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的“礼治”思想
①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②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法治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德主刑辅。这是儒家关于德刑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孔于主张“为政以德”,注重道德教化,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严刑峻罚虽然能起到威慑作用,使人们不敢犯罪、但是内心却认识不到犯罪的可耻;以道德教化人们,人们有了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刑罚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独尊、迷信刑罚,他的宗旨是重德轻刑。所以孔子主张,治国要“宽猛相济”,德刑相辅相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最后实现“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理想状态。荀子提出“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提倡道德,主张少用刑罚。董仲舒明确提出“刑者德之辅”,把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明确提示出来,即德主刑辅。
③其次,礼法融合。儒家的“礼”是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的外化,“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儒家以“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为人们需要遵守的国家之“礼”,“肯定礼是治国之本,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政治法律的根本指导原则”。孔子重视礼之本,反对礼流于形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他提供“为国以礼”,认为国家政令是人们必须遵守之礼,所以失礼就要接受惩罚。在孔子这里,初步体现了礼与法相融合的倾向。真正奠定礼法融合思想基础的是荀子,他既反对儒家重视礼冶而轻视法的作用,又反对法家重视法冶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而把礼与法相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开礼法融合之先河。
④最后,情法互补。儒家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建立其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德主刑辅、礼法融合。这一前提,肯定了人情在懦家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儒家看来,以亲情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定远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所以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国法的制定以伦理纲常为指导原则,同时又是伦理纲常的具体化”。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之法才会有生命力,“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法与人情相结合,才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只有符合人情之法才是公正的,以人情为基础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人们所信服。
⑤儒家的法治思想与法家有所不同,它极少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而是以一种防患于泰然的法——“礼”法加以约束,使人们自自觉地守法,而非被动地惧法.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法学的礼教中心、义务本位、家族观念、伦理法治等价值和特质”,而这正是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所以有学者认为“孔孟才是中国司法界的真正祖师,儒家学说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节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但直到西汉时期“德主刑辅”的思想才产生。
B.被儒家视为治国之本的“礼”以“仁”这一思想为核心,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
C.儒家肯定人情在法治思想中的地位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提倡法中有情、情法互补的法治。
D.儒家主张用防患于未然的礼法而不是刑律狱讼约束民众,以使人们能守法而非被动惧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列举孔子等几个儒家学者的观点,论证了儒家法治思想中德主刑辅的主张。
B.文章第四段中的三处引用都是为了证明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这一观点。
C.文章第五段通过对儒家与法家法治思想的比较,进一步论述了儒家法学强调以“礼”来约束人们行为这一观点。
D.文章从德主刑辅、礼法融合以及情法互补三个维度,论述了儒家法治思想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只要以“宽猛相济”的理念来治国,就能达到教化残暴之人进而废除死刑、没有诉讼的理想状态。
B.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主张礼法融合,可见他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还吸取了法家的思想。
C.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以人情为基础制定的律法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保持公正而为人接受,让人信服。
D.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为当今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见中国的法治精神源远流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7 03:0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二者分别用“依”和“以”,用语准确,不能换位。历史上,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但其本质是依德治国。依德治国要求性善,儒家倡导性善,但这只是一种贯彻自己学说的立论而已。因此,我们不能依德治国。依法治国也不能换成以法治国。如果以法治国,法就可能蜕变为统治工具,统治者自己则置身法外;依法治国,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封建社会有丰富的法律文化和诸多法律,如秦律、汉律、唐律等,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但封建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因为其法律只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

道德与法律是有界限的。道德重在化民、教民,有道德的人会自觉遵法守法。个人主义者或利己主义者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做违法的事,但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思想并不违法。法律要论迹,提供犯罪事实;道德要论心,提倡慎独慎微。我们应当用道德教化民众,用法律厘定罪与非罪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从道德与法律两方面治理好国家和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要求往往高于法律规定。比如,法律没有规定不孝敬父母是犯罪,但子女不赡养父母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孝不只是赡养和义务,而且是敬,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只依法交赡养费而不敬爱,不能算孝。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不能用法律条款反对道德教化,也不能用道德观念绑架法律。就社会功能而言,法律主要是事后处理或惩罚,而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可以说,道德是一种自觉行为,甚至是一种勇气。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些行为都是道义力量使然,而不是法律条款的规定。

在社会主义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可以形成强大合力,释放强大正能量。道德角度说我们提倡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并不违反法律中有关个人权利保障的条款。维护个人合法权利属于法律范畴,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并非法律规定,属于道德范畴,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相反,如果将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立起来,则是有害的,其实质往往是混淆了法律和道德的不同功能。

