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

肖云儒

在编《民族文化结构论》这本集子的时候,常常想起我的母亲,要是她活着,今年已是80岁整。二十八年前弃我而去,她52岁,正好是我现在的年纪。
几十年来,思念有如流不断的涧水,剪不断的云翳。思念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而在研究学问时,如此执拗地、排解不开地想起她,还是头一次。
好不惑然。
半岁丧父,亦无兄弟姐妹,母亲终生守寡,将我拉扯大。我于她,她于我,都是唯一的、独有的。她携着我,我搀着她,脚印交织在人生路上。
母亲大半生任教于中学,晚年调入图书馆,一直住在单位的单身房间。我初中以前,被寄放在外婆身边,她每周回来看我。高中起我在市郊一所学校住宿,每周必定回去看她。
有次她对我说:下星期有事不能回来了,不要想她。那分外的温存,使我过敏地感到这是要扔下我远行,竟然怀着少年人不该有的悲哀和惶惑,悄悄跟在母亲后面足有一个钟点,直到看见她确实进了学校的大门,而不是去了车站,才脚踏实地踅回。
又有一个星期天,因为下雨我留在学校没回家。雨停,时已过午,想不到她让一位学生步行15华里来看我。我便又步行15华里回去,让她确证儿子的安然无恙。那时中学生很少骑有自行车,我们用脚板一步一步丈量感情。
每一次离别,无论短长,母子都要和孑然一身的孤独作一次搏斗。大约从那时候起,中国古典文学中描绘“倚门倚闾”的诗文书画,便一遍一遍地感动着我。
实在也苦了她。因着浓冽的爱不能不压抑自己的爱。
母亲是知识女性。整整四大本相册,记录着她挥斥方遒的激情的青年时代。
“一二·九”运动在北京的有轨电车上散发传单。
搂着卢沟桥的石狮子大笑。六位女同学平卧雪地,摆成六角的冰花。
在教会学校和美国神父面对面论辩……
她并不封建,在自己的历史论文和历史剧中,一再为被封建文化窒息的中国女性呼吁。但在28岁守寡之后却没有重新组织家庭,尽管有人撮合,尽管外婆催促。我想那是为了我。成年之后,我才加倍痛切地感受到母亲这样子生活的孤寂。孤灯冷月下的24年,八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是容易的么?每当她听唱片,便有如一颗孤寂的心在自言自语。囿于当时的文化氛围,加之我不是女儿,上大学后几番欲言而未启齿。
母亲的感情生活中为儿子的自戕,使我终生内疚。
母子之间的爱都无私。
就连母爱,她也不能不斟酌着、节制着表露。
作为寡母,她必须同时具有父之尊、师之严、友之诤。
对我的功课近乎残酷的督查,每每使外婆暗自流泪。至今想来,仍然引起甜蜜的战栗。我甚至恨过她,又终于懂得能够从小接受大松博文式的教练,是我的造化。那远低于家庭经济水平的简朴要求使我简朴,那不完成计划不能睡觉的训令使我勤奋。铁器是在铁砧上锻打出来的,若要一位寡母如此来锤打自己的独子心里是怎样的滋味?
直到今天,母亲严厉的目光,仍在天宇中监测着我,催我奋力奋进,催我自思自审。
由不惑而届知命,母亲有了一点变化。先是稍稍超脱了繁忙的学校行政,而后又稍稍超脱了省图书馆的机关事务,重新拣起历史专业,开始了女性系列历史剧的写作:《嫘祖》《班昭》、《李清照》、《赵飞燕》《武则天》……直到《秋瑾》。有的演出了,更多的存于箧底。《秋瑾》只写了第一场,便和一封给我而未发出的信,一块掰开吃了一半的点心,永远留在了桌上。——第二天,她被死神遽然劫持,因为脑溢血在省人代会发言后倒下。从此长卧于江南的红土地中。
转向历史,对母亲来说,也许是一种人生的沉凝,也许是一种感情的蒸腾,我不得而知。也许阅历总要使人皈依土地,皈依文化土壤。
也恰恰是由不惑而届知命,我的兴趣悄悄地发生转移,开始钟情于历史文化。内中原因也不得而知。分明不是有意识要接续母亲在52岁时戛然中断的工作,只能说是生命自然运行的结果了。
生命于母体。精神根植于历史和现实既在的文明成果。每个人都从脚下的土地上起步,经历了青春的翱翔,总有一天要重新降落在土地上。尽管那是另一块土地,尽管那里有另一番风致。
自从剪断脐带,我和母亲的联系由血肉的直接交融转而为语言和文字的传递,为眼的流盼,为心的感应。50多年中,我们日甚一日娴熟地在各种有声和无声的频道中联系,哪怕地隔千里,哪怕分隔于两个世界,一直相依为命。
有时我想,母亲之于我,已经是一种传统,一种标尺,一种基座,一种象征。有了喜悦,走了弯路,面临抉择,很自然地就和冥冥中的她对话。那往往是以历史和人生的基座在检视自己。
真应了郭沫若早年的名句:“一的一切”,“一切的一”。母与子这两个“一”,占有着对方的“一切”。母与子这两个“一切”,凝结为对方的“一”。
近30年了,回江南扫墓的机会那么少,我几乎没有正式祭奠过她,也没有一篇怀念母亲的文字。这都是儿子的罪过。
我的母亲,愿这本涉及历史和文化土壤的书,能寄给你些许的慰藉,能赎回我如山的歉疚。
【小题1】共同走过苦难的母子,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理,请问这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作简要概括。
【小题2】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小题3】母子之间感情如此厚重,为什么作者要在母亲辞世28年后才写这样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②武侯祠坐落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
③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
④诸葛亮殿殿柱矗立,殿门前敞。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透过他深沉的目光,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耕读山中,心系天下;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你会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
⑤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
⑥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诸葛亮实践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
【小题1】文段②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文段③既交待了武侯祠的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的________之情。
【小题2】结合已学过课文《出师表》的有关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
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段①中“深深的遗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小题4】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①上联中的“酬”字体现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格魅力,下联中的“_____________”两字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伟人”的巨大影响。
②请你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有哪些东西可以穿越“一千七百年”的时空而“得到永恒”?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852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①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②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③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④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进行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

