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的“礼治”思想
①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②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法治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德主刑辅。这是儒家关于德刑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孔于主张“为政以德”,注重道德教化,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严刑峻罚虽然能起到威慑作用,使人们不敢犯罪、但是内心却认识不到犯罪的可耻;以道德教化人们,人们有了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刑罚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独尊、迷信刑罚,他的宗旨是重德轻刑。所以孔子主张,治国要“宽猛相济”,德刑相辅相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最后实现“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理想状态。荀子提出“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提倡道德,主张少用刑罚。董仲舒明确提出“刑者德之辅”,把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明确提示出来,即德主刑辅。
③其次,礼法融合。儒家的“礼”是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的外化,“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儒家以“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为人们需要遵守的国家之“礼”,“肯定礼是治国之本,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政治法律的根本指导原则”。孔子重视礼之本,反对礼流于形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他提供“为国以礼”,认为国家政令是人们必须遵守之礼,所以失礼就要接受惩罚。在孔子这里,初步体现了礼与法相融合的倾向。真正奠定礼法融合思想基础的是荀子,他既反对儒家重视礼冶而轻视法的作用,又反对法家重视法冶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而把礼与法相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开礼法融合之先河。
④最后,情法互补。儒家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建立其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德主刑辅、礼法融合。这一前提,肯定了人情在懦家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儒家看来,以亲情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定远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所以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国法的制定以伦理纲常为指导原则,同时又是伦理纲常的具体化”。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之法才会有生命力,“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法与人情相结合,才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只有符合人情之法才是公正的,以人情为基础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人们所信服。
⑤儒家的法治思想与法家有所不同,它极少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而是以一种防患于泰然的法——“礼”法加以约束,使人们自自觉地守法,而非被动地惧法.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法学的礼教中心、义务本位、家族观念、伦理法治等价值和特质”,而这正是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所以有学者认为“孔孟才是中国司法界的真正祖师,儒家学说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节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但直到西汉时期“德主刑辅”的思想才产生。
B.被儒家视为治国之本的“礼”以“仁”这一思想为核心,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
C.儒家肯定人情在法治思想中的地位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提倡法中有情、情法互补的法治。
D.儒家主张用防患于未然的礼法而不是刑律狱讼约束民众,以使人们能守法而非被动惧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列举孔子等几个儒家学者的观点,论证了儒家法治思想中德主刑辅的主张。
B.文章第四段中的三处引用都是为了证明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这一观点。
C.文章第五段通过对儒家与法家法治思想的比较,进一步论述了儒家法学强调以“礼”来约束人们行为这一观点。
D.文章从德主刑辅、礼法融合以及情法互补三个维度,论述了儒家法治思想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要以“宽猛相济”的理念来治国,就能达到教化残暴之人进而废除死刑、没有诉讼的理想状态。
B.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主张礼法融合,可见他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还吸取了法家的思想。
C.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以人情为基础制定的律法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保持公正而为人接受,让人信服。
D.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为当今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见中国的法治精神源远流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7 03:0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年的发展,培育了大量的写手,作品更是______。在网络文学创作中,“苦更不辍”“日更万字”成为常态。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超长篇幅的类型小说泛滥成灾。许多网络写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今天,网络文学要想从野蛮生长向经典化转型,网络写手须______,注重自我提升。

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至创作的全过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格调不高,不能反映当代中国______的社会图景,而是遵循一种“快感机制”,供大众“悦读”。这其实是价值错位、急功近利的表现。网络写手应该摆正心态,自觉跳出“作品点击量”的狭隘桎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当前,在网络文学领域,存在着“得小白文(通常指没有什么深度,内容较简单,读起来令人容易放松的文章)得天下”的现象。小白文之所以流行,深层原因是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操控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要想纠偏,应当抽出时间来多读书,尤其要读经典文学。

今天,面对这个伟大的时代,网络写手不能______,而应细致体验生活、深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领悟人生、领悟艺术。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屡见不鲜 以身作则 云谲波诡 安之若素
B.层出不穷 以身作则 波澜壮阔 无动于衷
C.屡见不鲜 身先士卒 云谲波诡 安之若素
D.层出不穷 身先士卒 波澜壮阔 无动于衷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现了浮躁情绪,热衷于追名逐利,偏离了文学初心
B.文学初心偏离了,热衷于追名逐利,出现了浮躁情绪
C.出现了浮躁情绪,偏离了文学初心,热衷于追名逐利
D.热衷于追名逐利,偏离了文学初心,出现了浮躁情绪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白文之所以流行,深层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驾驭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B.小白文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操纵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C.小白文流行的深层原因是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操纵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D.小白文之所以流行,深层原因是大多数网络写手没有受过专业的文学艺术训练,无法驾驭有艺术张力的文字。
【小题4】请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上述材料中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年间,广州的外商聚集区——蕃坊之繁荣。主要为外商服务的翻译也逐渐增多,但据史料记载,在京城礼宾院(宋代专为接待各国使节设立的机构)服务的译员,身份地位很低,逢年过节接受朝廷赏赐的时候,不过与奶酪匠同列。

