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刀——张望朝

天上的云垂在刑场上空,看杀人,天地都阴森森的。
受刑的是韩大脖子。韩大脖子却在笑。
行刑的是神刀铁五。也只能是铁五。
铁五是这一带头号刽子手。砍韩大脖子,除了铁五,别人都不够格。
三声追魂炮响过,监斩官喊了声:“开斩——”
观斩的百姓们马上觉着后脖梗儿冒凉风。韩大脖子却还在笑。
铁五缓缓提起鬼头大刀。刀光一闪。
韩大脖子却依然在笑。
铁五横端鬼头大刀,看了看刀口,朗声说了一句:“好硬的脖子!”刀口硌破出个豁儿。
铁五轻直奔向监斩官,单膝点地跪下,道:“行刑已毕,请大人验刑。”
监斩官欠了欠身子,看见了刀口上的豁儿,阴冷地哼出一句话:“囚犯未死,怎么说行刑已毕?”
铁五一挑粗眉,道:“大人容禀。判词上说得明白,韩犯当受一刀之刑,这一刀之刑不是凌迟,也不是五马分尸。小人一刀已然砍过,若再砍第二刀,岂不违了大清律法?只怪小人手笨刀钝……”
监斩官森然一笑,道:“听说你在江湖上号称神刀五爷?”
铁五垂首道:“徒有虚名,惭愧。”
监斩官道:“从今往后,这‘神刀’二字,就去了吧。啊?哈哈哈……”
酒楼。
韩大脖子请神刀铁五喝酒。
韩大脖子说天津话,道:“五爷,知道我为嘛请你喝酒吗?”
铁五不管他为嘛,只顾啃肘子。
韩大脖子道:“为报答你没砍我第二刀?嘛?明跟你说,县太爷、监斩官那儿,我早花钱打点好啦。你想再砍一刀也没门儿!”
铁五道:“就算他想让老子再砍一刀也没门儿。老子砍谁也不砍革命党。”又啃肘子。
“嘛?革命党?”韩大脖子一咧嘴,“嘛革命党啊!俺韩某人就是个江洋大盗,不是革命党,不过是给革命党押过一回军火罢了,那是笔买卖,人家钱花到啦。嘛叫革命?啊?你说嘛叫革命?”
铁五吐出一块肘子肉,道:“那……那你请我喝酒干吗?啊?”
韩大脖子道:“交个朋友嘛!说实话,五爷,你那刀法,江湖少有,韩某人点名请你主刀,就是要试试你的刀法厉害还是我的铁布衫功厉害。也就是我韩大脖子,换个主儿,脑袋早让五爷你给挪地界儿啦!哈哈哈……”
后来韩大脖子又发生了事端:把一流浪卖唱女子骗到家中,先奸后杀卸成八块四下扔了,扔大腿时,夜路上与县衙捕头撞了个满怀,于是败露。
花了笔巨款上下一打点,韩大脖子又被判处“一刀之刑”,行刑者又是铁五。
韩大脖子又在笑。
刀光一闪。铁五提着没沾半点儿血丝的鬼头大刀径直奔向监斩官:“行刑已毕。”
韩大脖子依然在笑。
监斩官瞄了一眼铁五横在头上的鬼头大刀,拖着官腔哼道:“这回还不错,没让人家的脖子硌破了你的刀。”
看热闹的百姓都骂:“什么世道!”正待作鸟兽散,忽见韩大脖子的脑袋缓缓从脖子上移开,刹那间那一脸欢笑变成一脸惊恐,“咣当”一声,头已落地,“呼”的一下满腔子血喷将出来,鲜花骤然盛开一般。
监斩官顶戴花翎突地一抖,一脸阴笑立时僵住。
铁五单膝点地,双手横刀,一动不动。
“神刀!果然神刀!”百姓们齐声喝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洋大盗韩大脖子两次都被判处“一刀之刑”而不是死刑,这就是暗含伏笔,是受了贿赂的法官刻意为之,为韩大脖子法外偷生提供机会。
B.小说由刑场——洒楼——刑场三个场面构成,恰似几个镜头组合在一起,结构紧凑,连接自然,又给人一种峰回路转,悬念丛生的阅读快感。
C.韩大脖子在酒楼宴请铁五,是为了报答他的不杀之恩;铁五赴宴,大吃大嚼,是因为他认定韩大脖子是革命党,自己与革命党内心亲近,不见外。
D.小说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简练传神;人物形象鲜活如在眼前;叙述故事多用短句成段,简洁干脆;故事富于传奇色彩,却又毫无虚假之感。
【小题2】小说题为“神刀”,结尾百姓们齐声喝彩“神刀!果然神刀!”,“神刀”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本文是怎样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出铁五、韩大脖子、监斩官的形象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3 09:03: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郭沫若的“崛起”