(节选自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小题1】文中引述林肯评价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其目的是什么?
【小题2】文中所引苏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小题3】作者引用苏轼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小题4】文中画线句子的顺序应调整为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二小段中,作者列举居里夫人所获的荣誉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原子时代的到来,是居里夫人和卢瑟夫共同努力的结果。
B.“哲理就渗透在各个原子的毛孔里”中的“哲理”也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表达的哲理。
C.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D.文中引用诗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为了说明人生苦短要有所作为的道理。
E.“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这里的“盛名”是指她因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而获得的美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 下列小题。

最初教我写作的老师   王鼎钧

①回想起来,我并非王荆石老师的好学生。那时,人人称赞我的作文好,王老师却说不 然。那时我们爱写抒情的散文,所抒之情,为一种没有来由的愁苦怅惘,不免时时坠入伤春悲秋的滥调。那是当时的文艺流行病,我们都受到感染,而我的“病情”最严重。

②那时,我已经觉察国家危难,家境衰落,青年没有出路,时时“悲从中来”,所以不 能免疫。“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 远写不出好文章。他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的,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 天地间找文章。天下这么多人你不看,这么多声音你不听,一个人穷思冥索,想来想去都是 别人的文章,只能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文章,这是下乘。

③他最反对当时流行的“新文艺腔调”,例如写月夜:“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 的天空,照着我孤独的影子。”例如写春天:“光阴似流水般的逝去,一转眼间,桃花开 了,桃花又谢了,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当时,这种腔调充斥在模范作文或作文描写辞典 之类的书里。他不准我们看这些书。