但由于翻译与外商甚至外国使节打交道,时有突然发达的机会。据史料记载,当年有个名叫王元懋的人,因家境贫困,到庙里打杂谋生,遇见了一个通晓“南蕃诸国”文字的老僧。老僧看王元懋勤快乖巧,将自己通晓的外语渐渐传授于他。后来王元懋逮了个机会随船出海,来到占城国(位于今越南南部)、,当时占城古国正急着跟大宋朝廷“攀亲戚”,以获得保护,通晓两国语言的王元懋很快成了国王的座上宾,充任翻译之职,后来又娶了公主,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变身“驸马爷”。

像王元懋那样靠外语技能改变人生的平民并不罕见。据不少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宋代,广府地区已有很多有胆识的商人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多古国“闯世界”去了。他们脑子好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向朝廷进贡的使团做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

广州是外贸大港,市舶司雇有专业译员,位于西城的蕃坊及中外居民杂处的扶胥港还有不少民间翻译。这些翻译不可能个个正派,欺负外商语言不通,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并不少见。一旦外商之间出现诉讼,地方官不得不依赖翻译提供的证词断案,翻译甚至接受利害关系人的请托,提供伪证,为此,《宋刑统》还有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广府有两个外商因债务纠纷闹上公堂,翻译收了欠债人的好处,胆大包天,居然跟地方官说,听原告的意思,不是因债务纠纷才上公堂,而是因天气久旱,愿自焚献祭,向老天祈雨。地方官难辨真相,居然命令皂吏把告状的外商推出去烧了,以完其心愿.,陈郁感叹说:“生死之机,发于译者之口。”

不过,愿意啃硬骨头的官员也还是有的。南宋名臣向子锺在广州任职期间,就曾自学外语,以便公正断案。他命人找来朝廷培养皇家翻译使用的蕃书《千文》以及其他几种外语教材,自己一一看完。此后,他向蕃商发布的命令告示以外文书写,外商因纠纷闹上公堂,翻译一看判官老爷懂外语,不敢再随便糊弄,诸外商欢欣鼓舞.向子诬“清明之声,播于海外”。

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这样的做法也使无良翻译收敛不少。但细看史料,我们就得承认,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这不得不让人在钦佩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地方官的同时,难免又发出遗憾的叹息了。

(摘编自《宋代广州就有翻译了,然而这个行业说起来很心酸》2019年2月22日《广州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翻译身份地位虽然都很低微,但他们时常有突然发达的机会。
B.有胆识的翻译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国,他们的地位就会比在国内高很多。
C.广州有一些不正派的民间翻译常常有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
D.清正廉明的地方官为了能够公正断案常常会自学外语,深受外商的好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
A.本文先交代宋代翻译增多的背景,再摆出事实,从而说明当时翻译地位不高。
B.本文的例证比较丰富,如王元懋、陈郁、向子諲、清正廉明的地方官等。
C.本文采用了引用例证,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D.本文论证使用的语言既准确明了义充满现代感,既严谨科学义生动活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足(  )
A.在宋代,既有官府的译员也有民间的翻译,两者并不都足为外商和外国使团服务的。
B.《朱刑统》中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说明宋朝足比较注重保护外商权益的。
C.当时宋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朝廷和民间的对外贸易往来也很频繁。
D.在宋代,翻译的地位比较低主要足因为当时的人们更看重读书取上和农工商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墙上的小岛

夏花

我家后面的高楼刚完工,对面又出现了一块工地。父亲就是这时候变了,他常对着围着工地的那堵墙发呆。一天他要我帮他把颜料全部搬到那堵墙边。他开始在墙上作画。父亲画得很投入,后来吃饭也让我送过去。父亲是个画家,一直都与众不同,母亲也没说什么。