邹士方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之一,《女神》的诞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新诗界的巨人,奠定了他在整个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女神》的诞生同一个人很有关系,他可以算是《女神》的“催产婆”,这个人就是宗白华先生。1918年11月,宗白华开始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就是在这期间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

《学灯》属于“学艺性副刊”,原来占据主要篇幅的是学术性讨论、报道、翻译、名人演讲录及编作者之间的通信。宗白华到来后,把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特别是新诗和戏剧)的血液输入《学灯》,使《学灯》大放异彩,成为五四时期闻名遐迩的四大副刊之一。在宗白华的建议下,1919年8月15日《学灯》开辟《新文艺》栏,开始刊载新诗。宗白华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了字体秀丽的日本来件,深为留学生的浪漫热情所感动。他没有因为上面陌生的作者名字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鹭鸶》与《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在9月11日《学灯》刊出。

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出于爱国热情,他集合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小团体“夏社”,出油印小报。在编印小报过程中,他经常阅读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在8月29日《新文艺》栏上读到康白情的白话诗《送慕韩往巴黎》,唤起了自己的胆量,遂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不想很快刊出,惊喜若狂。在此之前郭沫若虽有创作和翻译,但他知音难觅,寄回国内,屡屡碰壁。这次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给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闸门已经打开,诗人的才华之泉终于迸发奔流了!宗白华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年轻诗人胸中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力,看到一颗珍珠正在东洋岛国烁烁闪光,他以惊人的气魄将“无名小辈”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大量发表,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就陆续发表了《死的诱惑》《新月白云》《某礼拜日》等十几首。宗白华鼓励比自己年长五岁的郭沫若尽量写诗,为此,1920年1月宗白华在《学灯》取消了《新文艺》栏而代以《新诗》栏。郭沫若凡有诗寄去,宗白华毫无保留地发表,甚至有时用《学灯》整个篇幅。郭沫若像一座作诗的工厂,产品有了销路,他的诗兴大发,于是郭沫若的诗像潮水一样接连不断地在《学灯》上涌现出来。大量地编发一位无名作者的新诗,在《学灯》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报刊史上也是罕见的。

在现代文学史上,宗白华不仅是郭沫若新诗的最初编发者,而且是第一位评论者和鉴赏家。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很希望《学灯》栏每天发表你一篇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有一种自然的清芬。”对于《凤凰涅槃》和《天狗》二诗,他热烈地赞颂:“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辞藻来粉饰它。”“你《天狗》一首是从真感觉中发出来的,总有存在的价值,不过我觉得你的诗,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你的诗形式的美同康白情的正相反,他有些诗,形式构造方面嫌过复杂,使人读了有点麻烦,你的诗又嫌简单固定了点,还欠点流动曲折,所以我盼望你考察一下,研究一下。你的诗意诗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作雄浑的大诗,所以我又盼望你多作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作词中小令一样。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

对于宗白华的扶植和帮助,郭沫若是永远不忘的,他认为由于宗白华给予了他很大的鼓励,才使他有最初的一本《女神》的集成,他甚至感激地称宗白华为“我的钟子期”!

