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官场小说”发展迅猛,影响也日渐扩大,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所谓“官场小说”并非是“文学题材”的一种“命名”,而主要是“文学销售”方面的一个“分类”,现在被称为“官场文学”的作品,大致是由“反腐”题材作品脱胎而来,以所谓“官场”为舞台、官员为主角,描写当干部体制的矛盾与领导层面的生存状态,既以编织生活化故事为主,又带有相当的纪实性成分,就反映生活、认知现实而言,这类作品也确有一定的作用与意义。

但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官场小说”之所以受欢迎,乃至畅销不衰,却是切合了一种更实用或更功利的需要。因为几千年来“官本位”意识的深刻影响,也因为公务员成为求职中的热门,一些人把“官场小说”当成了求职的“指南”与工作的“宝典”。有的网站的读书频道就投其所好,将部分“官场小说”包装成“官场中人必读的十二本书”,其中有“入仕必读书”,有“晋升必读书”,有“守位必读书”,有“洁身必读书”等,这种对位分类与对应推荐,意在提供更好的“服务”,但这与文学无关。

公务员队伍的体制化,既已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构成,当然就是直面现实的文学创作应予表现的内容。甚至可以说,这样一种含带了相当的独有特色的社情与国情,正为现实主义写作提供了丰沛的素材与鲜活的内容。但目下的所谓“官场小说”领域,却是泥沙俱下,十分芜杂,一些比较流行的“官场小说”,大多没有走出摹写现实的窠臼,只满足于编造浅显的故事,制造热闹的情节,没有写出事象背后的生活肌理,尤其是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情。至于反思意识、批判精神等,更是微乎其微,难觅其踪。便这样的作品放在文学的层面上加以考量,当属可写可不写、可看可不看;正因为不太值得评论和不大经得起评论,有关“官场小说”的评论,明显地缺失和缺席,与其销售和阅读的热门构成了较大反差。

但最近有两部这一类的新作,倒是富有新意,委实值得关注,它们是王晓方的《公务员笔记》,王跃文的《苍黄》。这两部作品描写了贪官与“清官”,涉及了腐败与“反腐”,但其主旨并不在这里,而是独辟蹊径地把镜头对准身处夹缝中的中层干部或底层公务员,写他们步入“官场”的种种不易与身居“官场”的种种尴尬。由人在“庙堂”的种种无奈,作品写出了人与环境、人与体制的深层矛盾;由基层干部的个人命运与内心焦虑,作品又在揭示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时叩问了人情、人性,这样的作品,从所谓“官场”入手,超越了“官场”本身,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与相当的文学意义。

概而言之,“官场小说”作为一种写作倾向,目前还多是一种与社会热点相对应的“文化”,它虽然拥有相当多的读者受众,但只有充足的“文化气场”,缺乏应有的“文学气韵”,作为直面现实的文学写作,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已有深度与高度,当下所谓的“官场小说”还有较大的进步距离与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做到既“现实”又“艺术”,既好看又耐看,这是摆在写作者、出版者与阅读者面前的一个共同性课题。

(小题1)下列关于“官场小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官场小说”近年来迅猛发展,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并不只是“文学题材”的一种“命名”,还主要是“文学销售”方面的一个“分类”。
B.“官场小说”大致由“反腐”题材作品脱胎而来,描写官员的官场生活,虚构的故事中又带有相当的纪实性成分。
C.“官场小说”展现的是当下干部体制的矛盾与领导层面的生存状态,且切合了实用或功利的需要,因此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D.“官场小说”迎合了人们“官本位”的心理,成为了某些公务员求职的“指南”与工作的“宝典”,很受欢迎,乃至畅销不衰。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官场小说”受欢迎,与其被网站对位分类与对应推荐有关,并非凭借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造诣取胜。
B.公务员队伍的体制化,反映了独特的性情与国情,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沛的素材和鲜活的内容。
C.大多数比较流行的“官场小说”只重视故事情节而未表现出事象背后的人情、人性,现实性有余,艺术性不足,对其进行文学评论的意义价值不大。
D.“官场小说”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已有深度与高度,不仅要有“文学气韵”,更要具备充足的“文化气场”。
(小题3)结合文章的基本观点,简析作者推崇《公务员笔记》和《苍黄》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8: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何看待道德与文才的关系?赵树功的《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辨析。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②在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③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④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⑤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洒,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