父亲画了一座岛,小岛被树林环绕,野花遍地,画中的海蓝,天也蓝,天上飘了几朵白云。

没过多久,父亲弄来一只小船放在院子里。母亲这次唠叨不停,满腹牢骚,难道他这是去航海旅行吗?无奈父亲什么也不说。

我永远忘不了那夜,父亲叫醒我,我好奇又兴奋地帮他把船拖出去,很奇怪,我们一到那堵墙跟前,画上的海水便哗哗地荡漾着蔓延开来,很快漫过我和父亲的双脚,父亲把船推到海里示意我上去,我害怕极了,后退着拼命地摇头,挥动手臂叫他回来。

父亲最后看我一眼上了船,毫不犹豫地划远了。海水不知不觉地减退,收回。浆声渐微,父亲变成一个黑点沿着小岛转了弯,船尾的航迹消失在空旷的海面上。一切恢复了原样,我的裤腿也干了。唯有地面上的低洼处还有几滩水在灯下闪着光。

父亲消失了,母亲几乎疯了。我不敢说出真相,害怕她以为我也疯了而受到更大的刺激。有好多次我站在那幅画前悄悄呼喊父亲,但他始终没有出现。

对面的高楼竣工了。拆墙的那一天,我哭闹着阻拦,有人把我拉开了,小岛轰然倒塌的一瞬间,一群鸟冲了出去,它们扑棱翅膀的声音甚至盖过了机器的轰鸣声。我想它们里面一定有我的父亲。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6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围墙上的小岛”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与串联情节的线索,又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围墙给了身为画家的父亲作画的机会,所以“他常对着围着工地的那堵墙发呆”,构思画一个小岛,装点美丽家院。
C.小说两次写到“我”的“害怕”,表现了“我”对变故的恐惧,对母亲健康的担忧,体现了“我”对至亲的深沉之爱。
D.小说以“小岛”、“小船”与“我”的小家庭作为写作素材,实际上是以小见大,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大环境、大现实与大问题。
【小题2】小说对“母亲”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又不可或缺,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题3】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奇幻与现实交替出现,这种奇幻的艺术构思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诗三百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朦诵”并提。。
诗歌也常被人民群众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抓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赋诗“可用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白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这种情况被称作“献诗陈志"
B.在古籍记载中,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所以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朦诵”等一起出现。
C.《诗经》中的作品被封建统治阶级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其实它们原来只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
D.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B.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C.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故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盂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B.古人在“赋许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C.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D.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
朱铁志
因为我在杂志社工作,以为全国各国各地主要报刊每天在手,多种内参应接不暇,更添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天下大事真可谓无所不知了。
然而时间长了,杂多的信息并没有使我感到充实,相反,还常常在经历了头晕眼花的辛苦阅读之后,心里空落落的。海量信息过分满足了我的“知情权”,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剥夺了我的“不知情权”,我真切地感到了“选择”的必要性。因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如果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和自制的毅力,我们的头脑就会成为叔本华所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开卷”不仅无益,而且多半“有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固然不可取,但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情权”吗?如果不是出于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关注,在其它方面真的有必要知道那么多吗?给头脑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空白,以便填充更必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岂不是更好的选择?索尔仁尼琴说过:“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这是极有见地的观点。在我看来,如今泛滥在各种媒体上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信息是“废话”和“空谈”,它们既不提供任何新知,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智慧含量,不能对丰富人们的思维起到丝毫积极作用。在“后出版时代”,特别是网络微博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日子”固然可以成书,“月子”当然也未尝不可。一个不假思索的读者如果放弃选择,就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放任在别人的“日月”之中,将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任由混乱的思想跑马。问题在于,他有“跑马”的自由,难道我们没有不让他乱跑的自由吗?没有选择的权利吗?
当然有,但我们常常轻率地放弃它。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常是懒惰的、被动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浅阅读”省时、省力、轻松、好玩儿,但鱼龙混杂,少数有价值的信息总是淹没在大量垃圾信息之中,不待挖掘出来,早已令人疲惫不堪,忘了自己的目标。虽然表面上是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但很难掩饰“博学的无知”的本来面目
其实,一个人想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弄明白不要什么。因为人的本性原本贪婪,凡是好事当然多多益善,何况读书又有“好学多思”、“博雅俊逸”的美誉,撒开读呗。岂不知,“撒开”就是“束缚”、就是“枷锁”,从此让你失去自我,成为任人摆布的傻瓜。不“撒开”怎么办?当然就要选择,就要有所读,有所不读。谁来选择?自然可以请教饱学之士,可以借鉴“推荐书目”之类。问题在于,真正有学问的家伙往往不喜欢向青年推荐书目,也不屑于某些以权威自居的人推荐的书目。那怎么办?只好靠自己,靠博览基础上的“慧眼”和“专精”吧。
(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作者认为要使自己的头脑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哪些正确做法?
【小题3】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中“博学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