,不管喜欢不喜欢,我们都没有办法否定。
西方有位学者在题为“何为经典”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巴赫是典型的大师,但是在巴赫那个时代,对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来说,巴赫太老太过时了,所以不被人们注意。巴赫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死后也默默无闻,一直过了80年,由于门德尔松对巴赫的解释和推广,巴赫才成为巴赫,否则他顶多就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小角色而已。我们一般认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经典具有某种内在品质戎者是某种内在价值故能超越时间.超越一切界限。这篇文章认为不是的,而是认力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具体到巴赫,我们会觉得,虽然是门德尔松将巴赫重新发掘出来的,但是总有某种理由使其能够被接受为经典。而这个学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巴赫的音乐成了一项伟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事业就是德国的民,统和清教运动。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那柏拉图呢?那孔子呢?假如没有董仲舒为首的汉儒的努力,孔子会成为经典吗?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问题。经典和传统是不大一样的东西。经典是经常不在场的,有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家里都有,但放在书架上水远不看的那些书。但是传统不一样,传统是现实的一部分,传统是在场的,传统不是存在于遗物当中,而是作为遗产的存在。遗物是什么东西,遗物是死的东西,就是我们搁在博物馆、图书馆或者景点被供奉被参观偶尔也被怀念的东西,它存而不活所以当我把一个古代的东西给对象化了,变成外在于我们生活的东西,那它就是个遗物,哪怕是有人故意让他闪亮登场。遗产和遗物不一样,遗产是始终在场的
东西,是我们继续在使用的东西。传统是活的遗产,而不是死的遗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典虽然被我们所尊敬,但和当下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这些经典不再塑造我们的生活,不再塑造我们的人格.不再和伟大的事业相关,这个时候它就很容易变成摆设,或者变成了电视上的表演。我们可以问一句,哪些传统是现代中国人坚决不愿舍弃的呢我们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除了舌尖上的中国,很难说哪样传统是大家拼命要维护的,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中国的文明是很坚韧的,今天的断裂不是完全的断裂既有断裂又有连接,有相连的地方,就有重新接续的机会。其实我也是非
常热发中国文化的,我也认为我是在做中学,但是我要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礼乐的中国不存在了,古代的中国在今天的存在是一种方法论的存在,是在我们思维方式里的存在所以我管今天的中国叫作方法论的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传统要活下去,就必须活在不断的建构和创作中,我的意思是说,必须让古老的观念能够活在当代,能够以当代的方式生长,或者说能够给经典开发出当代性,让经典増值,有可能跟经典不是完全符合,也许有些变化,但是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增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三:
没有经典的滋养,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杨立华
赵汀阳先生的见解对我有很多启发。但赵汀阳的观点有一个我同意,有一个我不同意。赵汀阳说西学已经是中国内部的存在,这点我非常同意。我们今天讨论经典,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固有的经典,另一方面就是过去这一百多年来西方来的经典这没有问题。
但是有一点我不太同意,按照赵汀阳的意见,经典是要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经典的。赵汀阳举了巴赫的例子,我想到的是老子的例子。如果没有王弼,老子的哲学是不是就不会这样流传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同意赵汀阳的观点。
但另一方面也是需要强调的,那就是,经典就是经典,经典代表了古人心智的高度,经典必有可经典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经典化。《论语》的经典化就是《论语》不断得到阐释的过程。
今天参加《经典与解释》这套书的座谈会,我也是被震惊到了。这套古典学的丛书承载了很多东西,比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又比如对教育、对社会的关注,还有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等。但我感触最深的是,刘小枫老师和甘阳老师对古典学的倡导,特别关注的是读书人的心智的乔成。我对这个¨乔”子有特别深的感触。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经典能够提供这样一种滋养。你阅读《论语》,阅读《老子》,阅读《孟子》《庄子》周易》这样一些经典,或者是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阅读这些伟大的经典,你的心智会慢慢达到足够理解这些伟大人物伟大作品的高度。而且,对于读书人,心智的养成自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说它指向另外一个目的。我们看《论语》,全书第一个字就是“学”——当然你跟我强调是“子”我也认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智的喜悦不是其他任何快乐能代替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的学者都变成了学术生产者,而不再是读书人,不再喜欢“学”字带来的心智的养成、心智的快乐,那是十分遗憾的。那样的学术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我不能说那样的学术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我至少觉得,少了“养”这个字,少了读书人从容不迫的那样一种淡定,少了对事态了然于心的那样一种态度,少了那种超然于功利之上、不可救药的孤芳自赏,这些都没有了,那我们学问做得再多,又有什么意思呢?在阅读经典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是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是在“养”字当中成长,我觉得这是更可取的态度,而不是用今天的习惯去简单地解读他们。从《经典与解释》这套书,我看到了向伟大的心智致敬这样的努力,我觉得这种努力应该不断传承下去。田余庆先生去世以后,我去拜别田先生,回到家里就把田先生的书拿出来再读,真是非常慨,从书中我看到的是田先生心智的高度。我想,我们今天讨论古今之变,或者中西之变,各种各样所谓的断裂,而最大的断裂恐怕是心智高度的断裂。如果将来我们心智的高度能够得到提升的话,我们也许会发现,这些断裂还是有价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二赵汀阳主要侧重于谈论他眼中的经典,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中国经典的困境,如何突破这种困境等。
B.材料二第二段在内容上交代了巴赫成名的经过,概括说明了《何为经典》这篇文章的观点: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
C.材料三杨立华主要侧重于谈论对赵汀阳先生的观点的看法,对《经典与解释丛书的看法,如何解读经典。
D.材料三讲杨立华不同意赵汀阳的意见,认为经典必有可经典化的基础,经典要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经典。
【小题2】下列内容是对《经典与解释》丛书主要特点的表述,请结合三则材料选出表述错误的两项
A.这套从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长,规模大,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和图书。
B.编者在丛书中最为关注的一点是经典的滋养,认为没有经典的滋养,就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C.这套从书内涵十分丰富,它承载了很多东西,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对教育、对社会的关注,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
D.在讨论交流中,赵汀阳指出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虽然被我们尊敬,但和当下生活已没有太多联系。
【小题3】材料三强调¨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请结合文本谈谈具体的做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里人