⑥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

⑦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关系的公论。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对“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解的一项是(   )
A.德以开掘自我材质为手段。
B.德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
C.德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
D.德是个人艺术达到顶峰的必由路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提出了古人对道德与文才关系的看法:论才是论德的前提条件。
B.文章第二段用了引用论证,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论证“才”的重要性,论证有力。
C.文章第二段用了比喻论证,将才与德分别比作舟与舵,使两者关系通俗易懂。
D.文章最后一段针对现实中的偏见再次强调“德”对人成长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强调心犹舸也,德犹舵也,创作者如果有了德,创作就能更有保障,更好地进行。
B.文章认为如果文艺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那么道德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
C.文章强调,具有文才的作家有德修,如心正、人正、有人品等,就能够臻达顶峰。
D.当下生活中,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才与德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强化自我修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京剧:角儿的艺术
叶朗
①老的京剧观众流传一句话,“看戏看角儿”,或者说,“听戏听角儿”。这句话概括了京剧欣赏的主要特点。
②京剧欣赏的特点,是由京剧意象生成的特点所决定的。京剧观众走进戏院,目的不仅是看“戏”,而且是看“演”戏。因为他们知道,京剧的“戏”(舞台意象)是“演”出来的,“戏”的意蕴是在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之中。观众看戏时,不仅意识到这是赵艳容,这是武松,这是曹操,而且意识到这是梅兰芳,这是盖叫天,这是袁世海,意识到这是梅兰芳在演赵艳容,这是盖叫天在演武松,这是袁世海在演曹操。他们欣赏的重点是演员(特别是名演员)的表演。这就是所谓“看戏看角儿”。这是京剧欣赏的第一个特点。
③京剧观众还有句话:“越是热戏越爱看,道理就在这里。电影一般看过一遍就不想看了,即使再看,也没有第一次看时那份欣喜和激动了。看京剧,越是熟戏,情节故事的背景越是退到远处,就越能集中心思欣赏演员的表演,就越能感受、领悟和品味演员表演所包含的深层的意蕴。
④京剧欣赏的第二个特点,是观众常常把演员表演的技巧美和形式美从舞台整体意象世界中分离出来欣赏,一句唱腔,一个特技,都可以博得观众的掌声。人们看一场电影或一场话剧,看到戏中某个坏人干伤天害理的勾当时,不会有人叫好,因为观众眼中看到的只是角色。但是看京剧演出遇到类似的场合却常常有人叫好,因为京剧观众既注视角色,又注视演员,注视演员表演的技巧和形式。王梦生《梨园佳话》曾描述京剧名净黄润甫的表演:“其唱极响脆之能事,确有洪钟之音。扮戏善作老奸,最能险狠。如《捉放》中之曹操,《下河东》中之欧阳方,皆使人见之切齿,恨不生食其肉。及一发声,一作势,又不能不同声叫绝。”观众一方面对曹操切齿,一方面又为黄润甫的表演叫绝。这就是一种分离。
⑤徳国著名戏剧家布菜希特说:“当我们观看一个中国演员的表演的时候,至少同时能看见三个人物,一个表演者和两个被表演者。”他把京剧的表演称之为“双重的表演”,观众常常能从演员的“双重的表演”中得到双重的乐趣
(选自《中国文化读本》,有删改)
【小题1】请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
【小题2】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文章结尾画线处“双重的乐趣”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深厚。中国人自古就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福”字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在屋门、门楣、窗户等醒目的地方贴“福”字的习俗最迟始于宋代,而在朱元璋的倡导下,盛行于明代。