④他说,说书人有一种反复使用的“套子”,死学活用。说书说到官宦之家,大门什么 样子,二门什么样子,客厅里挂着什么字画,摆着什么家具,有一套现成的说法,这一套可 以用在张员外家,也可以用在李员外家;可以用在这部书里,也可以用在另一部书里。作文 一定要抛弃你已有的“套子”。

⑤依他的看法,学文言文和学白话文,方法大有分别。学文言是学另外一套语言,那套 语言只存在于书本里,在别人的文章里。你必须熟读那些文章,背诵那些文章,才可以掌握 那一套语言。你写文言文的时候,先要想一想你能够背诵的那些句子,把它从别人的文章里 搬过来使用。你写的文言文是用古人的句子编联而成,颇似旧诗的集句。白话文学的根源不 在书本里,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说的话里,不仅如此,在大众的生活里,在大众每天说的 话里。回想起来,王老师这番教导出于正统的写实主义,是堂堂正正的作家之路,对我们期 望殷切,溢于言表。可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我相信,别的同学也没有 听懂。

⑥回想起来,这段话,也许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吧?遍数当年全班同学,再没有像我这 样醉心作文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⑦他说,文笔一定要简洁。

⑧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 少年侦察敌情。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如霜”。——看见月色如霜!全课 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王老师称赞这一句写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如霜? 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静。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月如霜三个字干净利落, 用不着多说。

⑨他的这番训诲,我倒觉得不难。我把这种写法首先用在日记上。我记下,参加一个亲 人的葬礼,“四周都是哭红了的眼睛”,王老师给我密圈。我记下,有一天因事早起,“星 尚明,月未落,寒露满地,鸦雀无声”,王老师又给我密圈。

⑩通常,学生的作文都很短,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写得长些。有一次,王老师出题目要我 们比赛谁写得又好又短。题目是“我家的猫”。我写的是:我家的猫是一只灰色的狸猫,是 三岁的母猫,是会捉自己的尾巴不会捉老鼠的猫,是你在家里的时候它在你脚前打滚儿、你 不在家的时候它在厨房里偷嘴的猫,是一只每天挺胸昂首出去、垂头丧气地回来的猫。你 说,这到底是一只什么猫?据说,王老师看到我的作文时微微一笑:“这孩子的文章有救 了。”作文簿在老师们手上传来传去,有人认为“的猫”两个字太多了,删掉比较好;有人 认为“的猫”很有趣,而且扣题,题目就是“我家的猫”嘛!

⑪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过王老师 的检验。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 来到叫做清明的一站。王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 淡地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的说‘清明到了’。”

⑫又有一次,我写的是: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他毫不留情的画 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

⑬回想起来,王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朝我这棵文学小草不断的浇冷 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地生长。这一番教导对我的影响太大、太大了。

(节选自王鼎钧《昨天的云》第四章《荆石老师千古》)

【小题1】结合第③段的例子,联系上下文,分析王老师反对“新文艺腔调”的原因。
【小题2】第⑨段“我”学到了文章写法,获得两次“密圈”,请赏析这两处文字。
【小题3】本文由两节文字组成,请在方框处各添加一个小标题。
【小题4】第⑪⑫段写王老师对“我”的文字的两处改动,请对这个改动进行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思南路

(1)因友人之约,让我谈谈一条路。这条路不算长,也不太宽。但这条路却是以举世闻名的淮海路华灯璀灿的极度繁华为底色,以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特别气息,吸引着过往行人。

