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目。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秃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
一次,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足有二斤重的一块,然后高高地举在秃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的头,这块肉就归你。”秃鹤用力将那块肉甩到了满是灰土的路上。
夏天到了,秃鹤却戴着一顶薄帽。同桌一把将那顶帽子薅了下来,秃鹤追过去,同桌将帽子甩给另一个同学,秃鹤又去追,那个同学如法炮制……桑桑抢过帽子往自己的头上一戴,将身子挺得笔直,作一个立正举手敬礼的样子。然后,将帽子交给阿恕,对阿恕耳语了几句,阿恕抓了帽子就跑。秃鹤在校园里东一头西一头地找着阿恕,脚步越来越慢,越来越小。
那顶白色的帽子,被阿恕戴在了旗杆顶上那个圆溜溜的木疙瘩上。几乎全校的学生都到了旗杆下,用手遮住阳光仰头看那高高的旗杆顶上的白帽子。秃鹤推开人群,走到旗杆下,想爬上去将帽子摘下。可是连着试了几次,都只爬了两三米,就滑跌在地上,倒引得许多人大笑。秃鹤倚着旗杆,瘫坐着不动了,脑袋歪着,咬着牙,噙着泪。
班主任蒋一轮来了,命令阿恕将帽子摘下还给秃鹤,秃鹤却一把将帽子打落在地:“我不要了! ”说罢脖子一梗,直奔桑桑家。秃鹤仰面朝天,将自己平摆在了院子里。无论怎么劝,秃鹤也不肯起来,泪水分别从两眼的眼角流下来,流到耳根,又一滴一滴落在泥土,把泥土湿了一片。后来,还是从外面回来的校长桑乔才将秃鹤劝走。
星期三上午,这一带的五所小学要在一起汇操。汇操的头一天,蒋一轮将秃鹤叫到办公室,说:“你明天上午就在教室里呆着。”秃鹤低下头朝办公室外边走,出门时,他用脚将门“咚”地狠踢了一下。
第二天早上,秃鹤坚决不让步,一定要参加汇操。蒋一轮只好说:“那你必须戴上帽子。”秃鹤将棉帽戴上,然后讥讽而又带了点恶毒地一笑,站到了已经集合好的队伍里去了。
油麻地小学的表演开始了。一切正常,甚至是超水平发挥。桑乔的笑容已克制不住地流露出来。当表演进行了大约三分之二,一直面孔庄严的秃鹤,突然将头上的帽子摘掉,扔向远处。场外的人,如久闭黑暗之中忽然一下看见了一盏大放光明的灯火,顿时被秃鹤那颗秃头吸引住了。哄笑立即淹没了站在台子上喊口令的那个女孩的口令声,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一下子失去了指挥,动作变得凌乱不堪。秃鹤却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全神贯注地做着应该做的动作,只见他像装了弹簧一样,在地上轻盈地弹跳,那颗秃头,在空中一耸一耸。
就这样,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的轻慢与侮辱。
但秃鹤换得的是众人的冷淡,因为他使大家失去了荣誉。秃鹤到处讨好别人,可没人领情。新学年重新编组,没有人愿意与他一组。他走出校园,沿着河边漫无目标地往前走,一直走到那个大砖窑。秃鹤迎着砖窑的热气,一步一步地走过去,完全被笼罩在了热气里,谁也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别人。他就这么坐着,让那湿润的热气包裹着他,抚摸着他……
春节即将来临,将举行全乡四十三所中小学的文艺汇演。“今年必须争得小学组第一名!”桑乔把蒋一轮等召到他的办公室,不容商量地说。
蒋一轮去了一趟县文化馆,从他老同学那里取回来一些本子。桑乔看后,选中了《屠桥》。几个主要角色很快分配好了,新四军队长由杜小康扮演,十八岁的姑娘由纸月扮演,伪军连长由柳三下扮演。
一切都很顺利。等到彩排了,蒋一轮才发现:那个伪军连长是个大秃子,许多唱词与道白,甚至剧情都与秃子有关;这个本子具有令人发笑的效果,全在于此。
“让柳三下剃个大光头?”
“也只有这样了。”
柳三下却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头,仿佛不是要剃他的发,而是要割他的头。 “只好不演这个本子了。”桑乔说。
“不演,恐怕拿不了第一名,就数这个本子好。”蒋一轮说。
“没办法。”
消息很快在学生中传开了,大家都很遗憾。秃鹤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说话。傍晚,他给蒋一轮写了个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
蒋老师:
我可以试一试吗?
陆鹤
秃鹤从未演过戏,却用出人意料的速度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夏装打扮的秃鹤不在意,就这么不停地练,额头竟然出汗了。
演出那天,秃鹤演得一丝不苟。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在与纸月周旋时,一个凶恶,一个善良;一个丑陋,一个美丽,对比十分强烈: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
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静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节选自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桑桑抢过秃鹤的帽子戴在头上,做出滑稽的举动,指使阿恕把帽子戴到旗杆上可以看出他惯于落井下石,缺乏同情心。
B.汇操比赛前,秃鹤带了点恶毒的一笑,是后文他搅乱汇操比赛的伏笔,显示了他很有心机、城府深的性格特征。
C.新学年分组没人愿意与秃鹤一组,他内心充满了失落,到砖窑中,让热气包裹着、抚摸着,可见他很孤独,渴望得到温暖。
D.小说善于捕捉细节,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
E. 小说叙述风格诙谐有趣但有失庄重;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美中不足的是秃鹤自荐演出给人以突兀之感。