关于“福”的含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延伸的。福,从示部。从示部的汉字,多与祭祀、神明、祈祷、企盼有关。这一点从甲骨文中的“福”字可以得到印证。“福”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由此可见,“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后来,“福”又成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渐渐地,随着社会变迁,“福”的含义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与延伸。《礼记。祭祀》载:“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谓之备。”意思是福即事事顺利。《韩非子》上说:“全寿富贵谓之福。”此处当福运、福气讲。除此之外,《尚书》中提到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说,福包括长寿、富有、康宁、好德和善终。总而言之,不管是《尚书》、《说文》对福的诠释,还是今人对福的理解,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

有关福的习俗从古至今形式不少。有的依然盛行,有的业已湮灭,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以旧的风俗。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这里的春牌儿就是在纸上写福字。倒贴福字,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福的向往和追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音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摸福:由于中国人特别追求福,向往福,因而一种摸福的风俗自然而然应运而生,这种风俗活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各有千秋和讲头。祈福:古人于福,重在祈求过程,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戒斋,三跪九拜,在五色土坛前祝岁祈年,祭天祀地,以求江山永福,黎民百姓则在社庙稷庙或者自家的火土神菩萨面前焚香上供,磕头作揖,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合家幸福。祈福是一种由来以久,遍及全国的风俗活动,形式可谓是五花八门。现在的主要形式则为在新春来临之际鸣钟,以求幸福降临。祝福:祝福是绍兴人的年终大典。目地是祈求来年整年的好运气,该风俗起源于元初,绍兴话称作“请大菩萨”,也叫“请祝福菩萨”。一般安排在旧历十二月十日至三十日之间。

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吉祥图中,福字吉祥图也位居榜首,中国人民追求和向往福的理想,在吉祥图中以它特有的装饰风格和民族语言得到很好的形象化。如《大寿图》、《翘盼福音》、《五福和合》、《平安如意》、《万种流云》等,其中《五福和合》图就是用五只蝙蝠飞入盒子来表示吉祥之意,“蝙蝠”之“蝠”就是谐音“福”的意思。这些吉祥图都将福字的吉祥喜气溢于图中,给人喜气的感觉。我想这也是中国文化精髓所在,因为它永远都有实物为之传载。

(摘编自殷伟《中国福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贴福字”习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贴福字”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表现出古人自古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
B.“福”字所贴之处为醒目的地方,比如屋门、门楣、窗户等等,他是由朱元璋带头提倡而在明朝兴盛起来的。
C.在南宋人写的《梦梁录》中我们可以知道,贴福字那时叫“迎春牌儿”,这说明“贴福字”由来已久。
D.倒贴福字,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这用了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某些地方的这种作法更充分地表达了对福的向往和追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福”字是会意字,它的最原始意义是“向上天祈求”,这一点是从甲骨文“福”字呈现的祭祀形象而得出。
B.“福”字含义有“向上天祈求”“特指祭祀用的酒肉”“事事顺利”“长寿、富有、康宁、好德和善终”等含义,都是古人的诠释。
C.“福”的习俗形式多样,有的依然盛行,有的已经湮灭,比如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戒斋,三跪九拜,在五色土坛前祝岁祈年就湮灭了。
D.祈福的形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自古以来在新春来临之际鸣钟形式一直都是主要的,而那些封建的、体现封建皇权的形式已经消失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旅游景区中的“摸福”,碗底刻“福”字,剪纸有“福”,节日可见“福”,故曰“时时”向往。
B.“祝福”这种习俗我们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接触过,“鲁镇”祝福也是年终大典,目地是祈求来年整年的好运气。
C.吉祥图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它也是分类别的,在这些类别中,“福字吉祥图”是排在第一的。
D.中国福字吉祥图“永远都是有实物为之传载”,其中的“实物”是指汉字字形“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小题1】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小题2】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同类题5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剧作家与戏剧性

①一出戏演完了,当你随着人流涌出剧场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声 :“不错,真有戏!”或者是:“我都要睡着了,没戏!”“有戏”或“没戏”是观众评价一出戏的常用标准。可是,究竟什么是“戏”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戏剧性”究竟涉及一些什么问题? 剧作者该如何对待“戏剧性”呢?