(2)这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代之而起的是可以听见夏日绿叶婆娑、冬天黄叶落地的宁静。这里没有灯红酒绿的缤纷,代之而起的是灰白色的朴素和极为省俭的色彩。这里没有步履匆匆的紧张,代之而起的是散步式的潇洒和放松,是慢生活的节奏和步子。沿着淮海中路一路向西,在最热闹的地段,你向南一拐,不期而遇,“思南路”三个字飘然而至。倘若说,淮海路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江,思南路就是它的支流小三峡大宁河。这种令人印象深刻强烈的对比,让人恍然间由火树银花的不夜城来到了一片世外桃源,是真正的“身居闹市,一尘不染”。

(3)不知为什么,“思南”这两个字总让我觉得其背后潜藏着令人怦然心动的情愫。中国最早的诗歌合集《诗经》,其最打动人心之处,就在于“思”——思无邪。“思”什么?又为什么思“南”?南方有嘉木?南方有“美人如花隔云端”抱恨终生的浪漫?南方有草木葱茏的青山清澈见底的绿水?南,是一个让人充满遐想的方位符号,可以激发你无穷翩跹的广阔联想。思南,一个闭口音一个开口音,读起来也很音乐。其实我知道它来自于法国作曲家马思南,但我觉得这样想象更有意思。

(4)我对思南路的最早感悟也来自田野,来自晚霞笼罩着的田野上偶然偷听到的那些对话。有时候,我从未谋面过的思南路,会以自己新奇而陌生的面容,突然闯入我青春的梦境,它们真实而虚幻,近在眼前又遥不可及。奇怪的是,它们和多年后不期而遇的思南路竟有着几分的相似。静静的,狭狭的,有人推开搂空的黑色铸铁大门,推开带着铜插销、铜把手、用棕色条状木板拼起的大门,婷婷袅袅地蜿蜒而来……

(5)世界上的很多事物和书,都有着某种相似性。如果说,思南路是一本摊开的书,那么思南路上那些围着篱笆和围墙的别墅,就是一本合上的书。书,有的浅显有的深奥,有的粗鄙有的精致,有的低俗有的高雅,有的读了几页就了无趣味和它永别,有的却可以陪伴到你生命的终点,塑造着你的灵魂,影响着你的一生。思南路,就属于后一种书。

(6)俗话说,书读三遍,其义自显。思南路,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N次的经典。

(7) 初读思南路,你震惊于它的沉着、朴素,高贵而不张扬的大气。很多年前,我在淮海中路上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会去思南路口上的邮局领取稿费。出得邮局有时我会慢慢朝南走去,将近复兴中路,思南路开始散发出一股不显山,不显水,不同于流俗的格调和气息来。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几可合抱。历经上百年的风霜雨雪,树杈横斜溢出,犹如连理枝般地在空中紧紧交错着。一道浓绿的长廊一直伸到视野的尽头。炎热的夏天,一踏上思南路便有一股森森的凉意可人地沁入你的肺腑。下雨天,要过好长一阵子,雨滴才能打湿树下的马路。一座座色彩并不那么耀眼夺目的小别墅,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地躲在绿荫之中,不经意中露出一点俏丽却足以让人心动的姿色——或者是一堵嵌着黑色鹅卵石的墙头,或者是一截红砖砌起的烟囱,或者是一扇朱颜微启的窗户,或者是满墙在风中微微颤动的爬山虎,或者是呈现长方三角几何状连续展开的色彩明快的明木骨梁,或者是从主楼挑出的有铸铁花纹栏杆的阳台,还有向着前方蓝天敞开心扉的尖尖的天窗……几乎你眼前所遭遇的每一处风景,都是一首抒情意味浓郁得化不开的小诗。

(8)再读思南路,你可以停下你匆匆的步履,细细打量它修辞的精致、考究、到位。那些经过精心设计施工的别墅,它的门窗、墙面、阳台、屋顶、烟囱、栏干,每一个局部,都像一篇绝妙好文,字、词、句、篇,安排得服服帖帖,流畅、舒服、顺眼。每个局部都知道自己在这幢房子中扮演的角色,既散发着个性的魅力又服从整体章法的安排。特别是建筑的细部,值得你仔细地观察,反复地玩味。天花板和墙体、墙体和地面交集的“收头”处理,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经得起推敲。就像一枝万宝龙的钢笔,一块百达翡丽的腕表,放在洒满阳光的手里经得起最严厉眼光的百般挑剔,十分的耐看。