【小题2】小说第二段为什么要极力描写主人公的肖像?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秃鹤的哭(画横线处),这两次人物的心境和作用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4】小说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有哪些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8 05:1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最近,讲述“慰安妇”老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悲情触摸那段充满伤痛的历史;继而纪录片中老人们的截图竟然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网络上出现,引发集体愤怒。两件事,让我们分别看到了尊重与无知。
“听完片尾曲,没有人说话。灯亮了,好些人还在位子上发怔。”一位观众的话,道出了多数人观看《二十二》之后的感受。老人们所经历的苦难,那些烙印于心的伤痛,即便只是通过平静的镜头语言,也足以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从上映前3万多人为影片捐款,到后来无数人转发影片信息、呼吁人们观看,可以说,一部纪录片,倾注了从制作者到观影者共同的情感,也凝结成整个社会的集体追思。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老人们痛苦、哭泣的表情,竟然被制作成充满戏谑色彩的“表情包”。这种消费苦难、无底线娱乐化的举动,无异于是在受害者的伤口上撒盐,也是对大众集体感情的挑战,当然让人难以接受。后半生都在悲剧中活着的“慰安妇”,犹如压在我们民族心口上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刻印着战争历史的痕迹,也承载着不能忘记的家国之痛。况且,她们所遭受的侵害,至今没有得到始作俑者的道歉。如何对待这些战争受害者,直接关系着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
(摘编自《别让对历史的铭记毁于“表情包”》)
材料二:
“葛优躺”表情包侵权案二审落槌,维持原判,判决艺龙网公司赔偿葛优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支出7.5万元并赔礼道歉。从“葛优躺”走红,到葛优肖像权“躺枪”,再到今天葛优胜诉,尽管维权过程并非轻而易举,但这起案件给企业和公众都上了一堂普法教育课:使用真人表情包不能随心所欲,即使博人一笑,也应谨守法律边界,以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
时下,表情包已成为流行的网络表达方式,但也带来了滥用的乱象。除了本案中的演员葛优外,姚明、张学友、周杰等体育、演艺明星的表情包,也是网民社交聊天、商家广告宣传的热宠。事实上,明星官方出品的“正版”表情包不仅是宣传工具、圈粉利器,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现实中,明星真人表情包的使用却往往超越官方提供的范围,侵权纠纷也因此时有发生。
更为恶劣的是,个别商家与网友在制作与使用真人表情包时,为蹭热点而践踏道德底线。比如,韩红帮助环卫工人打扫街道的画面被制作成“韩红听了都想打人”的表情包,此类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有违社会公德的表情包,不仅把网络环境搞得乌烟瘴气,更销蚀社会的价值认同。
(摘编自《表情包也要有“法治脸”》)
材料三:
在网友看来,表情包的使用早已经不限定在官方提供的范围之内了。傅园慧的“我已经使了洪荒之力了”,尔康的招牌动作“伸手咆哮”,黄子韬的“我选择狗带”以及漫画与姚明等名人照片“移花接木”合成的表情包……成了社交聊天时的热宠。随着这股潮流,商家也爱用表情包为自己的产品广告宣传。为此,部分“被表情包”的名人选择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如果截取表情包图像以商业使用为目的,未经肖像权人或其三代以内近亲属同意,就会构成对他人肖像权的侵害。”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堂发说,如果表情图形存在对权利人的不适当“艺术”处理,体现为一种“丑化、歪曲”的效果,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摘编自《小心!你的表情包可能违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录片《二十二》用老人们的伤心表情制作成“表情包”的行为引发了众怒。
B.个別商家和网友使真人表情包时,触碰了社会道德底线,扰乱了网络环境。
C.表情包的使用早已突破了官方提供的范围,商家充分利用了表情包做广告宣传。
D.对权利人进行不当“艺术”处理,这是对权利人的不尊重,可能构成名誉权侵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纪片《二十二》进行无底线娱乐,是对受害者的不敬,挑战大众感情。
B.网友使用明星表情包有许多好处,如作为宣传工具、圈粉利器,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C.“葛优躺”表情包侵权案落槌,案件告诉大众,使用表情包应谨守法律的边界。
D.经肖像权人或三代以内近亲属同意,截取表情包图像的非商业行为,没有侵害肖像权。
【小题3】表情包传播速度如此迅猛,请你根据材料分析如何正确使用表情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产业为支撑的经济。经济增长理论一般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资本、劳动、技术等因素,与传统经济相比,影响数字经济增长的这些因素具有新的特点。