侯发山

周末,我和几个朋友驱车赶往靠山屯。靠山屯有一家农家乐,有不少野味。我去的次数多了,跟老板二狗熟悉。随同去的老孟,是个盖房子的,俗称房地产商,这天是他请客。刚坐下,就对老板二狗豪气十足地说:“先来盘鳄鱼肉。”

二狗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为难地说:“老板,小店没有这个。”

老孟眼也不瞄二狗,“啪”地一声甩出鼓囊囊的钱包:“不差钱,上。”

二狗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老板,这个真没有。不信您问侯老板。”

“行了老孟,有那个意思就行了……来,土鸡一只,野兔一份……”二狗拿我当救星,我不能不出面。

二狗这儿有个规矩,点菜后先交钱再上菜。我点完菜,二狗一算账,四百八。老孟从钱夹里捻出四张老人头。二狗死活不愿意,说俺是实诚人,饭菜也是实价格,没法优惠。

老孟又抽了一张五十的。二狗还是不愿意。

我见识过二狗的较真,劝老孟:“人家也不容易,你也不差这一星半点的,给了吧。”

老孟没说话,又掏出一张十元的。

“还差二十。”二狗伸着手,很执着,“都是有本钱的,俺不能干赔本买卖。”

我看不过去,刚要掏钱,老孟见状,忙掏出一张五十的摔给二狗:“不用找了。”

二狗也不说话,又找回老孟三十元。

“太抠了,以后打死我也不来了。”老孟黑着脸。

菜一道道上来了。味道嘛,也确实不错。老孟的脸色慢慢变得红润了。

这当口来了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高声叫道:“一碗鸽子面。”二狗笑眯眯地应答着,收下了男孩递过去的一张红色的钱币。

面条还没做成,男孩到门外边耍去了。我忍不住提醒二狗:“狗老板,你可看清楚了,他给你的可是冥币!”

