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的观点。像清代这样一个不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并非最重要最伟大的时代,可以成为长期话题,主要是因为流行多年的清宫戏为它笼络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实《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都处在一个有趣的位置,作为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者,他们首先被学术界质疑,被自己研究领域内的同侪批判,而跟他们的半生研究都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这时却成了他们学术观点的拥护者。通过《百家讲坛》,一些没有定论的观点被讲师们传播开来,这让很多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快,本来是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某一方却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大众并不了解其它观点。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即便那附着了很强的个人观点,仍是一种解答,解答很多他们感兴趣但很难有渠道确定的问题。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表现形式。讲座节目历来是最让观众望而却步的类型,40分钟的节目如果不听前5分钟根本听不懂后面内容。《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并没有贡献,影像上几乎没有美感可言。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你听易中天的讲座,不就是评书连播吗?在拥有广大评书听众的中国,把学术话题讲得和评书一样,无疑是成功的捷径。有意思的是,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这三位影响力最大的讲座者都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无疑他们更能掌握深入浅出的技巧。

既然《百家讲坛》的话题由头都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那么在方式上自然也跟电视剧借鉴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刘心武的《红楼梦》,连续十几讲,不断地探秘解密,所有观点必须辅以具体故事,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而阎崇年的讲座,其实就是历年清宫戏的疑点解释,出发点都依据近年清宫戏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也就是电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一场学术讲座的受众,一下子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反响自然不同。

因此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可以销售35万册,易中天成了畅销书榜首作家也就不难解释了。他们本来就是从流行中来,到流行中去。不论学术界质疑的声音有多大,都难以动摇他们广泛的群众基础。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主要是因为相关话题的观点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B.《百家讲坛》的讲座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并给予老百姓一定的解答。
C.《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没有什么贡献,在影像上也几乎没有美感可言,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成功。
D.《百家讲坛》中部分学术讲座,能把受众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
【小题2】(小题2)请分条概括《百家讲坛》成功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25 09:5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非文学类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

梁思成

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 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 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 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 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②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③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④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⑤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⑥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关于前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可作为一部参考用书。关于后书,我们也可以从营造学社一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参考的图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可以用极不相同的“ 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
B.无论宫殿、庙宇还是山亭、水榭、影壁、牌楼都是中国建筑,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 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C.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为世界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D.建筑的“词汇”和“文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小题2】对第⑤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和惯例来处理它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B.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等,无论是方是圆,无论是宽是窄,无论是高是低,无论是否雕花,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
C.尽管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或者世界其它地方的窗子形式不同,所用材料不同,但其作用却完全相同。
D.中国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完全一样,但作用却不尽相同。
【小题3】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 文法”所组织起来的建筑,才算得上中国建筑,才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
B.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形式不一,所用材料也不一样,是因为建筑大师们的设计理念不同。
C.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建筑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仍为主要结构方法。
D.《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有助于我们熟悉中国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写出一篇中国“文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 化 时 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 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了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产业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
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去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
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随着汉服文化热度升高,传统影楼写真为代表的行业也开始介入古装拍摄。此时,为了维护亚文化内部的纯洁性,汉服爱好者又斥其为“影楼装”,拒绝承认同汉服文化的关系。这种内部分裂导致的不稳定结构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成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大学校园和车站等场所所常见身穿汉服的身影。
B.方文山和王乐天都属于汉服复兴者,是这类人群构筑了金字塔形结构的塔尖。
C.因为阶层的脱节,汉服爱好者比汉服生活者参与汉服文化实践的程度要低。
D.承继传统文化首先一定要有文化精英的引领,其次,夯实金字塔基座的人群基础也非常必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举汉服文化在文化传播与资本领域的表现,证明其实践呈上升态势。
B.中间几段从汉服文化发展壁垒、爱好者诉求等角度阐述了汉服复兴中的问题。
C.文章辨析汉服文化圈内部阶层的特点,从而表达对汉服爱好者的赞许和支持。
D.全文先交代汉服文化实践近况,再分析汉服圈的问题,最后提供了解决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服文化实践的发展障碍,是汉服圈内出现的阶层分化与阶层之间的脱节问题。
B.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首先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而非主流文化吸引。
C.汉服爱好者既不认同于“考据派”的正统观,又排斥“影楼装”的不纯洁性。
D.理解汉服爱好者的构成成分,保护他们的热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

②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抒情表意,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抒情表意的方法很多,诗歌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而且,在上古时代,诗、乐、舞功能相近,三位一体。

③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面对着神秘莫测的洪荒自然,面对着无从把握的个体命运,人类积压了太多的惊慌、苦闷和悲伤。于是,在篝火之侧,鼓乐声中,或是幽怨、或是激昂的歌声就会在天地之间唱响,个体情感融会成了集体意志,集体意志又传达给了神灵,个体的焦虑就此得到释放,生活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可以说,人类正是在诗歌光芒的烛照下,一步一步地走出黑暗的丛林。此时,诗歌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冲突与和解,情感淳朴而深厚,节奏简单而重复,我们从《诗经》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原始的震撼力。