②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首经对“戏剧性”一词进行了探讨,他说。“在日常用语中,‘戏剧性’这个词的意思有三个:(1)戏剧的材料;(2)能产生感情反应的;(3)在剧场条件下完全可以上演的……只有第一、二两个定义才合乎‘戏剧性’,而第三个则应该是“剧场性’。同时,第一个定义太抽象,可以不用。那么‘戏剧性的'就只专用于‘能产生感情反应’,那么各种混淆也就一扫而清了。”可是,如果我们认真探讨这个结论,就会由此生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

剧作家究竞靠什么“产生感情反应”? 为了得到观众的“感情反应,剧作家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剧作家同小说家,抒情诗人都要使读者,观众“产生感情反应”,他们的工作又有什么区别呢?

③英国的威廉.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指出:“关于戏剧性的唯一真正确切的定义是: 任何能够使聚集在剧场中的普通观众感到兴趣的虚构人物的表演。”他认为:“任何进一步限制‘戏剧性’一词含义的企图,都只不过是表现了这样一种看法-一某些表演形式将不会使观众感到兴趣,而这种看法常常会被实践所否定。”如果我们正视创作实践存在的复杂情况,就不能不承认阿契尔这种看法的合理性。假如有人认为一个剧本的某种处理方式是具有戏剧性的,就匆忙做出结论: 不这样处理就不会产生戏剧性。这种论断,十有八九要被新的创作实践所推翻,

④由此可见,对“戏剧性”一词下的定义大都过于笼统:再进一步限制这个词的含义,又难免失于武断。我们的剧作家们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尽管如此,人们却在广泛地使用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它充满了巧合,出人意料,就会有人说:“这真是戏剧性的!.”

人们在街头观看一场争吵,有人逐渐失去了兴味,又会说:“走吧,没戏了!" 甚至人们在读

小说、看电影时,如果感到枯燥无味,也会失望地说:“没戏!”至于在文学评论、电影评论

中使用“戏剧性”这一概念,把它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更是不乏其例。

⑤有人说,剧作家并不是先要从理论上搞清什么是“戏剧性”才去写戏。这也许是对的。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 他在写小说之前,曾经看了不少短篇小说,却没有读过一部‘小说作法”之类的东西。他是反对这类东西的。在戏剧领域中,成文或不成文的法规自古有之,但这类法规,对剧作家的创作实践未必有多少用处。法国著名的剧作家博马舍在为“严肃戏剧”(即“正剧”)辩护时,曾经激动地质问那些“规则”的制造者们:“规则在哪个部门的艺术里曾经产生过杰作?”戏剧历史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剧作家都是敢于突破成规、勇于创新的。

⑥但是,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不需要去掌握有关戏剧创作特殊规律的基本原则。袁枚曾经说过:“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学和变是辩证的统一。不学,就谈不到变;不变,就难免流于食古不化

⑦艺术的特性包含的内容往往是具体的。小说家、电影家、戏剧家以及诗人、画家等等,都要竭力使读者、观众对自己的作品“发生兴趣”、“产生感情反应”。他们要获得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深刻地理解不同艺术样式的特殊表现手段。所谓“小说味”、“电影味”、“诗味”、“戏剧性”,就是由不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形成的。因此,要搞清“戏剧性”一词的具体含义,首先就要弄清:戏剧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段是什么?

【小题1】对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概括了上文对“ 戏剧性”概念诠释的倾向性。
B.反映了剧作家认识“戏剧性”所遭遇的困难。
C.表明现有对“戏剧性”的诠释都不足以参考。
D.能引发读者对“戏剧性”概念的进一步思考。
【小题2】第⑥段提出“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的观点,并引用袁枚的话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里的引用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小题3】第⑥段画线的词语“食古不化”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戏剧性”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能产生感情反应的艺术形式都是戏剧性的。
B.戏剧性的处理方式总是唯一而不能替换的。
C.懂得戏剧性是剧作家创作实践的理论前提。
D.戏剧性由戏剧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所形成。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