(选自《艺术大师的流年碎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宗白华可以算是《女神》的“催产婆”,《女神》是中国最优秀的新诗诗集,是宗白华奠定了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B.这篇传记通过记述宗白华发现郭沫若并扶植他“崛起”的故事,既赞扬了宗白华的伯乐之功,也肯定了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才华。
C.郭沫若对《学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自己以前的诗作投寄《学灯》,没想到被刊载,这唤起他的胆量,他的生活和创作从此发生决定性的转折。
D.《学灯》之所以成为闻名遐迩的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与宗白华引入哲学、美学和新文艺,并将其与过去的学术讨论等内容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
【小题2】宗白华为郭沫若的“崛起”提供了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
【小题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的“崛起”源自各种主客观条件,一个人的成功不也是如此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根据一份针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走向的分析报告得知,预计从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我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毕业生预计将达到一亿人,而同期,我国白领行业仅能提供4600万个工作岗位,白领岗位将严重短缺。大学毕业生被迫向蓝领岗位流动将成为必然趋势。如今许多蓝领岗位,从当前和未来要求上看,“靠力气和经验干到退休”的想法已经显得很天真了。蓝领岗位的要求正在“高端化”,许多岗位都要求,或将会要求智能化操作。
目前,与发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摘编自刘向兵《弘扬工匠精神,高校当重视“大国工匠”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知,我国技术人才十分短缺,而许多大学生却不愿从事技术工作,原因之一是技术工作不够体面。
B.从材料二可知,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还不够理想,原因是既没有让企业参与自己的教学,也没有在教学中渗透企业因素。
C.从材料三可知,我国本专科层次人才在坚守岗位,持之以恒,将自己专业学好做精方面不及更高层次的人才。
D.从材料四可知,在我国,工匠精神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已影响到我国企业的长足发展,这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有政策引导的不够,还有高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因而解决此问题应该多方面努力。
B.“大国工匠”不能理解为“大的国家的工匠”。“大”字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应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使命,二是要有心系国家的大情怀、大格局。
C.我国的GDP超过日、德等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但与经济规模很不相称的是,寿命在两百年以上的企业却远少于日、德,原因之一是工匠精神没能有效传承。
D.“工匠精神”既包含技术层面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也包含态度层面的严谨、细致、专注、负责,还包括精神层面的爱岗敬业、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小题3】从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在人才供求方面出现严重问题,请概括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无关岁月

蒋勋

(1)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我们把时间划分成日、月、年,是从自然借来某一种现象,以地球、月球、太阳或季节的循环来假设时间的段落。时间,也便俨然有了起点和终点,有了行进和栖止,有了盛旺和凋零,可以供人感怀伤逝。

(2)“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岁月的关口,明知道这关口什么也守不住,却因为这虚设的关口,仿佛也可以驻足流连片刻,可以掩了门关,任他外面急景凋年,我自与岁月无关!

(3)今日的过年是与我童年相差很大了。

(4)在父母的观念中,过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1951年,我们到台湾,不仅保留了故乡过年的仪节规矩,也同时增加了不少本地新的习俗,我孩童时代的过年便显得异常热闹忙碌。

(5)母亲对于北方过年的讲究十分坚持。一进腊月,各种腌腊风干的食物,便一一吊晒在墙头竹竿上。用土坛封存发酵的豆腐乳、泡菜、糯米酒酿,一缸一瓮静静置于屋檐角落。我时时要走近去,把耳朵俯贴在坛面上,仿佛可以听到那平静厚实的稳重大缸下酝酿着美丽动人的声音。

(6)在忙碌与兴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可解的禁忌。孩子们一再被提醒着不准说不吉祥的话。在腊月间打破器物母亲也十分忌讳,如果不慎失手打碎了盘碗,必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这些小时候不十分懂,大了以后又有点厌烦的琐细行为,现今回想起来是有不同滋味的。