道德规范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树立正确价值观,出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考虑,在对公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有分析地强调责任优先于权利等道理是正确的。相反,将权利置于责任之上、将自由置于国家安定团结之上、将个人置于集体之上,在实践中会带来许多危害。社会主义法律应当维护个人权利,社会主义道德应当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提倡无私奉献。这就是法律与道德相得益彰的辩证思维。

(摘编自陈先达《法治与德治何以相得益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治”理念与儒家“以德治国”本质迥异。
B.我国封建社会法律文化丰富,虽然其法律只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但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
C.一个人只是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思想并不会违法犯罪,因此他们不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D.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诸如“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行为都是一个人道德自觉的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独辟蹊径,从“依”和“以”用语精准的角度,阐释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个核心概念。
B.第三段通过引用孔子的话论述真正的“孝”应当包含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从而论证了道德要求高于法律规定。
C.第四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释放强大正能量。
D.最后一段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法律应当保护个人权利,道德上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律论迹,道德论心,一个人如果突破道德底线做了违法的事,未必用法律来判定其罪行。
B.一个社会,如果用法律条款反对道德教化,用道德观念绑架法律,那就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
C.在社会主义社会,从道德层面提倡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与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有时会有矛盾。
D.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对公众进行教育时,应该强调责任优先于权利。

同类题2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①理想的书房,春秋佳日,窗明几净,从窗纱透进庭前花草的芬芳和室内书香汇合,花间的蜂喧,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夏日,庭前蝉声耳,浓荫蔽地,檐前垂着斑竹堂帘,室中则清凉无暑,这个季节室中楠木樟木和老屋的黄松梁柱都散发浓郁的香味,使书香倍增。冬日阳光满屋,盆梅水仙的清香配合书香经久不散。但书房如果安放火炉,则书香和梅花水仙都为之色香骤减。隆冬季节只好在取书时盘片刻略享轻福,即携书回到温室阅读。具备上述条件,则群书永远静静地散发着书香。
②现在我的蜗居,空气中 没有书香的成份,我 可以打开书箱,拿出一两部残余的明刊本的书来欣赏,一股幽香当然是嗅觉的享受。
(节选自朱家溍《我家的藏书》)
【小题1】第①段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1)耳    (2)盘
A.(1)guō    (2)héngB.(1)guō    (2)huán
C.(1)kuò    (2)héngD.(1)kuò   (2)huán
【小题2】文中画线词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窗明几净B.浓荫蔽地C.书香倍增D.略享轻福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虽    仍B.也    就
C.虽    就D.也    仍
【小题4】依据第①段内容,概括“群书永远静静地散发着书香”的条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创新型商业模式,最初源于社会中的“公众协作消费”现象。该现象与传统上通过拥有对物的所有权来使用物并取得相关收益不同,其本质在于通过对闲置资源的二次分配起到对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这一现象逐渐发展为一种大规模的商业实践,并演变成一种新的经济业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从其运作机制来看,如今的共享经济包括三方市场主体,即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中介方。供给方通过提供服务或让渡物品使用权来获得一定的报酬;需求方通过租借等共享方式享受服务或使用物品;中介方即平台则通过振合供需双方建立联系并完成交易来获得相应的资金收入。

目前,共享经济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信用风险。一般而言,用户在平台注册提交自身信息是为了获取有效服务。然而,受利益所驱,会出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滥用用户信息来操纵用户选择或泄露用户信息而侵犯其隐私权属的情形,从而使用户目的被背离、利益遭受损害。

(摘编自郑佳《共享经济的自治与规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30日)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农民认为共享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好处、符合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占86.7% ;无所谓并认为与个人没有多大关系的占10.5% ;不支持并认为不符合农村发展方向的占2.8% ;了解并认为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占10.1%。

共享经济在农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譬如,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降低了农民的参与意识,缺乏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农民组织化的积极 性仍不高,农业方式仍表现为种地分散和经营细碎;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素质偏低,县、乡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农民也依旧不愿意学习,甚至抱着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农村金融实际供给明显不足造成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没有市场竞争力;农村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农民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信息化应用能力等等。

(摘编自梁信志《发展共享经济,促推乡村振兴》,《河南日报》2019年2月13日)

材料三:

2018年是共享经济监管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行政、法律、技术等监管手 段多管齐下,规范发展成为各方共识。随着2018年各项整治行动和监管措施的延续,以 及《电子商务法》的正式实施,共享经济领域仍将延续强监管态势。同时,监管创新也面 临新挑战:长效化监管机制建设任重道远,共享经济企业属地化管理与平台跨地域经营的 矛盾更加突出,过于严格的准入许可导致大量的共享服务提供者不合法不合规,不利于激 发市场活力。

未来三年,我国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稳就业和促消费方 面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共享经济也将成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的重要场景,人工智能也将在身份核验、内容治理、辅助決策、风险防控、服务评价、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关欣《2018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和就业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参考报》2019年3月4日)