一是资本要素具有新的特性。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资本表现为物的被动的特性,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数字化制造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为“物”的特性。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的智能化。何谓智能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智能化的发展,资本会因而获得“生命”,因此在智能化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不仅取决于资本数量的多寡,更取决于资本具有何种类型的智能和何种质量的学习能力。

二是劳动者的地位出现新的变化。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会表现为人力资本与智能机器人的竞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人与机器的竟争,第四次工业革命使其竞争性质产生根本变化,其竞争不仅体现在体力劳动上,而且还会出现在脑力劳动领域,机器不仅可以替代人的“手”,而且可以替代人的“脑”。

三是创新将呈现出多点、多处、多国、多层次的分布式创新特征。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具有全新的特点,即由过去的采摘果实类创新转向重组式创新,创新速度大幅度提高。在采摘果实类创新模式下,一项新的技术出现的初期,因为技术不成熟、应用范围有限,收益只能是涓涓细流,当这项技术得到提升、扩散后,其收益将变成滔滔洪流,随着技术扩散潜力的消亡,收益又将复归为涓涓细流。重组式创新就好比育种时将现有植物进行杂交,产生新的品种,这些品种将作为新的品种进入原有品种库中,如此循环往复,植物的品种将会越来越多,呈现出指数化的增长。以重组式方式进行的创新,创新速度大幅度提高。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重组式创新提供了极大便利,推动着创新范式从采摘果实类创新向重组式创新转变。