(7)远离故土的父母,在异地暂时安顿好简陋的居处,稍稍歇息了久经战乱的恐惧不安,稍稍减低了一点离散、饥饿、流亡的阴影,他们对于过年的慎重,他们许多看来迷信的禁忌,他们对食物刻意丰盛的储备,今天看来,似乎都隐含着不可言说的辛酸与悲哀。

(8)孩童时的过年,对我便有着这深重的意义,而特别不能忘怀的自然是过年的高潮——除夕之夜了。除夕当天,母亲要蒸好几百个馒头。数量多到过年以后一两个月,我们便重复吃着一再蒸过的除夕的馒头。而据母亲说,我们离开故乡的时候,便是家乡的邻里们汇聚了上百个馒头与白煮鸡蛋,送我们一家上路的。

(9)馒头蒸好,打开笼盖的一刻,母亲特别紧张,她的慎重的表情也往往使顽皮的我们安静下来,仿佛知道这一刻寄托着她的感谢、怀念,她对幸福圆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祝愿。

(10)在母亲忙着准备年夜饭的时候,父亲便裁了红纸,研了墨,用十分工整的字体在上面写一行小字:“历代本门祖宗神位”。

(11)父亲把这字条高高贴在白墙上,下面用新买的脚踏缝衣机做桌案,铺了红布,置放了几盘果点,两台蜡烛,因为没有香炉便用旧香烟罐装了米,上面覆了红纸,端端正正插了三炷香。香烟缭绕,我们都依序跪在小竹凳上:向这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宗族的祖先神祠叩了头。虽然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在我的记忆中,却如同华贵庄严的神庥①俎豆②,有我对生命的慎重,有我对此身所有一切的敬与爱,使我此后永远懂得珍惜,也懂得感谢。

(12)我喜欢除夕。年事增长,再到除夕,仿佛又回到了那领压岁钱的欢欣。我至今仍喜欢“压岁钱”这三个字,那样粗鄙直接,却说尽了对岁月的惶恐、珍重,和一点点的快乐。而这些,封存在簇新的红纸袋中,递传到孩童子侄们的手上,那抽象无情的时间也仿佛有

可以寄托的身份,有许多期许,有许多愿望。

(有删改)

(注)①神庥(xiū):神灵护佑。②俎豆:俎(zǔ)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1)段中作者认为,时间本是不可分割的,但人为地把它分出段落,时间便富有了人的情感。
B.文章第(3)段承上启下,是过渡段,从描绘今日的过年,自然过渡到对童年时过年情景的回忆。
C.母亲在腊月间若不慎打碎了盘碗,必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这样写意在说明母亲迷信。
D.除夕时母亲要蒸几百个馒头,这不仅寄托了母亲对简单生活的感谢和祝愿,也暗含思乡之情。
E.本文以“无关岁月”为题,却又处处表达对时光的感怀伤逝,对年关岁月的感悟,耐人寻味。
【小题2】文章第(11)段中划线部分,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祭祖的情形,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
【小题3】文章第(12)段写道“我喜欢除夕”,请结合(4)~(12)段内容,说说“我喜欢除夕”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级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一时间,垃圾分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尚”。

近年来,全国各地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从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看,2013~2017年,上海、北京生活垃圾产生量稳居全国前两位。五年间,上海市垃圾产生量分别为736.0万吨、742.7万吨、789.9万吨、879.9万吨、899.5万吨;北京市垃圾产生量分别为671.7万吨、733.8万吨、790.3万吨、872.6万吨、90l.8万吨。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已高达900万晚/年,亟待通过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2005~2017年,上海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年均增长率为3.1%。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上海市垃圾产生量平均增长率甚至接近7%,出现了垃圾减量每年“越减越多”的尴尬局面,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已迫在眉睫。

(摘编自矫旭东《上海垃圾分类如何引领“新时尚”》)