(9)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积累,你会觉得思南路和路边的每一幢建筑,都是一部叙事性极强的小说。你每推开一扇门,就是打开了一部小说的封面,许多承载着百年世事沧桑、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会向你迎面走来:冯玉祥和他手下那些曾经戎马倥偬叱咤风云但最终厌倦了军阀征战民不聊生的将军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人生平静的归宿。《孽海花》作者曾朴住过的曾经的115号(现81号)客厅里似乎还回响着陈望道、邵洵美、郁达夫、李青崖、叶圣陶、顾仲彝这些至今如雷贯耳的一代名士的谈笑风生。可贵的是,这里不仅是一片风花雪月,更在冲淡中升腾着一股浩然正气。曾经的121号草坪上,我们可以看到抗战严酷环境下蓄须明志的梅兰芳在明净的窗前挥毫,洁白的宣纸上一株凌风怒放的梅花挟着内心的悲愤,呼之欲出。庭园里隐隐传来小梅葆玖“咿咿呀呀”吊嗓的稚嫩声音。周恩来、程潜、柳亚子、孔祥熙、李烈钧……多少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在这里驻足、逗留。这里可以呼吸到他们生命的气息,目睹他们跌宕起伏史诗般壮丽的人生故事。它们用顽强而沉默的语言向你诉说着岁月的无限况味。

(10)思南路,是一部感悟人生意义的哲学书。在那些月明星稀水积空明的秋夜,你踽踽独行,踩着透过梧桐绿叶洒落在夜色中斑斑点点的光影,看见穿越了一百年风雨而不为所动,集万千风情宠爱于一身藏而不露、极其内敛、矜持而不骄奢的老洋房,静静地屹立在暗蓝色的夜幕下,你可以领悟到“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从容沉稳。看着21世纪新人类进出其间,喝着蓝山咖啡,高脚玻璃酒杯里荡漾着玫瑰色的波尔多葡萄酒,一根蛋卷斜插在哈根达斯冰淇淋圆球上,怀想洋房主人们不断地沉浮变迁,你才会真正明白——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选自2014年3月1日《文汇报》

【小题1】第(2)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3)段画线词“很音乐”,这种表达有问题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小题3】第(8)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
【小题4】第(9)段画线部分的描写是为了___________
【小题5】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阔别多年又见思南路,作者惊讶不已,情不自禁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B.作者震惊于思南路的沉着朴素,不同于流俗、高贵而不张扬的大气。
C.思南路的“思南”总让作者觉得其后潜藏着令人怦然心动的情愫。
D.作者深深留恋思南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思南路的解读愈渐深入。
E.作者常常在踽踽独行时,欣喜地感悟到思南路极其内敛的从容沉稳。
F.思南路,永远令作者回味,塑造着作者的灵魂,影响了作者的一生。
【小题6】本文视角新颖,表现手法多样,请结合文章对这两点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5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题1】填在上文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是(    )
A.田田 阵阵 密密 默默
B.层层 缕缕 紧紧  脉脉
C.田田 缕缕 密密 脉脉
D.层层 阵阵 紧紧 默默
【小题2】第一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
A.由上而下B.由荷到人C.由远及近D.由动到静
【小题3】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D.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小题4】下列对第一段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荷塘处在月光笼罩下。
B.文中既写了荷叶的姿态,又描写了荷花的色泽和气味。
C.文段在描写月下荷塘时,既写了静态美,又写了动态美。
D.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愉悦之情,直接抒发了对月光照耀下荷塘之美的热爱。
【小题5】第二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   )
A.月下的荷塘
B.月的光和影
C.荷塘上的月色
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