资本、劳动以及技术创新的上述新特性,决定了数字经济将是一种终身学习型经济,社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一个国家是否能在经济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关键。影响这种能力的因素虽然复杂,但一个国家可利用或动员的知识资本存量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知识资本源泉,是扩大一国可利用的知识资本存量的最有效的办法。因此,扩大开放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其仔《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次工业革命早已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的智能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为“物”的特性。
B.经济增长的理论认为,对于数字经济,影响其增长的源泉仍只是资本、劳动、技术三大因素。
C.扩大开放极能促进数字技术的发展,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又为重组式创新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D.采摘果实类创新中的技术一般会经历不成熟、提升并扩散、潜力消亡这样三个发展阶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为前提,论述了影响数字经济增长因素的新特点。
B.文章分析创新特征时,把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模式分成了采摘果实类和重组式创新两种。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资本”“劳动者”在数字经济时代与以往的差异。
D.文章通过论述资本、劳动及技术创新的新特性,证明应扩大开放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与机器的竞争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主要就在于智能机器人能替代人的“脑”。
B.重组式创新是可将新创新成果与原成果不断重组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故其成果呈指数化增长。
C.能否扩大开放即能否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力度将决定一个国家可利用或可动员的知识资本存量的多少。
D.智能化时代,一个国家资本所具有的智能类型和学习能力比拥有的资本数量更重要,更值得关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绕着“大数据杀熟”是否存在的争论延续至今仍无定论,但从去年初爆出到现在,“大数据杀熟”所指向的在线差旅平台风波难断。3月11日上午,携程针对微博网友“陈利人”订购机票遭遇的烦心事发表道歉声明,称二次支付显示无票是系统bug所致,绝无“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这件事,基本还是各说各的理:消费者言之凿凿“这个可以有”,在线服务摊手表示“这个真没有”。回头看,2008年以来,爆料或控诉在线旅游、酒店、机票等电商平台的疑似“大数据杀熟”行为不胜枚举;乃至十年之后的2018年,“大数据杀熟”被评为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中消协甚至还将其列为2019年新春重点关注对象。但诡异的是,迄今没有认定出一个板上钉钉的杀熟案例。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如一堵厚重的铜墙铁壁,将真相阻隔在电商的最终解释权手里。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其实就是依据数据的精准分析,对于粘性强的用户,利用信息不对称不动声色加价或者拒绝优惠推送的差别化价格策略。消费行为往往就是这样,用惯了、用多了,价格反而不敏感了。因此,新客户50块钱就能买到的服务,老客户可能还是停留在100块钱的档位上。电商平台的这种策略偏好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在最大化利润的目标面前,大数据提供的便利是不可能受道德诚信制约的。

有人说愿打愿挨,谁让消费者不去货比三家呢?这话经不起基本逻辑的考量:首先,利用大数据来杀熟果真合法吗?且不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实施不久的《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亦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第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利用消费偏好选择性推送本就是一个过于精明的商业选择,更别说少数电商平台扭曲价格信息等主观恶意行为了。再说,市场进化得再高级,终究是“人”的市场。如果技术只是为卖方提供了耍心眼儿的机会,市场信用岂非要随着技术迭代而灰飞烟灭?

很多时候,个性化服务与“大数据杀熟”是叫人傻傻分不清的,消费者即便是熟谙“货比三家”的道理,恐怕终究逃不开数据的惦记。就比如这些所谓的“系统bug”,谁来为之验明正身呢?有人说,拿过的折扣、用过的满减红包,最后总得通过“大数据杀熟”的方式吐出来。这话或有偏颇,却说破了一个道理:在宰客这件事上,线上线下是没什么差别的;监管若不到位,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现在最大的疑问是:在“大数据杀熟”这件事上,电商平台们异口同声说是假的,那么,就真的只是消费者的群体癔症吗?这个问题,职能部门应该及时出手,为迷茫的消费者解惑答疑。