④文明的发展,使得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变得重要。在这对关系中,个体仍然是渺小的,理想令人激动,挫折令人沮丧,歧路令人疑惑……这一切情绪,都必须得到□□和化解,于是诗歌的韵律再次出现。楚国大夫屈原有志报国却惨遭迫害,由衷感叹道:“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正是诗歌的力量,拯救了悲愤之中无以自拔的屈原,这位宗室政治家也就成了个体抒情诗的先驱和巨擘。此后,无论是忧心如焚的阮籍,还是深情济世的杜甫;无论是以诗干政的白居易,还是豁达自处的苏轼;诗歌,都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是世俗之外的栖息处。

⑤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无端而起却飘渺如烟的爱情,季节变换中莫名的兴奋、忧伤甚至是挣扎,山水花树里摇曳的寂寞、感动和彻悟,还有总也无法左右的命运……这些,到底是缘于人性的脆弱,还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呢?正是陶渊明、李白、李贺们,执著于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他们的诗在风吹云动、花开叶落的境界中,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⑥中国诗歌,除了开拓生命的境界之外,还以其 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

⑦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早期诗歌,如《诗经》中的国风,多采用叠句和联章复沓的形式,循环往复,一气相贯,再加上用韵绵密,多即景起兴,涵泳中能真切体会古老的民间歌谣的情态。至楚辞,因双音词增多,诗句主体由四言而变为五言,再益一语气词“兮”字,形成以六言为主的诗句形态,而音韵婉约缠绵,风情婆娑,且多变化,读之令人沉醉。《诗经》之温柔敦厚,楚辞之沉痛悱恻,皆与各自的语言形态交相辉映,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风格类型。

⑧汉代以后,文人结合《诗经》和楚辞的形态,摒弃了复沓、语助词等民歌因素,发展出了五言体诗。五言体诗算得上是中国诗歌中最为基础性的诗体,它充分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和优势,形式朴素而整齐,给人一种温润含蓄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往往是一些不加修饰的、集体性、时代性的情感,因此能够直指人心。钟嵘《诗品》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说明了五言诗在描绘事理、抒发情感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后人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七言。以上皆为古体诗。

⑨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律诗、长律,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格律,是指从汉语四声出发的声律组合的法则,它的目的是使诗读起来声韵起伏有致,自然而富于变化,形成美妙的音乐效果。唐人在此基础上,穷尽变化,形成多种谱式,而规则也趋于谨严。在格律诗中,最为出彩的就是对仗。对仗追求的是句式和内容的对称,尤其追求错落有致中的均衡。对仗的形态有工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借对、当句对、错综对、蜂腰对、偷春对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水对,“缈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殷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是扇面对,“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是当句对。这些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

【小题1】文章第④段空格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泄
B.喧泄
C.渲泄
D.暄泄
【小题2】写出文章第②段所引用的古文中包含的两个成语。
【小题3】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进行分析。
【小题4】根据文章③—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阐述的角度
诗歌的作用
面对神秘的自然界
(1)
面对强大的世俗社会
(2)
(3)
开拓人类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小题5】文章第⑥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
A.精巧而谨严的格律
B.复杂而深切的情怀
C.新颖而别致的意境
D.精致而多样的形式
【小题6】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功能相近,三位一体。
B.第③段中“黑暗的丛林”指的是蛮荒时代人类险恶的生活环境。
C.诗歌的体裁及相应的语言形式对意志感情的表达有重要的作用。
D.格律诗具有精美雅致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小题7】根据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内容,结合自身的阅读积累,阐述诗歌是如何“开拓人类精神世界”的。
【小题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②接舆:人名。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1)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五柳”是 (人名)。
(2)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这是一首五言体诗,属于古体诗。
“寒山”、“暮蝉”点明了季节特征。
这首诗重在表现隐居的安逸闲适。
诗中蕴含着超然恬淡的生活态度。
(3)运用现代文一中的观点,从思想情感或韵律美感上对这首诗作简要的评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方汉奇: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王润泽

方汉奇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新闻史学者,也是新中国新闻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方先生的工作可谓筚路蓝缕,所涉研究方向要正确,框架体系要经得住实践检验,史料也要全面重新开拓。

方先生在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特点时说:“立场观点比较陈旧。多数著作以资产阶级报刊为正统,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报刊为异端,对后一部分报刊的介绍,既简单又有偏见。个别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为帝国主义和官僚军阀所做的报刊涂脂抹粉,发表过不少错误的言论。”

方先生新闻史研究所坚持的方法和立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料第一、多打深井、厚积薄发,这是先生研究新闻史的特色,也是特长。