材料二

早在2000年6月,我国就将8个城市列为垃圾分类试点,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面临的最大尴尬仍然是很多人因为分拣意识不够而“拎不清”。

“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没有从培养一代人的文明习惯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充分认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目前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基础了解层面,还需要加强引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指出。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军说:“我们通过七年的研究发现,垃圾分类要获得居民认可,社区里的志愿者及值班很重要,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比单纯的信息传递更能让居民认识和实施垃圾分类。”在他看来,志愿者不是单纯的督导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上门拜访,与居民的平时交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等等。

(摘编自光明网《垃圾分类如何“拎得清”》)

材料三

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的推进,不仅促进变废为宝,还催生出了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他们用互联网在线接单,上门回收固定种类废品。一名上门回收员表示,自己目前己靠“收垃圾”月入过万。

垃圾分类是进行垃圾减量化、集约化、无害化等科学处理的基础性工作,看似寻常却不容易,既要严格遵守程序规范,进行有效的细分,又要按照分类处理的原则进行精准投放,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成本和日常负担,一些市民原有的处理习惯难以短期内改变。细分化时代,若是没有专业服务的介入和替代,垃圾分类的日常化处理,就会遭遇各种因素的限制。

垃圾分类上门回放行业的兴起,意味着一种新业态、新职业的产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首先,实现了“专业人办专业事”的服务升级,可以解决“生活垃圾怎么分”所造成的困扰与麻烦。其次,激活了参与的源动力,减少了拾荒者、废品回收站等中间环节,把一部分利益让给市民,同时可回收再生资源的品质也更有保障。再次,垃圾分类上门回收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拉长和延伸了产业链。最重要的是,回收员上门回收,连接了垃圾从收集存放到运输处置的全过程,成为首尾两端的纽带,继而产生闭环和聚合效应。

(摘编自唐伟《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是服务升级下的多赢之举》)

【小题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在上海率先出现,与生活垃圾产生量“越减越多”密切相关。
B.垃圾分类已试行将近二十年,与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相比,居民分拣意识更为重要。
C.垃圾分类是科学处理垃圾的基础,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进行有效细分、精准投放。
D.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岗位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将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新时尚”。
B.上海市垃圾产生量正不断挑战上海当前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垃圾围城”的难题亟待破解。
C.专业服务的介入,可以取代市民进行日常性垃圾的分类处理,使垃圾分类在细分化时代顺利完成。
D.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是垃圾分类产业链拉长和延伸的一种表现。
【小题3】“垃圾分类”势在必行。请根据材料,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给出具体的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化敌为友(科幻小说)

超侠

短短3个月时间,地球联军就大幅度溃败,面对着模拟虫军队的入侵,我们的战士着实抵挡不住,只能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山上,太空舱营帐,整齐排列,遍布各处,这令地球联军的最前锋史蒂夫将军想起小时候在坟山上看到过的漫山遍野的坟茔。

史蒂夫叹息着进了营帐,却忽然外面有人吵吵嚷嚷:“让我去见将军,我有妙计……”

士兵的呵斥声、怒骂声传来:“滚回去,你懂个什么,别来打扰将军,将军有很重要的事情……”

史蒂夫皱起眉头,问道:“怎么回事?这人是……科学家?”

一个卫兵说:“不,不是,这人只是负责维护清扫垃圾机器人的工人,假装穿着一件科学家的白大褂,不知道要干什么,我们怕他对您不利,就……”

史蒂夫点点头,示意卫兵不用再说下去了,然后转身欲走。

中年男人忙道:“我叫曹奈,我是很有想象力的科学爱好者,我……我发现它们,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集群组织,所有的战士,所有的军队,所有的武器,其实都是一个整体,所以它们不会灭亡,因为它真正智慧的首脑只有一个,就像蜂群或者蚁群一样,必须击溃这个首脑,它们才会真正的死亡,不再复制。”