材料四: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晓波提出,共享经济是全球新业态、新模式创生的前沿领域,围绕共享经济开展持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和增速均实现大幅增长,表明我国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与往年相比,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呈现两大发展亮点。一是制造业产能共享加速发展,成为共享经济领城中最活跃的类型,表明共享经济的发展逐渐从生活领域向产业领域延伸,从简单的模式创新迈向更高层次的要素配置、技术协同和产能最大化利用。二是共享经济“稳就业”

的潜力得到更大释放。在社会群体生活方式曰益多元的情况下,共享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和渠道正在成为“稳就业”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共享经济发展前景乐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是一种全球化、创新型的商业模式,供需双方通过中介信息平台对闲置 资源的所有权进行转让,从而实现三方的互利共赢。
B.用户的平台信息一旦被滥用或泄漏,其财产权益就有可能遭受损害,因此而引发的信用风险便会对共享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阻碍。
C.材料二调查数据表明,农民对共享经济整体上持乐观态度,大多数农民认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适合农村发展。
D.共享经济和人工智能互促互动,共享经济发展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提供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则为共享经济模式创新提供支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平台中介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信息效能的最大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使共享经济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B.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推广不畅、金融资本供给欠缺、信息化平 台建设落后等,都是制约共享经济在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C.《电子商务法》的实施将推动共享经济领域延续强监管态势,会直接导致大量共享服务提供者不再合法合规,对激发市场活力产生消极影响。
D.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依然保持增长态势,制造业产能共享的发展活力已超过生活 领域,共享经济的发展还为社会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机会。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未来我们需要在哪两个方面持续发力才能保障共享经济的顺利发展? 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冬景
张炜
进入十一月,老人的神色变得沉重了。他一个人走向田野,注视天际,眉毛不停地抖动。天气晴和,人们在田里忙着,在海上打鱼,没人注意这样一个老人。
老人用一个网包往回背树叶,在自己的小院堆成一个垛子,又用秫秸、破渔网将垛子盖得结结实实。接下来的日子老人都到海边上去,提一个粪筐,沿着浪印往前走。海水不断推涌出一些碎煤和木块,他都捡到筐子里。
平时他走在路上,见到树枝什么的,都要捡起来;现在他每天都去海边捡东西。如果浪印上有一个蛤、一个螺、一条小鱼,他都随手取了放进筐里。
老人住的小院四四方方,是一人多高的围墙围成的,一角是他的小屋。煤和木块摊开来,占去了小院的大部分。
老人拌了一大堆草泥。他用筐子装上草泥,沿着小屋转着,哪里有裂缝、有小洞,都用草泥糊上。他将土炕凿开两个洞,又用土坯接通了这两个洞口,沿墙壁垒了一圈。这样土炕里的烟火就会蹿到墙壁上,形成火墙。从屋里出来,他用剩下的草泥加固了墙壁,然后出了院门。
老人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又转回了院子,找出一些钓钩和丝线,准备到海上去钓鱼。在太阳和暖的日子里,他要把闪闪发亮的大鱼从海里拖上来,然后搓上盐,悬到半空里晒干。
老人的几位亲人都是在冬天故去的。
大儿子是个石匠,那年冬天被派到南山修水利,快过年了还没有回来。有人送信说,儿子被砸死在山洞里。
二儿子的一生与鱼紧相联系。他比大儿子矮上两寸,浑身皮肤像鱼一样滑。可惜啊,在一个出奇地多雪和寒冷的冬天,在海里栽流网,没有再上来。
第三个儿子参军走了,死在战场上,也是个冷酷无情、滴水成冰的冬天。
大约又过了两个冬天,陪伴老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的老伴也走了。
老人依然清晰记得大儿子死去的那个冬天——
拉儿子的木轮子车几次陷进雪里……
那个冬天哪,整个世界都是白的……
伤心过度的老婆子一头栽进了白雪里,咬紧了牙齿,脸色变青。老头子蹲下,安慰道:“走吧,回去还得过日子!”
三儿子没有了,送回的是一枚立功奖章。小儿子抚摸着说:“要是金的,就要藏起来。”
老人倚着树干坐着,闭着眼睛。“你这个混蛋!”他骂了小儿子一句,仍然闭着眼睛。
小院的树枝上悬满了鱼。这棵树落光了叶子,又结满了“鱼果”。老人坐在树下,有时用脚踢一下树干。树木向阳那面悬着的鱼哗啦啦响,等到焦干的鱼片晒成时,他就取下来用马兰草捆起来,五张一叠,像捆烟叶那样。
整整几天没有看见小儿子了,老人心里有些不安。这是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唯一的一个。后来小儿子又活蹦乱跳地出现在海滩上了,他才专心地钓鱼。
老人钓着鱼,有一个冰凉的东西钻进衣领,后来才明白是雪花。他站起来看着,天边有一片灰色的云彩。第一场雪就这样开始了。他决定收起鱼钩。那个小院里已经准备了对付冬天的各种东西,当冬天走近时,他就缩进那个小窝里顽抗。他仔细地缠着鱼线,一边看着星星点点的雪花落进海里。
这一次的雪花越落越大,很快积了厚厚的一层。大雪下了三天。人们都呼喊着:“好大的雪呀!”老人用大扫帚将雪赶出小院,在心里说:“这算大雪吗?我经过的那三次大雪, 埋掉了三个儿子。”
门响了一下,小儿子提来一只鸡。老人把它收拾了一下,搓上盐和佐料,悬到树上。这是要做成一只“风干鸡”,它可以放到来年暮春。小儿子叹了口气。
一个个冬天逝去了,新的冬天又来临了。
雪还在落着。茫茫白雪泛出微微的光亮,从脚下铺到遥远的地方。老人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雪地,他怀疑这个新的冬天会漫无尽头。“天哪,我已经损失了三个儿子,谁都会说那是三个好儿子。三个小伙子三个行当,他们是石匠、渔人、兵。”
老人像守门人似的,蹲在了小院门口……
(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述“冬景”的含义。
【小题2】分析小说划线部分的作用。
【小题3】小说叙述了老人的人生遭遇,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社交网络用户的增长,探讨社交文化对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目标的潜在影响,显得尤为关键而重要。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悖论。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市场产品,将用户生产和分享信息作为核心功能,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信息分享和自我揭露,个人隐私信息成为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随着社交网络与移动智能设备的结合,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呈现即时化分享的特点,媒介更加多元化,内容更丰富。然而,社交网络即时分享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社会互动的场景化,使个人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分享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个人隐私的关注,打破个人维持的日常生活中的隐私边界。随着社交网络的持续发展,社交用户网络分享行为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而且以自我揭露娱乐化为特征的过度分享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一直存在,即在社交网络使用中,人们对隐私的态度和隐私保护行为具有非线性的相关性,人们对隐私信息的关注并不能减少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自我暴露隐私信息的行为。