和许多研究者不同,方先生的研究之路始于高中时代的集报活动,到大学时,他已集有1400多种报刊,而且不少是“海内孤本”。他集报最多时有3000多种、5000余份(1947年10月)。

正是利用如此丰富的一手史料,方先生大二时(1948年6月)就写出13600多字的新闻史文章《中国早期的小报》,在《前线日报》副刊上连载8期。

由于一手史料丰富,方先生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很多,如第一次关于中国最早官报雏形“敦煌进奏院状”的研究,关于中国最早报纸文献记载《开元杂报》的研究,第一次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新闻传播问题的研究,等等。

“文革”期间,方先生下放到江西,出发时带去所有书籍,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作学术积累。他曾写下10万张学术卡片,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各种报纸和书籍上搜集到的有关新闻学方面的资料。

20世纪80年代初,方先生得知英国不列颠图书馆藏有中国珍贵的唐归义军“敦煌进奏院状”原件,便邀请驻英的新华社记者孙文方帮忙调阅誊录,开始对这份报纸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开元杂报》等其他唐代文献记录,考证出“邸报”的出现不会晚于唐朝,中国官报雏形从唐朝就开始了,唐代是中国新闻事业的肇始。这一系列结论目前被大部分新闻史学者接受并认可。

我曾经用三层境界来诠释方先生的史料解读功夫:史料文本本身的意义,史料在所属专业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史料在整个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最难的是最后一部分。

方先生对历史背景和文献勾连有着深厚的积淀。如果没有对汉以降“邸”制的清晰了解,对邸吏制度和地位的详细考察,如果没有对唐宋以降各种官职和机构的了然于胸,对宋以来各种文化活动、出版技术的熟知,甚至对文人在文字音形上的变通嗜好,想厘清各种正史中所忽略的新闻传播史,是不可能的。

方先生曾说,“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属于文化史的部分”。后来,有人质疑,中国古代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是否应该对“报刊”先有清晰的概念界定后才能进行研究,否则会影响中国新闻史的合法性。先生则表示,欢迎各种不同角度的研究,各有所长、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彼此交流,共同提高。

我曾跟方先生闲谈,如果各种研究流派都兴旺起来,或许先生的研究也可以称为“方汉奇学派”?先生回答说:“我不喜欢标新立异,我就是老老实实的史学工作者。”

我是在工作之后跟随方先生读博的,由于工作关系能常常陪伴在先生左右,耳提面命,而他的那种平和之力却无法言传。时间越久,就越品出学问之味。既然献身学术,就要好好做下去。学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就是学术,不在于教授几级,不在于头衔几何,甚至无论课题多少,也不在评奖高低,仅仅是一份执着和坚持,正如先生所言,不怕慢,不要停。

钱穆先生曾总结过中西学术本质的不同,西学为学术之学,喜欢概念和理论的创立创新,而中学为“治平”之学,是人性和学问的统一,因此中学学术之最高境界为“至善”,是道德文章的高度统一。在方先生这里,我看到了这样的统一,他树立了学者的“标杆”。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方汉奇,1926年12月出生于广东。1950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人们不称他教授,亦不称老师,而是尊称“方先生”。
②2016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迎来九十寿辰。之前,《人民日报》《新闻爱好者》《新闻春秋》等多家媒体纷纷组稿,刊发系列文章为方先生祝寿。而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学界的祝贺更是数不胜数,方先生“感谢大家善颂善祷”,并自喻为屠呦呦手里的青蒿素、显微镜下的小动物,开始被世人进行研究了。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汉奇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也是新中国新闻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B.方汉奇对新闻史研究所坚持的方法和立场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他从高中时就开始收集报刊,到大学时就达1400多种,截止1947年10月就收集了3000多种报刊。
C.“文革”期间,方汉奇被下放到江西,临行时他不忘带去所有书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制作了10万张学术卡片做学术积累,以期“文革”之后继续进行研究。
D.方汉奇有时说话风趣幽默,在他九十岁寿辰期间,不少媒体以不同方式向他表示祝贺,他在感激之余,并自喻为屠呦呦手里的青蒿素、显微镜下的小动物。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方汉奇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成果并不满意,认为立场观点陈旧,对报刊的介绍有失公允,带有偏见,甚至有站在反动立场上的错误言论。
B.方汉奇对新闻史的研究情有独钟,源于高中时期收集报刊的习惯一直未变,大学期间还收藏了不少“海内孤本”,并公开发表了长篇新闻史研究文章。
C.方汉奇开放性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如对中国最早官报雏形的研究,对中国最早报纸文献记载的研究,对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新闻传播问题的研究,等等。
D.方汉奇对史料的解读功夫有三层境界,即史料文本本身的意义、史料在所属专业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史料在整个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但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部分。
E.正文作者是方汉奇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形影不离的陪伴,使作者感受到方先生的平和之力,同时也感受到方先生对于学问、对于做人的观点以及态度。
【小题3】作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作者称其为学者的“标杆”。从他治学与做人方面,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