(摘编自“光明网”时评频道2019-03-21)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杀熟”是一种“宰客”现象,是电商平台违背道德诚信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做法。
B.“大数据杀熟”是否存在,消费者和在线服务大体上还是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C.“大数据杀熟”问题由来已久,成为各媒体乃至中国消费者协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D.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点而向其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做法是不合法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面对“大数据杀熟”,相关职能部门不能袖手旁观,应该有一个明朗的态度。
B.作者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从两个方面批驳了“大数据杀熟”的责任在消费者自身的说法。
C.文章从“大数据杀熟”现象谈起,以呼吁职能部门监管到位结束全文,指出了解决“大数据杀熟”这一问题的具体做法。
D.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既阐述了“大数据杀熟’’的概念,又论述了电商平台推卸责任的错误做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迄今为止,中消协尚未认定一个确凿的杀熟案例,这说明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
B.消费者对某件商品或某项服务用惯了、用多了,对价格失去敏感了,就一定会掉入“杀熟”的陷阱里。
C.利用对数据的精准分析,电商经营者可以掌握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实现选择性推送。
D.“大数据杀熟”的真相之所以难以明了,原因是消费者没有掌握相应技术,卖方因而有了“杀熟”的机会。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①每年的一月份,几家出版社出版的叫“年度最佳”的散文选集差不多同时上市。这些选本代表着不同选家的视野、视角以及文学审美的水准,书名相近或相似,但入选的作家和作品重叠的却在极少数。作品丰富多彩,但取得广泛共识的名篇少;散文的“审美规则”差异着,复杂着,也鲜明独立着;散文的读者多,“市场空间”大。一年里同时出炉多个“最佳”选本,意味着每一本都不是最佳,代表的都是局部,是最佳方面军。普通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偶尔碰上”,选购其中的一本。做散文研究的人要多破费了,要把这些书收集全,因为每一本都有突出的特点和让人眼亮之处。客观地说,散文这种文体的内在属性也决定着很难编出一本既包罗万象也突出年度特征的权威选本。

②读到一篇好的散文,如在夜幕上看到一颗更亮的星星。如果仅仅是数星星这件事,可以摸着黑,在自家阳台或院子里干,但编年度选本,不能摸着黑,也不宜站在自家院子里,最起码要有大量的阅读,还要拔掉篱笆和界桩,正因为如此,年度文选的工作才让人尊重和期待。

③散文年选这件事告诉我们,如今的散文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文学写作也不宜格式化,或“标准化”。一座山可能是连绵的,重峦叠嶂,山头林立,但最终是朝向一个主峰的。文学写作是千手千眼,千姿百态的,但也须朝向着艺术审美的那个最高处,叫境界也好,叫太虚也好,应该有一个。

【小题1】几家出版社同时推出几本“年度最佳”散文选集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小题2】第②小节画线的句子表达了哪些含意?
【小题3】从节选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文学主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残耱

李锐

斜长的身影越过门前的土路,正好影住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己经记不得惋惜多少遍了,可看见它还是痛惜不止,就好像被扯断了的是自己身上的筋骨,咳,和人一样,再结实、再年轻,也有老的时候,也有不中用的时候。