社交网络中的数字化伦理。新的网络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自我表达的方式。人们在社交网络中通过关注、点赞、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相互沟通,人际关系因此成为由好友数、粉丝量、关注度、评论和点赞量、转发率等数字化特征所表征的网络关系,但这种网络关系却使社会交往的情感价值被消解和庸俗化。媒介即信息,正如传播学者肖特等人论述的那样,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面对面的视觉沟通更利于情感性的交流,而中介的言语交流则更利于任务性信息的传递。社交网络作为依托网络媒介进行情感性交流的重要工具,将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占、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网络行为,弱化了情感性沟通,使社交呈现出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话语的贫乏和缺失冲淡了社会交往的内在情感,使网络社交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工具,在被点击中沦为数字化道德的符号。

社交网络中的个体化道德。互联网是实现个人主体性以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之崛起的主要推动者,个体化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网络空间中,社交网络的匿名性特征将个人的社会背景性资料过滤,人们通过文本快速交流,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空间感。社交网络互动过程中社会反馈机制的缺失和网络环境中约束社会互动规范的缺失,使个体从现实生活的家庭、单位、阶层、组织等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与自由。但是,这种反馈机制和互动规范的严重缺失,也会带来隐患。在社交网络中,越来越膨胀的个人主义以及最大限度扩大个人自主权的欲望,导致人们对权威的怀疑,人们想要一种团体感,却又不信任限制其自由的权威组织,因此道德上的个人主义增加了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孤独感。

但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这决定了理论意义上的原子化个人是不存在的,单个的人无法应对除他之外的外在世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获得社会资本等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内在附着的伦理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在个体化特征之外,人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促使其不断走向联合体,通过交往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形成集体生活以抵御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

(摘编自王艺璇《网络化时代社交文化的社会伦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信息和自我揭露,因此生产和分享信息成为社交网络的核心功能。
B.依托网络媒介的人际交往具有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缺乏内在情感性基础。
C.互联网推动个人主体性实现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崛起,个体化成为网络社会核心特征。
D.社交网络交流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给人们带来自由,却会增加人们的孤独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网络化时代为背景,从三个方面详尽地阐释了社交文化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B.文章分析数字化伦理时,比较了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导致的不同心理和行为。
C.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思路明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行文。
D.文章立足现实生活,探讨社交网络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理有据,发人深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私悖论告诫我们,在社交网络中身边新鲜事分享得越多,自我隐私也会暴露得越多。
B.在社交网络的互动中,需健全社会反馈机制,约束社会互动规范,增强对权威的信任感。
C.无论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人们始终不能脱离团体或联合体而生存。
D.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网络社交对人们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发展前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