“我知道。”二狗说罢,就把团在手里的冥币撕了。

“难道男孩的父亲是个地头蛇,惹不起?”我有点糊涂地看着二狗。

二狗淡淡一笑:“孩子得过脑膜炎,脑子不大灵醒,经常把冥币当钱使。”

老孟附和道:“都是有本钱的,咋说也不能干赔本买卖啊。”听口气,完全是在嘲讽二狗。

“他也只是买碗面,没啥。”二狗不以为然。

我由衷地说:“你这么好心,孩子真幸运。”

二狗说:“不只是我,村里凡是开店铺的都这样对他。”

这时,服务员刚好过来端菜,她说:“这个孩子是村长的。”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老孟放下酒杯,冷冷一笑,说:“谁说山里人老实?也会拍马屁嘛。”

二狗真是傻蛋,居然没有看出老孟的冷嘲热讽,说:“别说吃碗面条,吃俺身上的肉俺都舍得。”

想想也是的,谁让人家的爸爸是村长呢?二狗毕竟还受村长的领导嘛,这么一想,我也就释然了。

“我明白了,村长在这里挂着账……行。狗老板会做生意。”老孟一副豁然明白的样子。

“肯定这样。”在座的一个朋友同意老孟的说法。

二狗没接我们的话茬,叹口气,说:“去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下起大暴雨,村长进山巡视,发现刘大爷的屋子裂缝了,忙把刘大爷背出屋子。刘大爷说他的收音机还在屋里。刘大爷孤寡一人,收音机可是他宝贝。村长就放下刘大爷,刚返回屋子,轰隆一声,屋子塌了……刘大爷在屋子前跪了整整一天。”

我们几个人一下子都沉默了。

临走时,老孟不声不响甩到吧台上五张老人头。

“老板,已经算过账了,您是不是喝多了?”二狗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那个,那孩子想吃啥你就做啥……”老孟头也不回,走出了农家乐。

半个月后,接到老孟的电话,邀我一起去靠山屯。老孟说,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说老孟“是个盖房子的”,有戏谑、讽刺的意味,用“俗称房地产商”表现老孟的财大气粗,这为后文刻画老孟这个人物做了铺垫。
B.小说使用先抑后扬和对比的手法,开头用不少篇幅写二狗和老孟的讨价还价,似乎两人都很小气,斤斤计较,但后来的情节发展却说明并非如此。
C.二狗介绍村长牺牲的情节,是要告诉“我”和老孟他并不是想巴结村长,让村长的儿子免费吃面是因为村长的无私和自己对村长做法的敬佩。
D.老孟听了二狗有关村长的故事后十分感动,说明老孟不是一个无理取闹的人,他之前不过是想在乡下人面前显示自己作为“有钱人”的优越感。
【小题2】小说中二狗这一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小题3】结尾句“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是理解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内容。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脸

羊毛

党委书记唐子厚看到郑浩就发牢骚:“郑纪检,我好不容易栽培的一个王牌书记,就这样被你一个处分,外加一个通报给毁了呀。”纪委书记郑浩平常很少与唐子厚发生言语冲撞,这次因为是在唐子厚的办公室,于是他忍不住顶了两句:“鲁飞要毁,也是毁在他自己手里。毁了一个鲁飞,是为了给赵飞、钱飞提个醒。”

鲁飞是鲁庄的村支部书记,因为收受本村村民“喷子”两条“红南京”,在乡里的“老地方”饭店还接受过一次吃请,此事被“喷子”告发。调查属实后,郑浩请示上级审理部门,给予鲁飞以党内警告处分。鲁飞对处分表面上乐于接受,工作却有意消极应付,私下里也说了不少怪话。如何消除不良影响,这事像块石头一样压在郑浩的心上。

郑浩决定亲自到鲁飞家里去。鲁飞的老婆芦花在外地打工刚回来,她之前认识郑浩,因为鲁飞背处分的事情,她对郑浩很有成见。见郑浩上门,芦花冷笑道:“哪阵风又把郑大人吹上门?该不是要撤鲁飞的职?撤了,我正好把他带出去一起打工,不拿这一个月千把块钱的工资我们也不会饿死。”郑浩等芦花把心中的话倒干净,才微笑着说:“嫂子,看你说哪去了,我今天来没别的意思,是想跟鲁书记聊一聊。”芦花怒气未息,道:“老鲁不在家,出去了。”话没说完,屋里发出一阵轻微咳嗽声。郑浩就继续赔笑,说:“那我就在这里等他。”鲁飞虽然待在屋里,外面的对话他听得一句未落,只好主动出来和郑浩打个招呼。