金红的太阳压在西山顶上了。苍老的夕阳己经没有什么力量,只能在斜长的影子里越陷越深。窝在土崖下边的村子也跟着苍老的夕阳,一起被埋在幽暗的阴影当中。

零零落落的炊烟软软地升起来,在村子后面的杨树林上边连成一条白云,像是给渐起的暮色镶嵌了一块依稀的薄玉。

唉,看着怪好看的,看着怪揪心的,等日头一落下去,夜凉一起,一眨眼就空了,连个影子也没有。

满是青筋的手一直抓着身边的杨树苗,树枝上新吐的树叶只有铜钱大,在夕阳的余光里闪闪发亮,远远看过去,好像满树晶莹剔透的玉佩在夕阳中摇摆。

左腿上的伤还在疼。今天在地里耱地的时候,黑骡子拉着散了架的耱把自己给拽倒了。等到把耱从黑骡子身上卸下来,他才感觉到腿上的疼痛,疼得钻心。他抹下额头上的冷汗,坐在耱架上点着了一支烟,把第一口烟吸进去,眼泪就冒出来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难受,是因为亲眼看见自己老了,亲眼看见自己快要伺候不了这些黄土了。身边没有人,漫天漫地的黄土里只有不会说话的黑骡子,只有这盘拉坏了的耱,他就那么坐在大太阳底下,一个人哭。不就是孙子孙女不在身边么?不就是清明节儿子们没回来么?没有人回来,你和老伴儿不是也把坟上了,也把纸烧了么?没有人回来,你不是也年年把庄稼种了么?

以前,院门前的路边上站着一排八棵杨树,还是大儿子出生的那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树早己经长成材了,全都做了房屋的大梁。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那时候,自己站在沟对面的塬畔上,远远看着这个繁花似锦的院子,心里像是喝了老酒一样又暖和又舒服。

可这些年,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村子,如今冷落得就像块荒地。一家一家地都走了,去北京的,去太原的,去临汾的,去县城的,实在不行也要去河底镇、去黑龙关。住不进城里宁愿在城边上凑合,也不回来住。一座一座的空院子,僻静得叫人发怵。

后来,这锯倒的八棵杨树每年都从老根里憋出来数不清的枝条,可自己己经没有心思再伺弄它们了。年年长,年年砍。本以为它们都死绝了,可去年春天忽然又憋出这棵嫩枝子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站在那些伤疤旁边。明知道这些漫生的条子长不成材,可还是把它留下了。只要看见它,心里就一阵一阵地恓惶,一阵一阵地可怜它。

最后一抹余辉越过黄色的土墙,照亮了屋脊,他忽然看见几蓬枯草站在儿子们的屋顶上,像火苗一样在屋脊的瓦背上烧得通红。心里猛一阵钻心的绞疼,疼得牵心拽肺的,疼得连气都快要断了。他赶紧闭上眼睛,在黑暗中用别人说过的话安慰自己,你真是老糊涂啦你,儿孙自有儿孙福。娃娃们愿意留在城里过好日子,儿子孙子都想当城里人……可你说这棵小树苗它怎么就从死了的梦里又长出来了呢……我真想现在就死,就这么攥着这棵小树苗死。就让他们把这棵树和我一块放到棺材里,就让他们把我这盘散了架的耱和我一块埋到土里,赶明儿老伴死了让她和我埋在一块儿……我不用他们给我上坟。我不用在城里过好日子的儿孙们离开他们的好日子,到乡下来照看这几幢空院子。就让这棵小树苗从我坟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风一刮,树叶子在我头上哗哗地响,让树叶子哗啦哗啦地天天跟我说话。它知道我想的是什么,它知道我心疼它,它知道是我把它栽到我的梦里来的……死吧,死吧,死吧……和我的耱一块儿死,现在就死,就死在这黑天黑地里,就死在这几幢院子跟前,就拉着这棵小树苗死……

没有风,也没有响动。

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

(注)①耱(mò):有些地方称作耢或称作盖,是一种农具。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到老人面对那盘拉散了架子的耱痛惜不止,主要是因为耱是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的重要农具,失去了它就失去了劳动的工具。
B.小说写到老人看到一连几幢院子青砖灰瓦一字排开,每年春天院子里桃花、杏花热热闹闹连成一片,就像一幅好画,意在凸显农村环境美好。
C.老人想让儿孙把这棵树放到棺材里,“从我坟里长出来,长成一棵大树,长得满树满枝的绿叶子”,体现了老人的孤独、怀旧及对树的深厚感情。
D.小说主要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成功地对老人展开了全方位的刻画,使老人的形象栩栩如生。
E.小说对于我们特殊的吸引力在于,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忧伤、软弱、矛盾、痛惜,却帮不了他,因为这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夕阳,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社会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