史蒂夫说:“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军队早就研究出了这一点,不但如此,它们的首脑可以任意改变,即使首脑死了,又会产生新的首脑,所以,除非将所有的模拟虫化掉,否则,只剩余一个,它们同样还是有思想的。”

曹奈说:“可是,将军,你忘记了,它是在不断学习和进化的,最开始,它们就像野蛮的动物一样,乱打乱杀,后来,就像原始人一样,用冷兵器作战,它们的智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学会和我们人类一样,一样的装备,一样的战斗,而且,它的集群智慧正不断地翻新,超越,进化到更加文明的境地,刚开始时,它们残忍无比,不留活口,到现在,它们还会抓取俘虏,将他们缴械,再将没了武器的俘虏安然送回,这些,都代表着它们的文明也在升级、进化……”

史蒂夫撇嘴道:“那你说这些,又有何用?”

曹奈喝了口水,说:“最重要的一点还没说到,其实,它们,只不过是猴子。”

史蒂夫一愣:“猴子?”

曹奈说:“猴子摘帽的故事,想必你也听说过,它们和猴子一样,只不过在模仿人类,现在,若要他们停止进攻,我们首先要停战,那就是……”他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放在了史蒂夫眼前。

史蒂夫还以为他想突然袭击,连枪都掏出来了,哪想到是一本书。

——老子的《道德经》。

这又是玩哪一出?

史蒂夫将枪收了起来。

曹奈尴尬地说:“没事,我不是……其实,我对科学和国学都挺有研究的,你知道,我们中国的国学,可是引领了几千年的思潮啊,这些模拟虫根本无知无识,要让它们放弃战争,就要教会它们道德。战争是最不道德的行为,我们,与他们和解吧!”

他又接着说了下去。

史蒂夫恍然明白了,又惊又喜,道:“很好,很好,好办法!”

第二天,大战再次开始了。

人类的军队与模拟虫军团在广阔的灰土岩石战场上,再次相遇。

但这一回,人类的军队没有再拿着枪械和武装机甲,而是将《道德经》《论语》《飘》《巴黎圣母院》等一切能展示道德之美、人性之美的中外书籍全部捧在手中。

这一局面,顿时将模拟虫军团们被镇住了,士兵们马上按照先前的部署,将手中的书放置地上,鸣金收兵。

模拟虫们无法探知人类的思维,只能从人类的外在行为来进行模拟,它们拿走了书籍,迅速撤退回去。

两天之后,模拟虫军团模拟的人类上门来求和。

它向先锋史蒂夫将军表明了来意,它模拟人类的声音说道:“我们之所以和你们战斗,导致双方伤亡惨重,是因为你们来到这里,抢夺了这里的矿产和资源,而这些东西,是我们一直赖以生存的物资,我们不得不击退你们,但如今,我们的精神境界已经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我们终于明白,给生命予尊重,和平共享,才是正道,你们想必也是为了生存,才来这里寻找矿产的,那么,作为这个星球的主人,我们欢迎你们的到来,我们就一起分享这个星球吧!‘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它最后甚至还引用了道德经的名言。

很显然,他们已经进化到了更高的文明境界,逐渐有了人性,也变得通情达理起来。

这一点,令史蒂夫将军深受触动。

人类联军决定与模拟虫军签约,和平共处,不再彼此伤害,共同开发这个星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蒂夫由弥望的营帐想到漫山遍野的坟茔,透露出打了败仗后失望乃至死寂的心理,渲染出悲凉气氛。
B.“我不是……其实“句中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我曹奈不是开玩笑,故弄玄虚,我这样做是合理的。
C.穿着白大褂的工人曹奈,不是装科学家,其研究水平非一般科学家可比,说明凡人才是能人真英雄。
D.小说告诉我们,人类取胜的法宝不是先进科学的武器,而是能展示道德之美、人性之美的中外书籍。
【小题2】“他们已经进化到了更高的文明境界”句中的“他们”可否换为“它们”?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小题3】“模拟虫军团模拟的人类”先“上门求和”,这样写合理吗?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