郑浩把事先想好的话,跟鲁飞刚说了一平,鲁飞就不耐烦地红着脸说道:“郑纪检,我是个粗人,我只知道自己抽了两条烟、吃了一顿饭,就被你给处分了。脸被你打了,现在你再和我说这细话没用,别再费口舌了。”郑浩说:“鲁书记,其实我只是想跟你讲一讲,你可能还没有听到过的几句话。”鲁飞听郑浩这样一说,不禁竖起耳朵道:“那你也不要讨好我,我不喜欢人家这边打我一巴掌,那边又给我一块糖。”郑浩说:“鲁书记,我知道你对通报意见很大,可张庄张书记、李村李书记他们私下里说,要衷心感谢你。鲁飞不解,问道:“感谢我个汗毛?”郑浩说:“你虽然背了个处分,但给他们提了个醒。”鲁飞听了这句话,低下头沉思。郑浩趁热打铁说:“鲁飞同志,我告诉你,你并不是莽张飞,工作起来有板有眼,你是鲁庄的书记!”鲁飞没有吭声,郑浩更加动情地说:“鲁书记,你是喜欢别人喊你‘苍蝇’,还是喜欢别人叫你‘领头羊’?”鲁飞摆摆手,示意郑浩别再说下去,自己点燃一支烟,“吧嗒吧嗒”抽起来。郑浩了解鲁飞的性格,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奏效,就主动告辞。

从鲁飞家出门,郑浩骑着电动车刚走出村头,手机就响了。乡党委书记唐子厚要求他务必赶回去参加乡“三套班子”联席会议。

联席会议开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乡党委书记唐子厚还是执意坚持把《清淤治污奖金分配方案》提请会议通过。他说:“大家前段时间都辛苦,‘三套班子’也是人嘛,也要养家糊口,办公室内部拿了个方案,准备给在座每人发两千元补助。至于财务上如何处理,请财政所想办法变通。”然后让班子成员逐个表态。大家因为自身利益所系,又是唐书记提议,自然没有异议。轮到郑浩发言,他道:“这个方案,之前唐书记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已经明确表示这样行不通。制止违规发放津贴补贴,上级已经三令五申了。”唐子厚红着脸,打断郑浩的话说:“郑纪检,这事我知道你不好表态,但你知道就行,只求你不要向上级报告。将来要有什么责任,由我担着。”郑浩还想继续把话说完,唐子厚道:“郑纪检,能干事的人被你处理了,我给大家来点‘小刺激’你也不容许,以后下边谁还来为我们做事情?你也要换位思考嘛!

郑浩见会议上没有阻截成功,回到办公室就给财政所所长老梁打电话。他对老梁严肃说道:“老梁,发补贴是唐书记一时感情用事。但我告诉你,这个补贴坚决不能发,表也不能造。反正你顶不住就拖,否则我会拿你是问。”

在食堂就餐时,郑浩看到唐子厚,唐子厚拉着脸没有讲话,只“哼”了声。

不久,郑浩正在办公室忙事,忽然一个人敲门走进来。抬头一看,竟然是唐子厚。唐书记平时一般不到下属办公室,郑浩很吃惊,慌忙站起身。只听唐子厚操着浑厚的嗓音道:“郑纪检,我是感谢你来了!”郑浩莫名其妙。唐子厚继续说:“县里召开了乡党委书记会议,后岭镇党委书记老黄因为违规给大家发放补贴,被巡查组发现,现在已经被立案处理。”他上前一步,友好地握起郑浩的手。郑浩认真地看着唐子厚,唐子厚脸红红的……

(选自《东方文》2018年11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郑浩到鲁庄安抚鲁飞,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唐子厚书记抱怨过他,他也不想因鲁飞的缘故与唐书记僵持下去。
B.在安抚鲁飞和制止违规发放补贴两个情节中,郑浩都受到过别人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并未因为这些而改变立场。
C.在食堂里,唐子厚看到郑浩时只“哼”了声,这个细节反映了老梁原则性也很强,没有屈从唐书记的错误指示。
D.小说中加点的“还是”一词,表面上看用得很突兀,看完后文就感觉很巧妙,与后文有关叙述,照应非常严密。
【小题2】文中画线的“红着脸”与“脸红红的”各有什么不同含意?前后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3】唐子厚有句话“以后下边谁还来为我们做事情”,他把“下边”与“我们”看成相对关系的阵营,你有怎样评价或看法?请加以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